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藏北齐残陶马
北齐范粹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白瓷
![北齐范粹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白瓷](https://img.taocdn.com/s3/m/26f4e8e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a.png)
北齐范粹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白瓷范粹墓志,河南博物院藏1971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洪河屯发掘了一座北齐武平六年的范粹墓。
这是一座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墓葬。
范粹墓志拓片范粹为北齐重臣,位列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剌史。
墓志如下:“齐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范公墓志公讳粹,字景纯,边城郡边城县人也。
自溯迹陶唐启邑,随范士多以矜蕙见美,文子巨知人取誉,仍滋厥后,世禄相承,旧德前基,风猷弥郁。
公资灵川岳,禀气辰昂,方逞龙骨,已振凤毛,爰自千里,超拟三事,将许比德锺繇,伦功邓禹,共羊祜以连镳,与卫青而并鹜。
旻天不吊,人之云亡,以武平六年四月廿日薨于邺都之天宫坊。
春秋廿有七。
以五月一日迁厝于豹祠之西南十有五里。
庶传不朽,用镌玄石。
乃为铭曰:新除东雍州刺史太傅卿。
既资帝喾,又蔡唐尧,御龙夏世,知人晋朝。
承囗建国,立社笙茅,雄图謇謇,德音昭昭。
公侯载诞,神仪允穆,节比贞松,才侔劲竹,歼我良人,如何不淑。
方都往域,悬生拱木,人路飞泡,世事难希。
涂车菊马,器魂衣,云起朱盖,风拂素旗,埏门忽掩,何日言归。
”黄釉瓷扁壶,河南博物院藏范粹墓内首先引人注目的是4 件黄釉瓷扁壶。
黄釉扁壶4件,形制相同,其中两件已破碎。
模制,高20厘米,颈与肩连接处,施联珠一周,两肩各有一孔作穿带用,壶身全施菊黄色釉,底部并有凝脂状酱色釉珠。
壶两面均饰有胡腾舞图案,即在杏仁状边框内刻画出5 人一组的乐舞场面,形象生动。
中央一人婆娑起舞于莲座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左边二人有髭须者双手持笛吹奏,另一人侧身注视舞者,双手仰起作打拍状,右边二人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奏状,另一人面向舞者,双手击钹。
5 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着靴的胡装,属当时西域人形象。
按文献记载,西域的乐舞,自北魏北齐以至隋唐,传播内陆者,至为广泛,其中所谓“龟兹乐”尤其盛行一时。
北齐神武帝高欢是鲜卑化了的汉人,除重用大量胡人外,还竭力提倡汉人鲜卑化,故在范粹墓出土的陶俑中及瓷扁壶的乐舞图案上,出现了不少胡人的形象。
河南博物院藏陶仓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陶仓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0473a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c.png)
陶仓是两汉时期常见的丧葬明器,其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墓,汉时形成规制并走向兴盛,魏晋后逐渐衰落。
陶仓的造型源于古代存储粮食的地面建筑,具体形状和造型因时代、地域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陶仓发展特点墓葬中出土的陶仓明器分为圆形、方形等不同形状,设计之繁简各不相同。
《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简单区分了不同形状陶仓的名称。
如今学者们往往将圆形陶囷和方形陶仓统称陶仓。
圆形陶仓形制简单,平面呈圆形,上有出檐或不出檐顶,分有盖或无盖,腹部呈筒状,底部有足或无足。
两汉时期的陶仓多见仓顶,顶部多出檐,以悬山、歇山及四阿式形态为主。
有的陶仓还设置天窗、气孔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防虫的设施。
为了适应南方潮热的天气,有些陶仓仓底还使用数根立柱支撑,形成干栏式结构。
方形陶仓主要指仓房与仓楼,平面呈方形,有较为规范的屋顶、瓦垄、房梁、门窗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陶仓的形态进一步复杂化和写实化,陶仓房、仓楼由此出现。
陶仓房是平面为方形的立方体储粮明器,造型较陶仓更为繁复,不仅有屋顶、房脊、挑梁等细致真实的建筑构件,还时常绘有网格状纹饰,用以竹篾编成的网格,抵御啄食粮食的飞鸟。
随着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形制更为复杂的陶仓楼出现。
陶仓楼指带仓的陶楼,一般有连阁和院落,楼层普遍高于两层,上有屋顶,楼上开窗。
河南博物院藏陶仓赏析河南博物院 梁 爽 李晓荧图2 “小豆万石”带盖灰陶仓陶仓发展的历史背景陶仓的出现与时代的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陶仓的形制为研究其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思想意识提供了鲜明的证据。
富足的农业生产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五谷丰登一直是历代人民的热切企望。
只有“吃得饱”,人们才有精力发展文化,制定法则,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自西汉初期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以恢复连年战乱所造成民生凋敝的惨景。
