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详细大全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整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整理)

两个分力垂直时: F合 F12 F22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x 合=0 F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Er R
电源热功率: Pr I 2r
电源效率:
P出
U
=
=
R
P总 E R + r
6、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W=IUt
焦耳定律(电热)Q= I 2 Rt
电功率 P=IU
S 4kd
tg vy qUL vx mdv02
(二)直流电路
Q
1、电流强度的定义:I =
t
微观式:I=nevs (n 是单位体积电子个数,)
2、电阻定律:
R l S
电阻率ρ:只与导体材料性质和温度有关,与导体横截面积和长度无关。 单位:Ω·m
-- 5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3、串联电路总电阻
R=R1+R2+R3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 F1、F2 的合力的公式: F合 F12 F22 2F1F2 cos
用其半径和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来表示,此式在天体运动问题中经常应用,称为黄金代换式。
c、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汇总(必修1、必修2、选修3-5第一章部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汇总(必修1、必修2、选修3-5第一章部分)(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高中物理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0、三角函数:斜边的对边角αα=sin 斜边的邻边角αα=cos 的邻边的对边ααα=tan32130sin 0=2330cos 0=3330tan 0=2245sin 0=22cos450=145tan 0= 2160cos 0=2360sin 0=360ta 0=n 00sin 0=10cos 0= 5337sin 0=5437cos 0=4337tan 0=0180sin 0=1180cos 0-= 5453sin 0=5353cos 0=3453tan 0=414.12≈732.13≈一次函数中斜率角)为直线与坐标横轴的夹一般指的是变化量,αα∆=--=∆∆=(tan 1212x x y y x y k1、速度的公式:时间)是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是位移,t x t xv ∆∆∆∆=( 2、平均速度公式t x∆∆=v-*30060012-*45370530-*450450112x ∆y ∆α时间路程平均速率=2、加速度决定式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时间 关系式 at v v +=0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位移---时间 关系式 (x 是位移)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位移 关系式ax v v 2202=-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平均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中间时刻速度公式可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平均速度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中间位移速度公式2x v =8、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特点:①1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T 秒末,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n ::::::::……321321=2021at t v x +=2x 02υυ+=∆∆=t vt②1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 、nT 秒内,位移之比为2222321321n x x x x n ::::::::……=............③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 、第n 个T 内,位移之比为.........:7:5:3:1X :X :X ||||||=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都带竖)与((n m aT n m X X n 2m )-=- (注意这个推论不要求初速度为0)1|x X =12||x x X -=23|||x x X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千万不要忘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可以认为是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此时也可以应用以上规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0ta tv v -=②0t v v at =+ ③02tV v v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 3∶…∶s n =1∶3∶5∶…∶(2n -1).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①t v gt = ②212h gt = ③22t v gh = ④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①中间时刻速度:022t t v v s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2022t s v v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n s s aT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n k s s kaT --=二、力学1、重力:G=mg (g 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弹力:F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1)滑动摩擦力:f=uN ,N 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μ为滑动摩擦因数。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doc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doc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V=X/tV 是平均速度( m/s ) X 是位移( m ) t 是时间( s);Vt=Vo+a0tVt 是末速度( m/s ) Vo 是初速度( m/s ) a 是加速度( m/s 2)t 是时间( s);X=Vot+(1/2)at 2X 是位移( m )Vo 是初速度( m/s ) t 是时间( s) a 是加速度( m/s 2);Vt 2-Vo 2=2aXVt 是末速度(m/s ) Vo 是初速度(m/s ) a 是加速度( m/s 2)X 是位移(m );h= (1/2 )gt 2Vt=gt Vt 2=2ghh 是高度( m ) g 是重力加速度( 9.8m/s 2≈10m/s 2)t 是时间( s) Vt 是末速度( m/s );G=mgG 是重力( N ) m 是质量( kg ) g 是重力加速度( 9.8m/s 2≈10m/s 2);f= μFNf 是摩擦力( N )μ是动摩擦因数 FN 是支持力( N );F=kXF 是弹力( N ) k 是劲度系数( N/m ) X 是伸长量( m );.F=maF 是合力( N ) m 是质量( kg ) a 是加速度( m/s 2)。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公式a 向 =V 2/r= ω2r= (2 π/T ) 2r= (2 πf )2r= ωV(ω= φ/t )a 向是向心加速度( m/s 2) V 是线速度( m/s ) r 是半径( m )ω是角速度( rad/s )φ是弧度( rad ) t 是时间( s)T 是周期( s) f 是频率( Hz );F 合 =F 向=ma向=m(V2/r)=mω2r=m(2π/T)2r=m(2πf)2rF 合是圆周运动的合力( N ) F 向是向心力( N )m 是质量( kg ) a 向是向心加速度( m/s 2) V 是线速度( m/s )r 是半径( m )ω是角速度( rad/s ) T 是周期( s)f 是频率( Hz );F 引 =F 向=m ( 2π/T )2r=G ( Mm/r 2)F 引是引力( N ) F 向是向心力( N ) m 是质量( kg )T 是周期( s) r 是半径( m )G 是引力常量( 6.67 ×10-11N/(kg·m 2)M是质量(kg);推导公式:∵ F 引=F 向∴g=G(M’ /r’2)∴G( Mm/r 2)= m (V2/r )=>V==m ω2r=> ω==m (2 π/T )2r=>T==m (2 πf )2r=>f==ma 向=>a向=GM/r 2F 引是引力( N ) F 向是向心力( N )G 是引力常量( 6.67 ×10-11N/(kg·m 2)M是质量(kg)m 是质量( kg ) r 是半径( m ) V 是线速度( m/s )ω是角速度( rad/s ) T 是周期( s) f 是频率( Hz )g 是重力加速度( 9.8m/s 2≈10m/s 2)a 向是向心加速度( m/s 2) M ’是该天体的质量( kg )r ’是该天体的半径( m );5.ρ是天体密度( kg/m 3) R 是天体半径( m )G 是引力常量( 6.67 ×10-11N/(kg·m 2)T是周期(s);6.W=FScosθW是功( J) F 是力( N ) S 是沿力的方向移动的位移( m )cos θ是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余弦;7.P=W/t=FVP 是功率( W ) W 是功( J) t 是时间( s) F 是力( N )V 是速度( m/s );8.W= Ep=mg h=mg (h1-h2 )W 是重力势能做的功( J)Ep 是重力势能( J)m 是物体的质量( kg ) g 是重力加速度( 9.8m/s 2≈10m/s 2)h 是高度差( m ) h1 是起始高度( m )h2 是终止(末)高度( m );9. Ep= (1/2 ) kX 2Ep 是弹性是能( J) k 是劲度系数( N/m ) X 是伸长量( m );10. Ek = (1/2 )mV 2Ek 是动能( J) m 是质量( kg ) V 是速度( m/s );11. 动能定理: W 总= (1/2 ) mVt 2- (1/2 ) mVo 2机械能守恒: E=Ep+ Ek +Ep’W 是总能量( J) m 是质量( kg ) Vt 是末速度( m/s )Vo 是初速度( m/s ) E 是机械能( J) Ep 是重力势能( J)Ek 是动能( J) Ep ’是弹性势能( J)。

