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归纳与整理 (共17张PPT)
2、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1)同周期: a.从左到右呈现递增趋势(最小的是碱金属,
最大的是稀有气体的元素);
b.ⅡA元素> ⅢA的元素;ⅤA元素> ⅥA元素
(2)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
电离能是衡量气态原子失去电子
难易的物理量。元素的电离能越小, 表示气态时越容易失去电子,即元素 在气态时的金属性越强。
复习原子结构及性质
复习目标
• 1、记住原子的组成及理解微粒数的关 系 • 2、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熟悉电子排
布的基本规律 • 3、表示核外电子排布的化学式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电子式 • 电子排布式 • 电子排布图 • 价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图 • 4、能准确描述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复习重点:
3、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主族元素的电负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大,表 明其吸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氧化性增 强)。
➢同一主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呈现减小的趋势, 表明其吸引 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还原性增强)。
4、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 依次减弱 , 非金属性 依次增强 。 (2)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 ,非 金属性 依次减弱 。
1、核外电子的表示方法: ——常见的化学用语的书写 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目标一:记住原子的组成及理解微粒数的关 系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即:A=Z+N
目标二:熟悉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 电 子层,由里往外。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总结
高考要求: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 常见元素(1~36号)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 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 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 简单应用。
方法。)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二周期:Be和N
三周期: Mg和P 四周期:Zn和As有特殊性。) 应用:能简单解释第一电离能小于第二电离能的原因。 (3)电负性:1.8作为分界线。
*解答《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题的步骤和方法:
1、阅读试题一遍,找出考查的知识点,并找出关键字词, 用笔勾画出来。
副族高中只要求掌握第四周期元素的排布。
5、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焰火原理: 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可见光区域)光的形 式释放能量。
原子光谱的作用:鉴定元素(光谱仪)
6、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在原子核外 空间的概率密布分布的形象化描述。——常用轮廓图表示。 (2)S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是一个球形,只是球的半径大 小不同。P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是一个哑铃形。 (3)原子轨道数及原子轨道的名称。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问题: 1、通过练习,你认为解答《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题的
关键是什么?
*找元素名称常用的方法: (1)、熟练画出1-36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最外层电子
数和内层电子数判断(或原子结构示意图)。
出现几率较大的短周期元素有: H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Cl
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
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及其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第一章是基础知识的总结与铺垫。
本文将对高一化学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1.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电子则贡献了原子的体积。
1.2 元素的分类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按照原子序数顺序排列,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等几类。
1.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的主要构成是周期和族。
周期表示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元素的周期数等于最外层电子的能级数。
族表示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1.4 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相对原子质量则是相对于碳-12的质量比值。
1.5 化合价和离子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价”数,离子价是化合物中离子的价数。
化合价可以用来判断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的可能方式。
2.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2.1 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称为反应物,新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反应条件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应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等信息,化学方程式需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3. 原子的变化和物质的转化3.1 原子的变化原子在化学反应发生时会发生离子化、化合与解离等变化。
离子化是指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带电离子,化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形成分子或离子,解离是指化合物分解成离子或分子。
3.2 物质的转化方式物质的转化方式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
4. 溶液的常见性质4.1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其中溶质是指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指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1原子结构和性质知识点详解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知识点梳理】1、原子的诞生:现代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如今,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
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2、能层、能级(1)能层①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根据电子的能级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②每一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同: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③离核越近的能层具有的能量越低。
④能层的表示方法:能层序数 1 2 3 4 5能层符号能级符号轨道数电子数离核远近由近————————→远能量高低由低————————→高(2)能级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以不同。
不同能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
规律:①每个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等于该能层的序数n,且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如: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3d,第四能层有4个能级4s、4p、4d和4f,依此类推。
