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路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路径选择
陈玉荣
在全球的任何角落,市场中的商品,“中国制造”无所不在。大型核电设施迈出国门、中国造“动车组”欧洲开跑、国产大飞机C919组装下线……近日来,国人被“中国制造”的捷报连连刷屏。“中国制造”开始在国际制造业市场刮起一阵“高大上”的“中国风”。全世界都在惊呼:注意中国的崛起。同时,外资的进入中国,年以倍增,仅次于美国,高居第二;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美、日的总和;世界的能源因中国的需要供不应求。国际上的所有经济专家、学者、媒体,最热门的课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共同一致的结论:中国正在成为前所未有的世界生产中心,以生产驰名的德、日,不久均将瞠乎其后。
事实上,德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汽车、电子、药品基地;最技术保密的日本已经将研究开发的基地迅速迁往中国。当然,最近的投资潮中,美国资本进入最快。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引力。中国的所以如此,关键是两个全面:人才的全面和生产能力的全面。就人才而言,不论是脑力、体力的劳动或技术人才,中国都应有尽有,而且素质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工资却远低于同等质量的其他各地,这是世界任何国家所不可匹敌的;就生产能力而言,中国过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生产能力,农轻重国防科技的每个领域都建立起来,采用土洋结合、大小并重、先进同落后互补的方式,什么都可以自己动手制造,这更是举世无双的。人才和
生产能力的全面就构成了建立现代大生产基地的最佳条件。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再是一个产品或一个领域的作业,而是跨单位、垮工种、跨行业,结合的高度组织化的综合生产。一个大型生产基地的建立,所需要的人才和相关工业涵盖面极广。中国就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优势。也就是说,中国的优势,来自于过去基础的扎实,因此不只是像其他发展中国家只能提供廉价劳工的加工工厂,也不只是日本生产的程式化和局限性,而是高中低级技术、制造加工开发、上中下游的全面铺开,提供了成本效率远超于他处的最好生产环境,加上十多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有待开发,投资者蜂涌而入,成就了中国的新世纪世界生产中心地位。
但是,在全球看好中国之际,唯独中国人自己并不如此乐观,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经济上升是整个社会的唯一亮点,国家、社会的内部,矛盾重重,暗流汹涌。即使最发达的经济,也是问题良多:金融、农村、贫富分化、就业等问题还在继续恶化。中国人民的缺乏自信,集中表现为:中国人自上到下的眼睛,都不是自己了望,而是跟随美国动静旋转。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会让人得出截然相对的两种展望?分析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者都看得出问题所在:对国家而言,这是一个方向、动力、资金、市场、技术全部是外部为主,没有自我主动性的无头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所谓的亚洲新兴资本国家模式的放大版:建筑在依附国际资本之下,靠国际企业、资本、技术和国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大循环来带动本地的小循环。为了维持这个经济运作,生产利润的
绝大部分是让外资获取,同时又要维持同其他生产地区竞争资本的优势,国内的工资收入被变相贬低。利润外流、工资偏低,自己的生产成果大部不能回归自己,加以生产的出路主要在美国,外汇赢余挺美元:不能变为本国投资,替美国抬经济轿子。就经济效益而言,这个经济形态,是以本国的利益,来交换外国资本的提携,暂时的捷径,长久的负担。资金、市场的两头在外,使本国经济没有自我调控发展的动力: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疲软,生产立即过剩;资金的涌入,造成经济过热和投机;资金的跑出,促发金融危机。一朝经济危机的严重化,国家就要吃大亏。另外,地利、人和的提供他人的下一步,就是让外资占据本国市场的最上游,这就是新一轮外资的焦点。
更为严重的,还是此一经济形态所造成的国不成国:民族久居人下,眼光向外,失去了雄心、远见和大志;国家的政策导向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官员的重洋轻己已经成为思维方式;国际上空有大国之名,没有任何影响力、发言权,也没有朋友、盟友;国内政治、文化不见振兴愈见衰败;科学、技术没有创建、发明,抄袭、仿制、效颦成风;社会被压缩、分化,人心不满、戾气冲天。
首先,中国工业发展受到“双端挤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长期增长有重要驱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大国,中国的制造业更是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以更为低廉的成本优势加入
竞争,我国部分以代工为主的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也正是东南沿海部分加工制造企业倒闭,引发中国制造业“倒闭潮”猜测的原因。与此同时,很多发达国家正在反思“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极推进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则推出了“工业4.0”计划等。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WTO研究所副所长姜瑞春认为,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强有力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制造业重回美国等发达国家,势必对当前形成的世界制造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制造业形成高压态势。因此,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双端挤压’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这种“双端挤压”格局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所必须面对的,也是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动力。他认为,我国应该做好在这种“双端挤压”中竞争的长期准备。
二是“智能制造”是工业转型核心。“如果按照德国工业4.0的标准来划分,我国的主体还在工业2.0的阶段,我们正在补2.0的课,普及3.0,同时正在朝着4.0发展。而国外大部分都发展到了3.0的阶段,也就是说我们还差一个阶段。”黄群慧认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过程实质就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过程,我国工业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我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黄群慧认为,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同样重视制造业,不再是重视“大”和“量”,而是重视“质”和“强”。姜瑞春认为,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的传统方式已难以
为继,只有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方能适应新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这为我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动能做好了铺垫。无论是媒体分析还是专家解读,“智能制造”都被认为是未来工业转型的核心。黄群慧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制造业信息化,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他表示,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意味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还应该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过去制造业都是大批量、低成本的,未来智能制造可以协调解决消费者低成本、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
三是机器人为“智能制造”添动力。刚刚在北京闭幕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受到多方关注。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看来,随着当前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以及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加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机器人吸引了更多的关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阿图罗·巴荣塞利表示,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发展强劲。2014年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达到了23万个,预计2015年增量为15%,接下来工业机器人还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所有的行业中,汽车是工业机器人使用最广泛的行业,其次是电子、金属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