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寨村寨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黔东南黔南民俗
调研报告

个人隐私相片
班级:***
学号:***
姓名:***
调研简介:我们这次的调研主要在贵州黔东南以及黔南地区,从贵阳出发到凯里,过一个晚上,然后坐车去从江。

在从江呆三个晚上,在从江去了岜沙,小黄,占里。

然后去榕江,在榕江过一晚,接着出发去都江,第
二天就启程回贵阳了。

回贵阳的路上
都经过三都,都匀。

虽然这一路上困
难重重,路途遥远,算了一下我们坐
车的时间就有将近三十个小时,但是
这是一次相当有意义的旅程,让我们
更加了解贵州这个很有文化特色的省
份。

这一路上,要感谢当地政府向我们提供的帮组,同时也很感谢几位村长和老支书的帮助,才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调研地点之一:凯里市
时间:2010年9月4日
民族:苗族,侗族,
简述路线:市区—凯里市体育
中心—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简述: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
部,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
城区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辖
2乡8镇5个街道办事处,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市总人口53万人,是一个
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城市。

那天我们一大早就出发,在凯里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参观体育中心和民族博物馆。

第一站是体育馆,路程不远,所以我们一行走的方式进行调研了,一路走过去,发现凯里作为黔东南州的一个州府,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我们看到的很多建筑都具有少数民族的屋顶等等,虽然有大部分没有结构的作用,但作为一个象征民族的符号保留下来是很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城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走出去啊!不要像其它城市一样,都失去了地域文化,一切按部就班的模仿欧美国家,弄得我国大多数的城市是之见建筑不见城市,千篇一律。

地点之二: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时间:2010年9月5日
族名:苗族
人口:2000----2500
路线简述:凯里----从江----岜沙(村长家----树神----守恼坡----新寨----村民家----梯田----老村长家)
一、物质民俗:
A.居家(建筑)
1 住宅:a 平面:近似正方形。

①.一层养猪(牛)兼作仓库,设有火炉(猪食)。

②.二层出挑,大部分依山而建,一般有三个
卧室,一火塘,一活动空间,一餐饮厅,屋子后面是
个后院主菜洗涤的地方。

火塘里的火坑下有泥土而起
以免烧坏地板,有木架支撑,上直接在二层生火。

③.三层主要是储藏空间,屋顶:如无条件封
完全封闭的,就用储备杂物,看兼做采光通风。

有条
件全封闭的,就作为储藏和居住。

b 立面:
①.开窗小,多以方形(旧)为主,近几年刚建的房屋开窗就要大一些。

②.正面大窗,开洞形式花纹多样。

c 屋顶:
①.有用树皮(旧)木条整铺成(一般10年换一次),这是一般不是很富裕的家庭采用的(或者有些人家用树皮是出于对树的崇拜)。

②.现在新建的房屋都采用瓦
了。

③.屋顶形式:歇山为多。

2 仓库:a 无楼梯,底层架空。

b 厕所于住宅外,直通于土地,
十分简陋
3 灶头烟无组织的排放,烧火的时候屋
子里都会充满烟雾,这样有助于木屋的
蛀虫,延长木屋的寿命。

4 屋瓦转弯(曲线)瓦当形状星形,有
动物形象(牛猪),有垂花(球状),屋
脊(动物,葫芦塔,星形)
B.服饰
1 女性服饰:a 婚前:绑小腿,没有裙摆。

b 婚后:有裙摆,不绑小腿,头上带有一特殊银饰
c 有黑色短裤齐膝。

d 衣服前有荷包,用于放
手的。

2 男性服饰:以黑色为主(树崇拜),小
腹前类似于荷包状围裙放重要东西,配
有葫芦用于装铁沙,牛角用装火药,配
有镰刀两把(有刀套,一个竹子编),头
上有头巾(擦汗),配有枪(枪套自己做,
铁制部分有师傅做,有长有短)然后用
柴油洗。

3 小孩:有胯刀和穿耳孔。

4 男子头发中间蓄长发鬏髻(不可剪)边缘隔一段时间就用镰刀剔去,剔头前用冷水洗头。

5 几乎都没有穿鞋,以赤脚为主。

C.饮食:饮食没有很大特殊之处,灶头挂老丝瓜,用于做糯米饭用
D.生产(经济来源)
1 外出务工(主要是男性)
2 种地(稻子玉米稻田鱼)
3 表演
E.交通和交易
步行,摩托车,拖拉机。

