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合集下载

甘草泻心汤医案

甘草泻心汤医案

甘草泻心汤医案甘草泻心汤,经常用来治疗胃病等,疗效确切。

曾荣修老竟然用它来治疗多种皮肤病,令人耳目一新。

甘草泻心汤临床新用临床中用甘草泻心汤治因痞而变异的症侯颇有效验,按条文中所说:'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又按仲景旨意,“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余治皮肤病,但见心烦不得安,余症或见或不见,具以甘草泻心治之,经云:诸疮痛痒皆属于心。

心者指胃腑而言,胃不和则火邪上逆而为烦,病邪随脾胃生化输布的作用,随经脉达于肌腠皮毛,即病之由来也。

方药:甘草1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6克,大枣10克方义: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

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热除痞。

干姜之热,散阴之痞寒,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一、阴囊湿疹赵某某,男,47岁。

1982年4月3日,阴囊湿疹二月余,奇痒而烦,服西药、中草药及洗用药无效。

脉弦细,苔白。

辨证:胃虚不和,湿热下注。

治宜:清热除湿、温中扶正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茯苓12克,二付。

1982年4月12日,大有好转,原方二付。

二、下阴部湿疹吕某某,女,38岁。

1982年2月27日,阴部湿疹月余奇痒,影响睡眠,治疗无效来诊。

脉弦细,苔白。

辨证:胃虚不和,湿热下注。

治宜:清热燥湿、温中扶正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茯苓12克,二付。

1982年3月1日,好转多半,原方二付。

1982年3月11日,带孩子来诊并告知,阴部湿疹痊愈。

三、婴儿顽藓邓某某,男,5月。

1982年7月13日,代述:孩子生下十余天全身发斑疹,多方求治反而加剧,已成顽藓,曾去某地段医院,某市级医院,某学院医治无效,涂肤氢松可暂愈。

目前头部双肩(已抓破溃烂)小腹,双大小腿有多处顽藓,粗皮甲错,色红,纹紫,苔白。

神奇的甘草泻心汤

神奇的甘草泻心汤

神奇的甘草泻心汤例1:周某,男,57岁,2018年01月08日初诊。

主诉: 反复发作口腔溃疡4年。

现病史: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睡眠打鼾20年余年,最近3年加重,于海淀医院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近3年每夜可憋醒7-10+次,导致无法睡眠,夜间常需专人守护,胃脘畏凉,食凉则胀满、胃痛,大便可,小便不畅,舌质淡暗,舌体胖,苔薄黄腻,脉弦濡滑。

甘草 30 g 法半夏30g 黄芩 20g黄连 3g干姜片10g 北沙参15g 泽泻20g生白术30g桂枝 10g 茯苓 20g 藿香 10g 防风 10g 7剂2018/01/18二诊:药后平稳,平素血压波动,在110/80-125/85mmHg范围内合适,超过此范围觉目不欲睁、后枕部发僵,痛苦难忍,须服用止痛片放缓少许,言止痛片服用至少上千片,舌淡胖暗苔薄黄腻,脉弦濡滑。

上方去桂枝,加升麻15g,葛根30g,丹参 30g。

7剂2018/01/26三诊:药后诸症好转。

头枕部不适好转,睡眠好转,口疮好转,夜间憋醒次数减少,至3-4次,舌淡暗胖苔淡黄浊腻,脉弦濡缓。

上方去茯苓,加浙贝母 12g,生牡蛎20g。

7剂2018/03/06四诊:药后平稳。

口疮未犯,舌淡暗胖苔薄白腻,脉弦濡缓。

甘草 20g 法半夏20g黄芩20g 黄连3g干姜片10g 党参15g 藿香12g 防风10g生白术30g 茯苓60g生牡蛎20g浙贝母15g葛根 30g 7剂2018/03/12五诊:药后平稳。

未再憋醒,口疮未犯,舌淡暗苔染,脉濡缓。

上方去党参,7剂本患者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起初并不是找我来看病的,但经过仔细讲述并分析其病情,患者接受了我的治疗,首诊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于是慢慢就成了我的固定病人。

患者述说夜间憋醒导致无法睡眠,实在不能忍受,给孩子下达命令一定要行手术治疗,经过这1月左右治疗,现在睡眠非常好,憋醒情况未再出现,口腔溃疡未再发生,血压平稳,颈部不适又给予针刺治疗后明显改善,几乎不需要口服止痛片。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案例背景甘草泻心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

