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科研机构

合集下载

巴斯德研究所

巴斯德研究所

巴斯德研究所
巴斯德研究所是世界著名的科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887年,位于法国巴黎。

它以法国医生和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的名字命名,是一所致力于生物医学研究的科学机构。

巴斯德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

研究所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致力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疫苗,以及发现病毒和细菌的新型预防和控制策略。

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曾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例如,他们发现了狂犬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并开发出了有效的疫苗。

他们还发现了白喉和破伤风的治疗方法,以及农业和环境微生物学的相关研究。

此外,巴斯德研究所还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国际知名科学家都曾在巴斯德研究所学习和工作。

巴斯德研究所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

研究所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

研究所还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为科学家们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巴斯德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对全球的医学和卫生事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还能够帮助制定预防和治疗方案,保护人们的健康。

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巴斯德研究所积极参与了新冠病毒的研究工作。

科学家们不断分析病毒的基因组和传播途径,开发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为控制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巴斯德研究所是一座世界级的科学研究机构,其在微生物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医学和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巴斯德研究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法国科研机构概览

法国科研机构概览

法国科研机构概览作者:李志民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07期法国拥有悠久的科技传统和卓越的科研体系,是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其每年在研发上投入45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5%;全国有超过26万名研究人员,占总人口比例排名世界前十;法国研究人员迄今已获得19个菲尔兹奖(获得者数量世界排名第二),6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世界排名第四);科研成果影响力全球第四,科技论文和科学出版物发表数量位居世界第六,专利申请数量位居欧洲第二。

法国目前的科研与创新体系构建于20世纪50-70年代,是一种国家主导型的科研与创新体系。

法国国高等教育、科研部与创新部(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de la Recherche et de l'Innovation)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科研与创新政策,确定公共科研政策的重大目标和总体预算,主管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部门的工作,该部门由总理直接领导。

由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和专家以及社会、经济和政界人士组成的法国科研战略理事会(Conseil Stratégique de la Recherche,CSR)参与确定国家科研与创新战略的重大方向和战略议程,参与对实施情况的评估,并负责建设地区技术转移平台,向中小规模企业传播技术。

此外,法国科研与高等教育评估高级委员会(HCERES)负责按照国际标准对科研体系进行完全独立的评价,以改善法国科研体系的整体效率。

[1]法国的科研机构包括公共科研机构和企业或私营科研机构两部分。

私营科研机构是推动法国科技创新与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目前约有14万名研究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半数以上,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五大产业部门:汽车、医药、航空、电子器件、信息技术与服务,每年国内研发支出(DIRDE)约280亿欧元。

一、公共科研机构简介政府支持的公共基础性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一般由公共科研机构承担。

2012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前30强与中国大学及科研机构)

2012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前30强与中国大学及科研机构)

根 特 大 学
北 卡 罗 来 纳 州 立 大 学 雷 丁 大 学 内 拉 斯 加 大 学 俄 勒 冈州 立 大 学 密 歇 根 州 立 大 学
B lim e u g
US A UK US A US A US A
3 . 16
3 .6 1O 2. 9 9 8 2 . 93 2. 8 7 9 2.2 6 7
4 9中 山 大 学 4

3 ・ 9





生物 学与 生物化 学 ( 6 9个 ) 共 3
排名 l
2 3 4 5 6
机 构 名 称 HAR VAR D UNI V
MA L X P ANC O I TY K S CE UNI ) V T( KY( ) MI T UNI E V P NN C NE E A AD S I HI S C C
US A US A Fna d il n
C nd a aa
3.7 7 4 3. 8 7 3 3.1 7O
3.5 6 6
1 P N T E UNI 9 E N S AT V
2 0HI T E UNI 0 O S AT V
宾 夕 法 尼 亚 州 立 大 学
瓦赫 宁根 大 学
加 州 大 学 戴 维 斯 分 校 中 国科 学 院 明尼 苏达 大 学 佛 罗 里 达 大 学
Nehr n s tel d a
US A C ia hn US A US A
7. 4 2 7
7. 6 2 4 6. 5 0 3 5. 6 1 5 4.8 72
2 W A HI T TA 7 S NG 0N S TE UNI V 2 UNI O 8 V S UTHAMP N TO 2 T T 9 UF SUNI V

物化政专业的国内外学府与研究机构推荐

物化政专业的国内外学府与研究机构推荐

物化政专业的国内外学府与研究机构推荐物化政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学、化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

在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学府和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动物化政相关学科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物化政专业的优秀学府和研究机构,推荐给对物化政专业感兴趣的读者。

一、国内学府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国内物化政专业的知名学府之一。

该校物理学、化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水平一直保持在国内领先地位。

学校成立了物化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2.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物化政专业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该校的物理与化学科研中心经常组织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平台。

3.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物化政专业的研究水平一直位居国内前列。

学校设立了物化政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实验室条件。

学院经常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了与顶尖学者交流的机会。

二、国外学府1. 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拥有顶尖的物理学、化学和政治学等学科。

该校设有物化政研究中心,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

学生在哈佛大学物化政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

2. 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在物理学、化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上具备强大的研究实力。