轻徭薄赋的政策、铁制农具的广泛推广以及大型水利设施的营建,都为农业经济的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
![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https://img.taocdn.com/s3/m/9fcae17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c.png)
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
郑雅妹
【期刊名称】《理财:收藏》
【年(卷),期】2022()1
【摘要】河南省洛阳市拦架沟唐墓于1988年出土的这组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图1),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俑高35厘米,头戴幞头,上身穿窄袖圆领衫,外套短袖翻领衫,下身穿长裤,脚蹬尖头靴;马高40厘米,长47厘米,通体装饰华丽,鞍鞯俱全,体态优美,极具动感。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郑雅妹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组纪念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
【相关文献】
1.昭陵博物馆彩绘陶天王俑赏析
2.昭陵博物馆彩绘陶贴金文、武官俑赏析
3.隋代彩绘陶坐部伎俑赏析
4.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
5.唐彩绘单刀髻陶女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https://img.taocdn.com/s3/m/37812bc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1.png)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器物上有明亮鲜艳的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釉彩而得名。
它是以黏土作胎,以铜、铁、鈷、锰等矿物和铅的氧化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和助熔剂,经过8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无论在造型、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多彩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器物上有明亮鲜艳的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釉彩而得名。
河南博物院是河南地区文物藏品重要收藏研究单位,本文结合河南博物院收藏墓葬窑址出土且有代表性的唐三彩藏品谈一点认识。
河南博物院收藏河南出土的唐三彩器物的器形丰富,器物装饰手法多样,艺术成就较高,但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局限。
河南博物院藏墓葬窑址出土唐三彩河南博物院 朱亚辉 吴 歌图2 三彩宝相花盘装饰、色釉还是烧制工艺等诸方面,都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唐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之花。
河南是唐三彩的故乡,唐三彩不仅首先在河南洛阳发现,离洛阳不远的河南巩义县也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中心区域之一,黄冶村更是最早发现烧制唐三彩窑址。
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文物藏品重要收藏研究单位,不仅参与了唐三彩窑址调查取得了一些窑址发掘的标本,也保存着河南各地出土的唐三彩精品,这些标本和藏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河南唐三彩文化概貌。
本文就结合河南博物院收藏墓葬和窑址出土且有代表性的唐三彩藏品谈一点认识。
三彩带流罐(图1),1957年泌阳县板桥乡唐墓出土。
高8.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39.6厘米。
白色胎,广口内敛,圆唇,鼓腹,圈足有鸡心,肩部一侧有管状短流,体外部施有绿、黄、白三彩釉不及底。
三彩宝相花盘(图2),1979年巩义市北山口乡铁匠炉村出土,高2.3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2厘米。
白色胎,敞口,浅腹,平底。
盘内底中部用蓝、黄彩施一朵宝相花,周围饰6个花叶。
通体施白釉。
三彩带盖三足炉(图3),巩义市站街镇大图1 三彩带流罐图3 三彩带盖三足炉图4 三彩双系钵图5 三彩贴花炉黄冶村出土。
残通高19厘米,口径15厘米。
中原精粹元代遗韵——河南博物院藏元代乐舞俑雕砖
![中原精粹元代遗韵——河南博物院藏元代乐舞俑雕砖](https://img.taocdn.com/s3/m/89af053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f.png)
kaleidoscope 万花筒编辑|屈梦夏河南博物院1974年收藏了一批元俑雕砖,这批雕砖出土于焦作西冯封村元代墓葬,雕砖俑共二十六件,除了个别仆侍俑外,绝大部分是杂剧俑,主要有说唱俑、吹口哨俑、吹笛俑、打节板俑和击鼓俑等,这批砖俑形象生动活泼,造型百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俑,舞姿优美,栩栩如生,神态活灵活现。
