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病 ⑥Hb电泳,肽链分析――地中海贫血 ⑦G-6-PD活性测定,高铁血红蛋白原试
验――G-6-PD缺乏症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 低滲氯化钠溶血的抵抗能 力
渗透脆性减低 渗透脆性增高
0.6
方 法 :
0.4
0.2
NaCl
参考值
开 始 溶 血 : 0.42%~0.46% (4.2~4.6g/L)NaCL
完 全 溶 血 : 0.28%~0.34% (2.8~3.4g/L)NaCL 临床意义
(1)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症
(2)脆性减低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Hereditary pherocytosis Osmotic Fragility
% Hemolysis
100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三)红细胞具有缺陷或寿命缩短 1、红细胞膜的异常
(1)红细胞膜支架异常 (2)红细胞膜对阳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 (3)红细胞膜吸附有凝集抗体、不完全
抗体或补体。 (4)红细胞膜化学成分改变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2、血红蛋白的异常 (1)Hb 分子结构异常→分子间发生聚集
或形成结晶→红细胞膜硬度增加。 (2)不稳定Hb病、G-6-PD酶缺乏→Hb
于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溶液、PNH。 (1)血清游离血红蛋白>40mg/L。 (2)血清结合珠蛋白<0.5g/L (3)血红蛋白尿 尿潜血(+),尿蛋白(+) (4)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 慢性血管内溶血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2、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
要被脾所破坏。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温抗体自身免疫性HA
红细胞内戊糖磷酸途径 遗传性缺陷 X染色体(Xq28) 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 G6PD的酶活性减低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活性降低 海因小体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75% 2、红细胞海因小体生成实验>5% 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定义
原位溶血 (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 骨髓内幼红细胞在释入血循环前已在
骨髓内破坏,常伴有黄疸。见于:MDS、 巨幼贫等
临床分类
溶血性贫血 先天性(或遗传性) 获得性
临床分类
发病机制 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 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
临床分类
临床上多按发病机制分类: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HA。 1、红细胞膜异常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首选脾切 2、难治的Aபைடு நூலகம்HA 3、部分海洋性贫血及丙酮酸激酶所致的
贫血。 (五)碱化尿液、利尿、输液 (六)并发症防治:休克、肾衰、心衰等。
治疗
其它:基因治疗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加速胆红素代谢 光疗:新生儿溶血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正常生理衰老红细胞的清除
铁重新利用
RBC―MH―-b ―M系―统―→血红素―-→卟啉――分解―→游离胆红素
破坏
珠蛋白
肝肠循环 -- →肝脏→血液(少部分)
排出体外←―大―部―分粪胆原←――肠―道结合胆红素(胆道)
少部分 少量还原
肾、尿胆元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未结合
单核 巨噬
系统
胆红素
骨 髓 RBC
族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 4、有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5、肝、胆疾病
治疗
(一)去除病因及诱因 (二)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适应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PNH。 (三)慎重输血
AIHA及PNH只能输生理盐水洗涤3次的红细 胞,否则可加重溶血。
治疗
(四)脾切除 适应证:
血管外溶血 RBC
血管内溶血
血浆游离Hb
>1300mg/L
肾
高铁 Hb
(0.5~1.5g/L)
+ 结合珠蛋白
珠蛋白
尿胆原
肾
血液
肝肠循环
肝
胆道 结合胆红素
肠道
粪胆原
高铁血红素 + 血结素 + 白蛋白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降解 1、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循环血流中被破坏,见
临床表现
据发病的速度和病程分急性、慢性 (一)急性溶血性贫血(如急性血管内溶血)
1、起病急骤 2、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寒战、高热等
全身症状。 3、贫血、黄疸、Hb尿。 4、休克、急性肾衰竭、DIC。
临床表现
(二)慢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缓慢、症状轻微。 2、贫血、黄疸、肝脾大三个特征。 3、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肝 功能受损,下肢慢性溃疡。 4、特殊表现:如地贫外貌、小腿溃疡长 期不愈合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溶血部位 血管内溶血:异型溶血,PNH
血管外溶血:自身免疫性HA,红细胞膜异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
3、病因诊断 实验室检查: ①RBC形态学检查 ②红细胞脆性试验 ③Coomb’s test――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④三溶试验, 毒蛇因子溶血试验――PNH ⑤异丙醇试验,Heinz小体――不稳定血红
药物与血浆蛋白形成免疫复合物,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吸附于 红细胞表面,激活补体 常见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
