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题(课程代码264004)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生平和著述一、生平(life)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
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
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
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1848,《实证哲学概观》;等等三、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
The belated com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
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
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社会学》期末试卷

The Final Test of Sociological FootprintsⅠ: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answers (2*15 = 30 points) 1.Sociologists are interested in discovering.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may be defined as a procedure for analyzing data according to an , , method, to produce reliable knowledge.2.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enables its possessor to understand theIn terms of its meaning forand the of a variety of individuals.3.We learn through agents of socialization such as, and we are socialized into and other special roles as in athletics. Socialization requires contact with.4. It is through ——looking at other cultures in an manner that we attempt to understand learned cultural patterns and behaviors by considering they serve for society.5.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states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have a system of . It is based on.Ⅱ: Tell the conceptual meaning of the nouns correctly (3*10=30 points)socioligical imagination:stigma:self-fulfilling prophecy:cultural diffusion:body tirual:untouchables:silent language:genetic engineering:social structure:savage inequalities:Ⅲ: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8*5=40 points)1.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IDS can be seen from what twoperspectives?2. Why are cows sacred? What is sacred in your country that might seem strange to others?3. What tatics do members of the upper class use in order to dominate?4.Can you list some reasons for the objections to class-basedpreferences?5.What is so called a Sandbox Society?。
《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

B、 E、 双重性D.过渡性)主干家庭C.)职业声望C. 整合性 E.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 A 卷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1分,共10 分) 1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提出来的A. 涂尔干B.马克思C.斯宾塞D.孔德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结构B. 社会运行C.社会制度D.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 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 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 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的重要性A. 家庭研究B.社会问题研究C.社区研究D.民俗研究 6. 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 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B.马林诺夫斯基C.克罗伯D. 傅立叶8. 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A.生产关系B. 婚姻关系C.亲子关系D.抚养与赡养关系9. 在19世纪30( )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圣西门D.卢梭 10. 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 )A.农村人口流向城市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D.城市人口流向卧城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2分,分)1.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阶级结构经济、政治、文化阶层结构2. 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A.稳定性B.封闭性C. 3. 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 B.核心家庭D. 联合家庭E.其他家庭 4. 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经济利益 B.政治权力 D.生活质量 E.知识技能 5.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 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 B. 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 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6. 社会角色根据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 A.功利性角色 B.表现性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开放性角色 E.自致角色人10分,共30 分)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1)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因此,他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等理律。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概念1、社会学研究的价值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来了解社会世界;其次,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第三,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成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实际的帮助;2、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看清自己;社会学的想象力或者说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更广阔社会的问题;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3、“安乐椅”哲学孔德认为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正如科学的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他认为科学的观察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定律——安乐椅哲学;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4、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三种主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互相沟通;功能主义---孔德、斯宾塞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冲突理论----马克思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认为社会是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的,本质是对权力的争夺5、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法国人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世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实证主义,是由孔德首先提出斯宾塞英国人社会学第二创始人反对孔德关于社会学应指导社会改革的主张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6、新教伦理韦伯不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变迁核心力量的主张;他认为是宗教——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罗马天主教鼓励信徒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新教信仰体系则鼓励其成员接受变迁;不同意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新教徒认为:经济上成功是符合上帝旨意的,从而,他们过一种勤俭的生活,把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于是资本主义诞生了;韦伯把这种