②不同能层上的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相同,即每个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只与能级有关,而与能层无关。
如s能级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无论是1s还是2s;p能级上最多容纳6个电子,无论是2p还是3p、4p能级。
③在每一个能层(n)中,能级符号的排列顺序依次是ns、np、nd、nf……④按s、p、d、f……顺序排列的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1、3、5、7……的两倍,即分别是2、6、10、14……原子轨道轨道形状轨道数最多电子数3、构造原理与基态原子的核外排布(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①基态原子为能量最低的原子。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②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与能量转化关系:(2)构造原理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将遵循如图的排布顺序,我们将这个顺序成为构造原理。
高中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二、知识归纳(一)原子结构1、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云S电子云:球形,一个轨道P电子云:哑铃形,三个轨道(P x、P y、P z)2、能层、能级、轨道(1)能层①符号:K、L、M、N、O、P、Q②电子排布规律:各能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能8个;( 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能超过32个。
(2)能级①符号:ns、np、nd、nf;各能级最多容纳电子数依次为:②电子填入各能级的顺序: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即构造原理)(见书6页)1s→→6p(能量:低高)(3)轨道① s、p、d、f的轨道数目依次为:②电子填入轨道的规则: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泡利原理:每个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个电子,且自旋方向。
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轨道,且自旋方向 。
3、基态、激发态、光谱(1)基态原子:只要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其能量处于 状态,这样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2)激发态:基态原子的电子从 能级跃迁到 能级,得到的原子就是激发态原子。
4、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式----------有多种 (注意区别) (请以碳原子为例,填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 碳原子电子排布式:碳原子简化的电子排布式:碳原子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碳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 练习:(二)元素周期表1、周期周期序数 = 原子的电子层2、族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副族、八族的列序数=价电子数(三)元素周期律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1、第一电离能(1)定义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2)规律一般来说,同周期,从左至右,第一电离能逐渐特殊:Be B,Mg Al,N O,P S同主族,从上至下,第一电离能逐渐2、电负性(1)定义电负性: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则对键合电子的越(2)规律一般来说,同周期,从左至右,电负性逐渐同主族,从上至下,电负性逐渐三、旧知识复习1、粒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由大到小同主族,从上至下,原子半径由小到大2、比较粒子半径的方法-------三看法一看层数:(层数不同时)层多径大,如Na F, S2- Na+二看序数: (层数相同时) 序小径大, 如Na S, S2- Cl- K+ Ca2+三看电子数:(同种元素的粒子) 数大径大,如 Na Na+ Cl- Cl3、元素的化合价同周期的主族元素,ⅠA→ⅦA,最高正价依次从+1→+7,(一、二周期除外,O、F无正价)ⅣA→ⅦA,最低负价依次从-4→-1,原子结构与化合价关系:最高正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低负价∣+ 最高正价=8用相应化学式填写表格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金属性越②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③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金属性越④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金属性越其中③、④可通过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表现,如:Zn+CuSO4==Cu+ZnSO4,还原性:Zn>Cu或氧化性:Cu2+>Zn2+,可得出,金属性:Zn>Cu(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容易,生成氢化物就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②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指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③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④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非金属性越其中③、④可通过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表现,如:Cl2 +Na2S==S↓ +2NaCl,氧化性: Cl2 >S或还原性:S2->Cl-,可得出,非金属性:Cl>S5、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原子叫做核素。
1原子结构和性质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知识点梳理】1、原子的诞生:现代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如今,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
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2、能层、能级(1)能层①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根据电子的能级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②每一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同: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③离核越近的能层具有的能量越低。
能层序数 1 2 3 4 5能层符号能级符号轨道数电子数离核远近由近————————→远能量高低由低————————→高(2)能级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以不同。
不同能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
规律:①每个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等于该能层的序数n,且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如: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3d,第四能层有4个能级4s、4p、4d和4f,依此类推。
②不同能层上的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相同,即每个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只与能级有关,而与能层无关。
如s能级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无论是1s还是2s;p能级上最多容纳6个电子,无论是2p还是3p、4p能级。
③在每一个能层(n)中,能级符号的排列顺序依次是ns、np、nd、nf……④按s、p、d、f……顺序排列的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1、3、5、7……的两倍,即分别是2、6、10、14……原子轨道轨道形状轨道数最多电子数(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①基态原子为能量最低的原子。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②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与能量转化关系:(2)构造原理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将遵循如图的排布顺序,我们将这个顺序成为构造原理。