二、社会民俗:
A.家族
B.家庭
C.村落:1全村16组,200户,
2000----2500人。

2 以滚姓为主,有吴王贾同
姓住在一个寨子。

3 五个寨子(王家寨大营坡
寨)。

4 以前定居江西,后来搬迁从
江后到岜沙。

D.民间组织
E.岁时
二月:结婚
三月:印山红节
六月:秋干节
八月:染布
十一月:芦笙节
F.人生礼仪
1 出生时种树,去逝时砍来做棺材。

2 20岁种树,40岁砍来建房子。

3 结婚礼仪:新娘座花轿而来,男方女方抢新娘,喊出“哦”的声音,将围裙(用竹编来晒),围在女生后面,将“斗笠”戴上,男方要扛枪,一未婚女子端来“粑粑”(糯米做芭蕉叶包),男子揣好送给众人(和新娘一起),众人回礼,最后男子一口吞下一个“粑粑”,后剃头(边
缘),最后一起跳舞,鸣枪送客。

三、精神民俗:
A.禁忌民间游艺
1.上刀山(未见)
2.芦笙舞:庆祝丰收,女吹man筒,男吹芦笙。

B.竞技
1.“斗牛”木头制作(老人家穷用木头)
C.信仰宗教
1.祖母石:是个开会的地方。

2.神树亭:为了纪念伟大的毛主席而砍的。

(1978
年砍)
用右手摸神树:长命福贵。

用左手摸神树:能去出身上劫难,财源不断。

用双手摸神树:身体健康,出门平安,大吉大利。

3.拜树:众人各持“香”一柱在树前拜,寨老持“草”
在树前扬动(用于驱虫)
四、语言民俗:
A.俗语谚语语言崇拜。

苗语有苗字(少数人知道)汉字为主。

B.语言禁忌
感受:之前对岜沙也有过一点了解,在我们的印象中
岜沙是一个很彪悍的苗族部落,男人都扛着枪,万一吃
了点差错,会不会就走不出岜沙了。

其实当我们真正走
进岜沙时,岜沙人的热情打动了我们,之前的恐惧感也
全无了。

岜沙的男人崇尚武力,身跨要到,肩上扛着枪,
俨然一副古代武士的气派。

给我们留下奇特的印象的还
有每个岜沙人头上都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
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
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
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

据说,
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
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走进岜沙就有点像走进远古森林一样,充满智慧
的岜沙祖先选择了这片厚土,岜沙人从此就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被世人所打扰。

就是因为这片茂密的森林,养育了在岜沙人民,因此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神圣的物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砍树的,他们把树当做神在祭拜,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就有一座专门用来纪念毛主席的一棵神木。

为了能让生育他们的树林更繁茂,他们的小孩一出生就要种树,结婚的时候也要种树。

听岜沙的老支书说,他们留在头上的发髻就是象征山上的树木,穿在身上的衣服是象征树皮。

可以说岜沙的文化是和树林分不开的!
以上我说的感受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地点之三: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
时间:2010年9月6

民族:侗族
人口:3700多人
路线简述:从江——
小黄(村支书家—村
子—村长带入村民家
—鼓楼—风雨楼—在
建博物馆—小溪)
一、物质民俗:
A、居家(建筑)
1 居住
a.平面图:以方形为
主。

