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的风俗文化
元代的蒙古礼制
元代的蒙古礼制在元代,蒙古礼制那可是别具一格。
就像一场独特的大戏,有着自己的规矩和章程。
蒙古人的宫廷里,觐见大汗可是有大讲究。
臣子们得恭恭敬敬,不能像在自家院子里那般随意。
那走路的姿势得规规矩矩,就像木偶被线牵着,不能乱了步伐,这是对大汗威严的敬重。
听说有个小官,第一次进宫觐见,紧张得腿肚子直打颤,走路都差点同手同脚,那场面,可把周围人憋笑憋得好辛苦。
祭祀在蒙古礼制里也是重中之重。
他们祭祀天地神灵的时候,那场面可壮观了。
各种牲畜摆得满满当当,就像开了个大型牲畜展览会。
而且祭祀的程序繁琐得很,就像解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一步都不能错。
有一回,有个年轻的祭祀官,在祭祀过程中不小心说错了一句祝词,吓得脸色煞白,以为要受到严惩,好在有经验的长辈出来打圆场,才化解了尴尬。
婚俗更是有独特味道。
蒙古人的婚礼,那是热热闹闹好多天。
迎亲的时候,新郎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像出征的将军带着千军万马。
新娘的嫁妆也是多得惊人,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堆起来像小山。
我曾听老人讲过,有一家办婚礼,迎亲队伍在半路上遇到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可还是得按照礼制,把婚礼的仪式走完,那狼狈又执着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在宴饮方面,也有着严格的座次安排。
身份高的人坐在上首,就像众星捧月。
大家喝酒吃肉的时候,也得遵循礼仪,不能像饿狼扑食般没了规矩。
有个远方来的客人,不懂这些规矩,一上桌就自顾自地大快朵颐,结果周围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他还一脸茫然,后来经人提醒才知道自己犯了错。
元代的蒙古礼制是那个时代文化与传统的体现,它彰显着蒙古人的身份与地位,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也正是这些独特的礼制,让元代的历史画卷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独特的明珠,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元朝的蒙古民族文化与传统
元朝的蒙古民族文化与传统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蒙古民族首次在世界历史上实现了全面统治。
元代是蒙古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元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体系是在汉文化背景下蒙古、西亚和波斯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因素的交织下,元朝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蒙古民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政治文化大多源于蒙古草原文化。
在蒙古草原上,勇敢、尊重和忠诚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品质。
元朝暴力统治的背景下,这种传统变得更加强大。
蒙古统治者更加重视武功,军人有更大的权力和特权。
由于忠诚和尊重的文化传统,在蒙古军队里,士兵往往对统治者忠诚,为他们的领袖投入生命。
蒙古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对话是元代文化及其独特特点的一大特点和核心内容。
蒙古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对话和交融,基于蒙古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元代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方面。
比如,遍布蒙古草原各处的牧民与汉人贩马的交易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还可以促进文化和艺术的交流。
除了兵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元朝政府对文化和艺术的支持也极大丰富了当时的蒙古文化。
元朝皇帝和宰相对汉文化的推崇和支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文学、历史、艺术和医学等领域,元朝人取得了直接的成就。
元代的诗歌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瑰宝之一。
才华横溢的诗人们无声地表达了困惑和痛苦,抒发了对民俗、乡情、爱情和故乡的深深思念。
同时,元代诗歌也表现出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战争气息,展现了元朝时期的政治风貌、对战争的认识和对当时历史的思考。
元代最著名的历史著作是《元史》。
故事与碑文也纷繁而至,表达了元代文化和历史的最珍贵部分。
《元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书,但其中物质、战争和人口等特征都直接反映了元朝时代历史和社会的特点。
元代的绘画艺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
蒙古人的非常独特的长面部,和其所骑马匹的清奇样式,都被巧妙地融入了绘画作品中。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元朝的多元民族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元朝的多元民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多元的王朝,蒙古人作为元朝的创立者和支配者,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是元朝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对元朝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首先,蒙古人的习俗包括游牧生活、牧民传统和勇武精神等方面。
蒙古人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特征,他们以养马养牛为生,居无固定居所,随季节而迁徙。
这种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蒙古人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元朝时期,这种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各种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同时,蒙古人具有牧民传统,他们尊重草木和自然,注重牧民礼仪和技艺的传承。
这种传统使得蒙古人在元朝时期能够有效管理草原地区,维护社会秩序。
另外,蒙古人还以其勇猛的战斗精神而闻名于世,他们崇尚勇武和军事技艺,并广泛应用于元朝的军事体系,使元朝在征战中屡战屡胜。
其次,蒙古人的文化包括语言、服饰与建筑等方面。
蒙古人的语言是蒙古语,元朝时期蒙古语成为元朝的官方语言,同时也促进了蒙古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
蒙古人的服饰以皮毛为主要材料,具有民族特色和实用性。
在元朝时期,蒙古服饰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了当时的时尚潮流。
此外,蒙古人的建筑风格也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
蒙古人以帐篷为居住形式,帐篷结构简单,易于搭建与迁移,适应了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对元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蒙古人的勇武精神和军事技艺为元朝征战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蒙古人的游牧生活训练了他们的马术和射箭技巧,使他们成为出色的骑兵。
在元朝的征战中,蒙古骑兵凭借出色的战斗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促进了元朝的疆域扩张。
