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XXXXXXXXXXXX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Create in China”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XXXX 大学中国·哈尔滨2014年10月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日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充斥世界市场。
“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凭借自己地理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无疑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使中国产业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隐患。
越来越的事件表明“中国制造”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要想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出现质的改变,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明智选择。
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状况和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发展“中国创造”应当实行的政策。
通过举例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创造”,中国才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经济,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策略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AbstractIt i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ign of Made in China. China relies on their own geographical and labor advantage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This pattern spur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it makes China industry gone bad to worse, appeared a series of obstacles and hidden trouble under China's economy matures circumstances. More and more events show "made in China" i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rapid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If China’s economy want to be based on the world. It is sagacious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economy that government must make innovations for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ad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the policy of Made by China should be executed by establishments under the analysis for China industry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ly developing Made by China, China will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 the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Keywords:Made in China, Create in China,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Independent Innovation,Strategy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前言.......................................................................................................................................... - 1 -1.1 引言................................................................................................................................ - 1 -2 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 - 1 -2.1 产业竞争力内涵 ............................................................................................................ - 1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 2 -2.3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 - 3 -2.4 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 - 3 -2.5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 - 4 -2.6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 4 -3 “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 ......................................................................................................... - 6 -3.1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 - 6 -3.2 “中国制造”的困境 .................................................................................................... - 6 -4 “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 - 7 -4.1 “中国创造”的内涵 .................................................................................................... - 7 -4.2 “中国创造”的问题 .................................................................................................... - 9 -4.2.1 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 - 9 -4.3 “中国创造”的软肋 ................................................................................................... - 11 -5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 12 -5.1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 12 -5.2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策略 ............................................................ - 13 - 参考文献.................................................................................................................................... - 16 - 致谢........................................................................................................................................ - 17 -I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1 前言1.1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一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弘扬工匠精神高考材料作文7篇
弘扬工匠精神高考材料作文7篇弘扬工匠精神高考材料作文篇1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也许正是因为走得太快,我们没有时间冷静下来思考和沉淀,社会渐渐变得浮躁。
当人们急功近利,习惯于挣快钱,企业一心逐利,只注重效益和产出时,产品自身遭到忽略,工匠精神也逐渐被冷落淡忘。
