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ppt(修改版)精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佛家的‚境界‛说带有很强的唯心 色彩,实质上却是指一种经过主体感觉 和思维过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具象,而文 艺作品,首先也是心物交感后在人脑中 形成的审美意象,就它们的精神、意识 性质来说,两者具有相通之处,因此, 佛家之‚境‛很容易被借用、引申到艺 术领域中来。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早已出 现了许多具有优美意境的作品,而在我国的 美学和艺术理论批评中,意境理论也很早就 已见端倪了。
网师园雪景
苏州园林宅 园合一,反 映了人与自 然的和谐, 追求的是山 水泉之乐, 达到了“不 出城廓而获 山林之怡、 身居闹市而 有林泉之趣” 的优美境界。 它融建筑美、 自然美、人 工美为一体。
梧竹幽居亭
退思园全景
苏州园林占地 面积小,采用 变换无穷、不 拘一格的艺术 手法,在有限 的空间内点缀 假山、树木, 安排亭台楼阁、 池塘小桥,使 苏州园林以景 取胜,景因园 异,给人以小 中见大的艺术 效果。
5、绘画
(宋)郭熙《林泉高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窠石平远图》:深秋时节,树木萧疏、平野清旷,晚霭 笼罩,树枝张舞,一派气象萧疏的深秋意境。
郭熙的《窠石平远图》
郭熙不但擅长于画,而且通画理,他总结绘画经验, 写出了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
——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前
言
意境在中国美学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范畴,它不仅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 而且还常表现在平素家居、日常生活里, 影响很大。
‚境‛就是一个世界,艺术之‚境‛就 是‚心‛造的世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 ‚境‛,它集中体现了艺术主体内在的生命 力和丰富的内涵。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占据 有‚中心位臵‛的范畴,它既是包括 文学、绘画、书法等在内的众多艺术 表现所极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接 受者欣赏、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的 一条重要标准。
(2)‚取境‛与风格的关系:
‚诗人诗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意境的特色是 区别作品风格类型的基础。)
皎然《诗式》中关于意境理论的其他观点: 1)‚境‛包括禅境、物镜、心境、意境 2)取境的方法:A、取象与取义结合 B、苦思与灵感结合 3)‚境‛要:高(情高)、逸(气逸)、静 (意静)、远(意远)、新(创新)、 中(适中) 4)具体创造:尚意、情景交融、‚三外‛ (意在言外、采奇象外、文外之旨)
《庄子•齐物论》:‚振于无竟,故寓诸无 竟‛ 。(在无穷无尽的境界里畅游,在没有止 境中安身) ‚竟‛,虽仍有‚穷尽‛之义,但 已孕育了‚境地‛这一新义。
蔡邕在《九势》中已经开始用‚境‛来描述 书法艺术:‚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这里 的‚境‛显然是指艺术中的境界、境地。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文艺 理论家提出了‚意象‛、‚隐秀‛、‚神 韵‛、‚滋味‛等许多新概念,对意境理论 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从周
《说园》
‚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
‚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其与园林所现意境 亦然。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景 物中出现之,统名之曰意境。‘景露则境界 小,景隐则境界大’,‘引水须随势,栽松 不趁行’,‘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 碍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 缠’。此虽古人咏景说画之辞,造园之法适 同,能为此,则意境自出。‛
此图采取‚平远‛法,以展现开阔深远的空间距
离。用‚卷云皴‛描绘突兀的窠石,以表现其浑 厚。施宿墨铺染地面山峰,以展示北方原野的旷 渺,高山的苍雄;以淡墨晕染天空、流水,则天 空明朗寥廓,溪水清澈;以焦墨画树枝如鹰爪, 树木摇落萧索。
全图情景交融,笔力硬劲,笔法秀俊,显示出郭
熙晚年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开创了一代画风。
遂命开门进 去。只见一 带翠幛挡在 面前。众清 客都道: ‚好山,好 山!‛贾政 道:‚非此 一山,一进 来园中所有 之景悉入目 中,更有何 趣?‛
第一章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1、‚境‛的本义:土地的界限或疆域的边线
《说文解字》: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 竟,引申为边竟之称。 《新序• 杂事》:守封疆,谨境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早春图》是郭熙山 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无论从构图、技 法,还是对于所描绘 的季节的把握,以至 呈现出来的诗一般的 意境等,一切都体现 出一种完美的艺术境 界,表达了春天来临, 大地万物复苏的境界。 用冥迷朦胧的淡淡墨 色,晕出春晓潮润的 气氛。迷茫的晨雾, 笼罩着山峦、巨峰、 楼阁、山泉河流等, 孕育着万物的勃勃生 机,仿佛告诉人们, 严冬已去,春天即至。
