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DR机房防护辐射项目清单

放射科DR机房防护辐射项目清单
放射科DR机房防护辐射项目清单

放射科DR机房防护辐射项目清单

序号产品名称单位数量

防护参

规格、型号、配置

1 辐射防护涂

㎡㎜

Pb

536 4.0mmPb

复合型辐射防护材料: (1)内墙:

[(5.8+6.5+5.8+6.5)×层高3.8-

门1.5×2.2-门1.5×2.2 -玻璃1.5

×0.9]×4.0 mmPb=348m2mmPb,(2)

天棚: 6.5× 5.8× 2.5

mmPb=94m2mmPb, (3)地板:6.5×

5.8×2.5 mmPb=94m2mmPb 总合

计:536m2mmPb(含施工费.水泥.架

子)

2 铁丝网m2337

规格50*50*16厘铁丝网. 安装人工费,五金辅材:(1)机房内墙[(5.8+6.5+5.8+6.5)×层高3.8-门1.5×2.2-门1.5×2.2 -玻璃1.5×0.9]×3层=261 m2

(2)天棚6.5*5.8*1层=38 m2 (3)地板6.5*5.8*1层=38 m2

总合计:337m2

3 天棚扁铁加

m238

规格600*600*2.5扁铁. 安装人工

费,五金辅材: 天棚6.5*5.8*1层=38

m2

4 铅玻璃片 1 4.5mmPb 规格1500*900*22、高铅玻璃、清晰度高

5 玻璃防护框个 1 4.0mmPb 规格1700*1100、304不锈钢材质、根据现场特殊制作

6 单扇平开防

护门

樘 1 4.0mmPb

单扇手动平开防护门:

(1)单扇平开防护门、门洞宽度

(900mm*2100mm);

(2)规格:FM0921,手动平开;

(3)防护门铅板厚度: 4.0mmpb;

(4)防护门外观采用米黄色PCV覆

膜喷塑钢板,不锈钢包边;

(5)门套规格900*2100,采用 1.2

厚不锈钢砂光板;

(6)特殊合叶、不锈钢顶针轴承式、

永不变形、门扇可上下可调;

(7)、配防护专用门锁,内外可调保

险,内外把手;

(8)、内部为钢骨架,结构牢固永不

下垂;

(9)防护门配联锁装置与设备连

接。。

7 双扇平开防

护门

樘 1 4.0mmPb

双扇手动平开防护门:

(1)双扇平开防护门、门洞宽度

(1500mm*2200mm);

(2)规格:FM1522,手动平开;

(3)其他同六

8 LED工作指

示灯

个 1

可编辑文字:工作中,当心辐射;

准备中,非请勿入等。

9

辐射标志

片 2 辐射防护标志牌采用铝质材质。

说明:

1、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014.05.01实施,(GBZ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

护标准》机房面积要求:单管头X射线机的机房内最小有效使用面积20 m2,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为3.5m。CT机房内最小有效使用面积30 m2,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为4.5m。按以上国家标准, 贵单位机房6.5m *宽5.8 m2=37m2,机房面积和宽度符合国家标准。

2、施工配合项目:

(1)、四周要求:机房为20空心砖墙体,水电预埋,砖头表面砂浆找平,订铁丝网一层,施工辐射防护涂料层,表面白灰;