其次,蒙古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元朝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蒙古人的语言、服饰和建筑风格逐渐融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元朝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为元朝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纵观历史,元朝虽然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由于政治制度的弊端和统治方式的不当,元朝在史书中也留下了许多负面形象。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婚嫁、服饰、饮食、娱乐等方面探讨元朝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以呈现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
一、婚嫁习俗元朝的婚嫁习俗受到了当时的封建礼教影响,同时也带有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婚礼上,新郎会骑着马来接新娘,象征着马背上的新鲜生活。
新娘戴着华丽的头饰,身穿锦缎婚袍。
在蒙古族地区,还要进行“拜鬼”仪式,以祈求祖先保佑。
婚后,夫妻会举行“过门酒”,由家长主持,夫妻饮一碗酒,以示团结和睦。
二、服饰风格元朝的服饰以蒙古族传统服装为主,同时也融合了汉族的服饰元素。
蒙古族男子着主袍、背心和披肩,其中主袍以贵族身份才能穿着。
女性则常穿长袍,其特点是袖口宽松。
元朝的汉族服装则采用了自唐朝以来的袍服风格,袖子大而长,衣襟前后相扣。
官员在公务活动中穿着官服,以显示其身份地位。
三、饮食习俗元朝的饮食文化受到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蒙古族爱食用肉类,如羊肉、牛肉等,而汉族则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
元朝时期,还出现了“火罐烤肉”这一独特的食物,将切好的肉放在火罐上烤制而成。
同时,元朝还大量引进了外来食材,如面粉、胡椒、茶叶等,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选择。
四、娱乐活动元朝的娱乐活动多种多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
马术是元朝人热衷的运动,蒙古族的骑射技艺出类拔萃。
此外,元朝也崇尚音乐舞蹈,民间歌曲和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传唱和演绎。
元朝还兴起了一种称为“曲艺”的文艺形式,以说书、评话、弹词等形式进行,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享受。
综上所述,元朝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丰富多彩,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特点。
从婚嫁习俗到服饰风格,从饮食文化到娱乐活动,元朝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都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我们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元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丰富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
元代蒙古人的婚姻习俗
元代蒙古人的婚姻习俗一般认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家族。
而婚姻是家族的构成、发展与延续的源渊所在。
因此,在介绍元代蒙古人婚姻习俗时,同时介绍他们家族构成、发展概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婚姻习俗惯制。
1.婚姻俗制与家庭据文献记载,蒙古族这一古老的共同体中,较早地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并成为蒙古族婚姻制度的主流而牢固地流传下来。
《元朝秘史》一开头就说:“成吉思汗的先祖,上天由命的孛儿帖赤那,其妻豁埃马阑勒,到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住着,生一子叫巴塔赤罕”。
可见,大约八世纪中叶以前蒙古社会中已确立了个体家庭(上限无法确定)。
这种家庭由双亲和子女组成。
孛儿帖赤那到成吉思汗二十三代,各代均是个体家庭。
这些家庭也是平行的夫妻关系与垂直的亲子关系结构而成的。
拉施特说到,蒙古人自古就有记住自己的出身和家谱的习惯,父母对每个新生儿童讲述氏族和祖先的故事,用此作为教育的材料。
如此代代相传,因而每个部落都有清楚的谱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和部落的来源。
因而蒙古人中已出现了八代祖先的称呼。
夫有数十妻,或百余妻”,马可波罗也说,“男人可以随意娶多少妻子”指的是那些拥有众多财富的那颜阶级。
但这种家庭中,妻妾地位不同,嫡妻(abali)拥有“长妻”、“正室”等名分,地位最高,主管家务。
长妻所生子女的地位也随母而尊。
但有的后娶妇,因身份高贵或者得到丈夫的特别宠爱,则其地位随之提高。
也有妻以子贵,如果正室无子,她的地位就有可能低于其他生子之妻。
十二世纪以前蒙古人严格执行族外婚制,同一个祖先起源的部族之内严禁成婚,用以维持血胤的纯正。
元代,这种族外婚制,由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同一血缘和同姓,同骨(yasutan)不能通婚。
而不同部落之间有“世为婚姻”的习惯。
如,成吉思汗九岁时,其父也速该为他向斡勒忽讷兀惕氏说亲。
斡勒忽讷兀惕氏是弘吉剌部的分支,弘吉剌部与成吉思汗所在乞牙惕氏族之间有世为婚姻关系,元代诸帝“正室”大都来自弘吉剌氏。
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明代。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严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也与以往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带领读者一窥这个历史时期的风貌。
首先,元朝的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元朝是一个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社会结构以蒙古贵族为核心,分为蒙古贵族、官员和民众三个阶层。
不同阶层的人们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权益。
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他们的生活奢华富裕,喜欢骑马狩猎和战争,同时还有宴饮和游乐等娱乐活动。
而官员则主要从事政务和统治事务,社交和行为规范较高;民众则过着相对朴素的生活,他们依靠耕种、渔猎和手工业谋生。
其次,元朝的民俗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元朝的民众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的民俗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元朝各地区的民族聚居地区各具特色。
例如,在南方的福建,百姓信仰土地神,举行庙会和道场活动,形成了悠久的祭祀传统。
在北方的蒙古和草原地区,人们饮马奶酒,举行萨满教仪式,崇拜天地自然。
此外,元朝还有庙会、刺绣、曲艺等民间艺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元朝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社会习俗。
例如,元朝的宴会礼仪严谨而庄重,宴席上的菜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宴会上,人们讲究坐次、礼节与品味,示人有礼的修养。
