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统计

合集下载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平均数1.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2、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3、经历观察思考的过程,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 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找出样本资料的总数和个数,并能够理解平均数=总和÷个数.能熟练找出样本资料的总数和个数。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情境引入⑴师:前几天,学校进行了教师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打靶比赛时,语文组派出了6名老师,数学组派出了5名老师。

师:第一轮,语文老师得分7环,数学老师得分9分,这一轮谁比较厉害?生:数学老师比较厉害。

师:第二轮,语文老师得了10分,数学老师得了9分,这一轮谁比较厉害?生:语文老师比较厉害。

师:到底谁比较厉害,接着往下看。

(出示完整数据)师:这回该怎么比?预设1生1:可以比总数,看看哪组得分高。

生2:比总数的话不公平,因为数学组的人数比语文组少,所以应该比平均数。

预设2:生:可以比平均数师:那可不可以比总数呢?生:比总数的话不公平,因为数学组的人数比语文组少,所以应该比平均数。

二、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板书)。

三、新课探究探究一、算术平均数的意义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师: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平均得分应该怎么求呢?学生尝试计算汇报交流生:语文老师:(7+10+6+7+6+9)÷6=7.5(环)数学老师:(9+9+5+8+9)÷5=8(环)师:为什么语文老师除以6,而数学老师除以5呢?生:因为语文老师有6人,而数学老师有5人。

师:那应该怎么计算平均数?生:先把总和求出来,再除以人数就可以了。

小结: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平均数=总和÷个数(板书)平均成绩能反映这一组的总体水平探究二、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师:英语老师派出了6名,成绩如下图所示(865476)(插入条形统计图)请你先估计一下,英语老师的平均得分大约是多少?学生猜测:6、5.5、6.5……追问:可能大于8吗?生:不可能,因为最多的只有8,平均分不可能超过8.师:那会不会小于4呢?生:不可能,最少的都有4,平均分怎么可能低于4.师:所以,英语老师的平均得分在那两个数之间。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等。

2. 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

3. 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统计图的案例素材,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等。

2. 准备统计图的绘制工具,如直尺、彩笔等。

3. 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案例和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案例,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以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绘制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并分享统计图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统计方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情况。

2. 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如家庭用电情况、零食消费统计等。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家中成员的消费情况,绘制相应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3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

第三单元3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

第三单元3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一、分类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主要包括频数分布、频率分布和柱状图等。

1.频数分布频数(frequency)是每个类别在样本或总体中的出现次数。

频数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是指将各个类别的频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以显示它们的分布情况。

频数分布可以通过计算或绘制柱状图来展示。

2.百分比分布百分比(percentage)是每个类别频数与总频数的比例。

百分比分布(percentage distribution)是指将各个类别的百分比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以显示它们的分布情况。

百分比分布可以通过计算或绘制饼状图来展示。

3.柱状图柱状图(bar chart)是一种常用的展示分类变量分布情况的图形。

在柱状图中,每个类别在x轴上对应一个竖直的条形,条形的高度表示该类别的频数或百分比。

柱状图不仅可以展示各个类别的分布情况,还可以进行不同类别之间的比较。

二、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其中常用的关联性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和列联表分析。

1.卡方检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用于检验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卡方检验的原假设是两个变量独立无关,备择假设是两个变量相关。

通过计算卡方统计量和对应的P值,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2.列联表分析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是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通过计算每个类别的频数或百分比,并绘制列联表的热图或堆积图,可以直观地展示两个变量的关联性。

此外,通过计算列联表的卡方值和判断显著性水平,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关联性分析。

三、分类变量的预测分析分类变量的预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已有数据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

其中常用的预测分析方法包括逻辑回归和决策树。

1.逻辑回归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是一种用于建立分类模型的统计学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第一章:认识统计1.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统计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常用的统计方法:表格法、画图法等。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统计的概念、统计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统计的方法:讲解表格法、画图法等统计方法,并示例。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统计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统计的方法及作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收集数据2.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整理数据。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1)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2)整理数据的方法:排序法、分类法等。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收集数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2)讲解收集数据的方法:讲解调查法、观察法等收集方法,并示例。