(2)、天棚要求:天棚砂浆铲除,铁丝网用扁铁打膨胀螺丝加固,施工防护涂料层,表面白灰或吊顶。

(3)、地板要求:挖电缆沟,表面铺砖或其他。

(4)、操作室预留洞要求:预留小门洞(宽0.9米*高2.1米),预留观察窗(窗台高

0.85米、洞宽1.7米、高1.1米)。

(5)、机房大门洞预留:宽1.5米*高2.2米。

(6)、预埋大门内中上15公分处到配电箱(联接1.5*2电线)做工作灯。

(7)、大门到配电箱联接(1.5*2电线)当联锁装置,门有联锁开关。

(8)、负责墙体、吊顶、地板装修。

注:以上费用包括运费、门窗安装费、税金、检测费用。

放射科安全保卫管理制度

放射科安全保卫管理制度 放射科医技人员应通晓放射防护、放射设备、药品、器材等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病人安全管理 1.口服造影剂应密封,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注射造影剂应设专人专柜存放。 2.应备有充足的抢救药品和必要的急救器械;防护用品应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3.碘剂造影前必须作碘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配合抢救。 4.严防操作不慎或设备故障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5.科室应在安全地带设置候诊区,确保候诊病人不受射线辐射。 二.设备安全管理 1.保持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2.每天开机前应仔细检查,保证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机器“带病”工作。 4.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责任人负有保管、维护、使用指导、监督的责任。 5.机修人员负责本科室设备的管理,定期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接地可靠性,防止高压电击事故。 6.新安装或经大修的设备需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三.感光材料和耗材安全管理 1.感光材料和耗材实行专库存放,专人管理。 2.感光材料应与其他材料分开放置,严格室内照明管制。 3.胶片应按其要求存放,拆封后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措施。 4.CR的IP板应按要求的条件存放并经常检查,严防碰、折、撕、粘。 四.科室安全管理

1.主动配合医院保卫科做好科室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保卫工作。 2.科室各机房和库房应安装防盗、防火设施。 3.定期检查科室设备、配电柜的安全接地,保证其可靠。 4.经常检查科室的消防设施,确保能正常使用。 5.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勤于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阻止安全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放射科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安全防护管理与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15周的妇女。(5)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6)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9)工作人员在使用X线摄影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并与成像器件相匹配。(10)施行X线检查时注意受检者防护,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摄影中除受检者,其他人员应在机房外等候,对受检者需要扶携时,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1)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合理选用胶片以及胶片与增感屏的组合,熟练掌握暗室的操作技术。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15周的妇女。(5)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6)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X线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为加强放射科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放射科诊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科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特制定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医院放射科。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制定兼职人 员协助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 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X线检查设备必须有《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开展介入 放射学工作,放射技术和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 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 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 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 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5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

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 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 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 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戴个人计量仪,接受专业及 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操作规程 1.定期检查X线机和防护设备的性能,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 2.工作中尽量使用各种防护设施和辅助防护用品,最大限度的 减少投照剂量。 3.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 滤过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在进行X线检查时,除检查人员外,其他人员一般不应留在机房 内。如果确实需要在机房内携扶病人也应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5.移动或携带式X线摄影时,X现工作者必须X线管2米以上, 并注意周围人员和自身的防护。

(推荐)放射科放射线防护制度

放射科放射线防护制度 (一)放射防护原则 在实施放射防护工作时,必须对利益、代价和效果进行权衡,以求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防护效果。尽可能做到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保证个人所受辐射剂量不超过国家防护规定的相应限值,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使人体受照射剂量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二)防护措施 1、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放射防护意识,具有明确的针对工作人员和患者以及环境的辐射防护措施,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机房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辐射防护的要求,并经有关专业辐射检测部门检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以保证周围环境无辐射污染。 3、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照射条件,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4、对受检者的非检查部位中的敏感部位(性腺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5、怀孕妇女一般情况下禁止照射,因抢救生命等特殊情况必须行放射检查时须经上级批准并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6、尽量避免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对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患者进入机房的家属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7、放射工作者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时参加体检。工作中必须按规定佩带个人辐射剂量检测计,定时检测并记录入档。禁止超剂量、长时间在辐射环境下工作。 8、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放射防护培训合格证。 放射科辐射防护相关强制性规定 不应将X线胸部检查列为婴幼儿、青少年体检的常规项目。 X线诊断的筛选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方法。 不管是放射工作人员还是一般公众,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未满16周岁者,不得参与放射工作。 从业人员就业前或定期体检,X线胸部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未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允许,不得使用便携式X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 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非特殊需要,不得对孕妇(尤其是受孕后8-10周)进行下腹部X线检查。