该校的物化政交叉学科研究机构设备先进,聚集了许多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学者。

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物化政专业的学习中,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研究资源和学术支持。

3. 牛津大学牛津大学是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其物化政专业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

学校的物理、化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平。

学生在牛津大学的物化政专业学习中,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

三、国内研究机构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国内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在物化政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研究会

德国四大科学联合会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完整的体系,除了欧盟设立在德国境内的众多科研机构,德国有世界著名的四大科学联合会马克思-普朗克学会(81个研究所)、弗朗霍夫学会(80个研究所)、赫尔曼-冯-赫姆霍兹协会(15个大科学中心、250个研究所)、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协会(84个研究所)。

1 马克思普朗克学会马普学会共有81个研究所,涉及物理技术、生物医学、基础科学技术与人文三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国际前沿与尖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约12 000名雇员,9 000名客座科学家、博士后与学生。

年经费约16.5亿欧元,几乎全部由联邦与州政府拨款。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是一所公益性的独立科研组织。

为获得新的认知,该协会进行基础研究,并以杰出的科研人才为核心建立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各研究所被视作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完全受之无愧,因为自1948年马克斯-普朗克协会成立以后,仅该协会的研究所就有25名研究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

2 弗朗霍夫学会弗朗霍夫学会是为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国防安全等提供合同科研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电子、制造、信息与通讯、材料与零部件、生命科学以及工艺(surface technology)与表面技术和光子学等。

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在全德40个多个基地拥有共约80个科研机构,其中58家研究所,位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分部及代表处,雇员13 500人(其中大部分是资深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年经费15亿欧元,其中1/3由政府资助,1/3来自企业,1/3来自联邦、州及欧盟等的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目标为实用研究,为工业界、服务性企业和公共部门委托科研项目,在经济界客户的委托下,致力于技术与组织环节的可实际运用的成熟方案的开发。

中心目标为科技知识的实用转化;同时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在实用研究领域中进修的可能性;第三是经济与科研的全球性布局使得国际合作不可或缺。

国际科技组织清单

国际科技组织清单

国际科技组织清单国际科技组织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国际科技组织清单,以便您更好地了解这些组织及其在全球科技领域中的贡献。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旨在促进全球教育、科学和文化交流合作的国际组织。

其使命是通过推动教育、文化、自然科学、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项目来促进和保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协调国际合作、制定政策和提供技术支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

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是负责协调全球核能合作和监督核材料使用的国际组织。

其主要任务包括促进核能技术的和平应用、推动核安全、开展核非扩散工作以及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等。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能发展与利用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在核安全和防止核武器扩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信联盟是一个专门负责协调全球电信事务和促进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国际组织。

其任务涵盖电信标准制定、频谱管理、技术研究和发展、提供技术援助和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等。

国际电信联盟在推动全球信息社会建设和促进数字包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负责制定和推广全球标准的国际组织。

其宗旨是促进全球技术合作和创新,确保产品、服务和系统的质量与安全。

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制定和维护标准,促进各行业的互操作性、质量管理和环境保护。

五、国际能源署(IEA)国际能源署是一个旨在促进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国际组织。

其职责包括监测能源市场、提供政策建议、促进能源技术创新和开展能源统计等。

国际能源署通过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与研究,为各国政府制定能源政策和战略提供支持。

六、国际空间站合作伙伴关系(ISS)国际空间站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个由美国、俄罗斯、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国际合作机构。

其目标是建立和运营国际空间站,推动太空科学研究和探索。

《SCI》、《EI》、《ISTP》、《SSCI》、《CSSCI》、《A&HCI》简介

《SCI》、《EI》、《ISTP》、《SSCI》、《CSSCI》、《A&HCI》简介

一、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概况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其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网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综合性检索工具,于1961年创刊,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连网上Web版数据库。

SCI(印刷版,双月刊)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另外也收录一些会议录、专著丛书、图书等;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网络版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每周更新,收录全球5600多种科学技术期刊(即外圈)。

SCI每年收录5600种期刊,组成外圈,从外圈中再精选3500种期刊组成内圈(即核心期刊),这些期刊统称为源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收录的源期刊不断吐故纳新,内圈保持总量不变,外圈每年有所变更和增加。

IS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

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

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美国拥有SCI检索系统的ISI数据服务集团创立30多年来,不断地向外界公布与科学论文相关的各类数据,并根据一些特殊需要提供有价值的比较分析与排名。