b.立面图:窗户开口
相对,有木栅格,
有推拉窗出现,栏杆有格网,垂花雕刻出来有各种花样
c.每家有两个火台,一个用于煮饭吃,一个用于煮家畜的食物。

二、鼓楼(三大一小)
a、一、二层为四边方形,上部为八边形,一般为十三、十五层(奇数)起翘用石灰麻袋灌制成,瓦是普通家庭用的屋瓦。

b.鼓楼柱杆上雕花各异,主要是描述一些节日的热闹场面。

c.鼓楼顶部用木条拼起来“X”形。

d.鼓楼顶部有鼓(长鼓:木制)有一个人负责维护,
和敲鼓(全寨送米给他)。

e.鼓楼的施工期长,画花(节日活动)。

f.鼓楼的作用紧急情况用于报警、节日时用于开会
用。

三、风雨桥:五座,沿小溪而建,上棉有很多描述
节日的画。

四.新建50个水池(防火之用,也用于洗涤)。

五、一屋的挑杆:凉衣服,凉布。

B.服饰
服饰以白黑色为主调,女性夹有花纹(蜡染)。

女性前挂有“银锁”有辟邪和防止肚兜下滑的作
用。

男性有头巾:花布颜色以蓝白色为主,起作用有
装饰和擦汗。

染布工艺:蓝靛(植物,八月茂盛)用镰刀割下
(特制)---泡---压---煮---滤---染
苎麻---做成线(麻线)---织布
染:染一遍---晒---锤(鸡蛋清和某种植物)使之
变得光滑---晒(上述重复3次每次锤上一天以上,
量多时两天)
B、饮食
a.主食:稻子,玉米很少(也有用于喂猪)。

b.肉食:稻田鱼、猪、羊、牛······
c.蔬菜:青菜(要人草)
d.舂米
e.有客人来就吃“烧鱼”。

C、生产(经济来源)
a.种植稻谷,养殖牲畜(猪、牛、鸭、鸡、鹅)。

b.牛,一是用来斗牛,二是用来耕田,还有稻田鱼,因此要种草。

工具:谷风机,舂。

E.交通工具和交易
马车(以前没有,年老时体力不支引进)。

小型菜市场。

有游商经过。

三、社会民俗
A.家族
a.潘姓为主,世代定居,有寨老
b.另外有“吴”“陈”“刘”“贾”“蒋”。

c.每家5—6人,允许生2个小孩。

B.村落
a.全村有3700多人,20组,分片区(全由三个
原始村寨组成)。

b.新钱寨+小黄寨+高黄寨=小黄村寨。

c.生活用水取自于五公里外的山泉,井水用于
饮食用水。

d.有小学,读初中的小孩要到县城去读。

C.民间组织
a.侗族大歌:会讲侗语就会唱,且必须会唱,歌
词多以“恋爱”为主,全村分为12个。

b.对歌有男女对唱,输方请客(一般为男方请客)。

c.夜晚留情侣对唱。

d.唱歌的时间不定,随兴而歌,有时唱一晚上。

e.节日有对歌比赛。

f.其他乐器:琵琶、芦笙、牛腿(二胡之类的乐器)。

D、岁时
a、春节:初一、初二在家里拜年,初三活动在片区请对歌罗汉请姑娘吃饭,也走亲访友。

b、黄瓜节:三四月份,新婚夫妇或青年男女上山种黄瓜,每一个片区一片地,晚上回来罗汉请姑娘们吃饭。

c、五六节:5月5日太忙于6月6日合并称为“五六节”,男孩取女孩送的“巴巴”,一天
分三餐,中午饭吃鸭肉,下午吃狗肉,全寨人一起吃。

d、中秋节:对歌。

每逢节日必有大歌。

D、人生礼仪
a、结婚:
1.订婚:挑吉日,男方挑猪肉送到女方家,女方回赠衣服,鞋垫(都是自制)。

2.定情物:罗汉送烟斗给姑娘,姑娘回赠手镯给罗汉。

3.结婚:每年12月28日,迎亲队伍当天回来,由“老婆子”将新娘引进门(女方家人不
嫩给在场),新娘坐在房子中间的凳子上,等把鸡肉煮熟之后,新娘才可以起来。

b、出生:
1.将糯米装入篮子中,布5尺送于篮上。

2.外公家用桶装米,小孩衣服,生鸡蛋,一只鸡,送到男方家。

送礼的人,男方家回赠半斤猪肉。

3.满月酒
迎客风雨桥上有拦路歌和拦路酒,酒用“兰竹筒”装,同时要放鞭炮,吹芦笙。

三.精神民俗
A.禁忌、民间游艺。

村中有戏台,用于表演,对歌。

C.竞技
a.斗牛:,主要用黄牛,一般在节
日时在小溪边沿举行。

b.有些寨中还有斗鸡(小黄村没
有)。

四、语言民俗
A.俗语谚语、语言崇拜
侗语没有文字,会说客家语(少数)
男孩-----罗汉女孩-----姑娘
感受:在小黄感受比较多的是大族大歌了,和我们一起聊天一位小阿姨和我们说在小黄“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歌”,说明她们是那么酷爱唱歌啊!而且唱得不是什么流行歌曲,而是民族歌。

