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冯友兰哲学名言

合集下载

冯友兰: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冯友兰: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冯友兰: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

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

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

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

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

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

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

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

最经典的冯友兰经典名句

最经典的冯友兰经典名句

最经典的冯友兰经典名句1、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

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2、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我的读书经验》3、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4、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中国哲学简史》5、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6、成佛是一瞬间的活动,就像是跃过鸿沟。

要么是一跃成功,达到彼岸,刹那之间完全成佛;要么是一跃而失败,仍然是原来的凡夫俗子。

其间没有中间的步骤。

----《中国哲学简史》7、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

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

----《中国哲学简史》8、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

----《中国哲学简史》9、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

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中国哲学简史》10、《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中国哲学简史》11、所谓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我的读书经验》12、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

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属于该名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

----《中国哲学简史》13、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由此可知英雄所见略同也。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國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

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獨立世界。

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

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冯友兰学术思想中的中庸哲学冯友兰晚年曾自撰寿联: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自注中他说: "上联勉行,下联言志。

"可见儒家中庸思想在其哲学生涯中的重要性。

他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研究,其道路坎坷,当中亦经历过思想转向,按他自己的话说,甚至"道术多迁变".不过其中不乏一以贯之的东西,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我看来即是。

下面我们将沿着冯友兰学术活动的四个时期,来考察中庸思想贯通在其哲学之中。

一、人生哲学中的中道哲学第一个时期大致是 20 世纪 20 年代,代表作是《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前十章其实是冯友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在当时名字叫作《天人损益论》。

书中根据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不同将人生哲学划分为三种:损道、益道以及中道。

当时冯友兰思想的特点是尝试打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界限,他以为东、西方的差异只是地域上的差异,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是思想上的差异。

他将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从人生哲学中选出十家作为代表进行比较。

发现各派别的不同其实就是损益的不同,以及损之程度与益之程度的差别。

比如中国道家、柏拉图和叔本华,都认为现实世界及人生为不好,不好之根源又皆起于人为,这三派的哲学均可名之为损道。

三者之中,道家并不否认现世,认为只去掉人为即可得一完美世界,此派可名之为浪漫派;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之上另有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此理想世界虽不可见但可以思,此派可名之为理想派;叔本华也认为有一个完满的世界存在于现实的世界之上,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既不可见又不可思,此派可名之为虚无派。

益道各派别亦可作如此之分析。

如此来看,则中西人生哲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实无太大差异。

可见,这正是此一时期冯友兰试图打破中西文化界限之努力。

至于冯友兰如此做的动机,则和他的儒家"中庸"思想或者说"中道"思想有关。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

出自《横渠语录》,原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

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

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横渠四句(冯友兰)

横渠四句(冯友兰)
2003年12月1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一文的演讲时曾引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2003 年 12 月 11 日时任国务 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 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 一文的演讲时曾引用
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之绝学,也就是儒家先贤先圣
一脉相传之道。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 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主要表现为:以张扬 仁义为根本,以正明心性为大要,以肯认伦常为 旨归。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 《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子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 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 强决心。
横渠四句
释义: 为人类社会创造历史文化,为老百 姓谋取幸福,为以往的圣人传承发扬 他们已经中断了的学问,为后代万世 开创太平天下。 冯友兰认为,一个人能这样做了 ,就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金庸的人生四境界
金庸同样对人生有过层次境界的划分, 他明写武学上的成就,实际上巧妙地 点出了人生的境界: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手执宝剑,所向披靡。 手执轻剑,举轻若重。 手执重剑,举重若轻。 手执木剑,无需兵刃。
金庸笔下那些使着奇奇怪怪兵刃的人,多数不是一流高手。比如《天 龙八部》里的南海鳄神,再比如李莫愁,都不是一流高手。一个没有 出场的大侠叫独孤求败是真正的一流高手,他的武功包含了武功的几 层境界: 第一阶段,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所向披靡, 削铁如泥。这代表一种少年气盛的境界,见谁跟谁过招。这和大多数 人年轻时候大体差不多,喜欢跟别人辩论,显示自己的学问,以打败 别人为荣。其实,那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表现。 第二阶段是一把轻剑,功夫长了,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了。仿佛人 到中年,沉稳了,又有创一番大业的决心与信心。 第三阶段,改用一把重剑,重剑无锋,举重若轻,功夫又进了一 层。 第四阶段, 他用一把木剑,没有刃,不能伤人。但说明他已经不 用兵刃,达到无剑伤人,无招胜有招的程度了。武功练到大成,不依 赖于外物,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飞花摘叶,皆可伤人。这绝不仅 仅是武功的境界,其实它是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语录

冯友兰语录

冯友兰语录1、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2、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3、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睡,名亦不立。

