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经营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
主持人:贾瑛瑛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
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户
风险或债项风险,而是综合性、系统性的
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金融危
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引发了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萧条。美国是全球最大
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
28%。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是美
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系统性、累积性大
危机,也是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体系长
期严重失衡导致的一次系统性大危机。二
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社会、政治和大
众心理产生重大的冲击。从社会层面来
看,严重影响了各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从政治层面来看,对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政策决策和执行机制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心理层面来看,导致人们对失业、收入减少的担忧加深,社会的整体风险偏好也日趋保守。三是危机暴露了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涉及全球性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依赖高杠杆率的“放款—批发—分销”模式,颠覆了曾经在业界风靡一时的“最佳实践”。而实体经济的不景气,进一步恶化了各国金融机构的预期,导致流动性进一步紧缩,从而形成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
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金融业将发生一系列变革。首先,金融监管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业务范围将被纳入监管视野。其次,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将被重构,激励机制将面临重大调整。第三,全球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回归传统,“华尔街模
式”的交易与自营业务比重将大幅下降,传
统银行业务比重将上升,远离实体经济发
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危机引发的风险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波动对
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目前业内有两种观
点:一种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
商业银行的影响比较有限。中国相对封闭
的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管制一定程度上隔
离了流动性风险的传递,为国内商业银行
构筑了一道“防火墙”;另一种观点则认
为,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互动日益
紧密,中国正成为国际资金流动链条上重
要的一环,全球经济变化必然会通过各种
渠道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国内商业银行
无法独善其身。实际上,如果综合两种观
点来看,就可以反映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
面临的形势:一方面,中国特有的经济体
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
的影响,全球经济变化短时间内尚不会对
国内商业银行造成直接的破坏性冲击;另
一方面,金融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给国
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国
内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会变得更加复
杂和更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未雨绸缪,防
患未然。
笔者认为,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最大的风险仍为信用风
险。面对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各
种方法手段,识别出哪些是可以发放贷款
的优质客户,哪些是不能发放贷款的劣质
客户。如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到
位,将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给商业银
行盈利甚至生存带来严峻的挑战,进而会
严重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社会安
定。尤其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抵御国
商业银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经营策略■
刘信义
68中国金融·2009年第24期
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风险的时期,商业银行必须更加严格监控信用风险。这其中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类企业的风险。
第一类是集团性企业。集团性企业相对于单个企业,在给银行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集团企业往往跨地区、多元化经营,股权和组织结构十分复杂,企业经营情况难以及时掌握,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使得银行难以监控其资金流向,同业多头授信也可能导致信贷风险集中。因此,对集团性企业不应迷信规模,不应盲从跟风。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财务制度健全、资金往来规范的集团性企业,应予以支持;对主营业务不突出、财务制度不健全、关联交易不按市场规则进行的集团性企业,应审慎介入;对单纯依靠银行信用膨胀进行规模扩张、资本运作频繁的集团性企业,应严格控制授信额度,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逐步退出。
第二类是与国际经济关联度高的企业。由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下降,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出口型企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经营困难,还款能力下降,对授信银行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与此同时,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对许多外资企业的母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母公司的经营风险传导到其在中国的下属企业,影响国内相关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银行应关注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
第三类是“两高一资”企业。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国内银行需要关注这类企业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且周期性波动行业要重点关注,防范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的贷款。
国内商业银行
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经营策略
人们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如果篮子都破了又怎么样来保证
鸡蛋的安全呢?我们认为,应对系统性风
险,不能仅仅单纯从一般风险管理的角度
来看问题,必须要拓宽视野。也就是说,商
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性风险管理,另
一方面且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必须要
加强战略管理,实施战略应对,才能抵御
系统性风险的冲击。
在加强基础性风险管理方面:一是着
重加强对经济周期波动敏感行业的信贷结
构调整。通过大力调整信贷结构,使有限的
信贷资源向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经
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地区、战略业务领域和
重点目标客户倾斜。二是进行宏观经济环
境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密切关注重点
行业、地区、企业的贷款质量变化情况。三
是特别加强风险预警。密切关注抵质押资
产价格变动,以及行业政策、环保政策等相
关政策的变动风险;关注客户和关联交易
的风险,如原材料涨价等企业经营风险,在
风险预警的同时提出风险防控的措施。
在实施战略应对方面:一是要抓住机
遇做好银行主营业务,不断做大做强,增
强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二是要加强战略
管理,推进业务经营与银行管理两个维度
的战略转型,实现银行发展结构的优化,
提升整体管理能力,使银行成为一艘在大
风大浪中仍能稳健前行的生命之舟。三是
要在做好银行主业的同时,稳步扩展经营
地域和领域,向中小企业业务、农村金融
服务等蓝海领域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服务
领域推进,通过有限的多元化增强市场竞
争力,不断提升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抵御
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努力实现中国银行业
的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
在经营策略层次,国内商业银行必须
围绕系统性风险防范,以科学的理念和方
法,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快金融创
新、加强组合管理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提供各类
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业,依托于
贸易、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因
此,银行无论是做传统业务,还是做综合
性业务,都必须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前
提,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变化,合理、有度
地扩展经营领域。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
需求,不但不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还会
对其产生严重伤害。与国际同业相比,国
内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还较低,需要稳步
加以提升。但是,这种提升必须适应中国
经济金融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能脱
离实体经济,更不能在金融体系内部进行
自循环。
其次,要在做好传统业务基础上开展
金融创新活动。金融创新始终是我国银行
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应看到,
开展金融创新,首先要做好存、贷、汇、结
算等传统业务。只有做好这些基础业务,
并有效管控相关的源头性风险,开展创新
活动才具有牢固基础。因此,作为银行的
战略决策者,一定要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保
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创新机
理以及完善风险管控机制之后,积极稳妥
推进创新活动。
第三,要在传统风险管理基础上加强
战略层次的组合管理。国际金融危机的教
训告诉我们,面对银行经营领域的不断扩
大,要不断提高风险识别、计量和处置水
平。更重要的是,要从战略层面加强各个
经营领域之间的组合管理,避免在业务多
元化过程中出现战略性失误以及由此引发
的重大风险。过去一段时间,国际上部分
金融机构由于盲目追求短期高收益,导致
资本市场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比例严重失
调,危机来临时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挑
战,最终只能进行大规模业务重组。国内
商业银行既要善于通过有限多元化,实现
风险的适度分散,更要善于通过加强战略
组合管理,强化风险防火墙建设,促进银
行主业与跨市场业务优势互补,优化资源
配置,提高综合收益,避免盲目分散和无
效扩张。■
作者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
(责任编辑 贾瑛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