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
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错误,“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2.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他望着八百里沂蒙起伏的群山,文思泉涌,一首《沂蒙颂》一气呵成
....。
B.对于各种网络游戏,一些年轻人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时光。
C.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向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实相得益彰
....啊。
D.教语文的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
....,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A“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本句中是一方帮助另一方,使其取得成功。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E.眼见的吹伤了这家,吹翻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F.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题选四题作答)
①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
(杜甫《望岳》)
④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⑤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⑥__________,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中华诗文,源远流长。
漫步其间,含英咀华;一次洗礼,一次收获;登临泰山,领略杜甫“①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抱负;路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答案】(1)A D(2)①狐裘不暖锦衾薄②经纶世务者③决眦入归鸟④曲肱而枕之⑤独坐幽篁里⑥吏禄三百石(3)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判断古诗文默写的正误。
B.“水中藻,荇交横”改为“水中藻荇交横”。
C.“欲上青天揽明月”改为“欲上青天览明月”,属字词错误。
E.应为“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属语序错误。
F.应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属语序错误。
(2)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字。
平时多注意背诵积累。
②易错词:纶。
(3)①从杜甫“登高”远大抱负的提醒可得出答案。
②从文天祥过零丁洋可得出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
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态流变”,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并多以身口相传而廷续。
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公布的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构成出现了“①”的发展趋势,但整体结构依然呈现“老年型”的格局。
随着老艺人的辞世,新的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濒临灭绝或正在消失。
因此,想要中国非遗多彩绽放,年轻力量不可或缺。
表1第四批及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分布
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因此,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要使其与时代同行。
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张喜民老人一直为后继无人而忧虑—孙子张猛一直对老腔不太上心。
直到歌手谭维维搭档张喜民为华阴老腔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并将新编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带上猴年春晚舞台,张猛看后才终于开了窍。
京剧是国粹艺术,但在传承上也依然面对着社会需求与传统艺术隔膜的囚境。
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没有按部就班的延续传统,他另辟蹊径,将西方Popping的舞蹈元素、太极的身段与京剧的唱念做打多元融合,用新的形式实现了传统艺术的跨界实玙。
他说:“艺术要摆脱匠气,没有火气,流淌
人气。
”
但是,像华阴老腔、京剧流派面对的传承困境是当今普遍现象,我们需要有更多思考和更多探索,不断赋予其②。
非遗以其独特的文化色彩,谱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然而,当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工业文明对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遺形成致命冲击、城镇化选猩和传统村落的消失使一些地方民俗和技艺濒临灭绝、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断层状况导致技艺失传、多种文化观的现代人对非遗产生文化需求的距离感。
2012年底被撤销非遗资格的黎族文身,虽被称为海南黎族的“敦煌壁画”,但因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中断了活态传承,其消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另一方面,人们也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播非遗。
抖音近期公布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4月,1372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平台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量。
2018年,抖音联合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北京龙在天皮影文化博物馆共同发起“皮一下很开心”话题,累计播放超28亿次。
龙在天戏团的王熙团长表示,按照他们演出的平均观众数,要达到这个播放量,需要每天演出,且持续800年。
过去的经典,重新被现代大众所欣赏。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年轻化②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B.①年轻型②现代表达形式和新的时代内涵
C.①老年化②现代表达形式和新的时代内涵
D.①老年型②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2.依据上而三则材料.当今非遗的传承面临的共同困境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限8个字以内) 3.针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人们也有自己的思考。
阅读下面网友的评论,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非遗传承的。
潇潇雨:如果根据现代人的需要对这些非进行改造,不就很好地传承下来了吗?
远方的时光:对于老祖宗留下的非遗文化,咱现代人可不能用自己的爱好去随便篡改,否则不就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本真吗?
麦芽糖不甜:有些非遺早就不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消失也是必然的,有什么可惜呢?