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否定称为新教伦理,把积极进行资本投资以赚取更多财富的意愿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在研究中,他比较了罗马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他发现资本主义在新教国家得到了更加迅速而发展;7、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8、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自然构成:性别、年龄、残疾人员状况社会构成:阶级、劳动力资源、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状况、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地区分布9、文化与文明的区别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或者说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文明往往代表着进步,不代表落后,而文化则有进步与落后之分;10、举例说明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符号文化物质文化: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东来阁、图书馆,钢笔、杜甫江阁等规范文化: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与标准——右行还是左行,课堂纪律遵守还是不遵守,买票要排队认知文化: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了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三从四德,诚实守信,三纲五常,热爱劳动等符号文化: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文字、数字、图画等都是符号——长沙学院校徽,原生态歌舞,文学作品蛙11、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的细胞;一个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如汉字、纸、墨、笔、砚、筷子、衣服、座位、国旗等,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行为形态和精神产品,如右手握筷子、在隐蔽处穿内衣、让座、四书五经、下跪、磕头、鞠躬、握手;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立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对一个文化体系的了解从文化特质开始——对爱摩斯基人的了解:狗拉雪橇;常德人:米粉文化丛:也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往往与人们的特定活动有关;且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筷子、瓷碗、八仙桌、菜肴、酒水、吃饭的方式等,构成了饮食文化丛;再如丝绸、旗袍、端庄等构成中国服饰文化丛;例如过年习俗:放鞭炮、贴对联、穿新衣等等文化模式:即一个社会中所以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有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如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重人伦,对祖宗及传统权威的崇拜等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也有普遍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以下9个部分: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12、社会化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逐渐获得个性与人格、内化文化和社会角色知识的过程;此定义指明了~ 的3大功能:个人自我完善、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儿童或其他社会新成员学习他们那种社会的生活方式过程被称为社会化,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行为不断被社会互动所形塑;社会化本质是角色分担,即内化社会角色并学习如何扮演他们;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社会化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13、镜中我理论19世纪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家、符号互动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库利发现:“自我”是人性的独特方面——是社会形成的,是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形成的:两句话: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对方的情况,从对方那里知道自己的情况;自我意识三个基本要素三个阶段:1、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感觉阶段2、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解释或定义阶段3、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自我反应阶段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的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镜中我”三个阶段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感知、不断判断、不断修正——自我是一个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14、角色扮演理论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核心观点:游戏对于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学会把越来越多人的期望内化;他将“自我”分为:自我=主我I+客我me主我: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我推他客我: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内化的态度、认识组成;他推我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我”会监督“客我”,帮助我们调整行为使其更符合他人期待;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学会扮演他人社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1、模仿阶段:三岁以下,没有与他人相区分的自我概念,模仿他人的姿态和语言,为角色扮演做准备;2、玩耍阶段:3-6岁,扮演重要他人和特殊他人;3、游戏阶段:玩耍被组织起来成为游戏;角色能够互换,如篮球比赛;15、人格的含义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或者: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本我、自我、超我16、社会化主体机构社会化主体:影响我们自我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生活取向的人和群体;包括家庭、邻里社区、宗教基本道德观念、幼儿园、学校、同辈群体小圈子,兴趣小组、体育运动教育价值:合作,勇敢,成功,吸引力、工作场所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成功,生命;18、生命历程标准时间表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的后果的期望;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标准时间表”即主要生活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恰当时间,表明了一个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期望;18、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关注社会大的特征,冲突理论和功能主义是宏观社会学分析的典范,考察影响人们的大规模的社会力量;拾荒者:处于社会的底层,失去很多机会、社会福利和权利,如教育、医疗保障微观社会学考察社会互动,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面对面的互动,是微观社会学研究的典范;拾荒者:生存策略、人际交往,家庭与朋友关系、休闲活动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两个视角的运用,对于获得关于社会生活的更完整理解是必要的;19、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社会要素或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具体而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广义的社会结构: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即社会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社会景象,它为我们的行为设定了限制;由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群体和社会制度组成;这些构成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基础;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设置; 