(3)讲解整理数据的方法:讲解排序法、分类法等整理方法,并示例。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整理数据3.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1)整理数据的方法:排序法、分类法、绘图法等。

(2)数据分析的方法:比较、排序、求和等。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分析人教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统计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统计》内容,为学生初步引入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概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单元的教案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让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用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特点和作用,能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展示统计图表的制作过程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活中统计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情况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新授环节数据收集教师提出问题,如“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数据。

可以让学生通过举手、投票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第三单元统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自然语言的表述方法。

•熟练运用平均数求解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或白板笔、PPT。

•学生:教材、作业本、笔、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知识,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

2.讲授通过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例如:•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详细解释平均数概念。

•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将一组数相加然后再除以它们的个数。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实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3.练习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黑板和练习册上完成平均数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通过口头讲述、书面总结等方式进行。

5.作业布置合适的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估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六、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讲评等方式提升学生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

七、教学参考文献•《数学》教材•沪教版平衡教育电子版教材•阳光实验小学《数学》教案库。

第三单元 统计(单元测试) 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 统计(单元测试) 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测试)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单选题1.沙沙进行了4次投篮训练,下面中虚线所指的位置能表示平均数的是()A.B.C.D.2.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3cm,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0cm。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小东一定比小刚高。

B.小刚有可能比小东高。

C.小刚所在小组有的同学身高不会到160cm。

D.小东所在小组有的同学身高会超过163cm。

3.育红小学四年级4个班共180人参加植树活动,第1天植树98棵,第2天植树82棵,第3天植树92棵。

求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正确列式是()。

A.(98+82+92)÷3B.(98+82+92)÷4C.180÷4D.(180+98+82+92)÷44.在前四次1分钟拍球中,小明最多拍了68个,最少拍了42个。

第五次他拍了72个。

那么,这五次的平均个数与前四次的平均个数相比,()。

A.五次的平均个数多B.前四次的平均个数多C.一样多D.无法比较5.甲、乙、丙三位选手在一次比赛中,甲以99分获得了第一名,乙以90分获得了第三名。

这三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在()。

A.90分以下B.90分到93分之间C.93分到96分之间D.96分到99分之间二、判断题6.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cm,小刚所在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42cm,小明一定比小刚矮。

()7.小红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小丽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8厘米,小红一定比小丽高。

()8.四(3)班的数学测试平均分为95分,全班一定都合格了。

()9.六(1)班男生平均体重是40千克,那么小刚的体重有可能是50千克。

()10.小强身高为1.4m,肯定能蹚过平均水深是1.35不会有危险。

()三、填空题11.琪琪折了162个幸运星,比甜甜多折了18个,琪琪和甜甜平均每人折了个幸运星。

12.下图是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图中的实线表示这天的气温变化情况,虚线表示这天的平均气温。

第三单元统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统计(提高)(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应用)一、直接写得数6%1.25×3.8×8= 0.25×16.9×4=2.5×(4-0.4)=15.2-4.1-4.9= 24÷0.3÷0.8= 5.6+5.6+5.6×8=二、递等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24%0.125×3.2×2.5 3.786×101-3.786(5.5×0.48+4.5×0.48)÷9.6 [(1-0.05)÷1.9+0.1]×0.3 (12.5-0.25)×3.2 56.56÷0.7÷0.8三、列式计算 8%1、3.2除6.4的商加上0.25与4的积,和是多少?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1,其中甲数是42,求乙数。

四、只列式不解答 15%1、修路队修路,第一天修36米,第二天修42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2、解放军行军,第一天行28千米,第二天行31千米,第三天上午行18千米,下午行16千米,平均每天行几千米?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共行驶100千米,后3小时平均每小时行驶40千米。

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小胖四次数学测验成绩,第一次96分,第二次100分,第三和第四次都是92分。

他四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5、小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2分,语文87分,数学95分,英语成绩是多少分?五、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8%英文打字班有3个小组,每组6人,10分钟共打英文单词900个。