4、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

5、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

6、《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7、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8、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9、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

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10、人在学问途上要知足,学历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的时候就要读书——立学于勤,方有所成。

11、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12、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

老子把这叫做“袭明”。

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

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13、公元三、四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新道家”,史称玄学。

14、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

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

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15、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

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16、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

17、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经典冯友兰,20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

他的名言名句充满着智慧和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冯友兰的经典名言名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

1. "学问要以功绩为准绳,为天下寻找真理者即心甘情愿贡献自己智慧与力量者也。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

他强调学者应该以取得真知为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冯友兰认为,学者应该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审问其中的真伪,经过深思熟虑后明辨事物的本质,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践自己的理念。

3. "与鬼神共舞者虽仙未神矣,以人为本者不屑仙矣。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与超自然力量共舞的人虽然可能具备某种超凡的能力,但是真正伟大的是能够坚守人性,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更可贵的。

4. "真理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而不在于僵化的权威和教条。

"这句话传递了冯友兰对于真理的理解。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知识,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接近真理。

5. "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冯友兰对于教育的观点一直非常重视。

他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人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7.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核心,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人文精神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性关怀和情感关系。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用古文释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用古文释义

目录1.基本概念名教堕三都名实司徒唐虞刍尧或然归纳法演绎法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共相逻辑变项2.古文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曾见郭象注庄子,却是庄子注郭象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观于海者难为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清庙之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忠恕违道不远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止?天之将丧斯文也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博学而无所成名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上同而不下比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山木自寇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开第康庄之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充塞仁义爱我亲于我家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使契为司徒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曰:“我知言……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今日适越而夕来肝胆楚越坚白石三可乎神乎!是之谓离焉。

关于哲学的名言

关于哲学的名言

哲学是一门探索真理和智慧的学科,以下是一些关于哲学的名言:
1.“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冯友兰
2.“哲学是思考的显微镜”——雨果
3.“哲学是一种热爱智慧的态度”——伯特兰·罗素
4.“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柏拉图
5.“哲学是心灵的健身房”——艾匹克提图
6.“哲学是一种尺度,它能帮助我们衡量生活的价值”——亚里士多德
7.“哲学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方式,而不是真理本身”——笛卡尔
8.“哲学是一种让我们超越自身局限性的艺术”——尼采
9.“哲学是一种让我们认识自己的学问”——苏格拉底
10.“哲学是一种让我们理解世界的智慧”——黑格尔。

寻根问底: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是什么

寻根问底: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是什么

寻根问底: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是什么冯友兰所说的“横渠四句”是什么张载(1020-1077年),字⼦厚,⼈称“横渠先⽣”,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理学⽀脉“关学”创始⼈,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根据张载四句名⾔每⼀句开头都有⼀个“为”字的特点,⼀般把它简称为“四为句”;但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则据张载别号“横渠先⽣”⽽把这四句话称为“横渠四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句。

有学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得,对“四为句”进⾏了解释,现摘录如下:第⼀句“为天地⽴⼼”。

⽬前⽐较流⾏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但⼈有⼼,⼈的⼼也就是“天地之⼼”;“为天地⽴⼼”就是发展⼈的思维能⼒,以理解⾃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种误解。

⾸先,在古代“天地”⼀词并不专指⾃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个关于天、地、⼈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倾向于把天、地、⼈看作⼀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然界,也包括个⼈和⼈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的存在。

“天地之⼼”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惟是⽣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成万物这⼀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的。

⽣物之⼼是天地所固有的,⽆需⼈来“⽴”,否则将不恰当地夸⼤⼈的能⼒。

其实,“为天地⽴⼼”是指为社会建⽴⼀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的涵义、⽅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不见,对“⽴⼼”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也就是“⽴天理”之⼼,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在价值论。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一、引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它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中的一种辩证关系。

这句话出自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口,意指某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却有着巨大的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句话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二、无用之用的意义在唯物辩证法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因此,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无用之用"的含义所在。

具体来说,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经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一场看似无足轻重的谈话,可能会激发一个人的灵感,从而改变其人生轨迹;一次偶然的相遇,可能会让两个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一次失败的经历,可能会让人深刻反思,从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

三、大用的体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中的"大用",是指那些在长期或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的事物。

这些事物可能在短期内看似无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情境的变化,它们的价值会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一个人从小喜欢绘画,但他的父母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绘画天赋在关键时刻帮助他获得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这时,他的绘画技能就成了他的"大用"。

同样地,一个人的健康、人际关系、内心世界等看似无形的事物,也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实际上却是人们获得幸福和成功的重要基石。

四、结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忽视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和经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潜在价值,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看似无用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

总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事物的价值往往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显现;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潜在价值,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2024年冯友兰的名言

