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运动及生物力学[精]
脊柱生物力学

• 坐位时腰椎间盘的压力是躯体的3倍还要多 • 跳跃等动作作用于椎间盘的实际载荷可超过
静止位的两倍以上 • 脊柱屈、伸和侧屈可在椎间盘的某些部分产
生伸展应力 • 躯干的轴向扭转在椎间盘上还可产生剪切载
荷,所以椎间盘上的压力是伸展、压缩和剪 切的复合应力
• (C)严重退变的椎间盘。髓核脱水,丧失了凝胶样的组织特 点。由于组织脱水,整个组织的特点均一, 因此难以区分 髓核与纤维环的界限。
三、脊柱的韧带
脊柱的韧带有不同的功能。
• 首先,要保证准确的生理活动及固定椎体间的 姿势和状态。
• 其次,限制过度的活动以保护脊髓。 • 最后,在快速高载荷的创伤环境中保护脊髓。
(2)纤维环:是椎间盘的周边 部分,并形成椎间盘的外 部边界,纤维环是由同心 圆排列的层纤维组织带组 成的,在同一纤维条带内 纤维的走行方向一致,但 任何两相邻条带的纤维走 向都相反,它们与椎间盘 平面呈30°角,因而相邻 条带的纤维呈120°角。
• (3)软骨终板:由透明软骨组成,将椎体 与其两侧的椎间盘分开,构成椎间关节 的终板。
• 在高速动力测试中,终板的断裂有三种形式:中心型、 周围型及全板断裂型。中心型在没有退变的椎间盘中 最多见,周围型多见于有退变的椎间盘。全板断裂多 发生于高载荷时。
终板的断裂机制
无退变的椎间 盘受压,在髓 核内产生压力 ,终板的中心 部位受压。
退变的椎间盘由 纤维环传递压力 ,终板边缘承受 载
2. 压缩特性
脊柱的生物力学与损伤预防
第一节 脊柱Βιβλιοθήκη 生物力学特点一、脊柱的力学特性和生物学功能
①作为躯干的支架,向骨盆传导头部及躯干部的 重力; ②允许躯体有足够的三维空间内的生理运动,如 伸、屈、轴向旋转; 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柔软娇嫩易受伤的脊 髓,使之免受可能的暴力及创伤性运动的危害。
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

脊柱疾病和损伤与脊柱受力的异常有明确关系,而康复治疗和预防也需要对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有清楚的了解。
本文旨在为临床和治疗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的基础知识。
1、结构特征:脊柱是人体运动的主轴。
由多个椎体、多重关节(椎间“关节”、椎小关节)、众多肌肉和韧带紧紧围绕、生理弯曲,以满足脊柱的坚固性和可动性(柔韧性)。
其活动有三维方向(前后、左右、旋转)和六个自由度(3个平动、3个转动)。
2、位置特征:颈段支撑头颅,重心处于颈部前2/3和后1/3的交界处;胸段重心偏后(胸廓前后径的后1/4),与胸廓共同分解胸以上躯体的重量。
腰段居中,甚至前凸,以支撑体重。
3、解剖特征:(1)椎管:椎骨构成一个可褶曲的有效管腔以容纳延髓和脊髓。
(2)椎骨:由椎体、椎弓、上下关节突、棘突、横突构成。
椎体是椭圆形短扁骨,一圈致密的骨皮质包围海棉状的髓质(松质骨),上下骨皮质中有较厚的软骨板衬垫,边缘由较厚的环形衬板构成。
椎体的骨小梁除按应力线斜行交叉外;还可看到一组从椎体上面向后延伸,至椎弓根水平时呈扇形分布于下关节突与棘突,另一组则从椎体下面向后延伸到椎弓根水平时呈扇形分布于下关节突与棘突。
椎体前缘最薄弱,易于发生压缩性骨折。
横突和棘突作为脊柱肌肉的附着点,是脊柱动态稳定性的基础之一。
(3)椎间盘:内部为髓核,外部为纤维环。
髓核为半液态,由富亲水性的葡萄糖胺酸聚糖的胶状凝胶所组成。
除了下腰椎的髓核位置偏后外,髓核均位于椎间盘的正中。
纤维环为多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彼此斜行交织而成,自边缘向心分布,致密的纤维环开始是垂直的,越接近中心越倾斜,到中心接触髓核时,几乎近水平走向,并围绕髓核成椭圆形。
椎间盘受压时,髓核承受75%的压力,其余25%的压力分布到纤维环。
髓核还同时具有稳定脊柱运动的功能,在伸展运动时,上方椎体向后移位,缩减了椎间隙后缘,髓核受挤向前方偏移。
在前屈运动时,正好相反,从而使椎体获得较强的自稳性。
椎间盘总厚度约为脊柱全长的25%。
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生物力学1.运动节段由于脊柱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在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学时,通常观察脊柱的某一部分,该部分由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又称脊柱功能单位。
