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

合集下载

西游记 猪八戒

西游记   猪八戒

• 懒做
• 这一点猪八戒更是优秀。能明天做的事今天绝对不做,能将来 做的事现在一定不做;要做也请别人去做,就说小事吧,有沙 师弟在用得着猪师兄吗?如果是大事,只要有悟空大师兄在, 猪八戒绝不会去抢师哥的功劳。西天取经的路上,猪八戒和师 傅等一旦被妖精拿住,别人都急得跳圈,唯八戒不急不躁,该 吃的吃该喝的喝,当然前提是师兄孙悟空不被擒获。
• 心善
• 领导都要有一副菩萨心肠,要有同情心、爱心。当初孙悟空三打白 骨精时,猪八戒就极力反对。美丽的村姑被他一金箍棒打死了,善 良的老头也被他打死了,可怜的老太太也被他打死了;猪八戒实在 看不下去,可是孙悟空排在自己之上,是自己的师兄没有阻止的大 权。唯有怂恿师傅唐僧,念那个紧箍咒惩罚老孙的凶心。对妖精尚 且如此,对一般的凡人,猪八戒同志一定会善待天下。
猪八戒--作品中意义
• 在作品中,这个人物与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 • 张纪中版《新西游记》中的猪八戒 • 他与孙悟空和唐僧各据三角形的一个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他与孙悟空都是用浪漫主义手法精心塑 造出的非现实人物,正如谢肇浙所说,孙悟空是“意之神”, 尽管他躁动不安,但总是在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其间难 免走弯路,但只要加以引导制约,就能达到至高至纯的人生境 界。而猪八戒则是“意之驰”,表现了对现实的生活享受的向 往,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人生境界的 提升。但与躁动的“心猿”相比,猪八戒身上常常体现出的消 极情绪,更不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因为前者毕竟是一种推动 力,而后者则多是一种制动力。两者都基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 壤。孙悟空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概,这种宗教献身主义精神 是积极的,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人生理想是一致的,给人以昂 扬向上的力量,因此他是一个英雄主义的角色。但猪八戒则较 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这是一个享乐主义的典型。

[猴年说猴]意涵丰富的“文化猴”

[猴年说猴]意涵丰富的“文化猴”

[猴年说猴]意涵丰富的“文化猴”徐悲鸿《十二生肖图册·猴》沐猴而冠美猴王皮影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收藏猴年印章文并图:齐志侯天柱灵羊将乘飞雪去,金猴又随祥云来。

猴年春节,与猴相关的诗、画、生肖物品、年历等早早登场,猴文化遂成为人们的谈资。

中国古代猴被分为许多种类,也有许多不同名称,如狙、猱、沐猴(猕猴)、猢狲、猩猩、玃、猨狖、山魈、狒狒、马留、马化、如拳,等等。

猴生性机灵、好动、通人性,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关系密切。

猴为申猴,在中国,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所谓“申猴”。

据说,“申”在甲骨文中被刻画为两个母猴相对而立的样子。

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中说:“申,猴也。

”“侯”姓出自黄帝时史官仓颉,本为侯冈氏,后简称侯姓。

我国自商、周以降,以“申”为地名、为姓氏的很多,不知是否与猴有关。

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国13亿人口中,大约有一亿人属猴,与猿猴有关的人实在太多。

古代也一样,从生肖流行以后,总有约十二分之一的人属猴。

在中国古代,常将猿猴连称,人们喜爱猿猴,还因为古人将它视为长寿的象征。

《抱朴子》一书中就有“猴寿八百岁”的记载,伴随长寿的自然是安详平和,生活幸福。

猴吉祥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猴子曾当过图腾,但一直视猴子为吉祥物。

在我国猴年的挂历、台历上,通常都少不了这样的画面:桂花树上,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旁边还有一只小蜜蜂,题字“花开富贵,辈辈封侯”。

显然,这是在用“桂”谐音“贵”,“猴”谐音“侯”,“背”谐音“辈”,“蜂”谐音“封”。

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

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

例如:一只猴爬在枫树上挂印,这样一幅图案,其吉祥寓意是“封侯挂印”。

在剪纸艺术形式中,其图案上表现一只猴子屈蹲在桃树上,猴子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宛似一对蝠形状,(“蝠”与“福”同音),构成“福寿双全”的画面。

唐朝名僧义净传

唐朝名僧义净传

唐朝名僧义净传立意西行义净(635—713),俗姓张,字文明,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一说齐州(今山东济南)④。

义净七岁时,父母送他入齐州西南四十里的土窟寺,从善遇和慧智两位法师学习。

善遇法师博学多能,精通佛经,对六艺、天文、地理、阴阳、历算亦有很深的研究。

慧智禅师研习《法华经》数十年,造诣极深。

在他们的教导下,义净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佛学方面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二十年(646),善遇法师去世,义净就跟慧智禅师学习,把精力集中于佛教内典的修习,“昼夜勤六时而不倦,旦夕引四辈而忘疲”①。

贞观二十二年,义净受具足戒,正式出家为僧。

数载勤学,义净学业大进。

慧智见他天资聪颖,前途无量,遂劝他出外求学。

义净辞别土窟寺,来到佛教中心洛阳、长安。

在东都洛阳,义净修习《对法》、《摄论》诸经,佛学水平又有提高。

但其时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的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故义净在学习中产生各种疑问。

