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的职业生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把你的20多岁浪费给谷歌和麦肯锡PK我把20岁献给谷歌麦肯锡,怎么了?
在你二十几岁的职业生涯里最该追寻的什么?赚大钱?或者是设法给简历里加上一个大公司的经历?事实上你最该寻求的,是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正如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吉米罗恩(Jim Rohn,美国杰出的商业哲学家)曾说过的: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但是我们却浪费时间,打发时间,而没有去投资时间。
”
在二十几岁时明智投资你的时间,那么之后你可以尽早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情,而不是在心里怀疑自己可能会喜欢什么。
所以你该问自己的真正问题是:我要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了解自己?自己对什么会产生真正的兴趣?然后,你才知道自己需要实现什么职业目标,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你不该去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工作。
不幸的是,要做到这个还挺不容易。
像谷歌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会实行校园招聘,你一出校门可能就会直接进了这些公司。
薪水可观,福利看起来很诱人(免费的食物提供,还有机会见到希拉里克林顿或者波诺之类的名人),品牌也十分具有吸引力。
你不少朋友也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一个圈子,有社会舒适度。
这样的工作机会看起来像清晰的台阶,能够领你到其他许多地方。
问题是,你的学习曲线增长其实慢得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你大多会为一个大型项目工作,而这个项目很可能和个人业务成果无关。
如果在这样的公司里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不会像一个真正产品经理一样面对重要的挑战(在缺乏各方条件的境况下创建出一种无比优秀的产品)。
如果你是一个销售人员,你不会清楚你的业绩到底是归功于你的努力还是只是品牌本身。
从根本上来讲,你的学习曲线很慢,进步也很慢。
就算你培养了一定能力,能够引导大型组织或者处理好人际沟通,这也并不能推动你去发掘智力和情感的最大潜能。
问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加入能给这家大公司的前景带来改变么?答案是否定的。
同时你学到的东西都显得不太起眼。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可能稍微赚的
多一点,但是却不太了解自己,相比你在创业公司或成长型公司里工作的朋友们,你可能已经落后不少了。
大型服务性企业如麦肯锡、高盛,看起来也是超级有吸引力的机会,薪水更是十分可观。
他们能给你提供机会在不同项目(咨询工作)、不同交易(投行工作)
间切换周旋。
你能游走全世界;有机会可以和高层交流互动。
但问题是,90%在这些大型服务企业工作的员工都存在这样问题:他们的职业生涯被固定在了既定
路线,而不是自己的路线。
如果你学到的技能可以帮你认识到自己,那倒还好,可是我所认识的咨询师与银行家却在加入大公司后越发疑惑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项目的多样化反而带来了困扰。
当然你也能培养一些很好的辩证思维——记住,作为一个咨询师或银行家,最基础的本领是堆砌PPT和Excel表格、提出意见、做汇报演讲,而不是实施什么具体事项。
你学习的主要是技巧方面(这只是生活的5%),却学不到其他更重要的
方面。
在我二十几岁时,我花了两年时间在一家大型服务型公司工作(瑞德集团,全球最著名的精品投资银行之一),之后又花了三年待在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思科)。
但这些都远远比不上我在一个初创公司(作为创始人之一)——FirstMarkC ommunications三年学到的关于自己和关于自己想要的道路。
FirstMar k很疯狂,上世界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建立了一个宽带网络,旨在为整个欧洲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
这就像一个经典的电信行业泡沫故事,但筹集了十亿资金,雇佣了600多员工,与十余个国家间的政府监管部门打交道,和亨利•基辛格交流互动,建立了光纤网络,还想把整个星球连接起来。
我们搞砸了太多事情,但是也成就了不少事情。
这是改变我人生的一段经历。
在开始创办FirstMark前,我被商学院录取了,同时还身兼工程师和投行银行家两个职位,我非常不确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如果去了商学院学习,我说不定还会更加困惑。
我最后选择了创办FirstMark,这也成为了我二十几岁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知道了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更重要的,这给了我勇气和自信。
前两个月我学到的东西就比我在另外两家企业两三年学到的还多。
创业的竞争压力、发挥空间、还有许许多多疯狂的事情,我都很热爱。
我明晰了我未来的人生道路将是对创业的追求。
有趣的是,我创业时的工作伙伴有一些和我的追求不一样,有的回到了华尔街,有的去了大型科技或通讯企业,还有的回到了学校工作。
但他们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职业道路。
如果你在二十几岁时去一个初创公司工作,你的学习曲线会变得很快速。
这将是你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那些在自己二十出头、还不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时加入BloomReach的人们后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成为业务拓展人员、创业者、产品经理或者人力资源经理。
他们为什么能够很快就找到道路?业务发展的步伐推动要求所致。
你可能会担心要是新公司失败了怎么办。
放松,你现在应该还没有孩子,可以随时搬到朋友家挤挤住一阵子。
而且我向你保证——科技企业里最具雇佣价值的就是27岁左右、积极性很高(最好有一定技能)的人。
所以如果你的初创公司没成功也不用担心,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并且你还很清楚地了解自己。
我把20岁献给谷歌麦肯锡,怎么了?