●分部:通常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由两个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组成;后部分由相应的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组成。
●前后部承载:前部的椎间盘和后部的小关节在负重及应力分布方面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动态的关系。
在侧方、前方剪应力作用、轴向压缩及屈曲运动时,前部的椎间盘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如伴有较大的位移时,后部的小关节也承受部分载荷,在后方剪应力(背伸运动)和轴向旋转时,小关节则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功能:①运动功能,提供椎体三维空间的运动范围;②承载功能,将载荷从颈部传到骨盆;③保护功能,保护椎管内容纳的脊髓及神经根。
椎体,椎间盘及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提供脊柱的支持功能和吸收对脊柱的冲击能量。
运动范围主要依靠椎间关节复合体完成。
躯干及韧带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和维持身体姿势。
2.脊柱运动学神经和肌肉的协同作用产生脊柱的运动。
脊柱作为柔软性载负体,其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脊柱的运动范围较大,但组成脊柱的各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却较小,节段间的运动是三维的,表现为两椎骨的角度改变和位移。
脊柱的活动通常是多个运动节段的联合运动,包括沿横轴、矢状轴和纵轴的旋转和平移。
限制任何部位的活动都可增加其他部位的活动。
(1)运动特性:在脊柱运动中,椎体与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相比,变形量极小,分析运动时可视为刚体,而椎间盘等其他物体被视为塑性物体。
(2)自由度:按照刚体运动学理论,椎骨的三维运动有六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方向上的角度以及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的位移。
其中三个为平动自由度,三个为转动自由度。
3.运动范围(1)颈椎的活动度: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
脊柱的生物力学PPT

1、皮质骨壳
椎体的主要负载部位是皮质骨壳还是松 质骨核?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8页
1、皮质骨壳
• Rockff等的实验表明,完整椎体的强度随 着年龄的增加而减低。从20-40岁,椎体 强度的降低明显,40岁以后强度改变不 大。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8页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对椎间盘的强度测试表明,椎体前后部 位的椎间盘强度比两侧的高。中间的髓 核强度最低。椎间盘的纤维环在不同的 方向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强度,沿纤维走 行方向的强度是水平方向强度的3倍。这 一点对于分析脊柱损伤的机制,确定合 理的治疗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8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38页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无蜕变的椎间盘(0 度)需要相对长的时 间性而达到较小变形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38页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7、滞后 椎间盘和脊椎属粘弹性体,有滞后性能 。此结构在循环加载和卸载时伴有能量 损失。滞后与施加的载荷、年龄及椎间 盘所处位置有关。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38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8页
(二)椎弓
椎弓不同加 载方式的断 裂载荷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8页
