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一、引言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对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对这一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分流培养的理念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中,所有学生普遍接受相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没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然而,每个学生的兴趣、天赋和发展潜力都是不同的,因此,采用分流培养的理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分流培养的理念是指在学生入学时,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将他们分流到不同的教育群体中去。

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一方面,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教师可以更专注地教授符合学生兴趣和能力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和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分层教学是分流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它是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

首先,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者课程模块,让学生在入学时可以自由选择。

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者课程模块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专长。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目标,设置不同难度和深度的课程。

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不会过于被动或者无所适从,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小班教学或者辅导式教学的形式,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互动,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效果与问题高职院校中,一些先进的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实施“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的应用。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优势、挑战、研究方向、实践案例、创新思维、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探讨其现状、优势、挑战、研究方向,以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中药行业发展迅猛,对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药专业人才,高职中药专业开始探索并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中药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本文将探讨高职中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该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传统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习为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高职中药专业开始尝试引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传统手艺人的传承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临床环境和工作场景。

这种模式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制药技术,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践探索与成果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高职中药专业学校积极与企业和医院合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包括在医院进行中药煎煮、制剂加工和中药材识别等实际操作,以及参与企业的生产线和研发项目。

学校还设立了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如临床实习、药品研发实训等,通过这些实践课程,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这些实践探索的成果是显著的,许多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敢于创新、善于动手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更加有信心。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压力。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方向,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专业设置单一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大多以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为主,而缺乏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多元化的专业设置。

这种单一的专业设置导致了学生的选择范围受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很难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2.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局面。

3. 教学资源不足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学校的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

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措施,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多元化专业的设置力度,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不断扩大专业范围,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校园内外争取更多实践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本投入,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水平。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市场,对接社会发展需求。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旨在构建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校再到社会职场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连续的职业教育体验。

在实践中,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

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1. 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转接阶段,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清晰。

他们往往缺乏对职业市场、职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导致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2. 学科转换不顺畅:对于一些希望通过转接继续学业的学生来说,学科转换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由于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完全相同,学生在转接时可能会遇到学科认知上的障碍,导致学习困难。

3. 实习教育匹配不够精准:实习教育是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发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匹配并不够精准。

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并不能得到与自己专业对口、与职业发展方向契合的实习机会,导致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4. 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一些学生在转接后适应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应对能力欠缺。

解决问题的思考1.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职业发展前景,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2. 加强课程衔接和转换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加强课程设置和转换教育,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提供学科转换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业转接。

3.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学校应当与企业加强合作,探索更加精准的实习匹配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其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实习机会,提高实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从课程结构上来说,应注重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够具备跨学科的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实训,并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

其次,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师生互动,通过讨论、研讨和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

第三,实践环节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

实践是培养职业技能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者开展校内实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实习,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够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可以多元化,除了考试和论文等传统方式,还可以引入实践项目评价、职业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等形式。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社会经济开展和产业升级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很多高职毕业生找不到适宜的工作。

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在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用工和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很多高职毕业生存在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和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根源在于现行的众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际割裂、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造成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教学与产业脱节的现实困境。

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其关键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作为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教产结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因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果,必将在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现代学徒制正成为国内外职教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并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教育部20xx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我国现阶段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要点分析现代学徒制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程度。

我国当前尚未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良好环境,短期内并不具备大规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根本条件,为此我国宜采取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探索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进的策略[1]。

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探索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初级阶段,尽管西方兴旺国家的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由于制度、法律、文化及其形成的行业企业参与职教的气氛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和简单移植,只能是把握住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涵和思想理念[2],紧紧结合国情、校情以及专业实际,在实践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当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一些问题[1],基于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认为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进行校企合作育人的制度设计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根底[3]。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路径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路径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路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形式,职业教育在提供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挑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路径。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建立实习基地,开设行业导师制度等。

通过与实际工作场景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直接负责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项目,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更新他们的实践知识。

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三,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设置的更新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变化,职业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社会和工业界的需求,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开设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兴职业方向。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技能的人才,以适应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需求。

第四,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更多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引入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实践探索,并提供相关技术和资源支持。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