20、先赋地位自然而然获得的社会地位;并未要求、不能做选择,也不能随意地被改变;如民族、种族、年龄、性别和某些家庭内的地位;世袭、遗传21、地位象征识别一个地位的标识;有些地位象征是标识人们对其社会地位的满意,而有些地位象征则是带有强迫性的,惩戒的;红字22、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如包括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产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不清在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中断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23、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而发生的社会交往;24、初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划分出的;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是规模较小、非专业化的群体;是人们最初步、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如:家庭、朋友、室友、私党、班组等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成员有限2-30人;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出了全部个性;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群体整合程度高;成员难以替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次级群体:公司,军队,政府机构,学校等;次级团体则规模较大,并且“分工互赖,以非情感的依赖相结合”25、非正式群体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地,其成员之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益、义务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如同乡会26、六度理论又叫小世界理论;看似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有着神奇的联络;有时只需通过三五个人就能够将世界上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六度空间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与其说六度空间理论是一个人际网络的规则,不如说是一种人际联系的理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27、性别“性别”这一术语是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建构相关;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性别”是社会创造的概念,它赋予男人或女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28、第三性女性主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和宣传的一个新概念;认为:在传统的、按照生理状况来划分的男女两大性别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社会性别;这个第三社会性别主要是指无论哪个生理性别的同性恋者、易性者、易装者等等;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29、核心家庭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 ;三种具体形式:仅有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30、家庭的功能生理需求满足功能;保障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延续功能;经济协作功能;31、社会分化的类型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比如,大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有的进入经济领域,他们在职业上的分别是水平分化;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33、社会不平等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不平等现象是长期、普遍存在的;33、社会分层的作用积极作用:A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B 激励人们去奋斗,去竞争,如高考机制消极作用:A 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导致剥削和压迫现象的产生 B 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如泰国的社会对立34、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地位、声望社会地位、权力政治地位;韦伯提出社会分层的要素有三个:经济、声誉、权力多元分层论名、利、权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三个分层标准相互独立;社会地位不一致,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强调社会协调;35、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一般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变动剧烈等特点,能够给分层体系注入活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向较高地位的社会位置流动的机会;造成结构性社会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36、精英循环37、精英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用帕雷托的话来说,精英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帕雷托把精英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另一类是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非统治精英;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是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精英流动又称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运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37、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P323A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决定性作用;B 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结果;C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力量;D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先声;E 人口因素基本前提;F 环境因素;38、中国的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以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同质的现代化经济一元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况是发展中国家结构存在的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39、社会问题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失调,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影响,社会进步受到障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构成要素:1.必须要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必须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特征:普遍性、复合性、周期性、破坏性、集群性、客观性、特殊性;分类:1、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划分——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2、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划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生态问题等;3、从社会问题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地区差异分——普遍性社会问题和特殊型社会问题4、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分——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和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思考题有差异,谨作参考4、为什么涂尔干认为自杀反映了社会整合的状况自杀论:每个国家自杀率各不相同,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杀率却常年稳定;社会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自杀率,而且各自保持稳定;自杀不只是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决定杀死自己的个人事件,在自杀的后面还有社会因素,这是为什么自杀率相当稳定的原因;在某些群体中,能使群体远离自杀的社会纽带较弱;例外:有些较强的社会团结也会鼓励自杀,如因为对配偶去世过于悲伤而自杀;迪尔凯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主要理论观点:——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5、如何理解文化融合与文化多样性百度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①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②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③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因则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6、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一种什么文化现象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热内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是一种指文化冲突;即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根本在于中外文化的冲突,而所谓不文明现象以及其他纷纭都是其延伸的结果;在你这里是合情合理的东西,在那里就变成难以接受的事物;中国游客面对这份世界前列不应过分的自责,有色看待,更不能菲薄自我迷失在文化的冲突中;文化中心主义:9、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件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如何理解我们在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要学习形成思维能力、人格、道德和情感,要形成自我等等;自我=主我I+客我me主我: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我推他客我: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内化的态度、认识组成;他推我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卷.doc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卷■填空式•可以把社会学看成是对()的系统研究,尤其注巫现代工业化体系。
4个字•可以区分出儿种前现代社会的类型。
在()和(),人们不种庄稼也不养家畜,而是靠采集植物和截杀动物为主。
()以饲养驯化的动物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依赖固定地块上得种植。