‚晨风飘歧路,零雨被 秋草。‛(晋· 孙楚 《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 作》)
(萧索凄清的旅程)
‚蝉噪林欲静,鸟鸣山 更幽。‛(王维《山居 秋暝》)
(以动衬静,空山幽静)
3、皎然《诗式》
(1)意境创造的构思: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 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 不思而得,此高手也。‛(在意境创造中要充分 展开想象,经至难、至险的构思,创造出极佳的 诗境,反而使人觉察不到艰苦构思的痕迹。)
意
境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
主讲教师:胡红梅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 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 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显重要。就 中国艺术方面 —— 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 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研寻其意境的特构, 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 的自省工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滟滟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
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青枫浦上不胜愁。 何处相思明月楼?
《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后汉书• 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 过二百里。
2、东汉以后,‚境‛或‚境界‛屡屡出现在佛 教典籍中,用来表述佛教徒经过修炼所能达到的 精神状态、思想高度或某种悟道的境地。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境‛字条:‚心之 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 之色境,乃至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在这 里,‚境界‛被简称为‚境‛,与‚智‛、‚识‛ 对举,显然是指人的意识、精神领域内的世界。 从‚境‛或‚境界‛含义的演化过程可以看 出,佛教中的‚境界‛或‚境‛与其本义有着渊 源关系,仍含有疆界、境域之义,只不过后者指 客观物理世界,而前者专涉主观精神领域。
他主张师法自然, ‚饱游饫看‛, ‚身即山川而取之‛, 从‚真山水‛中获得意向。
《窠石平远图》是郭熙的晚年巨幅杰作,足见其‚景外意‛ 存‚意外妙‛。
图中,近处,窠石高兀,四面皆浑厚,溪水清浅,
杂树枯瘦奇倔,枝干蟠曲。远处,寒烟苍翠,荒 原莽莽,群山列峰,绵亘不断。天空高远,清旷 云淡,是典型的天高气爽的北方深秋景象。
2、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
‚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 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他明确把‚象外‛作为意境所形成的艺 术形象的特征和效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 ‚意境‛须有‚象外‛的特征和效能,即不 仅以神似手法描述物象,而且要有启发想象 和联想的效能,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 术空间。
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 境‛;一曰物境,‚了然境象,故得形 似‛,主要指山水自然物态的描绘;二曰 情境,‚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 得其情‛,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表亲身体 验的真实感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 思之于心 , 则得其真矣‛ , 主要指诗歌艺术 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 ,所谓 ‚得其真‛,其涵义即为‚得意‛。 王昌龄所说的‚意境‛重在‚得意‛, 与后来所说‚意境‛内涵虽有差异,却是 文论观念‚意境‛可见的最早论述。
4、司空图 -----意境说的总结者
(1)‚三外说‛ :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 书》)
(2)如何创造‚三外‛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与王 驾评诗书》)(主观情思与客观景象融合为一,产 生新质意境)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苦不堪忧‛
可怜楼上月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 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昨夜闲潭梦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 斜月沉沉藏海雾, 不知乘月几人归,