工匠精神,不同时代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其核心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非强国,我国的制造业在规模上堪称大国,但产品质量却往往逊色于发达国家。
我们的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却造不出一流的产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工匠精神,缺少打磨产品质量的耐心。
因此,只有积极培养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撑起“大国制造”。
工匠精神是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也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的精神动力。
当下,我们提倡创新,鼓励创造,却很少强调“精工制造”,工艺和质量往往不被重视。
诚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由之路。
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制造是创新的基础,创造是更高一层的制造,如果没有过硬的制造水准,再好的创新也无用。
创新与工匠精神并不矛盾,真正的“工匠”,不仅是追求完美,视技术为艺术,而且愿意追求极致,既专注又专业,所以能够不断的发挥创造力,打造出“精工产品”。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创造而是“精工制造”。
瑞士手表之所以能够畅销世界、成为经典,是因为制表者能够凭着工匠精神对每一零件、每一工序精心打磨、专心雕琢。
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虽遍布全世界,却仍被贴以“廉价粗糙”的形象标签,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这种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
德国和日本的工业产品被世界公认为质量过硬,正是因为他们的企业始终传承着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令其生产的产品在世界上拥有美誉。
实施“中国制造2025”,撑起大国制造,需要我们的企业拥有“工匠精神”。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三维CAD不可少
20 年以来 ,国内原材料和劳动成本不断上升, 08
人 民币升值 ,加 以全球性 金融危机突然到来 ,导致 出 口 急剧下 降等一 系列外部 环境出现的新情况 ,中国制造业
正 经 历着一场 前所 未有 的严 峻挑 战。例 如 ,在 曾经是
“ 中国制造 ”生 力军 的广东东 莞 ,数以千计的 、以 出口 为导 向的 、劳动密集 型加 工制造企 业竞 相倒闭 ,上百万
发一次获得成功 。
利。
三维C D A 软件的组装功能,可以把许多不同的零部件 组装在一起,形成装配体 ,以便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检
查 。例如 ,一 台汽车发动机 的装配体如 图2 所示 ,它 由 许 多零件 ,包括 曲轴 、连杆 、齿轮等组成 。如果对装配
体 内的零部件 配上适 当的装配关 系,如 同轴 、相切等 ,
到 ,二 维C D 出的 工程 图样 仅仅描 述 了零 件的几 何 A 输 形状 、尺寸、公差和技术条件 ,虽然满足 了零件生产加
参跏 一 旺— — —
I
 ̄
E p x f p
工的需要 ,但二维C D A 支持的并非产品设计 ,远远不
能够 满足新产 品开发 的要求 。 随 着 企 业 对 自主 创新 意 识 的 加 强 ,对提 高新 产 品设计 和开 发能 力 日益迫 切 ,必然会 带动 企业 对三维
货规划 、供货准备 、样 品制造 、工具制造 、模具制造以 及 质量控制等都可直接应用实体模型的几何数据 ,与产
品数据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集成。近年来,三维
CAD软 件的功能 越来越 强 ,不仅 能够 实现 三维 实体建
模 ,还能进行设计验证和优化 ,在投入生产之前进行产 品的运动和性能仿真 ,避免产 品开发失误 ,保证产品开
RCEP框架下跨境电商品牌出海的发展机遇分析
RCEP框架下跨境电商品牌出海的发展机遇分析作者:侯希来源:《中国市场》2024年第01期摘要:跨境电商作为数字经济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业态,为中国企业品牌出海提供了一条宽广的赛道。
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跨境电子商务和中国品牌出海迎来了发展红利,RCEP中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条款通过破除贸易壁垒、加快资源整合、提升物流效率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为跨境电商品牌出海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围绕RCEP带来的机会,需要从构建政策体系、增强法律意识、培育专业人才、健全物流系统等方面,助力跨境品牌扬帆出海。
关键词:RCEP;跨境电商;品牌出海;发展机遇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1-0001-04DOI:10.13939/ki.zgsc.2024.01.0011引言2022年1月1日,由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提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这一协定的生效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RCEP覆盖世界近1/2人口和近1/3贸易量,整合并拓展了成员国之间多个自由贸易协定,削减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统一了区域内规则,使亚太地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经贸规模最大、发展最富有活力的自由贸易区。
RCEP的生效将为区域内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進一步整合、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强大引擎。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全球跨境电商发展迅速,规模继续快速扩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推动了全球消费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购物的需求,跨境电商也获得了快速增长。
随着跨境电商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品牌出海逐渐成为中国外贸企业顺应全球化趋势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全球化发展目标、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挑战以及趋于饱和的部分国内市场,出海已经成为品牌增量的重要来源。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读书笔记
第一章组织能力:企业成败的关键天时地利下的中国企业崛起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也是能够把握这一独特历史机遇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世纪。
1.1 改革开放的天时近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企业的崛起创造了天时。
1.2 中国市场和资源的地利除了天时之利外,中国特有的市场和资源优势则为中国企业的崛起提供了地利。
人口数量大,市场大,制造业工程师和工人成本低。
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中国企业正在崛起阿里巴巴万科华为联想中集集团格力电器海康威视经营环境重重挑战移动互联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颠覆。
跨国公司的本地化使中国市场上企业竞争升级成本上升和汇率变动带来的内忧外患政策法规的变化调控市场需求和资源供应客户期望值的提高加重企业压力技术更迭和商业模式创新让企业措手不及企业持续成功的两大关键成功=战略×组织能力这两个因素之间是相乘关系(而不是相加关系),其中一项不行,企业就无法获得成功。
正确的战略坚持正确的战略方向,公司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合适的组织能力仅有正确的战略方向是不够的,企业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团队和组织,才能确保自己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执行战略。
战略很容易被模仿,但组织能力难以在短期内模仿。
无论是制定正确的战略,还是打造合适的组织能力,关键在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团队的能力、判断和坚持。
组织能力:基业长青的基础事实上,任何变革措施,如果没有公司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和推动,人力资源部门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果。
因此,组织能力(而不是战略)常常成为遏制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 1 -第二章组织能力的内涵和建设何为组织能力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指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一个团队(不管是10人、100人或是100万人)所发挥的整体战斗力,是一个团队(或组织)竞争力的DNA,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自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逐渐演变为普遍的招工难和涨薪潮,大幅度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能否保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担忧。