它由甘草、大黄和生姜组成,具有清热泻心、解毒和利尿的功效。

甘草泻心汤加减是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个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的具体案例,旨在展示甘草泻心汤加减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场景。

案例背景患者李某,男性,45岁,体质较虚弱。

近期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等症状,经过自我调理无效后,前往中医诊所就诊。

案例过程第一次就诊病情询问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进行了舌诊和脉诊。

患者口干舌燥,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数。

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初步诊断为心火亢盛,心阴不足,属于中医学中的“心火上炎”证候。

处方医生根据初步诊断,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进行治疗。

方剂组成: - 甘草 6g - 大黄 10g - 生姜 3片加减原则: - 甘草泻心汤中的大黄用量增加,以增强泻火、泻心的作用。

- 甘草泻心汤中的生姜用量减少,以减少其发散之气,避免对心阴的进一步伤害。

用药方法将药材加水煎煮,煮沸后改用小火煮30分钟,然后滤去药渣,取汁液饮用。

用药周期和剂量每日一剂,连续服用7天。

第二次就诊病情询问患者在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方剂7天后,再次就诊。

患者反馈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调整方剂医生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方剂组成: - 甘草 6g - 大黄 12g - 生姜 2片用药方法和剂量与第一次就诊时相同。

第三次就诊病情询问患者在服用第二次调整后的方剂7天后,再次就诊。

患者反馈症状明显改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减轻。

继续调整方剂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进一步调整。

方剂组成: - 甘草 6g - 大黄 12g - 生姜 1片用药方法和剂量与前两次就诊时相同。

案例结果经过连续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方剂3个疗程,患者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明显改善,口干舌燥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瀉心湯幼兒口內炎扁桃腺炎弛張熱口內炎、偏頭痛方劑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穀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症、白塞氏綜合症等;產後口糜,瀉痢。

方劑功效益氣和胃,消痞止嘔。

臨床應用1.急性胃腸炎:用本方不予加減,只按比例加重其劑量;甘草60g,幹薑45g,大棗30g (去核),黃連15g(搗),半夏10Og,黃芩45g,共治療60例急性胃腸炎。

其中未經西藥治療者49例,經西醫治療無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時,最長者15天。

全部用本方治癒。

其中服1劑而愈者8例,2劑而愈者23例,3劑而愈者18例,4劑而愈者忘例,5劑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歲,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醫院確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

據其脈症,診為狐惑病,採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方用:生甘草30g,黨參18g,生薑6g,幹薑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劑。

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4劑煎水,外洗陰部。

復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癒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4劑,患者未再復診。

3.慢性泄瀉:劉某某,男,36歲。

1979年10月23日初診。

4年前因傷食引起腹瀉,治後獲愈。

但遇進食稍多或略進油膩即復發。

發時脘腹脹悶,腸鳴漉漉,大便稀溏,挾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並有心悸,失眠,眩暈,脈沉細,舌苔白而微膩,腹平軟,臍周輕度壓痛。

予甘草瀉心湯加白術、厚樸。

服3劑,大便成形,納增,睡眠轉佳,尚有腸鳴,心悸。

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續服6劑,大便正常。

23個月後隨訪,未復發。

使用此法治療22例慢性泄瀉,均獲較好效果。

其病程有自5個月-6年,1-3年為多,計15例。

治後18例症狀消失未再復發,2例半年後出現反復,2例無效。

4.胃虛便秘:郭某,女,21歲。

主訴:便堅難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藥,大便仍燥結如羊糞;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饑,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根微黃,脈滑。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甘草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中风复用下法所致脾虚胃弱、邪气内陷、胃气上逆之痞满证而设,旨在补脾和胃,降逆消痞。

笔者以此方化裁应用于临床,获得良效,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心房纤颤案。

例1:患者,女,45岁,因上腹胀闷1年加重伴心悸2天,于2006年4月就诊。

1年前患者因劳累及心情不畅而出现上腹胀闷,经中药疏肝和胃之剂治疗缓解,但时有发作。

近2天来无明显诱因感胃脘胀闷,继而心悸,重则全身振颤,纳呆乏力,睡眠欠佳,脉细弱,舌淡苔薄微黄。

心电图示:快速型房颤,心室率130次/分。

脉博90次/分。

诊为心悸、心下痞满证。

治宜补脾和胃,镇静安神。

方以甘草泻心汤化裁。

处方:党参15g,黄连6g,苦参9g,半夏9g,干姜6g,当归12g,苍术9g,川朴9g,生龙牡各30g,炙甘草9g。

每日1剂。

5剂转为窦性心律,HR 75次/分,心下痞满证消失。

后以逍遥丸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病情已久,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心悸,心下痞满。

