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读书笔记

1、王符提出“人道曰为”是否与其自身经历有关系,可参龚鹏程《汉代思潮》。

2、王符对“阴阳”的认识与董仲舒有何不同。

3、王符的人性论持“三品说”,那将君王置于那一品?《考绩》是否也将此作为基础?

4、阳嘉新政与文学发展

5、中国传统政治本以德治为主,王符却大力宣扬法治的重要性,他是如何平衡二者关系的,

法治保障了君主的主体性,德治又是在取消君主的政治主体性。这恐怕就是中国几千年士大夫政治最大的内在矛盾。王符在提倡礼治的同时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汉代社会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累积的结果。纯粹的士大夫政治理想——礼治,实际上本来就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工日趋细密,政治统治需要的是能够切实充当政治官吏的行政人员,而这些儒家的士大夫恰恰是很难完成这个任务的。儒家礼治提倡的政治理想,希望单纯用一种道德上的约束来完成对社会大众的规范,这显然是不行的。这时就需要法治出来弥补礼治留下的这种空缺。可以说这是东汉社会理性知识分子的共识,也是西汉宣帝“王霸道杂之”政治的回响。同时,王符还着重强调了法治一定要严格,避免因为礼治带来的“人情”乱法,这样最终会导致礼治与法治的双重失效。

6、王符对“士”的批判,注意他本人的身份。

7、中国文化的过错,只表现在何以会产生一批子孙,把自己的过错只向其祖宗身上一推,

而毫不以自己的无知无良为可耻。(徐复观语)

8、礼是儒家政治主张,其内涵包括“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因此,对社会分工是持一种

宽容态度的。王符对商业所持的宽容态度与这种儒家思想应该是有关系的。

9、王符的法治实际上是与经济等发展富民思想相辅相成的。理性法治代替宗法制行政,是

富民经济思想的客观保证。

10、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主要是以宗族亲缘为标准,而财产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

这一点与欧洲不同,也是商人地位被歧视的主要原因。

11、中国的官僚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既然来自于亲亲尊尊的宗族关系,那么导致的后果是

很多人并没有直接产生社会财富却身居要职,而其他人则地位低下。这就需要法治来为工商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2、王符对商人的态度还应该注意到:一、商人造成的人口流动,二、王符对商人作用

的认识,三、王符的这种对社会分工的宽容态度是否与“礼”所内涵的“和而不同”思想有关,四、王符的实用主义理性。

13、秦用文法吏而尚法治,最终不免二世而亡,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需要一种较柔性的

统治机制,纯理性的政治与中国文化中尊尊、亲亲的观念必然会产生莫大的冲突。14、法家是理性的施政方针,正如杨鸿烈所言:“法家最看重的是效率,”并且认为:“法

有最高的效率。”(P173)

15、王符的重民思想,可以看出他对政权的批判并不是基于道和势的矛盾,不是为“士”

争取权利,而是为民请命。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经常以文化贵族的身份自居,从而导致的是经常性地与“民”产生天然的隔膜,但仍茫然不知地“为民请命”,但是王符不是这样,他的政治批评一切都是以“民”为出发点的,因为他虽然跑肚经书,但是却一生潦倒,混迹于平民之中,这样就对民生疾苦非常的熟悉,也使他对“民”更抱有一种责任性。王符的“为民请命”是“接了地气”的,因而就避免了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的那种迂阔的高谈玄论,往往皆能切近时政实际。正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所言:“符遭逢乱世,以耿介忤俗,发愤著书。然名达治体,所敷陈多切中得失,非迂儒矫激务为

高论之比也。”(《潜夫论笺校正》P490)

16、王符论《赞学》表现出对“师”的重视,但是“师道”培养出来的正是守“道”之

士,这就在一定层面上能看出“道”与“势”之间的一种矛盾。因为儒家是重“师法”

的,正是因为有了尊师之道,所以才有了“士”对“道”的坚决护卫,也才有了道势之争中大量的卫道之士。

17、王符的法治思想。孟子曾经把“国人皆曰可杀”视为行法的前提,但是这显然是不

理性的一种法治措施。这思想只能是在法治尚不健全,社会还处于原始的氏族文化统治时期。随着法治的发展,这种思想将被纠正,王符在《潜夫论》中就表现出了对“民皆曰可”的一种理性分析和批判。(P245)

18、不可否认的是,董仲舒思想和王符思想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渊源关系,片面强调两者

的不同也是不合适的。董仲舒也曾言: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董仲舒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无非是希望用“天”的权威来约束“君”的权威,这其实存在很大的弊端。结果是,不但“天”没有变成“君”的监督者,反而变成了“君”的保护者,所以借“天”来达民的理想终究不能实现。王符思想的不同就在于,他虽然也说“天”,但是时刻在强调天意以民意为重,这实际上就将“民”置于“天”的护佑之下,比起董仲舒的策略,王符的这种借“天”伸民的思想应该是更加奏效的,也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最好贯彻。(P325)19、王符的政治思想是理性的,他与同一时期的士人一样,都将高悬的理想同现实的政

治区分开来。他们已经意识到现实政治的最大可能是“小康”而非“大同”,所以常会见到王符的“末世”之叹。可见王符的内心虽然也还对儒家的礼治社会存在幻想,但是理性的因素告诉他在现实中这是不能实现的,礼治必须要用法治来保障其行政的效率。

但王符同时也注意到了法治带来的弊端,如大量的酷吏、俗吏的出现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王符曾在文中言:“更任俗吏,虽灭亡可也。”

20、王符对谶纬表现出的漠视态度实际上也是风气使然,其实桓谭、张衡等人已为其代

表,因为儒生的关注点已经不在此,我们片面夸大王符之理性而不注意时代风气,论之不免会显得迂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