而在生活中,元朝人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宗教节日和仪式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春节,人们会用红色布条装饰房屋,燃放爆竹,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元朝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如新娘入门、迎亲队伍等等。
除了宴会和节日习俗,元朝还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如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在元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有非常有名的曲艺名家,他们以幽默风趣、机智过人的表演风格,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娱乐。
此外,元朝还流行一种叫做“篝火晚会”的娱乐形式,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
在元朝这个特殊的时期,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将从服饰、饮食、娱乐、礼仪等方面探讨元朝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一、服饰元朝的服饰多样而独特,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因此蒙古族的服饰在元朝时期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主要有“长袍”和“马褂”两种。
长袍是蒙古族男性的主要服饰,它由精细的羊毛制成,形状宽松,穿着舒适。
马褂则是女性的常见服饰,它的特点是短款、宽袖和前襟上的纽扣。
此外,元朝时期,汉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风俗。
二、饮食元朝时期的饮食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蒙古族是草原民族,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因此,他们的饮食以肉类为主。
在蒙古人的饮食中,牛、羊、马肉是主要的食材。
烤肉是元朝时期蒙古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他们通常会将肉切成块,串在竹签上,然后放在火上烤熟。
此外,蔬菜、水果和饮料也是元朝时期的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娱乐元朝时期,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其中,民间传统节日的举办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元朝时期人们热衷庆祝的节日。
在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灯会、龙舟竞渡和赏月等各种活动。
此外,元朝时期还流行赛马、射箭、斗鸟、踢球等各种体育竞技项目。
这些娱乐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四、礼仪在元朝社会,礼仪文化非常重要。
随着政权的更迭,元朝继承了中国古代封建礼仪的传统,但也融合了蒙古族的习俗。
在元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礼仪的存在。
例如,拜年礼仪、婚礼仪式、葬礼等活动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此外,元朝时期还有一种名为“酒豪”的宴会形式,这是一种由皇帝亲自主持举行的盛大宴会。
在这种宴会上,政府官员、文人墨客以及其他社会名流会齐聚一堂,共同欢庆盛会。
8元朝民俗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
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
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
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
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
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
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
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
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
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
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
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
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蒙古族人民最为辉煌的时期。
蒙古族文化在元朝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当时的文化瑰宝之一。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里,元朝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和亮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一、艺术方面的发展元朝时期,蒙古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宣扬。
具体表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
例如,元朝建立之初,成吉思汗的后人窝阔台发现此时的社会没有合适的文字来表达汉语,于是创造了“套字”,将蒙古语、汉语及西夏的半形文字混合在一起编写而成,为元朝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此外,元朝时期的绘画、音乐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绘画方面,著名的四大元代画家之一的赵孟頫就是以画马、画山水见长的著名画家。
音乐方面,则有“元曲四大家”的说法,他们是汤显祖、关汉卿、白朴和郑光祖。
元曲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戏曲形式,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文化传承的方式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是多样化的。
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口传、史书记载与文学创作。
蒙古族传统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传承主要是依靠口头传说和歌谣,这种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元朝时期。
另外,蒙古族对文学形式的创造和运用也非常丰富,例如套曲、童谣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文学形式。
在文学创作上,蒙古族也有着优秀的代表作品,如《元曲选》就是代表着元朝时期的文学高峰。
三、文化互动与融合元朝时期,作为一个民族政权,蒙古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随着元朝的建立,汉族文化逐渐提升了在整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同时,蒙古族领袖也懂得取长补短,积极吸取汉族文化的精华,推动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元世祖窝阔台曾多次宣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他的鼓励下,大批蒙古族民族精英学习了汉文化,汉制也大量引入蒙古族地区。
四、文化瑰宝的保护与继承在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得以大力发展和传承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和继承的问题。