放射科检查项目公示

放射科检查项目 (一)普通X线检查: 1、全身各部位常规数字DR摄片,口腔摄片。 2、进口数字胃肠机进行食道吞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结肠钡剂造影,有利于消化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3、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进行床边摄片。 (二)CT室: 1、多排螺旋CT(MSCT)增强检查,可准确显示被检查脏器不同时期血供情况,发现小病灶、准确鉴别各种实质脏器病变。 2、MSCT可连续快速扫描,任意间隔重建图像,具有优良的多轴面3D重建功能,有利于早期病变的显示; 3、除可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外,还可进行CT全身血管造影、各部位骨关节三维重建、冠脉造影、冠状动脉钙化分析(无创性评估冠心病)、CT内窥镜检查等。 (三)MRI室: 1、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脑白质病、脑肿瘤、转移瘤、炎症、脑梗塞、脑出血、脑外伤、椎间盘病变、椎管脊髓病变等检查。 2、骨关节系统:骨肿瘤及转移瘤、炎症、缺血坏死,各种关节病、软组织病变等; 3、血管系统:先天性畸形、狭窄及闭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检查。 4、特殊功能成像: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泌尿系水成像、各部位磁共振血管成像、各部位关节成像、弥散成像等。

放射科检查须知 1、请持医生开具的申请单,在门诊收费处缴费,然后到放射科登记处登记,并到指定检查室检查;危重、老年及残疾人优先检查。 2、拍片时,请将身上金属饰物、胸罩、外衣、敷料、膏药、发结等除去,检查结束时,待技术人员确认合格后方可离开机房。 3、除急重病人、神志不清者,婴幼儿,骨折患者等需陪伴外,其它陪伴和家属不得留在机房内。 4、孕妇及婴幼儿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若必须检查,须本人及监护人签字认可同意方可检查,同时患者有权拒绝此项检查。

放射科安全管理制度

放射科安全管理制度 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科室各方面的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 放射科。 具体内容: 放射科医技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放射防护、放射设备、药品、器材等的安全管理理论和防护措施。 一、患者的安全管理 (一)口服造影剂应密封,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注射造影剂应设专人专柜存放。 (二)应备有充足的抢救药品和必要的急救器械;防护用品应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三)碘剂造影前必须作碘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配合抢救。 (四)严防操作不慎或设备故障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二、放射设备安全管理 (一)保持检查室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

(二)每天开机前应仔细检查,保证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机器“带病”工作。 (四)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责任人负有保管、维护、使用指导、监督的责任。 (五)维修人员负责本科室设备的管理,定期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六)新安装设备需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三、胶片的安全管理 (一)胶片实行专库存放,专人管理。 (二)胶片应按其要求存放,拆封后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措施。 (三)CR的IP板应按要求的条件存放并经常检查,严防碰、折、撕、粘。 四、科室的安全管理 (一)主动配合医院保卫科做好科室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保卫工作。 (二)科室各机房和库房应安装防盗、防火设施。 (三)经常检查科室的消防设施,确保能正常使用。 (四)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勤于巡视检查,保证科室各方面安全。

放射科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规定

放射科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规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放射科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一、医用诊断X射线机属于射线装置,使用不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避免放射事故发生。 二、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经常检查防护设施的性能,确保其安全正常运转。射线装置变更时及时办理申报变更手续,机房定期进行辐射水平检测。 三、为使医用诊断X射线机拍摄准确清晰,操作人员应学习并掌握人体相关部位解剖结构,从而采取有效的投射角度,采用放射诊断应遵循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放射防护知识和相关法规的专门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期间须接受定期培训,确保正确合理操作射线装置。 四、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须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对已经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要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五、医用诊断X射线机须由专业放射影像医师操作,其他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设备。 六、操作人员进机房前须佩戴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熊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部门进行检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开机前检查安全装置,记录机器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切断电源并报告科主任和维修人员。 七、医用诊断X射线机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撤离受检者并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原则和维修人员进行检查。