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指导。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一、案例背景介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下面列举了十个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以展示不同学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二、案例一:XX职业学校与XX高等职业学校合作XX职业学校与XX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设一门“工程技术实践”课程。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在课程中接触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提前接触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升学铺平了道路。

三、案例二: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某职业学校与附近的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

该团队由中职和高职的教师共同组成,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研究,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有机衔接。

四、案例三:开设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某职业学校开设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既包括中职的培训课程,也包括高职的专业课程。

学生可以在同一个专业体系内完成中职和高职的学习,获得中职和高职双重毕业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案例四:高职专业课程与中职实习结合某高等职业学校与附近的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将高职的专业课程与中职的实习结合起来。

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案例五: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某职业学校与多家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在校内建设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实训基地。

该实训基地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案例六:开设中高职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某职业学校与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共同开设中高职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八、案例七: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实习就业指导某高等职业学校与多家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实习就业指导。

基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基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输送 的农 民工 市场 意 识 、 竞 争 意识 、 工 作 能 力 都 有 所 提高 。通过有 效转 移 , 增 加农 民工 的收入 , 扩 大 民 工 的
视野 . 增 长 民工 的 见识 。 自 1 9 9 5年 以 来 , 在 国 家 商 务 部对 外 承包 商会 的领导 下 . 我 校 与 中 国 建 筑 总 公 司 南 洋公 司 、 新 加坡 人 力 资 源 部 合作 . 对 来 自全 国各 地 赴
节进 行课 程改 革 实践 探索 . 取 得 了

定 的 成 效 .课 程 内容 不 断 优 化 . 的质 量 和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毕 业 生 得
课程 教 学模 式不 断 改进 . 人 才 培 养 到 了用人 单位 的肯定 首先 . 以“ 双 高 ”目 标 为 逻 辑 起 点 . 实施 了 “ 工学结合 . 校企 合 作 ”
高职 教育 要 培养 高素 质 、 高 技 能 专 门人 才 .要 发 挥 引 领 职 业 教 育 的作 用 . 为此 . 我 校 以高 素质 、 高 技 能 的“ 双 高” 标 准 作 为 质 量 定 位 和 培 养 目标 . 并 以此 为 逻 辑 起 点 . 树 立 了 “ 素质 为魂 , 能力 为本 , 厚德强 能 , 全
中 图分 类 号 : G7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5 7 2 7( 2 01 3) 0 2 — 01 5 6 — 03
课 程 是学 校 改革 与发 展 、 提 高 教 育 质量 的关 键 环节 和直 接 载体 . 近年来 . 我 校 紧 紧 抓 住 这 个 核 心 环
台八 模 块 ” 课程体 系; 以能 力 为核 心 , 以职 业 实践 为主 线 , 实施“ 讲训 并重 , 学练结合 , 理 实融合” 的 “ 教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建立起缓和的、无缝对接的升学通道,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而在实践中,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问题与挑战1. 课程质量不匹配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所设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质量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学后面临适应困难的挑战。

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高等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理论知识。

这种不匹配的课程质量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升学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课程内容,从而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和发展。

二、思考与建议1. 加强课程协调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应加强课程的协调和合作,建立起共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

通过教师联合备课、课程对接等方式,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质量匹配,确保学生在升学后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课程内容。

2. 增强师资交流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应加强师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共同的师资培训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

通过定期的师资培训、教研交流等方式,增强师资力量,确保学生在升学后能够得到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3. 强化就业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应加强就业指导和合作,建立起共同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就业服务平台。

通过开展专业就业指导、行业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但通过加强课程协调、增强师资交流和强化就业指导等方式,可以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相关部门和学校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共同努力,为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摘要:产业学院作为促进高职院校教育链与创新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相融合的新形式,极大的推进了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深入,产业学院应运而生。

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进行资源整合和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

【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等指导思想。

【3】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4】如何更好地发挥产业学院的独特优势、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有效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意义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元主体的教育平台,是校企紧密融合、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不管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还是运行机制的角度都对一般性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本质的改进,对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稳定性差、教学质量不理想、产教融合难以推进等深层次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区域产业。