昨天朋友圈被LinkedIn中国微信账号推送的《别把你的20多岁浪费给谷歌和麦肯锡》一文刷屏(回复数字121阅读)。
不可否认,这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对“应该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及“成为企业家需要勇气和自信”这两点,我十分赞同。
同时,我本身也是创业精神的骨灰级支持者——过去十年在旧金山硅谷和国内创立了数个项目和组织,未来也打算在商业方面连续创业,因此我对作者观点怀有深深共鸣。
然而,在回国数年后,我也深刻地了解到硅谷和国内创业环境的差异,也能够理解国内大学生和青年所面临的社会和生活压力。
美国有十分不错的生活和福利保障——硅谷“车库创业”的隐含意思是你首先得有个车库(和车)。
而国内许多青年面临的是家人收入不高且社会福利保障不足,大学毕业生必须能够为家庭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能够进入提供稳定收入的企业确实是现在大部分中国青年的就业首选。
因此,许多抱有创业梦想的中国二十几岁青年在毕业之初还是会选择进入能提供优秀培训和具有竞争力薪资的企业,而且在激烈竞争下,能够进入谷歌和麦肯锡的更是优秀人才。
在这里我建议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假如抱有创业梦想的青年在毕业初期因为各种原因进入了大型企业(比如互联网或咨询公司),而不是加入早期创业公司或者独立创业,那如何保持自己的学习曲线和创业意识呢?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能够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这个词有自己的解读就迎刃而解了。
我个人对“企业家精神”解读是“敏锐找到潜在顾客的痛点,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组织一切可以触及的资源来进行创新,从而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并从中达到收益,使得组织可持续发展”。
如果这样剖析企业家精神的话,那年轻人完全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大型企业内寻求各种机会来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
我个人的体验是可以从三点着手:
1)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深刻地挖掘你每一份工作背后的意义和学习点,培养专业精神
首先我假设大公司里的日常工作中有一些部分是执行类、没有任何协商余地的——比如原文提到的,咨询顾问必须做许多华丽的PPT,大型技术公司里程序员必须要为一个大产品里面极其细小的功能改代码,而律师必须要逐条审阅冗长的法律合同,高层助理必须要写出洋洋洒洒的发言稿。
很多人在工作初期会有强烈的心理落差,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学习曲线比较平。
可是,转念一想,这些工作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每样合理的、被支付报酬的工作任务背后都有其学习点,比如咨询顾问需要学会战略规划或者市场调研,程序员需要敏捷开发或学习产品意识,律师需要锻炼缜密的逻辑和有技巧地阐释观点,助理需要深度理解领导所面临的相关方压力并写出优秀的沟通材料。
战略规划、技术能力、产品意识、沟通能力、相关方关系管理,哪一点是创业者能够忽略的?
觉得自己没有学到什么时,问自己一句,你在现有岗位尽力了吗?你真的做到了同行中最好的标准吗?如果基本功没练好,在创业环境中你真的能够尽善尽美做出行业顶尖的产品或服务吗?
