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新教师谈教学基本功修炼》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与新教师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心得体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进,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具备较为丰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智慧。这是一本奉献给新教师的书,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进行了认真阅读,对书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部分内容给我的感触颇深。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
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和谐、宽松的良好师生关系。
1、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学困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无能,无为,无望。但成功是人人都需求的,可我们的孩子却没有“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顽强意志,他们不懂“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懂“在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因此,他们只能经历失败——没兴趣——更失败——更没兴趣的学习生活。但我们做老师的却明白,信心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对于孩子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当孩子完成某个任务时,就会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感到自尊自信。这样就有了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的兴趣。他也就经历着成功——兴趣——更成功——更有兴趣的学习生活。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学困生,
让每个孩子相信自己“我能行”!
2、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辩。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想法、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
1、原型创设,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基本能找到原型,教师应尽可能挖掘生活中的问题,使其成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并提出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然后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的情境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辅助创设了圆形轮胎、椭圆形轮胎、正方形轮胎的三辆汽车赛跑的情景,然后让学生猜测: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
3、在社会生活中创设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
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浓浓的数学味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会问、善问
华罗庚说过,困难的不是证明问题,而是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说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靠后天培养。可学生学习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仅靠胆量和兴趣是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会提出切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除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外,还应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
首先,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理应做到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的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
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质疑问难时,主要是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还会用到非逻辑的
方法,如猜想、假设、推测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从最基本的问题质疑;从课题入手;从方法上质疑;从原因上质疑;另外,还可以从结论(概念)质疑,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结论中,为什么要用“只”字,少了这个“只”字行吗?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引号?
第三,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即: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这样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开始学生提的问题不得要领、只言片语、浅显幼稚时,教师要在关键处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
总之,让学生敢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使学生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教会学生提问就是给了学生一把万能的钥匙,学生善问是问题意识的最高层次。望“问题”伴随着孩子快乐地度过他的学习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