世界著名科研机构

世界著名科研机构

——————世界着名科研机构——————欧洲法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中心(CentredeBiochimieetdeBiologieMoleculaire—CBM)法国农业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中心(CentredeCooperationInternationaleenRechercheAgronomiquepourleDeveloppement--CIRAD)法国资格研究和调查中心(Centred′EtudesetdeRecherchesSurlesQualifications—CERSQ)法国地理动力学与天文学研究中心(Centred′EtudesetdeRecherchesGeodynamiquesetAstronomiques—CERGA)(((((((((((CyberneticsInstitute)意大利电极加工研究中心(ElectrodeProcessesResearchCentre)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FederalInstituteforGeosciencesandNaturalResearcg)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测试研究所(FederalInstituteforMaterialResearchandTesting)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Bio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GermanElectron—Synchrotron)德国航空航天研究所(GermanAerospaceResearchEstablishment)德国柏林哈恩—迈特纳核研究所(Hahn—MeitnerInstituteforNuclearResearchinBerlin)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MaxPlanckSocieryfortheAcademyofScience)瑞典空间研究中心(SwedishSpaceCorporation)瑞典表面化学研究所(InstituteforSurfaceChemistry)瑞典国家检测研究所(((((((((((()奥地利水压机和流体工程研究所(HydraulicMachineandFluidEngineeingInstitute)波兰大地测量学和制图学研究所(GeodesyandCartographyInstitute)波兰辐射保护中央实验室(CentralLaboratoryforRadiologicalProteetion)波兰生物控制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BiocyberneticsandBiomedicalEngineeringInstitute)匈亚利自动化行业研究所(AutoipariKutatoIntezet—Auiokut)匈亚利核研究所(AtommagKutatoIntezete—ATOMKI)匈亚利基础与应用生物物理学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Biophysics—IUPAB)匈亚利纺织品创新工程公司(InnovatextKutatoesFejlesztoVallalat)匈亚利国家血液学及输液研究所(OrszagosHaematologiaiesVertranszfuziosIntezet)独联体莫斯科生物化学研究所(BiochemistryInstitute,Moscow)独联体杜尚别天体物理研究所(((((((((((((英国国家工程实验室(NationalFngineeringLaborotory)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PhysicalLaboratory)英国原子能研究所(AtomiccEnergyEstabelishmennt)英国哈维尔实验室(HarwellLaboratory)英国沃林·斯普林实验室(WarrenSpringLaboratory)英国海军(波特兰)研究院(AdmiraltyResearchEstablichment,Porland)英国皇家航空航天研究院(RoyalAerospaceEstablishment)英国运输与道路研究实验室(TransportandRoadReaearchLaboratory)亚洲日本工业技术院(AgencyforIndustrialSeienceandTeehnology)日本建筑研究所(BuildingResearchInstitute)日本通信研究所((((((((日本建筑方法与机械研究所(JapanConstructionMethodandMachineryResearchInstitute) 日本国家高能物理学研究所(NationalLaboratoryforHighEnergyPhysics)日本农业工程研究所(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 印度国家科学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印度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habhaAtomicResearchCentre)印度伯拉科学研究所经济研究分部(BirlaInstituteofScientificResearch,EconomicResearchDivision)印度中央机械工程研究所(CentralMechanical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印度中央电子工程研究所(CentralElectronicsEngin印度化学生物学研究所(IndianInstituteofChemicalBiology0eeringResearchInstitute)印度国家航空实验室(NationalAeronauticalLaboratory)印度国家植物研究所(NationalBotanicalResearchInstitute)(((((((((((((NationalInstituteforPhysics)印尼农用工业研究开发所(InstituteforResearchandDevelopmentofAgrobasedIndustry)印尼纺织工业研究开发所(InstituteforResearchandDevelopmentorTextileIndustry)印尼科学研究院(IndonesianInstituteofSciences)印尼海洋研究开发中心(CentreforOceanlogicalResearchandDevelopment)泰国科学技术研究院(Thailand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Research)国立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NationalCentreforGeneticEngineeringandBiotechnology)国立生物控制研究中心(NationalBiologicalControlResearchCentre)马来亚农业研究开发所(MalaysianAgriculturalResearchandDevelopmentInstitute)马来西亚橡胶研究所(RubberResearchInstituteofMalaysia)马来西亚微电子系统研究所(MalaysiaInstituteofMicroelect-ronicSysteme)美洲((((((((((((AcademiaNacionldeMedicinadeMexico)古巴科学院(AcademiadeCienciasdeCUBA)古巴文献情报科技研究所(InstitutodeDocumentacioneInformacionCientificayTecnica)古巴智能基础研究所(InstitutodeInvestigacionesFundementalesdelCerebro)古巴基础技术研究所(InstitutodeInvestigacionTecnicaFundemental)古巴国立科学研究所(CentreNacionaldeInvestigcionesCientificas)古巴热带农业基础研究所(InstitutodeInvestigacionesFundamentalesenAgriculturaTropical`AlejandrodeHumboldt′)阿根廷南极科学研究中心(CentroAustraldeInvestigacionesCientificas)阿根廷标准研究院(InstitutoArgentinodeRacionalizaciondeMateriales—IRAM)阿根廷达尔文尼恩植物所(InstitutodeBotanica`Darwinion`)阿根廷国家渔业研究发展所(InstitutoNacionaldeInvestigacionyDesarrolloPesquero)阿根廷国立农业技术研究院(非洲(((((((澳洲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InstituteofMarineScience)生物化学研究所(BiologicalandChemicalRcsearchInstitute—BCRI)联邦科工研究组织动物繁殖与加工研究院(CSIROInstituteofAnimalProduetionandProcessing)联邦科工研究组织工业技术研究院(CSIROInstituteofIndustrialTechnologies)联邦科工研究组织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CSIROInstitute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联邦科工研究组织矿产能源建筑研究院(DSIROInstituteofMinerals,EnergyandConstruction)联邦科工研究组织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院(CSIROInstituteofNation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 新西兰科工研究部应用数学所(DSIRAppliedMathematicsDivision)新西兰科工研究部生物技术所(DSIRBiotechnologyDivision)新西兰科工研究部土地及土壤科学所(DSIRLandandSoiaSeienceDivision)新西兰医学研究委员分毒理研究所(MRCToxicologyResearchUnit)(。

