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word版本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5篇范文》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
造”5篇范文》
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单选题
1:制定蓝海战略的第一步是:回答:正确
1.a
2.b
3.c
4.d确定价格确定买方效益确定成本
确定推广方式
2:推行“第一线作主”的前提条件是:回答:正确
1.a
2.b
3.c
4.d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员工具有很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以上都包括
3:下面哪一项是对“重新排序”这项水平位移技术的正确描述:回答:正确
1.a
2.b
3.c
4.d把产品或服务的一项/几项要素直接拿掉
改变产品或服务的某一项/某几项要素的顺序
对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某项/某几项做出逆向思考的调整
给产品增加一项因素或者几项要素,而其他要素维持不变
4:根据竞争力公式:竞争力=价值/成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回答:正确
1.a
2.b
3.c
4.d成本越低,企业就越有竞争力价值越高,企业就越有竞争力
a和b都正确
a和b都不正确
5:摩托罗拉通过设计变革之后,市场占有率又逐渐回升,这件事说明了:回答:正确1.a2.b3.c4.d创新设计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变革的重要性
6:一个加油站附带出售口香糖、点心、饮料等,这一行销方式采用了哪一种创新:回答:正确
1.a
2.b
3.c
4.d开拓新市场
增加附加价值
创造新事业形态
开创新商机
7: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认可的东西就认为是最好的,而对于新的东西则无法接受,这种思想属于:回答:正确
1.a
2.b
3.c
4.d血统主义
直线主义
逆变心理
畏惧心理
8:我们发现,一些小公司充满了活力和创意,但是一旦发展成为大公司之后,就开始变得僵化,这个现象使下面哪一种思想的反应:回答:正确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推荐PC阅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推荐PC阅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本著作,由中国新思维出版社出版,旨在探讨未来中国如何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其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创新由来及未来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剖析,解决中国重启创新的难题,促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步入创新型大国。
作者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创新能力,强调了中国近年来的创新能力发展迅猛,尤其是从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及获批数量上看,给企业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型经济趋势快速变化等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利用资源集中、提升创新能力,突破“制造”型惯性,走向“创新”型发展?
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首先,要完善创新政策,加强对创新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加自由的市场环境,并把创新政策覆盖到更多的行业和企业上。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让市场发挥关键作用,确保创新者可以得到足够的奖励。再者,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降低企业面对创新成本,优化创新路径,建立孵化器、科技型企业等平台,为创新者提供支持。最后,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同时加强投资者的权利,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总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著作,作者从深入浅出的角度,指出了当前中国突破“制造”型惯性、走向“创新”型发展的策略与措施,使得中国可以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国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升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作者:庞立平
来源:《领导之友》2010年第02期
在五六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问题。当时有专家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有专家说不对,中国充其量只是“世界车间”或者说是“世界作坊”。从那时起,大家就认识到我国产品制造的量很大,但创新不足。我们长期依赖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这些离创造相去甚远。
就目前来说,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其基本表现:一是工业生产制造占据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二是中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15%以上。三是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在70%以上。四是轻重工业比例为3∶7,我国经济不仅工业所占比重大,而且重工业所占比重超大,表明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2009年,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Global Insight)提供的预测显示:我国2009年将占全球11.783万亿美元制造业增加值的17%,而美国则下滑至16%。而在2007年,美国这项比例还在20%呢,那时我国位居第二,占13.2%。美国人认为,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4年。虽然现在找不到确切的数据,但我国制造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是毫无疑义的事实。
但是,我国现在绝不是制造业强国。正如很多人认识到的: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且相距新兴市场国家也有一定差距。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与西方发达的制造业相比,我国制造业材料消耗、能源消耗高,人均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XXXXXXXXXXXX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Create in China”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
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XXXX 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14年10月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日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充斥世界市场。“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凭借自己地理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无疑成为了“世界加工厂”。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使中国产业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隐患。越来越的事件表明“中国制造”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要想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出现质的改变,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明智选择。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状况和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发展“中国创造”应当实行的政策。通过举例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创造”,中国才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经济,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策略
I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Abstract