既然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中国制造业获得的巨大全球份额,靠的就是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么,随着普通劳动者工资的持续提高,因而不断削弱这一要素成本优势,许多制造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终将丧失,产业向外转移似乎是必然的。
本文并不简单地赞成这种观点。
因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不直接在于工资水平,而在于单位劳动力成本,后者由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或人力资本存量共同决定。
虽然工资水平提高无疑会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成本,但是,劳动者素质仍然可以发挥某种抵消作用。
即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既可以在较低工资和较低人力资本的组合上形成,也可以在较高工资和较高人力资本的组合上形成。
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回答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的问题,不在于做出某些简单的判断,而需要分析究竟什么因素决定着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
本文分析表明,创造人力资本条件是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本文拟采用一种反向思维的方式,从考察潜在的制造业转移目的地入手,看制造业有无可能,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会流出中国。
价值链位置才是制造业竞争力许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曾经占有巨大的制造业份额,后来相继被中国沿海地区所超越。
在遭遇了金融危机并且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压力下,这些国家当然希望能够把制造业转移回国内。
例如,美国明确提出了“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等政策目标,并且成为了奥巴马总统的竞选口号和竞选举措。
经济学家也为此制造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经验证据和舆论材料。
例如,保罗·萨缪尔森从理论上推导出美国“无就业复苏”的受害者或者“占领华尔街”的急先锋们,实际上是国际分工的直接受害者。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热衷地推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称其是社会科学中首屈一指既正确且重要的理论,但几年前又与时俱进地证明了,全球化并不必然使加深贸易的各国均等地获益,而在受损的或获益较少的国家内,由于劳动力不是同质的,那些低技能群体则因全球化而成为受损者。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以奇迹般的速度向前挺进,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
其中“中国制造”功不可没,但如今中国制造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那么中国今后的道路又该如何走呢?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要性可能性正文:背景介绍: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化工用品、装潢材料、纺织用品、金属制品等实行反倾销。
欧盟也对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甚至连印度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对中国进行反倾销。
而且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受到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简介中国制造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只要在中国领土内制造的,不管它的技术、品牌、利益是否属于中国,都叫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
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它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
张瑞敏这样分析:“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
“创造”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的,如果不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得再好也只能是库存。
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可以兼顾高端和低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生产多元化产品,从而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国际竞争的风险。
“中国制造”是从硬件与低成本劳动力中要效益。
“中国创造”是从管理与技术中要效益。
中国制造的现状1、十分微薄的经济利益由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是出于产业链的下端,大多以劳动力集中型为主,一般有很少的附加值。
劳动者卖命的劳动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利益。
据估计,在国内制造商承接的贴牌生产中,外国人拿走了92% 的利润,中国人最多拿到8%。
我们往往需要生产出12亿件衬衣,才能换回1 架喷气式客机。
在出口贸易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加工贸易,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费, 因此“世界工厂”的繁华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获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强大反差。
2、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50年代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日本,60、70年代制造业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80年代以来制造业进入中国大陆。
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回流
本文档格式为PDF,如需转换为TXT,免费下载转换软件:/file/931788 4解压密码:/byby777go 晁毓山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4月22-27日刊登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封面文章,并专门推出了特别报告。
报告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影响物品的生产,还影响着生产的地点。
过去工厂一直在向低收入国家迁移,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但未来劳动力成本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随着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数下降,作为生产成本一部分的人力成本也会下降,这将激励制造商将一部分制造行业输回发达国家,尤其是因为新的制造技术使得制造商面对消费者需求偏好变化时做出更快的响应举措,而且代价更低。
以英国尼桑汽车厂为例,由于自动化的铣床能够互换部件,进行多维切割,能够“感知”故障,再加上装有视觉和其他知觉系统的机器人,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建于1986年、位于桑德兰的英国尼桑汽车厂是目前欧洲生产效率最高的汽车厂。
1999年,尼桑雇佣4594名员工共生产了271157辆汽车。
去年该厂制造了480485辆汽车,是英国产量最高的汽车厂,而员工只有5462名。
未来工厂的一切都将由智能软件操纵。
制造行业的数字化将会跟已经完成数字化的其他产业一样,产生断裂效应。
这些已经完成数字化的行业包括办公设备、电信行业、摄影行业、音乐行业、出版行业和电影行业。
这种效应将不会局限在大型制造商中间。
事实上,这些大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因为这种即将实现的技术将会使中小企业深深受益。
发布新颖的产品将会更加容易、成本更低。
提供三维打印的类似于脸谱的生产服务社区已经在网上兴起——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生产。
随着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呼之欲出。