世界著名科技园

世界著名科技园

硅谷第一家公司Palo Alto所在地
圣克拉拉县
硅谷聚集了逾16600家高科技公 司,其中约有1000余家将总部设 在硅谷
1920
硅谷的发展历程同斯坦福大学的 变迁,以及美国经济的兴衰息息 相关
年 份
美国经济相关议题
硅谷历史上的里程碑
电子管 微波设 硅半导 晶体管 集成电 设备 备 体 路
微机
互联网
大学管理模式
公司管理模式
基金会管理模式
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 机构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
法国安蒂波利斯科学 园、美国北卡罗来纳 三角研究园
探究世界主要的软件园,虽然有 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共同遵循 塑造聚集产业创新能力的规律
共同现象 知识密度高 员工的高素质和流动性 与工业界密切结合 鼓励创新 高质量的生活 专业化的商业基础设施 政府优质和高效的支持 中介组织 产业聚集 美国硅谷鲜明的 产研一体化特征 日本筑波从“科 学城”到逐步与 产业结合 印度班加罗尔产 业群 创新网络 创新源-科研单位 创新主体-企业 创新建设主体-政 府 主要节点-中介机 构 创新氛围
多种模式
软件园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产业 聚集、知识创新、政府和市场推 动三大驱动力
产业聚集
园区国际竞争力 知识创新 政府与市场 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产业聚集 政府作用 基础设施 生活质量 辐射力 研发支出、科研机构、专利申请、新产品、技术扩散、合作企业、合作项目、人员、 道路水电、信息设施、优惠政策、文化生活、住房、就业总量、产品出口、产业链
发展趋势
世界科学园区的关键成功要素
技术基础
– – – –
创业氛围
– – – –

高分子材料专业排名

高分子材料专业排名

高分子材料专业排名高分子材料是一门涵盖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以及应用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目前,世界范围内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育和研究机构众多,其中一些机构在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的成就备受肯定,其教育水平和研究实力在国内外高分子材料领域处于前列。

以下将介绍几所国内外著名高分子材料专业机构的排名及其特点。

1.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著名的科研机构之一,其高分子材料专业在全球享有盛誉。

该校通过严格的课程设置和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了一大批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

该校的教师团队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科研设施和实验室条件优越,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

2.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高分子合成、材料表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

该校的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拥有一流的研究设施和实验条件,为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著名研究机构之一。

该校在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积极推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科研创新。

该校拥有一流的科研团队和优良的科研条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4. 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东京大学的高分子科学研究课程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该校的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为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当然,这只是世界范围内一小部分高分子材料专业研究机构的介绍,还有许多其他高水平的机构也在不断推动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国内外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比较研究

国内外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比较研究

国内外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比较研究作者:***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10期摘要:近年來,国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出了“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

清华大学以此为出发点,积极推动跨学科交叉,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通过总结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特色经验、分析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的组织模式,以期对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跨学科交叉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研;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2016年,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正式启动,学校明确提出跨学科交叉是四大关键改革任务之一,以期实现科学研究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1]。

经过四年的实践,清华大学从跨学科交叉入手,总结世界一流大学特色发展模式,积极破解学科交叉难题,对跨学科交叉体系的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

同时,通过推动学科交叉的积极实践,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高校相关改革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特色模式从历史看,早期传统大学只具备教学功能,不具备科研功能。

直到德国威廉·冯·洪堡(William von Humboldt)率先提出基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洪堡模式的教育改革,才初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推动,最终发展成以美国为标杆的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研究先进模式。

本文以美国最先进的三所现代大学为例,阐述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的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特色模式。

1.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坚持以独立自由探索为主导的科研模式,强调从学科发展的自然逻辑来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

此外,还非常注重不同国家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哈佛大学成立的若干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中,以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最为典型[2]。

基于自由探索,研究院启动了一系列多元化、开放性的项目计划,借助学校提供的充足资金支持,有效实现了高端人才的聚集和不同学科间持久有效的合作。

世界科研院所分学科排名

世界科研院所分学科排名

42.40
UNIV
CALIF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USA
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 Switerzland
2
BERKELEY
85.75
17 ETH ZURICH
工学院
40.89
俄罗斯科学院
RUSSIA
美国罗特格斯州立大 USA
3
RUSSIAN ACAD SCI
71.65
18 RUTGERS STATE UNIV
Rank
Institution
Chinese Name
TOTAL Country
SCORE
Rank
Institution
1
HARVARD UNIV
哈佛大学
USA
100.00
16 SCRIPPS RES INST
2
UNIV TEXAS
德克萨斯大学
USA
67.93
17 COLUMBIA UNIV
奥尔胡斯大学
Chinese Name
加州 Scripps 研究所 哥伦比亚大学 欧洲分子生物研究室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 矶分校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 斯) 剑桥大学
波士顿大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 利分校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 多伦多大学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 疗中心 BURNHAM 研究所
Country
257 台湾清华大学,260 兰州大学,280 香港中文大学,289 中山大学,314 厦门大学,327 香港大学,344 山东大学,384 武汉大学,501 四川大学,543 天津大学,546 香港城市大
学,700 湖南大学,703 香港浸会大学
3
4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共 1445 个)

