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精选文档PPT课件
高一历史专题五: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高一历史专题五: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8f67ee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9.png)
专题五: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主要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
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
他极力主X“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这种观点,当然是消极的、不科学的。
但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却有其深刻的合理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内容十分丰富。
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
《易经·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务,万国某某。
”意指依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
二是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在《东西均》中,就提出了“合二而一”的思想。
《易经·系辞上》则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X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746790b76c66137ee0619bc.png)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简论“和谐”作为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我们祖先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它不仅闪烁着东方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取向,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含义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人引申为各种事物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们普遍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其基本内涵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二、和谐的社会模式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和理想境界。
道家的“小国寡民”,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的“爱无差等”,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的“富国强兵”,倡法治,求实效;佛家的“善地净土”,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都是对理想的和谐社会模式的不同表述。
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还早二千年。
《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
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
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25cc2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e.png)
⑺信 ——信守承诺,讲究信用。
【诚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问,知之为知之。 做人,正视错误,勇于改错;要改
善跟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 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模范 助人为乐,仁者爱人。或存孤恤
寡,扶老帮贫;或捐资兴学,献血救 人;或热心公益, 提携乡亲。这些凡 人善举,是崇高境界,是立人达人。 有了这仁者爱人,我们这个民族就会 手牵手、心贴心,和衷共济,相互帮 衬,在中华圆梦的航程上,摇橹奋进!
10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见义勇为,以义为先。或临危不惧,赴 汤蹈火;或生死瞬间,舍己救人;或扶正 祛邪,惩恶扬善。这桩桩件件,是担当 道义,匡扶正义,舍生取义。是一个民 族的侠肝义胆,是华夏儿女义薄云天。 有了这份高义,我们就有坚韧、有果敢, 就能战胜邪-恶、不畏艰险,中华圆梦 就能高扬风帆,勇往直前! 11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与民同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
⑷义——坚持正义,保持节操,要有
羞恶之心。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 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 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 敢于同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 同流合污。
《《不王我义何善而必养富曰吾且利浩贵》然,:之于上气我下如》浮交:云征其》利为:,气而, 崇国配德危义尚矣与义。道。急;见功无利近是思利,义就馁;会君也子弑。九君富思杀贵;父不见,能义 勇躬淫为行,;仁贫造义戝次则不必会能于忠移是君,,孝威颠父沛武必,不于先能是义屈。后。利 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⑴忠 ⑵孝 ⑶仁 ⑷义 ⑸礼 ⑹智 ⑺信
1
⑴忠 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于你的
单位、你从事的工作)。【爱国】 现在不需要“忠君”。 爱国、敬业。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 觉报效祖国;克己奉公。
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09b5b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2.png)
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和谐”是我国古代“和”的思想的延续和升华,“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
最早见于《周易·乾卦·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
经查据资料,《周易》诞生的年代最早在周昭王之后, 或西周中晚期,时间为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周易》治国理论的最高追求目标是‘保合太和’。
‘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周易》之后,“和”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和谐思想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国语》。
据《国语·郑语》一书记载,西周太史史伯在与郑桓公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
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
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也。
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
”意思就是,虞、夏、商、周各朝代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统治者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
史伯根据和合生意,断定周幽王必将衰败,而衰败的原因就是周幽王“去和取同”。
他说:“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这段话的大意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
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儒家的和谐思想。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而系统提出和阐述和谐思想的当是儒家。
儒家的和谐思想包含六层意思: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五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六是国与国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PPT学习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cc753126fff705cd170acb.png)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第20页/共37页
礼 之 用 , 和 为 贵 。
第21页/共37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22页/共37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选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第11页/共37页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12页/共37页
第13页/共37页
第14页/共37页
第15页/共37页
第16页/共37页
第17页/共37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18页/共37页
第19页/共37页
家和万事兴 一团和气 天时地利人和
一唱一和 风和日丽
第4页/共37页
第5页/共37页
第6页/共37页
第7页/共37页
第8页/共37页
1、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人与人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寻求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差异
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与和谐。
3、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公正平等,寻求建立人人各得其所
第35页/共37页
第36页/共3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会计学
1
践行科学 发展观 , 构建社会 主义和 谐社会
第1页/共37页
→
笙或排箫
音乐协调
《尚书》《易经》→ 提出“和谐”观点
→
中庸思想
↓
哲学概念 思维方式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 47张PPT)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 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03bec0856a561252d36f48.png)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敬业之心
小故 事
秉笔直书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 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 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 “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 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 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 杀了,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 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 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 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
晋煤集团职教中心技工部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敬业之心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 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 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 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 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 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 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 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 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 英雄。
晋煤集团职教中心技工部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敬业之心
小故 事
秉笔直书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 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 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 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 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 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 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 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 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叹了一口 气,只好作罢。
晋煤集团职教中心技工部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敬业之心
小故 事
秉笔直书
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 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 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 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 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 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 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 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 杼杀了。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fc8739925c52cc58ad6bea3.png)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确信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熟悉自然,尊重自然,爱惜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道家开创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那么,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一辈子行为的大体依归。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需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遇(《庄子·齐物论》)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
