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凌取智,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院博士生,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梁雪松,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
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凌取智
梁雪松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要: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展开了探
讨: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关于诚信内涵和现代价值的探讨,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对策研究及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途径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教育,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D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1)04-038-05
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事关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伟业,大学生诚信与否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是否快速振兴和繁荣。

因此关于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的研究已然成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及其分析大学生诚信现状及诚信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是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研究的起点。

近年,一些课题和论文对于该问题进行了规模不等、地区广泛、覆盖大学生各个层次、年级的调查和分析研究。

如黄蓉生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06JZD0036)下的论文《大学生学习诚信的现状调查与深度分析》,在对全国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64所不同类型高校2万多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基础上,分别从总体情况和学校类别、学生类别、年级类别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平时学习活动和考试中的诚信行为表现、诚信态度、失信动机以及失信原因。

另外,陈平主持的2006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课题(XJK06CDY006)项目下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程度及成因》,常永军教授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ZZ0024)下的论文《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都对大
学生的诚信现状进行了较大规模和深入的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客观存在的,但大学生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大学生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可以教育,诚信心理可以培植,诚信行为和诚信习惯可以养成,这是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和分析后的共识,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起点。

二、关于诚信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的探讨诚信文化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于诚信文化的概念、范围和特征,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陈平认为诚信在古代的内涵为:(1)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2)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3)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政治道德准则。

而大学生诚信的现代价值归纳有四:第一,诚信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第二,诚信是大学生人际交流的基石;第三,诚信是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第四,诚信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有学者认为,高校诚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明礼貌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乐于助人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诚信立人教育等。

就实际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廓清诚信的内
8
3
涵和外延是有效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大学生中形形色色不诚信行为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生对于诚信的内涵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诚信的外延界定上存在模糊认识。

如调查显示,作弊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认为判断作弊这种行为是否道德,要与考试科目、考试规模、考试性质结合起来考虑。

有学生表示公共课可以作弊,专业课不可以作弊;小型考试如校内期末考试可以作弊,大型考试如高考、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可以作弊;反对不复习完全依赖作弊的人,赞同复习了但没把握的同学作弊;并且还认为考试作弊是否涉及诚信,要看考试的目的,如果考试是为了检验能力,这样的作弊是可耻的。

三、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虽然没有单独的论文和专著的研究,但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散见于任何一篇关于大学生诚信和诚信教育的论文、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和专著,因为它是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应有之义。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先进青年的代表,也承载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和责任。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有关统计显示,在现任的国家各行各业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中,绝大部分是经过大学教育的。

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重大。

同时,大学生是先进青年的代表,再加上其年龄较轻、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特点,其诚信品质是可以挖掘和培植的。

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现状的不足增强了大学生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诚信缺失几乎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最严重的道德问题————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拖欠贷款,寝室内盗,简历“注水”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大学校园正在遭遇一场诚信文明危机。

而在不尽令人满意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面前,大学生诚信教育者虽然从诚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现实情况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由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管理,不仅关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发展高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原因分析见于众多学者的研究。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刘唐宇等认为:诚信缺失现象是高校学生道德心理幼稚的反映。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20岁左右的年龄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正所谓:“性,犹湍水也,决诸西方则西流,决诸东方则东流。

”由于市场经济利益杠杆的作用和教育失误等众所周知的原因,社会上和大学生身边普遍存在着许多不遵守诚信道德原则的现象,特别令人瞩目的是近年来揭露出来或未被揭露出来的一些学术上的不良现象,而这些行为往往又因制度的缺陷使不守诚信者受益,从而给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以误导。

张文武认为:知行脱节、诚信意识淡薄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诚信认识不够的具体体现,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主观原因。

李文山认为:大学生自身辨别能力受其自身年龄、经历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思想行为不稳定,意志不坚强。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上各种思潮、各种热点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容易受到不良文化、西方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崇尚西方文化,背弃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2.家庭教育的影响
93
袁霞、刘美玉等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当着孩子的面谈论和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

如职称考试请人代考,作弊,行贿受贿,不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等,这些看起来是一些小事,许多家长也不以为然,但是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在其心目中可能就会种下不诚信者获利的种子。

3.学校教育的不足
江卫平等认为: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诚信教育重视不够、内容模糊、方法单一、路径狭窄、队伍乏力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

赖肖曼认为: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产生较大影响。

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道德教化氛围弱化,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

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在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性教育。

大学生存在着由于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和作为“社会良知”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其次,部分高校诚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理论轻实践,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道德实践贫乏。

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

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起不到真正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的作用,这就造成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诚信问题搞“双重标准”,造成学生知与行分离,课上课下两个样、课内课外“两层皮”的后果。

另外,高校教师自身有关诚信错位的言传与身教也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巨大而长远的负面影响。

刘唐宇等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受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与其发展的速度不协调影响;张文武、杨兴英等认为:社会和高校诚信制度建设滞后,缺少相应的评价惩罚机制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赖肖曼认为: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的青年大学生诚信意识。

4.大学生在网络中沟通、交流的“虚拟”特性的影响
李文山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通过虚拟的姓名、地址和身份进行着思想的交流。

正是由于虚拟,人们不必在其中遵循诚信的道德规范。

少数人所做的那些违法乱纪的事,使人们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

网络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主要社交领域,不加限制和约束的网络沟通,会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下降。

5.受西方思潮的冲击
刘唐宇等认为: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并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不断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

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模式潜移默化,根植于大学生们的心中,一些人为了自我的目的就放弃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

五、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
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途径大体可以分为:加强外部制度建设和诚信评价机制以从外界进行约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内在诚信品质。