八、对患者拍摄前应认真核对诊疗方案,准确对位,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重复照射。 九、机房内除受检者外,陪同人员及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十、机房内必须配备一套受检者防护服装,并按规定使用。 十一、机房门必须设置门灯连锁装置并保持正常运行,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照射前必须关闭机房大门后方可开机照射,机房工作时大门上方应有红灯指示。 十二、操作完毕后让机器及个附件复位,关闭电源开关,复查无误后方可离开。

放射科诊疗项目清单

放射科诊疗项目清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放射科常规诊疗项目清单 一、透视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X光透视检查 2、透视下定位 二、摄片: 1、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 2、床旁摄影 3、术中摄影 三、特殊检查项目: 1、唾液腺造影 2、食管造影 3、上消化道造影 4、口服小肠造影 5、钡灌肠大肠造影 6、口服法胆道造影 7、静脉胆道造影 8、T管造影 9、静脉泌尿系造影 10、逆行尿路造影 11、膀胱造影 12、窦道及瘘管造影 13、子宫输卵管造影

14、下肢静脉造影 15、椎管造影 16、椎间盘造影 17、四肢关节造影 四、CT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CT平扫、增强扫描 2、CT增强多期扫描 3、CT动态增强扫描 4、CT高分辨薄层扫描 5、CT血管成像(CTA)(包括冠状动脉) 6、CT心功能分析 7、CT灌注成像 8、CT仿真内窥镜成像 9、CT椎管造影(CTM) 10、CT尿路造影(CTU) 11、临床CT引导 五、磁共振(MR)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MR平扫、增强扫描 2、MR增强多期扫描 3、MR动态增强扫描 4、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6、磁共振水成像 7、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8、磁共振尿路成像(MRU) 9、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10、磁共振乳腺检查 六、口腔 1、口腔全景摄影 2、头颅侧位定位 七、介入手术 1、全身各部位经皮穿刺活检 2、经皮穿刺胆道造影 3、经皮穿刺肾盂、输尿管造影 4、经皮穿刺肾囊肿造影 5、膀胱、尿道造影 6、经皮穿刺脓肿造影+引流 7、经皮穿刺胆道引流 8、经皮穿刺肝囊肿引流+硬化 9、经皮穿刺肾囊肿引流+硬化 10、选择性锁骨下动脉造影、脊髓动脉造影 11、主动脉造影 12、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灌注 13、腹腔动脉造影+灌注

放射安全防护工作情况汇报

放射安全防护工作情况汇报 文章导读:健全管理组织。医院高度重视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成立了以医院法人代表×××同志为组长、分管放射安全工作的副院长×××同志为副组长、放射科主任×××和工作人员×××、×××同志为成员的“放射性安全防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内部放射性安全防护管理工作,组织对含射线装置设备、使用、贮存、应急处理、废弃物回收,培训教育放射工作人员,宣传放射防护知识,监督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检查放射机器设备及其场所环境,及时排除放射故障和安全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辐射安全防护管理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从做好放射源安全管理着手,建立和完善辐射防护管理制度,落实辐射防护措施,加强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现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医院,是一所于XX年9月建立的由个人筹资48万元合伙经营的综合性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位于×城××××大道××号,现有业务用房×××平方米,职工××人,设置病床××张。放射科设置于医院综合业务楼二楼右侧,从事放射工作用房三

间,共计70平方米,分别设有照射诊断室、工作人员操作室和值班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人,其中:医师1人,主管技师1,技士2人;主要设备和设施有:北京万东frk302-1·200ma·x光诊断机1台(属于ⅲ类射线装置),cr1台,阅片灯箱1个,微机1台、打印机1台。二、防护设施环境安全防护:照射室墙壁屏蔽厚度为30厘米钡沙砖混墙。辐射监测点三个,分别是放射操作人员观察窗、病人出入门和操作人员出入门。放射操作人员操作观察窗为1200×800×20的铅玻璃,病人出入门为50毫米不锈钢铅门,放射操作人员出入门为木铅门。辐射防护设备:大号铅衣1件、大号铅围脖1条、大号铅手套1双、中号铅眼镜1架。辐射监测设备:个人胸章剂量计5个、辐射监测仪1台。三、管理措施健全管理组织。医院高度重视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成立了以医院法人代表×××同志为组长、分管放射安全工作的副院长×××同志为副组长、放射科主任×××和工作人员×××、×××同志为成员的“放射性安全防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内部放射性安全防护管理工作,组织对含射线装置设备、使用、贮存、应急处理、废弃物回收,培训教育放射工作人员,宣传放射防护知识,监督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检查放射机器设备及其场所环境,及时排除放射故障和安全隐患。

