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总关情_几组中西悼亡诗的比较
异曲同工之妙的中西悼亡诗——比较《江城子》和《安娜贝尔·丽》
Ab s t r a c t : Su S h i ' s J i a n gc h e n g z i a n d Ed g a r Al l a n P o e ' s An n a b e l Le e,b o t h o f t h e m c a n r e p r e s e n t f o r t h e
冰心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 : “ 亲情是一种深度 , 友情是一种广度 , 爱情是一种纯度 。 ” 人生在世 , 亲情 、
友情 、 爱情 三者 缺一不 可 。三者缺 一 , 已为遗憾 ; 缺二 , 实为 可怜 ; 三者 皆缺 , 活而 实 亡 。《 江 城子 ・ 乙 卯 正月 二十 日记梦 》 和《 安娜 贝尔 ・ 丽》 , 这 两首 悼亡 诗 的作 者苏轼 与 爱伦 ・ 坡, 出生于不 同地 点 、 时代 以及 文化 背景 , 因为 相似 的坎坷 生活 经历 , 写 出了 同样 流传 于世 的名篇佳 作 。
一
、
作 品写作 背景
本文将要 比较的《 江城子》 和《 安娜贝尔 ・ 丽》 有着同样的主题 , 即表达对逝去妻子的思念, 均为诗人 悼念 亡妻 的作 品 , 堪称 两 国文学 史上悼 亡诗 中的经典 。悼 亡 诗从文 体 分类 来 看 , 归 于诗 词 , 多 为诗 人 即 兴抒情之作 , 结合了爱情和死亡这两个文学创作中的两大永恒 主题【 1 ] 。 《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 日记 梦》 写于苏轼任密州 ( 今山东诸城) 知州时期 , 时年诗人 四十岁。题 目中的“ 记梦” , 指的是记梦中之事 , 即 梦亡妻之事… 2 ] 。此时,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逝世已然十年 。她知书达理 , 生前与苏轼感情甚笃, 堪称苏
Di f f e r e n t Ap p r o a c h e s b u t Eq u a l Re s u l t o f Oc c i d e n t a l a n d Or i e n t a l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悼亡诗词是表达哀悼与缅怀之情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诗词的婉约、深沉之美,让人们能够深入感受死者的离去与生者的离愁。
以下是十首最经典的悼亡诗词,每首诗词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展现了悼念者对逝者深沉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思索。
1.《登幽州台武当山记》——杜甫(唐代)天接云涛连晓雾,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娇病态。
远古高人多病死,唯有长江水无情。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登上幽州台,仰望武当山时的思绪。
通过写景揭示内心情感,反映了从古到今为封建王朝建立功勋的英雄们最终都离开了世间,唯有长江水流依旧,形成悼亡之情。
2.《乌衣巷》——元稹(唐代)一巷争夸阮步云,乌衫相与半障门。
崔娘向晚媚金扇,董大从前犯软腰。
谁伴明窗独坐时?时有鬼哭还应随。
正是楼头颓槛冷,独有蔷薇一树开。
这首诗以乌衣巷作为背景,写了几个在巷子里经常出现的人物。
通过对他们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诗人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及人事的感慨,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如今的孤独感的反思。
3.《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明代)牛渚西江道,乱云尽野塘。
多应沙似雨,飞渡重湖光。
但见喧阗绝,讵识深情长。
临风唯枯素,述古属衰阳。
君看扁舟载,君鉴拂船荡。
自怜暮气尽,行放洲渚秧。
细制千金锁,未尽尺饿肠。
北山无足玩,愿乐休沉疴。
这首诗写的是杨万里夜泊牛渚时怀念过去的情景。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古迹的结合,诗人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与无奈。
4.《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门闲市转青骢,淡水空流白云梦。
芳徽共执御赞衣,千点红妆白点稀。
天水华山惊夜雨,灯花乱入墙里飞。
这首诗表达了李贺对逝去的朝堂生活的追忆,通过叙述雁门太守行的故事,描绘了宫廷的繁华与荒凉,以及生命中的起伏和不可自控的命运。
5.《早春呈水部张员外》——杜牧(唐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中西方悼亡诗比较
从中西方悼亡诗看妻人格苹果摘要:古人云“东向望着,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本文正是试图以这种观点为指导对中西方悼亡诗的进行分析,对悼亡诗中对妻人格的塑造做客观全面的探寻。
由于人性的共通,中西方悼亡诗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
首先,妻人格在中西方都存在,并且都选择悼亡诗为其塑造的载体。
其次,关于妻人格理想模式的建构和彰显上,中西方悼亡诗表现出共性。
再次,对妻人格的感怀,中西方悼亡诗都表现出以悲哀为主的情感基调,但又暗含着对生命价值积极的态度倾向。
但不同的文化心理、宗教背景又使得中西悼亡诗中的妻人格存在一致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异样之美。
关键词:悼亡诗亡妻人格一首首真挚凄美的悼亡诗似中西方纷繁夺目的诗歌花园中异彩独呈的美丽奇葩,经久弥香、常开不衰,在文学艺术园地中始终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吸引人驻足观赏和留恋。
所以,向来都不乏悼亡诗作的探求者和研究者,然而大多都是从个体作家作品入手的,或倾向于分析诗人的泣血神伤、或倾向于探求诗作的艺术魅力。
似乎较少有人关注悼亡对象或者说成是诗人抒情的对象——亡妻。
而假使我们抛开诗中对亡妻的书写,悼亡诗就会显得不合逻辑、不通情理、更无光彩可言。
