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歌曲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建的一首世界名曲,以其辉煌的音乐,铿锵的节奏,强烈的旋律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对《黄河大合唱》进行赏析。
《黄河大合唱》由邓亚萍与郭淑珍作词,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编曲演唱,1939年5月于延安首演。
这首歌曲赞颂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并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
其演唱者通过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心情感,表现出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主题。
整首歌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黄河的翻滚奔腾,展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第二部分是人民的歌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呼唤自由的声音;第三部分是人民斗争的胜利,表现出人民的奋斗与胜利。
每一部分都有感染人心的旋律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词,将音乐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表现出了黄河流域的民族气质和人民的革命意志。
歌曲的歌词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就表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黄河在咆哮”,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宏大气魄。
歌曲的第二部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并表现出了其自信和决心,“光荣光荣父老乡亲,把你们的眼睛都睁开,把自由的歌声唱响,让我们一起建设美好的祖国”,这段歌词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人民的自信和决心。
整首歌曲的最后一段,更是表现了人民的志愿和胜利,“从今走向光明,从今走向进步,从今永没有贫困,从今永没有奴隶”,表现了革命现实和带给中国人民的历史胜利。
总之,《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民族团结和奋斗的渴望。
它以其铿锵有力的歌声,奏响了中国人民的心弦,激励着人们前进、不断进步,成为了祖国和人民心中不朽的经典。
《保卫黄河》赏析

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选曲1.作品分析《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
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为素材,从而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齐唱之后,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形式,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
在轮唱中,“龙格龙格”的衬词穿插其间,使音乐显得富有变化,妙趣横生。
这种艺术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革命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的间奏。
它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还用逐步转调的方法为歌曲的最后部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转调后的合唱,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2。
背景材料《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峡激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黄河吟》应运而生。
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演剧队举办了一个朗诵会,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长诗。
冼星海听后,约请光未然将其改成歌词,并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后来,冼星海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了六天的时间便谱好了《黄河大合唱》.1939年3月31日脱稿,4月13日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
这次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便传遍全国。
同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再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度地赞扬了这次演出.当年7月,周恩来同志听了这部合唱,随即为星海同志写下了“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1941年,星海在苏联又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了加工整理,并使之更加完善、理想。
从文艺审美的角度,对义勇军进行曲进行赏析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极富创造性的歌曲,作曲家聂耳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
首先,他成功地把田汉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
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
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
歌曲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形成的自由体结构。
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
歌词第一、二句都是带有号召性的。
作曲家把这两句旋律按"5—1—3—5"的上行趋势处理,特别是节奏的安排,采用了后半拍起句,更能给人以紧迫感。
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歌词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全部歌词中最重要的警句。
聂耳在这里不仅运用了全曲中的最高、最强音,而且创造性地在“中华民族到了"之后,突然休止半拍,从而使"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得到突出的强调。
《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师伟:歌曲《我的祖国》赏析.doc

师伟:歌曲《我的祖国》赏析孩子所在的学校举行六一合唱比赛,每班表演两首,一首指定为校歌、一首是自选歌曲,然后她们选了《我的祖国》。
这很让我们这些家长惊喜和欣慰!刚好我之前曾经在部门组织过合唱训练,所以帮她们做一些训练辅助工作,比如写下本文,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歌曲背景、这样训练和表演时更加能够感情充沛。
歌曲《我的祖国》是1956年拍摄的电影《上甘岭》的插曲,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电影《上甘岭》的背景是上甘岭战役,这个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非常著名——不但影响了战争走势,而且非常激烈。
下图是来自上甘岭随手抓起的一把泥土,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把泥土到处是弹片,触目惊心。
可见战斗之惨烈——要说清楚上甘岭战役的来龙去脉,要从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说起——由于国民党糟糕的抗日战绩,此次会议中国并未能够参加。
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讨论了战后形势,也谈到了当时还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但没有形成明确结论。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前夕,美苏匆匆商定将北纬38度线作为双方占领的分界线。
这就是著名的三八线——战后,美苏在朝鲜半岛分别扶植了自己的势力,双方都想吃掉对方、统一半岛。
南北双方互相动手动脚好几年,终于在1950日开始大打,一开始北方势如破竹,南方几乎被赶下海去,于是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了16国军队,号称联合国军(其实并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出兵朝鲜半岛!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战局很快逆转——朝鲜北方抵挡不住,向中国苏联求援。
苏联忌惮美国、含糊其辞,中国也面临巨大的困难:刚刚建国、百废待兴,国力和美国差距悬殊——双方军队武器配备差距也是明显的证据——所以国内反对介入朝鲜半岛的说法是主流,因为从力量对比看、根本没法打。
但这个仗我们必须要打,因为美军已经逼近了中朝交界的鸭绿江,美军飞机已经把炸弹扔到了东北、扔到了山东。
不打退敌人,就没办法安心搞国内建设——更可恨的是,美军第七舰队1950月27日开进台湾,阻止我们解放台湾——面对美国的骚扰和侵略,我们必须反击!所以毛主席下决心出兵!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这场战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这是游行的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清清楚楚地说明了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初期经过了五次大的战役,骄横的美军被赶到三八线以南——同时由于战线离中国越来越远,志愿军后勤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当时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也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长征胜利万岁》赏析

