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现状与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研究高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国家未来精英的重要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广大师生增强理论自信、价值观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不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 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过于关注特定话题,例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但对一些重要事情的引导较少,例如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同时,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不高,或者思政课程排课不科学。
2. 缺乏学生自主参与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
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参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活动,缺乏互动和沟通,很难真正地理解和参与思政教育。
3. 科研不够深入,应用不够广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更多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成果的支持。
尽管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这个领域,但仍存在着研究深度与广泛应用之间的鸿沟。
很多研究成果无法在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或者说高校实践中并没有充分运用研究成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需要从学科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1. 从学科体系角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和细分领域,因此需要哲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共同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理论上把握教育的本质和任务,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2. 从教育内容角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创新,不能只是朴素地教授政治理论,而应该结合中国特色和当下时代背景,引入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与新思维方式,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能够领略技术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视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并加以改进。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备1. 缺乏专业素养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无法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导致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
2. 教育方法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一味讲授理论知识而缺乏互动性和实践环节,使得思政课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内容设置不够贴近学生实际需求1. 脱离实际生活部分思政课内容偏离了学生们日常关注点和现实需求。
只着眼于宏观理论和抽象概念,未能解答学生内心真正的疑惑与迷茫。
2. 缺乏针对问题的讨论思政课常常停留于单向传递知识,忽视了开展深入的问题讨论。
学生缺乏机会表达不同观点和进行思维碰撞,影响了他们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意识的培养。
四、评估体系不够科学完善1. 教育目标缺失现有的评估体系更多地关注课程内容掌握度等表面指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2. 无差异化评价当前思政教育中普遍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无法针对个体需求进行准确评估。
这导致学生成绩波动小、竞争力下降,并丧失了发展个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五、教材选择不合理1. 教材内容过时部分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未能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
这导致部分教材脱离了时代潮流,思想陈旧、观点单一。
2. 缺乏多样性当前思政教育中的教材选择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内容和观点。
这导致学生接受信息的单一性,难以形成全面而多样化的世界观。
六、改进策略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贴近学生需求设置课程内容增加实际问题研究和案例剖析的环节,在深入理论研究之外,更注重解答学生真实关切和现实困惑。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1. 实践教学理念逐渐转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逐渐提高,实践教学理念逐步转变。
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向实践教学为主转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实践教学形式日益丰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形式日益丰富,包括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
这些形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逐步壮大随着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逐步壮大。
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投身于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实践基地、实习实训设备、教师等。
这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深入开展,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2.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评价结果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系统规划,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此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专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习实训设备,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
2.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
关 键词 : 思政 课程
j 高校 改革
. . - - …
l l - - 薯 j
¨ -
0
¨ ¨
思 想 政治 课 程 教 学作 为 对 我 国 大学 生 进 行 思 政 培养 的最 主 要 途径 之 一 . 其 实 效性 作 为评 价 思 政 课程 教 学 的 目的和 最终 归 宿 。 高 校 思 政课 程 肩 负着 用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论 体 系武 装 学 生 、推 动
摘要 : 思想 政治 课程作 为高 校必 修课之 _. , 其 重要性不言 而喻’ 但目 前高 校思 . 政 课存 在的问 题还 较多 为 了更好 的培养 能够服务
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鳓 接班人, 本人从高 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出发 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 的改革方向, 希望能为 决策层
以求 解 脱 的感 觉 。 最 后在 学 校层 面 而 言 , 基 本 所 有学 校 在思 政 课程 的宣 传 上做 的很 多 .在 表 面 上看 的确 貌似 是 很 重 视思 政 课 的教 学
质量 , 但 在 落 实 到 教 学上 时 , 学 校却 表 现 的不 够 积 极 , 在 思 政课 上
础》 、 《 毛 泽 东 思想 和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 、 ( 5克 思 主 义 基 - 本原 理 概 论》 、 《 中 国近 现 代 史 纲要 》 四 门必 修 课 程 组 成 。虽 然 这 四 门必 修 课 程虽 然 在 在 内容 比较 齐 全 . 但 总体 而言 显 得 比较 繁杂 . 尤
也 不肯 下 大投 入 .给人 一 种 感觉 是 学 校将 主要 功 夫放 在 思 政 课 程 2 . 提 高 我 国思 政课 程 教 学质 量 的 改革 措 施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一、引言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为了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报告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现状分析1.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够科学合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片面化,无法全面考核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表现。
仅以成绩评价为依据,容易导致教师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2. 思政课教学评价依赖于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往往采用学生的问卷调查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
然而,问卷调查存在样本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真实看法。
问卷中的问题设计过于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3. 缺乏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思政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领导层往往将思政课教学置于次要位置,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缺乏足够的支持。
缺乏领导层的重视,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难以推进和实施。
三、存在问题1. 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客观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综合表现。
由于评价体系单一化,导致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评估不足,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 评价手段不够科学有效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但问卷调查存在着样本局限性和问题设计不全面的问题。
这种评价手段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真实看法和理解,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情况。
3. 教师教学评价不规范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高。