所以,悼亡诗之所以能历代繁衍不衰,其打动人心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诗人内心的真情和诗作本身的魅力,更在于悼亡诗中所塑造的体现着美与善的妻形象、折射着人性光辉的妻人格。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亡妻成就了诗人的诗情,催生出悼亡诗这样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对于灵心善感的诗人来说爱妻的死亡激发出了内心永不停歇的激情和无限的创作动机,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追悼妻子的前尘往事,追寻缅怀昔日的甜蜜相守,发现体悟因妻之死所彰显出的妻永恒的善或美。
这也从一个侧面应证了死亡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它可以充分展示某种较之生命更加真与善的价值,而在悼亡诗中所谓“真与善的价值”,其实质就是诗人所怀念赞扬的美好高洁的妻人格。
所以,中西方的悼亡诗无形中就成为探寻妻人格一个独特的视域。
中外悼亡诗名篇比较研究
中外悼亡诗名篇比较研究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中,悼亡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外国文学中却鲜有人为,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中国保守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背景。
有的悼亡诗虽然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比较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名篇发现,两者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苏轼弥尔顿《江城子》《梦亡妻》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悼亡本可指对任何亡者表示哀悼,可是在中国,因为潘岳(247-300)作的几首哀悼亡妻的《悼亡诗》非常出名,所以后人就用“悼亡诗”专指丈夫哀悼妻子的诗作,并且逐渐成为一种传统。
然而在爱情诗成就突出的英国诗歌史上,悼念亡妻的作品并不多见。
本文试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来探讨个中原因,同时对中英诗歌的两部悼亡名篇,即苏轼(1036-1101)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下简称《江城子》)与约翰·弥尔顿(1572-1631)的《梦亡妻》做一简要分析。
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英悼亡诗在两国文学中不同的发展。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观念极其保守,女子一般深养闺中,鲜为人知。
白居易(772-846)《长恨歌》中“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两句就很能体现当时的情形。
旧时的女子不仅不允许抛头露面,而且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考虑的多是门当户对,而非个人的喜好。
有了婚约的男女多数也是直到洞房花烛时才能一睹庐山真面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爱情诗的创作注定是不会太发达的。
男子在儒家“上致君,下泽民”(王应麟《三字经》)思想的支配下,写诗多是抒发政治抱负。
而在封建包办婚姻下,夫妻双方性格、脾性失于配合很常见,婚后感情也大多不太和谐。
在此情况下,婚姻就更像一场赌博,输的比率很高,但还是有少数幸运的人碰到了理想的伴侣,两人相敬如宾,也算如鱼得水,先结婚后恋爱,感情倒也融洽。
当妻子不幸亡故后,做丈夫的自然会悲伤怀念。
简论中西方悼亡诗的艺术差异
简论中西方悼亡诗的艺术差异作者:武岚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3期从写作意图和作品主题来讲,悼亡诗专指为哀悼亡妻而作,表现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哀悼之情的诗歌。
而实际上,艺术作品往往又蕴含着超出诗歌诗义之外的深刻内容,其往往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整体心境和自悼之情,而透过这些艺术作品,一种更高的文化民俗的内容也附着其中。
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西悼亡诗数量悬殊,“在西方表现哀怨的抒情诗的品种很多,但专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则极为罕见,而在我国则几乎可以说有一个传统。
”[1]尽管如此,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不失为一篇感情真挚的悼亡诗,而且被视为西方悼亡诗的代表作。
中国悼亡诗则从《诗经》开始便不绝如缕,《邶风·绿衣》、《唐风·葛生》等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悼亡诗,此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悼亡诗可谓比比皆是,其中苏轼写给亡妻的《江城子》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视为中国文学中悼亡诗词的经典之作。
但如上所论,艺术不仅仅是作者主观意图的产物,其往往是在民族文化的具体化体现,因此,文化精神的不同使同一主题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
本文主要以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为代表,比较中西方文化影响下悼亡诗的艺术差异。
兹引录两首诗词如下,以便下文比较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悼亡妻》我仿佛看到了去世不久圣徒般的妻/回到了我身边/像阿尔塞斯蒂斯从坟墓/被尤比特伟大的儿子用孩力从死亡中救出/苍白而庄弱/交给了她的丈夫/使他欢喜/我的妻/由于古戒律规定的净身礼/而得救/洗净了产蓐上斑斑的玷污/这样的她/我相信我还能再度/在天堂毫无障碍地充今地瞻视/她一身素服/纯洁得和艳心灵一样/脸上罩着面纱/但我仿佛看见/爱、温柔、善良在她身上发光/如此明朗/什么人脸上有这等欢颜/但是/唉/正当她俯身拥抱我的当儿/我醒了/她逃逸了/白昼带回了我的黑天。
一样悲苦_两种风情_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的《蝶恋花》,在抒写夫妻间的柔情蜜意时也是呈 睑已关闭/ 她有另一个清晨在前面/ 淡淡的悲伤中透
伦理色彩 ,相对于西方的那种大胆 、热情 、直率来 出几许解脱、安详的情怀。
说也是遮遮掩掩 ,羞羞答答 ,含含蓄蓄的 。
弥尔顿的《梦亡妻》,诗人悲伤的同时 ,流露了
究其原因 ,这主要源于中国文化和诗教传统 , 一种安慰 、一份宁静 ,一线希望 。认为妻子死后已
