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隔代教育下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研究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代教育下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农村自身条件限制,致使隔代教育现象在农村尤为严重。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协助子女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因为孩子们不是直接由父母直接教育教育,而是在爷爷、奶奶等带领下,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阻滞农村教育教学、在学生管理等方面也常常出现无可奈何。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隔代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养成教育在这种环境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然而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早些年,很多人对隔代教育的利弊、隔代教育下学生的心理等问题进行过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西场农村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对“隔代教育下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偏差”进行研究。
由于地域限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本地实情我们从隔代教育方面入手,查看一下我校小学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的偏差,从而进行及时纠正、完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育质量关乎国民素质,社会越来越关注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山区孩子,而其中又有那么一些特殊孩子,他们得到父母的爱很少很少,更需要我们去关心,爱护。
我们永嘉山区地区,隔代教育现象确实尤为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工作,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祖辈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他们产生直接作用,由于祖辈的自身原因,致使在他们的教育下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给农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所以有必要及时纠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这不仅是推进孩子全面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也是决定他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还是学校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因素之一,更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必经之路。
“润物细无声”,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人,为他们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成为他们发展中持久的发动机,也是时代、社会强烈的呼唤。
“养成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从而虽短农村教育教学与城镇教育教学差距,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概念的界定
隔代教育是指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
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
在这个研究中我们把由于各方面因素,父母不在身边的,而交托给亲戚的也归于此类中。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三、研究的目标
研究隔代教育下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提高孩子自主学习、善于学习、惯于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
改善隔代教育下小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缩短农村教育教学与城镇教育教学的差距。
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从而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进行养成教育,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全面发展,增进他们追求进步的信心,培养成功的人格。
对学生成长记录调查表。
前后进行对比分析,制定较完善的训练计划,促进孩子的发展,进行养成教育。
通过对隔代教育下的学生的交流、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
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家校联系,采用问卷,走访等形式,及时掌握隔代教育下的学生的最新情况,做出对应策略。
同时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使孩子能在正确的指导下成长。
通过对成绩的记录,掌握隔代教育下的学生学习的状况。
鼓励、奖励他们,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指派一名优秀生形成互助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形成竞争意识,公示结果。
通过提拔隔代教育下的学生,重视或重用他们,让他们产生主人翁意识,增加自信心。
主动管理班级,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通过开展各种兴趣小组,使隔代教育下的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增加积极性,培养健全的性格。
通过对隔代教育下的学生生活上的关注、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使心态正确发展,不用为生活上的事情担心。
通过营造良好环境,要有个人的空间,学习设备,为他们解除不必要的干扰,可以专心学习。
通过制定目标,由易到难,因材施教,让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通过对隔代教育下的学生随时抽查,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理论依据
(1) 哲学依据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因此有人说,习惯造就性格;有人说,习惯是成功的秘诀……总之,良好习惯的自小形成,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础。
(2)心理学依据
《张氏心理学辞典》,张春兴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294页。
说到,习惯定向(habitant set),指个体惯用处理事务或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如层次以同样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获致满足效果,将使个体习惯定向;不再尝试另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获得更大的成功。
(3)社会学习理论
在儿童品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美国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又提出了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例如,当爷爷奶奶强化一个小学生的助人行为时,家里的小孩也将学习这种助人行为。
自我强化是指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节的行为过程。
班杜拉还提出了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即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2)保持过程,即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
(3)复制过程,即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4)动机过程,即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这些理念对我们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启发的。