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全新的生产工艺如三维打印、易用的机器人,以及在线制造协作服务的普及,制造业能在更加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具个性的产品,生产组织更加灵活,需要更少的劳动投入。
生产方式像个轮子一样兜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又转到了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
什么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香巴拉:感谢三位。
曾经我们引以为荣的Made in china 已经褪去了原有的褒义色彩,那么中国怎样在这个产业链上占据重要的位置?现在我们找到了工业设计这个法宝。
但是设计离不开创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中国的工业设计行业势必也要走向自主创新这条道路上来。
但我们都知道,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说一蹴而就的,今天我们探讨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关于中国工业设计的创新问题,我们拿什么来创新。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请教一下,当下,我们很多人都在谈创新,但是具体的创新的概念,真正的创新是什么,创新的价值、含义又在哪里?请各位来给我们来探讨一下,首先请我们院校方,我们的李教授来讲一下。
李德志:我觉得,设计当然跟创新有关系,21世纪的创新是看企业的创新能力。
这是设计的中心,这是每个企业的精神,这是探讨我们创新的能力。
传统的设计,就是说外形、功能上的创新,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一个商业的运作,没有完整创新的可能性。
成功的企业它们提供的产品,它们创新的领域不单只在设计,还有科技,还有商业模式、销售渠道的创新等,未来的设计师可以解释不同的创新的概念,更期待一起去做更加有附加值的产品。
香巴拉:我们协会也在做一些工作,那么请我们的王秘书长来给我们做一些指导。
王瑞刚:谈到创新,我们一般认为大概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个叫做原始创新,主要是指科学界发现了一些人类未曾发现的的东西,这个就叫原始性的创新;还有一类创新,我们叫集成型的创新,特别是工程一类的问题,往往是运用了很多其它人所做出的创新成果,把它集成在一个产品上,使得这个产品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这是一种创新;另外还有一种创新,那叫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就是说运用了国外的某一个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又结合了我们地区的使用情况,又把它发展,又更上了一层楼,一般分为这三类。
对于我们制造业,广大的企业来讲,可能更多的是集成创新。
香巴拉:我们来自台湾的林先生是来自创意设计中心的,肯定会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切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可能性与现实性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一对范畴。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1.你可以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二十五岁的女生谈恋爱,但现实是你能找到一个就不错了;2.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现实性的,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合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虽然没有实现,但总有一天会实现。
3、你想靠打工赚一百块钱,这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3.你想买一张彩票中五百万,这是可能的但是不现实的。
特别地,我们要说明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两个概念的区别。
必须指出,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不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而是两个绝对排斥的概念。
然而,人们经常将不可能性与现实性这两个概念混淆。
1.“制造永动机”——曾经有人当作可能性予以执着的追求。
其实这是不可能性,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机器是不可能永远转动的。
2.“万寿无疆”——曾经是全国人民高呼的衷心愿望。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科学辩证法,任何事情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任何生命的产生,就具有死亡的种子。
3. “大海捞针”——人们常常用这个术语表达不可能性。
其实这是可能性。
因为只要大海中有针,随着打捞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回捞上来的。
4.“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是若干人用来骂人的比喻,意味不可能性。
其实这并非不可能,而是一种可能性。
假如天鹅因遭偶然不测,掉在地上的话,癞蛤蟆发现了,不就可以吃了吗?诸如此例,不胜枚举。
其实,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在于:可能性——无论是现在的可能性或将来的可能性,总是在现在的现实性中或将来的现实性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比如,人类总有一天会到达宇宙中任何一个星球。
这是可能性——将来的可能性,并非不可能性,因为它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平面构成--判断
平面构成判断遵循客观规律,保持形象不变,就是异影图形的设计思路。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最早的涂鸦形式就是3D涂鸦。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装饰画在风格上,可以赋予独特的绘画和设计风格。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装饰画是设计和绘画的基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装饰画的绘制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点绘法、组线法、综合法和构成法。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装画画指装饰中的一切绘画,商业广告中的广告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主题造型分为3大类。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重复是线唯一的表现方式。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图腾是“龙”。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中国玩家贡献了90%的下载量.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中国图形源于华夏民族对自然的崇拜。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中国图形是世界最早的图形发源地。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置换图形即形和意的转换,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物体中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类似的物体替换。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图形的主要思路就是把造型上相似的事物进行置换。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图形,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或者换药不换汤。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置换图形,没有规律可言,创作者可以随意置换,只要与原来不同就可以。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置换思维也成替代思维,思考过程将目标对象和与之相似、相近、可替代的对象进行交换,从而获得创意。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可以寻求反差,但更应寻求微妙的“同而不同”的美学特征。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即取代,由一物换取一物。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的目的是虚构、联想、象征、隐喻。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置换的表现形式,只有位置的置换。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只有苹果手机应用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问:当前弥漫全球的金融海啸,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有人认为带来巨大困难,也有人认为是发展的重要机遇,你怎么看?