《长征胜利万岁》赏析《长征胜利万岁》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歌曲。
这首歌曲激昂高亢的旋律和强烈的歌词,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对红军英勇壮举的赞美。
以下是对这首歌曲的赏析。
首先,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鲜明,用音乐表达了长征胜利的喜悦和振奋人心的壮丽场景。
全曲的音乐节奏明快有力,充满了豪情和激情。
歌曲开始时,激昂的号角声和强劲的鼓点扣住了听众的注意力,随后迅速升腾起高昂激越的音乐旋律,这种音乐气势宏大的表现手法,犹如红军战斗的壮丽景象,充分展现了长征战役的艰苦与辉煌。
其次,歌曲的歌词充满力量,深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和伟大成就。
歌词中反映了红军长征在艰险的路途上,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
歌词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集结全国人民斗争的坚定信念,以及通过长征胜利来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再次,这首歌曲呼应了当时社会背景中人们渴望翻身解放的心情,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革命时期的歌曲,它鼓舞人们抗击困难和前进的信念。
歌曲中对党的奋进、坚持斗争、自我牺牲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歌颂,激发了无数热血青年的激情,激励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同时,这首歌曲也通过唱出红军长征战役胜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无坚不摧的英勇形象,对全国人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总之,《长征胜利万岁》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旋律激昂高亢,歌词充满力量和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正能量。
它不仅表达了对红军长征胜利的赞美,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运动的呼唤和期盼。
它的存在和传唱,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激发了无数人民的斗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指导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赏析

《红星照耀中国》赏析《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首著名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填词,于1939年首次发表。
它成为了中国革命时期的经典之作,被广泛演唱和传颂。
本篇将从歌曲的背景、歌词内容和歌曲的赏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背景。
这首歌词是根据两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创作的,他们分别是聂荣臻将军和叶剑英将军。
聂荣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帅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叶剑英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革命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歌词通过讴歌他们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英雄们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歌词的内容。
歌词采用了豪情澎湃的语言,将英雄们的事迹与祖国的光辉形象相结合,表达了对英雄和祖国的崇高赞美。
歌词中不仅赞美了英雄的英勇,更表达了对英雄永垂不朽的信念,同时展现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
歌词中的第一段,以“万山红遍,烟雨蒙蒙”为开场,描绘了战争年代的艰难环境,寓意着祖国的悲壮与困难。
随后,歌词描绘了英雄们的形象,如“光辉的炮火仿佛在亲吻”、“敌人晶莹的泪水,火热的鲜血”,展现了英雄们的勇敢与无畏,精确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激情。
在歌词的中间部分,用“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来形容英雄们的形象,将他们的英勇事迹与红日的光芒相融合,寓意着他们的光荣和伟大。
接着,歌词描述了他们的奋斗场景,如“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英雄的曙光好似红日初升”,展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歌词的结尾,则以“牢记使命,一往无前”的口号,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红星照耀中国”的歌名,以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照耀中国大地,传递出光明与力量。
通过富有激情和力量的旋律以及激昂慷慨的歌词,歌曲唤起了人们对英雄壮举和祖国光荣历史的回忆,激发了人们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赏析。
歌曲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精神。
歌词以英雄的事迹为基础,将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与对祖国的热爱紧密联系在一起。
红歌进行赏析