于是他又来到长安,学习了《俱舍》、《唯识》等经,但胸中疑问不减。

为祛蔽解疑,义净认为必须赴印度取经求法。

咸亨元年(670),他在长安结识了并州的处一法师、莱州的弘祎法师,众人志同道合,相约赴印度取经。

当时往印度的道路主要有三条,陆上的“丝绸之路”因西域动乱而阻隔不通,吐蕃道则不仅道路艰险而且常受唐蕃关系的影响。

相对而言,海路较为通畅。

唐朝强大富庶,南亚、西亚诸国纷纷前来贸易,海舶云集广州诸地,搭乘商船赴印度求法取经成为义净诸人的一致选择。

计议已定,遂相约离京东下,处一因母年高而罢,弘祎至江宁而止。

义净等途经丹阳时,又有玄逵加入。

咸亨二年(671),义净坐夏扬州。

秋,接受龚州(今广西平南)冯孝诠的邀请,同达广州。

冯孝诠及其家人皆笃信佛教且家资雄厚,他们敬佩义净西天取经的志向,遂资助西行费用,冯孝诠并与波斯船主商定,许义净等人附船前往印度。

其时的广州,万商云集,是唐朝南方海上交通的中心,港中停舶着婆罗门、波斯、狮子国、大食等国的船只,这些海船一般形体较大,船深往往有六七丈,符合海上航行的要求。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一卷大唐三藏义净奉制译尔时佛在室罗筏城。

逝多林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苾刍。

在自来城。

三月坐雨安居已。

各持衣钵。

诣世尊所。

路逢泥雨。

困于暑热。

野草割身。

遍皆流汗。

渐次游行。

至室罗筏城。

时诸苾刍安置衣钵。

洗足已。

至世尊处。

顶礼双足。

在一面坐。

世尊常法。

见客苾刍来。

共相慰问。

汝于何处安居而来至此。

白言。

世尊。

我等于自来城。

三月安居已。

而来至此。

问言。

汝等在彼安居。

于三月中。

得安乐住不。

乞求饮食。

不难得不。

答言。

世尊。

我等三月安乐而住。

饮食不难。

我等从彼擎持衣钵。

所经道路。

泥雨艰辛。

身形疲顿。

渐来至此。

世尊闻已。

作如是念。

我诸弟子雨安居竟。

人间游行。

擎持衣钵。

路逢泥雨。

极遭辛苦。

形体疲顿。

我今宜可令诸苾刍。

得安乐住。

并诸施主福增长故听诸苾刍张羯耻那衣。

张此衣时。

有五胜利。

一无过十日犯。

二无过一月犯。

三无过经宿离衣犯。

四唯着上下二衣。

得人间游行。

五得随意多畜长衣。

复有五种饶益。

一得别众食。

二得数数食。

三俗家不请。

得往受食。

四得随意多求衣。

五始从八月半。

至正月半时。

经五个月所得财物。

皆是羯耻那衣利养。

如是开时。

令诸弟子。

得安乐住。

即告诸苾刍。

欲令汝等。

得安乐住。

并诸施主福增长故。

雨安居众张羯耻那衣。

获多利益。

如前十种。

如世尊说张羯耻那衣者。

诸苾刍不知云何张衣。

佛言。

三月安居。

众获衣物。

应将作衣。

先以言白。

告众令知。

大众应知。

今夏坐苾刍众得此衣若大众乐者。

令将此物。

为众作羯耻那衣。

至明日已鸣揵椎。

集僧伽。

言白已周。

令一苾刍作白曰。

大德僧伽听。

此衣是此处雨安居僧伽所获利物。

僧伽今共将此衣。

作羯耻那。

此衣当为僧伽。

张作羯耻那。

若张衣已。

虽出界外。

所有三衣。

尚无离过。

何况余衣。

若僧伽时至听者。

僧伽应许。

僧伽今将此衣。

令某甲苾刍。

当为僧伽作羯耻那。

若张衣已。

虽出界外。

所有三衣。

尚无离过。

何况余衣。

白如是。

羯磨准白成。

次当差张羯耻那衣苾刍。

须具五德者。

应可量差。

所谓无欲爱恚痴。

知张与不张。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大唐三藏义净奉制译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诸苾刍。

