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的风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元时代风俗及文化漫谈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

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别,还有冬夏之分。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亦名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护颈,以防风沙蚊蝇,帽顶有顶珠或雉尾。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没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强烈而无法睁开眼睛,多有骑射之苦,便告诉给察必皇后,皇后在帽子上加缀前檐(《元史·后妃传》

)。蒙古的女性则冬戴皮帽,夏披纱巾。

蒙古人无论男女,服装都根据同一式样裁缝。“他们至少要做两件皮袍过冬,一件的皮毛内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御风雪。后一类经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制成。但他们坐在屋里时,他们穿上另一件轻便的袍子。穷人用狗和羊皮来制作外面的袍子。”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开始对服饰方面进行规定,参考了汉人的服饰,但也只是皇帝及国戚贵族、王公大臣们的服饰有了一些变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饰大体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三、居住

元朝的刘秉忠为元朝设计规划了两座都城:元上都与元大都。元上都一般被称为草原城市,元大都的总体设计则基本上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原则和《周易》中象天设都、阴阳八卦的理念。“匠人营国”的王城规划完全采用了井田制的方格网系统,是以“夫”为基本网格,“井”为基本组合网格,经纬涂(阡陌)为坐标,中经中纬为轴心的城市规划方法。大都城的街道都有统一的标准。南北与东西街道相交形成一个个棋盘格式的居民区。连马可波罗都忍不住赞美:“其美善之极, 未可言宣!”

而传统的住所便为我们熟知的蒙古包了。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蒙古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转移式,一种是冬营地半固定式的。蒙古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以通烟通气,又可以采光。

四、婚姻

蒙元时期,蒙古人的婚姻有抢婚、议婚、收继婚、冥婚等模式。拾婚在13世纪时非常盛行。《蒙古秘史》记载说,成吉思汗之母诃额伦就是他的父亲也速该从蔑儿乞人那里抢来的。

婚姻不计较辈分也是当时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成吉思汗征服了客列亦惕部后,该部首领札合敢不有两个女儿,成吉思汗娶其长女亦巴合为妃,次女沙儿合黑塔泥则赐给了幼子拖雷为妻,她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生身母亲。

蒙古人还有收继婚的风俗,“父死则妻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元史-乌古孙良桢传》),当然,生身母亲除外。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元朝末年。

议婚的风俗也很普遍。父亲可代表儿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允诺,双方就饮“布浑察儿”,也即许亲酒,还要设“不兀勒札儿”,也就是许婚筵席。元代蒙古人婚姻有等级之别,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贵族之间的嫁娶称为“忽答”,也就是姻亲。

五、丧葬

蒙古人的丧葬与任何朝代都不同,最大的特点是秘密安葬,不留痕迹,即使

像成吉思汗这样显赫的帝王也没有豪华的陵墓和陵园建筑。

并且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元代天子无论死于何地,都要前往漠北起辇谷安葬,葬处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因为葬俗神秘,所以有多种记载,且说法不一。

普通蒙古人死后多是土葬,也有火葬和天葬者。他们笃守狐死首丘、叶落归根的习俗,不管死在何处,都要运回故地安葬。天葬葬法有两种:一是将死者尸体用白布裹身后安放车上,用鞭猛抽拉车的牲畜,车辆无人驾驭,让牲畜任意奔走,三日后家人沿车辙寻找尸体,如发现已被野兽吃掉,就认为,死者已进入天堂;如未被野兽吃掉,则认为死者罪孽深重,须请喇嘛念经赎罪,超度亡灵。

六、姓名称谓

古代蒙古人的姓氏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加上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蒙古族婴儿取名字,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以动物命名;以山川湖海、日月星宿等命名,以父母或家中长者的意愿命名。从元代始,既有不少蒙古人改用汉姓、汉名,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尔、魏赛音、赵伯颜等,主要是出于民族间交往的需要。

以上便是蒙元时代的风俗简介,下面浅谈一下元代的文化。谈到元代的文化,不得不提及元代的戏曲文化。世人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可见元代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元代戏曲的出现,开拓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条新的路线,它使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因此,元代成了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

元代戏曲以杂剧为主,它的成就是巨大而辉煌的。另外还有一类称为南戏,两者发展历史不同。杂剧是种新兴的剧戏样式,产生于金末年初,发展和兴盛开始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而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故与杂剧不能一比高下。后人在提到元戏曲时一般所指都为元杂剧。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