①它表示随着原子叙述的递增,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按照箭头的方向在各能级上依此排布:1s,2s,2p,3s,3p,4s,3d,4p,5s,4d,5p,6s……这是从实验得到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几台源自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说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带负电荷。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质量数,质量数约等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
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层排布,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可用以下几条来概括: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²个(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当 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
(三)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许多元素都有同位素。
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但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一)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二是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强,原子半径越小。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二)电离能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上呈增大趋势,但存在一些反常情况。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三)电负性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讲义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讲义一、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电子在核外的运动状态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特定的分层排布规律。
我们可以用电子层来描述电子的运动区域,分别称为 K、L、M、N 等层。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具有不同的能量。
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低;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高。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²个(n 为电子层数)。
例如,第一层最多容纳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
其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当 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2 个)。
原子为了达到稳定结构,会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方式来使最外层电子数达到 8 个(或 2 个)的稳定结构。
这种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形成,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例如,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2、8、1,最外层只有 1 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2、8、7,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容易得到 1 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同时将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
周期表共有 7 个横行,称为周期;18 个纵行,称为族。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与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掌握原子结构与性质对于深入理解化学世界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1. 原子核: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粒子——中子组成。
质子质量为1,带正电;中子质量为1,电荷中性。
2. 电子:电子是质量很轻、带负电的粒子。
每个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使得原子整体电荷为中性。
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以质子质量为基础,可以计算出原子质量的相对大小。
1. 原子质量单位:原子质量单位(缩写:u)定义为^12C的质量的1/12。
相对质量较小的元素,其原子质量是小数;较重的元素,原子质量通常为整数。
2. 原子质量数:原子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用A表示,如氧的原子质量数为16。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Dmitri Mendeleev按照原子序数和性质将元素分类而成的表格。
使用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按序数递增排列,横排称为周期,竖排称为族。
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至8A族元素,具有较为相似的性质。
- 过渡元素:位于主族元素之后,包括3B至2B族元素。
- 稀有气体:位于元素周期表最后一列的18族元素,具有稳定的八电子外层。
- 锕系和锔系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下方的两行分别为锕系和锔系元素。
四、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指的是原子内电子的排布方式,可分为主壳层、次壳层和轨道。
1. 主壳层:原子中离核越远的电子主壳层数值越大。
主壳层的编号使用数字和字母表示(如1、2、3...K、L、M)。
2. 次壳层:主壳层内部的层级,由数字表示(如1s、2s、2p 等)。
3. 轨道:次壳层下的进一步划分,用字母表示(如s、p、d、f 等)。
五、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原子间的化学键和分子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基础。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2.位、构、性关系的图解、表解与例析3.元素的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同位素(两个特性)4.核外电子构成原理(1)核外电子是分能层排布的,每个能层又分为不同的能级。
(2)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a .能量最低原理b .泡利原理c .洪特规则及洪特规则特例(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表示式:a .原子结构简图 b .电子排布式 c .轨道表示式 5.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云 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1.先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一般说,族序数—2=本族非金属元素的种数(1 A 族 除外)。
3.若主族元素族序数为m ,周期数为n ,则: (1)m/n<1时为金属,m/n 值越小,金属性越强:(2)m/n>1时是非金属,m/n 越大,非金属性越强;(3)m/n=1时是两性元素。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① 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②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③ 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④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形呈周期性变化⑤ 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⑥ 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排列原则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周期 (7个 横行) ① 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② 长周期(第四、五、六周期)③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性质递变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 素 周期表族(18 个纵行) ① 主族(第ⅠA 族—第ⅦA 族共七个) ② 副族(第ⅠB 族—第ⅦB 族共七个) ③ 第Ⅷ族(第8—10纵行) ④结构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复习1.微粒间的相互作用(2)共价键的知识结构2.