更大、更发达的城市社会则形成传统国家或文明。
2个字,2个字,4个字,4个字。
•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西方世界的扩张,通过()征服了世界上其他许多地区,彻底改变了相袭已久的社会体制和文化。
4个字•()可以界定为一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和文化历时而发生的转型。
现代时期尽管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段,但已经发现出迅猛而重大的变迁,并目-变迁的步伐愈益加快。
4个字•对于现代社会变迁最重要的经济影响就是()。
它冇赖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 并反过来促进后者。
6个字•所有的研究都始于令调査考感兴趣或困扰的一个()。
4个字•两个爭件或情景Z间的(),就是一个爭件或情景会导致另一个爭件或情景。
这一点比它乍看起來要麻烦得多。
()必须和()区分开来,相关指的是两个()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关系。
4个字,2个字,2个字,2个字•各种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有鉴于此,研究者在研究丁•作中常常综合两种或更多种的方法,分别用来检验或补充用其他方法所获得的资料。
这个过程就叫做()。
5个字•在实地研究或()中,研究者耗费很长时间与所研究的群体或社区共处。
第二种方法即(),它包括把问卷寄发或分发给从较大()中抽取出来的样木。
()从档案或其他资料中选取书面材料作为信息资源。
4个字,6个字,2个字,4个字•对LI常生活和交谈的研究后来被称为()5个字•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而了解许多有关谈话实质的东西。
5个字•我们的口常行为中很多看似琐碎的方面,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是()中复杂而重要的方面。
4个字•像在剧院中一样,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背景有()和()的明确划分,而后台则是演员们演出准备和演出后放松的场所。
2020-2021某大学《社会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A(含答案)

2020-2021《社会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A适用班级闭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10分)1.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 )A.孔德B.斯宾塞C.韦伯D.马克思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B.生物人C.动物人D.非社会人3.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4.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B.成员群体C.首属群体D.大群体5.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
A.自然环境B.组织结构C.生活方式D.社会基本结构6.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B.6%C.7%D.8%7.社会学回答社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
A.描述功能B.解释功能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8.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 )A.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C.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D.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9.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社会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
A.文化边际B.文化堕距C.文化震惊D.文化失调10.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A.主干家庭B.空巢家庭C.核心家庭D.断代家庭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自致角色2.社会化3.初级群体4.社会变迁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社会关系的一般特点。
2.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简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4.简述社会角色冲突的基本形式,并分别举例说明。
5.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哪些作用?四、辨别分析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指出理由。
每小题5分,共15分)1.家庭属于初级群体。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名词解释一:①社会角色: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
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二: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②社会解组: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
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
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③社会流动: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
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XXX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

XXX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说明:试卷号:1282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26.试述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组织和XXX等。
一、家庭。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
它是人们来到世间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场所。
家庭为个体身体的抚育和感情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在与家庭成员的感情交流中,儿童从小就有了亲情、温暖、关爱、尊敬等情感体验。
家庭使儿童获得像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语言、思考、与人交往等进一步社会化的手段;家庭使儿童开始接受和内化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使他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早期社会化中,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观念、心理和行为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二、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研究机构和组织机构。
现代社会,随着家庭功能的变迁,学校越来越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
与家庭相比,学校社会化具有半强制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等特点。
学校通过引导学生服从教育制度的安排,传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文化遗产,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与家庭相比,儿童及青少年在学校中研究的社会角色更多的要面向社会。
三、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自发的结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与家庭和学校一样,同龄群体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同龄群体使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东西。
在同龄群体中,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活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活动的内容,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榜样,有自己的语言、交往方式,并因此构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社会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人行为B. 社会行为C. 自然现象D. 经济现象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A. 个体B. 群体C. 社会结构D. 经济系统答案:D3. 功能主义理论是由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A. 马克思B. 韦伯C. 杜尔凯姆D. 斯宾塞答案:C4. 社会化是指什么过程?A. 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B. 社会适应个体的过程C. 个体与社会相互适应的过程D. 社会对个体的强制适应过程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控制的方式?A. 法律B. 道德C. 习俗D. 个人意愿答案:D6. 社会分层的依据是什么?A. 个人能力B. 社会地位C. 经济收入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D7. 社会运动通常是由什么驱动的?A. 个人利益B. 社会不公C. 政治斗争D. 经济竞争答案:B8.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问题的典型特征?A. 普遍性B. 严重性C. 争议性D. 个人性答案:D9. 社会资本是指什么?A. 社会中的经济资源B. 社会关系网络C. 社会中的文化资源D. 社会中的技术资源答案:B10.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是什么?A. 研究方法B. 研究对象C. 研究目的D. 研究结果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案: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研究法。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来收集社会现象的数据;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社会现象;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来获取信息。
