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移情”的美育启示
中小学语文教案:通过《伯牙鼓琴》感知音乐之美
中小学语文教案:通过《伯牙鼓琴》感知音乐之美
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艺术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伯牙鼓琴》这篇文章,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之美的重要性。
一、琴声引领情感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递情感,音乐作品则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元素来表达情感。
我们可以借助《伯牙鼓琴》这篇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琴声带来的情感变化。
比如,在伯牙与子期第一次相遇时,伯牙弹奏琴曲《高山流水》时,琴声中透着孤独、寂寞,寓意着伯牙心中的情感。
二、琴声启迪人 nature
音乐不仅能够启迪人的情感,更可以启迪人的灵魂。
当伯牙第一次弹琴时,子期并不明白琴曲的含义。
但随着伯牙讲解和演奏,子期逐渐领会到琴曲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如流泉、悬崖、野花等,这些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自然。
三、琴声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在《伯牙鼓琴》中,伯牙和子期的相处历程就是琴声表现人物之间情感关系最好的例子。
从一开始的陌生,到渐渐熟悉;从一开始的客套,到渐渐放松;从一开始的落寞,到渐渐感悟到琴曲中的情感变化,琴声在表现这些情感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之美
通过《伯牙鼓琴》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启迪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从阅读文章中感受到音乐中的美妙。
同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去学一门乐器,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深入理解音乐之美。
以上,是本文对于如何通过《伯牙鼓琴》这篇文章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之美的一些探讨。
希望对所有语文教育者和音乐爱好者有所启发。
伯牙断琴读后感
伯牙断琴读后感读完《伯牙断琴》,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感慨。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友情的可贵和珍惜。
人生在世,我们会遇到许多人,但真正能够与我们心灵相通,理解我们内心世界的知音,却是非常稀少的。
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就是这样一段难得的知音情缘,他们不仅在音乐上有相通之处,更在心灵上彼此理解和支持。
故事中,伯牙断琴表达了他对友情的追念和珍惜之情,这种深深的思念和眷恋让我感到心酸。
伯牙执意要断掉琴,是因为这把琴凝聚了他与钟子期相聚时的美好回忆。
琴的弦代表了他们之间的美妙交流和友谊,断掉琴弦就意味着伯牙失去了这段友谊。
这种寓言的手法让我既为伯牙的决定感到惋惜,又为他对友情的坚守和追逐感到敬佩。
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对友情的重新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疏远了曾经的朋友,我们也有可能会因为工作、家庭等等原因而与好友渐行渐远。
但是,真正的友情是不会因为时光的流转和距离的遥远而消失的。
好友之间的情谊就像琴弦一样绵长悠远,虽然不能时刻相见,却能在心底里温暖着彼此。
故事中的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样的知音好友,他们虽然分隔两地,但每年一次的相聚却让他们的友情更加坚固。
尽管钟子期未能按时赶到,但伯牙依然等待着他,深情地抚摩着即将断掉的琴弦,向友情致以最诚挚的告别。
这种坚持和执着感动了我,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友情需要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除了友情的主题之外,故事中还蕴含着对艺术的赞美和对心灵之音的追求。
音乐是伯牙和钟子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也是他们相聚时最美好的时刻。
故事中的伯牙把自己的琴断掉,是因为他认为没有了钟子期的陪伴,音乐失去了意义。
这种对音乐和友情的执着和追求,让我感到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物质的财富,而是心灵的纯净和友情的美好。
通过《伯牙断琴》这个故事,我对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友情是一种珍贵的情感,能够与知音好友分享喜怒哀乐,能够在困境中互相扶持,能够用心灵的纯净与彼此交流。
就像故事中的伯牙和钟子期一样,他们虽然不能常常见面,却能在心底里牵挂着对方,用音乐和深情表达对友情的珍重。
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作者:赵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0期摘要:由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可看出,悲情始终贯穿于古代传统音乐文化中,文人乐师无论是在音乐创作还是诗歌吟诵时,都坚持以悲为美。
而古希腊人所塑造的悲情英雄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尚悲”的情绪是根源于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结构。
人们在心中苦闷无处排遣时,选择通过音乐宣泄情绪,使音乐成为情感抒发的重要媒介,也使悲情文化成为人类共有的普遍的意识形态。
而在中国,“悲”所代表的不怨不怒的特殊表达方式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一种独特的诗性精神。
关键词:传统音乐;悲情意蕴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72-01周国平说:“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情。
但真正深刻的灵魂绝不会沉溺于悲情,而是于悲情处超越自我,在超越的旅途中看清自己在尘世的遭遇。
此种认识,使人能够真正明白,王朝更迭只是过眼云烟,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
”在古代浩淼的历史画卷中,悲情意识最为集中也最为明显的莫过于音乐表达。
在传统的音乐文化模式中,悲情可以说是音乐的主色调。
在对传统音乐乐曲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古人奉为佳品的音乐或多或少都沾染着“悲”的情绪。
晋平公执意追求悲至极致的乐曲,并将其与神圣高洁的君王心境相比照,而伯牙移情的故事则启示我们,唯有历经痛苦的磨砺和心绪的抗争才能孕育出传世的佳作。
在现当代的文化研究者中,最早对音乐中的悲情意蕴予以关注的,当属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
钱钟书在其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管锥编》中论述了古人在音乐审美中的尚悲情节,但囿于钱钟书的治学习惯,他只是简单的罗列中西文化丛中的大量实例,而并未就古人音乐审美中悲情意蕴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推测。