呼和浩特元代时的游牧文化
呼和浩特元代时的游牧文化元代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是蒙古帝国的重要部分,这里的游牧文化在当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以呼和浩特元代时的游牧文化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游牧文化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草原中心地带,拥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水资源。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游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元代时期,蒙古人在草原上放牧,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了典型的游牧文化。
1.1 牧民生活元代时期的呼和浩特地区,人们主要以畜牧为生,以养马、养羊、养牛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居住在帐篷里,跟随牛羊迁徙,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他们通过放牧牲畜来获取食物、衣物、住房等生活必需品。
1.2 游牧文化的特点游牧文化在地理、社会和生活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经济方面,游牧民族善于利用草原资源,形成了一种相对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他们通过养殖牲畜和放牧来维持生计,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体系。
其次,在社会组织方面,游牧民族通常以氏族为单位,建立起严密的社会组织。
族长作为氏族的首领,拥有较大的权力,对族人起到统一和管理的作用。
游牧民族之间还有相互之间的联合和征战,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社会关系。
最后,在文化传统方面,游牧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他们以口头传承为主,通过民间故事、歌谣、舞蹈等形式传承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
二、呼和浩特元代时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呼和浩特地区的游牧文化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政治影响元代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国,建立了元朝。
呼和浩特地区作为蒙古帝国的重要领地,其游牧文化对元朝的政治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蒙古人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培养了他们出色的骑射能力和勇敢的战斗精神,使其成为元朝军队的主力。
2.2 经济影响游牧文化在呼和浩特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体系。
牧民以养殖牲畜为主要经济活动,形成了相对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他们通过与农民的交流和贸易,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元代蒙古族的风俗文化
蒙元时代风俗及文化漫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
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
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
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
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
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
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
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
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
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
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
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
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元代蒙古族的社会文化
元代蒙古族的社会文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蒙元政权的建立和统治。
在这一时期,蒙古族成为中国的统治阶层,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元代蒙古族的社会文化。
一、政治制度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政治制度,即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以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集权国家——蒙古帝国的治理方式为蓝本,在中国大陆行使政治和军事权力的制度。
行省制度采用了“行省中心、行省边缘”这一政治管理形式,设立重要行省如临安、南京等32个,以及一些边疆行省。
行省制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由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中央政府统治各省、各族地区的根本制度;同时也为新的社会文化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宗教文化元代统治时期,采取了「信、容、禁、慕」的政策,宣扬和尊重各种宗教信仰,保障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各个宗教信仰的普及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重要时期。
元代蒙古族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蒙古族人信奉的“图腾教”在元代获得极大发展,这种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忠诚、勇敢、正义、高尚为中心的道德准则。
图腾教体现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信仰观念,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文学艺术元代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多突出的成就。
元代的文学、艺术成果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元代诗歌、元曲、元画等造诣颇高,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
元代的诗歌比较随意,没有明显的规定格律,常常表达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元曲则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由唐宋传统戏曲和外来戏曲相融合发展而成,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至于元画,则汇集了当时中国画派的不同风格和流派,这也使得元代绘画成为中国绘画历史上最富有实验性和创造性的时期之一。
四、经济、科技元代在工商业方面有着较高的发展,经济活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城市经济和商业贸易比重加大。
元代有何生活风俗?