二、椎间盘
• 椎间盘为一密闭性弹性垫 ,由相邻椎体上下面的软 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 。纤维环的纤维走行方向 与椎体平面呈30度角。椎 间盘在椎体间起缓冲垫的 作用,能吸收、缓冲载荷 ,并使载荷均匀分布。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38页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10、自动封闭现象 由于椎间盘缺乏直接的血液供应,损伤 后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自动封闭”来 修复。
脊柱运动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基础

脊柱运动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基础脊柱是人体骨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多个椎骨组成,每个椎骨之间通过椎间盘连接。
人体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个部分,共有33个椎骨。
脊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的重量,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并提供运动的灵活性。
我们来了解脊柱的解剖结构。
每个椎骨由一个圆柱状的体和一个弓状的横突组成。
椎骨之间的椎间盘由纤维环和内核组成,纤维环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够缓冲和吸收脊柱运动时的压力。
椎间盘的存在使得脊柱具有一定的弯曲和扭转能力。
此外,脊柱还有一系列的关节,包括椎体关节、小关节和椎弓关节,这些关节使得脊柱能够进行多方向的运动。
脊柱的生物力学基础是研究脊柱在运动中所承受的力学作用。
脊柱的运动主要包括屈曲、伸展、旋转和侧弯等。
这些运动是由脊柱的解剖结构和周围肌肉的协同作用完成的。
在运动中,脊柱受到多种力学作用,包括压力、拉力、剪切力和扭矩等。
我们来看脊柱在屈曲和伸展运动中所承受的压力和拉力。
当脊柱屈曲时,椎间盘受到压力,纤维环向后压缩,内核向前移动。
相反,当脊柱伸展时,椎间盘受到拉力,纤维环向前拉伸,内核向后移动。
这种压力和拉力的作用使得椎间盘能够缓冲和吸收脊柱运动时的冲击力。
我们来看脊柱在旋转运动中所承受的剪切力和扭矩。
旋转运动是脊柱最复杂的运动之一,它涉及到椎骨之间的小关节和椎弓关节的协同作用。
在旋转运动中,椎骨之间的小关节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椎骨之间的椎弓关节受到扭矩的作用。
这些力学作用使得脊柱能够进行旋转运动并保持稳定。
脊柱还承受着来自周围肌肉的力学作用。
肌肉通过肌腱与椎骨相连接,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得脊柱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对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基础对于人体运动至关重要。
了解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脊柱的功能和运动机制。
同时,对于预防和治疗与脊柱相关的问题和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脊柱的健康,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运动习惯,以维持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脊柱运动及生物力学课件

腰椎的生理曲度对腰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当 腰椎曲度发生变化时,会导致腰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发生变 化,从而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腰部肌肉的力学特性
腰部肌肉对腰椎起着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当腰部肌肉的力 学特性发生改变时,可能会导致腰椎的稳定性下降,从而 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脊柱侧弯与生物力学
