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题答案精解(黄德宽版)

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 非其旧矣。”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 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 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 “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 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五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 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 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 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 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 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
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 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 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 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 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 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 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标点: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 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 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 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 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 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 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 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 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 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 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 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 如自己为自己。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习题课后题答案

一、請說明下列工具書之間的差別。
○1字典與詞典答:從內容上來說,字典是以解釋單字的形、音、義為主要目的的工具書,常見的有《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詞典則是以詞為解釋對象的工具書,常見的有《辭源》、《辭海》。
○2類書與政書答:類書是一種分類匯編各種資料的工具書,比較有名的有《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政書則是記載歷朝歷代政治經濟、典章制度沿革變化的書籍,“十通”是比較有影響的政書。
○3“十通”與會要、會典答:“十通”是通記歷代典制的十部政書的總稱,包括唐杜佑的《通典》,宋鄭樵的《通志》等;會要、會典則屬於斷代政書,比如《唐會要》(宋王溥)、《明會典》。
○4會要與會典答:會要、會典都屬於斷代政書,會要以事類為綱,分門別類地記載一代典章制度,以類相從,比如《唐會要》;會典則一般以官署機構為綱,重點記述國家政令、官吏職掌,匯編有關事例,以官統事,例如《明會典》。
三、請簡要說明下列工具書的主要內容和編排體例○1《康熙字典》答:《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
全書按《字彙》首創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字,同部首的字以筆劃的多少為次,共分十二集,以子、丑、寅、卯……名之,每集又分上中下。
解說包括注音、字義、書證。
○2《辭源》答:《辭源》(修訂本)專收文言、古代文化知識方面的詞目。
共收單字一萬二千八百九十個,詞語八萬四千一百三十四條。
編排採用《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單字字頭。
解說包括注音、字義、書證。
○3《辭海》答:《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除收漢語一般詞語外,同時兼收人名、地名等百科詞語。
(一九九九年版)收單字一萬九千四百八十五個,字頭加詞目共十二萬二千八百三十五條,使用二百五十部首。
《辭海》用簡體字排印,按部首筆劃編排,單字注音採用漢語拼音字母,比較冷僻的字又加直音。
○4《詞詮》答:研究古漢語虛詞,全書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一)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文和古白话文两种形式。
2.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3.古白话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语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工具书的阅读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排法,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
字头下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
说解时先释字义,再用“六书”分析形体结构。
《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分析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于我们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原本已失传,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3.清代《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注解和研究《说文》的四位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如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4.《尔雅》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典,其作者和著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抵为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者汇集经典中的训诂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共三卷十九篇。
其中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普通语词,后十六篇为百科词语。
《尔雅》十九篇的篇目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王力教授是中国古代汉语研究的著名学者,其著作《古代汉语》是学习古代汉语不可或缺的教材。
以下是一些习题的答案示例,供参考: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 蒹葭(jiān jiā):指芦苇。
2. 窈窕(yǎo tiǎo):形容女子体态优美。
3. 翩若惊鸿:形容女子轻盈如惊飞的大雁。
4. 婵娟: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5. 骈文:古代一种对仗工整的文体。
二、翻译下列古文句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了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说:“上天将要赋予重大责任给这个人,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在《师说》中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
”)三、分析下列句子的语法结构:1. 吾日三省吾身:主谓结构,其中“吾”是主语,“日三省吾身”是谓语。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并列结构,两个“患”字引导的分句并列。
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并列结构,两个分句分别描述“知者”和“仁者”的喜好。
四、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用法:1. 君子:在古代汉语中,君子通常指有道德修养、品行端正的人。
2. 小人:与君子相对,小人指品行不端、道德修养较差的人。
3. 道:在古代汉语中,道可以指道路,也可以指道理、原则。
五、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朴实自然,形象生动。
- 形式多样,包括四言、五言、六言等。
- 主题丰富,涵盖了爱情、战争、劳动、祭祀等多个方面。