阿姨还说,她昨天才从桂林表演回来,平时她们除了耕田,还经常外出表演,去了很多地方。

在那位阿姨的介绍之下,大致的了解一下侗族大歌是一个集体的歌,大哥分大,中,小三个音区,然后每个音区都有不数目的人,唱大音的人少时也可以从中或小音区的人补上,很灵活。

一般十三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大哥队了,小的有八岁的也有。

当她滔滔不绝的说侗族的歌时,我们好想能听听这不需要指挥但是很整齐的合唱,不过很遗憾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赶上什么节日。

唱歌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小孩子一出生就能听见母亲的歌声,在小黄村几乎人人都会唱歌,不会唱歌的话会被看不起,罗汉不会唱歌娶不到老婆,姑娘不会唱歌嫁不出去。

当地小学上午上课,下午老师就教唱歌,真是一个为文化,生活离不开歌声的这么一个民族
调研地点之四: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高增镇占里村
时间:2010年9月7日
族名:侗族
人口:全村806人其中男性406人,女性402人。

路线简述:从江—占里(鼓楼—河边—鼓楼—村长家)。

一,物质民俗:
A,1居家(建筑):鼓楼:1984年修建,直木柱支撑结构,没有维修过,全村唯一一座鼓楼。

2 风雨桥:没有。

B服饰1平时多以穿汉服为主,只有过节才身着盛装。

2男性:有头巾,棉衣。

女性:裙子。

3 银饰:以女性的为多,男性也有少数。

4 鞋子:大都自制,鞋子的面层用花布做成,鞋底用一层层不叠成。

C饮食
(一)日常菜:1 香禾糯蒸食(玉米很少)。

2 猪肉,鸡肉,牛肉,为主食也有鱼肉(也做成腌肉)。

3 鱼主要是煮酸汤。

(二)特色菜:1红血牛肉(将牛肉拌辣椒炒熟后和牛血旺拌在一起)。

2牛便牛肉(牛便做成汤牛肉和毛肚炒熟后与汤拌在一起)。

3米饭牛骨南瓜汤:非糯米牛骨汤南瓜
4 手抓饭:用手抓然后捏成团。

5 米酒:糯米酿用壶装。

备注:1牛肉身上各种东西几乎都吃。

2老年者吃不惯熟的,有食生肉。

3牛便:牛胃中液体有未消化的草。

4 牛胃中固体物。

(三)杀牛:将牛分散来杀,不能让其它的牛看见。

将牛脚捆住然后把牛拉倒用斧头敲打牛
头,牛死后剥去牛皮。

D生产(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木材
不外卖,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少。

养猪,米糠为猪食。

E交通和贸易
1 有马车
2 有游商
二,社会民俗
A 家族
搬迁路线:江西—广西—黎平—
从江—占里
五个大家族,有一个年老寨老了解自己的传统
B 村落1:176户人家
2:以吴性为主,另有杨,藩,石,伍,蒋,孟等11个姓。

邻寨为苗寨称为“兄弟寨”据说为同母异父兄弟形成(风格相似)
C 岁时1春节二十五~二十八:仿婚日;二十八~二十九:杀猪,放鞭炮,跳舞,对歌。

2 燕子节(拜祖节,吃新节):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前一天杀牛数头分到各家,当日迎客多为小黄村,小黄吹“芦笙”来访,主家吹芦笙来迎,全寨杀猪一头分到各家。