于此住处。

三月雨安居。

时有众多苾刍。

于其夏中。

遂向余处。

人间游行。

不善护身。

伤杀虫蚁。

时诸外道。

咸起讥嫌。

作如是语。

此沙门释子。

无有慈悲。

夏中游行。

杀诸虫类。

不异俗流。

然诸禽兽。

于四月中。

尚居巢穴。

不远出外。

然此秃头沙门。

不作安居。

不知收摄。

安在一处。

既无轨式。

谁复于斯以衣食施。

时诸苾刍以缘白佛。

佛言。

我缘此事。

今制苾刍作安居法。

于三月中。

住在一处。

时诸苾刍闻此语已。

不知云何作安居法。

佛言。

先于五月十五日。

可于住处洒扫清净牛粪涂地。

所有卧具聚在一处。

乃至洗足盆。

众既集已。

应差一苾刍为掌卧具人。

若有五法者。

即不应差。

云何为五。

谓有爱恚怖痴。

不知卧具分与不分。

翻前五法。

是即应差。

应如是差。

敷坐席。

鸣揵椎。

言白众集先问苾刍某甲。

颇能为夏安居僧伽。

分卧具不。

彼答言能。

次一苾刍应先作白已。

次为羯磨。

大德僧伽听。

此苾刍某甲。

乐与夏安居僧伽分卧具。

若僧伽时至听者。

僧伽应许。

僧伽今差苾刍某甲。

为夏安居僧伽。

作分卧具苾刍。

白如是。

大德僧伽听。

此苾刍某甲。

乐与夏安居僧伽分卧具。

僧伽今差某甲苾刍。

为夏安居僧伽分卧具。

若诸具寿听某甲苾刍为夏安居僧伽分卧具者默然。

若不许者说。

僧伽已许某甲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苾刍竟。

僧伽已听许。

由其默然故。

我今如是持。

佛言。

我今为诸苾刍。

制分卧具法。

其授事之人。

应先为僧料理筹已。

次于明日敷坐席。

鸣揵椎。

言白复周。

其筹悉应两头系花。

香泥拭饰。

安竹箱中。

名香普熏。

白㲲覆上。

筹长一肘。

置上坐前。

次宣制令。

大德僧伽听。

于此住处。

所有制法。

若诸大德乐此安居。

无违背者。

当可受筹。

诸苾刍众。

于此夏中。

不应更相诘责。

云破见。

破戒。

破正行。

破正命。

如其仁等知有犯者。

即于今时可论其事。

无宜夏中更相举发恼诸苾刍不安乐住。

作是告已。

次分卧具。

令一苾刍擎筹盘在前。

其收筹者。

持空盘随后。

大师教主先置一筹。

次向上座前住。

汉译佛经中所见尼乾子的术数活动

汉译佛经中所见尼乾子的术数活动

·201·
,也就
舍利所生的儿子名叫忧波提舍 (
Up
a
t
i
s
a)
y
·
'
是舍利弗 (

r
i
t
r
a),长大后成为佛的十大弟
pu


子之一。
该故事中,舍利弗的父亲提舍不仅行
为模式类似耆那教徒,而且能解梦,熟悉术数。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缘故,舍利弗也精通术数,具
有神通之法。最典型的事例就是 《贤愚经》卷
10中记载的舍利弗与劳度差捔术 (斗法)之事。
学内容非常丰富。
《分别功德论》卷 5 记载了一位 “国王名曰
波绁”,他也 “以铁鍱腹,畏智溢出,夸王独步,


。该国王与童迦叶进行辩论,“作善
自谓无比”
有福、为恶受殃”,结果国王被说服,改变了原
来的信仰,皈依了佛教。虽然 《分别功德论》没
有提及该国王是否为耆那教徒,但他的事迹与行
为,同萨遮祇尼揵子等人很相似。
的佛教相比,耆那教从未断绝,而是流传至今,
影响不衰。在佛教徒的眼中,被称作尼乾子 (梵
Ni
r
r
an
t
ha
t
r
a, 巴 Ni
an
a
t
t
a, 尼 犍 子、
g
pu
g
pu
·t
·h
尼揵子、尼乾陀)的耆那教徒,属于六师外道之
一,其奉行的宗教义理与佛教既存在巨大的冲
突① ,其人物故事又与佛 教 文 本 有 诸 多 关 联② 。
(一)以铁鍱腹:尼乾子的外形与苦行
尼乾子有一种不同常人的做法,喜欢在肚子

《西游记》孙悟空故事的印度渊源L

《西游记》孙悟空故事的印度渊源L

《西游记》孙悟空故事的印度渊源葛维钧摘要:梳理《西游记》研究中孙悟空形象文学来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在文献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孙悟空形象直接或间接源于以《六度集经》为典型的佛教故事,而《六度集经》中的称猴同哈奴曼的关系又至为密切, 从而得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它源于印度,传至中国, 经过改造,发展成了孙悟空的结论。

关键词:《西游记》《六度集经》《罗摩衍那》孙悟空哈奴曼在中国,《西游记》孙悟空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形象。

这一形象的文学来源, 自上世纪初即已有许多学者进行探讨, 最著名的有胡适、鲁迅和陈寅恪等。

胡适考证的前提是《西游记》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渊源。

他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西游记考证”一章中认定“这部书确是《西游记》的祖宗” 。

相应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无疑也就来自于《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

那么, “何以南宋时代的玄奘神话里忽然插人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猴行者?这个猴子是国货呢还是进口货呢?”他自己回答道“ ……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 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

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的影响而仿造的。

因为《太平广记》和《太平寰宇记》都根据《古岳渎经》, 而《古岳渎经》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

宋元的僧伽神话, 更不消说了。

因此, 我依着钢和泰博士(Baron A. von Stael-Hoistein)的指引, 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Ramayana)里寻得一个哈奴曼(Hanuman), 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景了。

” 因此,“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 ①胡适在他的文章里没有明确强调哈奴曼、猴行者和孙语空的演进关系, 但是他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

此说出来以后, 即遭鲁迅反对。

此前, 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中已经谈到过他的观点, 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