放射科诊疗项目清单

放射科常规诊疗项目清单 一、透视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X光透视检查 2、透视下定位 二、摄片: 1、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 2、床旁摄影 3、术中摄影 三、特殊检查项目: 1、唾液腺造影 2、食管造影 3、上消化道造影 4、口服小肠造影 5、钡灌肠大肠造影 6、口服法胆道造影 7、静脉胆道造影 8 T管造影 9、静脉泌尿系造影 10、逆行尿路造影 11、膀胱造影 12、窦道及瘘管造影 13、子宫输卵管造影

14、下肢静脉造影 15、椎管造影 16、椎间盘造影 17、四肢关节造影 四、C T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CT平扫、增强扫描 2、C T增强多期扫描 3、C T动态增强扫描 4、C T高分辨薄层扫描 5、C T血管成像(CTA (包括冠状动脉) 6、C T心功能分析 7、C T灌注成像 8 CT仿真内窥镜成像 9、C T椎管造影(CTM 10、CT尿路造影(CTU 11、临床CT引导 五、磁共振(MR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MF平扫、增强扫描 2、M F增强多期扫描 3、M R动态增强扫描 4、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14、下肢静脉造影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4、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6、磁共振水成像 7、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 &磁共振尿 路成像(MRU 9、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10、磁共振乳腺检查 六、口腔 1、口腔全景摄影 2、头颅侧位定位 七、介入手术 1、全身各部位经皮穿刺活检 2、经皮穿刺胆道造影 3、经皮穿刺肾盂、输尿管造影 4、经皮穿刺肾囊肿造影 5、膀胱、尿道造影 6、经皮穿刺脓肿造影+引流 7、经皮穿刺胆道引流 &经皮穿刺肝囊肿引流+硬化 9、经皮穿刺肾囊肿引流+硬化 10、选择性锁骨下动脉造影、脊髓动脉造影 11、主动脉造影

放射科安全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放射科安全制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535-56 放射科安全制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放射科医技人员应通晓放射防护、放射设备、药品、器材等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病人安全管理 1.口服造影剂应密封,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注射造影剂应设专人专柜存放。 2.应备有充足的抢救药品和必要的急救器械;防护用品应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3.碘剂造影前必须作碘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配合抢救。 4.严防操作不慎或设备故障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5.科室应在安全地带设置候诊区,确保候诊病人不受射线辐射。 二.设备安全管理 1.保持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

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2.每天开机前应仔细检查,保证设备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机器“带病”工作。 4.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责任人负有保管、维护、使用指导、监督的责任。 5.机修人员负责本科室设备的管理,定期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接地可靠性,防止高压电击事故。 6.新安装或经大修的设备需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三.感光材料和耗材安全管理 1.感光材料和耗材实行专库存放,专人管理。 2.感光材料应与其他材料分开放置,严格室内照明管制。 3.胶片应按其要求存放,拆封后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措施。

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为加强放射科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放射科诊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科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特制定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医院放射科。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制定兼职人 员协助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 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X线检查设备必须有《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开展介入放 射学工作,放射技术和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 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 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 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5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

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 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 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 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戴个人计量仪,接受专业及 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操作规程 1.定期检查X线机和防护设备的性能,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 2.工作中尽量使用各种防护设施和辅助防护用品,最大限度的 减少投照剂量。 3.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 滤过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在进行X线检查时,除检查人员外,其他人员一般不应留在 机房内。如果确实需要在机房内携扶病人也应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5.移动或携带式X线摄影时,X现工作者必须X线管2米以上,

