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散文阅读训练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散文阅读训练三篇
一、冠军母亲的诞生
梅树童
程亮妈每天天还没亮就起了身,和面、生火,手脚麻利地烙好一锅香香的饼,然后放入蓝布包袱,再满心欢畅地顶着星星上路。
儿子程亮在县城重点高中上学,从家到学校的山路有三十多里远,妈想着儿子吃到饼时的快乐样子,浑身就有用不完的劲,她一路小跑,竟能在儿子上课前赶到学校。
程亮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另一桩心事又让妈眉头不展:学校已多次催欠款了,因为上学时学费没交全。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妈妈的头发又白了许多。
一天,她望着后山满坡的青绿发愁时,突然有主意了:现在城里人不是流行吃什么绿色蔬菜吗?咱这漫山遍野的蔬菜若是挑进城卖,不是可以赚大钱吗?
第二天,妈妈怀里揣着饼、肩上挑着一担菜就上了路。
妈妈即使这样还是走得飞快,当天还蒙蒙亮时,她依旧把香软的饼给了儿子,然后再卖菜。
程亮望着妈瘦小的背影和一担沉重的菜发了半天愣。
妈的菜卖得出奇快,那满着露水的青菜总是第一个被抢光。
然而,愁人的是街上有穿制服的人不让卖,每当他们一出现,好多像她一样的乡下人就像见了鬼似的四散奔逃,妈也吓得不行,有时跑慢了,篮子就被踩了,青翠的菜也被踩得稀巴烂。
可妈还是偷偷摸摸地卖、没命地跑,时间一长她就不怕了,因为已没人能追赶得上她。
程亮不忍心让妈一个人这么劳累,他也加入了卖菜的行列。
每个星期六晚上步行回家,星期天一大早再和妈一同挑菜进城。
妈开始不允许,后来见儿子的成绩一级棒才答应下来的。
本来嘛,山里的孩子走几十里山路是无所谓的事,可才开始跑的时候程亮就吃了一惊,他竟跑不过妈!妈挑着一担重重的菜像没事人似的。
程亮不服气,脚下拼命加力,还是跟不上,可妈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啊!好在程亮年轻,不久就能赶上她了。
一天,程亮在报纸上见到一则消息,说为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县里决定举办一次长跑运动会,参赛对象不设限制……奖金很是丰厚,冠军一千元,亚军五百元,程亮看了心一动。
程亮就为自己和妈报了名。
那天,观众看到一个头发斑白的瘦削女人也参赛,个个都觉得好笑,谁知发令枪一响啊,他们才知道笑错了,那女人跑得极快,简直像平地刮起一阵旋风,没有人能追上她,即使一个高高的、黑黑的学生模样的大男孩也追不上。
结果,冠军就是妈妈,亚军是程亮!
这一来,媒体自然是蜂拥而至,先问程亮妈怎么跑得这么快,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妈笨拙地拿着奖杯和奖金笑得眼都细了,说:“这有什么,跑山路跑惯了呗,如果你也有一个儿子在几十里外的城里上学,你天天要送吃送衣给他,还有一大堆债要还,那你肯定跑得比我还快。
”
记者又采访程亮,程亮望着妈黑瘦的脸庞拼命克制自己,没让眼泪掉下来:“从小到大,我都紧跟在妈后面,如果你有这样一位妈妈,你也会跑得和我一样快的,可是……我真的不希望其他的妈妈也跑得这么快,因为这样的妈妈很辛苦!”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
1. “程亮妈每天天还没亮就起了身……”句中的“每天”用得好,好在哪里?
2. 程亮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哪一桩心事又让妈眉头不展?
3. 母亲“望着后山满坡的青绿发愁时,突然有主意了”,母亲的“灵光一闪”说明了什么?
4. “愁人的是街上有穿制服的人不让卖……妈也吓得不行,有时跑慢了,篮子就被踩了,青翠的菜也被踩得稀巴烂。
”句中两次用了“踩”字,这形象地刻画出了城管执法的什么形象?