Derwent 简介

Derwent 简介

THOMSO原摘要
Derwent 描述性摘要 Capsule (A) comprises a core containing antibody-producing cells (B), surrounded by a porous wall that is permeable to antibodies (Ab) produced by the cells. USE - Ab may bind to and block the receptors essential for viral infection, or they bind to viruses or other circulating antigens. The capsules are implanted for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disease, particularly cancer, autoimmune disease (including multiple sclerosis …. ADVANTAGE - respectively, for implantation in vivo for long term delivery or sustained delivery of antibodies of therapeutic interest. • The capsules, from which no anti-idiotype response is elicited provide long-term or sustained release of Ab and after implantation do not cause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host…..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以色列)简介: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是以色列雷霍沃特的一间大学及研究机构。

它与以色列其它大学不同之处是它仅提供理科的研究生及研究生后课程。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是世界领先的多学科研究中心之一,有约2500 位科学家、博士后研究员、哲学博士生及理学硕士生,及负责科学、技术和行政事务的职员。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1934 年建于雷霍沃特。

其前身是西埃弗研究所,1949年对该所进行扩建并以以色列首任总统、著名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博士的名字命名。

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供大学毕业生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深造的研究中心。

该所的研究人员参与了旨在加速以色列工业发展和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型企业的研究项目。

该研究所设有一个理科教学部,负责编写高等院校用的教材。

2011 年,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被The Scientist杂志评为非美国院校中学术界最佳工作地方。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理念、激情)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是世界领先的多学科研究中心之一,在其环境优美的校园中,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实验员以及学生从事着对未知生命和自然探讨研究。

引导这些科学家工作的精神来自于对人类事业探索的热情,这种精神是他们向上的动力和达到顶峰的阶梯。

这种精神贯彻到了人类的一切事业和学科中,激励了人类从事农业,建造住所,学习书写,利用电能创造新兴产业,发现遥远的星系,制造药物对抗疾病,合成新的材料,以及解读出所有植物和动物的遗传密码。

探寻人类科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保持魏茨曼研究所科学家们工作激情的动力。

没有人知道在这些未知的领域中到底存在着什么,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被好奇心点燃的火种会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美丽的未来。

魏茨曼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基础研究中已经建立了突破性的医疗技术和科技应用,包括:羊膜穿刺术,胎儿的产前诊断测试;高精度切割金刚石的激光系统;种植杂交种子的新方法,可有效防止疾病从上一代到下一代传播以及保护食用型植物免受害虫的侵袭;亲和色谱法——生物技术产业中一种净化生物材料的关键方法;活性聚合——现代聚合物行业中的一种最基本的的技术;研究所的Ada Yonath教授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她在解决核糖体的结构和细胞的蛋白质功能等方面颇有建树。

世界公认全球六大顶尖海洋研究机构

世界公认全球六大顶尖海洋研究机构

世界公认全球六⼤顶尖海洋研究机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斯克⾥普斯海洋学研究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俄罗斯P.P.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英国国家海洋中⼼⽇本海洋科学技术中⼼是世界公认全球六⼤顶尖海洋研究机构。

它们凝聚了全球的海洋⼈才、技术、信息和项⽬等资源,引导了国际创新趋势。

它们在研发重点、资源配臵、⼈才集聚、经费投⼊、项⽬管理、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成果转化、机构设臵和运营管理等⽅⾯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常值得国内实验室学习和借鉴。

六⼤顶尖海洋研究机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历史沿⾰:其前⾝是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的海洋⽣物研究所。

1927年由美国科学院海洋学委员会开始筹建海洋研究所,1930年成⽴。

当时,该所由洛克菲勒基⾦会和卡乃基基⾦会资助并设理事会领导,仅在夏季⼯作,H.B.⽐奇洛博⼠任所长。

第⼆次世界⼤战期间⼤量接受海军任务,改为全年⼯作,研究⼒量迅速增强。

战后由国家科学基⾦会和海军研究署资助。

该所设有海洋⽣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物理海洋学以及海洋⼯程 5个研究室。

四个跨学科学院(海洋⽣物、海洋边缘、海洋与⽓候变化、深海探测)拥有 4个⼤型实验室、4艘研究船、“阿尔⽂”号潜⽔器、电⼦显微镜中⼼和计算中⼼等。

在海洋⽣物研究,北⼤西洋洋流、墨西哥湾流与西部边界流以及⼤涡旋的研究,深海⼤环流模拟等⽅⾯取得了重⼤成果。

出版物有季刊《海洋》⼆、美国斯克⾥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历史沿⾰:美国太平洋海岸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