临床表现
1. 发病较缓慢,可先有头昏、软弱,渐出现贫血,可呈反复发 作 2. 贫血:为主要表现,一般为慢性轻至中度贫血,而稳定期可 无贫血 3. 黄疸:肝脾可呈轻至中度肿大 4. 继发性者,有原发病的表现,易忽视本病 5. 急性发病者,多见于儿童,偶见成人,呈急性溶血的表现 6. 特殊类型:AIHA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称为Evans综合征
80
60
40
20
0
0.3
0.4
0.5
0.6
NaCl (% of normal saline)
Normal HS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有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者,失血性,
缺铁性和巨幼细胞贫血恢复早期。 2、兼有贫血及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者,无效
红细胞生成。 3、患有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而无贫血者,家
发病机制
• 造血干细胞的PIG-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糖基磷脂 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生物合成基 因
• GPI的功能是将某些蛋白固定在细胞膜上,其中有两种 蛋白即补体调节蛋白(衰变加速因子CD55)和膜攻击复 合物的抑制因子(CD59)依赖GPI固定在细胞膜上。这 两种蛋白能保护红细胞免受补体攻击
hemolytic anemia HA
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定义:
➢ 溶血 hemolysis 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指红细胞破坏速度(溶血程度)远远超
过造血代偿能力时,出现的贫血。
定义
➢ 溶血性疾病 指发生溶血而骨髓能够代偿,可
以不出现贫血。 ➢ 溶血性黄疸指溶血而产生的黄疸。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减低,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红系增生 3.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 4.蔗糖溶血试验:+ 5.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oF)溶血试验:+ 6.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 7.膜蛋白异常的检测:CD55和CD59缺乏 8.染色体核型异常: +8
实验室检查
1.血红蛋白减少,其程度不一;网织红细胞增 多;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及体积较大 的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 3.血清胆红素:一般在42.75~85.50μmol/L
(2.5mg%~5mg%)之间,以间接胆红素为 主 4.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直接阳性, 间接大多阴性。少数Coombs试验呈阴性,但 激素治疗有效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步骤 (1)确定是否溶血性贫血 (2)确定溶血部位(血管内、血管外) (3)寻找溶血的原因
诊断和鉴别诊断
2、诊断 (1)病史:家族史、地区性、理化因素接触
史、明确的感染史。 (2)急慢性HA的临床表现,红细胞破坏增
多,红系代偿增生,红细胞缺陷寿命缩 短——HA
诊断与鉴别诊断
睡眠有关 间歇性 血红蛋白尿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 流式细胞术 CD55 CD59表达下降
治疗
1、支持治疗 输血 雄激素 铁剂
治疗
2、控制溶血发作 右旋糖酐 碱化尿液 糖皮质激素 3、血栓形成的防治 4、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因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产生抗自身 红细胞抗体致使红细胞破坏的一种获得 性溶血性贫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临床分类
3、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 (1)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
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S、D、E等 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 ―地中海贫血
临床分类
4、血红素异常 (1)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
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 (2)铅中毒
临床分类
被氧化破坏→海因小体(坚硬珠蛋白变 性小体)形成。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3、外部因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在微血管
内形成纤维蛋白条索,当循环的红细胞 被粘附到网状结构的纤维蛋白条索上以 后,由于血流不断冲击,引起破裂;
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的形态改变
• 由于PIG-A基因突变而导致造血干细胞膜上GPI缺乏, 使其锚定蛋白异常。随着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 不同血细胞均带有GPI锚定蛋白减少或缺乏。引起红细 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强而溶血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慢性血管内溶血,间断Hb尿(酱油色小便)
2.以贫血为主,血栓栓塞症状,感染
3.再障-PNH综合征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临床表现 (1)家族史 (2)H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3)抗人球蛋白试验(-)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类型: 1、蚕豆病 2、药物诱发 治疗: 1、去除诱因 2、对症支持治疗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PNH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磷酸酰肌醇糖苷A(PIG-A) 基因突变所致的疾病,表现为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内在缺陷 的慢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临床上主要以慢性血管内溶血性 和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HA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临床分类