2024年冯友兰的名言

冯友兰的名言冯友兰的名言11、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看之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2、人去去需要说良多话,才能够回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3、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应该知道天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步履。

老子把这鸣做“袭明”。

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

就要在其中收留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

谁若想变强,就必需从感到他弱开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4、诗人想要传达的去去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5、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

可是尽大多数人都很近视,望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6、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绝力而为,只有在竭绝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门。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7、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的名言21、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2、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

3、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睡,名亦不立。

4、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

5、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

6、《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7、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8、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9、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

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10、人在学问途上要知足,学历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的时候就要读书--立学于勤,方有所成。

11、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一个哲学家要进行哲学思考,就必然会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比如,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另一方面,当我们对人生、宇宙、知识进行思考和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本身也是知识、也是哲学,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话,“这就是关于思索的思索”。

人们往往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寻求超越,这一点中国人和其他民族都是一样的。

中国人其实不怎么关切宗教,虽说看见庙、寺、观甚至一些不太合规距的封建迷信场所,都想去转转、去拜拜,但这种行为也只是在侧面反映了人们是真的不在乎宗教,所以才会表现出对各类宗教的面面俱到和雨露均沾。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关切宗教呢?那是因为哲学可以替代宗教的某些美好的功能而不需要承担过分宗教的愚昧代价。

中国哲学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传播途径:儿童入学,首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孩子刚认字,课本先是《三字经》,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哪怕到了现代,我依然记得高三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入世学儒、出世老庄”,这是当时老师为了缓解大家的高考压力,激励我们毕业班学生“你就往死了学,把心放的稳稳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总有你的灵丹妙药”;工作了,每当遇到困难,总会不自主地在中国传统哲学里考古,即使懒惰地去求助于长辈或老师,也大体逃不出中国哲学的范畴。

所以,不论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代代的传承,让中国的哲学思想可以不断地滋润每一个华夏文明的承接着。

人是各种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比如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军事家等。

但单就做人而言,中国哲学给出的最高的成就是,成圣,即天人合一。

那么,成圣是否需要抛弃社会,与世隔绝呢?释迦牟尼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个别道家认为,生命是赘疣,修道就是舍弃等等,这些类似的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哲学。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经常在自媒体读到不少有关人生最高境界的文章,有的说:自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人不合群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如此,人生最高境界就像是一个大筐,什么好就往里面装。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要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要知道什么是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

境界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人的境界与人的思想和精神修养密不可分,人的思想境界高了就站得高,看得远,走得正,行得远,这就人生品味,亦是人生素质。

老子曾说:“无为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事情。

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胡干乱干,不然就是违背了道,违背了规律。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多层重要的哲学意义。

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概述和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石。

老子的无为,告知我们,人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是什么都去为,最终就是无所为,这是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只能有所放弃了,有所不为了,做有为之事,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

孔子在说到人生修养要达到大人君子的境界时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孔子说的君子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有思想高境界的人,知道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

这种人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即“天地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如此之高大,也如此之宽广。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以古人词句做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冯友兰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1. 虽不能至,吾心往之,是不是出自冯友兰的某一句话应该是这句话吧``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是冯友兰说的这话出自《诗经·小雅》。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

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

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

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

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参考资料:2.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答案补充当读过冯友兰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他的人生境界.“觉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花海羔剿薏济割汐公搂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我还想到那则作文素材: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正是应了“态度决定高度”那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谁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谁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谁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儒学家张载的名言。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1. 主要说的就是复周礼以开太平,但士官不顺,才华抱负无以施展,只能讲学著书,造道家中。

2. 为天地立心:人针对天地的了解即所造就的文化艺术也可以说成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3. 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

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冯友兰哲学名言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
科学能够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升人的境界。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

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睡,名亦不立.
人对外部世界首先理应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
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
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

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禅
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
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成就。


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世界上,历,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
底人。

古人说:“业精于勤。

”人没有不勤而能精于某业底。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

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所以,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

境界的不同,是因为理解的互异。

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
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不过地质学家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却
大不相同。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这个
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

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

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
全体的关系。

一个人做事,可能仅仅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
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
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无用先知。

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将来自然做官;命定了将来要讨饭,自然要讨饭。

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转变,
又何必要预先知道呢!
英雄是时势造出来的,不是学校造出来的。

世界上没有造英雄的
学校;也没有造诗人、发明家的学校。

这些人能够是学校出身,但他们
的成就,却不是靠学校的。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

“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

譬如一道好菜,必须把很多不同的味道和起来成为一种统一的、新的
中载道一首好乐章,必须把很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统
一体。

只有一种味道、一个声音,那是“同”;各种味道,不同声音,
配合起来,那是“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