周之琦 、厉鹗和近现代的陈曾寿 、乔大壮 、唐圭璋 因爱情而组合成的婚姻家庭才是幸福的 、美满的 ,
等等 ,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情深意绵 、感人肺腑的 双方的情感应该是情深意笃 ,日久弥深 。依此类
悼亡诗 。而西方悼亡诗的数量相对较少 。据笔者 推 ,他们的悼亡之作应该是汗牛充栋 ,异彩纷呈
[ 收稿日期 ]2004 - 05 - 15 [ 作者简介 ]谢卫平 (1967 - ) ,女 ,湖南省湘潭人 ,湖南工程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诗词 。
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薄命宜将
重回旧居 ,睹物怀人 ,哀思欲绝 。无法排遣的
息 ,再休耽 ,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 ,难禁寸裂 悲情充溢着诗人的心胸 。这其实反映了中国诗人
柔肠 。
与西方诗人在生死观上截然不同的态度 。
纳兰容若在词中表达的是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以
而西方悼亡诗传达的情感则是“悲”中有慰 ,痛
[ 关键词 ] 悼亡诗 ;诗歌差异 ;文化差异 。 [ 中图分类号 ] I0 - 0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07 - 5674 (2004) 04 - 0074 - 04
恩格斯曾经说过 “: 痛苦中最高尚 ,最强烈的 统计 :作为西方诗歌翻译最权威的 、完整的《世界
十首经典悼亡诗词,每一首都让人痛彻心扉,都令人潸然泪下
十首经典悼亡诗词,每一首都让人痛彻心扉,都令人潸然泪下悼亡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悼亡诗,如《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
随着西晋文人潘岳《悼亡诗》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悼亡诗的发展,其后写作悼亡诗的诗人不断涌现。
中国人讲究含蓄的感情,情不外露,夫妻感情更是如此。
当诗人们饱含感情,写下的悼亡诗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十首经典悼亡诗词,每一首都让人痛彻心扉,都令人潸然泪下1、《念奴娇》朱敦儒〔宋代〕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萍叶。
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
旋采芙蓉,重熏沈水,暗里香交彻。
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
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兰衾虚设。
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
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这首悼亡词,写得深曲婉转,语淡而情深,可见作者之词品颇高。
这月白风清之夜,不免勾起愁肠百结。
可惜这美好的夜晚不能与妻子共度,角枕和锦被放在一旁如同虚设。
当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卧冰簟上的时候,他的幽情苦绪汕然而生:“可惜宵人不见,角枕烂衾虚设。
”他把无限的哀思凝缩这两句里,成为全词的警句。
2、《悼亡诗》薛德音〔隋代〕凤楼箫曲断,桂帐瑟弦空。
画梁才照日,银烛已随风。
苔生履迹处,花没镜尘中。
唯馀长簟月,永夜向朦胧。
薛德音此诗即是悼念亡妻之作。
全诗一句一景,粗粗看去,都是静态的描绘,实际上,每个画面都联系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诗中始终有一个不断行动着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贯穿其间。
此诗所写的时间为一昼夜,空间为“楼——厅——园——楼”顺次转换。
一二句,清晨时分,诗人正在卧房之中;三四句,旭日初上时,诗人来到了厅堂之上;五六句,仍是白天,诗人先到后花园中漫步,继而回到卧房之中,站在梳妆台前;最后两句,诗人已睡下,躺在凉席上长夜失眠。
正是通过不同时间空间中诗人的闻见与感受,相当深入而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复杂的心态。
3、《悼亡三首》梅尧臣〔宋代〕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另注】潘安以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无‘悼亡’一说,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开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
《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
”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4、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悼亡诗——沈约·南朝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作者】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
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
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仕至尚书令,卒谥隐。
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
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
所创“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
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
所著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
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背景】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
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
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