2. 描述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
答案: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初级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主要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和角色;次级社会化发生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角色和规范;继续社会化是终身过程,个体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学习新的角色和规范。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是什么》
c.《方法论哲学教程》d.《社会学原理》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
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年)。
a.严复 b 章太炎 c 梁启超 d 孙本文
3、首先明确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就是(c)
a.涂尔干 b 韦伯 c 孔德 d 斯宾塞
4、进一步论证和补足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入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
是(c)
a.达尔文 b 涂尔干 c 斯宾塞 d 韦伯
5、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a 社会学原理
b 社会静力学
c 社会学研究
d 社会学大纲
6、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迁移至(d),获得快速
和持续的发展。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a.19 世纪30 年代至19 世纪末 b。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c.20 世纪初至二战 d。
二战以后。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什么?A. 社会结构B. 社会功能C. 社会问题D. 社会行为答案:C2. 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维持社会稳定B. 促进个体发展C. 形成社会规范D. 传播文化价值观答案:A3.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分层的依据?A. 财富B. 权力C. 知识D. 年龄答案:D4. 社会资本是指什么?A. 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B. 社会的物质财富C. 社会的政治权力D. 社会的精神文化答案:A5. 以下哪种理论不属于社会学理论?A. 结构功能主义B. 冲突理论C. 符号互动论D. 行为主义答案:D...(此处省略剩余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案: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研究法。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社会现象来收集数据;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信息;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测试变量之间的关系;文献研究法则是通过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来获取知识。
2. 什么是社会化过程,它对个体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社会化过程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它对个体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形成社会角色,以及发展社会能力。
3. 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关系。
答案: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和关系模式,而社会功能是指这些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社会结构为社会功能提供基础,而社会功能则是社会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的特点及其解决途径。
答案:现代社会中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全球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定、社会组织的参与、公民的意识提升以及国际合作等。
2. 分析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促进了全球化和社会网络的形成。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西方社会学期末复习范围一、单选题:1.自1838年 D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D.孔德2.1838年孔德提出 D 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D.社会学3.孔德将 B 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 B ;A.社会主义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5.从客观的 B 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 D →工业社会;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D.社会事实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 B ;A.物理学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 C ;A.物理学 B.生物学C.几何学 D.动力学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11.韦伯主张用 C 的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A.客观论 B.主观论 C.理解论 D.认识论12.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称为 B 社会学;A.科学的B.解释的 C.正确的 D.德国的13.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 B 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A.价值理性B.有限理性 C.工具理性 D.科学理性14.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的;A.非逻辑 B.合逻辑 C.合理性 D.合规律性15.帕累托认为,只有在 D 的社会才能涌现出较多的确有才干的精英;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高度发展D.流动开放16.帕森斯认为, D 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A.家庭 B.群体 C.个体D.社会行动17.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 D 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A.价值理想 B.社会进步 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18.帕森斯认为, B 是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追求;A.行动目标 B.价值取向 C.社会进步 D.物质利益19.默顿认为, C 功能就是这样一些客观结果,它对系统的调节和适应做出贡献,而这种作用是系统参与者所期望并公认的;A.积极的 B.重要的C.显性的 D.组织的20.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 B ;A.隐功能B.功能失调 C.反功能 D.显功能22.黙顿认为, B 功能就是那些并非人们预先期望和公认的功能;A.显性的 B.隐性的 C.反面的 D.正面的23.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C ;A.情感沟通 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 D.意义表达24.米德认为,西方语言中我的主格I同宾格me之分,实质是自我意识 C 的清楚表现;A.正确 B.清楚 C.分化 D.整合25.霍曼斯认为,群体的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而形成了群体的 B ;A.内部系统B.外部系统 C.客观系统 D.主观系统26.霍曼斯认为, A 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为获得某种利益,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预先做出的支付;A.成本 B.关爱 C.友谊 D.帮助27.布劳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权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别人 A ;A.提供帮助 B.显示能力 C.开展竞争 D.学习优点29.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对立与冲突,而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 D ;A.严重障碍 B.不利因素 C.破坏因素D.根本动力30. D 是柯林斯展开冲突理论从微观迈向宏观研究所使用的核心观念;A.社会矛盾 B.利益关系 C.阶级斗争 D.互动仪式链31.常人方法学超越了 C 的对立;A.个人与社会 B.唯物与唯心 C.主观与客观 D.传统与现代32.丹尼尔•贝尔认为, C 在产业结构中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是后工业社会来临的首要标志;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 D.知识经济33.丹尼尔•贝尔认为,知识阶级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力量,一个重要根据在于: B 上升到首要地位;A.生产技术 B.理论知识 C.文学艺术 D.发明创造34.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 A ;A.历史社会学 B.发展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实证社会学35.福柯主张,知识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 B 的规则;A.相似性B.差别性 C.规律性 D.普遍性36.