几个蒙古旧俗习俗与节庆都是生活文化的表现,一般各族群祭天地、祖先虽然是礼仪,其实也是生活文化的风俗。
蒙古族的旧俗注重脱灾祈福,如“烧饭”由萨满主持,以肉、酒在地坑中火烧,祭祖祈福,在北方民族中颇为盛行。
“脱旧灾”由萨满为帝后举行,以黑、白羊毛线缠全身,再用银槽盛火烧糠和酥油,以烟熏身后,弄断毛线投入槽中,帝王口唾数寸长的红帛也投入火中,再脱去衣帽交付萨满而完成。
“射草狗”是以秆草扎成人、狗形,里面放杂色缎作为内脏,帝后、皇子和几个氏族贵官交互射草人、草狗至靡烂,然后参与各人要解衣给萨满祝福。
“生死移帐”指生育时要移住于毡帐中待产,而临死时也得移往帐中,殡殓后还要以“烧饭”祭49天时间。
隐秘的大汗墓地蒙古大汗棺木用香楠木中剖为二,刳成人形,大小适可容身,全身服用皮件,殉葬品只有几件饮食器皿而已。
用金箍束棺置于青边白毡车上,以波斯织锦为帘盖,萨满骑马为前导,牵着黄金饰鞍罩着织锦的“金灵马”,象征死者的乘骑,领着往另个未知的世界而去。
深掘草地为墓穴,草皮依次排放,待棺入土再放回填埋,多余的草皮土块,则运往他处。
留守陵墓官兵在墓地周围五里外,严禁任何人畜进入,三年后始撤回,草原依旧,绝无法知大汗墓地在何处。
史书上说葬于“起辇谷”,至今仍不知究竟在哪里?春天出游元月初一是蒙、汉族都会过的春节。
不过在草原时蒙古大汗除夕日要迁帐他处作宴会之所,帐前参与宴会者都穿白裘,三日后才回到大牙帐接受庆贺之礼。
到大都(北京)后,就用汉式朝廷贺正的礼仪,之后就展开官员私人间的拜年;民间则喜戴花相庆。
立春前举行迎春牛活动,显然是汉地习俗的写照。
正月十五仍用汉俗的上元灯节,民间更是张灯结彩,䊹巧斗奇。
二月春游踏青,都城举办佛教游皇城,排场浩大,民间也凑组类似活动。
三月间寒食、清明合办,祭祖上坟,秋千、蹴鞠的活动普遍。
春风日暖也是出游的好时节,行歌载酒,宴饮娱乐。
宫廷大汗则要开始北巡上都生活,到九月才返回大都,期间重要的庆典、节日也在上都举行,留在大都的贵族、官僚仍然多照汉俗节庆生活。
元朝中国传统元朝的民俗与风情
元朝中国传统元朝的民俗与风情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代表了外族政权的入侵和统治,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
在元朝期间,中国的民俗与风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元朝时期中国传统的民俗与风情。
一、宗教信仰与民俗元朝是蒙古族政权建立的时期,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对当时的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力量和祖先灵魂。
因此,在元朝时期,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被更多地融入到中国汉族的生活中。
例如,一些汉族人信奉起畜禽为宗教崇拜,他们在特定的节日如春节,会用五谷丰登的食物去祭祀,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此外,在元朝时期,伊斯兰教也逐渐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的传入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有所影响,也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民俗。
例如,供奉清真寺,节日期间斋戒等都成为了当时的常见场景。
二、服饰与礼仪元朝时期,服饰与礼仪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蒙古族的服饰风格深受当时政权的影响,大量的绸缎、宝石和金属装饰被加入到服饰中。
汉族人也开始逐渐接受并融入蒙古族的服饰元素,使得元朝时期的服饰更加丰富多样。
在礼仪方面,元朝时期的礼仪活动十分隆重,常常以盛大的场面和庄重的形式进行。
这种庄重的礼仪表达了尊敬和敬畏的心情。
三、饮食与烹调方法元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饮食与烹调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元朝时期,蒙古族民族风味的菜肴开始逐渐流行并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食物口味偏重肉类和奶制品,并且有着独特的烹调方式,如烤肉、涮羊肉等。
这些菜肴在当时的汉族人中逐渐受到喜爱,成为了餐桌上的特色美食。
四、音乐与舞蹈元朝时期,音乐与舞蹈也是民俗与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头琴和蒙古舞开始逐渐传入中国,成为当时音乐与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同时,汉族人的音乐与舞蹈也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融合了一些蒙古族的元素,在节日和庆典上得到广泛的表演和演奏。
总结起来,元朝时期中国传统的民俗与风情是在外族政权的统治下发展和演变的产物。
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
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元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虽然元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遭受了很大的破坏,但是蒙古人自己的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
蒙古文化的特点蒙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建树主要有力量,而没有立雪的精神。
但是他们的文化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
首先,蒙古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因此,蒙古文化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其次,蒙古人信奉蒙古族传统的萨满教,这种信仰也是蒙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在元代时期,蒙古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在元朝的统治下,汉人与蒙古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
汉人的文化对蒙古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蒙古人的一些文化表现也逐渐受到汉人的认可。
其次,元代政府对文化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在元代时期,蒙古人开始使用“金字塔”文化的形式,刻有文字的石碑称为“摩梭策勒”,它们被用来表彰功绩或维护和宣扬法律。
元代时期,金字塔的文化成为了蒙古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为后来的蒙古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文化的影响力蒙古文化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蒙古文化的发展对于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元代时期,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愈加密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也愈加深入。
其次,蒙古文化的发展给后来的蒙古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元代之后,蒙古族逐渐成为亚洲的霸主,蒙古文化也逐渐发展壮大。