这批雕砖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元代杂剧表演的具体情景,为研究宋元杂剧及中国戏曲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结合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拟对焦作出土元代乐舞俑雕砖进行鉴赏与分析,并就元代杂剧的兴盛展开讨论。
一、元代乐舞俑雕砖焦作西冯封村元代墓葬出土雕砖俑26件,其中乐舞俑雕砖8件,现将分别介绍这8件乐舞俑雕砖:扛旗舞俑此俑高33厘米,圆胖的脸庞,中原精粹 元代遗韵——河南博物院藏元代乐舞俑雕砖鹿继敏图1:扛旗舞佣kaleidoscope 万花筒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肩上斜背一旗形物,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穿窄袖齐腰短衫,有垫肩,腹裹绣花兜,腰系布带,下着短裙,足穿布袜,圆口鞋,右肩扛旗,左手抚旗穗,扭动身躯,奔跑起舞。
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图1)负瓜舞俑此俑高31厘米,椭圆形的脸庞,浓眉大眼,鼻梁高挺,眼睛向右后斜视,肩负长瓜,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赤露,以彩带缠绕,打结于胸前。
下着短裙,腰系布带,足穿布袜,软靴,挥臂奔跑起舞。
(图2)击鼓舞俑此俑高35.5厘米,圆圆的脸庞,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嘴微张,头上扎双总髻,赤露上身,左肩斜披长彩巾,打结于腰间右侧,腰系蝴蝶结长带,下着花边短裙,足穿圆口鞋,左臂挟鼓于腰间,右手击鼓,双脚一前一后,表情专注,伴随鼓点,翩翩起舞,其造型优美,童趣盎然。
(图3)吹笛舞俑此俑高35厘米。
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穿齐胸短袖上衣,挽袖。
身披十字彩带,胸前打结,腰系长带,下着短裙,足蹬软靴,双手持横笛,做吹奏状,仿佛在随着音乐跳跃起舞,人物形态自然生动,栩栩如生。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https://img.taocdn.com/s3/m/77abaed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7.png)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镇馆之宝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前⾝为河南省博物馆,史前⽂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器最具特⾊。
其中国家⼀级⽂物与国家⼆级⽂物5000余件,历史⽂化艺术价值极⾼,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也是⾸批中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
镇馆之宝之⼀:春秋·郑莲鹤青铜⽅壶。
1923年出⼟于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器,中国⾸批禁⽌出国(境)展览⽂物。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采⽤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巧夺天⼯,异常瑰丽。
镇馆之宝之⼆:春秋·云纹铜禁。
1978年出⼟于河南省淅川下寺。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撑多层镂空云纹,⼗⼆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只蹲于禁下为⾜。
这是中国发现⽤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其⼯艺精湛复杂,令⼈叹为观⽌。
镇馆之宝之三:新⽯器时代·贾湖⾻笛。
1987年出⼟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河博九⼤镇馆之宝⾥的扛把⼦,整体器形完整,且因⽯化⽽晶莹亮洁,⼏乎能和美⽟争辉。
到⽬前为⽌,是世界上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实物,⽐古埃及出现的笛⼦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祖。
镇馆之宝之四:唐·武曌⾦简。
1982年出⼟于中岳嵩⼭峻极峰。
武曌⾦简,1982年5⽉,农民屈西怀在登封嵩⼭采药时,在峻极峰的⽯缝中发现了这个纯⾦的简⽚。
这是中国⽬前发现的唯⼀⾦简,也是现存惟⼀⼀件属于武则天的⽂物。
镇馆之宝之五: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1987年出⼟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
“家产万贯,不如汝瓷⼀⽚”这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的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可谓是稀世珍宝,绝世⽆双。
它清新秀丽,⾼贵优雅,细看瓶⾝还有莲花纹样。
镇馆之宝之六:商代晚期·妇好鸮尊。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内壁铸“妇好”⼆字铭⽂。
【传统文化】古代瓷器中的动物世界-2-马