这种评价不规范性给教师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引言:作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于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育之中。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教材体系陈旧不合时宜1.1 指导思想偏向僵化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思政课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尽管这是必要的,但其指导思想却过于僵化。
这种固守陈旧观念的做法无法真正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需求。
解决方案:- 教材内容更新:应开发更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教材,增加更丰富多样的理论观点。
- 引入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将抽象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1.2 缺乏关注当代问题传统的思政课教材主要围绕历史、经济和政治理论展开,忽略了对当代重大问题的深入讨论。
这种局限使得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敏感性和对时事问题的理解能力不足。
解决方案:- 扩大教材范围:将一些国内外热点事件、思潮和社会问题纳入教材,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探讨。
- 多样化知识形式:通过视频、音频、互动平台等多样形式呈现信息,提高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二、课程内容过于抽象与离实2.1 偏离学科本质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程太过于宏观抽象,缺乏渗透到具体专业知识中。
这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使得思政课被视为一门独立于其他学科的抽象理论。
解决方案:- 跨学科融合:将思政课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强化思政课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例如,在工科院校中,可以将工程伦理融入思政课程。
- 实例分析: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实践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应对现实挑战。
2.2 缺乏互动与参与目前,大部分思政课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来改进和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内容单一、方式陈旧的问题。
过去的思政课程注重灌输知识,重视理论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无动力,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应该开发出更多生动、实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体现思政教育的鲜明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相对较低,需要提高其思政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思政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师评价和晋升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一些优秀的教师流失或转行。
应该加大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建立更加科学和公平的评价和晋升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与时俱进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速,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量非常庞大。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开设多样化的思政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评价和监督机制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评价和监督主要以考试和调研为主,缺乏多样化和全面性的评价方法。
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的全面发展,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 课程设置: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设置上逐渐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双重育人体系,并逐渐建立了覆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思政课程体系。
2. 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
目前高校普遍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加强思政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力求提供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
3. 教学方法: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方法上逐渐转变为多样化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教材建设: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材建设不断完善,不仅注重教材的知识传授作用,更注重教材的思想引领作用。
教材编写要符合时代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5. 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估机制逐渐完善,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向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估转变。
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总体来说,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和评估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适应性还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大力度,教学效果评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未来展望
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未来展望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未来展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的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课程思政建设是指通过大学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首先,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在大多数高校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契机,中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地高校积极进行思政课程改革,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丰富,给学生带来更多启示和感悟。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与指导意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化。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在一些高校中,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并不明显。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缺乏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着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
传统的思政课程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事热点和新的社会情况进行调整。
未来,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朝着更高的境界发展。
首先,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切实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政素养。
其次,要加大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上要注重思维的开阔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环节中,要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和指导。
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了解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总体而言,课程思政建设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
课程思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程思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课程思政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思政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一)政策推动与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和途径,推动了课程思政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开展。
(二)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国内学者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目标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
在实施路径上,提出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策略。
(三)实践探索丰富多彩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许多高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些专业课程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注重加强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四)典型案例不断涌现国内涌现出了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些高校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一些文科专业课程通过讲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一、本文概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一文旨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文章首先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其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困境,如教学内容与方法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评估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包括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等。
本文旨在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各高校普遍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推动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