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福柯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科学话语如何制约或构造着人们的 C ;A.理论知识 B.思维能力C.感性经验 D.理性选择37.布迪厄试图从 B 的立场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A.主观B.实践 C.客观 D.实证38.布迪厄试图从实践的立场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 C 的对立;A.生物学 B.心理学 C.现象学 D.历史学39.布迪厄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行为是由 D 支配的;A.理性思维 B.宗教观念 C.理想性 D.实践感40.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 D ;A.现象 B.场所 C.领域D.网络41.马尔库塞认为,本能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无压抑性文明,而无压抑性文明的根本点在于 D 的解放;A.人性 B.思想 C.理性D.爱欲42.哈贝马斯认为,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 D 之间;A.人与社会 B.人与人 C.人与群体 D.人与物43.哈贝马斯认为,到近现代越来越模糊的公共领域,在 A 时期是界限分明、形式清楚、功能明确的;A.古希腊 B.中世纪 C.文艺复兴运动 D.启蒙运动44.为了强调研究语言问题的实践性,哈贝马斯把自己的语言行为理论称为B ;A.实用语言学B.普遍语用学 C.对话语言学 D.行为语言学45.为了强调研究语言问题的 B ,哈贝马斯把自己语言行为理论称为普遍语用学;A.科学性B.实践性 C.客观性 D.规律性46.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B 原则来取代主客二元论;A.多元论B.二重性 C.统一论 D.实践论47.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是由人们头脑中的B 亦即结构观念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创造出来的;A.理论观念B.记忆痕迹 C.价值理想 D.传统观念48.吉登斯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不是注重类型划分或理想类型与模式的讨论,而是把社会行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称之为 D ;A.行动链 B.行动态 C.行动化D.行动流49.吉登斯认为, B 既是现代性的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A.时空压缩B.时空分离 C.时空聚合 D.时空一体化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关系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形成的两个原则是利益最小原则和稀有资源原则;2.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来临的主要标志有: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上升到首要地位; 3.布迪厄论述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这三种资本形态及其相互关系;4.哈贝马斯认为,实现语言的有效沟通应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即表达的可领会性陈述的真实性、表达的真诚性、言说的正当性;5.吉登斯认为,传递性经验是通过知识信息和通讯媒体而形成的间接性经验;1.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2.齐美尔根据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组织、服从于思想原则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3.迪尔凯姆论述了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等三种自杀类型;4.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5.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二、多选题:以下哪些学者是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 ACD ;A.科塞 B.布劳 C.达伦多夫 D.柯林斯1.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 AD 原则;A.客观性B.自主性 C.能动性D.相对性2.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 BCD 三个不同的阶段;A.原始阶段 B.神学阶段C.形而上学阶段 D.实证阶段3.斯宾塞站在 AB 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A.自然主义 B.个人主义C.集体主义 D.人文主义4.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 ACD 等系统;A.循环系统 B.骨骼系统 C.神经系统 D.营养系统5.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的主要特点是: ABDA.不可还原性 B.对个体的制约性 C.主体能动性D.社会普遍性6.迪尔凯姆指出,解释社会事实基本原则是 AD ;A.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 B.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C.坚持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方法 D.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源与功能混同起来7.迪尔凯姆指出,到现在为止,社会经历了两种最基本的团结形式: CD ;A.个体团结 B.群体团结 C.机械团结 D.有机团结8.迪尔凯姆论述了以下几种自杀类型 ABD ;A.利己性自杀 B.利他性自杀 C.恐惧性自杀 D.失范性自杀9.齐美尔根据 ABD 几个标准对统治和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A.服从于个人 B.服从于多数人 C.服从于组织D.服从于思想原则10.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 BCD ;P68A.关心 B.投入 C.体验 D.设身处地11.韦伯概括出三种权威类型: BCD ;P74A.专制权威B.传统权威 C.感召权威 D.合法权威12.韦伯划分的社会行动类型包含下列哪几类 ABCDA.价值理性行动 B.工具理性行动 C.传统性行动 D.情感性行动13.帕累托认为,下列属于派生物的是: ABD ;P86A.哲学 B.伦理学C.本能D.政治学14.价值取向是行动者对和的追求; CB P95A.有用事物 B.理想信念 C.道德目标D.物质利益15.下列哪几点属于帕森斯论述的社会系统结构功能框架的内容 ABCDA.适应 B.目标达到 C.整合 D.模式维持16.米德论述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CBD P125A.孕育B.游戏 C.嬉戏 D.普遍化他人17.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 BCD ;P126A.娱乐性 B.复杂性 C.组织性 D.规则性18.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在 ABC 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A.产业结构 B.就业结构 C.阶级结构 D.家庭结构19.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时期的广场型公共领域具有如下特点: ABD ;P262A.公私分明 B.对话沟通 C.关注市场D.讨论政治20.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ABC P262-263A.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 B.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C.近现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D.当代社会主义公共领域21.哈贝马斯认为,实现语言的有效沟通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ABCD ;P271A.表达的可领会性 B.陈述的真实性 C.表达的真诚性 D.言说的正当性22.吉登斯认为,传递性经验是通过 AD 而形成的间接性经验;P300A.知识信息 B.人际交往 C.群体互动D.通讯媒体三、名词解释:1.社会秩序孔德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2.实证阶段孔德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比率迪尔凯姆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5.集体表象迪尔凯姆人们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形成的共有的集体观念,包括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等;6.社会形式齐美尔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模式,是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7.社会唯名论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8.合法权威韦伯合法权威是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无论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还是被统治者认可权力,都要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9.中程理论默顿中程理论是一种介于微观描述和宏观概括之间的中介性社会学理论;这种社会学理论,不仅直接面对经验事实,而且能概括出不脱离经验事实的理论观点;10.利益最小原则霍曼斯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的关系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的形成;他认为,在社会交换行为中,如果一个人在交换中付出的成本大于对方,而获得的报酬却小于对方,那么他在交换中将获得支配对方和控制交换行为的权力;霍曼斯称之为“利益最小原则”;11.稀有资源原则霍曼斯在霍曼斯看来,如果一个人在交换行为中提供给其他人的东西是很难得的资源,他就能获得较高的交换权力,尤其在他提供的资源具有普遍性的需求时,他获得的交换权力就更大;12.内部报酬布劳内部报酬是从社会交换关系本身获得的报酬,内部报酬从内部交换获得;内部交换是带有非功利色彩的情感方面的交换,例如友谊、恋爱就属于内部交换;由内部交换而得到的内部报酬具有非功利的情感性质;13.外部报酬布劳外部报酬是从外部的社会交换中获得的报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从交换对方那里获取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则属于外部交换,外部报酬具有功利性或属于物质利益;14.