总之,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元代时期,蒙古人把自己的文化和汉人的文化融合,形成了“金字塔”文化,这为后来的蒙古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的蒙古族文化与政治制度
元代的蒙古族文化与政治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时期主要是由蒙古族人掌权,所以元代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也有着蒙古族的特色。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一起探究一下元代的蒙古族文化和政治制度。
一、蒙古族文化元朝时期的蒙古族人是非常重视文化的,特别是在音乐、绘画和书法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音乐方面,蒙古族人喜欢用马头琴演奏,这个乐器被誉为“蒙古之王”,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绘画和书法方面,元代的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成就。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称为“赵氏孟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代绘画家吴道子则以他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著称,他的画作中充满了蒙古族的风情。
除了音乐、绘画和书法,蒙古族的文化还体现在食品和服装方面。
蒙古族人喜欢吃羊肉和奶制品,所以元代的烤羊肉和奶茶也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服装方面,蒙古族人喜欢穿战袍和长靴,这些服装在现代的时尚圈中仍旧有很高的影响力。
二、蒙古族政治制度元代的蒙古族政治制度也有着很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官制、军制和民政方面。
在官制方面,元代采取了“三班九级”的制度,官员按照等级分为“品”、“等”、“员”三班,每班又按照级别分为九等。
这个官制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严密和科学的,进一步加强了元代的行政管理。
在军制方面,元代采用了马步合一的方式,重视骑兵,军队中的官兵都可以骑马作战。
另外,元代还设立了嘉义等军事组织,专门负责保卫边疆和打击叛军,这个创举在中国军事史上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民政方面,元代还实行了丝绸之路的制度,使中国和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贸易得以顺畅进行。
此外,元代还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和法律制度,客观上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结语元代的蒙古族文化和政治制度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的贡献,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明精神。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一个独特的时代。
在这个辽阔的土地上,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融汇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代文化。
元朝时期,蒙古族作为统治阶级,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蒙古族生活方式的特点之一是游牧民族的特色,这种游牧生活方式在元朝社会中也有所体现。
蒙古族人民善于骑马射箭,他们的生活与战争息息相关。
因此,在元朝社会中,人们也普遍崇尚骑马射箭的精神,并养成了一种骑射的文化风尚。
元朝社会的另一种特点是多种族的融合。
元朝统治者曾经实行过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各个民族相互交流和融合。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对元朝的社会风俗和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朝社会的民俗文化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元朝社会崇尚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
元朝时期,人们相信自然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灵性的存在,他们崇尚山水之美,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
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就很好地展现了这种元朝社会民俗文化中的山水意象。
元朝社会的宗教信仰多元化,不同宗教信仰与文化因素相互渗透,对元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在元朝社会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例如,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建有著名的观音寺,吸引了许多信众前来朝圣。
伊斯兰教的扩散也使得回民在元朝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朝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有许多重要的庆典和活动。
元朝社会最著名的节日是春节。
在元朝的春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焰火等。
除了春节,元朝社会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宗教和民俗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等。
元朝时期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并且高度融合的文化体系。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结起来,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是一个多元化、高度融合的文化体系。
元代蒙古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圆领或交领
长袍的领子通常是圆领或 交领,这种设计既实用又 具有美观性。
多彩的镶边
长袍的边缘通常用多彩的 镶边装饰,这种设计既增 加了服饰的美观性,也体 现了蒙古族工艺的水平。
短袍和上衣
短小精悍
元代蒙古族短袍通常比较 短小,适合在日常生活中 穿着。
束腰设计
短袍通常采用束腰设计, 以展现出蒙古族男性的雄 壮和女性的曲线美。
社会风俗的影响
总结词
社会地位的标志和婚姻观念的反映
详细描述
元代蒙古族服饰也反映了社会风俗和婚姻观 念。不同阶层的人穿着的服饰有明显差异, 服装的质地、颜色和饰品也标志着个人的社 会地位。此外,男女服饰的差异也反映了当 时的婚姻观念和社会角色认知。
05
元代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 保护
传统服饰的传承方式与困境
彩绘工艺
蒙古族服饰的彩绘工艺以天然颜料为主,如用植物果实制成的红色颜料、用动物 骨骼磨成的白色颜料等,色彩自然协调。
04
元代蒙古族服饰的审美特 征及其文化内涵
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结词
适应自然、崇尚自然
详细描述
