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泽湖的形成
地壳断裂形成的苏北凹陷区,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历史上便形成了破釜涧、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方家湖等小湖群。
隋朝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南下扬州,途径破釜涧时,久旱逢甘雨,船行顺畅,便欣然改破釜涧为洪泽浦,洪泽一词由此而来。
至唐朝时期,才正式出现洪泽湖这一名称。
南宋建炎二年(1128),汴京留守使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下令掘开黄河以水代兵。
汹涌的黄河水未能阻止金兵追赶的步伐,却给淮河带来了大量泥沙,使淮河逐渐淤塞不畅。
黄河局部夺淮以后,淮河与泗水交汇处清口以下的河床,成为黄河和淮河的共同河床,清口也成为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枢纽。
金明昌五年(1194),“河夺淮流而洪泽始大”。
公元16世纪,黄河全流夺淮以后,清口上下河床淤垫加快、决溢频繁。
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泥沙淤积抬高了淮河下游河床,河水宣泄不畅,水位抬高,将富陵湖和破釜涧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最终汇聚成湖。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以潘季训为代表的治水大臣,本着守护明祖陵至上的原则,修建黄河大堤束水攻沙,疏通河道。
束水攻沙的结果使得大堤越筑越高,越筑越长。
在黄河与淮河的交汇处,又修建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水库大坝。
清康熙十七年(1678),总河靳辅开始修复高家堰大堤,先是将清口至周桥九十里的旧堤尽皆增高筑厚,然后将周桥至翟坝三十里原本无堤之处创建大堤。
加固加高洪泽湖大堤后,洪泽湖只能向西向北两面发展。
湖水向西扩展的结果最终淹没了明祖陵和泗州城,向北扩展的结果是使今溧河、安河和成子湖三大洼地中的一些小湖与洪泽湖连成一片。
至此,洪泽湖周长已达300余里。
随着洪泽湖地区泥沙的不断增多增厚,洪泽湖大堤也在逐渐增高增厚增长,年复一年,每遇决堤,即加高堤坝。
仅1938~1947年间,黄河南泛就把约3.6亿立方米的泥沙带入洪泽湖,全湖沙洲平均淤高1~1.2米。
根据近年的测量,洪泽湖湖底海拔高出苏北里下河地区近10米,成为名符其实的陆
上“悬湖”。
针对黄河夺淮的恶况,明朝政府除了修筑湖堤外,还在洪泽湖大堤上建造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等三处分水石闸,并经永济河、岔河、泾河、草泽河、宝应湖、子婴沟、射阳湖、广洋湖入海。
清朝又在洪泽湖大堤南段建造仁、义、礼、智、信五座建水坝(先后共建26座),称之为“山盱五坝”,同时开挖“头、二、三”3条引河,宣泄洪泽湖水注入长江。
纵然如此,洪泽湖还是在1851年冲破礼坝直泄长江。
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流入渤海,洪泽湖决溢为害的频率大大降低了。
自此以后,洪泽湖大部分地区成为湿地,150多年来洪泽湖湿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