It i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ign of Made in China. China relies on their own geographical and labor advantage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This pattern spur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it makes China industry gone bad to worse, appeared a series of obstacles and hidden trouble under China's economy matures circumstances. More and more events show "made in China" i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rapid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If China’s economy want to be based on the world. It is sagacious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economy that government must make innovations for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ad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the policy of Made by China should be executed by establishments under the analysis for China industry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ly developing Made by China, China will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 the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文档资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一、如何看待中国加工类企业的产业链定位
由于国际分工的存在,每个国家看起来都在完成自己拥有最充足资源、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共同进行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中国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被外商觊觎,承担着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其制造能力已得到世界认可,很多国外购买的商品上面也会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在产业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相反的,这使得中国很多企业沦为“代工厂”,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就是中国外贸企业的困境所在:辛辛苦苦赚取的加工费,远远不及外国企业获取的品牌费。
而且,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品牌发展,中国企业只会一味的吸引外商投资、追求海外订单,不惜大幅度的压榨劳动力去降低加工费,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签订合同,以此追加订单来弥补其扩大生产带来的维护成本。
简言之,中国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去完成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激烈的竞争使其被迫降低报价去吸引客户,获得微薄的加工手续费,无力开发自主品牌和技术革新,将资金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国外的企业,手中握有品牌技术,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便可以依靠中
国加工为其带来巨额的利润。
因此说,没有自主品牌,中国的企业就是世界的打工仔,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赚的却是最少的钱。没有自主品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仍然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挣扎。
二、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对中国企业有何启发
郎咸平在《郎咸平论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一文中谈到,“中国制造虽已行销全球,但中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利润最为薄弱的一环,而外商因掌握核心技术便可以主宰中国代工厂的命运。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而自己却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中国制造”如何走向“中国创造”
关 键词 :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 发展趋势
中图分 类号 :4 4 F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5 0 ( 0 8)5 0 1- 3 10 — 5X 2 0 0 —0 7 0
随着 我 国综 合 国力 的发 展 , 年来 我 国外 贸 出 口量 急剧 增加 , 逐 已经 是世 界 第 三大 贸易 国 , 现在
2 当前 中 国企 业面 临的 困难 和 问题
近年来 国际 和 国内经 济形势 发生 了不小 的变化 ,对 中 国企业 的全 面发 展造成 了巨大 冲击 和影 响, 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因素, 具体表现为: 21 原材料价格上涨 , 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导致了油、 、 、 . 日 电 气 煤等工业基础原料以及其他原材料 的不 断上涨 ; 2 美国和部分其他西方国家有 目的的针对中国产品质量的炒作 , . 2 导致 中国企业 的产品检测成本 和质量保障费用提高。欧盟出台的 R h 环抱指令为代表的不断提高的各种技术性壁垒 , os 也导致产 品 的成 本 的增 长 ; 出不穷 的各种反倾 销 、 层 配额 限制等 贸易摩 擦 , 使得 产品 出 口增加 了不 少难 度 。 也 23 人 民币加 速 升值 , . 这无形 增加 中国产 品 出 口成 本 ; 口退 税 的减少 , 出 而且在 未 来 的 2_ - 3年 内 必然 还将继续 减少 , 这种减少 的趋势几 乎不 可逆转 , 这使 得产 品 出 口在政 府支持 力度 上有 所减 弱 。 2 劳动力成本 的上升 , . 4 去年以来我国 C I P 加速上升, 特别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工资水平水涨船高 , 为 了留住 工人 , 企业人 工成本 强势上 涨 。 25 随着 经济全 球化 , . 中国制造 的产 品在 国际市场 上 的竞 争 日益激烈 , 其是 以越 南 、 尤 印度 为代 表 的新 的劳动力成 本底 的 国家 发起 的对 中国制造业 的 冲击 , 必然 挤兑 世界对 中国同类产 品 的需 求 , 必 然会影 响 中国产品 的市场份额 , 从而使 中国企业 面临生存 危机 。
试论如何实现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试论如何实现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摘要:国家的富强是由经济体现出来的,不论是科技还是技术,它体现出来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的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但是由制造到创造,不仅仅考得是智慧,而且还有人力与成本的转换,单单在这两方面就能体现出来。所以,要想进一步的强大国家的发展,必须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
关键词:经济发展创造技术转换国际发展
众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正逐渐正为世界经济的焦点,也是整个亚太经济的中心。以美国为首的科技企业近几年来通过不断的资本入股、技术置换等方式,与中国企业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博奕。世界级企业惧怕中国的崛起,同时也需要中国在人力、物力、技术方面的资源,聪明的企业不会为了争夺市场而将对手强硬的挤垮,而是与对手共同将市场做大,然后才取得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市场份额。
历史赋予中国创造的温床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在被记者问及德意科技是如何在SOA 研发这一全球高端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和国内软件业业如何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时,顾涛说:德意科技成立之初就定位于解决过去和未来的问题,过去是指在这之前很多产品和所谓的解决方案解决不了或是解决不彻底的现象或是问题,未来是指循着IT技术发展的轨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技术节点和应用层面的主要问题,那么我们在针对SOA异构(不同的结构)数据整合领域的着眼点就没有完全放在现有市场产品上,因为我们做的是趋势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轨迹才是我们的着眼点。