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IC (2)瓣膜病变 (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 3、生物因素 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4、理化因素 大面积烧伤、中毒、苯肼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如有溶血性贫血,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近4个月内 无输血或可疑药物服用史;冷凝集素效价正常,可以 考虑温抗体型AIHA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一般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红细胞生成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胆红素代谢(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尿分析(尿胆原升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高)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 骨髓检查(红系造血增生) 红细胞肌酸(升高)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临床分类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 连膜蛋白异常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临床分类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 (1)戊糖磷酸途径酶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 (2)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陷
温抗体型AIHA 冷抗体型AIHA
温抗体型AIHA
由于引起红细胞破坏的自身抗体在37℃温度下对红细胞 膜抗原的亲和力最强而得名,这种自身抗体主要是IgG型, 其次为非凝集性IgM,偶有IgA型
温抗体型是AIHA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以 中青年女性多见
病因
原发性:病因不明
继发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淋 巴增殖性疾病、药物等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珠蛋白 血红素 铁 卟啉 游离胆红素
血管外溶血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2)尿常规 尿胆原增多 (3)24小时粪胆元和尿胆原增多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二)骨髓中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 比例 0.05-0.2。 骨髓增生, 红系比例增高; 髓腔扩大, 骨皮质变薄
验――G-6-PD缺乏症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 低滲氯化钠溶血的抵抗能 力
渗透脆性减低 渗透脆性增高
0.6
方 法 :
0.4
0.2
NaCl
参考值
开 始 溶 血 : 0.42%~0.46% (4.2~4.6g/L)NaCL
完 全 溶 血 : 0.28%~0.34% (2.8~3.4g/L)NaCL 临床意义
(1)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症
(2)脆性减低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Hereditary pherocytosis Osmotic Fragility
% Hemolysis
100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三)红细胞具有缺陷或寿命缩短 1、红细胞膜的异常
(1)红细胞膜支架异常 (2)红细胞膜对阳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 (3)红细胞膜吸附有凝集抗体、不完全
抗体或补体。 (4)红细胞膜化学成分改变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2、血红蛋白的异常 (1)Hb 分子结构异常→分子间发生聚集
或形成结晶→红细胞膜硬度增加。 (2)不稳定Hb病、G-6-PD酶缺乏→Hb
于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溶液、PNH。 (1)血清游离血红蛋白>40mg/L。 (2)血清结合珠蛋白<0.5g/L (3)血红蛋白尿 尿潜血(+),尿蛋白(+) (4)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 慢性血管内溶血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2、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
要被脾所破坏。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温抗体自身免疫性HA
红细胞内戊糖磷酸途径 遗传性缺陷 X染色体(Xq28) 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 G6PD的酶活性减低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活性降低 海因小体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75% 2、红细胞海因小体生成实验>5% 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定义
原位溶血 (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 骨髓内幼红细胞在释入血循环前已在
骨髓内破坏,常伴有黄疸。见于:MDS、 巨幼贫等
临床分类
溶血性贫血 先天性(或遗传性) 获得性
临床分类
发病机制 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 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
临床分类
临床上多按发病机制分类: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HA。 1、红细胞膜异常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首选脾切 2、难治的Aபைடு நூலகம்HA 3、部分海洋性贫血及丙酮酸激酶所致的