场域布迪厄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场域中有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素存在,场域的本质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15.社会物理学布迪厄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认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16.实践意识吉登斯实践意识是有能力支配行为的感性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实践意识具有日常性和惯例性;四、简答题:1.默顿是怎样批判结构功能主义答:默顿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对宏观结构功能主义原则的批判:首先,默顿批判了“社会功能的统一性”原则;其次,默顿批判了“普遍的功能主义”;再次,默顿还批判了社会功能不可缺少性原则;默顿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批判的核心精神是:强调中程结构功能分析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否定宏观结构功能分析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简述默顿提出的中程功能分析原则的基本内容;见教材答:中程分析原则的基本内容:第一,中程功能分析方法是一种考察和解释社会行动及其后果的战略,第二,中程功能分析形成的理论应当有经验材料支持,仅靠要领演绎和逻辑揄形成的理论是不可靠的,应当受到中程功能分析的批判和抵制;第三,判断一种理论是不是中程理论,关键看它能否作为“产生经验的假设”;第四,强调分析客观的社会后果,不关心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3.霍曼斯是怎样论述群体凝聚力的见教材答: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在他看来,群体凝聚力强弱首先是由成员获得报酬的途径决定;凝聚力较强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内部获得的报酬较多,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赞许都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凝聚力较弱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外部获得报酬较高,由此而把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向外,而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成员的凝聚力都将减弱;4.柯林斯怎样论述社会冲突的根源答:柯林斯对冲突的根源主要包括控制他人的主观愿望、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与强制力量的威胁三个方面;在主观上,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是人们努力地去控制他人以便在个人互动中增加自身优势的主观愿望; 5.加芬克尔是怎样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的答:首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具有权宜性;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者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而行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特定的场景条件而行动,行动过程就是行动者在该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把有关的各种即时的相关因素联系整合起来的复杂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进行了大量权宜性、创造性的努力和工作;其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具有情景组织性;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是在具体的局部的场景中完成的,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的,具有空间局部性;再次,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索引性;索引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行动中如在对话活动、情景互动中进行语言或体态表达时,互动双方往往省略或者说隐含双方共同知道的知识、信息,但这种省略或者不言明而隐含的知识、信息对彼此的互动并非没有影响;最后,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和反思性;加芬克尔认为,尽管行动具有索引性,但行动还是可以观察和可描述的,也就是还是可以说明的;6.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是什么答: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强调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行为时,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活动结果、经济调控政策的社会影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强调公众领域人人平等,私人领域个性自由,但是都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与制约;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维护美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抵制具有刺激性和煽动性的文化现象;7.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答: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根据的机械决定论;8.福柯是如何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答:福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其一,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其二,权力离不开知识,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力;其三,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实质与作用;9.福柯怎样论述西方社会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了促进的积极功能;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了控制;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10.布迪厄怎样论述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状态答:布迪厄区分了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具体化状态、客观化状态和体制化状态;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它的常见的表现开幕词通过毕业证书、单位证书和职称证明等确定的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11.哈贝马斯怎样论述公共领域原初形态的特征答: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它具有如下特征:1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有明确界限;2公共领域的活动形式是对话和交往,在话语沟通中发挥舆论的作用;3公共领域涉及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政治生活、军事活动和体育、武力竞技等,而生产劳动和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里的事情;12.哈贝马斯怎样论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性质、结构和内部矛盾1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同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2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活动的人是有私有经济地位、从私人领域出发的自主的个人;3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私人因共同的利益和目的而联系起来,并同公共权力机关发生矛盾;4矛盾的主要内容是商品交换和社会交往的一般规则问题,亦即从公共权力出发还是私人利益出发确立和调整交换规则;5矛盾的展开形式是话语交流和观点论证;1.帕森斯A—G—I—L框架中的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A ——适应Adaptation,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包括对环境给系统的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以及对环境的积极改造;G——目标达到Goal-attainment,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社会系统确立了总目标,可以把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集中指向某种目的;目标达到功能表现为一种过程,包括确立目标和组织社会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实践;I——整合Integration,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它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整合功能是通过适当情感联系实现的 ;L——潜在的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社会系统不会因为运行的间歇性而中断,它将通过一系列规范和原则使自己的运行模式潜存下来,一旦社会成员进入这些规范和原则作用的范围内,系统又重新运行起来;2.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哪四种理想类型,其划分的依据及每一种社会行动的特点是什么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1情感类型:其特点是人们开展社会行动时,把喜、怒、哀、乐等情感和情绪作为自己行动的主要依据;2价值理性类型:其特点是目的是给定的,行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主动地衡量和挑选何种行动目标;3传统类型:其特点是既不算功利,也不追求超功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4工具理性类型:其特点是具有功利目的性、手段选择性、操作策化性、效果检测性等特点;这四种行动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根据不同作出的划分;它们都在一定普遍性程度概括了某些社会成员的行动方式,亦即不是少数个别人的个别主观性;五、论述题:1.