物理高三人教版公式大全

物理高三人教版公式大全

物理高三人教版公式大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 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 Vo^2 = 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 = V平= (Vt + Vo)/24.末速度Vt = Vo + at5.中间位置速度Vs/2 = [(Vo^2 + Vt^2)/2]^1/26.位移s = V平t = Vot + at^2/2 = Vt/2t7.加速度a = (Vt - 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二、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 = 02.末速度Vt = gt3.下落高度h = 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 = 2gh三、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 = Vot - gt^2/22.末速度Vt = Vo - 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 - Vo^2 = -2gs4.上升最大高度Hm = 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 = 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四、力学1.胡克定律: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G = mg (g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极>g赤,g低纬>g高纬)五、电学1.库仑定律:F = k * (q1 * q2) / r^2 (k为静电力常量,q1和q2为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2.电场强度:E = F / q (F为电场力,q为点电荷的电荷量)3.电场力做功:W = q * U (q为电荷量,U为两点间的电势差)4.电势差:U = Ed (d为两点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5.电容:C = Q / U (Q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U为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6.欧姆定律:I = U / R (I为电流,U为电压,R为电阻)7.焦耳定律:Q = I^2 * R * t (Q为电热,I为电流,R为电阻,t为时间)8.电阻定律:R = ρ * L / S (ρ为电阻率,L为导体的长度,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六、磁场1.磁感应强度:B = F / (I * L) (F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安培力,I为电流,L为导线长度)2.安培力:F = B * I * sinθ (θ为磁场与导线的夹角)3.洛伦兹力:F = q * v * B * sinθ (q为电荷量,v为电荷运动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θ为磁场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七、光学1.折射率:n = sinθ1 / sinθ2 (θ1为入射角,θ2为折射角)2.光的干涉条件:Δφ = 2π * (n * λ / L) (n为干涉条纹的级数,λ为光的波长,L为两相干光源间的距离)3.光的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光的波长接近或小于光的波长八、原子物理1.德布罗意波长:λ = h / p (h为普朗克常量,p为动量)2.氢原子能级公式:En = E1 / n^2 (n为量子数,E1为基态能量)3.跃迁能量:ΔE = Em - En (m为高能级,n为低能级)这些公式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非常重要,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高中物理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和公式,这些公式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对高中物理中常见公式的全面总结整理。