红歌进行赏析红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首首歌曲,也是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
红歌以其激昂的旋律、慷慨激昂的歌词,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前进。
红歌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革命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对红歌进行一番赏析,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歌的历史渊源。
红歌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它是在中国革命的烽火中诞生的。
最早的红歌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歌曲,比如《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等。
这些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歌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歌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力量。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红歌的文化内涵。
红歌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革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东方红》中唱道,“中国革命真英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再比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唱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由、民主和独立的追求。
红歌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斗志,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
再次,我们来分析一下红歌的历史意义。
红歌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革命的精神象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歌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力量。
红歌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红歌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的一部分。
红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最后,我们来谈谈红歌在当代的意义。
红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国革命的精神象征,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红歌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红歌歌曲赏析

红歌歌曲赏析一、什么是红歌红歌呢,就是那些具有革命历史意义,反映革命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的歌曲。
这些歌就像一个个时光胶囊,把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给封印在旋律里。
像义勇军进行曲,每次听到就感觉浑身充满力量,好像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奋勇抗争。
还有东方红,那歌词里满是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它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过每一个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人的心间。
二、红歌的风格特点1. 豪迈大气很多红歌都有着豪迈大气的风格。
就拿保卫黄河来说吧,那节奏,那旋律,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腾,喊着口号要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
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简直太有画面感了,感觉黄河的波涛都要从歌声里涌出来,淹没敌人。
这种豪迈大气的风格,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2. 深情悠扬也有一些红歌是深情悠扬的。
像十送红军,唱起来就像是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
那种不舍,那种对红军战士的爱和感激,都在旋律里飘荡。
每一句歌词都像是一个故事,讲述着红军和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
它的旋律就像一条潺潺的溪流,慢慢流淌进人们的心里,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3. 鼓舞斗志红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鼓舞斗志。
比如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简单直接,但是力量感十足。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唱着唱着就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不管面对什么困难,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克服。
这种鼓舞斗志的红歌,在革命时期给了人们巨大的精神支持,在现在也能激励我们去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三、红歌的意义1. 历史意义红歌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它们把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社会风貌等都融入到了歌曲当中。
通过演唱和聆听红歌,我们就像翻开了一本有声的历史书,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怎么奋斗的。
比如南泥湾,就讲述了八路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赏析

义勇军进行曲赏析《义勇军进行曲》赏析《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歌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情感,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岁月中奋发向前、团结一致的象征。
通过对《义勇军进行曲》的赏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特色以及其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回溯到《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时刻。
这首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正值中国人民面临着外敌入侵的严峻时刻。
作者聂耳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这首鼓舞斗志的军歌,以激励人们勇敢奋斗,保卫家园。
歌词中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坚决抵抗侵略的决心。
因此,理解《义勇军进行曲》必须从其历史背景出发,体味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歌曲的音乐特色。
《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豪迈激昂,充满力量感。
作者聂耳通过独特的曲调和编曲手法,使得这首歌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在听到的瞬间便感受到一种振奋的情绪。
歌曲中采用的进行曲的形式,更是使其在军队中广泛传扬,成为激发斗志的利器。
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在广大人民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歌词中的一些经典表达也值得我们深思。
比如歌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奴隶制度的反抗。
这种激进而豪放的语言,直接打动人心,唤起民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深入挖掘歌词中的精彩之处,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歌曲的内涵,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
最后,我们要看到《义勇军进行曲》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首鼓舞军队斗志的军歌,更是一首激励全体人民奋发向前的时代之歌。
在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激发爱国情感、凝聚团结力量的重要工具。
即便在今天,这首歌曲仍然是许多重大场合的庄重音乐,激发着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追求。
总体而言,《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现代历史的一部分,不仅是音乐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见证时代风云和人民奋斗的史诗。
义勇军进行曲歌曲鉴赏