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沈腰’之说。
《梁书·沉约传》载:沉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30首悼亡诗,每一首都感人至深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30首悼亡诗,每一首都感人至深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指丈夫追悼亡妻之作。
萌芽于先秦,《诗经·邶风·绿衣》肇其端,开始成为专用诗题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安)姿容很美,是标准的美男子。
据说少年时出洛阳道,妇女们见到他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
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可谓情深意笃。
他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
潘岳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后于元康六年改服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
从此之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此后,悼亡诗几乎历代皆有,出现很多感人至深的名篇佳作。
搜集整理30首悼亡诗,以供大家欣赏。
1.《邶风·绿衣》【先秦】佚名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邶风·绿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传世最早的悼亡诗。
主人公看到妻子亲手缝制的衣裳,睹物怀人,内心充满悲伤,表达了丈夫悼念妻子的深厚感情。
全诗有四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构思巧妙,由表入里,层层生发,情感表达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2.《悼亡诗三首》【西晋】潘岳其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周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其二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中西悼亡诗
中西悼亡诗中西悼亡诗是指中文和西方的悼亡诗歌。
悼亡是人类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中西方的悼亡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是一些中西悼亡诗的例子。
中悼亡诗:《临安春雨初霁》(苏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西悼亡诗:《Requiem》(W. A. Mozart)Confutatis maledictis, flammis acribus addictis.Voca me cum benedictis, oro supplex et acclinis.Cor contritum quasi cinis, gere curam mei finis.中悼亡诗:《永遇乐》(辛弃疾)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西悼亡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Dylan Thomas)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中悼亡诗:《木兰花慢》(唐婉)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西悼亡诗:《O Captain! My Captain!》(Walt Whitman)O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The ship has weather'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n, 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 中悼亡诗:《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东西方异曲同工之妙的悼亡诗——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和哈代的《离去》
东西方异曲同工之妙的悼亡诗——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和
哈代的《离去》
金栩竹;李德义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苏轼的<江城子>和哈代的<离去>(TheGoing)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不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金栩竹;李德义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1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10
【相关文献】
1.悼亡主题的文体穿越——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对潘岳《悼亡诗》的
文本接受 [J], 姚伟
2.异曲同工之妙的中西悼亡诗——比较《江城子》和《安娜贝尔·丽》 [J], 洪娇娇;林玉鹏
3.从苏轼的《江城子》看古代悼亡诗词 [J], 朱英姿
4.苏轼和哈代的悼亡诗比较——以《江城子》和《爱玛》组诗为例 [J], 艾小芳
5.悼亡深处见真情——苏轼《江城子》与托马斯·哈代的“爱玛组诗”比较 [J], 康梅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首经典悼亡古诗词,情真意切,让人涕泪横流
今天是中元节,民间普遍会进行祭祀活动。
今天为大家精选十首悼亡词,一起来感受对故去之人的追思。
第一首:绿衣作者:佚名这首诗表达丈夫对亡妻的款款深情,从妻子留下来的衣服写起,感情细腻,情感丰富。
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第二首:悼亡诗作者:潘岳潘岳的这首诗极富于感情,非常感人。
后人评价这首诗:“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
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