②无支祁故事见载于多书。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称, 唐代宗永泰(765年)年间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曾有人“见一兽, 状有如猿, 白首长髻, 雪牙金爪, 闯然上岸, 高五丈许, 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

_法出波斯_三勒浆_源流考_陈明

_法出波斯_三勒浆_源流考_陈明
② 成,非此月不佳矣。
此处所记载的方法可谓详尽 ,“ 味至甘美 , 饮之醉人 ” 与上文 “ 三勒浆类酒 ” 正 相 吻 合 。 元 代 吴 懔 《 种艺必用 》 引用了 《 四时纂要 》 的内容 。 明代高濂 《 遵生八笺 》( 1 5 9 1 年刊 ) 云 : 《 纂要 》 曰 : “ 是 月 宜 合 三 勒 浆,过 此 月 则 不 佳 矣。用 诃 梨 勒、批 ( 毗) 梨 勒、 庵 摩 勒 三味 , 和核捣如麻豆大 , 用 三 两 , 次 用 蜜 一 斗 , 以 新 汲 水 二 斗 , 调 匀 倾 瓮 中 , 即 下 三 勒 , 熟搅 , 密封三四日后开 , 又搅之 , 以干净布拭去汗 , 候 发 定 , 密 封 共 三 十 日 方 成 。 味 甚 美 ,
① 和谢弗的 《 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劳费尔的 《 中国伊朗编 》 唐代的外 ② 为典范之作 。 以三勒浆为例 , 探讨一种外来果浆的演变小史 , 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的 来文明 》
认知 , 为理解饮食习俗的传播及其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实 际 应 用 以 及 建 构 中 古 时 期 中 外 物 质 文 化 交 流史 , 奠定更为坚固的实证基础 。

·4·
“ :“ 法出波斯 ” 三勒浆 ” 源流考
、“ 一 、 唐代的 “ 三勒浆 ” 三勒汤 ” 与 “ 三果浆 ”
隋唐之际 , 文化交流频繁 , 日常饮食 之 法 亦 有 多 种 传 入 中 土 。 果 酒 中 以 葡 萄 酒 为 最 , 次 则 为三勒浆 。 中唐李肇的 《 唐国史补 》 是笔者所见最早记载三勒浆的文献 : 酒则有郢州之富水 , 乌 程 之 若 下 , 荥 阳 之 土 窟 春 , 富 平 之 石 冻 春 , 剑 南 之 烧 春 , 河 东 之乾和蒲萄 , 岭南之 灵 溪 、 博 罗 , 宜 城 之 九 酝 , 浔 阳 之 湓 水 , 京 城 之 西 市 腔 , 虾 蟆 陵 郎 官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校勘研究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校勘研究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校勘研究
《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是唐代義淨法師翻譯的律藏典籍之一。

作為《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十七事之一,全經共四十卷,以八十九首攝頌為綫索生動記述了釋迦摩尼佛制雜戒因緣,并詳細記載佛陀涅槃、僧團集結之事。

其反映了古印度僧團生活的真實面貌、對當時漢地佛教戒律的規範以及僧伽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歷代大藏經所收録。

本文通過對《中華大藏經》與《大正新修大藏經》中《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各自所存異文,結合現存敦煌寫經殘卷進行綜合比勘,分析和總結此經的版本系統、原文演變、異文類型,并對168條異文條目進行考辨,以期對今後《根本説一切有部律》的研究工作有所幫助。

中 国 猴 文 化 漫 谈

中 国 猴 文 化 漫 谈

中国猴文化漫谈薛克翘(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引语中国有所谓生肖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历代研究不断: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干支五行、时空迁移、社会跌宕、人事变更,无不牵涉。

中国古代将猿猴分为许多种类,也有许多不同名称,如狙、猱、沐猴(猕猴)、猢狲、犹、猩猩、玃、猨狖、山魈、狒狒、马留、马化、如拳,等等。

十二生肖,猴为申。

据说,“申”在甲骨文中被刻画为两个母猴相对而立的样子。

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中说:“申,猴也。

”我国自商、周以降,以“申”为地名、为姓氏的很多,不知是否与猴有关。

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国13亿人口中,大约有一亿人属猴,与猿猴有关的人实在太多。

古代也一样,从生肖流行以后,总有约十二分之一的人属猴。

这使得中国猴文化不仅古老,而且丰富。

世界上,能够与中国猴文化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印度。

这倒不是因为印度人有生肖,而是因为印度人能够比较平等地看待动物,包括猿猴,还因为印度人想象力强,善于编故事。

所以印度具有丰富多彩的猴文化,猴子的形象频繁出现于寓言、故事、史诗、戏剧、绘画和雕塑中。

印度的猴文化也通过佛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猴文化。

关于猴子的成语“朝三暮四”是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善变、不专一。

事见《庄子·内篇·齐物论》:狙公(养猴人)用栗子喂猴,说:“早晨给三个晚上给四个。

”群猴皆怒。

又说:“那就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

”群猴皆悦。

同一故事又见《列子·黄帝篇》,甚详。

可见,这个成语与所出原典的意思已大不相同。

成语“沐猴而冠”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徒有其表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攻占咸阳,烧杀劫掠而欲东归还乡,有人劝他留在关中以成霸业,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劝说者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项羽听了这话,就把这个劝说者给活活煮死了。