应照离人妆镜台。 捣衣砧上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 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斜。 碣石潇湘无限路。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 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 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 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 ──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 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 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 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 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 趣的画卷,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 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6、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 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 穷。‛(语言文字有限而包含的意义无穷去尽)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妙悟说) (惟有懂得妙悟才是内行,才具本色)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举出‚妙 悟‛,阐述诗歌境界,更发挥了司空图诗论。 他用佛家比喻超绝语言文字的‚羚羊挂角‛, 来强调诗歌艺术形象的超绝语言的功用;用 佛家说明超脱尘世的‚空中之音‛等境界,来 比喻诗歌艺术形象的象外效能 ,其实质便是用 禅理直接说明诗歌意境理论。较之宋代一般 以禅喻诗而讲究功力,严羽更进了一层。
意境概念的纷争
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意境‛这一词条的释 义为 :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 调。‛ 袁行霈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 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叶朗则认为 : ‚所谓‘意境’,就是在感性的 ( 形而下的 ) 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 金元浦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空白》中如此说 : ‚意 境乃审美意趣构造之境。‛
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以肉汁的余味比喻诗文应 有的艺术感染力) 刘勰《文心雕龙• 宗经》:余味日新 刘勰《文心雕龙• 隐秀》: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钟嵘《诗品》: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在实际创作中,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已经出现了许 多具有意境的作品。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意境说的诞生和成长期——唐宋
意境说诞生在盛、中唐之际。
1、(王昌龄)《诗格》,首次出现‚意境‛二字: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 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神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 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意境:人的内心意识的境界。
意境研究的现实意义
深入研究意境是古典文艺概念向现代
转换的重要环节; 深入研究意境是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 的一种有力反拔; 深入研究意境有利于透视现代文化艺 术发展的方向。
嵇康《赠秀才入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无忧的望着天空目送远归的大雁,怀负乐琴任五指随心尽 意去拨弹。眼望长空、俯视流水,完全是悠然自得的心境, 此刻的心意大概是随着无限的自然宇宙而去了。
佛家的‚境界‛说带有很强的唯心 色彩,实质上却是指一种经过主体感觉 和思维过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具象,而文 艺作品,首先也是心物交感后在人脑中 形成的审美意象,就它们的精神、意识 性质来说,两者具有相通之处,因此, 佛家之‚境‛很容易被借用、引申到艺 术领域中来。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早已出 现了许多具有优美意境的作品,而在我国的 美学和艺术理论批评中,意境理论也很早就 已见端倪了。
网师园雪景
苏州园林宅 园合一,反 映了人与自 然的和谐, 追求的是山 水泉之乐, 达到了“不 出城廓而获 山林之怡、 身居闹市而 有林泉之趣” 的优美境界。 它融建筑美、 自然美、人 工美为一体。
梧竹幽居亭
退思园全景
苏州园林占地 面积小,采用 变换无穷、不 拘一格的艺术 手法,在有限 的空间内点缀 假山、树木, 安排亭台楼阁、 池塘小桥,使 苏州园林以景 取胜,景因园 异,给人以小 中见大的艺术 效果。
5、绘画
(宋)郭熙《林泉高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窠石平远图》:深秋时节,树木萧疏、平野清旷,晚霭 笼罩,树枝张舞,一派气象萧疏的深秋意境。
郭熙的《窠石平远图》
郭熙不但擅长于画,而且通画理,他总结绘画经验, 写出了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
——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前
言