![【传统文化】古代瓷器中的动物世界-2-马](https://img.taocdn.com/s3/m/c7d58b1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7.png)
【传统文化】古代瓷器中的动物世界-2-马第一马的起源世界公认的马起源地为北美洲,专家通过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发掘出的马化石,研究了约5000万年来马种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山东省出土的中华远古马化石,和在湖南省发掘出土的衡阳远古马化石,都出现于始新世的地层,它们与在欧美考古发现的始新马同属始新马亚科。
第二中国马的品种中国国土辽阔,气候环境多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马种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
中国的马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地方品种,如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等;二是培育的品种,如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等。
第三中国马文华中国的马文化有数千年历史。
在没有文字的年代,中国人就将与马匹生活的点滴画在山洞内的石壁上;文字发明了之后,人们便将之分散记录在不同的史册和文学作品当中,成为现在珍贵的马匹文化研究史料。
中国人多以马匹作战争用途。
由于马匹容易驯服,而且速度快,战争时如果需要突击的话,骑兵是众多兵种的首选。
所以,中国历朝军队都对战马十分倚重,直至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骑兵部队都被派上用场。
中国的史藉,例如《史记》中也多次记录马匹参与战争的情况。
至于小说《三国演义》,更详细描述人物自己专用的战马,如吕布的“赤兔马”、刘备的“的卢”等,每匹马都被写成勇武善战、敏捷非常。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墓,也多次被考古人员发现陵墓主人以马匹陪葬,足见中国人对马匹的崇拜。
除了战争,中国马匹也会在和平的时候作为漕运工具。
中国古代曾经发明多种马车,运载沉甸甸的货物。
明朝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更详细介绍各种货运马车的构造方法。
中国古代刑法严苛,致人于死地的方法层出不穷,当中马匹也是作为执行死刑的工具之一,可见中国人对马匹用途的“创意”十足。
在运动方面,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喜欢马匹运动。
以赛马为例,战国时代就有“田忌赛马”这个经典故事。
到了汉唐期间,中国人更向难度挑战,玩耍由波斯传入的“击鞠”,也就是现代的马球。
各大博物馆收藏唐三彩
![各大博物馆收藏唐三彩](https://img.taocdn.com/s3/m/6534fde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0.png)
北京故宫收藏的三彩分色呈盘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三彩呈盘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绚烂多彩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宝相花盘
以蓝彩为贵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的三彩呈盘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三足炉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收藏的三足炉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三足炉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净瓶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的净瓶
有着时尚斑块,时尚色调的,历经千年还是有很好的艺术韵味!
伦敦苏富比拍卖的凤首壶。
以二百七十英镑成交给埃斯肯纳齐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收藏的三彩母狮
母狮口中衔着小狮,非常传神!
可见当时的工匠掌握了塑形工艺,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模仿、才能创造出这么精致传神的器物来!
唐三彩于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也通过对外交流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各大博物馆收藏:
安菩夫妇墓出土的三彩黑釉马
非常典型非常珍贵,极其罕见的一匹三彩黑釉马。据所考证的资料,整个洛阳包括河南地区只有出土了两尊这样马。这个等级相当珍贵的。
各大博物馆收藏唐三彩
唐三彩简介:
唐三彩的大规模发现始于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原重器 国之瑰宝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原重器 国之瑰宝](https://img.taocdn.com/s3/m/699d4afec8d376eeaeaa31ae.png)
图片|视频|图表 论坛|博客|WAP
博古藏今 藏家家珍 经典拍品 邮市扫描
第1页 共9页
2011-9-15 16:09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原重器 国之瑰宝图_收藏频道_新华网 /collection/2008-07/10/content_...