成语“心猿意马”本是佛教用语,道教袭用,形容心态虚浮躁动。

藏族_诺桑王子_故事的印度渊源考

藏族_诺桑王子_故事的印度渊源考

思想战线S IX IA N G ZHA N XIA N 2003 年第5 期第29 卷№15 , 2003 V ol129THINKING藏族《诺桑王子》故事的印度渊源考郑筱筠(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摘要: 汉译佛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三、卷十四所载的《善财与悦意》故事与藏族《诺桑王子》故事非常相似, 但它们之间却无影响关系。

正是因为印度根本说一切有部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使梵文本《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善财与悦意》故事成为藏族《诺桑王子》故事的最初佛经故事之源。

关键词:《诺桑王子》; 根本说一切有部; 印度渊源中图分类号: I2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78 X (2003) 05 - 0124 - 05①The Idian Origin of Tibetan Story Prince N uosan gZHEN G Xiao2yun(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 Yunnan Univers ity , Kunming , Yunnan , 650091 , China) Abstract : Though the story of S hancai and Y ueyi in Chapters 13 and 14 of the Chinese t ransla2 tion of the B uddhist Scripture M ulasarv ativ inayav astu sounds similar to the Tibetan story Prince N uosang , they share no connections. Actually , it i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Indian Mulasarvativ2 inayavastu in the Buddhist history of Tibet that has made popular the idea that the S hancai and Y ueyiin the Sanskrit version of B udd h ist Scripture M u l asarvat i vinayavastu is the origin of the Tibetan sto2 ry Prince N uosang.Key words : Prince N uosang ; Mulasarvativinayavastu ; the Indian o rigin藏戏《诺桑王子》故事是深受各地藏民喜爱的一个著名剧目。

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该歇后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做什么事情都被人指责。

猪八戒听人家都说他长得丑,便找来一块镜子自己照了起来.他见镜子中的猪八戒果然丑陋,就怒不可遏地抡起钉耙,把那镜子打得粉碎.他转身要走,无意中看到,散落在地上的那些镜子碎片,无论大小,每个里面都是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鲁迅认为猪八戒的形象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演变而来,例如干宝《搜神记》“猪臂金铃”故事,旷源《闲话猪八戒》一文补充了鲁迅的论点,他认为《搜神记》“安阳亭书生”中母猪精更接近猪八戒。

吴自牧《梦梁录》曾提到“天蓬”本为道教仙官门。

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推考猪八戒是从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因缘》中变大猪救沙门之大神衍化而成的。

陈寅恪又说:“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必非全出中国人臆撰,而印度又无猪豕招亲之事……此故事复经后来之讲说,闪毗国之,以音相同之故,变为高家庄之高。

惊犯宫女,以事相类似之故,变为招亲”。

外貌描写:“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

”这就是猪八戒的外在形象。

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

诗词描写:第八十五回:碓嘴初长三尺零,獠牙觜出赛银钉。

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

脑后鬃长排铁箭,浑身皮糙癞还青。

手中使件蹊跷物,九齿钉钯个个惊。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第八回: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

手执钉耙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

纠纠威风欺太岁,昂昂志气压天神。

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2猪八戒进女儿国——看花了眼猪八戒娶媳妇——背着走猪八戒背媳妇——舍得花力气猪八戒不成仙——坏在嘴上猪八戒吃黄连/猪八戒吃人参果——苦了大嘴的猪八戒吃猪啼——自残骨肉猪八戒充英雄——只是嘴皮子拱得欢猪八戒戴耳环——自以为美猪八戒戴花——越多越丑猪八戒的武艺/猪八戒过火焰山/猪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猪八戒的嘴巴——自我欣赏猪八戒掉进万花筒——丑态百出猪八戒发眸气——又丑又恶猪八戒拱帘子——嘴先进猪八戒进了女儿国——看花了眼猪八戒进屠场——自己贡献自己猪八戒啃地梨——什么仙人吃什么果猪八戒了天拜佛——掸心不稳猪八戒买猪肝——难得心肠猪八戒卖炒肝——这是哪道肺猪八戒卖凉粉——样数不多,滋味不少猪八戒三十六变——没有一副好嘴脸猪八戒摔镜子——怕露丑猪八戒西天取经——三心二意猪八戒相亲——怕露嘴脸猪八戒想娶媳妇——一厢情愿猪八戒背媳妇——心甘情愿猪八戒招亲——黑灯黑人猪八戒照镜子/猪八戒照像——自找难堪(看)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简介原是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主管天河。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思和内容提要:佛教源于印度。

印度佛教在佛陀涅盘后,由于僧团内部的分化等原因而步入到部派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又分裂为上座、大众二部,由此二部又分裂出传统所说的十八部乃至更多。

本文以逆时溯源的方式,对从近现代学界的研究成果到古代论典,逐步深入追流溯源,重点考察了印度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关系。

关键词: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作者思和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一、引言大致在佛陀(约公元前565-前486年)涅盘后百年间,佛教僧团出现了分化,这一历程大约从公元前370年起,到大乘佛学开始流行的公元150年前后止,总计有500年左右的时间,史称部派佛教时期。