炙甘草证:“脉结代,心动悸”,并无心下痞。

中焦气逆、肺气不降,胸中之气壅塞,使心气不展,心脉不调,“神明”无主,故心悸。

方中以泻心汤去苦寒之黄芩,加苍术、川朴补脾胃、降逆气除痞,龙牡伍苦参以镇静安神。

中焦得补,则气足血旺,脾胃升降有序,则心气得展,痞消心平。

窦性心动过缓案。

例2:患者,男,43岁。

因胃皖胀闷1年余,加重伴胸闷不适5天,于2005年6月7日就诊。

患者精神不振,皱眉扪胸,脉微弱,舌质淡苔薄白。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P 45次/分。

诊为心脾两虚。

治宜补脾养心。

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党参15g,黄连6g,半夏9g,干姜6g,桂枝9g,黄芪20g,全蒌15g,当归12g,川朴9g,炙甘草9g。

1剂/日。

先后服药20剂,诸证消失。

给予香砂枳术丸善后。

随访3年未再发作。

按:患者素体虚弱,脾胃不健,中气不足,升降失调,致使胃气不降、病发心下痞满。

“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甘草泻心汤是一种中医方剂,由甘草和大黄为主要药物组成。

它常用于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不同病情,可以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以增强疗效。

下面列举了10个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案例一:心绞痛患者: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心悸,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绞痛。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和炎症反应。

2. 案例二:高血压患者:女性,60岁,高血压病史10年,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面色苍白。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天麻、青蒿、丹参等药物,以降低血压、舒张血管、改善心脏功能。

3. 案例三:心力衰竭患者:男性,70岁,患有心力衰竭多年,主要症状为气短、水肿、乏力。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黄芪、党参、山药等益气健脾药物,以增强心脏收缩力和改善水肿。

4. 案例四:心律失常患者:女性,50岁,心律失常已有一年,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心跳不规律。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丹参、生姜、茯苓等药物,以调整心脏节律和改善心功能。

5. 案例五:冠心病患者:男性,55岁,冠心病病史五年,主要症状为胸痛、气短、心悸。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山楂、三七、藕节等药物,以改善冠脉供血不足和抗血小板聚集。

6. 案例六:心肌梗死康复患者:男性,60岁,心肌梗死后康复期,主要症状为乏力、心悸、胸闷。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

7. 案例七:心衰患者:男性,65岁,患有心衰多年,主要症状为气短、水肿、乏力。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黄连、山楂、白术等药物,以增强心脏功能和利尿排水。

8. 案例八:心肌炎患者:女性,30岁,被诊断为急性心肌炎,主要症状为胸痛、气短、心悸。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白芍、桃仁、红花等药物,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9. 案例九: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女性,40岁,患有心血管神经官能症,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头晕。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原文】《金要略.百合孤惑阴阳毒脉证治脉证第三)十、狐惑之为
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
【病机】湿热内蕴(或湿热蕴毒),脾胃升降失常。

【功用】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余用甘草泻心汤是根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十条文所述诸症为依据,或加减,或合方,治疗白塞病、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痤疮、咳嗽,发热口腔粘膜白斑、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发热、手足口病、干燥脱屑性唇炎、肿瘤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普通性脂溢性脱发等病症。

