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人生 十三、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这里介绍了哲宗的孟皇后、车盖亭诗案、苏轼与前商洛令章惇、“乌台诗案”、苏轼与宿州、苏轼与保密工作、苏轼与欧阳修相聚于颍州、苏轼与王安石相会与江宁,以及与苏轼有关的一些人物:范镇、张方平、陈希亮、杨绘、郑侠、曾公亮、富弼、赵汴、唐介、陈襄、刘恕、吕惠卿、曾布。
附录一:哲宗的孟皇后
宋元祐皇后,昭慈圣献皇后孟氏,是哲宗的皇后,太皇太后高氏和哲宗嫡母皇太后向氏(钦圣宪肃皇后)都很喜爱她,教给她宫中礼仪。
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孟氏所生之女福庆公主重病,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来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哲宗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不料于公主病逝后,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实。得到哲宗专宠的刘婕妤趁此机会,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在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孟皇后这是在诅咒皇帝。哲宗听说后也开始怀疑起来,命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在宰相章惇和刘婕妤的授意下,他们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刑求逼供,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太监、宫女们不愿诬蔑孟皇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最后,梁从政等人不得不伪造供词,才让哲宗相信孟皇后图谋不轨。其后位于是被废,将她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由于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所立,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哲宗亲政,欲极力摆脱这位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有废孟氏后位之图,遂酿成了这件冤狱。
哲宗赵煦元符三年(1100),哲宗病逝,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哲宗赵煦元祐年间(1086~1094),故被称为元祐皇后。
不料,次年(1101)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谪旧党(元祐党人),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过了20多年。
钦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瑶华宫失火,移居延甯宫,后延甯宫又失火,出宫居住相国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祸”。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随徽、钦二帝北迁,只有孟氏因被废而幸运地留下。由于宋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康王赵构远在济州(今中国山东巨野县),于是被金人立为楚帝的张邦昌接受吕好问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上尊号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这是张邦昌依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以后,尊后周的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的往例,认为张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后来大臣胡舜陟、马伸又上书,政事应取得太后之命令才能决定,张邦昌不得已,乃恢复孟氏元祐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稍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是为高宗,元祐皇后撤帘不再听政,并被尊为元祐太后。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再改为隆祐太后。
由于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随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赵构迫退位,由年仅3岁的皇太子赵旉(fū)继位,赵旉就是宋简宗、正安帝。因乱军所逼,孟氏再度垂帘听政。孟氏曲加慰抚苗傅等人,并召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勉令韩世忠速来勤王。后来,乱事平定,再度撤帘。
当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几乎全数被俘北迁,孟氏与高宗是极少数幸免者,在绍兴十二年
(1142),高宗生母韦太后自金国放归以前,孟氏一直是当时宋室母仪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复南侵,于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则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击,孟氏随行兵众溃散,甚至到了要以农人抬轿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处境后即谓“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宫所在。
孟氏性情恭谨,没有什么不好的事见闻于朝廷。又喜欢饮酒,高宗认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买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帐,不曾强取而不付酒钱。在宫中曾觉头晕目眩,有宫人自称会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轻时的遭遇,马上命令将这个宫人赶出宫外。
绍兴元年(1131),孟氏去世,谥“昭慈献烈皇后”,葬于会稽县上皇村。绍兴三年(1133),改谥“昭慈圣献皇后”。
附录二:车盖亭诗案
新党重臣蔡确(字持正,1037~1093,王安石荐确,徙为三班主簿)。因到车盖亭诗案爆发贬死岭南,党争越发激烈。
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任相。
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启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执政,改元元祐。
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王安石死后,蔡确于元祐二年(1087)始罢为观文殿学士、出知陈州,蔡确的右相职位被吕公著替代,累官御史中丞。元祐元年(1086),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务一切持正。光疾革(jíjí,病情危急。郑玄注:“革,急也。”)以国事托之,独当国三年。辞位,卒,封申国公,谥“正献”。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人,吕夷简之子。
哲宗赵煦元祐二年(1087),坐弟硕(蔡硕,英宗赵曙治平二年进士,招权纳贿)事夺职,徙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又徙邓州。
初,神宗疾革,王珪议建储事,确与同列(同僚)皆在侧,知状。确自见得罪于世,阴与章惇、邢恕等合志邪谋,谓珪实怀异意,赖己拥护,故不得逞。确奉使陵下,韩缜(韩绛弟)白发其端(韩缜告发他),事浸籍籍。既失势,愈怨望,恕又益为往来造言,识者以为忧,未有以发也(没有弹劾他)。
哲宗赵煦元祐二年(1087),确在安陆,尝游车盖亭,赋诗《夏日登车盖亭》绝句10首。
哲宗赵煦元祐四年(1089),知汉阳军吴处厚指新党蔡确游安州(今湖北安陆)车盖亭所作诗中用唐上元年间郝处俊谏高宗传位于武后事影射高太皇太后,诬为讪谤。旧党梁焘、刘安世等赞成此说。蔡确被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哲宗赵煦元祐八年(1093),死于贬所。宣仁高太皇太后曾对大臣说:“元丰之末,确自谓有定策大功,妄扇事端”,“吾不忍明言始托讪上为名逐之耳。”她还说办蔡确之罪,“只为此人于社稷不利。”此案是新党构造“乌台诗案”以后,元祐党对新党的一次如出一辙的整治打击。如果说“乌台诗案”中苏轼获罪尚有文字证据的话,此案根本就是诬陷和捕风捉影。而且此案迫害程度更深,株连受害的人数众多,打击面广。
蔡确为吕惠卿、章惇罢贬之後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蔡确有才能,但重用酷吏撕裂社会。抓吕公著、苏颂(北宋政治家、外交家、天文学家、药物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字子容,1020~1101,1042年和王安石同榜考中进士。1092年,被拜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是右宰相的官位,也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苏轼下狱,以权谋打击对手,失势後遭报复。车盖亭诗案是党争之案。
哲宗赵煦元祐四年(1089)四月十一日,就在赴任杭州之前,苏轼却主动给朝廷上了一个《论行遣蔡确札子》,提出一个处理蔡确的荒诞方案,苏轼希望由皇帝出面制狱审理蔡确,然后再由宣仁高太皇太后出面赦免,一个白脸一个红脸双簧演出。作为10年前“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