同时,随着教师思政素养的不断提升,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一些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不够,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思政元素难以真正融入课程中。
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些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传递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在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不可否认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缺乏与时俱进性1. 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和现行制度障碍,过去形成的某些体系还未能及时更新迭代,导致部分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
应当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及时修订和完善思政课相关内容。
2. 教材选择单一:当前流行的众多基础概念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很具吸引力,并容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现象产生共鸣以及反抗心态;然而,在推动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培养学生良好思辨能力方面,教材选择相对单一,缺乏启发性。
三、课程形式与内容不匹配1.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刻板讲述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讲,并且缺乏互动交流。
过多使用抽象概念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与思考。
应当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模式,增加学生参与度。
2. 内容过于庞大:现行思政课程涉及范围广泛且复杂,内容繁重而琐碎。
而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内容是有挑战性的。
可以通过优化教材结构或者调整核心知识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1. 重视成绩导向:“应试教育”倾向依然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功能发挥。
测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品格修养等方面。
2. 主观偏差:评价思政课程常常受教师个人意见的影响,导致评分标准主观偏差和不公正。
应该建立更加科学客观的测评指标与模式。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1. 更新教材内容:及时跟进社会变化,精选当代典型案例,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讨论和分析当中。
2. 探索优秀教师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互动环节,在诱发思考和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下功夫。
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一代。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
目前,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2)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 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学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投入较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1)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2)实践教学师资:学校选拔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实践教学经费:学校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实践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历史,了解国家发展历程,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
(2)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中,逐渐树立了社会责任感。
(3)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部分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两者之间需要相互融合。
关于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问题分析1.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背景和现状2. 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一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过时;课程内容匮乏、缺乏与时俱进性;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缺乏深度解读等。
3. 对问题的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一些教师思想观念落后;缺乏高校层面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机制;课程管理层面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等。
二、对策研究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高校教师思政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培训、研修与评价力度,及时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创新能力。
2. 课程及教学管理创新:构建以学生教育为本的思政教育课程及教学管理制度,协调相关课程硬件和软件资源,探索“一把手”的领导、专职管理干部的责任体系,并加强对课堂教学流程的监督和管理。
3. 社会实践与课程深度结合:鼓励高校课程与社会实践深度结合,开展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社会联系,增强学生思想和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精神面貌。
三、实施保障1. 加大政策、经费、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2. 推行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发展;3. 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4. 加强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一、问题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然而,现实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本章将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背景和现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高校教育不断发展,需要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受到多方面影响;笔者发现,有些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还有欠缺。
2. 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各个方面:(1)一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过时。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培养。
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其有效性和吸引力。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二、内容单一、缺少实践性目前高校思政课往往以教材为核心,内容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解读。
虽然这些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缺乏实践性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疏离感,无法真正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现实问题处理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践性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热情,使他们能够从理论转化到实践,并形成自己独立见解。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不够强大,无法给予学生深入解读和思考的指导。
其次,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往往不能提供学生需要的实际案例和情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选拔。
在招聘过程中重视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并鼓励教师继续深造,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素质。
另外,可引入行业界人士或社会精英作为兼职或客座讲师,注入更多实践元素。
四、评价体系不科学目前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单一性、功利性的问题。
通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核心依据,忽视了学生日常表现和实际动手能力。
要改进评价体系,应该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
可以结合平时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
同时,加强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使思政课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
五、教材体系需要丰富和完善目前高校思政课教材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相似。
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编写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的高水平教材。
并且鼓励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自主创新,设计出更多活动内容和实践案例来吸引学生。
高校思政课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高校思政课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高校思政课在长期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高校思政课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的建设现状1. 课程内容疏于时代和学生需求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思政课的内容应该能够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然而,一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政治理论上,缺乏与当代社会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
2. 教师队伍建设不够理想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然而,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部分教师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有待提高,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同时,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也亟待加强,以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和更新。