五、研究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根究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山区的上一代因为地域、时代限制,形成了自有的思想,与城市的有一定的差距性。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实践性深入农村,走入家庭。
(二)适度性
在研究过程中,讲究适度性原则,这里讲的适度,包括和家长、学生的沟通的语气、谈话的内容、沟通过程的方式、问卷时问题的合理性等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注意一个度,不能随之任之,不能不顾长辈的心里。
(三)针对性
在研究中不能点、线、面各个都抓,要有方向性,方向要明了明确,主要针对隔代教育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指导的偏差,首先面对的是永嘉山区的小学生,再从从爷爷奶奶入手,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进而研究他们对孩子的教导所产生的偏差。
(四)实用性
经过研究后及时总结,产生结论能对当前的问题,起指明灯的作用,能为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提供借鉴,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对象:一到六年级隔代教育下的学生
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家访,问卷调查,及时做好记录,把研究前的记录与研究后的记录进行分析、比较,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等。
七、研究的内容
我们根据当地实情,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学校面临的窘境,我们对孩子的长辈的教育形式进行研究,看看他们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造成什么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否能起到促进作用,是否存在一定的偏差。
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家长,就必须要走进他们,所以我们主要进行家访访问的形式,以问卷调查为辅,并确定典型隔代教育下的孩子为对象,进行计划性调查记录,以一年为限。
了解到他们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及在这种教育下孩子们最终会向哪个方向前行,进而我们进行有效指导,计以对策。
在研究对象中不难发现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男同学,大部分都是后进生,成绩比较差,顽皮、好动、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及时完成等不良的习惯,女同学相对好一些。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想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自身而言,年纪小,身体心智尚未健全,缺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管教更加放任自己。
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老师同学的关注,不知道如何去做,往往会走向歧路,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坏习惯。
2、对老师而言,尚未重视他们,没有注入如父般的爱,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有些老师放任不管,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对于这些特殊得到孩子,我们更加应该表扬、鼓励、指导他们。
3、对家长而言,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爷爷奶奶辈们仍处于旧思想,思想局限,再加上能力、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向,在家中过于疼爱他们,养成了他们恃宠而骄,滋养了他们的坏习惯。
爷爷奶奶的教育过于局限。
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知道什么该,什么不该。
4、所处的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样学样,这个可以来自多方面,如老师、同学、亲戚、邻居、爷爷奶奶等,我们走访了解到大部分同学根本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多同学不是在人来人往的露天,就是在昏暗的房间内,连写字的桌子都没有。
家庭的和睦也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内心,家庭的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其他原因我们将在研究中不断探寻,在这里我们也先制定出一定的对策并加以实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对策:
(一)在班级中营造良好氛围,树立主人意识,并每周课外开展一次班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制定短期目标,长远目标,自己设定计划,并叫同学对自己进行监督,按时完成老师的任务,没有能力完成时及时与老师交流。
(二)老师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隔代下的学生更加地关注,时不时的交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任务,再逐步提升,成立互助小组,一帮一,实行“星制”有进步的可以加星,坚持每天通报表扬,有计划的进行谈话,制定成长记录表,对平时的好人好事,作业完成情况等等进行记录。
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及时的帮助,密切关注他们的变化。
布置一些适合他们的作业,有进步就及时表扬,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多鼓励。
(三)加强家长的联系,对祖辈家长进行分类教育,及时给家长充电,给家长提出一定的计划、建议,希望家长通力配合,形成两点一线教育,遇事及时联系,并给家长计划表,让孩子跟着计划走。
不能由着孩子,家长有时态度要强硬。
(四)营造良好环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要一个清静的环境,小学生需是要伙伴,可以几个聚在一起学习,但还是需要家长的监督,在家必要的设备是必须的,环境不要太昏暗,不要太潮湿,在学习时不要让外界的事物干扰。
(五)记录学习成绩,单元考后进行总结,对每次考试进行分析,找出失分的原因,有进步可以发放奖品,可以是自制奖状。
(六)开展兴趣活动小组:兵乓球队、网球队、踢毽队、剪纸、画画等等,激发孩子的动力,让学习更加轻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结束,为期二年,根据研究情况,将实验研究工作分为三个时期:
(一)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思想发动、建立组织,制定方案。
2、成员讨论,进行修改完善。
3、分配工作,准备调查研究。
(二)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
对三到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确立对象,做好记录笔记,对对象学生进行逐一的上门家访、电话访问等形式进行调查,并及时收集资料。
研究前做好学生的学习成绩记录。
每个月每单元的成绩做好定期记录,对日常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进行记录、观察家长的教育方式。
在家长的熏染下,孩子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做好他们的学习情况。
在研究实践中进行分析,展开中期小节并进行研讨,预设效果。
(三)总结阶段(2017年1月——2017年9月)
整理资料,展示研究成果,迎接专家验收。
收集、整理、完善各种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完成课题研究,准备迎接评审。
九、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实施。
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研究、成果积累、档案收整。
课题研究人员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人员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人员负责课题的研究、提炼研究成果。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加强课题组织机构建设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完善家校网络设施建设,为课题研究搭建物质平台。
3、加强实验教师培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4、培训参与实验的学生家长,做好实验前的家庭准备工作。
5、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制度,为课题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6、加强课题经费保障措施,确保课题研究经费落实到位。
7、加强课题研究档案建设,丰富课题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