承接钱钟书所开启的这一研究空间,对于古人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结合相关论据,我们不妨做出一些大胆的猜测。
我国古代,有两则记载音乐审美中的尚悲倾向的典型公案:一则是《韩非子》中所记载的,卫灵公在出访晋国是途径濮水是偶然听到一曲美妙动人的音乐,在到达晋国以后,便让乐师将此曲(即亡国之君商纣听的清商曲)演奏给晋平公听,晋平公听完后意犹未尽,还要乐师演奏更为悲伤的清角曲;另一则公案则是大家熟知的《乐府古题要解》里记载的关于俞伯牙的故事:当成连将伯牙留下独自到蓬莱山精学琴艺而旬日不归时,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见海水汩没,群鸟悲号,伯牙便仰天长叹,遂成妙手。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中心思想注释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中心思想注释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
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
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伯牙鼓琴》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伯牙绝弦》读后感悟
《伯牙绝弦》读后感悟《伯牙绝弦》读后感悟《伯牙绝弦》读后感悟范文1琴断心断,心琴本为一体,伯牙子期也本为一体,若分开其中一方,必定无法再弹.如果在生活中没有一个能真正理解自己、体贴自己的知音,那么在这世上会很难过.正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我如果有像子期一样的朋友相伴,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他这个知音.当然,如果换做我的知音失去了,我当然也会心碎,从此隐居山林,再也不想触碰与知音有关的东西.《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八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读了这组课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熏陶和启迪也让我们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也应正了海顿说的那名话:“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伯牙想到什么、弹到什么,子期都能答出来,而且子期等到伯牙弹完一首曲子,他就真心的夸赞或鼓励他.伯牙琴技出神入化,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只有子期能真正听懂他琴里的故事和情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心心相通.伯牙与子期的交友真情成了千古典范.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一句话“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很擅长弹琴,琴艺很高超,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好象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河流,钟子期说:“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惜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子期死后,伯牙很悲痛,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了,终生不弹琴!《伯牙绝弦》读后感悟范文2《伯牙绝弦》是一个“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从找到知音又是去知音的传说故事。
伯牙绝弦反思总结
伯牙绝弦反思总结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故事,讲述了伯牙为了纪念他与好友钟子期的友谊,最终放弃了自己的音乐事业。
这个故事中,伯牙的反思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伯牙绝弦的故事告诉我们友谊的珍贵和重要性。
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十分深厚,他们不仅在音乐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还在生活中相互扶持、激励。
然而,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对失去了好友的痛苦和悲伤使他放弃了音乐事业,他认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和理解他的音乐。
这一点让我们反思了友谊的重要性,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无私的、互相扶持并能够共同成长的。
其次,伯牙绝弦的故事还让我们思考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伯牙绝弦是因为他认为他的音乐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这让我们反思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技能和才华,还需要与社会进行互动和交流。
只有在社会中的认可和理解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得到展现。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将个人的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
第三,伯牙绝弦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伯牙在绝弦之后,开始了一段与蔺相如的友谊,并将音乐事业转向了政治事业。
这一点让我们反思了不应因为固守于过去的成就而止步不前,而是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只有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才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
最后,伯牙绝弦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伯牙在失去钟子期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和伤痛,但最终他选择了重新振作,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一点让我们反思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不应该气馁和放弃,而是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综上所述,伯牙绝弦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思和启示。
友谊的珍贵和重要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以及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总结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伯牙绝弦的反思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伯牙鼓琴》教育意义
《伯牙鼓琴》教育意义:
《伯牙鼓琴》是一篇讲述知音难寻、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音难寻:故事中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这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和理解让人深感知音难觅。
通过
这个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珍惜身边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学会感恩和回报。
2.真挚友谊: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是纯洁而真挚的,他们彼此尊重、信任,不论遭遇什么困难都相互扶持。
这种友谊的
力量可以激励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学会真诚待人、互相关心、共同成长。
3.音乐之美:故事中伯牙的琴声美妙动人,让人陶醉其中。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的内心,陶冶情操,提
升文化素养。
通过欣赏音乐,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4.人生感悟:故事中伯牙面对知音已去的悲痛,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思考可以启发孩子们对人生
的感悟,让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积极面对未来。
5.传统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故事,《伯牙鼓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种文化,
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伯牙绝弦》的价值引领
. , 必得 之 ”何 用这样 的 , 体。 也就是要用琴声表达对这个世界古 理解, , 波浩渺 如同江河啊 J既 然是 ” 表达:
自 我的志趣 。 所以从这个故事 中, 我们可以知道 , 伯牙 具有高超 的琴 艺,这种琴艺 的最奇特 之处 在于心之 所“ ” 志 以乐曲表达 出来 。 文中所讲 的“ ”在《 志 , 说文》 中是这样说的 : 意也 。《 “ 志, ”孟子》 中说 : “ 夫志, 气之帅
那么简单 ,志 ” 在这里具有“ 志趣 ”意 向” “ 之意 , 用今 天的话来说 , 具有理 想情 操的意思。 伯牙是用琴声来
护, 是对“ 彼岸 ” 的共 同向往 与追求 。
三 、面对 知 音 :终 身不 复鼓 ” 价 值 观 冲 突 “ 的
表达 自 己的理想、 自己的情操 。 那么 , 他用什么事物来
谓 的“ 情”是要将主观 的感情移到事物 上 , 了这 移 , 有 个事物 , 就形象起 来了 , 所以可以反过来又用这个被 感染 了的事物通过艺术手段表达主观情绪 ,使物人
一
是“ 好像 ” 听起 来的感觉是钟 子期好 像 自己也 不能 , 完全确定是 否听懂 了伯 牙弹琴 之所 “ ” 而是 用一 念 , 种试探性 的语气说 :巍峨得如 同泰山一样 啊 ‘ “ 水 口吻来说 话 笔者看 来 , 实际上 表 明钟 子 期深 在 这 得“ 移情之法” 并不是钟 子期不敢确定 , , 而是 因为他 知道 , 在一个 音乐 形象 的背后 , 是演 奏者 “ ” 志 的表
止他 的“ 艺术生命”与剥夺他 的 自然生命并无区别。 , 因为他 的生命本 身就 与艺术成为一体 ,艺人合~ ” “ 。
所 以, 伯牙 “ 擗琴绝弦 ”实际上是 以结束 自己的 , “ 艺术生命 ” 也就 是 以“ ” 知音 , 现 出伯 牙 对 , 死 谢 表 “ 知音 ” 的极端重视 , 也表现 出在伯 牙心 目中 , 音乐 为 “ 倾听者” 存在 , 知音 ” 为“ 存在 。 笔者想 , 多课堂里赞美伯牙 的这 种行为 , 许 都是 在不 自觉地 为这种音 乐观 、 知音观辩护。 问题在 于, 进入 小学语文教学 后 , 这样 的价值 引 领 、人生示范 ” “ 对于今天的孩子是否合适? 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姿态只是一种 “ 读进去 ” 的 姿 态 , 种用仰观 的视 角来看 的姿态 。 一 换句话说 , 是 站在伯牙 的立场上来看待伯牙 的行动 , 只是一种 “ 理 解取 向” 的阅读。 是的 , 站在伯 牙的立场上 , 哪怕他 为
《伯牙绝弦》学案:美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情境体验
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一个流传甚广的音乐传说。
在这个故事中,伯牙为了弹奏一曲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乐曲,在路上结识了好友子期。
子期是一个凉州精英,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两人同乘一艘船,相互交流,伯牙弹琴,子期吹箫。
他们热爱音乐,彼此合奏,然而当伯牙离去,弦绝而哀婉的音乐也就止于此。
这个故事尽管距离我们已经有了千年之久,但是它所传递的意义依旧深刻。
在伯牙绝弦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美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情境体验。
通过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能够自己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而通过情境体验,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在教育学中,情感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
在美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敏感性,让学生真正地去感受和理解美的价值。
在伯牙绝弦的故事中,伯牙和子期的合奏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
他们借助于音乐,真正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
在美育教育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教授艺术、文学、音乐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美的价值,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让学生对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情境体验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理念。
它要求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一个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身体和心灵的感受,去深入理解和探究某个主题或者问题。
伯牙绝弦的故事中,伯牙和子期的合奏场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境体验。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来感受这种美,从而深入理解和探究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在美育教育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创造类似的情境体验,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和感受美的价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究美的内涵和价值。
