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文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表现:称谓用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文化差异;社交礼仪上的差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要想正确地有效地交流,彼此了解对方的差异和文化特点是很重要的。
标签: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文化大师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即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实际上是语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过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消除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称谓用语文化差异、问候语文化差异、社交礼仪差异、价值观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表现
1、称谓用语文化差异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正确运用称呼语,关系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在西方家庭中,子女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而且英美命名文化还有一种习俗,用祖父母或父母的名字给孩子命名,以表记念。西方人中还有少数人用名人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也不会引起麻烦,反而引以为豪。而在中国,子女不能叫父母的名字,而且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或者有同音字、谐音字也不行。这样起名,会被认为是不尊敬长辈的行为。至于使用伟人、名人的名字的更为少见,人们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西方,公司里,不论你的职务高低,都可以直呼上司的名字。只有少数官衔可作称呼语,不像汉语用头衔称呼那样的普遍。例如:President(总统)、Governor(州长、总督)、Ambassador(大使)、Minister(部长)、Mayor(市长)等。但是在中国,,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下属称呼上司时,通常要带上官衔。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视个性与平等,不太重视等级和权威。西方哲学家也讲究个体本位文化。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观点是和他们的经济特点相关的。在西方,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称呼对方时,就直呼其名。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情况正好相悖。“中国文化以群体为中心,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这是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社会和集体精神,崇尚相互依存,而非相互独立。在中国五千年的文
明里,“长幼有序,贵贱分明”等传统礼仪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称呼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果把西方的称呼模式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会被认为是不合乎情理,没有教养的。
2、问候语文化差异
西方人见面时,彼此问候语通常为:“Hell o,how are you?“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见面问候语通常为:“你去哪里?你吃饭了吗?”中国人的问候语让西方人觉得很诧异。而在中国文化中的问候语“你去哪里?”,这只是中国人见面彼此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是一个表示友好和礼貌的问候。并不期待着一个相应真实的回答。但在西方人看来,“你去哪里?中国人有干涉别人行动自由之嫌疑。“你吃饭了吗?” 误解为是想请对方吃饭才说这样的话。同样,西方人用:“How are you?”作为问候语,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你的近况很关心,也只是一种表示礼貌的问候的方式。中西问候方式的功能是一样的,但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问候语的使用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3、社交礼仪上的差异
在做客的礼节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会产生理解失误和文化碰撞。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向来是热情好客的。古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能说明这一点。主人们常常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却先谦虚的说:“不好意思,没有什么菜,请多见谅。”西方人听到这话,会不太高兴,既然没什么好菜,还请我干啥。餐桌上,主人会不停地向客人劝酒加菜,让客人多吃,以显示自己热情,根据中方的礼节,通常客人们宁可吃不饱,也要剩下一些饭菜,以表示自己已经吃饱喝足。当我们去朋友家做客时,可以预约,也可以不邀而至,一般都不会空手而去,带上准备的礼物。但是去西方人家里做客时,一定要提前预约好时间才去。冒然前去,这是很不礼貌的,受访者甚至会拒绝会晤。去做客时,在到达的时间上也有讲究。一般要准时到达或迟五分钟到达比较合适,比规定的时间早去或是晚去都是不礼貌的。若有事会耽搁一会到达,一定要电话通知主人。在邀请西方人做客时,准备食物的量一般以够吃为准,简简单单几道菜就可以,不需要菜肴满桌。也不要给客人强塞食物,劝酒夹菜的。另外,根据西方的礼节,客人应尽量吃完自己盘子里的食物,还要赞美主人准备的佳肴。如果客人送你礼物。应该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并表示感谢。
由于中西各自特定文化的影响,在称赞方面,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乐于称赞别人,当受到别人称赞时,通常非常高兴,很乐意得到赞美,并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自谦被看做一种很好的美德。对待称赞一般会说:“过奖或不敢当,做的还不够”。当别人夸奖:“You are very beautiful”时,东方女性与西方女性对这句话的反应反差很大。西方女性通常会变现的很高兴,并热情致谢,遵循了交际原则中的一致原则;而东方女性表现的非常含蓄,谦虚推辞,遵循了谦虚和谐的原则。
4、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中国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西方翻译为:“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意思是去一个地方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禁忌。否则冒犯了别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东、西方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这些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在遵循礼貌原则基础上约定俗成的产物,因此学习外语者不能忽略它们。比如东、西方的文化中,一个“老”字可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反应。在中国,“老”代表着一种尊重和认可,表示此人很有经验、资历深厚或德高望重。比如“老师,老师傅,老医生,老先生,张老”等。而在西方,“老”常常是比较忌讳说的词,西方老人都忌讳“老”、怕“老”。美国的老人都不愿意被称为old people。人们常用委婉语senior people(年长的公民)来称呼他们。
三、结论
文化一词,虽然释义一样。但在中西方国家里,文化更多的表现为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因为“不同的文化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着本国文化的制约。所以,要想正确地有效地交流,得体的运用语言,彼此了解对方的差异和文化特点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