旋转则是脊柱的环形运动。
这些运动形式是人体完成各种动 作的基础,如弯腰、扭头、转身
等。
脊柱的生理功能
支撑和保护
维持姿势
脊柱支撑着人的身体,保护脊髓和神经根 不受损伤。
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脊柱可以维持人 体的姿势平衡。
缓冲震荡
运动功能
当人体受到外力冲击时,脊柱能够起到缓 冲震荡的作用,保护脊髓和神经根不受损软件,模拟脊柱在不同 外力作用下的响应。
比较法
比较不同个体或不同姿势下脊柱的 生物力学差异,为个体化运动方案 提供依据。
03
脊柱运动与生物力学的关 系
脊柱运动对生物力学的影响
脊柱运动影响身体姿势
通过改变脊柱的弯曲和扭曲程度,可 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平衡,从而影响 站立、坐姿和行走等姿势。
颈椎病与生物力学
01 02
颈椎的弯曲度和曲率半径变化
颈椎的生理弯曲度是适应头部重量的需要而形成的。当颈椎的弯曲度和 曲率半径发生变化时,颈椎的应力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颈椎病 的出现。
颈椎间盘的受力变化
颈椎间盘在颈椎的活动中起着缓冲和减震的作用。当颈椎间盘受到过度 的压力或扭曲力时,会导致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进而引发颈椎病。
05
脊柱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 的生物力学应用
正确的姿势与脊柱健康
坐姿
保持正确的坐姿,使腰部有足够 的支撑,可以减轻脊柱压力。
脊柱科普之脊柱生物力学

脊柱科普之脊柱⽣物⼒学脊柱是⼈体的中轴⽀柱,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众多功能,主要3个。
1. 在各种体检时⽀持头颅和躯⼲,并将其载重负荷传递到⾻盆。
2. 使头颅和躯⼲能够在三维空间内完成较⼤范围的⽣理活动。
3. 保护脊髓及胸、腹腔和盆腔脏器不受损伤。
脊柱⽣物⼒学模式,韧带是保持脊柱内外平衡的重要结构:1. 前纵韧节,椎体前半部及相应椎间盘纤维环为前柱。
2. 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椎体后部和椎管集于中柱。
3. 后柱为脊柱附件包括椎板,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棘突。
脊柱的稳定:脊柱的作⽤是保持⼈体呈直⽴状态,将头及躯⼲的载荷传递到⾻盆,提供在三维空间的⽣理活动和保护⾻髓,因此必须要维持脊柱的内外平衡和动静⼒平衡。
内平衡:脊柱的内平衡要依靠椎间盘和韧带,椎间盘髓核内的压⼒使相邻的2个椎体分开,⽽在其外的纤维环和周围的韧带在对抗髓核分类压应⼒的情况下,使相邻的两椎体靠拢,这2种作⽤⽅向相反的⼒使脊柱得到较⼤的稳定性,脊柱上的韧带由伸缩性较⼩的胶原纤维组成,⽽连接椎⼸上的黄韧带很特殊,也由包含较多的弹性纤维构成,因此它在脊柱伸屈过程中总是能保持其张⼒从椎管内维持脊柱平衡。
外平衡:脊柱的外平衡要依靠肌⾁,如腰椎间盘变性后椎间隙变窄,周围韧节相对增长⽽导致脊柱失控,产⽣脊柱向前式向后滑脱时(即内平衡失调),可通过腰背肌、腹肌、腹横肌的锻炼(即增强外平衡)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般来讲,内平衡没有外平衡重要,在内平衡失去后,脊柱失稳的变化很缓慢,⽽当外平衡破坏后,脊柱难以保持正常功能。
脊柱的动静⼒平衡理论认为,⾻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为静⼒平衡,⽽肌⾁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为动⼒平衡。
脊柱⽣物⼒学改变与临床脊柱有6个⾃由度的运动,即沿XYZ轴的平移及旋转,在颈胸腰椎⾻盆的⾻关节,椎周软组织,慢性劳损或椎间盘退⾏性改变,⾻增⽣时在⼀定的诱因条件下使脊柱的⽣物⼒学发⽣改变,⾻关节不能复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上,间接或直接对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交感神经产⽣刺激式压迫,就会出现脊柱相关疾病。
脊柱生物力学Microsoft Word 文档

人体脊柱实质上是一个通过杠杆、运动轴、致动体和限制体操纵的结构。
这个力学复合体不仅柔韧性好、运动范围广,而且非常坚固稳定。
作为一个力学结构,脊柱有以下特点: 椎间盘是位于人体脊柱两锥体之间,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一个密封体• 脊柱矢状面的正常曲度使得脊柱灵活运动、承载轴向负荷的同时维持相应的强度及站立姿势的稳定性。