《诸病源候论》第八卷《伤寒病诸候.伤寒狐惑侯》云:“狐惑二病者……皆有湿毒气所为也。

”可知“湿毒”是狐惑病的主要病机。

由于证候上有兼寒、夹热、偏虚、偏实的差异。

《摘李发枝方证辨证》心得体会:在临床上有很多人经常会出现口腔溃疡、大多数患者认为自己是上火了,需要服用清热寒凉药物,其实这往往适得其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于湿毒内蕴导致的上热症状,其本质是湿毒久而化热所致,使用寒凉之药以后脾胃更弱,更容易反复口腔溃疡,所以还应该是以健脾除湿为主。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
及 护 理 对 策 . 川 学 ,0 1 2 1 :0— 四 I医 20 ,2( ) 9
9 . 1
r避免切 口受 , 以让其进行环抱 式母 可 乳喂养。 自理能力 恢复后 可 以让其下 床 根 据 需 要 进 行 位 喂奶 。 及时疏通乳腺管 : 乳腺管堵 塞不 通及 乳汁大量分泌可导致乳房胀痛 , 造成 哺乳
其是产后 1~ 2天 , 管护十及夜 间值班 分 护士必须做到勤巡视 、 勤观察 、 勤督促 、 勤
帮助并积极鼓励 , 告知她们产妇与婴J I L, t l 步休息的重要性 , 并能切实解决她们 的实 际困难. 预见性地告知产妇及家属奶胀 的
牛理过程及原 因, 一般充血性奶胀只要头 儿天做到有效勤吸吮第 4天一定会缓解 , f 乳腺管不 畅 , r I 乳汁瘀积引起 的奶胀主要
心房 纤颤 案。例 1 患_ , ,5岁 , : 者 女 4 因卜 腹胀 闷 1年』J J 【 重伴心悸 2天, 20 于 06 年 4月 就 诊。1年前 忠者 冈劳 累及心 情 小畅而出现 L 腹胀闷 , 中药疏肝和 胃之 经 剂治疗缓解 , 但时有发作 。近 2天来无明 诱凶感 肖脘胀 , 继而 心悸 , 重则 全身 振颤 , 纳 乏力 , 睡眠欠 件 , 脉细 弱 , 舌淡 薄微黄 。心 电图示 : 快速 型房 颤 , 心室 率 10次/ 3 分。脉 博 9 0次/ 。诊 为 心 分 悸、 心下痞满 。治宜 补脾 和 胃, 镇静 安 神。方 以廿 草泻 心 汤 化裁 。处方 : 参 党 1g 黄连 6 , 5, g苦参 9 , g 半夏 9 , g 于姜 6 , g 当 归 1g苍术 9 ,I 9 ,卜 2, g 川朴 g, 龙牡各 3 g 炙 0, 甘草 9 。每 } 剂 。5剂 转为寞性心律 , g {1 H 5次/ , R7 分 心下痞 满 让消失 。后 以逍 遥丸善后 , 随访至今未复发 。 按: 患者病情 久 , 胃虚弱 , 脾 升降失

甘草泻心汤应用

甘草泻心汤应用

甘草泻心汤应用甘草泻心汤医案五则其一荨麻疹冯乐颐,女,11岁,华师附小学生。

因反复荨麻疹一个多月来诊。

初诊时面颊大片红色丘疹,痒,小腿少量风团疙瘩。

缘于一个月前吃鱼、虾、蟹及冰淇淋等自助大餐之后,当时上吐下泄全身过敏皮疹,经过打针输液吃药等西医治疗,仅遗留下来脸上少许红色皮疹,但是饮食稍有不慎则加重,抗过敏药物可减轻却不能彻底根除。

另外,胃口不佳,中午睡不着,夜里睡觉时打滚磨牙说梦话,甚至有一天半夜突然坐起来(梦游)。

开甘草泻心汤三剂。

复诊时其母喜出望外的说,上午喝下一碗,中午便好好睡了一觉,两个小时姿势都没变换,这两天吃饭很香,全身荨麻疹都退了,脸颊微有泛红,要求再开三剂。

两年多来未再复发。

这是我第一次用甘草泻心汤治荨麻疹。

后来,又治好了几例类似的皮肤病。

其二,失眠余思茗,女,9岁,华师附小学生。

她五岁时咳嗽被我用小青龙汤治好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用过西药,一旦生病只找我看,她家三代人都是笃信中医的。

她独自来校医院挂号、排队、就诊,进来有礼貌的和我打招呼,然后有条不紊、清晰、准确的描述自己的状况。

相比之下,有的男生上高中还由妈妈领着来看病而且由妈妈代诉,令人感慨,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啊。

这次来是因为三天睡不好,白天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没法听老师讲课。

缘于三天前吃了过多的生日蛋糕,晚上看电影《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当天晚上脑子很乱睡不着,估计凌晨两三点左右开始做梦,和电影里的情节交织的历险惊险遭遇,直到被吓醒。