起初分化为上座、大众二部,名为“根本分裂”。

此后,这两部又继续分裂,名为“枝末分裂”。

据现存最早的文献,世友(约公元一、二世纪)的《异部宗轮论》载,上座部于佛灭后三、四百年内,经七次分裂而成十一部,大众部于佛灭后二、三百年内,经四次分裂而成九部,合计二十部,除去根本分裂的两部,即通常所说的十八部派。

实际上的部派要比这多的多。

安德烈.巴罗(,1921-1993年)曾将古印度许多记载布施给部派教团的碑文与其他文献汇合统计出的部派名称,计有三十四个之多,其中包括本文所关注的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一切有部)和根本说一切有部1(简称根有部)。

研究印度佛教史,部派佛教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伴随着众多不同僧团的出现,而有教义、戒律、以及哲学理念上的展开与丰富。

从这种研习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僧团建设、僧团关系,以及义理等方面的启发。

无疑,这对于当今教界,以及其他社会民众团体都具有借鉴的意义。

正如印顺法师所说:“佛法也不只是佛所说的”,“佛法是具体的,活跃于人类面前的。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尔时四国王等。各各为子标瑞立名。咸悉不知并是释迦菩萨。大威神力之所显现。然诸王子。并久积胜因。有大愿力。各将眷属。随圣来生。所以影胜应期。亦是异人间出。遂使初生之日。五百大臣。皆生一子。随其族姓。而为立名。其影胜太子。置八乳母。而保养之。日就月将。如莲华出水。其所习学。经书技艺。历数算计。及一切刹利灌顶王法。无所不解。更复留心工巧之处。及调象驭马。乘车等法。弯弓走箭。搭索之方。击剑治疮。众术皆尽。四种明处。贯练无遗。并五百大臣之子。亦悉通达。后于异时。太子监国。因于暇日。乘象游行。乃见人间征敛赋税。便问从者。此辈何故有所征求。答曰。彼是邻国央伽王使。远来收索。太子问曰。我国何故输税与他。答曰。久来若此。是时太子。即召使人问曰。彼国是刹利灌顶王。我国亦是刹利灌顶王。统化不同。人民各异。何缘越国逾限。就此征求。宜可即还。从兹永绝其使闻已。便作是念。今此太子。禀性刚犷。意欲违盟。令我空返。我等今者可就大莲华。而为征索。既见王已。还敕依旧征收。太子却归。还逢此使。如前征索不止。太子告曰。我已发遣。何得尚留。即还为善。若不去者。必加严罚。诸人怀惧。相率俱还。至国具奏王知。其影胜太子。为人犷暴。违盟负信。不受征科。幸愿大王早为先策。如其不尔。恐招后患。时王即以伽他。答使臣曰。
智慧出东方 两舌在西国
敬顺生南国 恶口居北方
婆罗门子等作如是言。诸处悉知。不知中国如何。诸弟子等咨其师曰。邬波驮耶。我今欲往中国。见彼国土。复欲于彼水中洗浴。承事参礼彼方诸师。彼国论师。我欲伏之。我等名称。必远知闻。多获珍财。而为利益。彼婆罗门。于弟子处。甚生爱念。所有衣物。分给弟子。资缘既办。共往中国。随路而行。或有诸余智人来者。与其言论。悉皆得胜。或有得服。以瓶盛灰。打其头上。或有诸人。来学骑术弓箭战具。咸悉教之。或有诸人。以香花等幢幡宝盖。而来迎之。复有无量诸人皆悉来至。而师事之。渐渐游行。所经诸国。城邑村落。悉皆得胜。方至中国。时婆罗门作是念曰。我闻诸有智人。并在王门。我等今日亦应往彼。而当伏之。犹如何等。譬如大树根及枝叶。我所经诸处。论议得胜者。犹如枝叶。若于王边。而得胜者。由如罚根。我今宜往王所。即便往去。既至其所。咒愿王曰。长寿无诸灾障。立住一面。而白王言。我于师所。承得少多学问。愿欲与王国内诸师。共为谈论。王即告曰。任自随意。王又告诸臣曰。我此国中。有如是婆罗门。能与彼人论议不。诸臣答曰。有那罗村中婆罗门。解四明论。智慧如火。彼自造论。题名摩吒罗。王曰。唤彼邬波驮耶来。大臣依命。请至王所。同前咒愿。王即告曰。汝能与彼婆罗门。于我前论议不。彼答曰。承王威命。尽其力能。敢为酬对。当即依法。作曼荼罗两边施座。王即敕曰。谁当先与。大臣答曰。客婆罗门。名曰地师。可令先首。彼既先与诵五百颂已。便住默然。时摩吒罗覆诵其颂。出多过失。即便告言。其诵言义。甚不相当。不合道理。地师闻已。便即默然。无所言说。论议之法。默然不答。便是堕负。王告臣曰。谁为得胜。谁是不如。大臣答言。摩吒啰论议得胜。其王心悦。作如是言。我国界内。亦有如是聪明大智慧人。王问。邬波驮耶。住何聚落。答曰。那罗村。王即赏赐那罗村。任汝受用。世人常法。悉欲求乐。有诸婆罗门女。比求夫婿。竟未能得。时摩吒罗便于自类取妻。共住欢娱。不久乃生一子。广为设会。其子体长。便与立字。名为长体。以种种供给养育。渐渐长大。教其艺业。所谓算计手印。婆罗门行。洗净取灰取土。赞叹四薜陀书。祭祀读诵。施受六种悉得成就。后于异时。复诞一女。其女眼目。如鸜鹆鸟。诸亲会集。建立名字。号为鸜鹆。其女养育。渐长成已。父教文字论义之法后于异时。共兄论义。互相击难。妹得胜时。父告子言。汝是男子。被女论胜。我若无后。所有受用。必输失他。于后有南天竺国。有婆罗门童子。名曰底沙。善明无后世论。为求法故。从南方来至摩吒罗所。礼其足已。白言。大师。我欲于邬波驮耶处学问。问曰。欲学何艺。白言。欲学无后世论。报曰。任汝所作。既受法已。若放学时。论说之事。如前广说。其童子底沙后在王前共师论。各立两宗。此摩吒罗最为年尊。可应先举。其摩吒啰便作是念。彼婆罗门子。新学论成。恐难不得。今应捉彼错处。作是念已。时摩吒啰即先举出长五百颂。彼婆罗门子复颂答已。便捉过失。此是非言。此言非类。此说不可。彼遂默然而住。凡论难不如。无言答者。是为堕负。于时国王问大臣曰。此谁得胜。臣白王曰。底沙婆罗门为胜。时王告言。胜者赐其村邑。时诸大臣前白王言。若来论难得胜。即赐村邑。其摩揭陀国。不久总尽。应取摩吒啰村。与彼受用。时王告言。如是即夺摩吒啰受用所封。与彼底沙。其摩吒啰即命妻曰。贤首。宜速装束。往诣余方。其妻问曰。何故。时夫答言。我久承事国王。今论难之时。不护于我。夺我村邑。其妻装束欲去。时诸亲族既闻此事。即来问曰。邬波驮耶。何故装束。答言。我久承事国王。论难之时。不护于我。是故余去。亲族报言。此住甚好。于亲族中。请住于此。彼即颂曰。