义勇军进行曲歌曲鉴赏
《义勇军进行曲》鉴赏如下:
1. 时代背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首歌曲都会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曲式结构:该曲为一部曲式,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
整个歌曲以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节奏铿锵有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
3. 旋律特点:歌曲旋律大多为上行的旋律线,使音乐情绪向上发展,多采用短句短音,这使歌曲坚强有力而又有战斗性。
此外,音乐语言生动新颖,词曲结合紧密牢固,歌曲前奏由一个分解大三和弦构成旋律,体现了大调式的特点,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充满斗争勇气和豪迈气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 歌词鉴赏: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鲜明表现了我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民族危机时刻,誓死不做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捍卫民族尊严正义和国家领土及人民家园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人民的呼声、民族的怒吼。
5. 历史地位:《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中国人民中广为流传,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义勇军进行曲》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总的来说,《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品赏析

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品赏析
摘要:
一、歌曲背景介绍
二、歌曲歌词分析
三、歌曲旋律与编曲特点
四、歌手演唱表现
五、作品价值与影响
正文:
一首深入人心的歌曲,总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析经典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首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由著名词曲作家乔羽和刘炽共同创作。
这首歌诞生之初,便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时的热门歌曲。
歌曲以红色为意象,寓意着革命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歌曲的歌词。
歌词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寓意着探寻真理的过程。
歌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对比花儿的红与绿,表达了歌曲主题。
同时,歌词还融入了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歌曲更具可读性。
再来看看歌曲的旋律与编曲特点。
歌曲的旋律优美、激昂,充满力量。
编曲上,采用民谣吉他、钢琴等乐器,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歌曲的节奏紧凑,使得整首歌充满了动感。
当然,一首好歌离不开歌手的精彩演绎。
歌手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情感饱
满、激昂,将歌曲的情感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
歌手的嗓音独特,为歌曲增色不少。
最后,我们来谈谈这首歌曲的价值与影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一首经典之作,传承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它不仅教育了一代人,还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和革命事业的热爱。
时至今日,这首歌曲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优美旋律的经典歌曲。
卜算子咏梅歌曲赏析

卜算子咏梅歌曲赏析
歌曲《卜算子·咏梅》是一首经典的红色歌曲,以毛泽东的词作为歌词,展
现出梅花不畏严寒、傲骨铮铮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对这首歌曲的赏析:
1. 歌曲主题:这首歌曲以梅花为题材,通过歌唱梅花的坚强与高洁,赞美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歌曲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音乐风格:这首歌曲采用了民族调式,旋律优美、抒情,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充满着激昂、坚定的革命激情。
同时,歌曲在节奏上也非常鲜明,展现出梅花的傲骨与坚韧。
3. 歌词解析:歌词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句子,既描绘了梅花所处的艰苦环境,又展现了梅花傲然挺立、不畏严寒的姿态。
这些词句寓意着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艺术表现:这首歌曲通过音乐、歌词等艺术手段,将梅花的高洁、坚强、不畏严寒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的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歌声,将歌曲的情感内涵传达得十分到位,使听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总的来说,《卜算子·咏梅》这首歌曲在主题、音乐、歌词、演唱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这首歌曲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八路军拉大栓歌曲赏析

八路军拉大栓歌曲赏析
《八路军拉大栓》是一首描写八路军战士英勇作战的红军战歌,歌词直接、朴实地表达了八路军勇敢无畏、坚决奋斗的精神风貌,这首歌曲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民众对抗日斗争的象征。
歌曲的旋律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开头部分以高亢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强音铺垫,使人们感受到了八路军士兵的雷厉风行和决心。
接下来的副歌部分,以低沉而有力的音调表现出八路军内部的团结和战斗力,使人们不禁为八路军英雄的壮举感到自豪和激动。
歌曲的曲调简单易记,尤其是副歌的“拉大栓”一句,使其成《八路军拉大栓》是一首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军歌。
该歌曲歌颂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意志,成为了当时士兵们斗志昂扬的引领。
该歌曲的歌词简洁明了,朴实而有力,充满了激情。
歌曲开头用“唱起”一瞬间鼓舞士气,热情高涨,展现了士兵们不畏强敌,壮志满怀的英勇决心。
歌词中提到“拉大栓”一词,表达了士兵们忍辱负重、再接再厉的精神,决意坚决地与敌人作斗争。
歌曲的中间部分通过强调不怕艰险、
血战到底的精神,表达了八路军士兵坚决捍卫祖国独立、自由的决心和信念。
最后部分以强烈的铿锵音韵,“红旗出早起”的词句更加激励人心,展现了八路军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风貌。
整首歌曲音乐上热情奔放,充满气势。
歌曲采用了军乐的形式,配以激昂的节奏和鼓点,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军队行进时的庄严威武,进一步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
歌曲还运用了一些连音、转调等技巧,使得歌曲旋律更具感染力。
《八路军拉大栓》是充满时代气息的一首抗战歌曲,它展现了八路军的英勇抗敌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激励了当时的士兵们,同时也成为了后来久经岁月洗礼仍然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
歌曲《延安颂》赏析