情感教育和情境体验是美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通过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而通过情境体验,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真正地去感受和理解美的价值。
列子一则伯牙读后感
列子一则伯牙读后感导言在这个繁忙的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很少有时间去欣赏艺术、品味音乐。
然而,当我们遇到一些精彩的故事和艺术作品时,我们会被打动并感到心灵的触动。
这篇读后感将讨论一则古代列子的故事——《伯牙绝弦》,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主体故事梗概《伯牙绝弦》讲述了两位音乐家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是一个天分卓越的琴师,钟子期是他最好的朋友、故交。
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绝弦而弃琴。
有一天,伯牙去拜访了钟子期的墓地,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伯牙在墓地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仿佛钟子期就在他的身边。
从那时起,伯牙再也没有绝弦,他用琴音表达对友谊的思念和永恒的感激。
友谊的重要性《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友谊的重要性。
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超越了生死的界限,甚至能够让伯牙在钟子期离世后继续弹奏琴曲。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无法被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的。
友谊可以给我们带来安慰、勇气和支持,让我们在困难时刻感到温暖和鼓舞,同时也能够分享喜悦和成功。
音乐的力量故事中的伯牙通过音乐表达了对钟子期的思念之情。
音乐具有独特的魔力,它能够打动人的心灵,超越语言的界限,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故事中,伯牙通过琴音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友谊的感激之情。
这启示我们,音乐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感激之情。
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找到情感的出口,释放压力,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
对人生的思考《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人生是短暂而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和把握好每一刻。
故事中的伯牙和钟子期以音乐为纽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提示着我们要通过去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人,以充实自己的人生。
总结《伯牙绝弦》这则故事用其简洁却富含哲理的情节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友谊的真谛和音乐的力量。
此外,故事中关于人生的思考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真诚友谊的珍视,并通过音乐等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伯牙鼓琴蕴含的道理
伯牙鼓琴蕴含的道理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传世的故事之一,也被称之为伯牙相琴。
这个故事中传达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伯牙鼓琴蕴含了以下几个道理:1. 心灵的共鸣:伯牙和钟子期是两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他们二人之间并没有语言的交流,而是通过琴音传达了心灵的感悟。
这告诉我们,纯粹的音乐可以超越语言的边界,使心灵产生共鸣。
无论我们来自何种背景,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能够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理解。
2. 友谊的珍贵:伯牙与钟子期因共同的爱好结为朋友,并成为彼此最好的知己。
然而,当钟子期去世时,伯牙感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应该珍惜和维护。
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支持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时刻珍惜和铭记。
3. 追求卓越:伯牙为了成为一位高超的琴师,不断练习琴艺,并追求完美。
他的奉献精神和对艺术的追求告诉我们,无论我们从事何种事业,只有不断学习和努力追求卓越,才能取得成功。
伯牙的态度鼓励我们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艺。
4. 生死的宿命:伯牙最后将琴摔碎,以表达对情景的悲痛和无奈。
这象征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和终结。
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宿命,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过好每一天,并对生命的不确定性有所准备。
伯牙鼓琴故事中的道理激励着我们拥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珍惜友谊,追求卓越和懂得生死的局限。
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于当今的社会和个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这个传世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伯牙鼓琴》 知识清单
《伯牙鼓琴》知识清单一、作品背景《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本味》。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二、原文及译文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拉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1、鼓:弹奏。
2、志:心意,意向。
3、善哉:好啊。
4、巍巍:高大的样子。
5、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6、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7、绝:断绝。
四、主题思想《伯牙鼓琴》通过讲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也展现了音乐能够传递情感和心意的魅力。
同时,它还反映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以及失去知音后的极度痛苦和决绝。
五、人物形象1、伯牙伯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他能够通过琴音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追求,渴望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琴声所传达的情感。