而对于经营思路德意科技也是研发和服务外包两条腿走路,我们的研发走的是高端技术研发,研发层面和全球顶尖的IT实验室的课题是同步的。而服务外包也不是简单的非技术层面劳动力重复,我们的服务外包路线是高端的核心技术服务外包。另外顾涛认为,想要实现“中国创造”的因素有很多,外部的环境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领导干部的理念提升,相关政策的配套,内部因素包括:企业决策层的定位,企业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营理念,具体执行的各项因素和团队实力。
如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如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作者:暂无
来源:《华东科技》 2013年第1期
科技创新能力是文化创造力的一种,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神秘能力,也不是可以独自发展的孤立能力,它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涵养和培育,它离不开包括文学艺术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其他文化创造力的陪伴和激发。难以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创造力极度萎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极度萎缩,人民享受不到基本的公民自由和权利,而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却一枝独秀、领先世界。
文/陶东风
据新华社报道:2 012年我国出口手机预计将突破10亿部。然而,出口手机占全球市场的比重接近八成,但众多中国企业还赚不到1%的利润。出口一部3 0 0到400元人民币的手机,获取的纯利润大约在2至3元。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刘春介绍,目前全球手机市场99%的利润都被苹果、三星两家公司赚去。专家称,大部分中国手机企业还处于拼装、贴牌和修改UI界面的层次。上游研发被国外巨头把持,生产得越多,交的专利费就越多,就是在替别人辛苦。要改变“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中国手机不能再抱着“代工思维”继续走低价之路。
这个消息令人吃惊,但也在意料之中。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依靠低报酬、高污染、高能耗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赚钱。这个世界工厂生产了不计其数的产品,到自己腰包的钱却寥寥可数。因此中央英明地决策: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创新驱动,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粗放型发展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但怎么才能实现这种转变?
包括手机在内的整个中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实际上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政府加大对于教育和科研的资金投入,倡导文化产业,大搞文化产业实验区,通过合并打造文化航母、科技航母等等就可以解决的。道理很简单:在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政府没有多少对于科研的资金投入,美国大学、科研单位、公司企业的硬件设施,包括精密仪器,不见得比中国好多少(即使有差距也不是根本性的)。在我看来,科技创新能力是整个文化创造力的一部分,它是依托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的。一个缺乏文化创造力的民族,不可能只在科技方面有畸形突出的创造力;而一个文化创造力充沛的国家,一定同时是一个文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等都充满活力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不是一个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不是创新驱动的,它的发展方式也不可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能力是文化创造力的一种,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神秘能力,也不是可以独自发展的孤立能力,它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涵养和培育,它离不开包括文学艺术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其他文化创造力的陪伴,难以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创造力极度萎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极度萎缩,而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却一枝独秀、领先世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正在改革大潮的推进下不断向“中国创造”阔步迈进,虚拟现实、自动驾驶,3D打印、只能家具、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等,一批批先进设备不断涌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元素”,展现“中国智慧”。
然而,中国制造要想实现真正的大发展,还是面对许多的问题。产品数量多、质量差、创新少等;这一些列问题也正在困扰着我们;中国制造给世界的印象也是世界生产的“大工厂”。如何借助世界经济复苏前进的有力风帆,赶上国内发展变革的时代大潮,改变中国制造的现状,大踏步的迈向世界舞台,实现中国创造,打造中国新名片迫在眉睫。
中国创造需要“落地生根”的底气。创造无止境,支持不可少。“中国创造”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扎根基层沃土,靠实干苦干赢取的。要大力营造人人支持创造的浓厚氛围,破解人才、资金、技术等瓶颈制约,把人才、资金吸引到创造一线,激发活力,挖掘潜能,凝聚动能。基层扎下根,创造有生机,伴随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的激发社会活力,千万企业要把握先机、茁壮成长,成为最具创造活力、展示中国创造实力的“新名片”。只有让中国创造“落地生根”,扎根基层,“中国创造”才能长得更高,发展的更稳。才能有自信,有底气。
中国创造需要“大国工匠”精神。伴随着大国复兴的进程,中国
正开启着工匠民族的新时代。未来制造业,终将属于那些思路清晰、立意深刻,真正能影响人、影响时代的匠心制造。可敬的是,中国的民族工业者,正在辨明大势、相机而选,顺世情以致远,正在增强定力、务实进取,合民意而出彩。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成为全球商业舞台上的一颗璀璨
明珠。然而,仅仅满足于制造产品的国家地位已经不够了。如今,
中国正迈向一个新的时代,即中国创造。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经济
的转型和升级,追求更高级别的创新和价值。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
如何发展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作为世
界制造业的工厂,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确保了中国
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以其巨大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
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引领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开始
面临挑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缺乏创新等限
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创造
力驱动型经济。中国创造意味着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
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过去几年里,中
国的创新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也大幅增加。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仅是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转变,
也是在价值观和品质意识上的转变。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简单
的低价商品转向更加关注品质和创新的产品。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
设计、功能和使用体验。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他们
的产品策略,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以满足更加挑剔的消费者需求。
中国制造业转向创造力驱动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目的是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规划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在这个战略框架下,中国政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企业将不仅仅参与全球竞争,而是在全球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软件新思路
