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贾探春的形象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贾探春的形象及意义
摘要:在《红楼梦》中,贾探春是一位复杂矛盾的女性形象。她内外兼修,敢于维护自尊,细腻又敏感,有强烈的自卑情结。本文将从四方面,展示探春形象的不同性格和侧面,从而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思考。
关键词:贾探春自卑才志悲剧
曹雪芹的《红楼梦》堪称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基本上将他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在书中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观园“女儿国”。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将人物置于真实的生活和时代背景中,在人与人的矛盾中呈现出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探春是一个具有不同侧面的真实的“人”,笔者将从四方面具体、全面地分析探春的形象。
一、“见之忘俗”的三姑娘
探春在《红楼梦》中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在小说的第三回,她身材高挑,线条分明,带有一种阴柔中略显阳刚的女性美。探春的秋爽斋的陈设也展现了探春性格,七个“大”字的连用突出了室内陈设的一种不贪脂粉的大气;颜真卿的书法雄秀端庄,用笔浑厚强劲,米襄阳的画酣畅淋漓、潇洒不凡,不仅烘托出探春高雅的艺术品位,又表现出她大气、豪爽的性格。
探春是贾政的庶出,在当时“嫡庶不分则氏族乱”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这种尴尬地位使她处于双重的压力下。由于深受封建正统
思想的影响,探春无法摆脱庶出的阴影,因而她有强烈的自卑情结。她摆脱不了出身,但可以和命运抗争。如对赵国基的丧葬费问题上,很多学者谴责探春对赵姨娘无情无义,但笔者认为探春是无奈的,当时的宗法制度规定,庶出只能认正室为母亲,深受封建宗法影响的探春必然依据这种制度来确认自己的归属,认王夫人为母亲。
她虽然对自卑感无法完全释怀,但她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成功地将自卑转化为自信,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1]使“见之忘俗”的探春形象跃然纸上。
二、“才志兼备”的红粉英雄
探春可谓大观园中为数不多的脂粉英雄,她的“才志兼备”主要表现在结诗社和理家改革两个方面。
探春蔑视男尊女卑、嫡尊庶卑的封建社会,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志,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她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敢于向男权社会发起挑战。探春结诗社表明其卓越的领导、号召之才。探春的诗是大气的,她通过诗展露才情,显示自己的性格和志向。如《咏白海棠》:”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不但是对她容貌的描绘,还描绘其品质似玉似雪之洁白、高洁。但结诗社不能满足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因而探春抓住“理家”的机遇,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刚刚上任,探春就遇到了棘手的事,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要来领丧葬费,探春办事公正,言辞犀利。正由于探春的精细,事情才办得公正。
探春与凤姐儿,同中有异,凤姐儿侧重治家,但探春侧重理财;凤姐儿掌权是为了以权谋私,而探春掌权是为了振兴封建家庭;凤姐儿任人唯亲,但探春任人唯贤;凤姐儿治家阴险毒辣,探春理家公正严明。探春可谓是“才志兼备”的一代贤相。
三、“生于末世”的清醒者
探春的开源节流确有成效,但对即将没落的贾府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当她察觉无力改革时就不再向前多走一步了。由于庶出的特殊身份,加之改革的失败,她看清了封建家庭弊病,她更清醒了。她曾说:“我们这样人家,人都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厉害!倒不如小户人家,虽然寒素些,倒是天天娘儿们欢天喜地,大家快乐。”这种清醒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表现出了一种敏锐与卓识,当凤姐儿和王善保家的来到探春院内,探春早已“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不让众仆妇搜查丫头的箱子,维护了丫头们的尊严,清醒而敏感的探春看到了抄检的实质以及对大家庭的影响,可见,众人皆“睡”,唯探春独“醒”。
四、“无可奈何”的薄命人
曹雪芹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遗失,我们无法看到他笔下探春的结局,但曹雪芹著《红楼梦》惯用的手法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隶属于“薄命司”的探春最后并非像高鹗续书中那样皆大欢喜,而是悲剧性的结局,纵观曹雪芹笔下的女子,越是有才,结局越是悲惨,像探春这样的“才智精明”,自然也不例外。
探春册子画中的“两个人”,笔者认为是贾政和王夫人,“女子”应为探春,“掩面泣涕之状”表现出探春的依依不舍及无可奈何之情。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探春的曲子《分骨肉》也预示了其结局。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签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该诗的后两句是“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其情境与其判词,《分骨肉》曲暗示其远嫁不归是一致的。
五、结语
探春形象的独具匠心还体现在她的名字上。“探”谐音“叹”,不仅叹息自己命运也叹息封建家族命运。但“探”还有探寻之意,即探寻振兴贾府之路,因而探春形象寄寓了曹雪芹的“补天”思想。曹雪芹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但出生成长在封建社会家庭的他对那个社会有留恋和不舍,不忍心看着它灭亡,希望有一位“补天人”能够修补“封建社会之天”,因而创造了探春这一形象。但这样一个有貌有才的奇女子的被毁灭,也充分表明曹雪芹对于美的被抛弃的一种无奈的悲痛之情。这一寄寓作者思想的,深刻复杂的女性形象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上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