贫血。 (五)碱化尿液、利尿、输液 (六)并发症防治:休克、肾衰、心衰等。
治疗
其它:基因治疗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加速胆红素代谢 光疗:新生儿溶血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正常生理衰老红细胞的清除
铁重新利用
RBC―MH―-b ―M系―统―→血红素―-→卟啉――分解―→游离胆红素
破坏
珠蛋白
肝肠循环 -- →肝脏→血液(少部分)
排出体外←―大―部―分粪胆原←――肠―道结合胆红素(胆道)
少部分 少量还原
肾、尿胆元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未结合
单核 巨噬
系统
胆红素
骨 髓 RBC
族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 4、有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5、肝、胆疾病
治疗
(一)去除病因及诱因 (二)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适应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PNH。 (三)慎重输血
AIHA及PNH只能输生理盐水洗涤3次的红细 胞,否则可加重溶血。
治疗
(四)脾切除 适应证:
血管外溶血 RBC
血管内溶血
血浆游离Hb
>1300mg/L
肾
高铁 Hb
(0.5~1.5g/L)
+ 结合珠蛋白
珠蛋白
尿胆原
肾
血液
肝肠循环
肝
胆道 结合胆红素
肠道
粪胆原
高铁血红素 + 血结素 + 白蛋白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降解 1、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循环血流中被破坏,见
临床表现
据发病的速度和病程分急性、慢性 (一)急性溶血性贫血(如急性血管内溶血)
1、起病急骤 2、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寒战、高热等
全身症状。 3、贫血、黄疸、Hb尿。 4、休克、急性肾衰竭、DIC。
临床表现
(二)慢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缓慢、症状轻微。 2、贫血、黄疸、肝脾大三个特征。 3、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肝 功能受损,下肢慢性溃疡。 4、特殊表现:如地贫外貌、小腿溃疡长 期不愈合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溶血部位 血管内溶血:异型溶血,PNH
血管外溶血:自身免疫性HA,红细胞膜异常
诊断和鉴别诊断
3、病因诊断 实验室检查: ①RBC形态学检查 ②红细胞脆性试验 ③Coomb’s test――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④三溶试验, 毒蛇因子溶血试验――PNH ⑤异丙醇试验,Heinz小体――不稳定血红
药物与血浆蛋白形成免疫复合物,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吸附于 红细胞表面,激活补体 常见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
临床表现
1. 发病较缓慢,可先有头昏、软弱,渐出现贫血,可呈反复发 作 2. 贫血:为主要表现,一般为慢性轻至中度贫血,而稳定期可 无贫血 3. 黄疸:肝脾可呈轻至中度肿大 4. 继发性者,有原发病的表现,易忽视本病 5. 急性发病者,多见于儿童,偶见成人,呈急性溶血的表现 6. 特殊类型:AIHA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称为Evans综合征
80
60
40
20
0
0.3
0.4
0.5
0.6
NaCl (% of normal saline)
Normal HS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有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者,失血性,
缺铁性和巨幼细胞贫血恢复早期。 2、兼有贫血及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者,无效
红细胞生成。 3、患有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而无贫血者,家
发病机制
• 造血干细胞的PIG-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糖基磷脂 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生物合成基 因
• GPI的功能是将某些蛋白固定在细胞膜上,其中有两种 蛋白即补体调节蛋白(衰变加速因子CD55)和膜攻击复 合物的抑制因子(CD59)依赖GPI固定在细胞膜上。这 两种蛋白能保护红细胞免受补体攻击
hemolytic anemia HA
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定义:
➢ 溶血 hemolysis 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指红细胞破坏速度(溶血程度)远远超
过造血代偿能力时,出现的贫血。
定义
➢ 溶血性疾病 指发生溶血而骨髓能够代偿,可
以不出现贫血。 ➢ 溶血性黄疸指溶血而产生的黄疸。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减低,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红系增生 3.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 4.蔗糖溶血试验:+ 5.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oF)溶血试验:+ 6.含铁血黄素尿(Rous试验):+ 7.膜蛋白异常的检测:CD55和CD59缺乏 8.染色体核型异常: +8
实验室检查
1.血红蛋白减少,其程度不一;网织红细胞增 多;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及体积较大 的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 3.血清胆红素:一般在42.75~85.50μmol/L
(2.5mg%~5mg%)之间,以间接胆红素为 主 4.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直接阳性, 间接大多阴性。少数Coombs试验呈阴性,但 激素治疗有效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诊断步骤 (1)确定是否溶血性贫血 (2)确定溶血部位(血管内、血管外) (3)寻找溶血的原因
诊断和鉴别诊断
2、诊断 (1)病史:家族史、地区性、理化因素接触
史、明确的感染史。 (2)急慢性HA的临床表现,红细胞破坏增
多,红系代偿增生,红细胞缺陷寿命缩 短——HA
诊断与鉴别诊断