金:当前弥漫全球的金融海啸,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当前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带来发展的机遇。首先是全球化产业配置的新格局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全球化的深化带来了全球的本土化。也就是说,全球化最初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出的,它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背景,为了实现西方资本的全球扩张,它就面临了一个到发展中国家如何落地、到中国如何落地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全球本土化的问题。比方说麦当劳,在中国的麦当劳可能操作、层次和美国是不一样的。在我比较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麦当劳建立了儿童乐园、给儿童送礼物,成了一个中档消费的场所,但在美国,麦当劳不需要这些,它就是一个提供低档的饮食消费的企业。
武汉、郑州、合肥、太原、沈阳、长春等第二阶梯城市,一般来说将采取交叉发展的模式,一方面,它必须继续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保持我国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同时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转移。如安徽、湖北的一些城市。一方面它必须继续保持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重要地位,同时,它还要发展更加高端的制造业。这个发展就在高科技的技术创新方面,在文化内容创新方面。比方武汉的光谷有着自己很好的条件,是国内著名高校集中的地区,创新人才集中的地方,它也具备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部分条件。但是它和东部发达地区又有所不同,它的GDP在3000到5000之间,它的GDP总量还没有达到东部那么高。同时,它的服务业可能还在50%左右。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态势下,寻找自己的特点,创建中部交叉发展的新模式,是有着它自身的必要性的。
中国企业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议作文_议.doc
中国企业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发展。
这种认识深入人心,中国人特别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发出强烈的呼唤中国企业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这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中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这个阶段,由于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特别是世界尖端技术垄断更为严重。
中国的十年*** 对脆弱的人才资源破坏更为严重。
总的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拥有世界尖端技术的领域很少。
改革开放创新世纪这个阶段,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提高,但是世界尖端技术并没有量的进展。
中国的企业竞争力不强,拥有世界名牌的中国企业不多。
中国企业的发展靠得是规模,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之路,因此也拥有世界工厂的美誉,坦率的说是世界加工工厂。
国外的专家评论中国的企业总是说:Made in china,but china can t create纵观中国企业半个世纪的发展之路,人们不免有些心灰意冷,但同时也有些激动。
在悲喜交集的时刻,看到缕缕曙光。
振兴中国民族工业需要有一批世界名牌和尖端科技,这样才能使民族工业唱起凯歌。
海尔就是民族工业振兴的楷模。
海尔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为称雄国内外市场的企业集团的。
1984年12月,中德双方签订了《引进电冰箱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合作合同》。
海尔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搞技术创新,并提出起步晚、起点高的创业思路,引进国外公司的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吸收技术,并且开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多项产品。
当我们走进大城市的海尔专卖店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海尔产品海尔双桶洗衣机,海尔空调,海尔彩电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航天公司的辉煌前景,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载着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想,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中国是继前苏联、美国第三个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中国的嫦娥奔月计划奠定了基石。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
2022年中国造纸工业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造纸工业的回顾和展望一、造纸工业的基本状况据中国造纸协会发布的2022年度报告,2022年是我国造纸工业飞速进展的一年,全国纸和纸板的产量达到了4950万吨,消费量达到了5439万吨,分别比2022年增长了15.1%和13.2%,使得人均纸和纸板的消费量比上一年增加了5kg。
2022年同样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022年我国的商品纸浆和废纸的进口量分别达到了759万吨和1700万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纸浆进口和废纸进口量的首位。
纸和纸板的进口量则自1999年以来始终徘徊在600万吨的水平,2022年下降到了527万吨。
随着我国造纸工业技术装备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纸和纸板的进口需求会呈下降的趋势,特殊是对于净进口量,即进口量减去出口量的差额会不断地削减。
尽管自2022年以来中国政府取消了对纸和纸板的出口退税补贴,但是对纸和纸板的出口量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二、我国造纸工业的主要变化趋势1.生产力量开头集中、高档产品比重逐年提高我国的造纸工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力量小,水平低,从而也导致了产品的集中度低。
经过几年来的快速进展,很多品种的生产力量和集中度在逐年提高,是值得关注和令人兴奋的事。
集中度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量。
以铜版纸的生产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在国内的铜版纸市场逐步走向快速成长的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大批以国产小型涂布机为主的生产力量,最高时期曾经达到150万吨。
但是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厂家达到100家以上,生产的集中度低,产品的质量档次都不能适应市场增长的需求,直接导致了在90年月中期以后我国铜版纸的消费严峻依靠于进口的局面。
直到90年月末,国内以泉林纸业等为首的几个引进项目的实施,给我国铜版纸的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气。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经重新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铜版纸生产力量,不仅生产技术装备一流,而且生产的集中度很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量。
