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硕士开题报告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硕士开题报告
篇一:所有大学的开题报告格式
本文由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有大学的开题报告格式(各个大学开题报告格式)中国十大名校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汇总与开题报告写作指导
1 清华大学北京
2 北京大学北京
3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4 吉林大学吉林
5 复旦大学上海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7南开大学天津
8 山东大学山东
9 上海交通大学
10 北京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七、教研室可行性论证结论
开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开题报告的格式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
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
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
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
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开题报告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前言、
一、 1、 2、 3、
二、结论 1、 2、 3、
三、 1、 2、 3、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七、教研室可行性论证结论
免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系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
2
准格式打印(外语系网页),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4.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5.参考文献 6.研究进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指导教师:月日系部负责人:月日
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要求
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的进程安排
七、主要创新点附录1:论文框架附录2:参考文献注意:
一、开题报告要求XX字以上,统一用A4纸打印。
二、开题报告内容要包括:简单文献综述、方案拟定与分析、实施计划及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要求列出中文参考文献10篇以上,外文参考文献2篇以上。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
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
3
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
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
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
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
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
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
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
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
4
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
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
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
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
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
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5
篇二:开题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械系统研究
学号
姓名戴飞所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导师姓名
XX年 12 月 25 日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械系统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脑卒中俗称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致病死因,致死者占死亡总数的22.45%。
10月29日是第6个世界卒中日,卫生部启动“关注卒中――健康中国行”活动,推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倡导国民防控发病风险。
世卫组织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就有一人死
于卒中、1人因卒中永久残疾。
我国卒中发病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到5倍,是日本的3.5倍。
随着慢性病发病年龄的提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
在老龄人群中有大量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这类患者多数伴有偏瘫症状。
近年患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出现偏瘫的人数不断增多,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临床医学证明,这类患者除了早期的手术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早期开展康复训练不仅能够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而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的最终恢复程度。
目前,偏瘫康复训练的主要方法是理疗师对患者进行“手把手”的训练,这种康复训练模式存在着以下诸多弊端[1]。
第一,一名理疗师只能对一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效率低下,治疗效果取决于理疗师的经验和水平;第二,不能精确控制和记录训练参数(运动速度、轨迹和强度等),不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改进;第三,康复评价指标难以客观定量,不利于偏瘫患者神经康复规律的深入研究;第四,康复训练只能针对髋关节或膝关节进行,而整个下肢的协调训练很难进行;第五,不能提供实时直观的反馈信息,训练过程缺乏吸引力,患者多被动接受治疗,参与治疗的主动性不够。
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相当多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失去了早期康复治疗的机会、或者只能够进行一些不规范的康复训练,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开拓更加广泛的康复训练手段和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效率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运动机能功能的关键。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械系统是一种可以让人穿戴的人机一体化机械装置[2]。
它将人类的智力和机器人的“体力”结合在一起,靠人的智力来控制机器人,通过机器人来完成仅靠人的自身能力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
把外骨骼技术和康复训练结合起来,采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人的“智力”来控制外骨骼机器人,使用机器人的“体力”来带动患者的康复运动。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继承目前针对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患者所采用的康复模式和方法,还有可能彻底解决这些康复训练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机器人不存在“疲倦”的问题,能够满足不同患者对训练强度的要求;其次,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将理疗师从繁重的训练任务中解放出来,而专注于制定治疗方案、分析训练数据并优化训练内容;再次,机器人可以客观记录训练过程中患者患肢的位置、方向、速
度以及肌力恢复状态等客观数据,供理疗师分析,以评价治疗效果;更进一步,机器人所记录下的详细数据,使得理疗师有可能从中发现数据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有可能深入了解中枢神经康复的规律;还有,使用机器人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患者提供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
使患者能够积极参与治疗,树立康复的信心,并及时得到治疗效果的反馈信息;最后,使用机器人治疗技术,使得远程治疗和多名患者集中治疗成为可能,通过将成熟的产品推广应用,最终使所有的患者受益。
二、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就下肢康复设备而言,国内市面上的产品功能单一,其应用范围仅限于局部关节,没有能够实现整个下肢各关节的协调康复训练。
外骨骼作为康复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利用其来评估、重建和提高残疾肢体运动灵活性的研究已成为对下肢康复训练的热点研究课题。