1、平均每组打几个?2、平均每分钟打几个?3、平均每组每分钟打几个?4、平均每人每分钟打几个?六、填空 6%1、小胖跳绳,前3次共跳144下,后2次共跳126下,平均每次跳下2、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5厘米、150厘米、144厘米、142厘米、14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大于和小于之间3、在145、147、149、151、153中,是它们的平均数七、判断 4%1、小巧练字,前两天各写15个,第三天写21个,小巧平均每天写12个字……()2、运输队前三天平均每天运货15吨,后4天平均每天运13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运货14吨……………………………………………()3、第一组12人共植树24棵,第二组10人共植树20棵,平均每组植树几棵?算式是:(24+20)÷(12+10)………………………………()4、在争章活动中,第一小队5人各得章枚数是6、4、5、7、8,第二小队4人得章枚数是8、6、7、7,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得章枚数比第一小队平均每人得章枚数多………………………………………………()八、选择 4%1、甲车间3天生产零件90个,乙车间6天生产198个,两个车间平均每天生产几个零件?算式是A、(90+198)÷2B、(90+198)÷3C、(90+198)÷(6+3)D、90÷3+198÷62、李师傅2月份得奖金410元,3、4月份各得奖金515元,平均每月得奖金多少元?列式错误的是A、(410+515×2)÷3B、(515+410+515)÷3C、(515+410)÷33、甲、乙、丙平均体重40千克,丁体重36千克,他们4人的平均体重是千克A、38B、39C、19D、284、小亚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平均成绩是92分,语文90分,数学成绩不低于分A、93B、78C、86D、95九、应用题 25%1、小亚一周做键子的情况如下表:小亚平均每天做多少只键子?2、小胖家八月份1周喝豆量如下表:小胖家这周平均每天大约要喝多少豆奶?(得数凑整到个位)3、小丁丁去必胜客打工,前三个月的平均工资是900元,加上第4个月的工资后,她的月平均收入是950元,小丁丁第4个月收入为多少元?4、“机器猫”厂今年一月份生产“机器猫”2340个,二月份生产2490个,三月份生产的和一月份同样多,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生产“机器猫”多少个?5、小丁丁测量了自己走5步的路程,测了4次,分别是3.5米,3.7米,3.6米,3.8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20道解答题(附答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20道解答题(附答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20道解答题(附答案)(可以合理利用下面的表格来解决,如果不够继续画)3.下面是长江小学参加区里小学生运动会的报名情况统计表。

(每人只能参加一个项目)6.(1)王老师买一种笔刚好用去201元,买一种球刚好用去70元,他买的是哪一种笔二(1)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二(3)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9.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跳远成绩。

(1)把他们按成绩排名。

姓名(2)小亮再多跳多少米就和小强的成绩一样?(3)小刚的成绩比小明少多少米?10.三年级和五年级各选一个班,统计这两个班的同学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件数的情况如下表.1.三年级同学做家务件数在哪个阶段的人数最多?2.五年级同学做家务件数在哪个阶段的人数最少?3.三年级一共调查了多少人?4.两个年级同学做家务件数在哪个阶段的总人数最多?在哪个阶段的总人数最少?5.从上面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11.实验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如下:(1)全校男生有()人,三年级女生有()人。

(2)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并解答。

12.下表是三所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表。

(1)三所学校中,捐款最多的是()小学()年级的学生,捐款最少的是育英小学()年级的学生。

(2)育英小学一至三年级一共捐款多少元?(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13.下面是某学校三年级(1)班2021年视力体检统计表。

(1)视力在()范围内的人最多,有()人。

(2)视力在4.3-4.6范围内的有()人。

(3)这个班级男生和女生比,男生比女生多()人。

(4)5.0及以上的视力是正常的,视力低于5.0的有()人。

你想对这个班的同学说些什么?14.下面是三位同学三次50米赛跑成绩。

张华:第一次:8.9秒;第二次:8.8秒;第三次:9.2秒。

李明:第一次:10.0秒;第二次:9.6秒;第三次:9.2秒。

赵东:第一次:9.1秒;第二次:8.7秒;第三次:8.2秒。

(1)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面的复式统计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点01:复式统计表的概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知识点02:复式统计表的分析方法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典型题:1.下面是东明小学三(1)班和三(2)班的学生最爱吃的食物统计表,请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三(1)班有人。