这两天不想吃东西,有点想吐,大便稀薄。

开甘草泻心汤三剂而愈。

其三,湿疹10个月大男婴,双面颊湿疹一个多月来诊。

两颊鲜红皮疹粗糙有薄薄的一层结痂。

同时伴有食欲不佳,爱哭闹烦躁,夜卧不安,半夜突然大哭,体重也下降了两斤。

详询其喂养情况:一个月来每天榨鲜果汁给小孩喝,有时果汁加酸奶。

嘱停止果汁、酸奶及一切生冷食物。

予甘草泻心汤三剂,全愈。

小儿脾胃娇嫩,不能耐受果汁酸奶等生冷寒凉之物,胃中不和则夜卧不安,胃气虚则心下停饮阻碍升降之气而成“痞”证,心烦不安。

甘草泻心汤医案

甘草泻心汤医案

甘草泻心汤医案【方药】甘草四两(炙)(12克)黄芩三两(9克)半夏半升(洗)(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黄连一两(3克)干姜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煎服】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解说】本证为脾胃虚痞,证以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

故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重炙甘草用量,以取其调中补虚之意,适用于心下痞而脾胃虚转重者。

【运用】一、大便燥结岳美中医案: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

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

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

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

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

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

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

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

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岳美中医案集》1978:45)按语: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

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

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

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

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

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

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

信非善读圣书之士不可为之也。

二、狐惑病刘渡舟医案:郑某某,女,32岁。

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

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

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

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

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

胡希恕甘草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甘草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甘草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15g,黄芩6~12g,干姜6~10g,人参6~10g,半夏6~12g,大枣4枚,黄连3~6g。

水煎600mL,日1剂,分3次服。

1.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条)2.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方解】1.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

主治因误下所致的寒热互结,胃中已虚,成为虚痞。

仍用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散结消痞。

重用甘草配合人参,意在缓中补虚。

2.《伤寒论》所载本方没有人参,而《金匮要略》、《千金方》及《外台秘要》所载,均有人参三两。

故本方脱落人参无疑。

3.脾胃虚弱,不欲饮食。

湿热满于中焦,则恶心、卧起不安,影响睡眠。

湿热发于上则口腔溃疡,声音嘶哑;发于下则阴部湿疹痒痛。

本方为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要方。

【应用】1.本方主治因湿热壅塞中焦所致的胃炎、牙痛、口腔糜烂、牙周炎、舌炎、味觉障碍、口腔颊扁平苔藓等。

还可用于失眠及夜舞证。

2.胡希恕老师用本方加生石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及舌炎,用维生素B2无效者,多有显效。

笔者多年来用本方治疗口腔黏膜溃疡,舌边舌下溃疡,均取得满意效果。

炙甘草用12~15g,干姜改用鲜生姜,必加生石膏30~40g。

《神农本草经》谓石膏味辛微寒。

辛可以胜湿,微寒而不是多数医家所虑的大寒。

只要舌苔腻,即可放心用之。

口腔溃疡若口干、口苦、苔腻、体壮者,用本方加生大黄6~10g,金银花15g;若苔白腻、口臭、大便稀、体弱者,本方加藿香6g,佩兰10g,生薏仁24g。

【医案】1.舌炎案:1962年,胡希恕老师带实习时讲一病例,男,40岁,身体尚好,唯整个舌头鲜红无苔,唇干,汤水不进,疼痛难忍,难以入睡,尿黄,大便不畅,去大医院服诸药无效,已半月,予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45g、生地20g,服2剂有效,再3剂而愈。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原文】1.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163)2.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组成与用法】甘草四两,炙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1.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伤寒论》)2.清热燥湿解毒。

(《金匮要略》)【医案】1.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6月7日。

陈某,30岁,妊娠2个月,恶心呕吐半月,每次进食10分钟之后即呕吐食物,多涎,口不渴,嗳气少,纳差。

初诊投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橘皮汤、苏梗5剂,服药期间呕吐已止,停药2天,症状加重,食后即吐胆汁,每日10次左右,多涎,口不渴,嗳气少,纳略减,晨起口苦,胃脘不适,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软。

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滑。

西医诊断:妊娠剧吐。

治法: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方剂:甘草泻心汤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味。

炙甘草9g 半夏10g 炒黄芩6g 黄连3g 干姜3g 大枣5个党参12g 吴茱萸4g 炒粳米30g,3剂。

二诊:2006年6月10日。

恶心呕吐明显减轻,已不呕吐胆汁,每日仅呕吐1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中药守上方以巩固疗效,7剂。