”第三首: 遣悲怀作者:元稹这首诗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妻子而作。
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
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
结婚七年后,韦丛病死,年仅二十七岁。
元稹悲痛万分,写下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第四首:江城子作者:苏轼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将词人对妻子的眷恋之情写到了极致。
天人永隔,再无相见之日,这种情感穿越了时空,让我们依然备受感动。
第五首:锦瑟作者:李商隐整首诗情感充沛,却又扑朔迷离,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悲伤就让人久久难忘。
第六首:半死桐作者:贺铸这是一首情真意切、语深辞美、哀伤动人的悼亡词,可以和苏轼的江城子并驾齐驱。
第七首:沈园作者:陆游陆游和唐婉分别之后,除了那首钗头凤,最出名的就是这首沈园。
他来到沈园,仿佛看到城墙上的角声也在哀痛,可是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陆游曾经见到陆游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这首诗是追忆唐婉所做。
第八首:孤雁儿作者:李清照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对南渡后后不久就病故的丈夫赵明诚的依依不舍和凄楚哀思。
第九首:浣溪沙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写给妻子卢氏的悼亡词,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和往日的恩爱形成鲜明对比,词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让人很是感动。
第十首:木兰花慢作者:戴复古这首词辞藻华丽,却不空洞,写哀惋之思,是难得的佳作。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
最经典的十首悼亡诗词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参考内容:此词是杨洪基创作于明朝中期的一首悼亡诗,以长江为背景来描述人世的无常,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念奴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清照参考内容:这首词是清代女词人李清照为祭她的弟弟李复之所作,并以送别杜少府为赋。
秋色嫣然重九,剪水离留香。
千里云和月,一声空度阳。
梦留归路晚,影随离人长。
纔看天悬海角,那及身在蜀江。
3.《钗头凤·世情薄》--李清照参考内容:《钗头凤·世情薄》一曲旋律悠扬,意境高远,歌颂了圣人时代清明、高潔的人生,哀婉地表现了明末清初时人们行险于无路、寻索人间仅有的生机的悲壮心境。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魔缠绵著床瘤。
江湖热,人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易,易,易!4.《山坡羊·潼关怀古》--白居易参考内容:这首诗作于唐代,白居易离开阳翟乡后,赴鄂州任长史,途经潼关时,因看到关外落日余晖,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参考内容:这首词表达的是对朋友不幸离世的哀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氓》--陈毅参考内容:这首诗是陈毅为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而写的。
陈毅以“氓”这个词来发出自己的良知和呼吁,表达尊重人民、反对官僚主义、呼唤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发奋图强维祖国,英雄气概建新城。
7.《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参考内容:李白在途中,感到了生活和死亡的无常和渺小,便写下了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中西悼亡诗之异同研究
角度来讲 , 悼亡诗 特指献 给亡 妻 的诗歌 , 而非 指所 有悼 念逝
者 的诗歌 。英 美悼亡诗虽然没有如此专 属的术语 , 但 是有评 论家 把献 给逝 去配 偶 的诗歌 称为 s p o u s l f e l e g y , 可译 为悼 偶 诗 。中西悼亡诗都 有着悠久的历史 , 中国悼亡诗 人可谓灿 若 星河 , 留下了诸多脍炙人 口的悼 亡名作 。英语 悼亡诗尽管 在 数量上稍逊一筹 , 却也有不乏名 篇佳作 。该文将 主要探讨 中 西悼亡诗之 间的异 同以及个 中原因 , 以期对读者 更好地欣 赏 和研究悼亡诗有所裨益 。关 于中西悼亡诗 的异 同研究 。 已有
语 文 学刊
2 0 1 3年 第 1 0期
中西悼 亡诗 之 异 同研院 英语系, 北京 1 0 0 0 8 3 )
[ 摘 要 】 本文旨 在比较 中西方悼亡诗之问存在的异同。文章将从忧伤和独孤的表达、 今昔对比、 赞美亡
妻优点 、 意象的使 用和表达手法等方 面研 究两者之 间的相似 点; 从表达忧伤的 方式、 回忆爱情的尺度 、 赞 美的 内容、
淹的“ 垂涕视去景 , 摧心 向徂物 。今悲辄流涕 , 昔欢 常飘忽 。 ”
些著述 , 譬 如杨 周翰 的< 中西 悼亡 诗> …、 黄 丽 的< 浅论 中
西悼亡诗死亡 意义 的实现 》 ( 2 0 0 6 ) 、 蒋 倩 的< 从 < 鹧 鸪天 > 和 (梦亡妻 >的对 比看 中西悼亡诗的差异 》 ( 2 0 0 9 ) 、 蒋远宏 、 黄文凯的< 死 亡与再生 : 中西 悼亡诗 的原型模 式= 》 ( 2 0 1 0 ) 、 袁
中西悼亡诗的比较
中西悼亡诗的比较由于各国社会背景、文化、宗教的不同,致使死亡观的巨大差别。
中国人重生轻死,而西方人直面死亡,因此中西悼亡诗在表现死亡时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貌。
中国悼亡诗往往把死亡表现得含蓄,是一种哀美,走的是一条内在超脱之路,西方悼亡诗把死亡表现得明朗和谐,是一种壮美,走的是一条外在的超脱一路。
不管是一种哀美还是一种壮美都与中西方人们的死亡观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又终点的历程,这个终点就是死亡,他们不相信来时,认为“人死如灯灭”,与中国传统的死亡观不同,在西方哲学家眼里,死亡是实体性的存在,它具备可以想象和理解的丰富形态和深奥秘密。
赫拉克利特说“当他们诞生的时候,他们就期待着活下去,并期待着死去或安息。