(2)从整体上看,两个班级喜欢吃的人数最多。

(3)看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说的?2. 下面是三名同学各自三次的跳高成绩。

你能在同一个表中,把这些信息都表示出来吗?3.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三(2)班学生每天睡眠情况统计表。

睡眠时间人数班级9小时以下9小时10小时11小时11小时以上三(1)班6121552三(2)班7151143(1)三(1)班同学睡眠时间在()的人最多,在()的人最少。

(2)如果三(2)班同学按睡眠时间从长到短排列,李涛排在第10名,他每天睡眠时间是()。

(3)小学生每天应保持10小时左右的睡眠,这两个班睡眠时间低于10小时的同学有()人。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4. 请你填写下面的复式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1)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二月份 家用电量最多, 家用电量最少;二、三月份合计 家用电量最多, 家用电量最少。

(2)你对节约用电有什么好的建议?(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5. 王老师不小心把购物记录单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每筒羽毛球多少钱吗?6.下面是三(1)班和五(1)班同学戴眼镜情况统计表。

(1)三(1)班戴眼镜的有名同学。

(2)五(1)班戴眼镜的有名同学。

(3)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对于预防近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7.下面是育才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牙齿情况调查情况:一年级学生龋齿数:0颗有10人,1颗有20人,2颗有10人,3颗有5人。

三年级学生龋齿数:0颗有30人,1颗有14人,2颗有8人,3颗有4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课件

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课件

2
女生
7
2
4
3
5
1
像这样的统计表可以合成一个,怎么合呢?
三年一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67 72
41 43
32 51
横栏
纵栏
数据栏
三年一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67 72
41 43
32 51
横栏
纵栏
数据栏
三年一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67 72
41 43
32 51
横栏
纵栏
数据栏
三年一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67 72
41 43
32 51
横栏
纵栏
数据栏
三年一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67 72
41 43
32 51
横栏
纵栏
数据栏
三年一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67 72
41 43
32 51
横栏
纵栏
数据栏
三年一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67 72
41 43
32 51
三年一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67 72
41 43
32 51
三年一班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男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女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从记录单中, 你知道了什么 信息?
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学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男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女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数据 整理在下表中。
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学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男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女生体育成绩记录单
√ √
√ √
请把这些数据 整理在下表中。
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读取、数据的分析的方法,学生能够对图形进行分析,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1.2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能够了解到统计,对数据的线性图分析能够正确解答有关问题,能够总结数据,对数据加深了解。

1.3 情感态度: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统计,了解到数据分析的方法,认识到统计给我们的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据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统计的概念2.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3 数据的读取2.4 数据的分析方法2.5 线性图的分析三、教学过程3.1 前置知识准备3.1.1 问答:强调统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学会的搜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3.1.2 教师采用物品统计法为学生做示范,如进行各种颜色的物品的统计,让学生了解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2 学习内容和方法3.2.1 师生展示法,学生了解到统计的概念,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2.2 停、问、答辅助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分析方法,学习数据的读取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2.3 举例法,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到线性图的分析方法,在做题中巩固所学内容。

3.3 操作环节3.3.1 学生一起做统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组员至少要找一种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共同整理数据并进行展示分析,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加强记忆并且能够了解到统计数据的方法。

3.3.2 组内分析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共同学习统计方法及图表分析。

3.3.3 个人思考以个人为单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出相关数据信息。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组统计的展示、学生组内交流、个人思考总结的结果等。

4.2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统计方法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掌握统计的基本工具,初步了解图表的读取和分析方法,在引导学生加强练习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也更明确地了解到统计的作用。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单元解读)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单元解读)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1.教材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例。

例如,例1是统计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做一做”是统计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练习八中安排了统计体育成绩、学生喜欢图书的种类、完成作业的时间等。

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且都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体会其必要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标准(2022)》中明确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例如,例1,首先提出活动任务“要知道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一一需要进行调查,获取数据;接着让学生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单式统计表)来呈现数据,讨论两个统计表的共同点,发现还有更简洁的形式一一合成一个表,形成复式统计表;最后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表中包含的信息内涵更丰富;可直接看出男生、女生每一项活动喜欢的人数,更便于比较;并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或分析问题。

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并体会其必要性,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单元目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单元教学时,切不可单纯地将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和填写作为唯一目标,而应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与设计教学的过程。