矢状面曲度的改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脊柱的力学行为。
• 椎体承载躯干及上肢主要的轴向负荷,椎体所须承载的重量从头端到尾端逐渐增加,椎体本身也逐渐增大。
• 椎体组成脊柱的前柱,承载 80% 的轴向负荷(体重)。
后方结构(主要是关节突关节)组成脊柱后柱,向下肢传递 20% 的轴向负荷。
脊柱后方的肌肉群产生“张力作用”,用来维持直立姿势及保持人体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平衡,这些肌肉群被称为“张力带”。
任何前柱或后柱的破坏及疾病均可打破脊柱在骨盆及髋关节上的平衡,导致后方肌肉群的疲劳和疼痛。
同样后方肌肉群的损伤及疾患也可使脊柱失去矢状面的平衡。
近几十年来,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颈椎病的许多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都与其密切相关。
因此,开展对颈椎生物力学的研究已成为脊柱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就生物力学在颈椎病某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1、颈段脊柱解剖与生物力学:在研究脊柱生物力学时,一般多运用运动节段(motionsegment)或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进行描述与分析[1-4]。
脊柱的功能单位包括邻近两个椎体及其间的椎间盘与韧带。
一般分为前部结构和后部结构前者包括椎体、椎间盘、椎弓和相连的韧带,后者包括相应的椎弓、椎间关节、横突棘突和韧带。
颈椎基本的生物力学功能是:载荷的传递;三维空间的生理活动;保护颈脊髓。
颈椎活动节段为颈段脊柱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基本单位。
杨企文[5]通过椎体静加载实验发现,椎体承受的轴向压缩极限载荷从颈椎到腰椎,其总体变化趋势为逐渐增加,而椎体的相对变形则逐渐减小;动载荷时其变化趋势与静加载相同。
脊柱生物力学

在上颈部,关节突关节 面几乎呈水平位,允许 作旋转运动;
在下颈部,关节突关 节面呈斜型,近似额 状位,因此具有一定 的侧屈和少许的屈伸 运动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 分。
胸椎的关节突呈冠状 位,棘突呈叠瓦状, 两侧与肋骨相连,这 些因素限制了胸椎只 能作轻微的侧屈运动。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 分。
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近于 矢状位,旋转运动受限 制,主要允许作屈伸运 动。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 分。
(三)肌肉
头颈部的屈肌:胸锁乳突肌,前中后斜角肌、头 前直肌,头长肌,颈长肌及舌骨上下肌群。
头颈部伸肌:背最长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头夹肌、
支点为关节突,使 作用于脊柱的轴向 压力被椎间盘直接 而被动的缓冲一部 分
同时被椎旁肌肉间 接而主动的缓冲了 另一部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分。
椎间连接原件
在骶骨和颅底之间有24块被许多纤维韧带连 结在一起可以活动的椎骨。
韧带复合体使椎骨间形成强大的连接,并将 强大的机械阻力传递至脊柱。只有强大的创 伤才能导致这些椎间韧带的断裂。
髓核的亲水性
髓核位于终板平面的中央,该区域被软 骨覆盖,横向上有很多微孔,微孔将髓 核与终板面下的骨松质相连。
躯体直立承受压力时,髓核基质中的水 分通过微孔溢出至椎体。夜间休息时, 髓核的亲水性发挥作用,将水分吸回髓 核。髓核的高度清晨高于晚上。
随年龄增长,亲水性下降。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五 分。
但是比椎间盘厚度的绝对值更重要的是椎间盘与相应椎体 的高度的比值,比值越大,相应椎体阶段的活动度越呆。
脊柱生物力学

腰椎的生理曲度
腰椎的生理曲度有助于分散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保护腰椎间盘。不 当的姿势或外力作用可能导致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 风险。
腰部肌肉的力学平衡
腰部肌肉的力学平衡对维持腰椎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腰部肌肉力量不 足或紧张可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脊柱侧弯与生物力学