扫地的功德

扫地的功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中记载:世尊于逝多林时,见地不净,便执帚欲扫园林。

时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后,皆执帚共扫园林。

佛与众弟子打扫完毕后,入食堂就坐。

佛告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扫地有五种功德,第一呢,可以令自己的心地清净没有烦恼.
第二可以让他人心地清净没有烦恼。

第三个功德是,诸天的天王天人啊,护法天神这些呢对你生欢喜心,欢喜你这个爱好清洁的人。

第四呢,喜欢扫地的人啊,来世会长的漂亮端正。

第五呢,喜欢打扫清洁的人死后会升天。

不过请大家注意,很多师兄的对“扫地”的理解,是很狭隘的,事实上,这里应该理解为一切的清洁活动,都会具有以上五种功德善果,比如,洗洗衣服啦,整理房间啦,帮助打扫清理寺庙啦,把佛像的灰尘弄干净啦,把经书上的灰尘弄干净啦,等等。

所以,你如果只是理解说,哎呀扫地有功德,那我只是扫地,我不洗衣服,那就是你傻了,佛法的原理是通达的,这里指的是一切的清洁活动。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

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

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一卷大唐三藏义净奉制译尔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

三月雨安居。

时有众多苾刍。

于余处安居。

各共立制。

作如是言。

诸具寿。

我等安居三月。

不应言诸破戒。

破见。

破轨仪。

非正命等。

若见有厕草阙。

及君持无水。

应即添着并安旧处。

若独自不能为者。

应以手唤伴共作。

制已各还旧处。

如是不语。

经三月满已。

补洗衣服讫。

着衣持钵。

从安居处。

渐已游行。

往室罗筏城。

到已各置衣钵。

洗足已。

至世尊所。

头面礼足。

在一面坐。

诸佛常法客苾刍来。

先加慰问。

汝从何来。

道路安乐耶。

何处安居。

白言。

我等于禅那钵多安居。

才从彼来。

于彼安居。

甚得安稳和合。

亦不以乞食为苦。

但缘我等众多苾刍。

于彼安居三月之内。

各共立制。

于安居中不相共语。

乃至如上立制法中具说。

得安乐住。

不以乞食为患。

佛告诸苾刍曰。

汝等愚痴。

无一智人。

汝等云何作此非法制。

令不共语耶。

犹如怨家共住食怨家食。

此甚为苦。

云何乃言得安乐住。

是外道法。

是愚痴法。

非出要法。

佛言。

汝等苾刍。

自今已后。

作哑默法者。

得越法罪。

若苾刍安居竟。

佛言。

应请三事见闻疑。

作随意事。

既令苾刍作三事见闻疑。

时诸苾刍不知云何作。

佛言。

去随意七八日前。

诸旧。

住苾刍。

应于随近村坊之处。

普皆遍告所有老少苾刍。

及未近圆者。

于供养事咸共修营。

至八月十四日。

应须佛殿所制底边作诸供养。

烧香悬幡。

一切严饰。

并皆应作。

若邬波驮耶。

阿遮利耶。

诸有门徒皆令共办。

并及扫洒。

瞿摩涂地。

供养僧伽。

上美饮食。

并行酥等。

诸供养物。

随时施设。

诸苾刍等应相慰问。

我等安居。

甚为安乐。

十四日夜。

令持经者通夜诵经。

明日知时。

作随意事。

勿过明相。

既至明日应差五德。

为众作随意者。

或一二多。

须具五德人。

若先不和能令和合。

先和合者极令乐住。

云何为五。

谓不爱。

不恚。

根本说一切有部广律中的女性群体

根本说一切有部广律中的女性群体

004 2010 . 7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经》的天女等,都显示了大乘佛教中对女性的尊重。 根本说一切有部为小乘部派,其广律对妇女的偏见 不少,但《根有律》其实又非纯小乘律,早已杂有大乘 思想。因为义净法师入印度时大乘佛教兴隆,有部律 随大乘僧徒的信行,渐渐充实了些大乘色彩。其对女 性的态度也已不全为歧视,而有了大乘佛教的பைடு நூலகம்等 观,对女性也有诸多肯定,进步意义非常明显。