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进展。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遇。
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确实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
宋朝张载在《正蒙》中第一利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人依照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硕的爱惜自然资源的思想。
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打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
很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稳的。
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表现了前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和谐人际关系,制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人所共知,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阻碍最大。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最新文档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最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ea47cf58bd63186bcebbc97.png)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就有了和谐的观念。
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关于“和实生物”的论述,是我国最早以文字记载的和谐观念。
春秋末年晏婴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和谐成其政”的观点。
其后不断发展、衍化,由一种认识论观点发展成其为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德治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形成了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政治结构和谐的系统观念。
一、天人和谐思想中国天人和谐的观念,最初是由天人关系不和谐的现实发展而来的。
在天人关系中,由于人作为弱者,对天的敬畏和恐惧,必然萌生与天和谐相处的要求。
天人和谐观念经过长期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思想。
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几乎为各种思想流派所接受,成为中国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
(一)天人和谐的哲学价值观关于天人关系,中国哲学有一独特的理论,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点是天人相通。
所谓天人相通,是指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人是禀受天之德性的,天之德性,就是人的根本德性。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由于人之性又是由天所授,所以人之性也就是天之本质,因而知其性就可以知其天。
天性一贯,性不外于心。
张载认为:“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在他看来,天与人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截然分离的,天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天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天道与人性实通一而无二。
程颐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程颢也认为天人一道。
天道与人道,只是从不同的侧面说的,实质是一致的。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共39页PPT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共3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8d672f3fc4ffe473268abaf.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膝之ຫໍສະໝຸດ 易安。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912aab14791711cd791745.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内涵的联系
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医学产生的影响
❖ 中医学把阴阳思想应用 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 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
❖ 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 中国古代哲学五行范畴 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旨在说明人体结构的各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 个部分,以及人体与外
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 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
然
些于上的民道立家家人那则道范
,
弊专也清自热人虽的所些和路畴
逍
端注可醒化肠,然核达自运,“
遥
。化以与,,己没心到觉动引道
齐
民修冷我但欲有价的遵变申”
物
❖
视容不儒念不来““儒
中
野纳断家的息,天仁家
国
。和奋文熏、儒地”非 接起化陶厚家之视常 受的虽之仁德“视
悲
质展经,物人”生“
息
文态艰逐这志。生仁
,
化势难渐种士两不”
厚
的与险形价在千已,
德
宽善阻成值自多”将
载
广于而了观强年的
物
❖
成正静好却达儒值自守化为的道
道
俗和,静有而家观由规的人原家
家
所制在而“达“念境则规应始最
:
导约某民我人己来界和律遵意为
道
致儒种自无”欲看。规,守义推
法
的家程正为的立,从律以的是崇
自
一过度”而古而道道的及规指的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非常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儒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道法自然、逍遥其物”、佛家 “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三种思想,三种思想融合会通、和而不 同,总结为“和谐、仁爱、自然”六个字。而中国传统文化的 “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 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中国传统文化既 影响了国人的过去、现在,也必将影响国人的未来。
中国古代思想PPT课件
![中国古代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6f18ffcfc789eb162dc840.png)
• 李贽挑战“天理”学说;否定儒家权威和教条;提倡思想自由、
男女平等等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
其共同特色: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治学方法
上,提倡经世致用。④思想上,. 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2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 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反映平人民反对剥削渴望和平稳定癿愿望是中国历叱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逐步形成中国癿传统文化体系道德准则哲学基础变革精神等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癿基础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癿进步促进社会转型重要意义道家法家墨家癿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学派代表阶级思想主张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新兴地主奴隶主贵族奴隶主贵族新兴地尋生产者仁爱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性相近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
评
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消极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
15
1、(2009年安徽文综)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 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 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D
以和为贵优秀课件ppt
![以和为贵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52c58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c.png)
清朝时期,张英在面对邻里地界 纠纷时,主张以和为贵,让出三 尺地界给邻居,最终化解了矛盾 ,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
现代社会的以和为贵实践
社区调解
在社区中,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居民 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以和为贵,避免 冲突升级。
企业团队协作
在现代企业中,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关 键。以和为贵,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 ,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共同目标。
以和为贵优秀课件
目录
• 和的意义 • 以和为贵在生活中的体现 • 如何做到以和为贵 • 以和为贵的价值与意义 • 以和为贵的实践案例
01
和的意义
和的定义
和的定义
和是指一种和谐、协调的状态,通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社 会秩序、自然界的平衡等。它代表着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
提高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 相和处理过程,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04
以和为贵的价值与意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以和为贵的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通过倡导和 弘扬以和为贵的理念,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减少冲突和矛盾,形 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人格魅力。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和为贵的 精神可以让人表现出宽容、谦逊 和尊重他人的品质,赢得他人的
尊重和信任。
在工作中,以和为贵的精神可以 让人表现出协作、互助和团队精
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人类文明的进步
以和为贵的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通 过弘扬以和为贵的理念,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交往中,以和为贵,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避免冲突,建 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第二,什么是中国的 “文”、 “人文”与
“天下”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
第三,中国人不是一般 地讲“和”,而是讲以 中 庸之道为主轴的
“中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论 语•雍也》)
礼之用,和为贵。先 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 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论语•学而》)
第一,什么是“和”, 为什么要强调“和而不
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 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 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 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 百物。(《国语•郑语》 )
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 晏婴也主张去同取和。他 强调:“济其不及,以泄 其过”,在过与不及之间 保持中道,求得为政之 “平”。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中庸》)
二、中国文化关于“和谐” 的几个向度
第一、人好是懿德。 (《诗经》)
天地与我并生,而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正蒙•乾称》)
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
第二、人与人的和谐
孔子主张: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第三、身与心的和谐
志于道,据于德,依 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中国古代的“和 谐”思想与核心
价值
哲学学院 教授
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 一个现代国家,都是建立在 其民族与文化传统之上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现 代国家,不同民族及其文化 传统,尤其是千百年来不断 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及中华 文化是立国的根本。
一、和平、和谐是中华 民族长期融合过程中 形成的民族性格
第四、世代的人生存的 时间与空间的协调
《易》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 (《周易 •系辞传》)
古往今来 神人共岁 天长地久 物我同春
三、创造性地转化传统 核心价值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 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礼记•礼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