工业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下降将使得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减少;在新工业革命 背景下,美、日、欧等工业强国纷纷通过促进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生产来巩固或进一步提升其已有的生产效 率优势,遏止制造业向外转移势头或促进制造业回溯;东南亚和部分南美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开始显现, 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增强。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渠道升级,更多的企业将由过去的来料加工、进 料加工和一般贸易向旨在能够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的对外投资转型升级。
炼钢炉前&amp国家统计局对轻重工业的划分接近于后一种标准,《中国统计年鉴》 中对重工业的定义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轻工业为:主要提供生活消 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在研究中,如上文所述,常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合称为重化工业。
发展趋势
增速
结构
投资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开始进入相对慢车道。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由此拉动的制造业特别 是重化工业投资增速将会出现下降。中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边际产出均出现下降趋势,中国工业经济增 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同时创新驱动不足的特征比较显著并日益强化。
工业相对比重下降的长期趋势形成,重化工业高速增长周期基本结束。工业相对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工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仍将是国民经济中生产效率最高、承载创新资源最多、 最能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决定国家产业和国防安全的最重要的部门。工业内部结构方面,未来随着工业经济增 长动力和增长方式的转换,轻工业的相对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电力工业是将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水能、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经发电设 施转换成电能,再通过输电、变电与配电系统供给用户作为能源的工业部门。是专门从事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 的工业部门。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目录引言 (1)一、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 (2)(一)贸易规模严重萎缩 (2)(二)国际市场需求锐减 (2)(三)世界服务贸易处于下滑态势 (2)(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二、全球贸易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3)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 (4)(一)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有效地规避风险。
(5)(二)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 (5)(三)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地自主创新,有效地抵御风险。
(6)(四)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7)(五)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7)(六)提高出口退税率,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7)(七)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8)(八)选择产业升级、出口市场多元化、做强品牌转内销等多种方式 (10)1、产业升级,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10)2、出口市场多元化 (10)3、做强品牌转内销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3)后记 (14)摘要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
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量自去年11月份持续走低。
本文通过对影响出口的几个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政府与外贸企业应对危机的措施。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国际贸易引言最初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动荡逐步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各个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这一场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出口贸易已经严重受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提出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 问题,并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③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单元知识结构线索
50年代初的恢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50年代中的发展
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的曲折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 全会关于改 革开放的决 策
生产关系 调整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 济的劫难 ⑴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1978年 以来
⑵经济体制改革
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⑸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发展(1949——1976年)
1.必要性与可能性(条件): 我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必要性)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前提) ②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 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 (可能性) 条件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7年)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1)时间:1953年提出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关于工匠精神作文1000字
关于⼯匠精神作⽂1000字关于⼯匠精神作⽂1000字 匠⼼是什么?匠⼼是精雕细琢,匠⼼是⼀丝不苟,匠⼼是沉稳平和。
下⾯请看⼩编带来的关于⼯匠精神! ⼯匠精神作⽂1 何为⼯匠精神?通俗的来讲就是⼯匠对⾃⼰的产品精益求精,注重每⼀个细节。
可能有⼈会说,如今⼀切都来去匆匆,⼯匠精神有何意义,完成了就算达成⽬标,何必多此⼀举⼀丝不苟地去完成呢?但是⼯匠精神给予了千千万万⼈便利与⽣活的充实,如果没有它,世界便失去了意义。
路过⼼上的寿司店——寿司之神⼩野⼆郎许多⼈应该也有听说过《⽶其林指南》,只有优秀的餐馆才可被选中,想要得到它的认可并⾮容易之事,它遍布全世界,凡是得到它的星级的店,便可在全世界名声⼤噪,是多少商家渴望得到的终⾝成就。
可就是有⼀家看似不起眼的寿司店受到了它的青睐——⽇本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喜爱寿司的朋友肯定已经猜到了这家店的店主,⼩野⼆郎。
不知是否有⼈看过《寿司之神》这部记录⽚,它讲述了⼩野⼆郎⼀⽣追求将寿司做到极致完美的经历。
他做的寿司⼈⼈吃了都赞不绝⼝,不禁让⼈疑惑,是什么秘诀可以让⼈对寿司如此垂涎三尺?⼩野⼆郎曾说,“你必须要爱你的⼯作,你必须要和你的⼯作坠⼊爱河……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知道顶峰在哪⾥”他不仅嘴上说了,⽽且实际做到了。
