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保护传承: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近日,被称为“90后剪纸哥”的洛阳小伙畅杨杨火了,他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酷爱剪纸,并立志保护传统民间艺术。
孟津剪纸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也成为孟津民间剪纸技艺传承人。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正式施行。
《非遗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近30年来,我国文化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依法保护阶段。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20XX年5月21日至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省会郑州举办,近4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考古的成果。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考古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此次大会的召开,有助于挖掘和弘扬郑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文化强省。
截至20XX年年底,河南省现有11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81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86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10个类别……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非遗法》实施5年来,各地的宣传保护工作已全面展开,社会各界对《非遗法》的施行也寄予厚望。
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瓶颈和羁绊,完善规范非遗保护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非遗保护传承,当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非遗保护的河南样本
近日,首届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郑州郑东新区举行,来自河南各地的近百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展演,为郑州市民带来了一场特别的文化视听盛宴。
提起河南非遗,梁祝传说,故事传颂多年如今跃然纸上;汝瓷,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少林功夫,动作刚健迅猛,攻防灵活有致,进则有方,退则有法,一气呵成;黄河号子,形式灵活、高亢嘹亮,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太昊伏羲祭典,规模宏大,是我国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买氏中医外治法,医术精湛,在传统医药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个传说、一项技艺、一套拳术,看似朴素却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大众或熟悉或陌生的非遗项目,组成了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丰富图景。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项目众多。
”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刘春晓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
刘春晓介绍,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
自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尤其是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2004年加入这一公约之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正式施行。
《非遗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依法保护阶段。
2014年1月1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使得河南的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更细致、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
如今,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余年历程。
十余年来,和大多数省份一样,河南省的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斐然,体系逐渐健全,内容日渐丰富,非遗保护呈现出生机勃勃、稳步推进的态势。
2007年至2009年,河南省共普查出各类线索180余万条,基本立项22万余条。
截至20XX年年底,现有11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81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86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4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53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922名。
全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6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0个。
河南省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进行保护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裴景岭介绍道:“目前河南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抢救性保护,一些濒危的项目,比如民间的一些戏曲生存比较艰难,就要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二是生产性保护,比如陶瓷类项目,既能产生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经济效益,要在保持其基本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融入百姓生活。
三是整体性保护,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空间,比如开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就是进行了整体性保护。
”
非遗保护,除了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政府还建立了财政资金扶持专项制度,特别对濒危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2011年至20XX年,国家财政加大了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专项资金补助力度,推进了各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2014年以来,河南每年1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基本的任务就是保护和传承,保护不了的就保存,进行拍摄、写作、记录,建立历史档案。
各级政府也积极参与,各地、各保护单位建立非遗展馆,让老百姓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共享保护
成果。
同时,也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参与。
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河南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组成督查组,对全省的非遗项目补助资金及传承人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