伯牙重情重义,当锺子期死后,他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以表对知音的怀念和敬重。
2、锺子期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具有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深刻的理解力。
他能够准确地从伯牙的琴音中领悟到其所要表达的意象和情感,展现出非凡的鉴赏力。
锺子期真诚善良,对伯牙的琴艺真心赞赏,与伯牙之间建立了纯粹而深厚的友谊。
六、艺术特色1、简洁明快文章语言简洁,寥寥数语便生动地描绘出伯牙鼓琴的情景以及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
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原创版6篇)目录(篇1)1.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2.伯牙抚琴的原因和过程3.钟子期的出现和伯牙的知音之感4.伯牙和钟子期的交流和友谊5.钟子期去世和伯牙破琴绝弦的决心6.故事的寓意和启示正文(篇1)【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主要讲述了琴师伯牙和钟子期之间因为音乐而结缘的故事。
伯牙是古代著名的琴师,他的琴艺高超,被誉为“琴圣”。
钟子期则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
【伯牙抚琴的原因和过程】伯牙在山林间漫步时,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感染,突发灵感,于是开始抚琴。
他以琴音描绘山水之美,抒发自己的胸臆。
伯牙抚琴的过程中,琴音时而悠扬,时而高亢,把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钟子期的出现和伯牙的知音之感】在伯牙抚琴的时候,钟子期恰巧路过。
虽然钟子期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
他听出了伯牙琴音中所表达的意境,能够理解伯牙通过琴音所传达的情感。
钟子期称赞伯牙的琴艺,表示自己能体会到伯牙的意境,这让伯牙惊喜不已,感叹自己终于遇到了知音。
【伯牙和钟子期的交流和友谊】伯牙和钟子期因为音乐而结缘,两人开始互相交流,分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虽然他们身份地位悬殊,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
伯牙感慨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知音,而钟子期也为能结识伯牙这样的琴艺大师而喜悦。
【钟子期去世和伯牙破琴绝弦的决心】然而,好景不长,钟子期因病去世。
伯牙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悲痛。
他认为自己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决定破琴绝弦,不再抚琴。
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表达了他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同时也彰显了他对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故事的寓意和启示】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寓意着:人生难得一知己,应该珍惜身边的知音。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才华,不要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而疏远他人。
目录(篇2)1.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2.伯牙抚琴的原因3.钟子期的出现4.伯牙和钟子期的交流5.伯牙破琴绝弦的决心6.故事的启示正文(篇2)1.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讲述了一位名叫伯牙的琴师在山中抚琴时,偶遇了能听懂他琴声的知音钟子期。
《情感教育与古代音乐:伯牙绝弦教案的启示》
情感教育与古代音乐:伯牙绝弦教案的启示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需求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更多的是对心灵的关注。
在教育领域,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情感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情感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思维方式的教育。
而伯牙绝弦教案作为中国古代名人故事之一,尤其是其中所展现的情感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情感教育的启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伯牙绝弦教案简介伯牙绝弦教案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师伯牙因为朋友的离世而不断弹奏他们曾经一起学习的琴曲,因为感情深厚,在弹奏琴曲时总是不能管住自己的情感而落泪。
一天,他在旅途中巧遇知音阮籍,两人由此相识,便结为知音好友,彼此倾诉心声。
但是因为阮籍擅长文学而不擅长音乐,伯牙认为两人与琴乐不合,他决定切去琴弦,以示绝续。
从此以后,两人便以情相交,以文相融,共同演绎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2.伯牙绝弦教案中的情感教育启示伯牙绝弦教案有着很高的文学和哲理价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教育方面的启示。
伯牙和阮籍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彼此真挚的情感基础之上的。
伯牙在朋友离世后,通过弹奏琴曲来缅怀逝去的好友,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的行为传达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关系,这是一种基于互相感受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在现代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力就是要鼓励人们在交流时表现出更多的感悟和感情,以此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能力。
伯牙和阮籍相识时,他们从两种不同领域出发,但是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追求艺术的人。
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也要注重学科综合性的教育,而不是仅注重某一方面的学科教育。
因为只有能够整合各种所学,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后的社会和工作中的挑战。
通过古代伯牙绝弦教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全才,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发挥。
伯牙绝弦教案是一个有关音乐的故事,展现了音乐的独特魅力。
伯牙“移情”的美育启示
伯牙“移情”的美育启示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记载了一则伯牙学琴的故事,这则故事是古代成功的乐感教育的典型事例,也是有效美育的突出个案。
旧说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