意境在中国美学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 范畴,它不仅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 而且还常表现在平素家居、日常生活里, 影响很大。
‚境‛就是一个世界,艺术之‚境‛就 是‚心‛造的世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 ‚境‛,它集中体现了艺术主体内在的生命 力和丰富的内涵。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占据 有‚中心位臵‛的范畴,它既是包括 文学、绘画、书法等在内的众多艺术 表现所极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接 受者欣赏、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的 一条重要标准。
(2)‚取境‛与风格的关系:
‚诗人诗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意境的特色是 区别作品风格类型的基础。)
皎然《诗式》中关于意境理论的其他观点: 1)‚境‛包括禅境、物镜、心境、意境 2)取境的方法:A、取象与取义结合 B、苦思与灵感结合 3)‚境‛要:高(情高)、逸(气逸)、静 (意静)、远(意远)、新(创新)、 中(适中) 4)具体创造:尚意、情景交融、‚三外‛ (意在言外、采奇象外、文外之旨)
《庄子•齐物论》:‚振于无竟,故寓诸无 竟‛ 。(在无穷无尽的境界里畅游,在没有止 境中安身) ‚竟‛,虽仍有‚穷尽‛之义,但 已孕育了‚境地‛这一新义。
蔡邕在《九势》中已经开始用‚境‛来描述 书法艺术:‚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这里 的‚境‛显然是指艺术中的境界、境地。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文艺 理论家提出了‚意象‛、‚隐秀‛、‚神 韵‛、‚滋味‛等许多新概念,对意境理论 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从周
《说园》
‚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
‚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其与园林所现意境 亦然。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景 物中出现之,统名之曰意境。‘景露则境界 小,景隐则境界大’,‘引水须随势,栽松 不趁行’,‘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 碍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 缠’。此虽古人咏景说画之辞,造园之法适 同,能为此,则意境自出。‛
此图采取‚平远‛法,以展现开阔深远的空间距
离。用‚卷云皴‛描绘突兀的窠石,以表现其浑 厚。施宿墨铺染地面山峰,以展示北方原野的旷 渺,高山的苍雄;以淡墨晕染天空、流水,则天 空明朗寥廓,溪水清澈;以焦墨画树枝如鹰爪, 树木摇落萧索。
全图情景交融,笔力硬劲,笔法秀俊,显示出郭
熙晚年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开创了一代画风。
遂命开门进 去。只见一 带翠幛挡在 面前。众清 客都道: ‚好山,好 山!‛贾政 道:‚非此 一山,一进 来园中所有 之景悉入目 中,更有何 趣?‛
第一章 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1、‚境‛的本义:土地的界限或疆域的边线
《说文解字》: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 竟,引申为边竟之称。 《新序• 杂事》:守封疆,谨境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早春图》是郭熙山 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无论从构图、技 法,还是对于所描绘 的季节的把握,以至 呈现出来的诗一般的 意境等,一切都体现 出一种完美的艺术境 界,表达了春天来临, 大地万物复苏的境界。 用冥迷朦胧的淡淡墨 色,晕出春晓潮润的 气氛。迷茫的晨雾, 笼罩着山峦、巨峰、 楼阁、山泉河流等, 孕育着万物的勃勃生 机,仿佛告诉人们, 严冬已去,春天即至。
‚晨风飘歧路,零雨被 秋草。‛(晋· 孙楚 《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 作》)
(萧索凄清的旅程)
‚蝉噪林欲静,鸟鸣山 更幽。‛(王维《山居 秋暝》)
(以动衬静,空山幽静)
3、皎然《诗式》
(1)意境创造的构思: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 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 不思而得,此高手也。‛(在意境创造中要充分 展开想象,经至难、至险的构思,创造出极佳的 诗境,反而使人觉察不到艰苦构思的痕迹。)
意
境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
主讲教师:胡红梅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 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 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显重要。就 中国艺术方面 —— 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 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研寻其意境的特构, 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 的自省工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滟滟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
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青枫浦上不胜愁。 何处相思明月楼?
