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检宿舍在大学生生活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检宿舍在大学生生活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探索
摘要:高校学生生活素质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设立卫生免检宿舍制度出发,对免检制度的设立意义、管理模式、学生自管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索在全面开展生活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设立免检宿舍,发挥优秀宿舍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活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致力于素质教育开展的多样性与拓展推行的可行性。
关键词:免检宿舍;生活素质教育;探索
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生活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
宿舍卫生不仅是学校的门面,更是学生风貌的展现和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体现,宿舍卫生治理工作作为育人工作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宿舍免检制度是其重要的机制之一。
一、免检宿舍设立的意义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思想交流、心灵沟通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宿舍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宿舍环境状况如何,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养。
为了督促学生的卫生习惯,提高宿舍的整体卫生水平,很多高校都实行了宿舍卫生检查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学生形成了一定卫生习惯后,实行免检宿舍制度,则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
免检宿舍是对于宿舍卫生优秀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表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对于
卫生成绩的积极性,学生无论是出于对“免检宿舍”称号的憧憬还是对于能够免于卫生检查的权利,都会积极地提高宿舍卫生水平,争取“免检宿舍”的资格。
与此同时,一定数量的免检宿舍也能够激励楼内其他的宿舍做好卫生,起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作用。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是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免检宿舍是一种变相和有效的“激励”手段,是一种能使个体将外来刺激内化为自觉行为的适当刺激,是促使完成目标的行为处于积极状态的外在因素,在大学宿舍卫生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实行免检宿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和享受“环境美”的良好动机,是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加强和探化,是改善学校秩序、治理生活环境的重要一环,能够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自我管理才能,也有助于学生公寓良好卫生制度的建立,一举两得。
二、免检宿舍制度的运行模式
结合大学生公寓生活的特点和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宿舍免检制度包括以下流程:
在卫生检查过程中,免检宿舍的设立是卫生检查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卫生检查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念,培养学生对寝室的归属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宿舍免检的对象以大学生为主体,这种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运行的原则要从关爱大学生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榜样示范感染和带动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操,营造出温馨的寝室家园,从而感
染、教育学生。
三、健全免检宿舍管理制度,为生活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宿舍卫生建设以免检宿舍为突破口,它是开展生活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生宿舍的改善,宿舍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的重要场所,宿舍的育人功能更加显现。
因此,学生宿舍的管理更是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以服务为载体,把宿舍建设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阵地,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进一步完善免检宿舍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加强学生自管。
总结免检管理经验、定期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检查的流程、学生自管的职责、标准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使管理制度更具科学性,建立相应的运行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科学规范每一个免检宿舍的抽查制度,真正达到通过建典型、树形象,宣传优秀寝室、优秀事迹等,鼓励激发所有学生对生活素质的重视,在有一些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情况下,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宿舍朝着健康、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从而为生活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免检宿舍的设立作为学生生活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进一步结合生活素质教育理论,深入探讨免检宿舍在学生生活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总结提炼学生寝室生活和卫生习惯等各项规律,全面结合主动教育和主动学习等教育的新理念,为学生在生活素质提高方面发挥切实的作用,既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也探索了再进一步拓展推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浅谈“激励”理论在宿舍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思路学刊》,1993.2
2.《立足服务,加强管理,凸现高校学生宿舍育人功能——学生宿舍现状调研报告》,《宁德师专学报》200
3.1
【责编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