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延望,无人。
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
”划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
曲终,成连刺船而还。
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1}这则故事包含了以下几个与美育相关的内容;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关联和交叠。
其一,美育重在艺术而非技术。
故事说伯牙向成连老师学习古琴三年,较好地掌握了技术。
但是,成连老师觉得他在艺术上还没有达到要求,因此采取了一个“移情”的方法来教学。
“移情”以“移易性情”解。
“移情”是为了促使伯牙在艺术上提升。
这里,艺术/美育的基本尺度是“精神寂寞,情志专一”,这是习琴应达到的境界的门槛。
因为伯牙还没有到达这样的门槛,所以成连老师采用了古代师徒传承常用的体验法来帮助他。
成连以“另请高明”为借口,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净化心灵,移易性情。
这正是操琴以修身养性或“籍琴求道”的题中之义。
一方面,古琴的艺术境界在于“空灵”,另一方面,修习者通过抚琴实现天人合一。
“移情”的美育价值就在于此。
西方的“移情”是将人的情感情绪移入对象,从中反观自身。
如带着欢乐的心情看柳树,看到的是柳枝的“频频招手”;带着沮丧的心情看柳树,则看到“垂头丧气”。
观者看到的是自己的状态。
宗白华在《美从何处寻》中指出,“移易”和“移入”是不同的。
这就是中西哲学美学的不同。
“移易”具有消解和更易的过程。
伯牙在大自然中获得顿悟,逐渐消解了世俗的情和欲,代之以融通澄明之心;在这样的心境下弹琴,空灵之声惊天地泣鬼神,遂为天下妙手。
“妙”即高妙、神妙、玄妙。
这种重艺轻技的修习、美育传统一直延续到后世。
魏晋时期有陶渊明的“素琴”(无弦琴)实践,追求“琴中趣”而非“弦上声”。
《伯牙鼓琴》的美育内涵及价值探析
小学教学计·语文2022/12一、“乐教”思想与《伯牙鼓琴》的美育内涵(一)“乐教”思想与人格养成历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伯牙鼓琴》作为一则经典的历史故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志向高洁的人生精神追求,贵在达心的文艺审美境界,基于理解的心灵相通与朋友情谊……两千多年来,在时代变迁中,人们与它的每一次相遇,都在不同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延展着它的内涵与意义。
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经典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以“乐”为媒介的,体现着儒家的“乐教”思想。
在儒家“礼乐”传统中,君子修身乃至人格实现的基本过程是:诗—礼—乐。
从智慧与才情到道德与行为,而后最高的人格完成,是在“乐”的陶冶下实现的。
“乐所以成性”(孔安国“成于乐”注),实现了人性本体的自觉。
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最高理想和人格的最终实现。
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再来理解《伯牙鼓琴》中的“高山流水”与“知音”文化。
(二)“高山流水”中的“仁”与“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流水”所表现传达的核心不是客观事物(山、水)本身的特点,也不是纯粹的音乐本身的技能与美感,而是体现儒家所提倡的“仁”与“智”的人格修养与价值追求。
儒家十分看重“乐教”,认为只有通过“乐教”才能获得全人格塑造的自觉意识,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与人格养成。
“高山流水”所隐喻的正是以“仁”与“智”为代表的高洁追求与人格修养。
伯牙、子期也正是通过儒家所认为的最高的形式———“乐”,以此为媒介建立了彼此心灵的紧密联系与认同。
这样,古琴曲《高山流水》在它自身的音乐美之上,连同古琴这种乐器本身,就同时被赋予了一种高洁的品质与内涵,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三)“知音”的心志与境界“知音”一词首先出现在《礼记·乐记》中,指的是了解音乐、通晓音律,是单纯从音乐的视角出发的。
在《伯牙鼓琴》的故事中,锺子期在伯牙鼓琴时,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情操和志向,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伯牙鼓琴歌颂的道理
伯牙鼓琴歌颂的道理
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故事之一,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评分最高的几个内容及其拓展:
1. 表示对友谊的歌颂:伯牙鼓琴的故事讲述了他与钟子期相识相知,结为知己的故事。
琴曲《高山流水》表达了伯牙对钟子期的友谊之情,也象征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追求。
拓展:友谊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温暖和信任。
在伯牙鼓琴的故事中,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互相理解和支持。
这种友谊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
2. 表示对自然的赞美:伯牙鼓琴的故事中,伯牙在山水之间鼓琴,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和宁静。
琴曲《广陵散》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拓展: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
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是人类自古以来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伯牙鼓琴的故事中,伯牙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表达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3. 表示对人生的思考:伯牙鼓琴的故事中,伯牙在鼓琴的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琴曲《梅花三弄》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拓展:人生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人们需要在旅途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伯牙鼓琴的故事中,伯牙在鼓琴的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表达了人类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和追求。
伯牙鼓琴的故事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表达了人类对于友谊、自然和人生的追求和感悟。
伯牙鼓琴文言文主旨以及表达的感情
伯牙鼓琴,文言文中的主旨以及表达的感情是一个充满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的主题。
在文言文中,伯牙鼓琴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和感情表达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世故和情感交融。
我们来看一下伯牙鼓琴这一形象在文言文中所呈现的主旨。