元代蒙古族服饰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蒙古族人适应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利用天然材 料如毛皮、绒毛等制作服饰,以保暖和抵御风雪。
家庭传承
在蒙古族家庭中,长辈会将自己的服饰制作 技艺和审美观念传授给下一代,这种方式是 传承蒙古族服饰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现 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导致家庭传承面临困 境。
社区传承
在蒙古族社区中,会有一些特殊的活动和仪 式,如传统节日、婚礼等,人们在这些场合 穿着传统服饰,这也有助于传承蒙古族服饰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元朝的风俗与习惯汉人与蒙古人的交流
元朝的风俗与习惯汉人与蒙古人的交流元朝的风俗与习惯:汉人与蒙古人的交流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特点是汉人和蒙古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从族群上的优势地位,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然而,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风俗与习惯方面存在着差异,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本文将详细探讨元朝时期汉人和蒙古人的风俗与习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情况。
1. 饮食习惯元朝的饮食习惯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以草原民族的特色为主。
蒙古人喜欢食用牛羊肉、奶制品和酸奶等,而汉人的主食则以米饭、面食为主。
在元朝时期,随着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交流,双方开始互相学习对方的饮食文化。
汉人逐渐接受了蒙古人的草原风味,亲睐牛羊肉等食材,而蒙古人也开始品尝汉人的米饭和面食。
2. 居住方式蒙古人以游牧为生活方式,居住在轻便的蒙古包(也称为“包子”),容易搭建和拆卸。
而汉人则更倾向于居住在固定的房屋中,比如府邸和民居。
在元朝时期,汉人向蒙古人学习了蒙古包搭建的技巧,这种便捷的居住方式也逐渐在汉人中流行起来。
3. 社会礼仪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礼仪,诸如斋戒礼仪、骑射礼仪等。
汉人与蒙古人交流之后,相互之间开始共享并融合了一些礼仪习惯。
比如,在元朝时期,汉人开始学习蒙古人的骑射技术,并将其纳入到汉族的武术中。
4. 服饰风格元朝时期,汉人和蒙古人的服饰风格有所不同。
蒙古人喜欢穿着皮毛和鲜艳的颜色,而汉人则更倾向于穿着丝绸,注重细节和华丽。
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两种服饰风格也开始相互影响。
蒙古人逐渐接受了汉人的丝绸制品,而汉人也开始借鉴蒙古人的皮毛制品。
5. 语言交流元朝时期,蒙古语成为了元朝的官方语言,但汉语依然是广为通行的语言。
汉人与蒙古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交流过程中,汉人逐渐习得了蒙古语,而蒙古人也学会了一些汉语词汇。
这种语言交流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元时代风俗及文化漫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
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
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
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
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
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
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
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
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
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
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
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
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别,还有冬夏之分。
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
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亦名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护颈,以防风沙蚊蝇,帽顶有顶珠或雉尾。
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没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强烈而无法睁开眼睛,多有骑射之苦,便告诉给察必皇后,皇后在帽子上加缀前檐(《元史·后妃传》)。
蒙古的女性则冬戴皮帽,夏披纱巾。
蒙古人无论男女,服装都根据同一式样裁缝。
“他们至少要做两件皮袍过冬,一件的皮毛内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御风雪。
后一类经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制成。
但他们坐在屋里时,他们穿上另一件轻便的袍子。
穷人用狗和羊皮来制作外面的袍子。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开始对服饰方面进行规定,参考了汉人的服饰,但也只是皇帝及国戚贵族、王公大臣们的服饰有了一些变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饰大体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三、居住元朝的刘秉忠为元朝设计规划了两座都城:元上都与元大都。
元上都一般被称为草原城市,元大都的总体设计则基本上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原则和《周易》中象天设都、阴阳八卦的理念。
“匠人营国”的王城规划完全采用了井田制的方格网系统,是以“夫”为基本网格,“井”为基本组合网格,经纬涂(阡陌)为坐标,中经中纬为轴心的城市规划方法。
大都城的街道都有统一的标准。
南北与东西街道相交形成一个个棋盘格式的居民区。
连马可波罗都忍不住赞美:“其美善之极, 未可言宣!”而传统的住所便为我们熟知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转移式,一种是冬营地半固定式的。
蒙古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以通烟通气,又可以采光。
四、婚姻蒙元时期,蒙古人的婚姻有抢婚、议婚、收继婚、冥婚等模式。
拾婚在13世纪时非常盛行。
《蒙古秘史》记载说,成吉思汗之母诃额伦就是他的父亲也速该从蔑儿乞人那里抢来的。
婚姻不计较辈分也是当时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成吉思汗征服了客列亦惕部后,该部首领札合敢不有两个女儿,成吉思汗娶其长女亦巴合为妃,次女沙儿合黑塔泥则赐给了幼子拖雷为妻,她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生身母亲。
