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年最新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
题目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例文:冷战结束后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
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
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过程中的态度也较以往更加积极,游说的策略手段更加先进,作用也更加明显。
美国联合研究性组织“美国会议”将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策略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995年2月23至25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美国会议(The American Assembly)文件。
(1)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反应的策略。
研究指出,利益集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机会去施加影响,才有可能取得效果。
(2)提供信息。
利益集团必须拥有清楚准确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供他们参考。
如果这种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信息便比较容易为决策者所关注。
(3)宣传信息。
如何得到媒体的关注是利益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能够使利益集团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其政策游说取得更好的效果。
利益集团也可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发动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
(4)选择参与点。
国会是利益集团的主要政策参与点,因为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通常要对其选民负责,要在政策取向上对“依赖于”他们的人负责,因而成为利益集团最好的游说对象。
国会非层级化、非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为利益集团的政策游说提供了诸多进入点。
由于国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外的许多议员也同样能够设法影响和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也成为利益集团对外政策游说的对象。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改革以来,国会议员的发言和投票状况均可公开,使利益集团的代表能够了解议员的政策观点,从而能够决定游说对象。
与游说国会相比,利益集团游说行政部门的难度要大得多,行政官员对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不象国会议员那么敏感,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特征使它比国会更易于排除利益集团的影响。
尽管如此,行政部门仍然是许多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的进入点之一。
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级官员,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特殊领域的利益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也成为利益集团游说的对象。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样能够帮助利益集团去影响国家政策。
(5)采取适当的游说策略。
采取何种策略对于利益集团游说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
利益集团的代表一方面要游说那些支持他们政策主张的国会议员,同时也要花更大的气力去说服那些犹豫不定的议员。
此外,利益集团还需确定游说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否需要些弹性,或者作适当妥协。
弹性和相应的妥协有可能增加决策者与利益集团进行磋商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
总之,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表现为:第一,在政策选择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利益集团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努力“引起媒体和行政部门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总统研究季刊》(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1999年6月1日。
)。
利益集团推动对某政策问题的辩论,并努力使之产生相应的政策结果。
第二,协同国会进行政策监督。
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国会通常发挥着“火警似的”监督作用,并依靠个人或利益集团去监督行政部门的行为。
当利益集团发现问题的时候,便报告给国会,设法通过国会听证会的形式或通过国会立法予以纠正。
利益集团的此类作用使国会能够保持积极灵敏的姿态,
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及时获取各种信息。
第三,提供信息。
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重要的信息源。
由于利益集团对某一对外政策领域的关注,因而能够比政府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信息。
利益集团所提供的信息成为决策者进行对外政策分析的依据之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利益集团常常雇佣资深的专家,这些人具有在某政策领域的深厚阅历和研究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
以“政府支出”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
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
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
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
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
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
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
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
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
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
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
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
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
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
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却会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形成“热者更热”与“冷者愈冷”的现实。
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及国有资本对传统和下游产业的介入,这种挤出将在更短时间内发生。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实际恶化了结构失衡的格局。
在将视野从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我们在第五章中进行了分析。
基于模型的灵活性,我们在构建区域消费的面板模型时,导入了度量政府行为特征的控制变量。
并确实得到了显著的结果。
政府支出相对规模的差异,即大政府与小政府模式,以及政府支出的约束强弱,显著影响着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与效果。
总体看来,大政府模式下,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而非生产性支出的作用则正好相反。
因此非生产性支出与转移支付的增加,确实能够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一切必须有赖于政府支出约束机制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实证结果实际展现了这样一副情景,随着省际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边界的清晰化,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预算外资金比重的上升,地方政府资金支配能力的自主性得到强化,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最后,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
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我们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从这个角度将,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而非支出规模的调节上,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
的重要方向。
同时,分区域的政府效率考察也揭示了我国东、中、西部政府效率差异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
特别的是,结果展示出中部地区存在一个持续的效率恶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针对政府效率的变迁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结论证实了“小政府更具效率”的假说,但有趣的是,在西部地区,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及政府干预的进一步增强,似乎对经济增长及政府效率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改善存在截然不同的路径。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2、资源税:资源税是以各类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他为纳税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保护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起了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A 5C 6A 7C 8D 9B 10B
三、多选选择
1ABCD 2BCD 3ABD 4ABC 5ABCD
四、简述题
1试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
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1)税收制度。
影响税收负担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税收制度;(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影响着税收负担的总量水平和税收的来源;(3)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税制的结构和税收的来源,从而对税负结构和税收负担水平产生重大影响;(4)宏观经济政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除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管理宏观经济外,还必须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必然对税收负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政府的职责范围。
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数额和比例,总是受政府所承担的职责范围的影响和制约。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利弊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1、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全体一致原则,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其选择过程表现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直到最后达成协议。
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
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点解决起来都有一定困难。
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中之所以存在所谓“免费搭车”的问题,就是因为有人不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只愿意从政府得到公共物品服务,但不愿意为之纳税。
再是为了达成全体一致,就税收分摊比例进行反复协商,随着社会成员的增加而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达成一致。
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1)现收现付式。
具体做法是:第一,对当年或近期内各项社会保险所支付的费用进行测算。
第二,按照需要分摊到参保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同一比例提取,当年支付,不为以后年份提供储备金。
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
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
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
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具体办法是:首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失业率、退休比率、指数化工资率、预期平均寿命、利息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综合测算出参加社会保险的成员在整个投保或退休期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所需的基金总额;然后采取先提后用的办法,将其按照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由投保人按期提取;同时,对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
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备职能,使社会保险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保证。
在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
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
这种方式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为灵活的模式。
一方面它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由于部分基金是同时具备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今年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因为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
经过一年的震荡,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增长明显减速,使我国外需急剧下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这一冲击与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蓄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其中,2003年至2007年在我国经济本轮上升周期中又连续五年保持了10%以上至13%的高位增长。
由此,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一些重要经济
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这就使我们面临着极其复杂和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加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大了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2008年上半年,我国一些经济指标的运行还比较正常,但下半年特别是10月之后,急速恶化,跌势迅猛。
一些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等)的增速大幅下降,一些指标(如发电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全国财政收入、出口和进口增长率等)出现了多年来未有的负增长。
企业经营困难加重,失业风险剧增。
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其对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都还在继续蔓延和加深。
其对我国的影响也已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延伸。
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
不扭转这一趋势,就难以维护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全力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过快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能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我们能否驾驭复杂局面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检验。
为完成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最直接、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管理职能,其作用就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运用相关的政策工具,调节经济运行,熨平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总体的平稳健康发展。
特别是在遇到经济衰退、金融危机而市场自发调节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金融救助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方向上和政策选择上也及时、果断地进行了重大调整。
由2008年初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2008年中期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到2008年第四季度又调整为“一保一扩一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相应地,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重大措施。
今年,为了完成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好已出台和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