1903年由W.E.⾥特教授创建,从事海洋⽣物研究。

1912年回属加利福尼亚⼤学,以主办⼈姓⽒定名为斯克⾥普斯⽣物学研究所。

1925年由⼤学董事会改为现名,开始全⾯研究海洋。

杰出的挪威海洋学家H.U.斯韦尔德鲁普博⼠曾于1936~1948年任所长。

该所⽬前是世界上规模最⼤的海洋研究所。

研究所下设海洋地质、海洋⽣物和⼤洋 3个研究部,海洋物理、能见度和⽣理研究 3个实验室,还有海岸研究中⼼,海洋⽣命研究组,以及供博⼠学位教学⽤的研究⽣院。

世界十大著名科技创新园区

世界十大著名科技创新园区

世界⼗⼤著名科技创新园区科技创新园区是知识、技术、⼈才的⾼度集中和融科研、教育、⽣产为⼀体的科技资源开发区域。

⼀个国家的科技尤其是技术要发展,要创新,少不了获得政府的帮助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

为了更好地⿎励科技企业进⾏创新,不少国家都开发出了不少集中管理的科技创新园区,让个⼈、科技企业、⼤学和研究机构可以在园区内成⽴科技创新公司。

世界上第⼀个科学园区起源于1950年代,就是现在美国的硅⾕。

1.美国硅⾕ 美国硅⾕(英语:Silicon Valley),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湾区南部。

最早是研究和⽣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的地⽅,因此得名。

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但硅⾕仍然是⾼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

⼀个世纪之前,这⾥是⼀⽚果园和葡萄园,但是⾃从国际商⽤电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等⾼科技公司在这⾥落户之后,这⾥就成为了⼀座繁华的市镇。

在短短的⼗⼏年之内,硅⾕出了⽆数的科技富翁。

2.⽇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Tsukuba,Scientific Town in),⽇本科学研究中⼼。

坐落在离⽇本东京东北约60公⾥的筑波⼭麓,距东京成⽥国际机场约40公⾥,总⾯积284.07平⽅公⾥,现有⼈⼝约20万。

⽇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内建⽴筑波⼤学,并以之为中⼼,培育⼤学与产业之间,科学城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使筑波成为⼀个综合的研究都市,筑波⼤学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量优秀后备⼈才。

3.基斯塔科技园Kista 基斯塔科技园位于斯德哥尔摩北部,被称为瑞典硅⾕,主要创新产业为电信业。

现在,在这块⾼科技园区⾥⼯作的2.8万⼈中,基斯塔这位电信巨⼈像磁铁⼀样吸引了⾼科技世界最享盛名的⼏家公司: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惠普公司、康柏公司、西门⼦公司和太阳微电⼦公司。

甚⾄爱⽴信公司的竞争对⼿,⼿机界⽼⼤诺基亚公司也已落户基斯塔。

德国科研机构概览

德国科研机构概览

德国科研机构概览作者:李志民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第6期德国是西方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欧洲大陆主要的经济与政治体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完整的科研体系,包括著名的四大科学联合会、国家科学与工程院,及300多所高等学府,其中综合大学114所(包括全科、理工、师范等),应用技术大学152所,艺术、音乐院校49所,各州行政管理学院数十所。

这一科研体系保证了德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工业领域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科研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鼓励科研院所、大学和工业界实行“双聘”制度,既鼓励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大学担任教授,也鼓励大学教授为企业做技术研发。

德国的产学研合作世界领先。

一、德国四大科学联合会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https://www.mpg.de)以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的名字命名,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

自1948年成立以来,该联合会旗下拥有83家研究机构,约2.2万名雇员,包括1.3万名科学家,年经费约18亿欧元。

该联合会以杰出的科研人才为核心建立研究所,被视作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中心”,主要着眼于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大领域,致力于国际前沿与尖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联合会拥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起到了补充大学科研的作用。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是欧洲最大的从事应用研究方向科研的机构。

该学会成立于1949年,以现代应用研究的缔造者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1787-1826)命名,目前运行了69个机构和研究单元,研究工作面向人们需求的领域:健康、安全、通信、能源和环境。

其主要的研究重心是为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和公共机构提供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全新的产品设计。

该学会拥有24500多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年度研究总经费约21亿欧元,其中19亿欧元来自于科研合同。

世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前30名+中国机构)

世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前30名+中国机构)