西方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终有一死都是人,他视死之为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人只有意识到有一死时,才会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
从这一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对生命的本质乃死亡的必然性有着明确的看法:死亡时生命的终极,但也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所以西方人的死亡态度是平静的。
中国人没有天堂的概念,虚无缥缈的天国,彼岸始终对注重现世的中国人产生不了多少诱惑。
而西方人在传统上习惯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目的,即生而为死,生时辛苦的耕耘,死是欣喜的收获和平安的享受,因而更强调对死亡的理解和感知。
因为死亡观不同所以对死后亲人,朋友等的悼亡诗的不同,所以中国的悼亡诗给人的感觉是“肝肠寸断”“未语泪先流”的悲哀,传达的是一种哀美。
如纳兰性德的几首悼亡诗《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名曰是亡妇生辰》云:“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
哀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同样的“落花朝”同样的“画桥”,但却生死殊途物是人非了,故今日是有悲苦难消,又如《金缕曲亡妇忘日有感》云:“此恨何时已?滴空阶,更寒雨歇,葬花天气”,“清泪尽,纸灰起”,妻子之亡犹如花之凋谢,令人清泪尽,凄婉缠绵,死亡在这些诗人的笔下转化为种种能表达出自己悲凉心境的自然意象,落花,哀柳,冷雨,清泪等,然而透过这些语言迷雾,我们更可以品味到诗人对生命之于死亡的抗拒,死亡在这里化作了一缕缕凄美的情形。
论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
实 性 意 象 , 多 是 柴 米 油 盐 的 生 活 小 事 , 淡 无 奇 的 家 庭 即 平 琐 事 , 是诗 人妻 子生前 活动 的闺 阁庭 院中的种 种物象 , 多 诸
夜 来 幽 梦 忽还 乡 . 轩 窗 , 小 正梳 妆 。 相 顾 无 言 . 有 泪 千行 。 惟 料 得 年年 肠 断处 , 月夜 , 松 冈 。 明 短 苏 轼 之 妻 王 弗 天 资 聪 颖 , 书 懂 诗 , 六 岁嫁 给 诗 人 , 知 十 孝 敬翁姑 , 贴丈夫 , 体 是诗 人 生 活 的伴 侣 、 学 的 知 音 、 文 事业 的 贤 内助 。 小 轩 窗 . 梳 妆 ” 能 是 王 氏 生前 一 个 极 平 常 的 生 活 细 “ 正 可 节. 苏轼 选 取 这 一 生 活 细 节 作 为 抒 情 的底 色 , 得他 的情 感 有 使 所 依 托 并 显 得 真 实 可信 。 西 方 的 悼 亡 诗 意 象 多 用 幻 想 、 象 。意 象 选 择 自由 , 择 想 选 范 围极 广 , 象 丰 富 ,精 鹜 八 极 , 游 万 仞 ” 绵 延 古 今 , 及 想 “ 心 , 涉
如 冷火 残 灯 、 香 』 、 帐空 床 、 闺 尘窗 、 完 针线 、 沉 日筐 孤 芜 未 娇 儿 索 母 之 啼 等 “ 边 事 、 女情 ” 如 苏 轼 的 《 城 子 ・ 年 生 死 身 儿 。 江 十 两茫茫 》 :
十 年 生 死 两茫 茫 , 思量 , 不 自难 忘 。 千 里孤 坟 , 处 话凄 凉 。 无 纵使 相逢 应 不 识 , 满 面 , 如 霜 。 尘 鬓
千呼万唤总关情——几组中西悼亡诗的比较
诗进 行 分析 和 比较 之 后 , 们 发 现 , 我 虽然 诗 人 处在 不 同 的 国度 , 着 不 同 的 文化 氛 围 , 隔 着 几 十 , 至 几 百 年 , 而他 们 有 相 甚 然
的作品却 不乏相似 、 相通之 处。中西文化的审 美风格及诗歌意境迥异 , 现地却都是诗歌语 言那无穷的魅力。 展
古汉语中本来就是指追悼正式配偶 。从西晋潘岳开始, 庾信、 盂郊、
元稹、 尧臣、 梅 苏轼 、 贺铸 、 克庄 、 刘 陆游 、 渭 、 渔 、 徐 李 蒲松 龄 、 纳兰 性
不 同的 国度 , 着不 同的文 化氛 围 , 有 相隔着 几 十 , 几百年 , 而他 甚至 然 们 的作 品却 不乏相 似 、 之处 。本文 对 几组 中西 悼亡 诗进 行 分析 相通
亡’ ' 成了悼念亡妻的专指。这三首诗也称得上是诗人留下的一块纪念
碑 。‘ 一’ 在妻 子周 年祭 后 , ^ 得不 离家返 回任所 的心情 。临 ‘ 写 其 诗 不
从十六世纪 以来 , 玄学派诗人多恩用他来写反思诗: 自弥尔顿的《 利
西 达斯 》 开始 , 亡 诗始 用来 悼 念友 人 。雪莱 的《 东尼 斯 》丁尼 生 悼 阿 ,
的《 念 》 蒙托夫 的《 怀 , 莱 诗人 之死 》都是 淖亡 诗 中的 名篇 。亨 利 ・ , 金
主教的《 葬礼》哈代的悼亡前妻的系列短诗 , , 拜伦的《 已长逝》《 你 、倘 若偶尔在喧嚣的人境 》以及爱伦 ・ 的《 , 坡 艾蕾奥瑙拉》都是悼亡诗 ,
和比较, 意在展现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
一
行之时, ^ 诗 在空荡的房中徘徊, 触景生情, 不忍离去。全诗共 2 句, 6 10 8 字。 1 句十分精彩, 后 8 语淡情浓, 真挚感 ^, 历来为后 ^所称道:
中英悼亡诗歌之比较研究
中英悼亡诗歌之比较研究作者:刘怡露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4期摘要:生活在同一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和中国诗人纳兰性德都经历过丧妻之痛,他们谱写的悼念亡妻之诗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
然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二人的悼亡诗作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从文本内外对二人的悼亡诗进行解读,探究中英悼亡诗在意象选择、抒情方式及主题表现三方面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悼亡诗歌约翰·弥尔顿纳兰性德古人常视“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人生三喜。
若此三喜相继实现,便人生无憾、再无他求。
然而世道轮回皆遵自然之法,既然人生有三喜,亦难免悲苦之境遇,因此,“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则被世人视作人生三悲。
“三喜”与“三悲”相较来看,学业或事业的挫败虽使人意志消磨、郁郁寡欢,但身处逆境中的人们尚可凭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或超然豁达之态克服困难,再次赢得人生的辉煌。
唯独面对生死,无论伟大或是平凡的人,终显得脆弱渺小。
亲情与爱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情感。