歌曲《延安颂》赏析歌曲《延安颂》赏析专业:音乐学姓名:李帅指导教师:沙涛摘要:《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4月,是一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曲,此曲由五个部分组成,采用带再现变化的复三部曲式,以六度大跳的颂赞性音调的起首部分,是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全曲以激昂的旋律,表达了千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反映出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
关键词:复三部曲式,承前启下,革命圣地,抗日歌曲《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全曲可分为五个部分,曲式结构为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中间节奏比首尾稍快,风格上也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部分带有叙述性,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的由衷的赞美。
结尾处二声部合唱把全曲推向高潮。
词曲作者简介:莫耶(1918-1986),原名陈淑媛、陈媛,1918年,莫耶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14岁开始发表散文,15岁发表诗歌、小说,16岁赴上海当刊物校对、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剧,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
1937年10月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延安创作出著名的抗战歌曲《延安颂》,21岁任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的编剧、创作组长,22岁被推选为晋绥文联常务理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
1986年5月7日因病在兰州军区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郑律成(1918-1976),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朝鲜族,原名郑富恩。
1918年8月13日生于韩国,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
郑律成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1933年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活动。
1937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后任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
经典红色革命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歌曲歌词赏析

经典红色革命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歌曲歌词赏析《边疆处处赛江南》是首红色歌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作词袁鹰,作曲田歌。
演唱过这首经典歌曲的艺术家有关牧村、黑鸭子、巴哈尔古丽等。
这首歌从新疆迅速传遍长城内外,传遍大江南北,极大推动了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边疆处处赛江南》创作背景这首红色革命歌曲创作于60年代的中国。
当时的背景是积极开拓边疆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曲作者田歌向记者介绍这首歌创作中的一个小插曲。
1964年,一批名人为《军垦战歌》到新疆实地采风时,田歌作为纪录片指定的曲作者,没有一同到兵团第一线去采访。
当时田歌因为歌曲《草原之夜》的创作而成名不久,觉得自己对新疆兵团的生活非常熟悉,然后就根据袁鹰作的词,自己在乌鲁木齐的家里写曲。
当年杨导的评价:好听是好听,就是感觉内在还不够,好像不能打动人。
年轻的田歌当场就把曲稿撕掉,毅然的说:“我下去体验生活!”《边疆处处赛江南》歌词人人那都说啊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哎哎-- 来来来--赛呀赛江南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蓝天啊呀勒黄昏烟波里战士归来鱼满船哎鱼呀鱼满船牛羊肥来瓜果鲜红花如火遍草原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蓝天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蓝天哎-- 来来来--人人那都说啊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哎哎-- 来来来--赛呀赛江南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啊呀勒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哎绿呀绿浪翻机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哎-- 来来来--机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机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哎-- 伟大领袖毛泽东领导我们永远向前革命大旗高高举天山南北红光闪啊呀嘞啊呀嘞红光闪红呀红光闪各民族兄弟干劲冲天要让边疆处处胜江南哎-- 来来来--哎-- 来来来--哎--《边疆处处赛江南》歌曲鉴赏歌曲铿锵有力、旋律婉转悠扬,充分肯定了戍边战士的光辉业绩和取得的“边疆处处赛江南”的辉煌成果,同时歌颂边疆各族人民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紧跟毛主席阔步向前的雄伟气概。
词作者袁鹰2005年寄给新疆日报的信函:“直到现在,每每听到《边疆处处赛江南》这首歌,我都会心潮起伏,想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疆大地:这哪里是荒凉戈壁,分明是锦绣江南!”。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赏析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赏析摘要:一、义勇军进行曲的背景介绍二、歌词内容分析三、歌词中的艺术手法和特点四、歌词的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五、总结义勇军进行曲的价值和影响力正文: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广为传唱,振奋民族精神的革命歌曲。
这首歌的歌词激昂、旋律雄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对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点和现实意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义勇军进行曲的背景。
这首歌诞生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当时,我国正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义勇军进行曲应运而生,成为激励人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号角。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歌词内容。
歌词开篇便写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歌词直抒胸臆,唤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反抗精神。
同时,用“血肉长城”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决心。
歌词中的艺术手法和特点也十分鲜明。
例如,歌词采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感染力。
同时,歌词中融入了民间音乐元素,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容易传唱。
进一步来说,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呼唤人们站起来反抗侵略者,保卫家园,体现了我国人民勇敢、坚韧、团结的品质。
歌词中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表达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强精神。
此外,义勇军进行曲在现实意义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首歌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激发了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定为国歌,继续发挥着弘扬民族精神、团结各族人民的作用。
总之,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歌曲。
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赏析