布迪厄怎样论述场域的特点如何借鉴布迪厄的场域观点开展社会学研究首先,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其次,场域表现为不同类别或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作用;再次,场域都是关系的系统,而这些关系系统又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具有客观性;根据布迪厄的这些论述,开展社会学研究时,应当把研究对象放到场域关系中考察,既要重视场域环境对行动者的形塑机制,也要考虑场域包含的利益矛盾和;2.试述布迪厄关于社会资本特点的论述,对现实生活有何借鉴意义社会资本有如下特点: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它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否则就是变动不居的偶然联系,而不是作为具有稳定联系的社会网络;再次,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只有当社会网络被行动者调动或利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而当它未被调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 可见,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性概念;最后,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1、名词解释2、社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镜中我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血缘关系关系是由或而产生的人际关系。
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关系。
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7、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8、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
通常无需努力而自动获得,因此也称自动角色。
9、联合家庭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10、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或指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12、“本我”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
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
习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A. 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B. 城市与农村的对比与联系
C. 城市中的社会关系与问题
D.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2.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城市发展的原因?
A. 工业化
B. 农业机械化
C. 人口增长
D. 传统文化
3. 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 农业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B. 城市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C. 城市与乡村人口比例不变
D. 农村人口占比逐渐减少
4. 城市社会分层是指什么?
A. 城市人口的职业划分
B. 城市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
C. 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布
D. 城市中的社会阶级
5. 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什么类型的问题?
A. 宏观社会问题
B. 微观社会问题
C. 历史性社会问题
D. 文化性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问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请简要解释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2. 请举例说明城市社会分层的现象。
3. 什么是城市社会团结?为什么城市社会团结是重要的?
4. 解释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
5. 城市变迁对城市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论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分析并论述其城市社区和社会发展
情况。
社会学 期末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社会学的定义是什么?A. 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B. 研究人际关系的科学C. 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D. 研究心理学的科学答案:A2.社会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A. 功利主义B. 人类互动C. 结构功能主义D. 社会边界答案:C3.什么是社会化?A. 个体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适应获得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行为B. 社会中的个体互相影响和塑造彼此行为和思维方式C. 个体通过社会关系和互动形成社会身份和认同D. 个体在社会中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答案:A4.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社会结构B. 社会变迁C. 社会问题D. 以上都是答案:D5.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实地调查B. 实验研究C. 文献分析D. 以上都是答案:D二、简答题:1.请简述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而逐渐兴起。
最早的社会学思想家包括康德和孟德斯鸠。
随后,社会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也扩展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方面。
现代社会学可分为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等分支学科。
2.请简要解释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适应获得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的过程。
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媒体、同伴、文化等。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化机构,家庭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个体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教育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媒体通过传播信息和价值观也对社会化有一定的影响。
同伴关系也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影响,个体通过交往和互动与同龄人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
文化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化方式和价值观有所不同。
三、论述题:请根据你对社会学的理解,阐述社会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社会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系 姓名 得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 10分)
1、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创立了( )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层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 )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阅卷人 得分
2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
A.2—10人 B.2—20人
C.2—30人 D.2—40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
A、环境 B、人口 C、文化 D、劳动 E、生产方式
2、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功能有( )
A.规范性行为功能 B.经济生活功能 C.精神生活功能 D.教育功能
E.抚养、赡养功能
3、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 )
A、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B、符号互动论 C 、拟剧论
D、本土方法论 E、社会交换论
4、社会角色扮演中的问题包括( )
A、角色混淆 B、角色紧张 C 、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E、角色丛
5、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
A、血缘群体 B、地缘群体 C 、业缘群体
D、趣缘群体 E、正式群体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 分,共 20分)
1. 社会化
2.社会流动
3. 社会制度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3
4. 社会现代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1.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一般特点。
2. 简述竞争与冲突的区别。
3.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4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分,共15 分)
1.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六、比较分析题(每小题15 分,共15 分)
1.比较分析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异同之处。
阅卷人 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