《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后汉书• 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 过二百里。
2、东汉以后,‚境‛或‚境界‛屡屡出现在佛 教典籍中,用来表述佛教徒经过修炼所能达到的 精神状态、思想高度或某种悟道的境地。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境‛字条:‚心之 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 之色境,乃至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在这 里,‚境界‛被简称为‚境‛,与‚智‛、‚识‛ 对举,显然是指人的意识、精神领域内的世界。 从‚境‛或‚境界‛含义的演化过程可以看 出,佛教中的‚境界‛或‚境‛与其本义有着渊 源关系,仍含有疆界、境域之义,只不过后者指 客观物理世界,而前者专涉主观精神领域。
他主张师法自然, ‚饱游饫看‛, ‚身即山川而取之‛, 从‚真山水‛中获得意向。
《窠石平远图》是郭熙的晚年巨幅杰作,足见其‚景外意‛ 存‚意外妙‛。
图中,近处,窠石高兀,四面皆浑厚,溪水清浅,
杂树枯瘦奇倔,枝干蟠曲。远处,寒烟苍翠,荒 原莽莽,群山列峰,绵亘不断。天空高远,清旷 云淡,是典型的天高气爽的北方深秋景象。
2、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
‚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 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他明确把‚象外‛作为意境所形成的艺 术形象的特征和效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 ‚意境‛须有‚象外‛的特征和效能,即不 仅以神似手法描述物象,而且要有启发想象 和联想的效能,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 术空间。
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 境‛;一曰物境,‚了然境象,故得形 似‛,主要指山水自然物态的描绘;二曰 情境,‚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 得其情‛,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表亲身体 验的真实感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 思之于心 , 则得其真矣‛ , 主要指诗歌艺术 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 ,所谓 ‚得其真‛,其涵义即为‚得意‛。 王昌龄所说的‚意境‛重在‚得意‛, 与后来所说‚意境‛内涵虽有差异,却是 文论观念‚意境‛可见的最早论述。
4、司空图 -----意境说的总结者
(1)‚三外说‛ :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 书》)
(2)如何创造‚三外‛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与王 驾评诗书》)(主观情思与客观景象融合为一,产 生新质意境)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苦不堪忧‛
可怜楼上月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 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昨夜闲潭梦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 斜月沉沉藏海雾, 不知乘月几人归,
应照离人妆镜台。 捣衣砧上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 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斜。 碣石潇湘无限路。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 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 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 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 ──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 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 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 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 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 趣的画卷,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 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6、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 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 穷。‛(语言文字有限而包含的意义无穷去尽)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妙悟说) (惟有懂得妙悟才是内行,才具本色)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举出‚妙 悟‛,阐述诗歌境界,更发挥了司空图诗论。 他用佛家比喻超绝语言文字的‚羚羊挂角‛, 来强调诗歌艺术形象的超绝语言的功用;用 佛家说明超脱尘世的‚空中之音‛等境界,来 比喻诗歌艺术形象的象外效能 ,其实质便是用 禅理直接说明诗歌意境理论。较之宋代一般 以禅喻诗而讲究功力,严羽更进了一层。
意境概念的纷争
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意境‛这一词条的释 义为 :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 调。‛ 袁行霈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 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叶朗则认为 : ‚所谓‘意境’,就是在感性的 ( 形而下的 ) 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 金元浦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空白》中如此说 : ‚意 境乃审美意趣构造之境。‛
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以肉汁的余味比喻诗文应 有的艺术感染力) 刘勰《文心雕龙• 宗经》:余味日新 刘勰《文心雕龙• 隐秀》: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钟嵘《诗品》: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在实际创作中,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已经出现了许 多具有意境的作品。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意境说的诞生和成长期——唐宋
意境说诞生在盛、中唐之际。
1、(王昌龄)《诗格》,首次出现‚意境‛二字: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 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神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 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意境:人的内心意识的境界。
意境研究的现实意义
深入研究意境是古典文艺概念向现代
转换的重要环节; 深入研究意境是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 的一种有力反拔; 深入研究意境有利于透视现代文化艺 术发展的方向。
嵇康《赠秀才入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无忧的望着天空目送远归的大雁,怀负乐琴任五指随心尽 意去拨弹。眼望长空、俯视流水,完全是悠然自得的心境, 此刻的心意大概是随着无限的自然宇宙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