【答案】1.A
2.后继无人
3.对于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非遗,我们应积极传承。
因为非遗凝聚着民族智慧和情感精神,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对于非遗传承的困境,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积极的探索。
【解析】
1.根据后一句:但整体结构依然呈现“老年型”的格局,已经有了“老年型”,因此前一空填“年轻化”,“直到歌手谭维维搭档张喜民为华阴老腔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活力”“他另辟蹊径,将西方Popping的舞蹈元素、太极的身段与京剧的唱念做打多元融合,用新的形式实现了传统艺术的跨界实玙。
”先是“新的内
涵与活力”再是“现代表达形式”,故选A。
2.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
仔细阅读三则材料,根据“随着老艺人的辞世,新的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濒临灭绝或正在消失。
”“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张喜民老人一直为后继无人而忧虑—孙子张猛一直对老腔不太上心。
”“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断层状况”,可以概括为“后继无人”。
3.考查学生的阅读拓展与表达。
答案不唯一,结合材料内容和网友观点,写出自己对非遗传承看法即可,如,仅仅是依照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现在的非遗传承人的创作和传承之路都很艰苦,我个人觉得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多做宣传,多做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工艺。
当然国家不可能了解到这么全面,所以就需要各个乡县逐级上报,建立民间艺人的资料库,了解各个地方和各个角落的文化,只有这样才有便于宣传和报道,才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这些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的。
5.阅读李师东的《山中少年》,完成小题。
①从南宁到环江,有四个小时的车程。
一群有着少年般心情的人,来到了环江。
②少年原本就在环江,如同这个世界早已降临。
少年从小就和身边的一切在一起,他和那些花草、林木、深涧、乱石天生是一体的,它们就是他,他就是它们。
少年在环江的荒野上奔跑、嬉戏、忙碌。
他早就惦记村边小溪里的那些鱼了,他在寻思,我能用什么办法把它们捞上来呢?后来,他果真把那些活蹦乱跳的小鱼捞上来了。
至于少年是如何脑洞大开的,我们至今也不明就里。
门前树上的鸟巢,他每天都会光顾一下,他要时不时看看里面有什么动静。
爬树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③直到有一天,少年对他平日里做的这些事厌了,倦了,他直起腰,有些茫然地打量起四周。
四周全都是山,层层叠叠,影影绰绰。
少年低头向东边猛走了一阵,抬头看到的却是奇峭突兀的山势。
这些山,一尊一尊,不即不离,像一群在闲庭信步的山神。
他往南走,前面是一片开阔地,他索性跑了起来。
等他停下喘气的时候,远远的还是这一座接着一座的山影。
他在原地转了一圈,这些山跟着他转,他甩不掉它们。
少年很有些无奈。
眼前的山,像一道道的隐语,充满着暗示,但少年就是久思不得其解。
④有没有一条通往这个世界之外的路呢?
⑤一定有的!少年信心满满地捡拾起身边的石块,在荒野上尽情铺排,他要把它们摆成一条路的样子。
他这么些天就在做这样一件事。
他要做成一条路。
但是,没多久他遇上了一道深险的溪流,路中断了。
索性拐个弯吧。
少年这样安慰自己。
就在这时,他仿佛得到山神的启示,豁然开朗:溪流是一条水路,为什么不沿着它筑一条石路呢?水会流到外面的世界,那么石路也一定能通向外面的世界的!少年被自己的发现激动着,他没日没夜地把所有能搬得起、撬得动的石块都汇聚在他心目中的石路上。
倦怠了的时候,他就在自己铺就的石路上走上一会儿。
那些参差不齐的石块,只是码在地上,少年走在上面,感觉有些跌跌撞撞。
只能靠时间了。
少年相信这些石块总有一天会长到地里去,那时候走上去一定十分安稳。
⑥过了好长好长的时间,这些石块历经风吹土掩,稳稳地嵌入地里,和那些裸露在外的嶙峋大石看不出有什么不同,都像是天造地设的,只不过有的地方石块密集些、细碎些,细细看去还能找到人工的痕迹。
但从来没有人会去计较,就像后人们的坐享其成。
路也似乎不像路,直到走上去了,脚踩踏实了,这才发
现,这分明就是一条路。
⑦这条路会通向哪里,会有什么样的风景,这似乎都超出了少年的想象。
那里会有辽阔的天空,有广袤的平野,有人间烟火,有歌舞升平,有喧哗和躁动,有雾霾和拥堵。
少年想不到这许多。
他只是在想,这一定是条有诗和远方的路。
⑧少年就要出门远行了。
他踌躇满志,以为世界就在脚下。
他不知道从此以后能看到多大的世界,要饱经如何的悲喜。
他更不知道,他会从此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我们真不知道这位少年究竟去了哪里。
以至我们自己现在也不清楚,我们谁能是他的后人。
反正我们眼前的这位少年正急不可待,跃跃欲试。
⑨这个时候,应该有一阵歌声飘过来。
这歌声,起初期期艾艾,断断续续。
不一会儿,就像一阵风雨冲刷过来,急促而又恳切。
紧接着,像在絮叨,又似在叮咛。
它们一句赶着一句,像祖母当年穿针引线纳着鞋底,又像母亲灯下一针一线缝补衣物。
歌声弥漫在村落,回荡在山谷。
从此这歌声穿云破雾,不绝如缕,如同少年出门时的执着坚定,义无反顾。
⑩多少年后的某一天,生活在山外都市里的一些人,身体里的某根神经被同时触动,他们相约着,一起来到了少年的家乡。
疑惑中,他们总觉得似曾来过,但是在什么时候,却怎么也想不清楚。
临到从毛南族村寨走出时,他们听到了当年少年出门时听过的歌声。
一群说说笑笑的人陡然安静了下来。
他们听不懂一句歌词,但他们认定唱到了他们的心底,仿佛这歌声当初不是为了送别少年,而是要等到今天专门唱给他们听似的。
他们长久驻足,不忍离去。
1.山中的少年由山里到山外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历程?请按要求完成表中内容。
时间变化少年经历心理变化
生活在山中习惯到厌倦
寻求往山外奔跑、捡石头铺路
临出门远行有送行的歌声,有亲人的叮咛执着坚定,义无反顾
2.第③段记叙少年在山中奔跑过程中,“抬头看到的却是奇峭突兀的山势”“远远的还是这一座接着一座的山影”,其目的是什么?