您的位置:新华网主页 - 新华收藏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 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此禁 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 年。《唐会要》记载,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 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 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是楚康王在 位时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庚丰富随葬品之一。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原重器 国之瑰宝图_收藏频道_新华网 /collection/2008-07/10/content_...
|新闻|时政|台湾|华人|地方|社会|评论|财经|汽车|家居|民航|视频|直播|音乐|论坛|博客|IT频道|传媒|文娱|家居|副刊|读书|教育|书 本网 画 首页 |图片|国际|港澳|军事|纪检|法治|观察|金融|房产|旅游|食品|电视|访谈|摄影|播客|社区| 联网|职场|体育|时尚|健康|家电|校园|收
中国北齐随葬陶俑两大样式的形成及其意义
![中国北齐随葬陶俑两大样式的形成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7819dc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8.png)
一、前言陶俑是随死者葬在墓中的一种明器,是中国考古与美术史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陶俑,迄今为止各地已有大量报告发表,其中有不少纪年墓的资料,为确定每个时期、每个地域的造型特征和形制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然而,对于这些南北朝时期的陶俑,学者更多是根据墓葬随葬品的特征,进行考古学研究,而进行美术史研究的,包括日本在内,仍然为数不多。
尤其在日本,由于陶俑是素陶烧制而成等原因,往往被定位在陶瓷史的研究范畴之内。
又因为陶俑主要是用模具成型的,所以在以佛教造像为中心的雕塑史研究中,也未能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而得到充分的研究。
笔者一直以地域性问题为中心,对南北朝时期陶俑的形制变迁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着眼于北齐陶俑所表现的地域性特色,特别是北齐首都邺城(河北省临漳)和陪都晋阳(山西省太原)两地陶俑的形制差异。
笔者将两地陶俑的造型特色称为北齐陶俑的“两大样式”,这样划分对于理解北齐陶俑的造型特征是很重要的。
同时,在两都制背景下搞清这“两大样式”的形成以及制作演变过程,对研究北齐文化、北齐美术的地域性、多样性以及隋唐文化规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齐时期的雕塑艺术,从来都以石窟寺等佛教造像研究为主流,希望本文对邺城陶俑和晋阳,可以,杨泓先:邺城陶俑继承了北魏迁都洛阳后陶俑的造型遗风和技术;晋阳陶俑强调了浑圆而浓郁的地方色彩;两者在造型上都有一些相同特征,但也有一些明显差异的基本见解[1]。
然而,关于这两地陶俑的差异并未依据出土实例作到充分论证。
假如认为邺城陶俑的样式继承了北魏洛阳陶俑的,那么就涉及到很多北齐陶俑的研究问题。
如:北齐陶俑的哪一点是继承北魏洛阳的,哪一点是北齐原本就有的,它们和处在北魏与北齐之间的东魏俑陶又有什么关系,富有地方色彩的晋阳样式又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多次往来两地,以纪年墓为中心,就其造型差异和形成背景,对出土随葬陶俑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与研究。
二、北齐陶俑的出土分布进入正文之前,通观一下北齐时期陶俑的分布。
211274528_北齐陶俑造像的艺术特色分析
![211274528_北齐陶俑造像的艺术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ed7f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9.png)
工美史话[摘 要]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前承魏晋后启隋唐的重要时期,由于政权林立、战乱频发、人口流动大,各民族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交流也十分频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的文化艺术。
北齐政权虽然只历经了28年,但其间发生了民族、宗教的巨变,对北齐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巨变忠实地反映在了北齐的陶俑造像上,成为南北朝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痕迹。
[关键词]北齐;陶俑造像;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31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001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甘露.北齐陶俑造像的艺术特色分析[J].天工,2023(2):15-17.甘 露 太原市博物馆 北齐陶俑造像的艺术特色分析作者简介:甘露(1991—),女,汉族,河北宁河人,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雕塑工艺(北齐陶俑)。