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应该相互为用,彼此补充。

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说道德建设在于为人类之善铺设一条金光大道并在这条大道的前方悬挂一幅绚烂的图画以作吸引的话,那么制度安排就在于为人类之恶圈围起一道牢固的栅栏并在栅栏四周派驻重兵把守以作警戒。

道德建设是在做一种携带、引领的努力,而制度安排则在后面监督着,阻止人们从被引领的大道上歧向逃逸。

”这个说法形象地阐明了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既要靠诚信教育,也要靠诚信制度建设,二者不可偏废。

1.大学生诚信教育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可偏废的一个环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不仅是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有学者认为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应该突出诚信
04
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应该强化专门的信用管理规章制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表率作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的内容;提高学生在诚信管理中的参与度等。

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既是一种管理制度体系,又是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其建设应有核心的价值原则作为指导。

“诚实守信的重新建立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个人的道德自觉,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机制和环境的强有力的保障。


诚信制度建设应坚持的首要价值原则就是大力倡导“诚信为荣,背信为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讲诚信的收益大于成本,不讲诚信的成本大于收益,“以利导义”,“利中含义”,使大学生认识到不讲诚信,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不仅可耻,还会损害自身利益。

(1)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体系的探讨。

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使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助于增强诚信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实效性和影响力,有助于在制度层面为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构成强大的他律动源,也能促成大学生无价的自律转化为有价的信用他律,从而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大幅度提升,诚信品格尽快养成,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追求,并为信用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会诚信基石。

大学生实体性诚信规则主要由以下几种规则构成:一是大学生政治诚信规则,包括政治认知诚信规则、政治信仰与情感诚信规则、政治实践诚信规则。

二是大学生学习诚信规则,包括课内学习诚信规则、课外学习诚信规则、学习考核诚信规则、科学研究诚信规则。

三是大学生经济生活诚信规则,包括与学校发生经济关系的诚信规则、与社会经济组织发生经济关系的诚信规则、与家庭、老师和同学发生经济关系的诚信规则。

四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诚信规则,包括日常生活交往诚信规则、网络交往诚信规则、社团交往诚信规则、社会交往诚信规则。

五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诚信规则,包括就业诚信规则、创业活动诚信规则。

大学生程序性诚信规则是保障实体性诚信规则得以实现的规则,主要由以下几种规则构成:一是大学生诚信评价规则,包括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诚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

二是大学生失信教育与处罚规则,包括失信行为的认定、失信处罚的适用、失信行为的记载与取消、失信处罚的申诉和救济。

三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规则,包括诚信档案基本内容、诚信信息征集、诚信档案的管理与使用。

(2)关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问题的探讨。

大学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方面除了应建立完备和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外,学者们还探讨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形式的设想,以期就大学生在大学的诚信行为和表现以档案形式记录下来,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约束力,并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并将其与就业、推荐等挂钩,加强从外部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约束,从而保证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在诚信档案的内容方面,大学生诚信档案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应当包括学习诚信信息(迟到、早退、旷课记录);学术诚信信息(作业、论文完成情况,考试作弊记录);经济诚信信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和使用救济、补贴和资助,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记录);求职诚信信息(荣誉称号鉴定,证书真伪验证,签约履行状况记录)等部分。

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

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既是高校诚信制度建设和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规范其诚信行为的重要举措。

然而,部分学者也就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提出不同意见,指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首先需解决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征信与管理问题、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主体的法律问题等问题。

3.关于大学生网络诚信的探讨。

网络已成为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体,网络引发了诸多新问题,亟待学者和专家进行研究和解决。

如为了及时应对新情况,近年来,用网络进行抄袭的行为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

对此,国外一些高校除了指导教师利用专门从事鉴定某篇论文是否剽窃的网站和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之外,还对学生学术条例及时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互联网资源的引证规范。

某些高校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到网上去作鉴定,然后将鉴定结果连同论文一起交上来。

这种试验性的
14
教育方法改变了教师过去一贯所处的被动地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引以为用。

六、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新途径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中,有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数学等学科领域引进分析方法和分析视角,对诚信教育的现状、原因、路径等进行了分析探索,开辟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视角,拓展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境界。

如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中,许平将社会学的“文化堕距”理论引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中,“以社会学的‘文化堕距’理论为视角进行解读,以期找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动因。

”管文娟、吴继霞则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运用价值认知、观察学习和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社会学理论剖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形成。

陈平认为社会变量、学校变量、家庭人际变量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外在原因,他还具体分析了影响和制约社会变量、学校变量、家庭人际变量的内在因素及其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力。

而施小青、童毛弟、饶异等则将博弈论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施小青用经济博弈论的经典模型和方法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成因与防治策略作简单分析与探究;童毛弟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诚信博弈的分析,指出诚信不仅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道德约束和价值导向,而且是双方重复博弈的必然选择;饶异从博弈理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和重复囚徒困境模型出发,对大学生诚信缺失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刘志超、杨静、王明彦、樊心月等则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

刘志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诚信与失信取决于利益关系,他运用机会成本这一概念说明诚信与失信选择的倾向问题,诚信与失信的选择也存在着机会成本的比较过程。

樊心月、姜巍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以教师与学校关系为代表探讨高校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对学校现存激励机制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进行了论证。

唐月芬、卢爱新、唐元等则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

唐月芬认为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与一系列的心理因素有关,如躲避惩罚,获得更大利益,虚荣,从众,侥幸,恶作剧和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
[2]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DB/OL](中发〔2004〕16号文).http://www.jyb.cn/high/tbch/2009/16hwj/.2009-3-17.
[3]董娅,廖小明,刘维.大学生学习诚信的现状调查与深度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4]陈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程度及成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5]常永军,王大力,樊磊.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