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学好本专题,扎实掌握专题知识的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一方面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以把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比较,理解每一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学习近代改革时,一要联系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史实,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作用。
二要注意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探究,把握各国改革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
三要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四要学习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要加强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科能力。
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
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4、要加强学科渗透,拓展思维。
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5、要加强关注时政,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土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讲解】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
(1)军事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建立什伍组织。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4)文化上,焚烧诗书。
3、影响:
(1)军事方面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有利于保证兵源。
(2)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县制的设立强化了中央集权;什伍连坐有利于控制人民;轻罪重刑,强化了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措施顺利地执行,但措施过于严苛。
(4)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
【疑点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启示。
指点迷津: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启示: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
2、内容:(1)前期:创立新制。
①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2)后期:实行汉化: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
3、作用:
(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经济复苏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疑点2】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条件。
指点迷津:
(1)出现了大量荒地,这些荒地都属于封建政府所有。
(2)社会上大量流民的存在。
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2)农奴制度使俄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3)改革派知识分子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宣传了资本主义新思想。
(4)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和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改革。
2、内容:
(1)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法令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农民受到村社制度的严格控制。
3、意义: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3)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疑点1】俄国1861年改革为什么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
指点迷津:(1)从下层群众看:1859~1861年间俄国曾出现革命形势,但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软弱且缺乏领导,再加上农民的觉悟低,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有足够的镇压力量,所以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企图归于失败。
(2)从统治阶级看:①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政府看到农奴制度必须废除;③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形成世界体系,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
(3)文化上: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西化,如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上:富国强兵,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②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④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
达的国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
③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性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3)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而失败。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疑点3】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你能说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吗?
指点迷津: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题型突破】
题型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例1】战国时期各国争相改革和变法的主要动机是〔〕
A、缓和与旧贵族的矛盾
B、缓和与自耕农的矛盾
C、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D、推动民主政治的需要
解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要想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实现富国强兵,方能达到目的,因而主要动机在于此。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
变式训练: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④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是有重大影响。
(2)历史作用:
①积极作用。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例2】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解析:商鞅变法中提到废除井田制,即以法令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A
变式训练: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废除井田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解析: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上就是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C
【例3】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解析: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A项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表述错误,只能是对旧司法制度的完善,建立了近代的司法制度。
C项表述错误,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
D项不属于1861年的范畴。
答案:B
变式训练:以下历史现象属于19世纪中叶以后俄国经济近代化表现的是()
①资本主义农业迅速发展
②机器生产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③石油工业迅速崛起
④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注意抓住题目要求,指的是经济上的近代化,而④是政治上的近代化,效仿西方代议制度的改革。
答案:A
题型4、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中的地位。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它使日本走上近代化和资本主义的道路。
(1)影响:
①经济:瓦解了封建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变。
②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实行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立宪国家,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建立。
③文化: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提高了日本人的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④国际: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⑤局限: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得以继承,走向对外扩张之路。
(2)地位作用:
①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确立并发展,现代化军队建立并不断加强,使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②20世纪初,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并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一员,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③但是,日本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例4】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
这是因为
A、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解析: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道路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幕府时代的军国主义传统,天皇权力扩大,中下层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掌握政权,使具有强烈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近代天皇制建立。
答案:C
变式训练: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解析: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时代的军国主义传统,利用战争为本国资产阶级掠夺所需的资金和市场,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答案:D
(1)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相结合,作为变法的理论
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
”这是因为此书()
A、否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
B、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
C、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D、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解析:首先明确材料说明封建顽固派要求清政府焚毁《新学伪经考》,其次清楚《新学伪经考》的社会影响在于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答案:D
变式训练: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其决定因素是()
A、康有为自幼接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
B、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解析:在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其自身特点,缺乏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所以采取了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方式。
答案:D
【高考真题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1、〔2017年上海高考25题〕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答案】A
【点拨】B项日本明治维新时,实行的是“文明开化”政策,学习西方文化;C项早在唐朝时日本就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就涉及到儒家经典;D项不符合史实,因为日
本刚刚摆脱民族危机,算不上世界重要强国。
答案选A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近代化道路。
2、〔2017年上海高考A1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那么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D
【点拨】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那么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
选D项。
3、〔2017高考安徽文综20题〕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D
【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此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
4、〔2017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答案】B
【点拨】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
5、〔2017年高考安徽文综17题〕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
”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国国教,可见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所以选A。
6、〔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D
【点拨】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的时代,儿童拍球游戏用的新事物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说明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全面改造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题中涉及10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
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
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维新时期,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日本封建文化的改造。
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
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
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
答案:D。
不过,10种新事物的一一列举,并不能彻底否定A和完全吻合D。
存疑。
只能说题干问的是“主要”反映了,比较而言,D比A要更为贴切一些,而且材料本身表达的也是儿童广泛地接受新事物,这也属于文明开化。
7、〔2017年高考天津文综14题〕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8、〔2017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答案】D
命,因此只有B项对应正确。
10、〔2017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C
【点拨】题眼: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的原因。
考点: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土地兼并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11、〔2017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
明治维新。
分析:民富那么国强,要民富就要增加私产,这是题干材料的主旨。
而增加私产的最正确途径就是鼓励民众从事工商贸易。
13、〔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7题〕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
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答案】D
【点拨】此题考察第1分册第14课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下〕/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
分析: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
这不是相互利用,又是什么?
14、〔2017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答案】C
【点拨】该题考查提取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一新增加的考点。
立宪派反对革命,也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爆发后,立宪派希望立宪的日本打败专制的俄国,以推动清朝推行宪政。
立宪派是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
代表人物: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
基本主张: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同时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当时立宪派希望日胜俄败,正确答案为C。
15、〔2017年高考四川文综21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答案】B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班废除。
此题实那么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联系此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此题选B项。
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
17、〔2017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