放射科工作制度流程

放射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衣帽整洁,挂牌服务,遵守劳动纪律,以病人为中心,做好优质服务。 三、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床医生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员随到随检,老弱病残患者优先。各种特殊影像检查和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四、各岗位人员均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详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史、体征、检查目的,必要时亲自询问和检查。 五、重要的摄片由放射科诊断医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摄影完后,待观察影像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去。 六、危重病员的检查,必要时应由临床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大出血、血压过低、休克等危重病员须经临床处理待病人稳定后再做检查。 七、在规定的时限,由执业医师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体征,按规范书写诊断报告,并实行双签审核制度。进修和实习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八、坚持每日集体读片,评定影像和诊断质量,科内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学习和讨论,不断提高检查和诊断水平。 九、影像资料由专人管理、归档、借阅。 十、重视安全工作,严禁在科内使用电炉,燃油(气)具,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 十一、做好病人、家属和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十二、爱护设备,定期保养,出现故障立刻汇报,并与设备科联系,及时解决。 十三、X线摄影、CT提供24小时×7的急诊检查服务。 放射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一、建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下设诊断质量控制、技术质量控制两个二级管理小组,质量控制管理小组负责质量检查、督促。 二、建立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 三、严格执行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和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减少医疗缺陷、差错,杜绝责任事故。 四、诊断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诊断质量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情况汇总、分析和报告,开展质量管理讨论。 五、技术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投照质量日常检查,定期进行质量情况汇总、分析和报告,开展质量管理讨论。 六、建立质量管理资料档案。 七、建立质量缺陷控制检查与改进措施记录本。 八、严格执行集体阅片制度和疑难病讨论、会诊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及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九、对影响较大、造成后果的诊断、投照质量问题应及时报告医务科,不得隐瞒、拖延。 十、质量目标管理落实到个人,与年终奖和晋升聘任挂钩。 投照质量控制制度及标准 一、投照人员上班时应对X线机、电源、洗片机、激光相机等设备、器材例行检查和维护,保持设备、器材的完备、正常、清洁。 二、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投照目的和部位,合理设计胶片规格、数量。

放射科诊疗项目清单3

放射科常规诊疗项目清单 一、透视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X光透视检查 2、透视下定位 二、摄片: 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包括:头颅,副鼻窦,脊椎,胸部,腹部,骨盆,四肢关节等 三、特殊检查项目: 1、食管造影 2、上消化道造影 3、口服小肠造影 4、钡灌肠大肠造影 5、T管造影 6、静脉泌尿系造影 7、膀胱造影 8、窦道及瘘管造影 9、子宫输卵管造影 四、CT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CT平扫、增强扫描,包括:头颅,副鼻窦,脊椎,胸部,腹部,骨盆,四肢关节等 2、CT增强多期扫描 3、CT动态增强扫描 4、CT高分辨薄层扫描 5、CT血管成像(CTA) 6、临床CT引导 五、磁共振(MR)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MR平扫、增强扫描 2、MR增强多期扫描 3、MR动态增强扫描 4、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6、磁共振水成像 7、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8、磁共振尿路成像(MRU) 9、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10、磁共振乳腺检查 放射科急诊诊疗项目清单 一、透视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X光透视检查 2、透视下定位 二、摄片: 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包括:头颅,副鼻窦,脊椎,胸部,腹部,骨盆,四肢关节等 三、特殊检查项目: 2、食管造影 3、上消化道造影 四、CT检查: 1、全身各部位CT平扫,包括:头颅,副鼻窦,脊椎,胸部,腹部,骨盆,四肢关节等 2、急诊患者CT增强扫描 3、对颅脑、颈部血管、肺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 门静脉等血管的急诊CTA检查 4、临床CT引导