一、力学部分1、运动学公式(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 = v₀+ at位移公式:x = v₀t + 1/2 at²速度位移公式:v² v₀²= 2ax(2)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公式:v = gt位移公式:h = 1/2 gt²速度位移公式:v²= 2gh(3)平抛运动水平方向:x = v₀t竖直方向:y = 1/2 gt²合速度:v =√(v₀²+(gt)²)合位移:s =√(x²+ y²)2、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F = ma(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功和能(1)功的计算:W =Fxcosθ(2)动能定理:W 合=ΔEk(3)重力势能:Ep = mgh(4)机械能守恒定律:E₁= E₂(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4、圆周运动(1)线速度:v =ωr(2)角速度:ω =2π/T(3)向心加速度:an = v²/r =ω²r(4)向心力:F = mv²/r =mω²r二、热学部分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 W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三、电学部分1、电场(1)库仑定律:F = kQ₁Q₂/r²(2)电场强度:E = F/q (定义式),E = kQ/r²(点电荷的场强)(3)电势差:UAB =φA φB(4)电场力做功:WAB = qUAB2、电路(1)欧姆定律:I = U/R(2)电阻定律:R =ρL/S(3)电功:W = UIt(4)电功率:P = UI(5)焦耳定律:Q = I²Rt3、电磁学(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 =nΔΦ/Δt(2)安培力:F = BIL (B⊥I)(3)洛伦兹力:f = qvB (v⊥B)四、光学部分1、光的折射定律:n =sinθ₁/sinθ₂2、折射率:n = c/v五、近代物理部分1、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 mc²这些公式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内容,掌握它们对于解决各种物理问题至关重要。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高中物理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而物理公式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工具。

掌握这些公式对于理解物理概念、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都至关重要。

下面为大家总结了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重要公式。

一、力学部分1、运动学公式(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 = v₀+ at位移公式:x = v₀t + 1/2at²速度位移公式:v² v₀²= 2ax(2)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公式:v = gt位移公式:h = 1/2gt²(3)平抛运动水平方向:x = v₀t竖直方向:y = 1/2gt²合速度:v =√(v₀²+(gt)²)位移偏角与速度偏角:tanθ = gt / v₀2、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 = ma(2)牛顿第三定律:F₁₂= F₂₁3、功和能(1)功的计算:W =Fxcosθ(2)动能定理:W 合=ΔEk(3)重力势能:Ep = mgh(4)机械能守恒定律:Ek₁+ Ep₁= Ek₂+ Ep₂4、圆周运动(1)线速度:v =ωr(2)角速度:ω =2π/T(3)向心加速度:a = v²/r =ω²r(4)向心力:F = ma = mv²/r =mω²r二、热学部分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 W其中,ΔU 表示内能的变化,Q 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W 表示做功。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p 表示压强,V 表示体积,n 表示物质的量,R 为普适气体常量,T 表示热力学温度。

三、电学部分1、库仑定律:F = kq₁q₂/r²k 为静电力常量。

2、电场强度:E = F/q匀强电场中:E = U/d3、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U = W/q4、电容:C = Q/U5、欧姆定律:I = U/R6、电阻定律:R =ρL/Sρ 为电阻率,L 为导体长度,S 为导体横截面积。

