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 社会分工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分工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理论依据:《社会分工论》涂尔干.渠东译2000
(1)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分工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
(2)不协调的分工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他认为,如果社会成员的劳动更加集约化、组织化、分工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持久、和谐,那么他们之间更容易产生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感
(3)全社会共有的道德规则的持续影响作为一种潜在的非契约关系是增长了的专门化和物质性相互依赖的结果。集体意识提供了支持契约关系的非契约性道德的基础
(4)事实上,劳动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人或多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渠东译 2000
解释项概念:社会分工
被解释项概念:中国现代化
概念间联系:社会分工对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理论假设:
(1)社会分工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2)劳动地域分工对城乡建设有较大影响
(3)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理论假设(1)社会分工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工作假设:
(测量:生产率集约化专业化)
1. 劳动分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
2.社会劳动分工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3.劳动分工促进了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理论假设(2)劳动地域分工对城乡建设有较大影响
工作假设:
(测量:城乡生产力地域经济部门分工)
1.劳动地域分工推进了城乡生产力的发展
2.劳动地域分工使地域经济的联系不断密切
3.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部门分工紧密相联
理论假设(3)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工作假设:
(测量:职业活动团结感部分依赖性)
1.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更加专门化
2.社会分工的发展增加了社会成员彼此间的团结感
3.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各部分依赖性增强,相互依赖代替了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