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发现单式统计表存在的局限性,自主“创造”出功能更强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验数据整理方法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

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
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 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23 26 28 30 29 个数 20
(20+23+26+28+30+29)÷6
(20+23+26+28+30+29) ÷5 (20+23+26+28+30)÷6
矿泉水销售情况统计表
数量/箱
新知探索1 品 牌
我们一起认一认统计图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数量/箱
横轴代表“数量”,纵轴代表“品 牌”,横轴上一个小格代表5个单位。
品牌
数量/箱
A 30
B 45
C 25
D 10
品 牌
D C
B A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40 72 80 48 113
鸵鸟 每小 时能 跑64 千米
70 80 90 100 110 120
千米/时
1、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跑得比它慢?
猎豹、狮子、马 猎豹第一,大象最后。 猫、大象
2、如果他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最后?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辆)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35 33
你 能 把 这 个 统 计 图 补 充 完 整 吗 ?
我最棒
• 自己在书上完成两个统计图(书P3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3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3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沪教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收集数据,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更清晰、更直观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计》中的3.3节《平均数的应用——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学习如何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掌握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2. 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据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难点: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平均数的应用——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新课导入我会通过一个实例来引入新课。

例如,我会拿出一份关于班级学生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然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身高和体重之间有关系吗?为什么?”3. 教学讲解在这个阶段,我会详细讲解如何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我会给出一组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让他们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分析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应用——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1. 用统计表表示数据2. 用统计图表示数据3. 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身高(cm):140, 145, 150, 155, 160, 165, 170体重(kg):40, 42, 45, 48, 50, 52, 55答案:1. 根据数据,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如下:身高(cm)体重(kg)140 40145 42150 45155 48160 50165 52170 55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们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分析人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分析人教版数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分析人教版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设计分析一、引言本篇文档旨在深入剖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教案设计。

通过详细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该教案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根据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2. 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包括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绘制等。

2.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和“案例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案设计分析1. 教案结构: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教案设计清晰明了,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

这种结构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有序进行教学活动。

2.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统计数据,然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收集和整理数据,最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这种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反思:在教案中,教师预留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总结总的来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教案设计科学合理,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样的教案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数学学科二年级第一学期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作业设计
(二)单元作业内容
2021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加油站 第三单元 统计 作业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价等第:
自评:我能认真完成练习,主动检查与订正。

小胖班级举行庆祝国庆联欢会,买来了以下几种水果,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樱桃4串 香蕉3串 糖葫芦2串 苹果2盒
1、计算各种水果的数量 的总个数:(×( ( ) 的总个数:( ×( (
的总个数:( ×( ( 的总个数:( ×( ( 2、 购买个数水果统计
3、 购买水果个数统计
4、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买的最多的是( )。

(2)香蕉和苹果的数量相差( ) 个。

(3)糖葫芦和樱桃一共有( )
个。

水果名称 樱桃 香蕉 糖葫芦 苹果 总数(个) ●

樱桃 香蕉 糖葫芦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个) 苹果 ( ( ( (
))) )
评价标准:。

第三单元统计(整单元教案)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统计(整单元教案)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统计(整单元教案)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学生将学会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的掌握。

2. 图表和图形的正确使用和解读。

3. 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练习。

第二课时:图表和图形的使用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图表和图形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练习。

第三课时: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练习。

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图表和图形的使用3. 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作业设计:1.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根据实际问题,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

3.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

课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图表和图形的使用、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与整理》精品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与整理》精品习题

【知识要点】【知识要点】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

类型1:横向条形统计图(1)横轴表示频数范围和单位名称,纵轴表示不同统计事物的名称。

(2)表示数量的数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是相同的。

(3)直条上方或右边不要忘记标出直条所代表的数量。

类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数量不一样的条形统计图。

(1)画图前先确定起始格以外的每一个代表多少个数量。

(2)起始格用折线表示。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如P45第2题。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如P39。

4、平均数(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通过计算得到的。

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

(2)计算公式:熟记平均数的格式,并脱式计算。

如p42。

格式:总数÷对应的份数 = 平均数(□+□+……+□)÷□ 推导:平均数×对应的份数 = 总数(3)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4)作用:①平均数不代表个体,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②它可以用来比较2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