皇甫枚《三水小牍》中有个故事: 湖南观察使李庾之女奴,曰却要。…… 李四子,长曰延禧,次曰延范,次曰延祚,所谓大 郎而下五郎也。皆年少狂侠,咸欲蒸却要而不能也。 尝遇清明节,时纤月娟娟,庭花烂发,中堂垂绣幕,背 银缸,而却要遇大郎于樱桃花影中,大郎乃持之求 偶。却要取茵席授之,曰:“可于厅中东南隅,伫立相 待,候堂前眠熟,当至。”大郎既去,至廊下。又逢二郎 调 之 。 却 要 复 取 茵 席 授 之 曰 :“ 可 于 厅 中 东 北 隅 相 待。”二郎既去,又遇三郎来之。却要复取茵席授之, 曰“:可于厅中西南隅相待。”三郎既去,又五郎遇着, 握手不可解。却要亦取茵席授之,曰:“可于厅中西北 隅相待。”四郎皆去。延禧于厅角中,屏息以待。厅门 斜闭,见其三弟比比而至,各趋一隅。心虽讶之,而不 敢发。少顷,却要突燃炬,疾向厅事,豁双扉而照之, 谓延禧辈曰:“阿堵贫儿,争取向这里觅宿处?”皆弃 所携,掩面而走。却要复从而 之。自是诸子怀惭,不 敢失敬。⑧ 这是唐传奇中一个著名的作品,文中勇敢机智 的女奴却要的形象颇为生动。其实《根有律》中有一 个故事与之类似: 往时于一聚落,长者有妻,颜容端正,形仪超绝, 甚可爱乐。时五少年因至聚落见长者妻,情皆染着, 心并迷乱。令使告知,私相求及,欲于某处共为交会。 时此妇人报夫主曰:“有诸少年共来求我,我当辱之。 君当默住,令彼羞赧。”报其使曰:“可于夜 向某处 多根树上暂时相待,我当即至。”其第一人,令向树东 枝上坐,次告第二人可向西枝。次第三人可于南枝。 次第四人可在北枝,次第五人坐树中枝,各不相知, 作此处分,诸人依语皆住树上,至晓相待,妇人不来,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校勘八则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校勘八则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校勘八则
林丹青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6(000)034
【摘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四十卷,《中华大藏经》及《大正新修大藏经》均只据各自校本列出异文,亦未见有综合校勘.故本文以《中华大藏经》为底本,以《大正新修大藏经》为对校本,对《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勘.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林丹青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外科医案总结
2.共时材料中的历时分析--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看汉语词汇的发展
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校勘四则
4.浙博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献疑
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本生故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

不敢跟他说话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

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

╮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上
尊者毗舍佉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创明受近圆事及苾刍等要行轨式
开阐于调伏善闲调伏义
正住调伏中能舍非调伏
敬礼如是师法及于圣众
我今随所解略摄毗奈耶
懒惰少慧者于广文生怖
虽勤亦不乐入斯调伏海
欲令彼趣入不起大疲劳
结颂作阶梯胜人见津路
可赞财圆满能生胜梵宫
三摩地涅槃并由于戒得
离斯毗奈耶众事不能净
还如极浣衣弗濯于清水
犹如月轮缺夜分靡光辉
于佛教出家尸罗亏亦尔
是故舍懈怠当乐戒庄严
欲了作不作当勤闻律教
苾刍应作意求解毗奈耶
要由先自明后当行教授
能于四众中得殷重恭敬
过未现诸佛内藏此人持
勤求正法中及有情利益
自防于戒蕴善护勿令亏
他人若有犯悉皆来请问
于决了义中获得于善巧
怨处能降伏知法与法俱
常不被他轻大众中无畏
若所在方隅有明律教者
佛言我无虑由彼发光辉
牟尼如是说律德不思议
由此应勤求受持于律藏
苾刍满十夏自善护律仪
于法式明了授出家圆具
戒经及广释文义皆精善为他作依止于彼能教授非唯少解义浅识事多疑要剖析分明大师语无乱于戒本广释若不能解了愚痴六十年终须仗他住当依老者住若无依少年师少不应礼余皆如小作凡欲出家者随情诣一师问难事若无须时应摄受若作五无间及是贼住人变化非人形外道聋哑类若是扇侘等及污苾刍尼犹如碱卤田不生于戒种若犯边罪人负债兼有病现是王臣将大贼及是奴生处贱阙支十指相黏着手足皆挛跛曲脊鼻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