3. 学生评价指标不够科学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评价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思政课的评价体系上存在一些问题。
过于依赖传统的考试和成绩评定,忽视思政课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导致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和全面。
这些评价指标的问题会影响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高校思政课的未来发展方向1. 高校思政课内容的更新与拓展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团体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同时,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互动,让学生在学术与思想理论的培养中得到全面发展。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参与思政课建设和教学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中。
思政实践教学现状(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实践教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思政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思政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政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实践,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思政实践教学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思政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思政实践教学现状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涵盖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3.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如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模拟演练、志愿服务等,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效果。
4.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许多高校重视思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指导。
5. 实践教学成果显著。
通过思政实践教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对思政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理念滞后,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如实践基地、实践经费等,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总结报告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将我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一、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我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学校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二、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2、优化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
3、加强教材建设选用优秀的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编写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
5、完善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效果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成效1、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明显增强教师们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培养,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校涌现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优秀教学案例,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第一章:引言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套课程体系。
如今,在我国的高校中,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本文将对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第二章: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2.1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
2.2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自觉的“心灵契约”,在未来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能够秉持高尚的道德行为和品德。
2.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员,不仅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也能够自己取得更好的发展。
第三章: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3.1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状况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形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是普遍设置的,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现代史、围绕政策、法律系统和精神文明实践课程等。
3.2问题和亟须解决的状况尽管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设置形式在改变,但是存在一些顽疾和问题亟须解决。
例如课程设置结构不够科学合理、课程设置内容的实效性不够强以及教师教学质量问题等。
第四章: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和发展方向4.1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全面建设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课程设置,构建符合高校特点和学生需求的课程序列和课程体系,使思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
同时也需要确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培训质量。
4.2基于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教学模式创新在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采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例如视频资源、在线学习、微信公众号、智能终端等等,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内容,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现状与完善摘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体化改革,不仅是高校育人功能的充分体现,还是让学生养成一系列学习做人本领的核心步骤,让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通过思政教学体系课程学习,成为拥有担当与责任意识的模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高校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完善方案引言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价值的探讨,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执行现状分析,提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并给出预期效果的方式,诠释课改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的价值探讨1.1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不仅有利于个人养成对政治的正确理解,在召开重要政治会议并领会相关精神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从教育的细微处受益,政治观的形成不仅能让学生群体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观,也将让课程思政的教学观点在学生群体中普及。
1.2 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后不但可拉近学生个体与国家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建设国家人人有责的观点,将课程思政的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而让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
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的提高过程是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适当手段渗透课程思政教学思想,也可让学生形成对国家的正确认识,提高课堂的实用性。
1.3 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提升过程往往是不明显的,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未投入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仅能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间隙进行,不但不符合向学生随时普及最新政治理论的教学观点,学生一般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理念,不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还能让学生将相关思想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1.4 深化高校专业各科目间的关系与联系一般高校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工作后彼此缺乏一定的交集,因高校课程是多为深化而富有涵养的,与政治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难度也因学科特点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将课程思政相关教育精神推广,不但可拉近各科目教师的距离,还能让课程之间拥有良好的关联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
1.5 培养学生对政治新闻的关注度很多学生在课下不关心政治新闻,觉得政治与学生个人之间的距离是遥远的,因此在深入家国情怀相关理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关注政治新闻的习惯,不但可让学生提升对最新政治事件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浏览相关讯息的能力,进而提升政治嗅觉和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分析思考能力。