C C A D / A M 开 发 商永 无 止 境 的 不 断 追 求
4)
路
,
汽 车 零 部 件 生 产 企 业 也 经 历 了不
。
专业 化
—
—
规模 化 的结果 必 然 要 求专 业 化
,
专业 化 的结
。
同寻 常 的黄 金 增 长 期
零 部件 工 业 是
,
C 果 必 然 要 求 C A D / A M 产 品针 对 各 种 特 殊 零 件 进 行 专 业 开 发
一
些客户就 是在这
然 以 2 D 图 作 为标 准
零 部 件 生 产 厂 需 要 流 程 化 生 产才 能产 生
,
方面有了
血
的教训后
,
才 决定购 买
CAX A 正
版软件 的
。
利润
,
数控 加 工 柔 性 线 不 柔 性
作 为 先进
数 控 机床 新 产 品 调 试 周 期 长 软件供应商
,
,
wenku.baidu.com
D 这 点初 看 起 来 似 乎 对 于 C A
逡
A UTO
采访 对 象
:
CA X A
制造 线产 品 经 理 谢小星 先生
e
英国
D
lc
a m
( 中国 ) 有 限 公 司 翟 万 略 先 生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
大国,一直以来以大规模生产、低成本优势和快速交付著称。随着全
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中国制造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由
简单的“中国制造”向智能化、创新化的“中国创造”转变,才能在
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制造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工业制造的
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面临着
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中
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通过创新方式、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推动中
国制造业向更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和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战略。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和战略的出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由传统的“大而全”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变。在这一转型中,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激
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倡导创新精神、搭建创新生态环
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2 定义梳理
在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之前,首先
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梳理。传统上,中国制造指的是中国在全
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产能。而
中国创造则是指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强调的是中国在创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推荐PC阅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推荐PC阅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本由当今各行业精英人士撰写的著作,旨在介绍中国从过去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它不仅记录了中国重新崛起的历史,还揭示了在促进变革的道路上,中国正在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将要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书中记述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出口制造大国,通过迅速改革,超过十年的努力,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转变成以技术创新和创新产业为重点的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也正在不断地投资科技创新,以改变现有的制造业模式,从而实现从依赖外部市场转向内需经济的转型。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为中国打造一个完善的创新环境,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套自主创新体系。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技术创新、科技管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金融技术等方面正在进行的众多重大改革,努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过渡。
书中总结的,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建立了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中国的科技和创新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仍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促进中国的创新能力,并建立一个更加富有竞争力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体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作者: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第01期
关键字:中国制造/自主创新
随着中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兑现,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全面提速。目前,单纯的低成本技术追随战略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投资研发、本土化开发、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才是关键。
世界银行2006年12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一个新的趋势正在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从中国向孟加拉等国转移。表面看来这并非一个好消息,孟加拉等国或将超越中国成为制造大国。再一思考却发现不是如此。因为据中国海关总署预计,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可望达到1758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4%,净增33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7%。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别国转移,出口量卻增加,这间接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升级。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十大贸易国、第二大外国资本输入国。但“中国制造”给外国人的印象却大都是“价格便宜”、“缺少技术含量”。虽然“Made in China”的标签布满全世界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可是我们更加怀念那些闪耀着智慧的时代,那些充满着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药、钟表的创造性时代。
虽然国家的政策推动和WTO带来的产业环境变化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创新提上日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转变过程中,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有很大的“功劳”,并令中国科技企业产生了依赖性。很多中国科技企业通过采用对于跨国企业技术上的跟随策略,在过去的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显现出不少弊端。随着WTO 进程的提速,“创新将成为中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因为中国的研发投入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麦肯锡北京分公司全球董事Stefan Albrecht表示。麦肯锡研究表明,2005年,中国高科技公司仅以收入的2.0%投资于研发,而在英国,这一数字为4.4%,美国则为5.3%。
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