3.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第⑦段“他只是在想,这一定是条有诗和远方的路”一句的理解。
4.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文中第⑥段说:“路也似乎不像路,直到走上去了,脚踩踏实了,这才发现,这分明就是一条路。
”课文《故乡》亦有类似的语句,请你写下来,并谈谈你的阅读体验。
《故乡》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在环江的荒野上奔跑、嬉戏、忙碌②希望和憧憬
2.突出山中少年在追寻理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多、之大,为下文表现少年追寻理想过程中意志的坚定做铺垫。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少年追寻的理想比作诗和远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少年对外界的向往之情。
4.文章构思奇特,前后呼应。
通过山中少年的后人回到山中,引出山中少年走出山外的记叙和描写,表现了山中少年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达出作者对山中少年的品质的肯定与颂扬。
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阅读体验示例: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人们奋斗和追求的精神。
如果我们不努力奋斗、追求,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实现;如果我们始终不渝地为了我们的理想斗争、实践,就一定会迎来我们想要的生活。
这正如地上的路,需要人们一次次地走过,才能真正地使其成为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梳理。
仔细阅读文章,根据表格的提示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少年的经历发生着变化,心理也发生着变化。
起初,他生活在山中时,自由洒脱,在环江的荒野上肆意地奔跑、嬉戏、忙碌,对这种生活他由开始的习惯到后来的厌倦;后来,少年开始寻求走到山外的路,他一路奔跑,没有路的时候就捡石头铺路,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希望和憧憬;少年就要出门远行了,他在人们的歌声和叮咛中走出了大山,“执着坚定,义无反顾”。
提炼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2.仔细阅读文段可知,此时的少年想到山外的世界,他努力地奔跑,可是,“抬头看到的却是奇峭突兀的山势”“远远的还是这一座接着一座的山影”,这些对山的描写,突出少年遇到的困难之多、之大,从而烘托出少年追寻理想的坚定意志。
3.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
“这一定是条有诗和远方的路”,将少年的理想比作“诗和远方”,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少年对山外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4.仔细阅读文章,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少年的成长经历,从习惯大山生活,到厌倦这种生活,最后凭着坚定的信念走到了山外的世界。
少年的后人后来又回到山里,在人们的歌声中再次走出大山。
构思巧妙,彼此照应,表达了作者对山中少年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的赞美之情。
5.这是一道联想与感悟题。
由这段话可以联想到《故乡》中的一段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两种“路”都含有深义,指的是人们的理想、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理想是美好的,要想实现只有靠执着的信念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正在远离的蛙鸣
刘国信
①每当夜晚,田园一片寂静,远近传来的阵阵蛙鸣,悠扬而动听。
可如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的情景很难再现了。
近年来,非法猎捕行为严重危害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虫害肆虐,农民不得不增施农药进行防治,而农药的滥用又给青蛙、蟾蜍的生存带来威胁,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②在我国,蟾蜍主要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框蟾蜍两种。
一般来说,蟾蜍科比蛙科更适应陆地生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皮肤角质化程度更高,能阻止体内水分的散失,所以人们感觉蟾蜍的皮肤更干硬、粗糙。
蟾蜍主要生活于池塘、小河等静水水域附近的农田或杂草丛中。
青蛙主要指的是黑斑蛙,它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头部、背部都是黄绿色的,上面有些黑褐色的斑纹,体形较苗条,多善于游泳。
青蛙等蛙类由于皮肤裸露,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它们具有光滑潮湿的皮肤,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怕干旱和寒冷。
③对人类来说,青蛙和蟾蜍都是消灭农田害虫的能手。
科学研究显示,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蟾蜍甚至要胜过漂亮的青蛙。
它捕食的对象包括隐翅虫、蝗虫和蟋蟀等。