同时,由于产业学院是由政、企、校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办学,其多元化教育体系显著提高了各方面资源整合应有的深度及广度,也极大的提升了各个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各种资源与各类主体相互间的契合,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教育链与创新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1.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将岗位实践、课程教学和技能竞赛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产教融合理论。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生产环境和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终身学习理论。

终身学习是指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职业教育理论、产教融合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

这一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1 高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种模式虽然能够满足部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从逻辑起点和三大特征两个方面对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分析。

同时,以逻辑起点和内涵特征为指导,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导向随着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出,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是所有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院校建设的必然之选。

通过4年多的示范建设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大地推动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的进程,促进了全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实践,就“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明确逻辑起点有助于理顺理论体系的基本脉络,进而完成对理论体系的完整构建。

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上述定位,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中突出实践教学,明确“应用为本”是它的逻辑起点,是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基本理论问题。

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

首先,从高职教育的性质来说,高职教育是高等技术教育。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occupational spectrum)以工业职业领域为例,将工业技术人才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这三个系列,把培养这些不同系列人才的教育相应称为“技能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所以其培养的是技术应用人才(技术员类),在类型、目标等具有高等技术教育的特征。

其次,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来说,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从错位竞争的理念出发,以应用为导向,着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现代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方能体现出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相区别的个性与价值取向,赢得发展空间。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始倾向于招聘多能多专的跨专业人才,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需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复合型人才特质的学生。

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创新课程设置。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通常是按照专业来划分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单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而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是跨学科的,需要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将不同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些具有跨学科特点的课程,让学生在培养自己专业技能的也能接触到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为主,学生接受的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难以跨专业思考和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接触到跨学科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创新实习实践环节。

实习实践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传统的实习实践往往局限于学生所学专业的领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其他领域的实际工作。

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实习实践环节,加强专业间的交叉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领域进行实习,提高他们的综合适应能力和跨学科交流能力。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在学校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落实。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

要实现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

对如何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一、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一种形式。

产学合作教育强调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合作,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种教学环境中共同培养人才。

它突破了以往在相对固定的校园课堂授课为主的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是社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操作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合作教育模式。

此种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某一领域或流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他们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为他们做好就业前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于学院的专业优势,在行业企业的指导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定制式培养的对应性更宽,更侧重于为一个领域或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一)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订单式培养所创造出的高就业率,以及其所带来的招生优势,使之成为近年来校企合作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然而,学校专业的总体建设不能仅依赖于少数的订单式培养案例。

由此,从高职院校整体专业建设的角度,针对行业需求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西南五省区唯一一所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自诞生起,就一直与广西铁路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这吸引了诸多铁路局、轨道交通公司和各大型企业来校洽谈并开展合作。

针对企业的需求,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近年来,各铁路局和轨道交通公司等在与学院的合作中出现新趋向:在学生进校学习一年之后,再进行人才的选拔,即各企业从二年级起参与到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从专业人才培养、双创教育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机构,应该在培养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开设与社会需求、就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以便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开展产教融合式的人才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专业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推荐机制,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三、双创教育双创教育是当前大力推行的一项教育政策,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高职院校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和信息化教育,开发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紧密关联,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之一。

高职院校应通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

可以引入面向需求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交流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大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

此外,在课程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关注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更新,要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应拥有宽阔的人文社会知识结构。

五、结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基础性和长远性问题。

高职院校应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攻克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协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是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学生技能提升;四是运用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我国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高职高专院校每年给社会提供约二百多万名毕业生,但是“技工荒”的问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一方面是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有事无人干”;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困难,“有人无事干”,这一对矛盾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一个警告,是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供给结构的质疑。

引起这对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行革新。

在充分了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需状况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载体、能力核心——项目化课程改革高职的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高职教学课程,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 课程开发方法,前后作了大量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

这种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

在批判继承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学院启动了项目化课程改革。

如何转变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学院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五结合”的途径,即“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个体探索相结合,观念转变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课改实践与课改测评相结合。

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理念,对自己任教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包括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先后有173人通过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其中167人合格通过,64人获得优秀,通过率达97%,优秀率达37%。

在教师职教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学院及时启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目的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首先是依据职业和岗位的工作要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并依据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能力培养与发展阶段,以学习内容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进行课程序化,形成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

