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初中物理新课程、新教材的认识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初中物理新课程、新教材的认识和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程在我县施教近一年了。新课程打破了传统上的按力、热、电磁、光、原子这一学科的逻辑安排,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在配套练习中,有些题目在讲授新课时若不添加知识点,简直无法解答,甚至感觉老教材物理知识点分布更合理,施教时循序渐进、得心应手,具有比较多的优越性。其实不然,新课程的编排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这三大块来安排教学内容,观念的层次提升了,与现实社会生活及技术发展的联系更紧了,新课程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理念,为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学开通了道路。那么应如何用好新教材,认真领会和贯彻新课改精神呢?本人作为课改区的一名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粗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学好物理新大纲是用好物理新教材的前提
新大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新大纲是在原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着重考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定位为全民教育,注重普及性、基础性、实践和发展性,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新大纲是编写新教材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检测学生的依据。新大纲也是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评估、对教师评价的依据。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首先应深刻理解新大纲、新教材的变化,结合自己任教年级的学生,才能用好新教材。
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教师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④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几十年来,我们已习惯了应试教育重知识的教学而轻能力的培养,一直把学习成绩视为人才的标准,扼杀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对社会作贡献的人都是人才。学习成绩好的能考上大学的是人才,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有较强组织能力、活动能力、操作能力的学生同样是人才。科学家是人才,个体老板也是人才。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素质观。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做人。我国有十几亿人口,仅靠培养少数人为目标的“天才教育”或“精英教育”是无法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把人口的包袱转化为人才的优势,也才能在当今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以足够的人才优势稳操胜券。
三、课时安排可根据需要灵活机制调配,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和课后习题的需要进行拓展延伸
与老教材相比,教师在新教材的处理上更具灵活性。有的一节课知识内容太多,如重点安排有1~2个探究实验,这样既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又要让学生熟悉所有内容,所以往往一课要分成两课时上。再如“电和磁”这一章的学习中一课分成两课时上可能还难以解决问题,况且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一个应用内化的过程,在课时安排上不妨借鉴老教材“知识内容循序渐进,小节奏快循环,层层递近”的做法。在新课标中虽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和“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但在以后的计算题中会经常应用到,况且它们的探究也不难进行,所以我建议把它们列入正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记忆比较深刻。
当然,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我发现,有些教师对新教材的这一精神领会不深,感到不适应,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在新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这势必会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新课程、新教材形同虚设。
四、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到底
新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对于一些非重点概念,不再下严格的定义,而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说法,教师对这些内容都要加以注意。如:物理中关于反射规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人教版物理教材中的表述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人射角”。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因而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所以科学上是没有错误的。而且这样处理更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
和记忆,免去了对初二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更主要的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这样处理不仅符合课程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而且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属于这种情况。对于教材中的这种处理,教师应深刻理解,不要讲求痛快,一次讲清讲透了事,否则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另外,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注意,不要一出现某个概念时就急于先给出其科学定义,有时可以先用起来。如:“电压”、“能量”等概念。
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探究学习适用于每一位学生,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层面也不相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选定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切忌缩手缩脚、流于形式,穿着探究性学习的外衣,实质上仍是教师的传统授予知识。探究性学习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千万不能只做旁观者,但也不能过分热情地介入。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愿望,千万不要若隐若现。例如,测定未知电阻的实验,以往的教学仍不敢打破教科书的固定格局,都是先讲“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并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然后再从改变实验器材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的测定未知电阻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安排看上去顺理成章,似乎也考虑了让学生参与,但实际上学生仍旧是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思路去寻找答案,甚至有时教师不得不设计好相关的步骤,而学生只不过去操作一下。这样一来,就光这一个实验的几种实验电路图学生都很难掌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的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正是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不如大胆突破,一改常规,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认为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都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提到探究性学习,有些教师对其方式和形式了解不全面,而仅局限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或学生搞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如:研究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可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摆出观点;再由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能验证猜测的实验方案并自行验证猜测的正确性,最后互相交流,从而得出较为完整的分子运动理论。教师只要因势利导,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实践能力及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