- 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不公现象的批判。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习题答案应根据实际习题内容进行编写。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 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完整小条版)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与答案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下方是正文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下册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下册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下册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门重要语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题: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死去,但是只要心怀坚定的信念,就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答: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就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3. 纸上谈兵。
答:只在纸上谈论战争,没有实际行动。
第二题: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古汉语词语。
1. 朝三暮四答: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变化莫测。
2. 无独有偶答:表示事物之间存在巧合或相似的情况。
3. 纸上谈兵答:只在纸上谈论战争,没有实际行动。
第三题:请用古汉语解释下列现代汉语词语。
1. 电子邮件答:以电子方式传递的书信。
2. 互联网答:指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3. 手机答:可以随身携带的移动电话。
第四题:请将以下句子改写成古代汉语。
1.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
答:吾等当珍惜当下光阴,勤奋修习。
2. 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答:当今之科技为我等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3. 人们应该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答:众人应当护持天地,共建美好之家。
第五题:请用古代汉语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答: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如同一把温暖的阳伞,能够在我们孤寂时给予慰藉,在我们困惑时给予指引。
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它能够在岁月的河流中永恒存在。
友谊是一种默契,是心灵的契合。
朋友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能够分享,共同度过。
友谊也是一种信任,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友谊是一种宽容和包容。
朋友之间可能存在意见不合,但是真正的友谊能够容忍和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互相尊重。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 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全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后习题解答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 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最新大学《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2)课后习题与答案.doc

古代汉语(2)》课后习题与答案1、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中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是()。
A.连绵词B.附音词C.叠音词D.偏义复词教师解析:答案是 D.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A联绵词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B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
C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
2、下列复音词中,属于联绵词的是()。
A.犹豫B.险阻C.独特D.饥饿教师解析:答案是A. “犹豫”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即连绵词.B险阻是联合式合成词C 独特是联合式合成词D 饥饿是联合式合成词.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合成词的是()。
A.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B.于是焉望洋兴叹曰。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爲天下得人難。
教师解析:答案是D.天下师偏正式的合成词.A地方是两个单音词,土地方圆的意思B望洋是连绵词,仰视的样子C关关是叠音词,鸟叫声。
4、融融属于复音词中的()。
A.连绵词B.叠音词C.附音词D.合成词教师解析:答案是B.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A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C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
D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5、古代汉语的词汇从音节上看是以()为主的B。
A.复音词B.单音词C.双音词D.附音词教师解析:答案是B. 单音词包含一个音节的词,古汉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单音词.A 复音词是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C双音词是含有两个音节的词. 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6、下列各句加“.”的词中,属联绵词的是()。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完整小条版)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xx、鸟、手、网。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全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自测提升答案第一章第一节一、1、刻划符号与汉字的起源刻划符号,是指古代刻划在某些物件上用以记事的符号。
主要有两种:一是书契,一是陶符。
书契,是指刻在一些作为凭证的竹木片或甲骨等物上的符号,也指刻有记事或记数符号的实物凭证。
是先民用以记事、记数的工具,其中的一些符号,后来有了一定的读音和语义,成为早期文字。
如“一、二、三、四、五”等就是如此。
陶符,是远古先民刻在陶器上的具有某种标志意义的符号。
在陶器上出现的刻划符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不会是毫无意义的刻画或描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谓汉字的起源。
2、原始绘画与汉字的起源在文字产生之前,绘画是人们用以记录事物、辅助记忆,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经过长期的积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所绘之图所代表的概念固定了,线条简化了并且有了一定的读音,于是,它便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甲骨文、金文中,有许多字具有浓厚的图画色彩,都足以证明汉字脱胎于图画。
二、汉字的产生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初创时期和体系形成时期。
1、汉字初创时期(约4500-7800年前)是指汉字从无到有,从符号与图画演变成为文字这一时期。
陶符是汉字的源头之一,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符位于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遗址,距今已有7350至7800年的历史,虽然目前还无法明确辨认。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符,距今约4500年,已被明确认定为汉字了。
2、汉字体系形成时期(约4500-4000年前)所谓体系形成的文字,是指作为一种符号,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文字。
这种文字一定数量多、功能强、能适应当时记录语言的需要。
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夏商时期的二里头文化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陶符,其中相当一部分可确认为汉字。
它们的时代大约在距今4000年至4500年间。
三、汉字的发明者汉字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创造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先民集体创造的。