[题目]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摘要]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历史演变到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经济发展高能高耗、观念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技术应用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缺陷,面对日益科技化、资本化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该通过转变观念、加大经济制度改革、形成市场主体平等竞争机制、加强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规范、实行技术创新、品牌输出等措施来提高经济总量,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整体经济水平达到先进程度,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创新、平等竞争、品牌输出
[内容]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师宏宇)
1.1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1)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贫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年均增长速度,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2008年至今,国际金融形势严峻,贸易堡垒增加,资源越来越缺乏,人口红利减少,环境恶劣,高通胀等问题
1.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中国制造”的出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1.2.1改革开放初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1.2.2制造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变成现实
1.3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对比分析
略述美、德、日、英等国在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效果,举例说明应向国外学习的方面,如:1、品牌策略;2、科技的应用;3、生产方式的创新
二、为什么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许泽杨)
自主创新_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卫兴华武靖州
经济
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的软肋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制造”的成长史。中国制造业所取得的成就,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样,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虽然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绝大部分产品处于短缺状态。而到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许多行业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工业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底端,产品附加值很低。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大软肋。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占11.6%,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仅占5.3%,研发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①在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现实,使得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困难。
以低端产品为主体的中国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微薄。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的“200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7.49%、31.21%,而利润总额却比上一年下降了18.27%。这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因素,但也暴露了中国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加工贸易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体形式,占整个出口贸易的近一半。加工贸易主要采取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的形式,东道国的生产企业从中只收取加工费,所获收益很低。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环境保护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使得产品价格提升空间不大。如果不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会进一步被稀释。利润微薄导致制造业劳动报酬提升缓慢,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提升,反过来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导语: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经济观察报尹中卿/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
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当然要发展新兴产业,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更重要的基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目前,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在经济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把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压缩高消耗、高污染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二,更加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主要是结合传统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培育和发展能够满足和创造有效社会需求的支柱产业。要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培育市场需求,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适应需求升级、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更加重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以内涵发展为主,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水平。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聚焦技术创新、品种质量、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向通过技
术创新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转变,由单纯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领域拓展。要把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技术改造提供支撑,把技术改造作为科技创新的途径,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相互促进,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四,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关键在于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企业销售额的10%以上都用于技术研发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大企业完成。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到四分之一,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不足三分之一,许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研发投入,也没有开展任何研发活动。长期以来,大多数科研成果来自科研单位,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科研成果运用和转化缓慢。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我们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加企业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作者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