如P45页第4题:会求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分析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5)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

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5、与时间、速度等知识点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

一、选择。

1、早晨当你背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

A.西。

北 C。

东。

东.西 B。

北2、一个四位数除以6的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 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 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 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 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 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 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 教学方法:收集数据、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仓U 设情境,复习旧知。

CAI 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 的空白统计图)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 量?2、提出问题,弓I 入新课:1》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 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1、 1》 2》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 那么占 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 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汇报交流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师肯定学生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4》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巩固练习:教材第40页的第1题: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 图。

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发现矛盾、引出新课:1》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2》 4》 3》 5》 6》 4、 1》 2》 3》 5、 1》 2》 1、 1》 2》2、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3》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 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 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 图的优点是什么?5》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 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6》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师问:根据上面的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 么问题?你能解决吗?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 以上?3》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4》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 以下的?5》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 体重是在正 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4》 5》 3、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教材第40页的第2题: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 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四、课后作业第41页的第3、4题。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求平均数教学内容:教采第42页、43页的例题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 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 果一样多?是多少?CAI 等。

动手实践、引导、探索2、C AI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CAI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CAI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班踢多少下?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 教学板书:课后反思: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 初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季度、世纪等知识。

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2、 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 和生活相联系,熟练运用年、月、日。

二、 能力目标:通过自学课本、观察讨论、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尝试能力、 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

解决措施:观察年历表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观察闰年年份与四的关系, 得出一般情况下判断闰年的方法,结合书上的注解学会整百年 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年历卡片若干,年历表一张,“做一做”练习题一张。

2、 4、5 题。

第四单元年、月、日第一课时 年、月、日6、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引导创新相结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板书:年、月、日 二、学生汇报预习的成果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预习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完成了吗? 同学们一定懂得了不少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谁来说一说?1、 指名说,同时其他同学验证(对照日历)师:适当板书,大月31天:1、3、5、7、8、10、12月小月30天:4、6、9、11月2、 小结学生的预习内容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怎么记住这些大月和小月呢?学生试着背一背思考:你有什么方法,在四人小组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3、 学生交流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1》数拳头2》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 八月以后找双数3》回忆一年级儿歌: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 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一月小,十二月 大。

指名说交流的方法。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办法记一记巩固练习:做一做“做一做”的第1题你还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引出平年和闰年(板书)提问:要知道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学生查找今年二月的天数并计算全年有多少天? 学生计算,师巡视。

生口答,师表扬计算简便的学生。

4、 5、追问:2012二月是28天?是什么年?全年有多少天? 师板书:闰年366天,平年365天三、学会判断闰年和平年1、要了解是平年还是闰年就得查年历,真麻烦,老师不用查只要你报上年份,我就知道是平年还是闰年,信不信?谁来考考我?老师能既快又准地说出来是因为我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只要仔细观察这份年历卡,一定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2、CAI出示年份卡3、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通常每隔四年闰一次,师用红笔标出闰年年份。

再观察闰年年份和4有什么关系?提问:遇到末尾是两个0,即整百年呢?(提示学生看书上注解)4、学生利用手中的年历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自我验证。

四、认识世纪和季度1、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呢?世纪季度旬等2、指名说自己对上述时间单位的理解?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想了解那些关于年月方面的哪些知识呢?六、课后作业选2010年的一个月制作一张月历教学板书:课后反思:第二课时24时计时法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53页的例题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 知道24时计时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会口答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3、 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时刻。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1) 设计两方约会一方没到的情境:(CAI 出示卡通人物康夫的形象)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暑假到中国北京旅游。

前一晚通了电话(录音)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 8时的飞机票,约小婧一家在飞机场等。

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 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你们猜猜是怎么回事?出示原因:(录音)康夫买的是晚上8时的飞机票为了避免这种误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2) 介绍钟面,引出课题(CAI )钟面上只显示12小时,所以同一时间在一天内显示 上午和下午两次,常引起误会,因此国际机场,由E 电等部门都采 用24时计时制。

学习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一)生活中的时刻1》日常生活中除了钟表还有许多东西有记录时间的, 你们想一想, 还有哪些?2》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时刻(如车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