⾸先是他做寿司的材料,鲔鱼是必不可少的,⽽它有专业的鲔鱼供货商只供货鲔鱼,其它原料的供货商也是如此,每个都是各领域的专家。
但寿司的制作过程都是简单的基本动作,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味道却为何如此不相类似呢?原来其动作之下功底暗藏之深,看似轻松地揉⾯团,夹鱼⾁,背后却是反复的练习与尝试。
拿鱼⾁来说,⼀定要煎煮到⼏分熟,哪怕尝起来有⼀点不同,⼩野⼆郎也要⼒争将它做到理想中的味道,想当他的学徒,也⼀定要做到最好才有资格。
⾁质要揉压使其变软,寿司上桌必须保持温度等⼀⼤堆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寿司做到极致完美。
教学设计4: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对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容和意义;知道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2.时空观念:通过《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战略中心的转移,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3.史料实证:能够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学习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内容,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通过搜集、选择、运用相关史料进行分析,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充分利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国家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的党,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难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观察多媒体图片,上图描绘的是什么事件?同学们思考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新课讲授【师】多媒体展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图片,同学们观察图片学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情况。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权建设(1)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师】宁、汉为什么能够合流?【生】蒋介石、汪精卫他们的根本利益一致。
师总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开始着手建立反革命政权,与武汉尚未叛变革命的汪精卫国民政府对立。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也走上反革命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以奇迹般的速度向前挺进,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
其中“中国制造”功不可没,但如今中国制造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那么中国今后的道路又该如何走呢?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要性可能性
正文:
背景介绍: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化工用品、装潢材料、纺织用品、金属制品等实行反倾销。
欧盟也对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甚至连印度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对中国进行反倾销。
而且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受到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简介
中国制造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只要在中国领土内制造的,不管它的技术、品牌、利益是否属于中国,都叫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
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它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
张瑞敏这样分析:“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
“创造”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的,如果不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得再好也只能是库存。
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可以兼顾高端和低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生产多元化产品,从而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国际竞争的风险。
“中国制造”是从硬件与低成本劳动力中要效益。
“中国创造”是从管理与技术中要效益。
中国制造的现状
1、十分微薄的经济利益
由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是出于产业链的下端,大多以劳动力集中型为主,一般有很少的附加值。
劳动者卖命的劳动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利益。
据估计,在国内制造商承接的贴牌生产中,外国人拿走了92% 的利润,中国人最多拿到8%。
我们往往需要生产出12亿件衬衣,才能换回1 架喷气式客机。
在出口贸易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加工贸易,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费, 因此“世界工厂”的繁华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获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强大反差。
2、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
50年代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日本,60、70年代制造业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80年代以来制造业进入中国大陆。
虽然每一次专业多带来了一个地区的经济
繁荣,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
像日本震惊世界的水俣病就是由于由于产业转移到来的环境污染所决定的。
现在中国好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达标,长江里黄水滔滔。
每一次招商引资都会很大程度上破坏当地的生态情况。
3、受制于人的企业状况
由于中国企业本身的低端以及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使得中国的一些企业往往需要向外国购买先进的设备或者支付专利使用费。
在这一点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的深层次发展。
受制于人则听命于人。
特别是那些作为外国的代工厂企业,如果收不到订单,企业就会完蛋。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
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使得这次产业转移与前几次都不一样。
如果中国全部参与劳动,那么基本上可以保证全世界人民吃喝不愁。
可是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在工作,那么就有一大部分的产品是多余的。
再加上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根本没有办法消费掉这部分产品,所以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
中国必须减缓对于生产低层次产品企业的投资。
对于有些行业已经没有投资的潜能,否则只会带来能源与资源的浪费。
中国本土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丧失了劳动力优势。