2.阴痒初诊:2006年12月1日。

李某,37岁,毛际部连及外阴瘙痒反复发作已经2年多,伴带下增多如涕状。

近半年月经每提前10天左右,5~6天净,纳可,大便软。

2002年曾行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

末次月经11月12日来潮。

生育史:1-0-1-1。

妇科检查:毛际部及外阴均无异常,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轻压痛,两侧附件轻压痛。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甘草泻心汤的概述
2.甘草泻心汤加减的治病案例
3.结论
正文
一、甘草泻心汤的概述
甘草泻心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甘草、大黄、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和中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近年来,经过医学实践和研究,发现甘草泻心汤加减还可以治疗其他一些疾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二、甘草泻心汤加减的治病案例
1.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
一位 35 岁的男性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出现全身乏力、疲劳、失眠等症状。

经过检查,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甘草、大黄、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党参、白术。

连续服用一个月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好转。

2.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一位 40 岁的女性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

诊断为慢性胃炎。

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甘草、大黄、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党参、白术、陈皮。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胃炎明显好转。

3.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习惯性便秘
一位 50 岁的男性患者,长期便秘,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

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甘草、大黄、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火麻仁、杏仁。

服用一周后,患者的便秘症状明显改善,肠道通畅。

三、结论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甘草泻心汤加减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等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简介甘草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主要由甘草、大黄、芒硝、麻黄等药材组成。

它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等病症。

本文将通过介绍甘草泻心汤的加减治病案例来探讨其临床应用。

案例一:甘草泻心汤治疗心绞痛病情描述患者张先生,男性,45岁,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病史。

最近几个月来,他频繁出现心绞痛的症状,且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伴有呼吸困难和胸闷感。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辨证,我们选择了甘草泻心汤进行治疗。

具体方剂如下:•甘草 10克•大黄 10克•芒硝 10克•麻黄 5克•桂枝 5克•生姜 5克•枳实 5克用药原理甘草泻心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作用。

其中甘草和大黄具有泻下通便、舒肝解郁的功效;芒硝和麻黄则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桂枝具有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生姜和枳实则能理气、消食。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服用一剂甘草泻心汤,连续服用两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治疗效果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胸闷感和呼吸困难也得到了改善。

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也有所稳定。

案例二: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情描述患者李女士,女性,60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最近一段时间,她的血压一直难以控制,且伴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辨证,我们对甘草泻心汤进行了加减治疗。

具体方剂如下:•甘草 10克•大黄 10克•芒硝 10克•麻黄 5克•桂枝 5克•生姜 5克•枳实 5克•丹参 10克•天麻 10克用药原理在原有的甘草泻心汤基础上,我们加入了丹参和天麻。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作用;天麻则能镇静安神、舒筋活络。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服用一剂加减后的甘草泻心汤,连续服用一个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控制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也明显减轻。

患者的心情也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甘草泻心汤医案

甘草泻心汤医案

甘草泻心汤医案甘草泻心汤治皮肤病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

擘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书用于痞证,以脾胃虚寒较重,肠中又夹热邪,临床除见心下痞硬外,以下利为主,伴以干呕心烦;后者治疗狐惑病(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属湿热内蕴,虫毒腐蚀所致。

该方组成为: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人参三两(原书脱失)。

方中重用甘草益气和中,清热解毒,配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半夏、干姜燥湿化痰,温中祛湿;人参、大枣扶正补中,益气健脾。

药虽七味,辛开苦降,甘补温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消痞止利,解毒疗疮。

既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又用于湿热蕴毒之狐惑病。

皮肤病中的湿疹、瘾疹、足湿气等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这些病中既有脾胃虚寒,无以运化水湿,属正虚的一面,又有湿热毒邪蕴结肌肤之邪实的表现。

细究之,其病机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与甘草泻心汤的方证病机契合,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借他山之石攻玉,稍事加减,用于上述皮肤病的治疗,取效甚捷。

举例如下。

案1 湿疹赵某,女,62岁。

2010年3月9日初诊。

述其全身散在红丘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余。

经中西药内服、外涂(不详)虽痒减而丘疹未消,且停药又痒。

刻诊:全身散在暗红色丘疹,以躯干、双下肢较密,双小腿外侧皮肤增厚粗糙,抓痕条条,瘙痒剧烈,夜不能寐,伴口不渴,喜热饮,溲清,便溏。

舌质暗,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诊为慢性湿疹。

证属脾阳中虚,湿热内蕴。

方选甘草泻心汤合理中汤加苦参、白鲜皮。

药用:甘草(中药配方颗粒,相当于饮片剂量,以下病例均同)、半夏各18克,黄连6克,党参20克,白术、干姜各9克,黄芩、大枣、苦参、白鲜皮各10克。

5剂,日1剂,开水冲泡后2次分服。

外用苦参、黄柏适量,开水调糊外涂,日1次。

3月16日二诊:药后瘙痒减轻,夜间能眠。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组成】炙甘草12g 大枣12枚半夏12g 干姜9g 黄芩9g 黄连3g【用法】水煎,去渣,分3次,温服【主治】中焦不运,湿热阻滞,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腹中雷鸣,日下利数十行,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析】表证未解,医不解表而用下法,致使少阳三焦津气内陷胃肠,阻塞中脘,遂呈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脾功障碍,肠道蠕动增强,遂呈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