五、磁共振(MR)检查 1、脑梗塞、脊髓梗塞 2、脊髓损伤 3、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肺栓塞 4、化脓性胆管炎 5、严重的膝关节外伤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2011-6-22 1. 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 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 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 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 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 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必 须接受培训,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 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 备操作规程,非机器操作员,严禁上机操作。 4. 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 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在放射 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 室设置告示牌。 5. 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如铅衣、 铅手套、铅帽、铅眼镜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工作人员工作 时必须穿戴,不用时妥善保管;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个人计 量仪。 6. 放射科候诊处应达到防护要求,患者不得在机房内候诊;操作人 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 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 7. 摄片前,必须根据不同管电压,更换合适的附加滤过片;开机后 应观察机器是否工作正常,若有疑点必须及时排除,使用中遇到

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请专业人员维修。 8. 应尽量减少受检者的X线照射,尽量缩小照射野,缩短透视时间,避免重复检查,对非受检部位应加强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 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 圈。 9. 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线检查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对 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对孕妇, 特别是受孕后8周至15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线检查。 10. 使用携便式、移动式X线机摄片时,工作人员必须离开X线机 球管2米以外,并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安全。 11. 每三个月对安全装置、各种运动转性、操作完整性和各种应急 开关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夜间值班人员,负责机器 设备安全。 12. 每次检修,在更换与防护有关的零件后,应请有关防护监测机 构再次进行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13. 工作人员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计量、职业健康管 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放射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放射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为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确保辐射安全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如下制度: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放射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放射诊断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X线检查室、CT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查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做放射检查时,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设备。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的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 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个人计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查体,医院应建立个人计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9、X线等机器应当指定专人保养,定期进行检修,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放射科诊疗项目清单

放射科诊疗项目清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放射科常规诊疗项目清单 一、透视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X光透视检查 2、透视下定位 二、摄片: 1、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 2、床旁摄影 3、术中摄影 三、特殊检查项目: 1、唾液腺造影 2、食管造影 3、上消化道造影 4、口服小肠造影 5、钡灌肠大肠造影 6、口服法胆道造影 7、静脉胆道造影 8、T管造影 9、静脉泌尿系造影 10、逆行尿路造影 11、膀胱造影 12、窦道及瘘管造影 13、子宫输卵管造影

14、下肢静脉造影 15、椎管造影 16、椎间盘造影 17、四肢关节造影 四、CT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CT平扫、增强扫描 2、CT增强多期扫描 3、CT动态增强扫描 4、CT高分辨薄层扫描 5、CT血管成像(CTA)(包括冠状动脉) 6、CT心功能分析 7、CT灌注成像 8、CT仿真内窥镜成像 9、CT椎管造影(CTM) 10、CT尿路造影(CTU) 11、临床CT引导 五、磁共振(MR)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MR平扫、增强扫描 2、MR增强多期扫描 3、MR动态增强扫描 4、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6、磁共振水成像 7、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8、磁共振尿路成像(MRU) 9、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10、磁共振乳腺检查 六、口腔 1、口腔全景摄影 2、头颅侧位定位 七、介入手术 1、全身各部位经皮穿刺活检 2、经皮穿刺胆道造影 3、经皮穿刺肾盂、输尿管造影 4、经皮穿刺肾囊肿造影 5、膀胱、尿道造影 6、经皮穿刺脓肿造影+引流 7、经皮穿刺胆道引流 8、经皮穿刺肝囊肿引流+硬化 9、经皮穿刺肾囊肿引流+硬化 10、选择性锁骨下动脉造影、脊髓动脉造影 11、主动脉造影 12、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灌注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放射科安全管理制度 1、放射科X 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科主任做好X 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必须接受培训,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非机器操作员,严禁上机操作。 4.放射科各X 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 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 5. 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如铅衣、铅手套、铅帽、铅眼镜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不用时妥善保管;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个人计量仪。 6. 放射科候诊处应达到防护要求,患者不得在机房内候诊;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 7.摄片前,必须根据不同管电压,更换合适的附加滤过片;开机后应观察机器是否工作正常,若有疑点必须及时排除,使用中遇到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请专业人员维修。 8.应尽量减少受检者的X 线照射,尽量缩小照射野,缩短透视时间,避免重复检查,对非受检部位应加强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9.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 线检查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 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 周至15 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 线检查。 10.使用携便式、移动式X 线机摄片时,工作人员必须离开X 线机球管2 米