20 - 0 6 3月号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 7
维普资讯
9 地 球 科 学 ( 3 7个 ) 共 2
其它 中国科研机构 : 6清华大学 , 5 6 9香港城 市大学 , 8 3香港科 技人学 .9香 8 港政治大学 . 4台湾清华大学 , 2台湾研究 院。7 1 3 1 4 13香港人学 , 0上海交通 1 9 大学 , 3浙江大学 , 8西安交通大学 , 9 京大学 ,8 2 4 2 4 2 北 7 2 5华中科技大学 , 0 3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 旦大 学 , 6南京 大学 ,6 上海 大学 ,2 4 复 0 4 4 40 56天津大 学 , 3武汉大学 . 4湖南大学 ,6 5 6 5 6 5 7南京科 技大学 ,7 5 3同济大学 ,0 6 4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 , 7山东大学 , 9吉林 大学。4 6 7 6 7 76香港 浸会大学 . 8厦 门大学 7 6
2 科技进步与对策 ・ 月号 ・0 6 6 3 2 0
维普资讯
其它 中国科研机构 : 3 6台湾交通大学 , 5 0清华大学 , 5 3中国科学 院, 5 7香港城 市大学 , 6 2香港科技大学 11香港 中文大学 , 0台湾研究院 0 1 8 6 经济学与商学 ( 14个 ) 共 4
5 计算机科学 ( 2 4个 ) 共 5
其它 中国科研机构 : 北京大学 , 8 l 9 5台湾研究 院, 0南京大学, 5中围科学技 1 2 1 3 术大学 , 9 1 南开大学, 0清华大学 , 2浙江大学 , 3吉林 大学。1 5 1 9 2 0 2 0 24香港 科 技大学 ,1 复旦大学 , 7台湾清华大学 , 0兰州大学,8 28 2 5 2 6 20香港中文大学 。 9 2 8 中山大学 ,1 34厦门大学 , 7香港大学 , 4 山东大学 , 4武汉 大学 , 1四川 3 2 3 4 3 8 5 0 大学 , 3天津大学。 6 5 4 5 香港城市大学 , 0湖南大学 , 3香港浸会大学 4 7 0 7 0 4 临床 医学 ( 14 个 ) 共 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著名科研机构——————欧洲法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中心(Centre de Biochimie et de Biologie Moleculaire—CBM)法国农业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中心(Centre de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e en Recherche Agronomique pour le Developpement-- CIRAD )法国资格研究和调查中心(Centre d′Etudes et de Recherches Sur les Qualifications—CERSQ)法国地理动力学与天文学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et de Recherches Geodynamiques et Astronomiques—CERGA)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Centre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 de Batiment—CSTB)法国电子及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Laboratoire d′Electronique et de Technologie de I′Informatique—LETI)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nstitut Francais de Recherche pour I′Exploitation de la Mer—IFREMER)法国科研与合作发展研究所(Institut Francais de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our le Developpement en Cooperation —ORSTOM)法国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Institut d′Opt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IOTA)法国国家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 de Physique Nucleaire et de Physique des Particules)意大利系统分析和信息科学研究所(Systems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stitute)意大利地球外辐射研究所(Extraterrestrial Radiatio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意大利国家光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Optics)意大利农业机械化研究所(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stitute)意大利数学和信息科学应用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Applica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意大利系统动力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所(Systems Dynamics and Bio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意大利控制论研究所(Cybernetics Institute)意大利电极加工研究中心(Electrode Processes Research Centre)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Federal Institute for Geosciences and Natural Researcg)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测试研究所(Feder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 Research and Testing)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German Electron—Synchrotron)德国航空航天研究所(German Aerospace Research Establishment)德国柏林哈恩—迈特纳核研究所(Hahn—Meitner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in Berlin)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Max Planck Sociery for the Academy of Science)瑞典空间研究中心(Swedish Space Corporation)瑞典表面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urface Chemistry)波兰大地测量学和制图学研究所(Geodesy and Cartography Institute)波兰辐射保护中央实验室(Central Laboratory for Radiological Proteetion)波兰生物控制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Biocyberne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匈亚利自动化行业研究所(Autoipari Kutato Intezet—Auiokut)匈亚利核研究所(Atommag Kutato Intezete—ATOMKI)匈亚利基础与应用生物物理学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Biophysics—IUPAB)匈亚利纺织品创新工程公司(Innovatext Kutato es Fejleszto Vallalat)匈亚利国家血液学及输液研究所(Orszagos Haematologiai es Vertranszfuzios Intezet)独联体莫斯科生物化学研究所(Biochemistry Institute, Moscow)独联体杜尚别天体物理研究所(Astroyhysical Institute, Dushanbe)独联体基辅控制论研究所(Cybernetics Institute, Kiev)独联体细胞学和遗传学研究所(Cytology and Cenetics Institute)独联体实验病理学和治疗研究所(Experimental Pathology and Therapy Institute)独联体热传递和质量转移研究所(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stitute)独联体圣彼得堡信息科学和自动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utomation, St Petersburg)独联体声学研究所(Acoustics Institute)独联体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Applied Mathematies and Mechanics Institute)独联体新西伯利亚核物理研究所(Nuclear Physics Institute, Novosibirsk)独联体圣彼得堡物理技术研究所(Physical Technical Institute, St Petersburg)独联体无线电工程和电子学研究所(Radio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Institute)英国牧场和动物生产研究所(AFRC Institute of Grassland and Animal Praduction)英国动物生理和遗传研究所(AFRC Institute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Research)英国国家工程实验室(National Fngineering Laborotory)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英国原子能研究所(Atomicc Energy Estabelishmennt)英国哈维尔实验室(Harwell Laboratory)英国沃林·斯普林实验室(Warren Spring Laboratory)英国海军(波特兰)研究院(Admiralty Research Establichment,Porland)英国皇家航空航天研究院(Royal Aerospace Establishment)英国运输与道路研究实验室(Transport and Road Reaearch Laboratory)亚洲日本工业技术院(Agency for Industrial Seience and Teehnology)日本建筑研究所(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日本通信研究所(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y)日本电子导航研究所(Eleetronic Navigation Research Institute)日本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Eleetrotechnical Laboratory)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Nippon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eience)日本微生物工业技术研究所(Fermentation Research Insrtiute)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Forestry and