其次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情景(章节),学习情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排列,各情景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知识体系重复性逐步递减、层次逐步上升原则穿插其中。

经过开发的课程体系完全打破了学科课程的束缚,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高等性。

二、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传统教学推崇权威型知识观,注重知识体系的呈现,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教学成为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

职业教育最初也没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学”“课堂学理论,实训学技能”成为职业教育主导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抹杀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不断遭到人们的批判。

在对传统教学进行批判反思的过程中,行动导向教学应运而生。

行动导向教学推崇批判型知识观,主张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尊重体验,重视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被视为主动追求成长的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学院在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策略。

以《网站前台设计》为例,为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反复训练,知识能够反复应用,项目经验等职业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积累,课程团队将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按网页设计师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以企业宣传类、IT技术支持类、资讯类等网站建设项目构成学习情景。

以这三个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项目需求分析→网站框架界面设计→网站素材设计与处理→标准化网站页面制作→网站测试与发布”等工作任务的完成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能力、知识和素质三方面的考核融于项目完成过程中。

每个教学主题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通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不仅建构了职业知识,提高了职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人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展技能、亮风采、促教改——学生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

通过技能大赛,不仅能够促进办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也能够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作为行业技能大赛较早的发起单位之一,积极地为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搭建平台。

2005年11月,“鸣远杯”全国首届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技能大赛在学院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举办的化工操作技能大赛。

大赛制定的化工操作工技能评价标准得到了参赛院校的认同,石油与化工高等职业院校以此作为教学使用的学生技能考核参考样本。

建材、机械、电子等行业的技能大赛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远。

学院专门建立了技能大赛的相关制度,激励和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技能大赛。

在学院的重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在近四年举办的国家、省、市级各类大学生比赛中,共有两百多人次获奖,特别是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9个,二等奖4个。

四、自主创新、方法先行——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创新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传统的创新理论及方法非常多,近300种,如常用的有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属性列举法等。

但这些创新方法都过多依赖于人的心理因素,其过程具有很大的无序性、随机性和偶然性,难以寻找其规律,大多数人很难学习和掌握。

相对于传统的创新方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它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提供了突破思维惯性的方法、技术预测的工具、解决问题的系统化方法等,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创新效率。

因此,在高职创新教育中引入TRIZ理论,进行创新理论教育,将是当前高职创新教育改革中一条非常值得探索的途径。

学院在引进与推广TRIZ理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1.教学实践。

面向全院开展TRIZ理论与创新技术公共选修课,让每一位对创新感兴趣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TRIZ的基础知识和典型案例,为应用该理论来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将TRIZ理论与实践进行一体化教学,把理论知识贯穿到教学案例或工程实践问题中,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课上学生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以及跟随教师解决一些工程实际的发明或创新问题,真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学术讲座。

TRIZ理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分批开设学术讲座,将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应用案例以学习模块的形式讲授给学生;院长带头开设讲座,分别向教师与学生推介TRIZ理论,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学习与研究TRIZ理论,努力培养高职创新型人才;邀请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与专家来校作TRIZ理论学术报告,介绍国内外TRIZ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3.创新与发明科技活动。

学校为有志于发明创新的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发挥他们创新潜力的空间,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和大学生创新社团,由教师带领小组或社团开展创新活动,利用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对生活中的工程技术系统或产品进行改进。

对符合实际产品质量和用户需求的改进方案,支持学生申请专利,并设立专门基金予以资助。

五、自主开发、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具备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职业环境;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基本建设;是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重要途径。

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智力与知识优势和企业技术与职业特长,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体,对基地实训装置实行自主设计、自主安装和自主调试;对整个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和校企合作共建。

根据行业生产特点,学校组建了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开发建设团队,自主研制具有行业特点的、适合于学生操作训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实训装置,自主开发专业技能实训装置,自主设计安装综合能力实训的生产装置等。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通过开发与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校企共建。

其共建方式有:首先,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从建设方案的制订、实训项目的论证、实训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与验收都容纳了企业专家的智慧和职业优势。

此外,企业向学院无偿提供项目建设所需设备、仪器与仪表,学院在实训场所为企业作产品展示和企业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