最大的心态问题就是咨询顾问认为自己的工作真的就是在“堆砌PPT”——其实并不是这样,PPT对于顾问来说只是一种沟通形式。
客户支付了咨询费用,想要的是有洞察力的观点。
咨询顾问有价值的观点必须能够打动客户,并促使客户下定决心去改变战略或者管理方法。
除了挖掘日常工作背后的学问,还应该主动去学习你所在行业的大趋势,了解相关的各项职能,不断向这个行业内相关领域的人学习,了解这个行业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意味着什么。
坚持进行这样的关注和研究,你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变化中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如何促进行业的变化,并理解自己角色的价值。
2)在能够改变的情况下,抓住机会进行“内部创业”,创造你希望拥有的工作
有的时候企业会进行改革,比如成立新的事业部、拓展到新市场、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客户,或者仅仅是为响应员工需求,增加了团队建设机会或者成立员工公益志愿者协会。
憧憬创业的年轻人是否可以主动去承担责任,甚至主动去发起一些类似的举措?在我的管理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其实许多高管都是欢迎并希望见到有担当、有责任意识的年轻人站出来,主动和他们一起开拓新工作的。
举个例子,波士顿咨询(BCG)公司大中华区有一个纯志愿性质、完全由咨询顾问自主发起、管理和兼职运营的社会影响力团队(Social Impact Team)。
这个团队的日常组织大部分由年轻顾问一手操办,每年,公司高层会有一笔不太多的拨款来支持午餐会议和其他日常运营。
这个团队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让BCG的顾问能够有机会跳出日常的商业咨询工作,了解中国社会产业的情况并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公益组织成长。
在过去数
年,BCG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通过指导一家青年NGOiJoin社会创新咨询为多个中国公益组织提供了管理咨询服务,也参与了“一个鸡蛋的暴走”行动进行公益筹款。
这个过程中,BCG员工拓展了社会视野,增进了同事间的互相了解,也丰富了原本规律单一的生活。
分析客户痛点(公司员工需求),设计解决方案或者产品,找到付费者(公司高层),找到客户,用各种营销手段来让客户接纳,建立团队帮助运营——这一切不就是创业的过程么?
创业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在各种场合都能找到锻炼创业能力的机会。
如果在企业内有“内部创业”的氛围,鼓励大家去深入研究,撰写符合现实的计划,并尽力说服企业里开明的决策者帮助你达成想法。
如果连和你经常见面、彼此非常了解的企业领导都说服不了,以后如何去说服希望借助创业者取得数千倍回报的投资人给你进行投资呢?
3)积累你的人脉资本
“如果你是一个销售人员,你不会清楚你的业绩到底是归功于你的努力还是只由于品牌本身。
”原文中提到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这不是完全忽略了企业的绩效指标么?
在和企业竞争对手横行比较时,品牌价值会发挥作用,而对于销售人员来说,个人销售能力完全可以从同辈业绩对比中反映出来。
这其中隐藏很重要的信息是,希望创业的年轻人绝对要珍惜你的个人品牌,你的努力、热情、影响他人的能力并不会被大企业的光环完全掩盖。
相反,只要管理得当,你完全可以用企业的品牌来帮助你建立个人品牌。
在这个过程中,明智利用LinkedIn领英这一类专业人士聚集的社交网络尤为重要,上面可能会有带给你更好工作机会的猎头,正在寻找合作伙伴的创业者,或者希望了解你所在领域的投资人。
在大企业或者咨询公司工作,年轻人会需要随时和大量同事、客户、同行、供应商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而通常进行这些交流的成本和门槛是比较低的——你的工作已经帮助你跨越了第一步,而接下来需要你发挥自己的智力,并负责任地和这些相关方进行交流。
这些关系都会成为你的人脉资本,为未来你希望发起的“内部创业”或者创业助力。
总结起来,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整个职业生涯都可以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
大部分中国的年轻人一开始都会选择进入企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怀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并积极主动地掌控自己的职业道路。
最后补一句,也要避免看起来高大上的企业待遇和舒适地位消磨了自己创业精神,毕竟,“吃苦耐劳”的屌丝精神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之一。
祝愿憧憬创业的青年在适合的时候能够勇敢地挑战自己,stay hungry,stay foolish,stay diaosi。
关于作者:苏国睿是一名为石油天然气企业提供战略和运营咨询的咨询顾问。
他曾于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叙利亚等国家为多个石油天然气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尤其擅
长于中国企业国际化议题。
在工作之余,他为中国的公益组织提供管理咨询和定制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