《义勇军进行曲》赏析《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著名的革命歌曲,由聂耳创作,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沉的歌词而被世人所熟知。
作为中国革命歌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该曲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主题,探讨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当时中共中央于陕北秘密举行了历史悠久的遵义会议。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聂耳被邀请创作一首催人奋进的革命歌曲,以鼓舞同志们的士气。
于是,《义勇军进行曲》呼之欲出。
在时局动荡、国家危急的背景下,聂耳创造性地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和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精心创作出了这首旋律激昂、催人奋进的革命歌曲。
二、艺术特点《义勇军进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音乐界独树一帜。
首先,它巧妙地运用了行进曲的形式。
曲调铿锵有力,音符跳动有劲,仿佛激励人们向前奋进的军队,使听众充满力量和勇气。
其次,歌词富有激情,表达了“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意志。
最后,《义勇军进行曲》的编曲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慷慨激昂的强奏部分,又有细腻温柔的柔奏部分,使整首曲子具备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
三、社会影响《义勇军进行曲》自创作问世以来,便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这首歌曲凭借其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投身革命事业。
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精神旗帜,激励了无数志愿军官兵奋勇杀敌、甘冒矢石的英勇精神。
如今,这首歌曲早已超越了音乐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民族的象征和凝聚力量的象征。
总之,《义勇军进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深刻的歌词表达,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永恒经典。
它既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正是这首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激发了他们爱国奉献的精神,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应该铭记《义勇军进行曲》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华。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韵味的歌曲,它以娄山关为背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同时也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下面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忆秦娥娄山关》是由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作曲、诗人公木作词的一首经典歌曲。
它诞生于20世纪中期,为了纪念娄山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创作。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风格《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歌曲,其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
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原则,同时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多段式结构,使得歌曲既具有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
在旋律上,歌曲采用了优美动人的曲调,将娄山关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气息融入其中。
特别是在副歌部分,采用了公木诗中“烈火真金”的意象,通过激昂的音乐旋律,展现了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配器上,李焕之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歌曲既具有民族音乐的特色,又具有现代音乐的质感。
例如在引子部分,采用了二胡的滑音和颤音技巧,表现了娄山关的苍茫和悲壮。
而在副歌部分,则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宏大音效,展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气势。
三、歌词内涵《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是公木先生根据娄山关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创作的。
歌词通过描绘娄山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展现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歌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娄山关冬季的景象,通过寒冷的自然环境反衬出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雄关漫道真如铁”,则表现了娄山关的战略地位和革命先烈在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时的坚定决心。
“而今漫步从头越”,则表达了后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十送红军赏析