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

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 为加强放射科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放射科诊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科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特制定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X线检查设备必须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开展介人放射学工作,放射技术和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 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 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个人计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计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

2021年放射科诊疗项目清单

放射科常规诊疗项目清单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透视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X光透视检查 2、透视下定位 二、摄片: 1、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 2、床旁摄影 3、术中摄影 三、特殊检查项目: 1、唾液腺造影 2、食管造影 3、上消化道造影 4、口服小肠造影 5、钡灌肠大肠造影 6、口服法胆道造影 7、静脉胆道造影 8、T管造影 9、静脉泌尿系造影 10、逆行尿路造影 11、膀胱造影

12、窦道及瘘管造影 13、子宫输卵管造影 14、下肢静脉造影 15、椎管造影 16、椎间盘造影 17、四肢关节造影 四、CT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CT平扫、增强扫描 2、CT增强多期扫描 3、CT动态增强扫描 4、CT高分辨薄层扫描 5、CT血管成像(CTA)(包括冠状动脉) 6、CT心功能分析 7、CT灌注成像 8、CT仿真内窥镜成像 9、CT椎管造影(CTM) 10、CT尿路造影(CTU) 11、临床CT引导 五、磁共振(MR)检查 1、全身各部位的MR平扫、增强扫描 2、MR增强多期扫描 3、MR动态增强扫描 4、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6、磁共振水成像 7、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8、磁共振尿路成像(MRU) 9、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10、磁共振乳腺检查 六、口腔 1、口腔全景摄影 2、头颅侧位定位 七、介入手术 1、全身各部位经皮穿刺活检 2、经皮穿刺胆道造影 3、经皮穿刺肾盂、输尿管造影 4、经皮穿刺肾囊肿造影 5、膀胱、尿道造影 6、经皮穿刺脓肿造影+引流 7、经皮穿刺胆道引流 8、经皮穿刺肝囊肿引流+硬化 9、经皮穿刺肾囊肿引流+硬化 10、选择性锁骨下动脉造影、脊髓动脉造影 11、主动脉造影 12、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灌注

(完整版)放射科管理制度汇编

放射科管理制度汇编 一、放射科工作制度 1、各项X线检查须由临床医师填写申请单,急诊病人随到随检,各种特殊检查应事先预约。 2、重要摄片由医师和技术员共同投照技术,特殊摄片和重要摄片待观察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 3、X线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进修或实习医师写诊断报告应经上级医师签名。 4、X线诊断是医院工作的原始记录,对医疗、教学、科研有着重要作用,全部X线照片电子版都应由放射科登记、归档,统一保管。 5、定期组织集体阅片,经常研究X线诊断和投照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妥善安排休假。 7、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X线机房指定专人保养,定期进行检修。 二、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为规范和强化应对突发放射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从业人员对放射事故应急防范的意识,将放射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维护正常和谐的放射诊疗秩序,做到对放射事故早发现、速报告、快处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根据上级卫生部门与环保部门要求,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及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1、成立放射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医院成立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陈炳然 副组长:湛渝 成员:陈贵洲罗桂兴叶嘉琪 2、主要职责:监督检查放射安全工作,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针对防范措施失效和未落实防范措施的提出整改意见;对已发生放射事故的现场进行组织协调、安排救助、并向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通报;负责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放射事故发生和应急救援情况,负责恢复正常秩序、稳定受照人员情绪等方面的工作。 (二)、应急处置程序 本单位一旦发生放射事故,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继续发生和蔓延而扩大危害范围,并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具体程序如下: 1.迅速报告 发生事故后必须立即将发生事故的性质、时间、地点等报告给放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立即将情况向主要情况报告卫生局、环保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 2.现场控制 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