【病机】中焦不运,湿热阻滞,升降失调。

【治法】和中缓急,清化湿热法。

【方义】中焦不运,湿热阻滞,升降失调,法当和中缓急,清化湿热。

故方用甘草、大枣缓解胃肠挛急;半夏、干姜温运中阳,化其湿浊;黄芩、黄连燥湿和脾,清其郁热,使中焦运而湿自去,肠胃和而升降调。

方名甘草泻心,有两层意义:一因下利日数十行,是肠道传导(动)亢进,重用甘草可达甘以缓急目的。

一因下利而致日数十行,中气必虚,重用甘草可达培中目的本方重用甘草,前人多认为是补中气之虚,提出此药合大枣配入本方主要在于缓急,是否符合仲景原意与此证病理?细检《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凡欲缓其急迫,仲景每多重用甘草。

如治筋脉挛急的芍药甘草汤,治心动悸的炙甘草汤,甘草均用四两(60g 左右);治哕的橘皮竹茹汤,甘草竟用至五两(75g左右),而人参用量并未增重甚至不用人参,可见重用甘草并非因虚之故。

再从此证病理分析,联接脏腑经隧均由肝系之膜构成。

筋膜发生病变,不外四端:①松弛;②挛急;③破损;④增生。

此证下利日数十行,虽属脾胃功能失调,然其肠膜挛急病理更为突出。

基于上述,才提出甘草配入本方主要目的在于甘以缓急。

若谓此药主要作用在于补虚,何以本方反无补气的人参就很难理解了。

《类聚方广义》云:“此方不过于半夏泻心汤方内更加甘草一两,而其所主治大不相同日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日干呕心烦不得安,日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此皆急迫所使然,故以甘草为君药。

”此说道出了重用甘草的真谛。

五泻心汤所治的痞是津液阻于胃脘所致。

经方医案之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

经方医案之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

经方医案之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口疮虽然常见,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却不多。

像是口疮的症状,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具体描述是什么样的吧。

口疮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严重程度分为不同的种类,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自己属于哪种状况。

临床上说到的口疮症状,多是指复发性口腔溃疡,有人给它总结了四大特点,溃疡周围会红肿,溃疡表面是黄色,中间凹陷,通常较痛。

口腔溃疡症状往往会反复发作,有时一次能长出十几个,火烧火燎的疼。

中医治疗疗效显著,现分享我一医案:曾某,女,42岁。

主诉:5年前曾在市一院口腔科检查,诊断为口腔复发性溃疡,还服用消炎药、维生素等均无用功,也曾多次服用中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因口腔溃疡加重而前来诊治。

刻诊:口腔颊部黏膜呈灰白色条状,口腔粗糙不适,饮食无味,口腻,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润,脉缓而弱。

方拟甘草泻心汤,苦辛并施,从脾胃湿热求治。

处方:生炙甘草各20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黄苓10克,干姜1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大枣10枚,5帖。

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

二诊:服药5剂,溃疡改善,食纳增多,腹胀减轻,二便正常,舌苔薄润,脉缓有力,效不更方,以前方续服5帖,诸证消失,半年后随访,病未再发。

按语:一般老百姓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谓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湿热,如《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指出:“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

《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

临床确实有为上热者,以法治之当然有效,但脾胃湿热者也不少。

临床中若用清热泻火无效,尤其药后便痛、腹胀,应从温清并用入手,甘草泻心汤是首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来源】《伤寒论》。

ﻫ【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ﻫ【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与胃,消痞止呕。

ﻫ【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ﻫ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得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得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就是一个比较难得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得发作。

这就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得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得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

《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与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与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

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3。

《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

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与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方剂研究: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得专方来使用得。