文字在产生之初,必然是极为幼稚、混乱和分散的。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文字系统地记录语言时,便有人顺应历史需要,对这种雏形的文字进行采集、整理、改造,使之成为有系统的、为社会共用的文字。
人类在远古之初,文化活动一般由巫、史承担。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对文字作过一定的整理和加工,因此,他可能是当时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第二节汉字的演变一、汉字的演变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
(一)古文1、殷商文字——是迄今所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
它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少量刻制在陶器、玉器、石器上的文字,其中又以甲骨文为代表。
甲骨文是一种成体系的文字,其特点如下:1、图画味浓;例如牛羊2、字多未定形;例如车3、形体纤细,与刀刻有关;4、造字类型中,以表意为主,表音字仅占20%;5、用字混乱,假借字高达70%(因无字只能假借);6、合文较多。
商代青铜器上也铸有少量金文,因模铸而成,故较为庄重正规,许多笔画呈板块状,更具图画性与原始性。
2、西周文字现在能看到的西周文字有金文、甲骨文、陶文等,其中又以金文为代表。
西周金文和殷商甲骨文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⑴、图画味减弱,线条性加强;⑵、字形基本定型;⑶、笔道肥厚,字形圆润,这与铸造有很大关系。
3、春秋战国文字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文字异形,除秦外其它六国文字,称为“战国古文”。
同时出现了一种装饰性的文字“鸟虫书”。
战国文字的特点为:形体歧异多;俗体应用广泛。
秦国(周朝故地)当时通用的是大篆,亦称“籀文”、“石鼓文”。
其特点表现为:字形大小一致、结构安排合理、笔画相对较繁。
4、秦文字秦统一天下之后,对文字作了一定的修改和整理,称为“秦篆”、“小篆”。
其在吸收大篆优点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加工。
代表为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
特征:⑴、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
⑵、形体结构相对固定,字形基本规范化;⑶、字形大小一致,形体为竖长方形。
(二)今文1、两汉文字秦隶,亦称古隶,是相对于汉隶、今隶而言。
秦国统一后,大兴戍役,事务繁忙,“徒隶”之人多用小篆简体,故称“隶书”。
它把当时小篆绵长圆转的线条简化为方正平直的符号(符号化程度加强)。
汉隶,在秦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其特点为:字体扁方,笔势舒扬,波折俯仰。
隶书在字的结构、表意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变。
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这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汉字史上一次最剧烈的变革。
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启了新文字时代,在汉字史上称为“隶变”、“隶定”。
2、魏晋及以后文字楷书:“楷”为法式、标准之意,也称真书、正书。
特点:笔势平直、形体长方。
草书,是隶、楷的草率写法,其特点是简略自由,字迹潦草。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手写体。
相对于楷书而言,在形体结构及表意方式上并无区别,只是略有连笔而已。
二、汉字演变的若干方面(一)、表意方式的演变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即字形可以表意。
但其表意方式却在演变,即由象形表意发展为符号表意,这就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所谓象形表意,即文字以其形象来表示意义。
例如:鱼、网、上、刃、休、出等字的甲骨文形体。
所谓符号表意,即文字以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和其本身的形象已失去联系。
如马、牛、又、年等。
符号表意的最大特点是字形是作为一定语素的符号而存在的。
何种形体标示何种语素,只要约定俗成、社会认可就行,而不必考虑该形体与它所标示的那个事物本身是否具有形体上的联系。
汉字表意方式的演变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越古老的文字,象形意味越浓。
随着时代的发展,象形意味逐渐减弱,而符号意味逐步加强。
(二)、字体的演变(相对于整体而言)所谓的字体,是指字的整个态势,亦即字的总体风格。
它由字的构形材料和构形方法等决定的。
古文字构形的基本材料是线条,构形方法是勾画,字体具有不规则性。
今文字构形的基本材料是笔画,构形方法是书写,字体方正。
(三)、字形的演变(相对于个体而言)字形,是指由字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所决定的字的形体。
汉字形体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1、增繁(繁化)原因有三:一是更明确表意,如:吴公—蜈蚣、叚—霞瑕碬;二是本字借作它用,只好添加偏旁以示区别。
如:止—趾、其—箕、然—燃;三是汉字声化。
自—鼻、晶—星、食—饲。
2、省减(简化)字形省减,以利于人们辨认和书写。
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简化。
汉字如果过分简易就会脱离汉字的表意体系,降低文字的认读识辨率。
为了提高汉字的识辨率,又必须增繁,但增繁到一定程度,影响人们认读、书写时,就又出现省减现象。
因此,增繁和省减构成了汉字形体演变的一对基本矛盾。
3、讹变一个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其形体脱离原来的基础与造字意图的这种变化。
讹变使字形变化完全脱离了原来的运动轨迹,失去了原有的表意功能,从而背离了汉字的表意体系,从造字理据上看是一种消极的变化。
4、分化即一个字分化为几个不同的形体。
(四)、其他方面的演变1、规范程度(低→高)2、表意与表音成分的比例(表意居多→表音居多)3、最小自由运用单位(单音节→双音节)第三节一、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
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
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
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
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等。
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用字法。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二、说明下列各字的构造类型:象(象形)为(会意,手牵象,古时役象以耕田等。
)及(会意,从人从手,表追赶、赶上之意。
)朝(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下为“莽”字,中间为“日”,“月”。
表明太阳已从草丛升起,月亮还未落,是早晨。
本义:指日出到早餐时,泛指早晨)受(会意,从双手从某物,表交给、接受之意。
)大(象形,象人四肢分开之形。
)鼎(象形)莫(会意,从日从草,表太阳落入草丛中,即日暮之意。
)行(象形,音hang,为道路之形。
)人(象形)趾(形声,左形右声)甘(指事,口中含物,以表甘甜之意。
)问(形声,内形外声)秉会意(以手持禾,表秉持意。
)寸(指事。
小篆字形,从又,从一。
“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
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年(会意,以谷穗低沉之形表谷物成熟之意。
)曰(指事,口中有气微微冒出,表人说话。
)耳(象形)孚会意(“俘”之本字,从爪从子,表俘获小孩子之意。
)唱(形声,左形右声)车(象形)伐(会意,从人从戈,表征伐之意。
)山(象形)燕(象形)鱼(象形)天(象形,象人头之形。
)集会意(群鸟集于木上,表栖息之意。
)既会意(左为食器之形,右为人食毕后,转身离去之形,合体会“既然、已经”之意。
)三、指出下列字的意符和声符储,从人,诸声。
窘,从穴,君声。
熬,从火,敖声。
阄,从门,龟声。
四、选择题1、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椅”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2、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自”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亦”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5、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6、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吹”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丘皿行木B人血象舟C山雨目本D果州考豆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采明北晶B耳林从解C治星炊信D自文蚕进9、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星”字应属()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10、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亦街炎伐B涉崔莫私C安即和牧D鸣步武益1、D2、C3、C4、B5、A6、D7、A8、A9、D10、D第四节一、古今字,是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
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一般来说,就某一意义而言,古字基本不用,而今字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