伯牙鼓琴最初是出现在《列子·汤问》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他们二人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但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差异,伯牙无法拜访钟子期。
伯牙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用琴声抒发情怀,使钟子期感悟出伯牙的情意。
这个故事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和深厚的感情。
伯牙鼓琴在文言文中的主旨可以概括为:真诚情感的表达和友情的珍贵。
伯牙鼓琴在文言文中的感情表达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通过琴声和音乐表达情感,伯牙所包含的情感表达中,蕴含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思念的深情。
他的琴声清亮悠扬,表达出对友情的深挚思念,让人感受到了真诚和温暖。
在文言文中,伯牙鼓琴的感情表达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交融和理想情感的表达方式。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伯牙鼓琴这一形象在文言文中所传达的主旨和感情表达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感悟的。
在现代社会中,忙碌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让人们往往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和真诚的交流。
而伯牙鼓琴所表达的真挚友情和深厚感情,正是现代社会需要重拾和珍视的价值观念。
通过深入理解伯牙鼓琴在文言文中的主旨和感情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人情世故和情感交融,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真诚地对待友情和感情,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想情感的表达。
伯牙鼓琴在文言文中的主旨以及表达的感情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主题。
通过深入探讨伯牙鼓琴这一形象在文言文中所呈现的主旨和感情表达,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情世故和情感交融。
在现代社会中,珍视真挚的友情和深厚的感情表达,将有助于营造真诚与温暖的社会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和真诚。
我们应当从伯牙鼓琴这一形象中汲取深刻的情感启示,让友情更加真挚,让情感更加深厚。
伯牙鼓琴交友启示
伯牙鼓琴交友启示伯牙鼓琴交友启示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伯牙为了追求音乐的真谛,放弃了官职和财富,与知音好友钟子期相识并相交。
伯牙和钟子期因琴而结识,因琴而成为知己。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交友的启示,即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现代社会,人们因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交友变得越来越难。
然而,伯牙鼓琴交友启示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能找到真正的知己。
伯牙鼓琴交友启示告诉我们,交友需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对音乐的热爱,他们通过琴的演奏,互相感受到了彼此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来结交朋友。
比如,喜欢读书的人可以加入读书俱乐部,喜欢运动的人可以参加健身活动,喜欢旅行的人可以加入旅行社。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们可以遇到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从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伯牙鼓琴交友启示告诉我们,交友需要有相同的价值观。
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喜欢音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相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都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都看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寻找和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来交友。
比如,追求事业成功的人可以结交那些也有追求的朋友,追求家庭幸福的人可以结交那些也看重家庭的朋友。
这样的朋友不仅能够在共同的价值观上互相支持,还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伯牙鼓琴交友启示告诉我们,交友需要用心去寻找。
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们经过反复的琴音比试和交流后,才发现彼此的心灵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用心去寻找真正的知音。
我们可以主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寻找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结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人。
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一定能够找到真正的知己。
伯牙鼓琴交友启示告诉我们,交友需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需要用心去寻找。
伯牙鼓琴的道理
伯牙鼓琴的道理
伯牙善鼓琴告诉我们,知己难寻、知音难觅。
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主人公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谊,以及知音难寻,珍惜知音的情感。
1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善鼓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移情”的美育启示
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记载了一则伯牙学琴的故事,这则故事是古代成功的乐感教育的典型事例,也是有效美育的突出个案。
旧说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
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
”乃与伯牙延望,无人。
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
”划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
曲终,成连刺船而还。
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1}
这则故事包含了以下几个与美育相关的内容;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关联和交叠。