Forest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日本地质调查所(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apa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日本未来工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Future Technology)日本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Generation Computer Technology) 日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pace and Astronau-tieal Science)日本原子能研究所(Japan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日本建筑方法与机械研究所(Japan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日本国家高能物理学研究所(National Laboratory for High Energy Physics)日本农业工程研究所(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印度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印度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印度伯拉科学研究所经济研究分部(Birla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conomic Research Division)印度中央机械工程研究所(Centr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印度中央电子工程研究所(Central Electronics Engin印度化学生物学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Biology0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印度国家航空实验室(National Aeronautical Laboratory)印度国家植物研究所(National Bot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印度国立科技与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Studies)印度统计研究所(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韩国先进科技研究院(Korc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eience and Technology)韩国工业经济与技术研究所(Korea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韩国能源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of Energy and Resourees)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所(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ees Utilization)新加坡标准及工业研究所(Singapore Institute of Standards &Industrial Research)新加坡系统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ystem Science)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新加坡信息技术研究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印尼国家原子能署(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印尼国家物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Physics)印尼农用工业研究开发所(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grobased Industry)印尼纺织工业研究开发所(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 Textile Industry)印尼科学研究院(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s)印尼海洋研究开发中心(Centre for Ocean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泰国科学技术研究院(Thailand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国立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国立生物控制研究中心(National Biological Control Research Centre)马来亚农业研究开发所(Malay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马来西亚橡胶研究所(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马来西亚微电子系统研究所(Malaysia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 Systeme)美洲加拿大原子能研究公司(Atomic Energy of Canada Limited Research Company)加拿大大西洋地球科学中心(Atlantic Geoscience Centre)不列颠哥伦比亚先进系统研究所(BC Advanced Systems Institute)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学研究所(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加拿大高级研究所(Canadi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加拿大大西洋国防研究院(Defense Research Establishment Atlantic)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ns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生物技术研究所(NRC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生物技术研究所(NRC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黑西哥国家科学院(Academia Nacional de Cieneias)黑西哥国家工学院高级学术研究中心(Centro de Investigacion YDE Estukios Avanzados del Instituto Politecnico Nacional)黑西哥国家鱼类研究所(Instituto Nacional de Pesea)黑西哥国家医学院(Academia Nacionl de Medicina de Mexico)古巴科学院(Academia de Ciencias de CUBA)古巴文献情报科技研究所(Instituto de Documentacion e Informacion Cientifica y Tecnica)古巴智能基础研究所(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Fundementales del Cerebro)古巴基础技术研究所(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 Tecnica Fundemental)古巴国立科学研究所(Centre Nacional de Investigciones Cientificas)古巴热带农业基础研究所(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Fundamentales en Agricultura Tropical `Alejandro de Humboldt′)阿根廷南极科学研究中心(Centro Austral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阿根廷标准研究院(Instituto Argentino de Racionalizacion de Materiales—IRAM)阿根廷达尔文尼恩植物所(Instituto de Botanica `Darwinion`)阿根廷国家渔业研究发展所(Instituto Nacional de Investigacion y Desarrollo Pesquero).ar/home.htm阿根廷国立农业技术研究院(Instituto Nacional de Tecnologia Agropecuaria—INTA)阿根廷国家工业技术院(Instituto Nacional de Tecnologia Industrial—INTI)非洲埃及科学技术研究院(Academ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埃及中央冶金研究开发所(Central Metallur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埃及国家研究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entre)埃及国家标准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andards)埃及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Astronomy and Geophysics)埃及石油研究所(Egyptian Petroleum Research Institute)阿尔及利亚国家历史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 etudes Historiques)阿尔及利亚国家地图绘制研究所(Institut Nationla de Cartographie)阿尔及利亚国家科学研究组织(Organisme National de Recherche Scientifique)阿尔及利亚巴斯德医学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 d`Algerie)澳洲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生物化学研究所(Biological and Chemical Rcsearch Institute—BCRI)联邦科工研究组织动物繁殖与加工研究院(CSIRO Institute of Animal Produetion and Processing)联邦科工研究组织工业技术研究院(CSIRO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es)联邦科工研究组织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CSIRO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联邦科工研究组织矿产能源建筑研究院(DSIRO Institute of Minerals, Energy and Construction)联邦科工研究组织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院(CSIRO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新西兰科工研究部应用数学所(DSIR Applied Mathematics Division)新西兰科工研究部生物技术所(DSIR Biotechnology Division)新西兰科工研究部土地及土壤科学所(DSIR Land and Soia Seience Division)新西兰医学研究委员分毒理研究所(MRC Toxicology Research Unit)新西兰科工研究部水资源科学所(DSIR Water Science Divi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