青蛙与蟾蜍都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④另一方面,青蛙和蟾蜍所代表的两栖动物是天然的环境变化指示剂。
它们有渗透性的裸露皮肤,很容易吸收环境中的物质,它们对温度的改变、降水和紫外线的增加尤其灵敏。
因此,从一个地区青蛙和蟾蜍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当地环境的好坏。
⑤此外,青蛙与蟾蜍还有很高的药用和科研价值。
蟾酥和蟾衣是我国传统医药中的重要药材。
蟾酥是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干燥后可以入药。
蟾酥最早提出的有效成分被称为蟾酥精,其药理作用与洋地黄相似。
⑥青蛙在发育时,其胚胎直接浸泡于水中,更容易受到致畸物的影响。
对于人类来说,通过激素致青蛙畸形的途径,也可以影响到人。
因此,蟾蜍和青蛙均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
⑦目前,蟾蜍以及青蛙等蛙类数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减少。
除了非法猎捕外,还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类过度扩张造成栖息环境的缩小等原因。
⑧其中,农药与蟾蜍、青蛙等蛙类种群的大幅减少有密切关系。
毒死蜱、丁草胺、百草枯等对中华蟾蜍蝌蚪属于高毒农药,具有生殖毒性和致突变效应。
⑨专家表示,蟾蜍和青蛙从小就以害虫为食物,它们在维护生态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蟾蜍和青蛙遭到大量盗捕,自然界的生态灭虫能力将大大下降,人们不得不施用更多的农药去消灭害虫。
这样容易造成农药的滥用,进而污染环境,形成恶性循环,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
⑩青蛙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
那熟悉而悦耳的蛙鸣,就如同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15期)
1.选文从青蛙和蟾蜍的种类和特征说到青蛙和蟾蜍______________,再说到____________,运用了
____________说明顺序。
2.从全文看,青蛙和蟾蜍主要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3.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目前
..,蟾蜍以及青蛙等蛙类数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减少。
5.面对蛙类数量迅速减少的现状,请你写出三条保护措施。
【答案】1.对自然和人类的益处蛙类数量迅速减少的原因逻辑
2.①是消灭农田害虫的能手;②是天然的环境变化指示剂;③有很高的药用和科研价值。
3.①分类别。
详细地说明了蟾蜍的两种主要类型,使读者更加明了其特征,让人印象深刻;②作比较。
把蟾蜍科和蛙科的皮肤特点和生活习性分别作比较,更加突出说明了蟾蜍科比蛙科更适应陆地生活。
4.不能。
“目前”是表时间的副词,如果删去,表达就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示例:①禁止非法猎捕蟾蜍和青蛙;②不滥用农药消灭害虫;③保护蟾蜍和青蛙的栖息环境,控制人类过度扩张的行为。
【解析】
【分析】
1.考查说明的内容和顺序。
速读文章,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把握线索,跟踪追击;严密分析,准确把握。
如一空可从3—6段概括为“对自然和人类的益处”;二空可从7—9段概括为“蛙类数量迅速减少的原因”。
所以说使用的是逻辑顺序。
2.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
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
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如第3段说明的是消灭农田害虫的能手;第4段说明的是天然的环境变化指示剂;第5段说明的是有很高的药用和科研价值。
分别提取语段的中心句即可。
3.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在我国,蟾蜍主要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框蟾蜍两种”明显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
而“蟾蜍科比蛙科更适应陆地生活……蟾蜍主要生活于池塘、小河等静水水域附近的农田或杂草丛中……青蛙等蛙类由于皮肤裸露,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它们具有光滑潮湿的皮肤,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怕干旱和寒冷”明显属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把两者进行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蟾蜍科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准确地说明了蟾蜍科比蛙科更适应陆地生活。
说明对象的特点就突出。
4.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目前”本义:当前,现在。
限制性的时间副词。
语境义:指蟾蜍以及青蛙等蛙类数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减少,是在“目前”这个范围中。
如果删去,表达就过于绝对,不实事求是。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5.题干要求写出三条保护蛙类的措施。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