(word版)人教版高考物理公式详细大全,文档

(word版)人教版高考物理公式详细大全,文档

人教版高考复习——物理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 直线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定式〕:s ;t2、有用推:v tv2as;3、中刻速度:t vv0v t;22 4、末速度: v t v0at;v02vt25、中位置速度:v s2;26、位移:s t v0v t tv0t1at2;227、加速度:avtv0{以v0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a0;反向a0};t8、用推:aT2{s相相等(T)内位移之差}常算:OA B C D?????X1A B BCBCCD2B C2 T2T;X3〔1〕,aB CDBCX4T T2〔2〕;X5重要推:1v t 0vtv〔1〕匀速直运中某段内中刻的瞬速度等于段内的平均速度:2;〔2〕匀速直运中相等的隔内的位移差是一个恒量:如1,隔T,加速度a,相等的隔内的位移分S1,S2,S3,⋯⋯,Sn;S1X1,S2X2X1,S3X3X2⋯⋯S=S2S1=S3S2=⋯⋯=Sn Sn1=aT2;vt vv0v t vsvt2 22无匀加速是匀减速有:22;9、初速度零的匀加速直运律,T位,有:〔1〕1T 末、2T末、3T末、⋯⋯nT末的瞬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2〕1T 内、2T 内、3T 内⋯⋯nT 内位移之比:s 1:s 2:s 3::s n12:22:32::n 2 ;〔3〕初速度0的n 个相等的内 S 之比:s1:s2:s3:sn1:3:5::(2n1);〔4〕初速度 0的n 个相等的位移内 t 之比:t1:t2:t3:t n1:21:3 2 ::nn1;smsnan T 2或S m S nmnaT 2〔5〕 m 〔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差→逐差法〕。

10、主要物理量及位:初速度(v 0):m/s ;加速度(a):m/s 2;末速度(v t ):m/s ;(t)秒(s);位移(s):米〔m 〕;路程:米;速度位算:1m/sh 。

高中人教版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人教版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人教版物理公式大全振动和波1.简谐振动f=-KX{f:恢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始终与X}相反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3.受迫振动频率特性:F=F驱动力4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体,a=max,防止和应用共振5.机械波、横波、纵波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7.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速: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9.波的干扰条件:两列波具有相同的频率、恒定的相位差、相似的振幅和相同的振动方向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

冲动和动力1.动量:p=mv{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3.冲量:I=ft{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0{δp:动量变化δp=mvt–mv0,是矢量式}5.动量守恒定律:P之前的总和=P之后的总和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6.弹性碰撞:δp=0;δek=0{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δek:动能损失,ekm:最大动能损失}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9.物体M1以V1:V1′=M1-m2v1/M1+m2v2′=2m1v1/M1+m2的初始速度与静止物体m2发生弹性碰撞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11.子弹m以水平速度V0射入位于水平光滑地面上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时的机械能损失e损=mv02/2-m+mvt2/2=fs相对{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和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的质量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面+H2=M4π2R地面+H/t2{H≈ 36000公里,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面:地球半径平抛运动1.水平速度:VX=V02垂直速度:vy=GT3水平位移:x=v0t4垂直位移:y=GT2/2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关闭速度VT=VX2+vy21/2=[V02+GT2]1/2,关闭速度方向与水平β之间的角度:tgβ=vy/vx=gt/v0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8.水平加速度:ax=0;垂直方向上的加速度:ay=g强调: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动作时间由落下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投掷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在曲线中移动的物体必须有加速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1.V=X/tV是平均速度(m/s)X是位移(m)t是时间(s);2.Vt=Vo+a0t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t是时间(s);3.X=Vot+(1/2)atX是位移(m)Vo是初速度(m/s)t是时间(s)a是加速度(m/s);4.Vt-Vo=2aX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X是位移(m);5.h=(1/2)gtVt=gtVt=2ghh是高度(m)g是重力加速度(9.8m/s≈10m/s)t是时间(s)Vt是末速度(m/s);6.G=mgG是重力(N)m是质量(kg)g是重力加速度(9.8m/s≈10m/s);7.f=μFN 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FN是支持力(N);8.F=kXF是弹力(N)k是劲度系数(N/m)X是伸长量(m);9.F=maF是合力(N)m是质量(kg)a是加速度(m/s)。