睡眠有关 间歇性 血红蛋白尿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 流式细胞术 CD55 CD59表达下降
治疗
1、支持治疗 输血 雄激素 铁剂
治疗
2、控制溶血发作 右旋糖酐 碱化尿液 糖皮质激素 3、血栓形成的防治 4、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因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产生抗自身 红细胞抗体致使红细胞破坏的一种获得 性溶血性贫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临床分类
3、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 (1)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
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S、D、E等 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 ―地中海贫血
临床分类
4、血红素异常 (1)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
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 (2)铅中毒
临床分类
被氧化破坏→海因小体(坚硬珠蛋白变 性小体)形成。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3、外部因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在微血管
内形成纤维蛋白条索,当循环的红细胞 被粘附到网状结构的纤维蛋白条索上以 后,由于血流不断冲击,引起破裂;
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的形态改变
• 由于PIG-A基因突变而导致造血干细胞膜上GPI缺乏, 使其锚定蛋白异常。随着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 不同血细胞均带有GPI锚定蛋白减少或缺乏。引起红细 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强而溶血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慢性血管内溶血,间断Hb尿(酱油色小便)
2.以贫血为主,血栓栓塞症状,感染
3.再障-PNH综合征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临床表现 (1)家族史 (2)H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3)抗人球蛋白试验(-)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类型: 1、蚕豆病 2、药物诱发 治疗: 1、去除诱因 2、对症支持治疗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PNH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磷酸酰肌醇糖苷A(PIG-A) 基因突变所致的疾病,表现为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内在缺陷 的慢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临床上主要以慢性血管内溶血性 和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HA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临床分类
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IC (2)瓣膜病变 (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 3、生物因素 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4、理化因素 大面积烧伤、中毒、苯肼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如有溶血性贫血,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近4个月内 无输血或可疑药物服用史;冷凝集素效价正常,可以 考虑温抗体型AIHA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一般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红细胞生成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胆红素代谢(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尿分析(尿胆原升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高)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 骨髓检查(红系造血增生) 红细胞肌酸(升高)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临床分类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 连膜蛋白异常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临床分类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 (1)戊糖磷酸途径酶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 (2)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陷
温抗体型AIHA 冷抗体型AIHA
温抗体型AIHA
由于引起红细胞破坏的自身抗体在37℃温度下对红细胞 膜抗原的亲和力最强而得名,这种自身抗体主要是IgG型, 其次为非凝集性IgM,偶有IgA型
温抗体型是AIHA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以 中青年女性多见
病因
原发性:病因不明
继发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淋 巴增殖性疾病、药物等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珠蛋白 血红素 铁 卟啉 游离胆红素
血管外溶血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2)尿常规 尿胆原增多 (3)24小时粪胆元和尿胆原增多
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二)骨髓中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 比例 0.05-0.2。 骨髓增生, 红系比例增高; 髓腔扩大, 骨皮质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