探索脊柱疾病的生物力学机制
研究脊柱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脊柱生物力学之间 的关系,为疾疗器械
基于脊柱生物力学的原理,研发新型的生物材料 和医疗器械,以提高脊柱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 复质量。
脊柱生物力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指导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1
通过对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脊柱疾病,并
04
脊柱疾病的非手术治疗
物理疗法
温热疗法
电刺激疗法
如短波、超短波、微波等,可以促进 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和肌肉电 刺激,通过电流刺激减轻疼痛。
牵引治疗
通过外力拉伸脊柱,减轻椎间盘压力 ,缓解神经根受压。
运动疗法
核心肌群训练
强化脊柱周围的肌肉,提高脊柱 稳定性。
后路手术
通过后方入路,进行脊柱融合和固定,适用于腰椎的疾病。
微创手术
采用小切口和内窥镜技术,减少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适用于轻中 度脊柱疾病。
术后康复与护理
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 症,需采取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措施缓解疼
痛。
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 肉锻炼和关节活动,促
拉伸和柔韧性训练
改善脊柱的灵活性和关节活动范 围。
平衡和协调性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阶段后部包括:椎弓、 关节突关节、横突、棘突和 其间的韧带。
各个节段的运动综合起来,便构成脊柱 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
三维即三个运动轴(冠状轴、矢状轴、 垂直轴)六自由度运动即三个角位移和三个 线位移。
三个线位移 包括沿冠状轴方向的左右平移, 沿矢状轴方向的前后平移以及 沿垂直轴方向的压缩拉伸位移
C1—C2间的广泛旋转时,可引起头晕、恶 心、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主要原因是 旋转时,位于其间的椎动脉受到挤压或扭 曲,在临床整脊时尤应注意角度和幅度。 上颈椎在各个运动方向上有明显的共轭现 象,旋转运动伴有上下方向的移动,侧屈 运动伴有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这与寰枢 关节的双凸型关节面和齿突方向有关。
颈曲 腰曲
胸曲 骶曲
一、何谓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或生物材料在机 械运动过程中,力和力的作用规律及其应用 的科学。进而从功能变化推知其生理、病理 含义,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脊柱的运动基础、特点及运动范围 (一)脊柱的功能单位:
脊柱的功能单位:即活动节段,由相邻的 两个椎骨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的一个能显示脊 柱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一个活动节 段可分为前部和后部两部分,前部包括两个相 邻的椎体、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后 部包括:椎弓、关节突关节、横突、棘突和其 间的韧带。各个节段的运动综合起来,便构成 脊柱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
枕一寰一枢关节
枕一寰一枢关节, 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 解剖结构,运动性能都 较独特。包括枕寰关节 和寰枢关节。
枕一寰一枢关节总 屈伸度约为23º,运动 轴是以齿突为中心;
侧屈活动发生在枕 寰关节,约8º,寰枢关 节无侧屈活动。