5. 本文多处采用了对比描写,效果强烈,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一、1. 一是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挚爱,二是为母亲夺冠设下了伏笔。
2. 学校已多次催收欠缴的学费。
3. 说明母亲平时常常考虑如何多挣些钱以支付儿子的学费,所以当母亲“望着后山满坡的青绿发愁时”,才“突然有主意了”。
4. 粗暴、野蛮。
5. 例如,“程亮望着妈瘦小的背影和一担沉重的菜发了半天愣”,“瘦小的背影”与“一担沉重的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观众看到一个头发斑白的瘦削女人也参赛……那女人跑得极快……”,“头发班白”却“跑得极快”,这形成对比,完全不相称的两者统一在母亲身上,让人觉得伤感、酸楚。
二、让他说完吧
刘红旗
男孩穿一身校服,胸前抱着一只硕大的书包,车下一位老人隔着车窗絮絮叨叨地交待着一些诸如“一个人在外边,要吃饱,要睡好,冷了要加衣,热了要洗澡”之类的“出门须知”。
有的乘客开始催促司机了,那男孩也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回去吧,爸,知道了,总说这些没用的做啥?”又抱歉地对乘客说:“不好意思,每次我爸总是没完没了地说这些没用的话,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
但是,汽车仍稳稳地趴在那里,司机仍极其耐心地扶着方向盘,扭过头对大家说:“让他说完吧,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
”他笑了笑,“我每天都在制造着别离,把车上的人和车下的人分开,就是大人也都说不完的嘱咐,别说他对一个孩子啊。
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心!”
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我不禁一惊,这句话竟是一个和说者听者都没关系的人说出来的!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生活中过滤并选择着有用和无用,甚至对亲人的几句嘱咐也要用这样的原则加以区分,从而因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失去让他说完的耐心,却完全没有想到老人的内心。
我们试图屏蔽那些没用的语句,却不小心把那一腔的爱意忽略了,挡在了我们的心灵之外。
对老人的关心漠不关心,像这个孩子。
如果,那位老人有可能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陪着孩子,那样,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几句嘱咐来表示他的惦念,他实在是想让自己的那几句话来替代他伴着儿子
啊,于是,用喋喋不休为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这其中的谜底,因为这种爱意是一些让人厌烦的“废话”,从而令人拒绝。
连朱自清不也是在父亲送别时,从心里嘲笑过父亲的迂腐吗?
对于老人无数次重复的唠叨,我们何曾耐心着让他们放心地说完呢?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简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刚才出门时,母亲颤着小脚追出来,说:“过马路要小心啊!”这让女儿好一阵大笑,她对我说:“你四十多岁了,姥姥还当你是小孩呢。
”那时我所表示的孝顺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谁让你又出来了啊”,丝毫没有让她说完的意思。
在车上车下的分别之际,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的废话。
“吃饱,睡好,冷了加衣,热了洗澡”,这些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的确不须多言,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老人内心的最深沉的表达呢?
正在胡思乱想,从后视镜里看到老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一边招手一边喊着,司机“吱”地刹了车,探出头去:“你还忘了什么事?”“咋了?”男孩也问。
“没事。
慢点啊,师傅,注意安全!”老人气喘吁吁着。
“哗……”车上的人全笑了,我却分明感到眼里有一丝丝温暖的湿润,对着他大声喊了一句:“谢谢了!”
(摘自《青年文摘》)
1. 请概括文中写到的几件“没让他说完”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简陋
....视而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用喋喋不休为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写道:“这些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的确不须多言,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老人内心的最深沉的表达呢?”结合全文,说说老人内心深处要表达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最后一段写到了“我”和“车上其他的人”对老人的态度,这态度是否是一样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这篇散文后,想一想,你对父母唠叨的态度如何?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1)穿校服的男孩不耐烦地打断他父亲的话;(2)朱自清在心里嘲笑父亲的迂腐;(3)“我”轻描淡写地打断母亲的话。
2.(1)内容人尽皆知,风格朴实无华,表现父母对子女唠叨幼稚的语言和行为。
(2)比喻的说法,指父母对儿女各个方面的无私的关爱。
3. 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意、牵挂、惦念。
4. 不一样。