中国的是一个人均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但是随着一个制造型企业在一个地方的投资,必然会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工资提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富士康要在内陆寻找新的产地的原因,深圳过高的人力成本已经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企业的利润。
中国商品价廉的时代终将要结束。
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增加关税,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产品价格太低,损害了本国一些相同行业的利润,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口失业。
虽然这种解释不全对,但是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现在的国际情况。
中国制造很骄傲,但往往也是低档廉价的代名词。
而且现在国际上的资源和能源价格也在不断上上升,这对中国一些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所以一些制造型企业不得不寻找出路。
没有哪一个国家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特别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不管事日韩,还是港台、新加坡都一样。
历史是向前进步的,不管是快还是慢,总归是这样的。
如果中华民族要是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突破中国制造的桎梏。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可能性
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必然伴随着一个地方人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以及另一个地方人力成本
优势的获得。
现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是中国的东部以及中部的部分地区,下一个地区很有可能就是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印度、非洲、以及中国的西部。
现在中国东部已经有许多企业将场地转移到内陆,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在东南亚以及印度寻找新的基地。
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为中国创造提供了一个客观条件。
国家也出了一些政策来来引导与指示一些企业的内迁,对于在东部投资的一些外国商家也加以限制。
而且政府也在积极推行一些法案来淘汰那些过时的企业和工厂,从而促使一些企业与工厂创新意识的提高。
而对于那些创新型的企业加以保护、扶持、并提供一些帮助。
许多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以及行政制度也得到了解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已经成为中国许多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政府的推动已经为中国创造提供了一个催化剂。
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中国制造在有人看来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汇,但是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经历。
当年美国模仿欧洲,然后日本模仿美国,亚洲四小龙又模仿日本。
以日本为例, 日本60年代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收取低廉的加工费。
70年代进入自主开发阶段, 实现在主导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 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换。
80年代, 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
再大力开发尖端科技, 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日本成功完成了从“日本制造”到“日本创造”的转型过程。
30多年的“中国制造”使得中国的企业有很强的模仿和复制能力,这些都为以后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以前中国很少有企业重视品牌,现在不管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有很强大品牌意识。
生产者对于产品的创新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内涵的追求是实现中国创造的基本条件。
中国现在的大环境已经显示了一个创新时代即将到来。
根据相关数据,在产品研发投资方面,我国已经取代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此于美国。
在过去的10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了一倍。
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取代德国位居全球排行榜第五位。
1998年以来,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增长了3倍还多,美国每年培养13.7万学士以上的工程师,中国每年培养35.2万名同类人才。
在美国的外国留博士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2006年已有3万人留学回国,这些都为企业的发展和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国创造的视角
一、科学技术上的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上的革新往往能带来文化、思想、制度上的变革。
像三次科技革命,莫不如此。
从小的方面来说技术创新也可以给一个企业带
来持久的活力,从而在竞争中握有杀手锏。
现在世界上技术创新最多是美国和日本,相应的它们也是世界上第一、第二发达国家。
要想成为真正的创造型国家,在技术上一定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位。
二、文化思想上的创新。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明,同样的杯子,当它出炉时没有任何价值差别,但是被赋予文化内涵后,就有了本质的差异。
一个商品是否拥有本民族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的创造能力。
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
它是除了技术创新外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创造能力的一个产业,像美国的好莱坞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等。
三、制度管理上的创新。
一个事情,如果比别人做的好、做的快,那么也会在市场占有很大的配额。
制度不仅指的是企业的管理制度,还有国家宏观调控中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个制度管理上的创新,是可以很到程度上提供劳动效率和生产力的。
历史上大规模生产就比手工作坊更有效率。
各种创新往往相互影响,一个方面的革新甚至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的改变。
先进的技术会促使先进的管理制度的出现,从而形成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又会发明新的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智造创造晚霞 2010年2期
2.从自主创新视角谈“跳板”的打造——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迁刘金华马艳霞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3.针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意义与对策的研究廉春淼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4.创意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曲如晓颜莹北京师范大学
5.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赵然a, 赵依霖b, 李滢b 吉林大学a.经济学院;b.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