3 芦笙节:下种时挑好结日后不许吹芦笙,到六月六日才能吹。

D 人生礼仪 1 结婚:a: 12月25日晚上开始,25 ,26日女方家办酒,25-28日男方家办酒。

26日到男方。

酒席多是“流水席”吃一整天(全寨的人)。

b:送镜子(亲友)。

c:男方赠女方(鸭米饭腌鱼),女方回赠(鸭米饭布匹)。

d:祖先限制与外面通婚,控制人口。

2 出生:a:三五日(单日)杀猪请全寨女性,做米饭鸡鸭迎客。

女性一天做小孩衣物。

b:满月酒有外公家包办。

c:过年时挑吉日做解难酒,请巫师念经,全寨男女(办酒三天)“流水席”多轮流各家吃。

d:同族的帮忙全村的人吃。

备注:关于人口的控制:a原因:祖先到此地田地少,后来人口增多,田地人均更加少,棉花,布料少,于是祖先控制人口,一个家庭夫妇只许男女小孩各一个。

B方法:换花草,禁止与外通婚。

c:换花草只有药师才知道。

三,精神民俗
A 巫术
1 建房子要请师傅做法。

2房子坐落在大路旁边,如有“路
冲”就要设离碑“泰山石敢当”。

3小孩满月,找吉日解难。

4下种找吉日。

5丧事请师傅念经,烧香纸(不让
外人入内)。

B 竞技
1 与外村斗牛。

2对歌。

C 信仰宗教
1战胜牛崇拜。

2胜牛杀后或老死,其牛角置于鼓楼上。

四,语言民俗
A 俗语谚语,语言崇拜:侗语,少数会客家
话。

感受:在占里村,我们赶上了吃新节的前一
天,整个村子里充满节日的气氛,沿着河边大
家三五成群在宰牛,连村长都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很荣幸来到村长家做客,尝到了我们只有
听说过没见过的美味佳肴(以前上中国建筑史
时老师讲过),其中有两道菜是我们很荣幸能
够尝到,一道是“牛便”煮牛肉,另外一道是生血拌牛肉。

其实所谓的“牛便”就是宰牛时牛的胃里面没有完全消化的牛食,把牛食弄成汁和炒熟的牛肉一起煮,就是美味可口的牛便煮牛肉了,味道还不错,只是吃多的话就有点恶心了,隐约有点粪味。

另外一道菜是用生牛血搅拌熟牛肉,这生血我还是第一次吃。

不管怎么样,在市区里面的“牛便”和生血是绝对不能吃的,市区里的牛都是吃饲料为主的,和农村的牛不一样。

在村长家,我们还吃了手抓糯米饭,他们都去习惯先用手捏成团才放进嘴里面。

在村寨里面,一般都要喝酒,这是对他们的一种尊敬也能体现他们的热情,所以我们也少不了喝酒,酒的度数还挺高的,村长的盛情难拒啊,我们几个男生都快要醉了,村长才肯“饶”了我们。

在寨子里面,有一种药很是奇特,叫“换花草”。

这种药能决定孕妇生男还是生女。

运用这种药占里的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这在计划生育的中国堪称是个奇迹啊!在占里几乎每家小孩都是一男一女,很少出现两男两女的情况,这都归功于“换花草”了,听村长说这种配方,只有药师才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

调研地点之五:贵州省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
时间:2010年9月8日
族名:水族
路线:三都县都江镇(城门----学校)----怎雷村(支书家----冷暖洞----美人岩----井水池)
村落:
家庭史:水族占65%,大都以“韦”姓为主,据称为远古皇亲国戚,因犯错贬到广西,在广西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被他们称为“水蛮”(广西环水)随后迁到都匀,此时家族7个大兄弟家族,大哥做了大官。

但因犯错遭灭族(及时逃跑躲在深山中)其他6兄弟没有迁联,但迁移到了三都,荔波,现存以三都水族为主,都匀荔波为次,但所有水族成员多听命于都匀“大哥”家族系。

水族通婚姓跟父,民族跟母。

水书文字:类似于甲骨文,有专门水书师傅,记叙历史(有苗蛮去议之事),有少数人会写。

冷暖洞:与室外温差18度,夏凉东暖,有天气预报之用。

美人岩:面似美女,悬草形“刘海”(经火烧不在)
人生礼仪:A.出生:小孩出生有满月酒,没到满月之前,“母亲”不准外出,不准到任何家中,如果出去被他人发现,就要罚酒米布等(仪式)。

感受:在三都,由于行程有点混乱,没有做具体的安排,村支书带我们去参观附近比较“好玩”的景点。

在三都过一个晚上就开始返回贵阳了。

总结归纳:在这次调研中了解了贵州边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特有的文化。

一种纯朴的,美妙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