分子构型与物质性质(1)微粒间的相互作用σ键π键 按成键电子云 的重叠方式极性键 非极性键一般共价键 配位键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按成键原子的电子转移方式 化学键 范德华力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或电子云重叠) 特征: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σ键特征 电子云呈轴对称(如s —s σ键、 s —p σ键、p —p σ键)π键 特征电子云分布的界面对通过键轴的一个平面对称(如p —p π键)成键方式共价单键—σ键共价双键—1个σ键、1个π键共价叁键—1个σ键、2个π键 规律 键能: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键长: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键角:描述分子空间结构的重要参数用于衡量共价键的稳定性 键参数 共 价 键定义:原子形成分子时,能量相近的轨道混合重新组合成一组新轨道sp 杂化 sp 2杂化sp 3杂化 分类 构型解释: 杂化理论sp 杂化:直线型sp 2杂化:平面三角形sp 3杂化:四面体型杂化轨道理论 价电子理论 实验测定 理论推测 构型判断 分 子 构 型共价键的极性 分子空间构型决定因素由非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分子时非极性分子(O 3除外),由极性键组成的非对称型分子一般是极性分子,由极性键组成的完全对称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相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态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困难.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溢(p6、d10、f14)、半充溢(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驾驭能级交织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依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依次。
②依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上升;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上升。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依次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须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改变:每隔肯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改变.(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改变.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改变: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第1讲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1讲原子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性质讲述了原子的组成和特性。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电质子和无电荷中子以及带负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聚集在原子的中心,形成了原子核,而电子环绕在原子核外。
原子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因此理解原子结构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
原子的最基本的单位是质子和中子,它们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是没有电荷的。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来自质子和中子。
而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其质量要比质子和中子轻得多。
电子环绕在原子核的外部。
一个普通原子由相等数量的质子和电子组成,因此它是电中性的。
原子的性质受到原子结构的控制。
首先,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即原子的质量。
质子的数量称为原子的原子序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决定了原子所具有的电荷。
正电荷相等于质子的数目。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不能改变,因此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也不能改变,这是一个元素独特的标志。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子性质是原子的尺寸。
原子的尺寸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技术进行测定。
测得的数据表明,原子的尺寸大约在1×10^-10米的数量级,即一个纳米级别。
相对于尺寸来说,原子的质量非常小,因此我们通常使用摩尔来表示物质的数量。
1摩尔是指包含6.02x10^23个原子的物质。
这个数量被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是指在一个摩尔中含有的原子或分子的数量。
原子还可以通过能级结构来描述。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电子被认为是在不同的能级上运动的。
一个原子的能级是由它的电子云所决定的。
电子云是指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分布。
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它会吸收能量,因为电子在更远离原子核的位置具有更高的能量。
当电子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时,它会释放出能量,这就是光的产生。
原子的化学性质也与原子的化学键有关。
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主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来实现的,离子键是通过电子的转移来实现的,而金属键则是在金属结构中形成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章总结【精品课件】
总结·专题提升
原子结构性质易混淆概念的比较
• 以硫原子为例,对比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种
• 【解析】(1)S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3s23p4,根据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可知,S的 基态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依据能量最低原 理、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14号元素Si的基 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2或[Ne]3s23p2。
(5)X为N元素,Y为O元素,O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 排布式为1s22s22p4或[He]2s22p4。(6)Fe原子的价层电 子排布式为3d64s2,3d能级上有4个未成对电子,Fe3+ 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或[Ar]3d5。
。该同学所画的轨道表示式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_。 (4)G 位于________族______区,价层电子排布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3 哑铃 (3)泡利原理 (4)第
ⅦB d 3d54s2
• 【解析】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F、G为 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核 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则 A为H元素;B元素原子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B元 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故B 为N元素;由C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数据可知,第 三电离能突增,故C处于第ⅡA族,原子序数大于N元素, 故C为Mg元素;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本章总结
原子的性质知识点总结
原子的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1.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核内,形成原子核,而电子在原子核的外围轨道上运动。
2.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电子云的大小。
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周围以波动形式存在的空间,它在三维空间中的范围称为原子的大小。
3. 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致相等,约为1.67×10^-27千克,而电子的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约为9.11×10^-31千克。
4. 原子的电荷原子的电荷由其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决定。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和电子的数量一样时,原子是电中性的。