歌曲《十送红军》赏析:
《十送红军》是一首深情的送别之歌,其歌词朴实、口语化,表达了百姓与红军之间的鱼水之情和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
歌曲以叙事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曲调在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表达了留恋、祝福等多种情绪。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转移的口令声在部队中迅疾传开,百姓纷纷赶来送别踏上征程的红军。
歌词中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和情感,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歌曲更易于流传和深入人心。
歌曲的曲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它采用了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曲调为基础,经过加工和改编,形成了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这种曲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深刻地表达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十送红军》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的歌曲,它不仅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追求。
这首歌曲的创作和演绎都非常出色,是一首值得珍藏和传颂的艺术精品。
拓展资料
歌曲《十送红军》是由张士燮作词,朱正本作曲的一首红色歌曲,创作于1961年。
歌曲是采用江西传统民歌而改编的,《十送红军》的歌词是以叙事的形式,通过叙事来表达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军民鱼水情深。
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丰富,将留恋、期盼、祝福、等多种情感融为一体的,歌曲自问世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广为传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让我们荡起双桨
接唱 继续选歌
• 让我们荡起双桨, • 小船儿推开波浪.
•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 塔,
•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 >>>>>>>>> • 小船儿轻轻, • 飘荡在水中 •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 >>>>>>>•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1949年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 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
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1956年 乔羽、刘炽:《我的祖国》 1957年 马寅初:《新人口论》 1959年 彭德怀:《给毛主席的信》 1963年 雷锋:《雷锋日记》 1966年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7年 遇罗克:《出身论》 1974年 张天民:《创业》
继续选歌
• >>>>>>>>>
•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那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 >>>>>>>>>
05党啊,亲爱的妈妈
接唱 继续选歌
• 妈妈哟妈妈,亲爱的妈妈, 你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 养大, 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 唱着夜曲伴我入眠,心中时 常把我牵挂.
• >>>>>>>>> • 我把壮丽的青春献给你 • 愿你永远年轻 • 永远快乐
• >>>>>>>>>
02我们走在大路上
接唱 继续选歌
• 我们走在大路上 •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 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 •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 向前进!向前进! • >>>>>>>>> •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 向前进!向前进! • 朝着胜利的方向 • >>>>>>>>>
1975年 周恩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政府工作报告》
1979年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983年 电视片《话说长江》
1984年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2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 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南巡讲话)
1996年 宋强、张藏藏、乔边、古清生、汤 镇宇:《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 政治与情感抉择》
乔羽
红歌歌名猜猜猜
1 红星歌
6 咱们工人有力量
2 南泥湾
7 嘀哩嘀哩
3 歌声与微笑 4 歌唱祖国
8 翻身农奴把歌唱 9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5 游击队歌 10 长江之歌
唱红歌,记歌词
1 2 3 45 6 7 8 9 10
01 祝福祖国
接唱 继续选歌
• 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 • 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 • 都说你的土地真肥沃 • 都说你的道路真宽阔 • 祖国 我的祖国 • 祝福你 我的祖国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 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 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 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 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 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 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 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 雄形象。
2003年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 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 神永远不会被磨灭。《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 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 儿女》所作的主题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 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 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 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等八个乐章组成。
《保卫黄河》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 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 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我的祖国
•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是一首著 名的爱国主义歌曲,作于1956年夏。作词:乔羽、 作曲:刘炽、原唱:郭兰英;乔羽写作时,给这首 歌定名为《一条大河》,发表时被编辑改成《我的 祖国》。
• 影片《上甘岭》反映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激 烈的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 下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这首主题歌唱出志愿军战 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 概。歌词真挚朴实,亲切生动。前半部曲调委婉动 听,三段歌是三幅美丽的图画,引人入胜。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条大河
“50年代,是我们国家最美好 的一个时代。刚刚解放,打了这 么多仗,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大 家高兴。都希望国家好一点,生 活好一点,就是这么一种很单纯 的想法。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勃 勃生机。那时,你会觉得祖国的 天是那么的蓝,土地是那么的滋 润。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情真的就 是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到现在我 都还向往那个年代。”
不朽之歌
铁蹄下的反抗歌
危亡时代的不屈之声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 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 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国——百年中国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
1900年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19年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 1922年 鲁迅:《呐喊·自序》 1935年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1935年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1935年 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1939年 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1940年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48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