扩展阅读: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路程、温度。

_xxvv速度的定义式:(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ttvvtv0F加速度:attm末速度:vtv0at重力加速度:g9.8ms2vt图像曲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数值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a和v0同向加速运动a增大,v增加的快a减小,v增加的慢a增大,v减小的快a减小,v减小的慢a和v0反向减速运动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实践的关系:vv0at;v0vt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2xv0tat2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末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v02ax2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理公式:推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是恒定的:xaT2xmxn(mn)aT2推理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0vtvx22的一半的平方根:vx2;推理3: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方和vovt2226.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①第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②前1T内、前2T内、前3T内前n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32::n21:4:9: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212):(3222)::[n2(n1)2]1:3:5::(2n1)④前x,前2x,前3xnx位移内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2:3::n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⑤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21):(32)::(nn1)解题方法、技巧:(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x,也不让求位移,一般选用速度公式vv0at(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也不让求末速度,一般选用位移公式v12xv0tat2(3)如果题目中无运动时间,也不让求运动时间,一般选用公式tvv02ax22(4)如果题目中无加速度a,也不让求加速度,一般选用公式v0vtxvtt2(5)如果知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选用公式xaT2。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精编版

一、力学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的隔间间时个每�T 度速加的动运线直速变匀�a( 运线直速变匀,零为否是论无速初
2
Ta = s��数常一为差之移位的内隔间间时的等相的邻相续连在,点质的动
) 1�n � n (…… ) 2
�3 � � )1 � 2 ( �1 为比之间时的内 m n 第……内 m3 第、内 m2 第、内 m1 第在 ③
2 2vm2 Nhomakorabea1
� 2 hgm � 1 vm
2
2
1
+ 1hgm
�式公
。功做都力弹和力重时有。功做�力弹的簧弹指�力弹或力重的部内有只统系�件条 能势性弹+能势力重+能动 = 能械机�律定恒守能械机、61
1 2
vm
2
1
� 2 vm
2
2
1
= 1kE - 2kE = kE� =合 W �式公
。 �量增�化变的能动体物于等功总的做所体物对力外�理定能动、51 )关有择选的面能势零与( hgm = pE�能势力重
f� �

T
� v �系关 f 率频λ长波 v 速波
。定决质介由度速播传的波械机。度速的播传中质介在波�速波 。长波个一于等离距的播传里间时期周个一在波②
v
f
。长波个一于等离距问谷波或峰波邻相个两中波横①�意注
� T v � � 。离距的间点质的等相是总移位的置位衡平对中程过动振在的邻相个两�λ长波
。力仑库的子电外核对核子原是力心向的动运周圆速匀作核绕子电外核子原氢�3� 。供提力引有万由力心向的动运周圆速匀作阳太绕星行、球地绕星卫�2� 。心圆向指是总�力外合的受所体物是就力心向的体物的动运周圆速匀�1� �意注 R 2f m 2 � 4 � R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_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1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1

一、力学1、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围:⎥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天体的卫星即 r m rv mr Mm G 222ω== c 、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考复习——物理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定义式):ts v =; 2、有用推论:as v v t 2202=-; 3、中间时刻速度:202tt v v v v +==; 4、末速度:at v v t +=0;5、中间位置速度:22202ts v v v +=;6、位移:200212at t v t v v t v s t +=⋅+=⋅=; 7、加速度:tv v a t 0-={以0v 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加速)0>a ;反向则0<a };8、实验用推论:2aT s =∆{s ∆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 常见计算:(1)2B AB BC T υ+=,2C BC CDT υ+=;(2)2C BCD BCa TT υυ--==;重要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02tt v v v v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一个恒量:如图1,设时间间隔为T ,加速度为a ,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分别为1S ,2S ,3S ,……,nS ;11X S =,122X X S -=,233X X S -=……则S ∆=12S S -=23S S -= …… =1--n n S S = 2aT ;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总有:202t t v v v v +==<2222ts v v v +=;9、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设T 为时间单位,则有:(1)1T 末、2T 末、3T 末、…… n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n ::3:2:1::::321 =;(2)1T 内、2T 内、3T 内…… nT 内位移之比为:2222321::3:2:1::::n s s s s n =;(3)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 之比:)12(::5:3:1321-=n s s s s n :::;(4)初速度为0的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 之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5)()()2T n m s s a n m --=或()2aT n m S S n m -=-(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10、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s m /;加速度(a ):2/s m ;末速度(t v ):s m /;时间(t )秒(s );位移(s ):米(m );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h km s m /6.3/1=。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tv v a t 0-=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二)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00=v ;2、末速度:gt v t =;3、下落高度:221gt h =(从0v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gh v t 22=。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22/10/8.9s m s m g a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三)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2021gt t v x -=; 2、末速度:gt v v t -=0(22/10/8.9s m s m g ≈=);3、有用推论:gh v v t 2202-=-;4、上升最大高度:gvH m 220=(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gv t 02=(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 (一)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0v v x =;2、竖直方向速度:gt v y =;3、水平方向位移:t v x 0=;4、竖直方向位移:221gt y =; 5、运动时间:gh t 2=; 6、合速度:()22022gt v v v v y x t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θ:0tan v gtv v xy ==θ; 7、合位移:()22202221⎪⎭⎫⎝⎛+=+=gt t v y x s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02tan v gt x y ==α。