其一,美育重在艺术而非技术。
故事说伯牙向成连老师学习古琴三年,较好地掌握了技术。
但是,成连老师觉得他在艺术上还没有达到要求,因此采取了一个“移情”的方法来教学。
“移情”以“移易性情”解。
“移情”是为了促使伯牙在艺术上提升。
这里,艺术/美育的基本尺度是“精神寂寞,情志专一”,这是习琴应达到的境界的门槛。
因为伯牙还没有到达这样的门槛,所以成连老师采用了古代师徒传承常用的体验法来帮助他。
成连以“另请高明”为借口,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净化心灵,移易性情。
这正是操琴以修身养性或“籍琴求道”的题中之义。
一方面,古琴的艺术境界在于“空灵”,另一方面,修习者通过抚琴实现天人合一。
“移情”的美育价值就在于此。
西方的“移情”是将人的情感情绪移入对象,从中反观自身。
如带着欢乐的心情看柳树,看到的是柳枝的“频频招手”;带着沮丧的心情看柳树,则看到“垂头丧气”。
观者看到的是自己的状态。
宗白华在《美从何处寻》中指出,“移易”和“移入”是不同的。
这就是中西哲学美学的不同。
“移易”具有消解和更易的过程。
伯牙在大自然中获得顿悟,逐渐消解了世俗的情和欲,代
之以融通澄明之心;在这样的心境下弹琴,空灵之声惊天地泣鬼神,遂为天下妙手。
“妙”即高妙、神妙、玄妙。
这种重艺轻技的修习、美育传统一直延续到后世。
魏晋时期有陶渊明的“素琴”(无弦琴)实践,追求“琴中趣”而非“弦上声”。
技术被淡化到极点,艺术被提升到极致,成为“重道轻器”哲学传统的典型,玄妙的经典。
“琴中趣”即天人合一境界中的玄妙体验。
这也是超越世俗的体验,具有美育意义。
明清琴论的“淡和”美学,承继了这样的传统,只不过调整为“道器并重”。
如李贽的“琴者,吟其心”。
“吟”体现了形而上和形而下融通的状态。
此“心”为纯净的“童心”。
这与两汉《白虎通》琴论之“琴者,禁也”,“禁淫邪之心”殊途同归。
由“禁”到“吟”,都体现了“移易”的美育方式。
杨表正指出,弹琴不应炫技喧哗,秉承了先秦早期反对“烦手淫声”、重艺轻技的美育传统。
其二,美育根基在于美善合一。
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移情”说,指出有的是善的范畴,有的带有审美的意味。
{2}其实,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特点之一
就是“美善合一”。
孔子提出要“尽善尽美”,这种观念影响深远。
他的审美实践如听《韶》,受到尽善尽美之乐的浸润而“三月不知腊味”。
其他各家学说在“和”的范畴也有相似或相通的表述。
道家追求的“大音”“天籁”,也是永恒的美善至和之乐。
佛家的“音声佛事”,更是把美善统合在修习过程。
伯牙“移情”的故事表明,艺术上要求“精神寂寞,情志专一”,不仅有美学意义(空灵),而且有美育意义(移易性情),二者彼此相关,密不可分。
琴乐空灵,体现了美学意义的自由。
这种自由突破或超越了技术的束缚,也突破或超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移易性情,达成了心灵的纯净。
这种纯净否弃或超越了世俗的情与欲,也否弃或超越了现实的功利。
有空灵(美),就有纯净(善),反之亦然。
成连老师看到伯牙的不足,既是美的不足,也是善的不足。
古琴精神核心在于超越,超越技术、世俗和小我。
“道”本身就具有大善大美至和的天然本性;籍琴求道,修身养性,就能实现超越,接近甚至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
重技轻艺,就会有炫技的表现,难免流于工匠的功利性。
艺术即文化,文化包含深厚的哲理、美
学美育传统,美善合一的观念贯穿其中。
成连老师采用移情方法,引導伯牙由技术走向艺术,走进文化传统,进入美善合一的境界,实现了对技术、世俗和小我的三重超越。
其三,美育方式在于乐感培养。
乐感属于艺术层次。
美育重在艺术,也必然侧重乐感。
乐感与审美趣味直接相关。
“空灵”既是古琴美学价值所在,又与移易性情的美育意义相关,也是古琴乐感的表现。
培养这样的乐感,这样的审美趣味,就是具有明确指向的美育。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技术可以传授,艺术难以传授。
对于后者,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乐感难传授,难培养。
学生模仿老师演奏,很难从形似升华到神似,更难达成神合。
成连老师采用“移情”方法来促使伯牙获得空灵的乐感,并达成美育的目的,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这是籍琴求道、修身养性的一个“法门”。
伯牙内心有太多世俗的情和欲,其琴乐“荤”而非“素”。
即便他也表现出某种乐感,那也是离道的乐感,而不是合道的乐感。
通过大自然的点化,伯牙的世俗性情被移易,被超越,从
而获得博大的胸襟,空灵的乐感。
如今艺术教育的乐感培养,强调的是世俗的情感表现。
正因如此,乐品和人品可以分离,从深层看即美善分离。
有些艺术家被指责有不良言行,就是这样的分离。
当前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乐感,值得深思。
伯牙“移情”的启示是,应该培养具有超越性的乐感,超越世俗、技术和小我。
西方人本主义感性论以“主体-对象”二元对立模式为基础,主体是人单方面的主体,对象是人的感性对象。
在审美过程中,人是审美主体,艺术品是审美对象。
康德谈美的非功利性,也是在这种感性论范围里谈论的。
在这里,艺术具有一定范围和程度的超越性。
而从“移情”故事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超越性,即上述超越技术、超越世俗和超越小我。
这里包含人对自己主体性的超越,艺术对感性的超越,因而也具有对“主体-对象”二元对立模式的超越。
其四,美育方法体现“做的哲学”。
为什么做到“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就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是怎样的目的?怎样才能做到,怎样才能达到?古人修身养性的目
的是超越世俗,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人将“人”置于“天地”之中(所谓天地人“三才”),是为了保持天地万物的大和,也为了人生的美满和社会的太平。
这一点跟西方人本主义不同。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中心主义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将自己置于自然之外、之上,为此已经付出而且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今,中国“和”的世界观受到普遍重视,追求天人合一成了最重要的美育行为。
籍琴修身养性的原理是“归一返道”。
庄子心斋、坐忘的方法就如此,孔子《大学》的“止、定、静、安、虑、得”之法也如此,佛家净土等法门亦如此。
“一”作为动词具有重要的美育方法论意义。
将道生一至生万物倒过来,九九归一,由一返道。
这是一种逆生之法。
成连引导伯牙到大自然中,感受并同化于自然而然、生克平衡、无私无欲、坦坦荡荡的“君子”胸怀,在“精神寂寞,情志专一”的状态下抚琴,个体的小宇宙逐渐融入自然的大宇宙之中,达成天地人乐大和、至和。
这是一种无字哲学,无言哲学,是做的哲学。
只有通过这种行为,才能获得亲历的感知、亲历的觉悟,进入清净澄明之境。
英国学者波兰
尼(M.Polanyi)提出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指的是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inaction),{3}不是言说的知识,也属于“做的哲学”。
美国新一代实用主义学者舒斯特曼(RichardShusterman,1949—)提倡“实践的哲学”(PracticingPhilosophy){4},提出“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5}新领域,都属于亲历的感知觉悟范畴。
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在人单方面主体性的范围谈论问题。
伯牙的“移情”,是人与自然的交合行为,是天地人乐的交合行为,是超主体、超感性的育化行为。
这种交合、育化行为实现了修习古琴的最终目的,也可以说实现了美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