5. 原子的稳定性原子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核外电子的排布。
当原子的电子数和质子数相等时,原子是稳定的,否则会倾向于失去或获得电子,使得电子与质子数量相等。
二、原子的化学性质1. 原子的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和氢键。
2. 原子的化学反应原子通过化学反应能够组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分解、合成、置换和双元反应等。
3. 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原子的化合价、化学惰性、化学活性等。
原子的化合价表示其与其他原子结合时所能提供或接受的电子数,化学惰性表示原子不容易与其他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化学活性表示原子易于与其他原子发生化学反应。
三、原子的物理性质1. 原子的热性质原子的热性质包括热膨胀、热导率和热容等。
当物质受热时,原子振动加剧,从而导致物质的体积膨胀;原子通过热传导方式使得热量传递;原子具有吸热和释热的能力,从而造成物质的温度变化。
2. 原子的电性质原子的电性质包括导电性和绝缘性。
金属原子由于自由电子的存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绝缘体往往是由稳定的共价键或离子键构成,没有自由电子,因而呈现绝缘性。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之后,逐渐形成了氢、氦等轻元素。
随着恒星的演化和核聚变反应,产生了更多的元素。
二、能层与能级能层:根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分别用 K、L、M、N、O、P、Q 表示,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能级:在同一能层中,电子的能量也有所不同,又分为不同的能级。
例如,K 能层只有 1 个能级 s,L 能层有 2 个能级 s、p,M 能层有 3 个能级 s、p、d 等。
三、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电子按照能级顺序填充,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排布式: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
例如,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²2s²2p⁶3s¹。
四、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泡利原理: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周期:周期数等于能层数。
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价电子排布有关。
分区:根据价电子排布,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 s 区、p 区、d 区、ds 区和 f 区。
六、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同周期从左到右电离能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电离能逐渐减小。
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七、原子轨道s 轨道:呈球形,只有 1 个伸展方向。
p 轨道:呈哑铃形,有 3 个伸展方向。
d 轨道:有 5 个伸展方向。
八、电子云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的形象化描述。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说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 ↑↓ ↓ ↓ ↑ ↑ ↑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部,带有负电荷。
二、核结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4米,但它含有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数为A,等于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和,即A=Z+N。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Z,即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中正电子的数目。
三、电子结构电子分布在原子核外部的空间中,遵循能量最低原则填充电子壳层。
电子壳层是原子核的轨道,具有不同的能量级别。
电子壳层分为K、L、M、N等壳层,其中K壳层能量最低,L壳层次之,以此类推。
每个壳层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即2n^2个电子,其中n为壳层的编号。
四、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系统的组织形式,将元素按照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进行排列。
周期表分为横向周期和纵向族。
横向周期代表原子核中质子数增加的顺序。
纵向族指的是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列。
五、元素性质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原子中质子数Z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性质。
它们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性等。
原子半径指的是原子的大小,随着周期上升而减小,周期内从左到右逐渐减小,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电离能是电子从原子中被移除所需的能量,随着周期上升而增大,周期内从左到右逐渐增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电负性是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随着周期上升而增大,周期内从左到右逐渐增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金属性指的是元素在化合物中释放电子的能力,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变化组成的性质。
它们包括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活动性和化合价等。
元素的活动性指的是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化学反应的倾向。
活动性依赖于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和原子尺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山东临沂市莒南三中(276600) 张琛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四中(265602) 马彩红
2.位、构、性关系的图解、表解与例析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结构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同位素(两个特性)
3.元素的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
4.核外电子构成原理
(1)核外电子是分能层排布的,每个能层又分为不同的能级。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
① 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 ②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③ 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④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形呈周期性变化 ⑤ 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⑥ 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排列原则
①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
纵行 周期(7个横行) ① 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
② 长周期(第四、五、六周期)
③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性质递变
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
元 素 周 期 表
族(18
个纵行)
① 主族(第ⅠA 族—第ⅦA 族共七个)
② 副族(第ⅠB 族—第ⅦB 族共七个)
③ 第Ⅷ族(第8—10纵行)
④ 结 构
(2)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
a.能量最低原理b.泡利原理c.洪特规则及洪特规则特例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表示式:a.原子结构简图b.电子排布式c.轨道表示式5.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云
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
1.先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一般说,族序数—2=本族非金属元素的种数(1 A族除外)。
3.若主族元素族序数为m,周期数为n,则:
(1)m/n<1时为金属,m/n值越小,金属性越强:
(2)m/n>1时是非金属,m/n越大,非金属性越强;(3)m/n=1时是两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