老人的儿子是不耐烦和对车上乘客的歉意,因为他还年轻,体会不到父亲唠叨的无限爱意;“我”对老人的态度是感动并感激,因为他让“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深厚深沉:“车上其他人”的态度是嘲笑,嘲笑老人的行为幼稚,废话连篇,因为他们不懂得这是父爱的表达。
这样写的好处是,前后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中心。
5. 略。
三、颇倒情思摄梦魂
金学智
我爱听音乐,尤爱听古典音乐里似水缓缓流淌的美。
而这种清新典雅、沁人心脾的乐境,还与苏州古典园林里优美的声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又爱在风雨飘洒之日,拄杖去苏州园林,漫步于风亭雨榭,四处寻寻觅觅,去捕捉那古典音乐般优雅的声境。
此时,由于天公不作美,园里的游人并不多,这种难得的幽静,最能让我漫步进入意境;而我则往往爱带一卷明人陈眉公的《小窗幽记》,或清人张潮的《幽梦影》,在园中漫步,因为这类小品集里散发着幽兰芳馨的妙言隽语,有助于读解园林的声境,又有助于孕育审美感受,其中包括细微的听觉感受。
有一种意象美,可喻之为浮游于尘埃之外、披着羽纱的仙子,缥缥缈缈,颇难捕捉,正如张潮所指出,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皆无可名状,无可执着,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这种美,犹如水之声,就需要品赏者悉心去捕捉其意象。
水之声,有泉声、涧声、溪声、沟声、滩声……苏州园林里的这种声音美,只有等待雨天才能领略到。
当春雨绵绵或夏雨滂沱,虎丘、留园或环秀山庄的溪滩空间里,就会或迟或早地出现这类声境;我有时位立在附近亭廊里凝神谛听,确乎能欣赏到这种“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美——或清清冷冷,或淙淙潺潺,或断断续续,它们似从我心田流过,令我不知魂梦何去何如,情思何如?这也许就是诗意的萌生吧。
这时,天公不作美恰恰就成了天公作美。
水之声,还有瀑布,但这已不是缓缓流淌的舒心之音,而是震人心神、夺人魂魄的激厉倾泻之声。
陈眉公说:“瀑布天落,其喷也珠,其泻也练,其响也琴。
”十二个字,从形、势、声三方面提示了瀑布之美。
狮子林西部山巅有挂于前川的瀑布,它层层“叠落”,间以“布落”,颇有气势,其形确乎如同白练;飞瀑泻于地里,激于石上,喷珠溅玉,水沫蒸腾,又蔚为壮观;而其声则恰似琴筑合奏,宫商交响,昔日园主曾题为“如闻涛声”,真可谓高山流水获知音了。
雨之声,在园林里最富于韵致的,有梧声、蕉声、荷叶声……怡园的“碧梧栖风”,
前庭有高梧数本,亭亭直立,树冠碧阴张盖,它不仅能蔽炎铄热,而且喜逢佳雨,又会呈现出“疏雨滴梧桐”的乐奏。
这是色与声交融的精神美餐,它让我既目饮清樾,又耳饮清韵。
拙政园有听雨轩,大清池畔,石丛间,植若干芭蕉,就怡情。
而在潺潺的雨天,淅淅沥沥,雨点打在叶上,一滴滴,一声声,如闻《雨打芭蕉》的轻音乐,别饶雅趣,更涤尘襟。
拙政园还有留听阁,题名撷自李商隐的名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里附近有荷池,荷叶面大而薄,入深秋而枯。
大小高低不同的枯荷,受雨后其音不但清脆悦耳,而且洪纤疏密错杂各异,织成音响的自由世界,这是又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听雨空间。
风之声,有竹韵、松簌……沧浪亭的“翠玲珑”,室内有联曰:“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这也是把作为自然美的声境,当做艺术美的乐境来品赏了。
试看室外,修复苍翠丛密,风来戛击有声,锵然而亮,铿然而文,有似于丝竹管弦之盛。
拙政园的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室内有“一庭秋月啸松风”之额。
华阁凌架于水上,其旁长松挺立,虬枝凌空,劲风谡谡而过,我也随之而神思飞越,离尘而脱俗。
(选自《颠倒情思摄梦魂》有删节)
1. 苏州园林有什么魅力让作者“颠倒情思摄梦魂”?这种效果怎样才能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了苏州园林的声境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漫步于苏州园林,为什么爱带一卷明人陈眉公的《小窗幽记》或清人张潮的《幽梦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有时仁立在附近亭廊里凝神谛听,确乎能欣赏到什么样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从哪三方面揭示了苏州园林的瀑布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是怎样描写苏州园林雨打荷叶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作者怎么会把音乐与苏州园林联系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有游览者主张苏州古典园林里可播放中国古典乐曲,如古琴曲《流水》、二胡曲《空山鸟语》、琵琶曲《飞花点翠》、古筝曲《渔舟唱晚》……结合上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三、1. 苏州园林有独特的声境美。
苏州园林优雅的环境,幽静的氛围,欣赏者良好的审美感觉,三者同时存在,这种效果就会产生。
2. 水声、雨声、风声。
3. 因为这类小品集里散发着幽兰芳馨的妙言隽语,有助于读解园林的声境,又有助于孕育审美感受,其中包括细微的听觉感受。
4. 或清清泠泠,或淙淙潺潺,或断断续续的水声。
5. 从形、势、声三方面揭示了瀑布之美。
6. 荷叶面大而薄,入深秋而枯。
大小高低不同的枯荷,受雨后其音不但清脆悦耳,而且洪纤疏密错杂各异,织成音响的自由世界。
7. 作者爱好音乐,对苏州园林中的水声、雨声、风声、瀑布声等等一切自然之声,也很钟情,因为他认为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8. 略。
(示例:赞同。
可以让层出不究的美景呈现在音乐美的伴奏和流动之中。
也可不赞同,但理由要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