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得白塞氏综合征。

因病发于头面与会阴,又有人称为终极综合证。

然而,把甘草泻心汤作为狐惑病得专方瞧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得实质。

狐惑病就是以口腔及生殖粘膜损害为主症、因此,可以把本方作为治疗粘膜疾病来使用,即甘草泻心汤就是粘膜修复剂、就范围而论就是针对全身粘膜而言得,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等等。

就病变类型而言,既可以就是粘膜得一般破损,又可以就是充血、糜烂,也可以就是溃疡、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即就是胃肠粘膜被下药损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

临床上,甘草泻心汤既可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

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

不管就是何处粘膜病变,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

甘草就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就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变。

西药治疗胃溃疡得一味老药“生胃酮”,即就是甘草制剂。

总之,本方得临床运用要善于举一反三,不能被“蚀于喉”、“蚀于阴”得条文障住眼目。

临床应用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

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

全部用本方治愈。

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

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3。

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

1979年10月23日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ﻫ初诊。

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

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

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

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

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

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

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

遂投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

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

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肛门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就是《金匮》狐惑病。

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

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6。

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加胡黄连。

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

ﻫ农民。

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

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

于就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与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上有口疮下便溏甘草泻心治之康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碰见寒热错杂得症状,如上面口腔溃疡,而下面却大便溏泻得上火下寒症。

应当如何处理?这就是一个比较难得问题。

今天我们就遇见这样一位病人。

ﻫ2000年8月初,一天得上午,一位42岁得男同志来瞧病。

她自述20年前曾得过甲型肝炎,后开始大便溏泻,已有多年。

现在每日4~5次,常常晨起即便,便稀溏、之后上午有时还有2—3次,经常出现反复性得口腔溃疡、ﻫ我一边听一边想:这可就是上火下寒,这样得病最难处理。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得发作。

当如何解决?就瞧樊教授得高见了!ﻫ樊教授摸脉:左关脉浮弦,舌胖边有齿痕。

樊教授说,这就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所以应当用《伤寒论》中得甘草泻心汤。

处方:ﻫ炙甘草15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2克,法半夏9克,干姜9克,大枣4枚。

7剂水煎服、1周后患者复诊,述口腔溃疡已愈,且大便也成形了。

ﻫ后来樊教授说: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就是一个一举三得得好方子、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得病症,都可以考虑应用甘草泻心汤这样得方剂来进行解决、甘草就是与中得良药。

据传,这味药就是一个老婆婆发现得、有位老中医外出瞧病,多日不归。

等候她治病得人,把门都堵住了。

医生得老伴很着急,心想:老头子平时治病,还不就是用几棵草?她想起了家里烧饭用得干草,甜甜得,拿它当药,就就是不治病也坏不了事。

于就是,她就把这些干草给了病人,打发走一批又一批。

过了些天,老头子回来了、刚到屋里坐下,就有人来送钱,一个接一个。

这时老头子才知道,她走后出了这么回事。

第2天,她把所有得病人找来,一一问清了病情,发现有脾胃虚弱得,咳嗽多痰得,咽喉肿痛得等等。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甘草有补气与中、镇咳祛痰、泻火解毒等多种药效。

(3)通药与涩药并举张锡纯认为:“寒温之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者,皆属危险之候。

因欲以凉润治燥热,则有碍于滑泻,欲以涩补治滑泻,则有碍于燥热。

愚遇此等证,亦恒用生山药,而以滑石辅之,大抵一剂滑泻即止,燥热亦大轻减。

"又“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

又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若熟地黄,生山药,枸杞之类)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用以治疗因误下后引起得虚证痞满。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狐蜮病。

ﻫ本方以炙甘草、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炙甘草,主要取其有缓急得作用,即“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次有清热解毒作用,加人参、大枣补虚益气,取半夏,干姜之辛温,黄连之苦寒,诸药并用,消其寒热互结得痞满,以达到寒去热除,痞消正复得目得。

据《伤寒六书》载: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

又据《张氏医通》载:治痢不纳食俗名噤口,热毒冲心,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又据《生生堂治验》载:可治梦游病与凭依症。

(属脏躁病得范畴。

作者注)、(见皇汉医学◎本方条)ﻫ本方另一方面得作用,还能清热解毒,祛痰补虚,运化中焦,除湿热之邪,故可治疗癫痫、脏躁、口糜等疾患。

一、脏躁ﻫ本证与精神因素有关,以女性患者为多、如思虑忧愁过度,久之,气机不利,营血亏损,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心神失常,因而导致就是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