两大关节参与屈伸活动范围基本相同, 分别为13º和10º,两者结合使该复合体的总 屈伸度约为23º,其运动轴是以齿突为中心; 侧屈活动发生在枕寰关节,约8º,寰枢关节 无侧屈活动,其运动轴位于齿突上方;旋转 运动只发生于寰枢关节,枕寰关节解剖特点 决定其没有旋转特点,C1—C2节段的旋转运 动范围相当大,占整个颈椎旋转度的40— 50%,因上部颈椎管相对较大,虽旋转轴靠 近脊髓,但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其余50— 60%由下颈段提供。通常是最初旋转的45º发 生在寰枢关节。然后是下颈椎参与旋转。
1.颈椎的运动 由于颈椎椎间盘相对较厚,且无肋骨支 撑的原因,颈椎是脊柱活动最大的部分,根 据功能、解剖特点,颈椎分为:(1)上颈椎(枕 一寰一枢复合体) (2)下颈椎(C5—T1 ) (3)中间 部位是中颈椎(C2—C5)三部分。
枕一寰一枢复合体,是人体最复杂 的关节,解剖结构,运动性能都较独 特。包括枕寰关节和寰枢关节。
(三)脊柱的运动范围
脊柱各部的运动性质和范围,取决于椎 间盘的厚度,椎骨的形态,椎体之间连接的 紧密程度及脊柱周围参与运动的肌肉。此外 还与性别、年龄有关。总的说来,椎间盘的 相对厚度较大,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松弛, 则有利于提高脊柱的运动性能;颈段、腰段 脊柱、比胸段脊柱运动性能更为广泛,故颈 腰段脊柱也是易受损伤的部位。
中段颈椎的侧 屈运动范围基本 相同,下段颈椎 侧屈运动范围则 从上到下逐渐减 小屈伸运动和旋 转运动以C4—C5和 C5—C6节段范围最 大,向下逐渐减 小。
在中、下部颈椎,各种运动形式存在着 共轭现象,尤其是侧屈运动伴随旋转运动, 即侧屈时棘突转向凸侧,如作头向左的侧屈 活动时(或脊柱侧弯时),棘突必然转向右侧。 这种共轭现象对了解颈椎小关节错位或脱位 有重要意义。当外伤暴力导致关节超越正常 活动范围时,将使一侧小关节突过分移向尾 侧,另一侧的关节突过分移向头侧并导致单 侧小关节错位或脱位。整脊颈椎手法复位可 根据此现象。不同节段颈椎侧屈时所伴随的 旋转角度不同,在C2每侧屈3º,伴有2º旋转, 在C7每侧屈7.5º,伴旋转1º;从C2—C7,伴随 侧屈的旋转度从上到下逐渐降低,这可能与 小关节面倾斜度从上而下逐渐增加有关。
脊柱运动及生物力学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支柱,是躯干的活动中
心和力的传递枢纽,能够承受挤压、牵拉、 弯曲、旋转应力。由于人体的直立姿势产生 了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腰曲凸向 前、胸曲、骶曲凸向后,使脊柱的载负和灵 活性都相应增加,这样脊柱就成为力学结构 上一个极主要的部位。当作用于脊柱的力的 规律发生变化时,就会发生脊柱相关疾病。 因此对脊柱生物力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脊 柱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黑线成人<3mm 儿童<4mm 夹角<17度
中段颈椎的侧屈运动范围基本相同, 下段颈椎侧屈运动范围则从上到下逐渐 减小,侧屈运动的运动轴位于下位颈椎 椎体中部;屈伸运动和旋转运动以C4— C5和C5—C6节段范围最大,向下逐渐减小, 其运动轴位于下位椎体的前部,但C5— C6和C6—C7 在半屈—中立—半伸范围内 的活动度明显大于C3—C4和 C4—C5 ,这 一活动范围恰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 这或许是 C5—C6与 C6—C7退行性改变发 生最早、最重的原因。
躯干侧屈 活动位于胸段 与腰段脊柱。
颈椎和上胸 椎侧屈时伴有旋 转,棘突转向侧 屈的凸侧;
腰段则 相反,侧 屈时棘突 转向侧屈 的凹侧。
综上所述,脊柱在一个轴的平移,常
伴随同一轴上的旋转,或脊柱在一个轴上 的旋转和平移必然同时伴有另一轴旋转和 平移运动的现象。这就是脊三个运动轴的旋转, 包括屈伸运动、侧屈运动、旋 转运动和环转运动。
(二)、脊柱运动的特点
脊柱的所有运动是多个活动节段联合运动的结果。 由于椎间盘和小关节存在,使脊柱能沿冠状轴(前屈后 伸)、矢状轴(左右侧弯)、纵轴(轴向旋转)活动。 由于小关节排列方向不同,不同节段的活动幅度也各不 一样。颈椎关节面的方向接近水平,故能做较大幅度的 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胸椎的小关节面呈额状位,加 之胸廓存在,使其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腰椎小关节面与 冠状面呈45º,与横截面呈90º,其屈伸活动幅度从上到 下逐渐增大,旋转活动幅度则受限。脊柱屈曲的最初 50º-60º,主要发生在下腰段,进一步前屈则需要骨盆 的前倾。躯干的侧屈主要位于胸段与腰椎脊柱。颈椎和 上胸椎的侧屈时伴有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