任何一项遗失,必定导致人生抱憾。
亲情与爱情之中,唯有爱情强调一个“专”字,“专一、专情”是爱情的代名词,“至死不渝、地久天长”是爱情的本质。
因此,“爱情”自古以来便是中英诗歌界永恒的主题之一。
对已逝爱情的祭奠是“爱情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于是,悼亡诗,尤其是悼念亡妻之作成为中英抒情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
与中国相比,英国以悼念亡妻为主题的抒情诗数量较少。
最著名的当属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于十七世纪中叶所写的《我仿佛看见》(又名《梦亡妻》)。
1658年,约翰·弥尔顿的第二任妻子卡特·琳伍德科克因难产而死,饱受丧妻之苦的弥尔顿为亡妻写下了一首小诗寄托哀思。
无独有偶,与约翰·弥尔顿同时代却相隔数万里的清朝诗人纳兰性德于1677年失去了因难产而死的结发妻子卢氏,纳兰性德的悼亡卢氏之作由此破空而出,到达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峰,其中以《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最著名。
一样柔肠万种情思——试比较纳兰性德悼亡词与潘岳、元稹、苏轼的悼亡作品
一样柔肠万种情思——试比较纳兰性德悼亡词与潘岳、元稹、
苏轼的悼亡作品
杨雁
【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3
【摘要】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从潘岳到纳兰性德,从"
悼亡"的开创者到集大成者,悼亡之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该文选取潘岳、元稹、苏轼的悼亡作品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探讨各自的风格特色.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杨雁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 [J], 刘岩
2.悼亡之绝唱--探讨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异同 [J], 陈晓超
3.《诗经》悼亡诗与纳兰性德悼亡词之比较 [J], 朱龙
4.《诗经》悼亡诗与纳兰性德悼亡词之比较 [J], 朱龙;
5.论纳兰性德对苏轼悼亡词的继承与发展 [J], -周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千呼万唤总关情 ,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摘
要 :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支派 , 有着抒情诗的! 亚种∀ 之称 。 在不 同的文化 背景里 , 发展各 有侧重 。 在对几组 中西悼 亡
诗进 行分析和比较之后 , 我们发现 , 虽然诗人处在不同的国度 , 有着 不同的文化氛围 , 相隔着几十 , 甚至几百年 , 然而 他们 的作品却不乏相似 、 相通之处 。 中西文化的审美风格及诗 歌意境迥异 , 展现地却都是诗歌语言那无穷的魅力 。 关键词 : 悼亡诗 ; 中西文化 ; 意境 DOI: 10. 3969/ j. issn. 1009- 4458. 2010. 04. 140 中图分类号 : I1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4458( 2010) 04- 0361- 03 德、 龚自珍等三十几位文人都写过如泣如诉的悼妻诗 , 正所谓! 伤心 春与花俱尽, ∀ 写出心中一片哀情。
在中外文学长河之中, 爱情是永远涌动着的波浪。古希腊诗人 赫西奥德在#诸神记∃ 中所歌唱的! 不朽神祗中最美丽的一位∀ 的厄洛 斯, 就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在中国的#诗经∃ 中 , 爱情的多 声部也开始奏鸣。#关雎∃ 是其中的首篇, 隔着几千年的时空, 我们仍 可听见钟鼓与琴瑟的乐音, 从那萋萋的河洲水湄传来。古往今来 , 歌 颂爱情的诗歌浩如烟海, 我们虽欲扬帆远游, 去捕捞那海中的珠宝 , 却总有遗珠之叹。爱情有悲欢离合 , 而其中最令人动心的或许应是 悼亡。正如苏轼所写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悼亡诗是 爱情诗的支派 ,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 , 发展各有侧重。诗人虽然处在 不同的国度, 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 相隔着几十 , 甚至几百年, 然而他 们的作品却不乏相似、 相通之处。本文对几组中西悼亡诗进行分析 和比较 , 意在展现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
[ 5] 77 人空了 , 白天带来了黑夜漫漫 。
其一回忆了贫困却恩爱甜蜜的婚后生活, 刻画了亡妻的贤淑品 德: 甘于穷苦, 毫无怨尤, 对丈夫温柔关怀。正因为如此, 才使诗人更 感忧伤、 抱憾, 悲痛难遣。其二着重写! 百事哀∀ , 诗人睹物思人。世 间夫妻的聚散离别并不少见 , 然而经过! 百事哀∀ 的贫贱夫妻似乎更 有苦尽甘来的回味, 二人的深情挚爱也非同一般。其三是! 悲君∀ 与 ! 自悲∀ 的二重奏, 诗人用手中之笔, 直接抒发出难遣的悲伤之情。人 生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此乃一悲 ; 诗文悼亡 , 也唤不回亡妻, 二悲也 ; 他生再聚, 渺茫无望, 三悲; 长记心头, 聊为报答, 四悲也。! 自悲∀ 更 深地表现了! 悲君∀ , 写之关情 , 令读诗的人也不免唏嘘, 能切身感受 到诗人心中之痛, 产生强烈的共鸣。三首诗写情写得真切自然, 叙事 叙得委婉流畅 , 无夸张矫饰, 不堆砌辞藻 , 于平淡的口语中见波澜, 生 动而感人, 言浅而意深, 语近而情遥 , 把人人心中都有但未能诉诸于 语言的情景充分表达出来, 正如清人孙洙所言:! 古今悼亡充栋 , 终无 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 中国文学史上 , 最令人向往的也许是苏轼。他能诗能文, 擅长 书画, 开创北宋豪放词派与后世文人画派, 是古今少有的全才。苏轼 一生光明磊落 , 直言敢谏 , 又不自诬品节 , 邀宠取容, 是一位旷达的诗 人,! 祸福不足以摇之∀ ( 刘永济#词论∃ ) 。他的诗词不轻言痛苦 , 然而 他的一阕悼亡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苏轼。 苏轼 19 岁与王弗成婚。弗年轻貌美 , 侍翁姑恭谨 , 对苏轼温柔 贤惠。夫妇琴瑟调和, 恩爱情深。弗 10 年后亡故 , 葬于家乡祖茔。 又 10 年后 , 苏轼知密州, 梦见亡妻, 写下这阕千古传诵的#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 年第 4 期 ( 第 12 卷