1.6成为学生实现个体价值的渠道在校内学生的个体价值一般通过学习成绩或在课上的表现与收获决定,因此将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思想灌输后,学生会利用课程的教学过程培养自身的信念与道德观,不但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还能明确各课程之间的价值与自身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也可提升学生的满足感。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执行现状分析2.1 学科之间思政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各学科之间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划定的,因此在各学科的执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相似内容,长期接受相同内容的反复灌输虽然可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但对教学而言难免是不利的,还将导致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各学科之间不能协调配合、共同发展,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叠也会无助于学生提升对思政内容的理解。
2.2 部分课程的思政融合有生硬感对部分课程而言,课程与思政间的融合关系难免是生硬的。
如在计算机专业课上,在讲解代码原理的过程中,突然插入一段课程思政内容后,不但无助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还会让嵌入过程显示出生硬感与不合时宜感,因此对高校教师而言,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环节巧妙设计,会给课堂有效加分。
2.3 思政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次数少思政教师一般在完成对自身学科的讲授后就会离开课堂,因高校教师的时间相对是宽松而自由的,在课程思政体系未提出前,思政教师与校内其他教师间的关系往往是生疏的。
在相关协同教学体系提出后,课程之间的关系将被快速打通,也可拉近教师之间的距离,并在学校教务处的牵头下,让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日益密切。
2.4 部分教师未积极参与思政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认识不到课程思政改革对学生或教师本人的意义,进而以应付差事的心态完成改革工作,在撰写课改报告过程中,不能充分反应教学实际和思政与教学的融合关系,进而在不利于教学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在改革前后不能有多少收获,导致课改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让此部分教师加强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以提高课改的成功率。
2.5 缺少相关指导性文件条例目前校内仍缺少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条例以检查教师的工作是否积极,课改后的课堂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相关文件的及时出台,不但可让教师在相关规则的推动下对相关课改精神深入的学习,还能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对教学的意义,进而让改革的过程更具有规范性指导。
2.6 课程评价体系难以真实反映授课质量课程评价体系的单一让课程思政改革过程效果不明显,良好的评价体系不但需要教学质量监督部门根据相关评估办法对教学工作合理检查,也需要学生在课后对教师的授课质量给出真实有效的评价,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为指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也能让教学过程符合规范,并让课程评价体系成为支撑教学质量的有力载体。
2.7 学生对课程思政教改方案不适应学生对课程思政教改方案的不适应将直接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失败,进而影响整个改革过程的成效和学生的收获多少。
在部分课程教师难以对教学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时,学生对教改方案的适应能力将直接决定教改方案的可行性,及是否有必要在日后推广,因此在课程评价体系引入学生打分制的同时,让学生提升对课程的适应力。
三.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完善策略3.1 明确各学科的具体课改方案因各学科的特点不同,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讲课形式,因此将明确各学科教改方案提上议程也必将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和课程的培养质量,学科之间教师也可在此过程中充分探讨彼此学科的共同点,进而可在总结课程思政过程融合点过程中找到共同切入点后,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
3.2 提升学科之间的课程思政融合效果由于学科之间的屏障将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合体系有力打通,因此在提升学科之间的课程思政融合效果上,利用各学科特点和与思政内容结合的关联程度,让课程的改造过程不但符合学科的培养目标,还能让融合过程体现生动活泼的特点,教师要在课改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与思政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育人素养为指导,将课改有效推进。
3.3 增加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次数一般思政课程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后不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备课或探讨教学,因课程思政可理解为思政课程的升级版,不但对思政课程是适用的,对全体学科课程都是具有普及效应的,因此在增加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次数上,由学校教务中心出台相关政策,并有力推广后可加强各教研室之间的联系,并体现课程思政的内涵。
3.4 由教学督导组牵头加强全体教师思政教学意识由教学督导组牵头加强全体教师思政教学意识的环节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因部分教师仍然觉得思政与自身任教科目存在遥远的距离,不能把育人育德教学理念体现在自身的课堂中,只有让全体教职工明晰课程思政概念的重要性后,放有可能让课程思政相关教改工作良好执行,教学意识的深化也非一朝一夕,而是要贯彻到学生的整个高校学习生涯中。
3.5 出台相关规范性指导文件出台相关规范性指导文件后,教师可对文件中的具体细则深入了解,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指导文件也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要出台有震慑力的奖惩制度以规范教学环节,让文件的相关精神惠及学生的同时,也要让教学体现文件的观点,进而提升教学的总体效率,并有效丰富教学环节。
3.6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并非由教学督导组独自决定,而要让学校的全部组成人员共同参与到课堂评价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在成立学生打分制度的基础上,也要让教师间互相打分,在教师的分数不仅能够反映教学的课改过程是否有效,还能让课程评价体系接轨国际教育进程,并提高对评价体系的认识程度,让相关课改更具有影响力。
3.7 教师耐心听取并吸收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意见教师在耐心听取并吸收学生对教学改革意见的过程中,不能在听取意见后只是疏于形式而不实心实意投入到改革过程中,因此学生的意见对教学工作的有力进展也将影响改革的成效。
教师也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地位,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看待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进而在提高客改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提高。
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的预期效果4.1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仅靠思政课程的授课过程,提高效果将不明显,不但无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政思维,还会让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略显疏远关系,因此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上要对全学科下手,所有学科教师都是执行者与参与者,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如何也将直接影响学生政治觉悟的高低,因此改革必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4.2 深化学科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学科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若只靠观看他人教学视频或领会相关文件精神,恐怕短期内难以有效提高,因此在学科教师的执教过程中,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并提高教学意识是教师的教学根本,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将决定贯彻效力如何,因此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加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3 推进高校思政教学一体化发展高校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深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教育场所,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也要紧紧抓住现代化教改的契机,打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过程,以丰富高校的课程思政参与度,并推进地区内所有高校课程思政课改工程的发展,让学生从中收益颇丰的同时,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育人理念的传播,让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结束语高校思政课程的有力推进,不但需要教师从中参与,以大规模的课改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学生在教改过程中予以高度配合,进而提升教学的双方在整个教改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率,并将打造高品质的课程思政做为近阶段教学的口号,让课改课堂更符合本校特点。
作者简介:陈淑芬(1982-),女,汉族,湖北鄂州人,法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法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基础理论。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20 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立项资助项目“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KCSZ-2020-016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张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2):36-38.[2]奚迪.高校课程思政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4):57-59.[3]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3):94-97.[4]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 2019(4):141-143.[5]丁谊.新时代加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携手立德树人[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6):249-250.[6]陈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 201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