为此,国外研究人员基于机器人技术在运动功能康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目标是发展具有康复治疗和评价功能的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技术在欧美等国家得到了科研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的普遍重视。
许多研究机构都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XX年研制了名为MIT-MAUS的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样机[3],并投入了临床试验,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MVERSITY)对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开展了研究工作,在XX年推出了THE ARM GUIDE 和MIME型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样机[4]。
在下肢康复机器人方面,欧美等国家不仅在实验室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美国的RUTGERS大学开展了脚部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并研制了
RUTGER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样机[5]。
德国弗朗霍费尔研究所研制的绳驱动式康复机器人,在步态分析、绳驱动并联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人学(FTH)在腿部康复机构、走步状态分析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汉诺威XX年世界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名为LOKOMAT 的康复机器人模型[7-11]。
日本筑波大学山海嘉之教授领导的Cybernics Lab开发的HAL系列[12-16]下肢外骨骼用于协助步态紊乱的患者行走。
它采用了角度传感器、肌电信号传感器和地面接触力传感器等传感设备来获得外骨骼和操作者的状态信息。
它的所有的电机驱动器、测量系统、计算机和无线局域网络,以及动力供应设备都整合到背包中,使用装在腰间的电池进行供电。
HAL拥有混合控制系统,包括自动控制器进行诸如身体姿态的控制,以及基于生物学反馈和预测前馈的舒适助力控制器。
我国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辅助型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康复训练机器人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比较少。
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卧式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样机[17],在这项成果中他们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是通过步态和姿态控制来控制机器人模拟正常人行走的步态、踝关节的运动姿态;通过重心控制来机器人的运动规律;两个系统协调运动带动
下肢做行走运动,实现对下肢各个关节的运动训练,通过对患者的被动步态训练来达到康复的目的[18]。
上海大学的助行腿机器人系统不仅设计了外骨骼助力腿,还设计了减重机构,为患者着想,实现了人机合一的历史进程
[6]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㈠人体下肢运动机理及下肢康复训练方法研究
1.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生理学基础
髋关节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从形状来看是个典型的球窝关节,其运动相当灵活,但由于它主要支持上身的重量,所以要求该关节相当牢固。
髋关节可围绕三个运动轴作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19]。
膝关节由股骨的内外侧髁关节面、髌面、胫骨的内外侧髁的关节面和骸骨的后面所构成.人体膝关节是人体最最复杂的关节,它负重多且运动量大 ,是下肢活动的枢纽。
小腿围绕膝关节的额状轴可作向后运动。
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运动互相协调可以使人沿直线行走[20]。
踝关节是胫、腓骨远端和距骨组成。
关节结合紧密,以屈伸为主要动力方向,是将人体重力由垂直柱状转化为弓状平面负重形式的重要关节[21]。
当人站立时,脚的背屈(脚尖向上绕踝关节转动)角度在30?到42?之间,脚可绕踝关节处垂直于地面的轴线转动25?到30?,而脚向内翻可达到
25?。
跖屈(脚尖向下绕踝关节转动)可达到35? [22]。
2.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方法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分为急性康复治疗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按照顺序分为:床上训练,坐起及座位平衡训练,从座位到站起训练,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及手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训练等。
其中,步行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
步行训练步行能力的恢复是脑卒中患者维持整体健康,争取达到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也是患者及其亲属最为关心的问题。
但步行训练应以其它训练为基础,避免仓促、盲目进行。
先开始原地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髓练习,然后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可使用手杖步行,逐渐到徒手步行。
在步行训练时注意纠正划圈步态。
行走较为平稳后,开始上下台阶训练,要按“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要领练习“接替式”上、下台阶,待能力增强后发展为随意“交替式”上、下台阶。
根据患者步行能力发展的情况,适时增加转弯,越过低矮障碍、斜坡及较长距离行走训练,使步行趋于实用[23]。
㈡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械系统及控制策略
外骨骼的机械结构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因为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最终功能的实现程度。
因此,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包括关节机构的设计和驱动器选择布置设计等工作,都要考虑理
疗师康复训练的动作,最大可能地模拟患者真实下肢功能,从而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机器人来实现对患者的康复训练的目的。
同时减重系统也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械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患者和机械腿的减重,患者的负重压力减小,对人体下肢三个关节进行驱动,保证患者下肢康复。
通常的康复机器人的训练中,机器人根据固定的步态曲线带动患者的下肢运动。
患者的训练状态是完全被动的,这适合于患者的初级康复阶段。
但是随患者康复进程深入,其下肢力量增加,行走能力也逐渐恢复,就必然会要求主动的参与到康复训练过程中,这时
患者往往希望自己可以主动的行走。
此时机器人的作用并不是带动患者下肢运动,而是帮助患者主动行走即助力,所以机器人必须能够迅速侦测到患者有主动运动的意识,然后跟随患者的双腿进行动作,并且对患者的双腿有助力作用。
因此,对于不同训练阶段的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
控制方式要有辅助站立控制,被动步态行走控制,助力行走控制和主动行走控制四种。
四、课题的任务
本课题来源于河北省自然基金,其主要研究任务是:
(1)对人体下肢康复机理及脑卒中和脊椎损伤患者康复方法进行研究。
(2)根据人行走时下肢关节的运动情况,建立人体步行的动力学模型。
(3)外骨骼机器人和减重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和实体仿真分析。
(4)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械系统的控制系统实现,人机协调控制方式的初步实现。
五、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设(转自: 小草范文网:清华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计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械系统与目前临床应用的下肢康复医疗器械相比,有以下创新点:
(1) 外骨骼机器人机构的合理设计,包括:对下肢髋、膝、踝三个关节进行了机械结构和
关节运动副的优化设计,驱动器件的合理选择与集成设计等,使患者穿戴舒适、操作灵活、安全。
(2) 设计了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减重机械系统。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减重机械系统要
能保证患者穿上机械腿后始终保持协调一致的运动节奏,在其减重作用的同时使其和机械腿二者之间干涉最小,保证机械腿根据患者的运动意图提供助力时行走一致,保证患者穿戴后达到最佳的减重康复目的。
(3) 机械腿驱动器和驱动系统的选择。
既要有较轻的重
量,较小的体积,又必须具有较大
的驱动力或驱动扭矩,同时具有精确的位置控制和力矩控制,以适合患者的康复训练。
减重系统驱动器要反映灵活,满足机械腿行走控制要求。
六、课题进程的安排
1.XX年11月至 XX年1月研究下肢康复方法,建立人体步行动力学模型。
2.XX年1月至XX年5月通过比较,确定采用的驱动形式和机构设计。
3.XX年5月至 XX年8月对机械腿结构和减重机构进行优化。
4.XX年8月至 XX年10月对总统机械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5.XX年10月至 XX年11月对机械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控制策略研究。
5.XX年11月至 XX年1月写论文,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1]金德文,张济川.康复工程学的研究与发展.现代康复.Vol.4 No.5 XX
[2]杨灿军,陈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探索.机械工程学报,XX年(36)第6期
篇三:开题报告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