No. 4 2010( Vo l. 12
总第 52 期 )
Sum No . 52)
[ 4] 106
这首 14 行诗写得缠绵有致 , 凄婉动人, 表达的感情也十分真 挚。弥尔顿第一次婚姻并不幸福, 第二次结婚时 , 凯瑟琳温柔、 善解 人意, 给双目失明的诗人带来安慰, 他们的结合很美满 , 感情也和谐。 弥尔顿已近 50 岁 , 双目失明, 在政治上很不如意, 凯瑟琳去世时, 他 已经不能写政论文了 , 心情自然十分黯淡。他从未见过她的容貌 , 只 能在! 天堂∀ 里才能毫无障碍地看到她, 这就增加了全诗的悲怆基调。 诗人将亡妻与亚尔塞斯蒂相比, 更强调了她为爱而自我牺牲的圣徒 涵义; ! 蒙着面纱∀ 既符合恍惚的梦境, 又与圣徒乃至天使的形象吻 合。弥尔顿认为女性的心地纯洁与外貌的美好是合一的, 他更重视 心灵美。他的爱情观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那种大胆、 直率、 热烈、 心 有所欢则恣情流露, 无所顾忌的爱情观。他对待爱情严肃而拘谨 , 歌 颂婚后的爱情 , 提倡婚恋合一。他的爱情诗也含蓄娴雅 , 遮遮掩掩, 仿佛笼罩着一层轻纱 , 有点东方诗的味道。这首# 梦亡妻∃ 以超凡的 宗教气氛, 崇高的风格, 纯真的感情与细腻的笔触, 在抒情诗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 在西方文学中也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被英国当代著名诗人菲利普 % 拉金誉为! 20 世纪第一位伟大的 英国诗人∀ 的哈代 , 其系列悼亡诗被认为是! 英国爱情诗歌中的精
*
收稿日期 : 2010- 03- 15 作者简介 : 刘 薇 ( 1976- ) , 女 , 河北沧州人 , 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 , 讲师 ,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 研究领域 : 英美文学 , 西方文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0 年第 4 期 ( 第 12 卷
总第 52 期 )
( elergy) 在英国德文郡的古诗集里是基督徒对无常的世事的慨叹。 从十六世纪以来, 玄学派诗人多恩用他来写反思诗; 自弥尔顿的#利 西达斯∃ 开始, 悼亡诗始用来悼念友人。雪莱的#阿东尼斯∃ , 丁尼生 的#怀念∃ , 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 , 都是悼亡诗中的名篇。亨利 % 金 主教的#葬礼∃ , 哈代的悼亡前妻的系列短诗 , 拜伦的#你已长逝∃ 、 #倘 若偶尔在喧嚣的人境∃ , 以及爱伦 % 坡的#艾蕾奥瑙拉∃ , 都是悼亡诗 中无韵的挽歌。 在中国 ,! 悼亡∀ 几乎是丈夫哀悼亡妻的诗作之专有名词。诗人 擅长在诗歌曲赋中对青楼女子倾吐炽热的爱意, 而对! 有名有分∀ 的 妻子却很少吟诗做赋。然而 , 一旦妻子逝去, 诗人就有了发挥其哀诔 专长的机会, 于是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不少悼亡妻的作品。! 悼亡∀ , 在 古汉语中本来就是指追悼正式配偶。从西晋潘岳开始 , 庾信、 孟郊、 元稹、 梅尧臣、 苏轼、 贺铸、 刘克庄、 陆游、 徐渭、 李渔、 蒲松龄、 纳兰性
一、 悼亡诗概述
悼亡诗可以算是抒情诗的一个! 亚种∀ 。
[ 1] 195
在古英语中, 悼亡诗
帏屏无 髣髴, 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 遗挂犹在壁。 怅怳如或存, 回遑忡警惕。 如彼翰林鸟, 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 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 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 沈忧日盈积。
[ 2] 25 庶几有时衰, 庄缶犹可击。
[ 3] 67
压抑郁闷的心境形成对照, 而! 相顾无言∀ , 将两人的惊喜、 思恋、 辛酸 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 , 有!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 写梦后的不尽哀思, 烘托出悲凉肃穆的气氛 , 表现了对亡妻的无限悼 念。整阕词围绕! 悲凉、 难忘∀ 四字, 将梦境与现实, 过去与将来, 融为 一体, 表达出对亡妻诚挚的怀念之情与哀思。苏轼用家常话写肺腑 之情, 语言朴素自然, 感情真挚深沉, 具有回肠荡气的感染力。用词 写悼亡 , 是苏轼的首创, 并将词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交错使用三、 四、 五、 七言句 , 借长短不齐的句式, 抑扬顿挫的音调, 表达出心中波澜起 伏的复杂感情 , 将自己的身世感慨糅进对亡妻的哀思中, 从而使夫妻 之情展现得深婉执着 , 感人至深。苏轼素来欣赏! 外枯而内膏 , 似澹 而实美∀ 的艺术风格, 这阕词写出两个人生阶段的情感 : 一是热烈浪 漫的新婚时期 ; 一是婚后夫妇一起担受人生忧患的时期。虽平淡无 奇, 却淡而弥久, 久而弥笃。我们也看到了另一个苏轼 : 不仅能以雄 文大手写豪迈之情, 也善于以柔婉的语言写夫妻之爱, 那个旷达超然 的东坡居士也有一颗敏感、 细腻、 丰富的心。
唐代的元稹为悼念 27 岁亡故的妻子韦丛, 作多首悼亡诗。其 中以三首#遣悲怀∃ 最为脍炙人口 , 它们承潘岳的#悼亡∃ 诗于前 , 启苏 轼的#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于后, 成为古典诗歌中悼亡诗的又 一座里程碑。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二、 中国悼亡诗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早的悼亡诗应当是#诗经 % 邶风∃ 中的#绿 衣∃ 。绿衣黄裳原是妻子生前所制, 妻亡而衣在, 睹衣思妻, 不胜哀 伤, 将丈夫对亡妻的思念与伤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为后代悼亡 诗提供了参照的蓝本。 晋潘岳的三首#悼亡∃ 组诗早而有名, 开悼亡诗之先河, 从此, ! 悼 亡 ∀ 成了悼念亡妻的专指。这三首诗也称得上是诗人留下的一块纪念 碑。 ! 其一∀ 写在妻子周年祭后, 诗人不得不离家返回任所的心情。临 行之时, 诗人在空荡的房中徘徊, 触景生情, 不忍离去。全诗共 26 句, 180 字。后 18 句十分精彩, 语淡情浓, 真挚感人 , 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望庐思其人, 入室想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