蒙古人还有收继婚的风俗,“父死则妻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元史-乌古孙良桢传》),当然,生身母亲除外。
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元朝末年。
议婚的风俗也很普遍。
父亲可代表儿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允诺,双方就饮“布浑察儿”,也即许亲酒,还要设“不兀勒札儿”,也就是许婚筵席。
元代蒙古人婚姻有等级之别,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贵族之间的嫁娶称为“忽答”,也就是姻亲。
五、丧葬蒙古人的丧葬与任何朝代都不同,最大的特点是秘密安葬,不留痕迹,即使像成吉思汗这样显赫的帝王也没有豪华的陵墓和陵园建筑。
并且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元代天子无论死于何地,都要前往漠北起辇谷安葬,葬处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
因为葬俗神秘,所以有多种记载,且说法不一。
普通蒙古人死后多是土葬,也有火葬和天葬者。
他们笃守狐死首丘、叶落归根的习俗,不管死在何处,都要运回故地安葬。
天葬葬法有两种:一是将死者尸体用白布裹身后安放车上,用鞭猛抽拉车的牲畜,车辆无人驾驭,让牲畜任意奔走,三日后家人沿车辙寻找尸体,如发现已被野兽吃掉,就认为,死者已进入天堂;如未被野兽吃掉,则认为死者罪孽深重,须请喇嘛念经赎罪,超度亡灵。
六、姓名称谓古代蒙古人的姓氏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加上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
蒙古族婴儿取名字,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以动物命名;以山川湖海、日月星宿等命名,以父母或家中长者的意愿命名。
从元代始,既有不少蒙古人改用汉姓、汉名,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尔、魏赛音、赵伯颜等,主要是出于民族间交往的需要。
以上便是蒙元时代的风俗简介,下面浅谈一下元代的文化。
谈到元代的文化,不得不提及元代的戏曲文化。
世人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可见元代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元代戏曲的出现,开拓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条新的路线,它使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因此,元代成了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
元代戏曲以杂剧为主,它的成就是巨大而辉煌的。
另外还有一类称为南戏,两者发展历史不同。
杂剧是种新兴的剧戏样式,产生于金末年初,发展和兴盛开始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
而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故与杂剧不能一比高下。
后人在提到元戏曲时一般所指都为元杂剧。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
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元杂剧以思想深刻以及艺术精湛与唐诗宋词地位并称,当然这也离不开元代杰出的文人们,他们提高了元杂剧的欣赏层次,使元杂剧不管在故事情节还是创作灵魂方面都得到了升华。
但其实戏曲向来都被认为是邪宗,中国戏曲萌芽虽较早,但发展很是缓慢,戏曲一直得不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扶持,戏曲和戏子也一直都只是作为人们娱宾消遣之用。
有着浓郁市民色彩的元杂剧,在文人墨士眼中更是难登大雅之堂,故在奠基期,元剧研究者的主要使命就是为戏曲正名,替那些不为“高尚之士、性理之学”所重视的元杂剧阐明其具有的社会作用,从而达到肯定其历史地位的目的。
当时元戏曲更是被统治阶级利用,希望能通过戏曲美的力量以及其浅显世俗直观的内容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
元代戏曲故事情节一般取自平常百姓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寄托着小人物的理想,唱词优美且简单易懂,所以也得到普通人民的广泛欢迎。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卓越的戏剧作家,著名的剧作家有关汉卿、郑德辉、白朴、马致远,他们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其中以关汉卿为代表,他为四大家之首,号“己斋叟”,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大都人(今北京),在元代剧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他的那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被誉为经典。
关汉卿著作众多,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元朝的戏曲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喜欢,这与戏剧作家们息息相关。
元代知识分子地位很低下,使他们当中很多人有可能接近人民,熟悉人民生活,深知人民爱憎,了解人民疾苦,因而能以血痕泪水,和墨蘸笔,控诉封建统治对人民的迫害。
元代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民族问题突出、社会问题严重,这在元代戏曲中都有充分的体现,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彰显善良和正义,对于处在阶级压迫的劳苦大众以及怙恶不悛的恶势力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世作用。
关汉卿的《窦娥冤》便为代表。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写了一个楚州山阳县的穷书生窦天章因上京赶考而借贷,把七岁女儿端云抵给了债主蔡婆婆,蔡将之收为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十年后,窦娥与丈夫成亲,当年就不幸丧夫。
有一天,蔡婆婆出门向赛卢医讨债,赛无钱还债,无奈之下遂生谋害蔡婆婆之意,幸遇张驴儿父子相救。
张驴儿父子欲娶蔡婆媳二人,遭到窦娥强烈拒绝。
张驴儿百般刁难,欲乘蔡生病之际毒死蔡,威胁窦娥,不料却害死自己父亲。
张又乘机威胁窦娥“私了”,窦不从,张又买通官府,对窦严刑逼供,并以毒打蔡婆婆相威胁,窦娥含恨招认。
临刑前,窦娥声泪控诉罪恶的天地,并发下三桩誓愿,以示其冤枉,死后,誓言一一灵验。
三年后,其父窦天章重审此案,凶手伏法,窦娥昭雪。
这出戏曲给人以巨大的恶扬善“惩恶扬善”。
其实大部分人在读剧本或看戏曲时都希望正直善良的人幸福,有好的结局,而对于一个邪恶的人都希望他受到惩罚。
如果要使人们在善恶的斗争中汲取教训,受到教育,那么惩罚罪恶彰扬善良,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人们在看到无数善良的行为得到表彰获得胜利之后,就会有意识使自己保持善行,避免罪恶,从而自觉归依于善良正义的一面,戏曲起到的教育作用正在于此。
其实,“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曲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曲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