8、水平方向加速度:0=x a ;竖直方向加速度:g a y =。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y h 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α的关系为αθtan 2tan =;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 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二)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t rt s v ⋅==π2; 2、角速度:f Tt ⋅===ππθω22; 3、向心加速度:()r f r T r r v a 222222⋅=⎪⎭⎫ ⎝⎛===ππω;4、向心力:ma v m r T m r m r v m F F ==⎪⎭⎫⎝⎛====ωπω2222合向;5、周期与频率:fT 1=;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r v ⋅=ω;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n ⋅=πω2(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 ):(m );角度(θ):弧度(rad );频率(f ):赫(Hz );周期(T ):秒(s );转速(n ):s r /;半径(r ):米(m );线速度(v ):s m /;角速度(ω):s rad /;向心加速度:2/s m 。

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三)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 ⎝⎛==GM K K R T 2324π;{R :轨道半径;T :周期;K :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万有引力定律:221rm m GF =(2211/1067.6kg m N G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mg R GMm =2;2RGMg ={R :天体半径(m );M :天体质量(kg )};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r GM v =;3r GM =ω;GMr T 32⋅=π{M :中心天体质量};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s km r GMr g v /9.71===地地地;s km v /2.112=;s km v /7.163=; 6、地球同步卫星:()()()h r T m h r T m h r GMm +=+⎪⎭⎫⎝⎛=+地地地222242ππ{km h 36000≈;h :距地球表面的高度;地r :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引向F F =;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s km /9.7。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常见的力1、重力:mg G =(方向竖直向下,22/10/8.9s m s m g ≈=,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x k F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 :劲度系数(m N /);x :形变量(m )}; 3、滑动摩擦力:N F F ⋅=μ{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N F :正压力(N )}; 4、静摩擦力m f f ≤≤静0(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m f 为最大静摩擦力);5、万有引力:221r m m GF =(2211/1067.6kg m N G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221rQ Q k F =(229/100.9C m N k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7、电场力:qE F =(E :场强C N /;q :电量C ;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θsin BIL F =(θ为B 与L 的夹角,当L ⊥B 时:BIL F =,B //L 时:0=F ); 9、洛仑兹力:θsin qvB f =(θ为B 与v 的夹角,当v ⊥B 时:qvB f =,v //B 时:0=f )。

注:(1)劲度系数k 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m f 略大于N F ⋅μ,一般视为N m F f ⋅=μ; (4)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 :磁感强度(T );L :有效长度(m );I :电流强度(A );v :带电粒子速度(s m /);q :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21F F F +=,反向:()2121F F F F F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θcos 2212221F F F F F ++=(余弦定理),1F ⊥2F 时:2221F F F +=;3、合力大小范围:2121F F F F F +≤≤-;4、力的正交分解:αcos F F x =,αsin F F y =(α为合力与x 轴之间的夹角xy F F =αtan )。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1F 与2F 的值一定时,1F 与2F 的夹角(θ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ma F =合或mF a 合={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 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 、F '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4、共点力的平衡:0=合F ,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5、超重:G F N >,失重:G F N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