一、北齐陶俑造像的种类及题材(一)人物俑人物俑在北齐出土陶俑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又可以分为文武官吏俑、男女仆从俑、伎乐俑及一些融合形象。
1.文武官吏俑北齐时期,在朝堂上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地位远远高于汉人。
这一点也反馈在了陶俑上。
很多北齐的墓葬中出土的武士俑多为按盾武士,数量较少,但气势很足,头戴兜鍪,身着明光铠,右手握拳,左手按狮面长盾,体态敦实剽悍,一看便觉神气活现、威风凛凛[1]。
其五官均有鲜卑人的特征,高鼻深目,表情生动。
而文官俑多为下层官吏,头戴小冠,身着双开襟长袖上衣和宽大的裤子,双手拱在胸前,面带微笑,谦恭中带有一丝谄媚、拘谨,显然地位较低。
其面容则不拘于鲜卑,而是融合了汉人与中亚、西亚地区的人的面部特征。
不过2011年在河北磁县发现了一座北齐贵族墓葬,其中出土的人物俑既有胡人着汉服又有汉人着胡服,表明在鲜卑人去汉化的表面之下,胡汉文化互相渗透交融,汉化进程可缓不可逆。
2.男女仆从俑北齐延续着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风俗,北齐王公大臣墓中出土的精美壁画、各类仆从也很丰富。
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cf874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0.png)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俑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俑出现。
早期的俑,以木俑和陶俑为主,装饰上以彩绘和着衣为主。
汉末至唐,除了彩绘俑,三彩俑也兴盛起来。
唐代陶俑的发展唐代陶俑种类丰富,数量庞大,陶塑艺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种类上有男俑、女俑、动物俑等。
题材上也十分丰富,既有表现丧葬习俗的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梁 爽图1:河南巩义鲁庄镇唐墓出土“奴万岁”题字俑图2:河南巩义唐墓出土“奴典乐”题字俑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镇墓俑,外出仪仗类诸如骑马、牵马俑以及甲兵俑,家内各种男女侍役俑,音乐舞蹈戏剧的百戏俑,也有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类俑,包括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井、磨、仓、灶、房屋院落以及牛、羊、鸡、鸭、犬等模型器。
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而唐朝与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对异域的各种风俗、衣饰、形象的借鉴和吸纳,都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也是推动唐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女俑的特点唐代女俑是模仿当时侍仆乐伎或女官贵妇的体貌特征加以塑制烧造而成的随葬品。
其制作主要采取写实手法,人物刻画比例准确、形体优美,无论是发型、服饰,还是体态、神情以及动作,都是曼妙生姿,尽展唐代妇女的韵味与魅力。
可以说,女俑是唐代陶俑中最精彩的部分。
工匠敏锐的捕捉能力、高超的雕刻技术与手法,形象地展现出女俑的身份及性格,给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觉。
比起汉代女俑,唐代女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特点。
初唐时期的女俑身材苗条,衣服窄紧。
这一时期仍然有着隋代、北齐、北周的遗风,女俑多发髻低平扁宽,面相清秀典雅;着窄袖长裙,以长线条来表现竖条纹长裙的修长和飘逸,裙腰高齐胸口,显得身材修长。
到了盛唐时期,女俑渐渐摆脱了隋至初唐的那种古拙,呈现出盛世风采。
女俑多高髻、宽衣、削肩,服饰华丽,体态丰腴,面容妆饰精致,服装奔放自由,也不乏女俑戴帷帽、着男装,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社会富足,女性个性鲜明、追求丰腴大气之美,也展现出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河南省部分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
![河南省部分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https://img.taocdn.com/s3/m/51e74d1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a.png)
河南省部分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原文2015年2月发布于一鉴斋博客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对于喜欢历史的笔者来讲,每次重游河南仿佛是一次时间穿越,每每旧地探访,早已是物是人非,感叹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之时,也不免叹息埋葬在地下的亡灵怎会知晓后人的所为。
人与时间、自然相比,真是沧海一粟。
近期孩子刚放假,便带她到河南几座城市参观游览了一番,走访历史遗迹、博物馆,顺便也为自己寻找早期的文房资料。
河南最为辉煌的时期集中在北宋及更早的时期,故留存下来的有关文房文物不太多,现加之文房器物是小众,不太受各家博物馆的重视,因此各博物馆展出文房用具比较少,但也能看到几件。
回来整理一下,汇总发现其中有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文房藏品。
砚开封博物馆馆藏尉氏县出土汉代砚洛阳博物馆馆藏阳涧西轴承厂出土西晋四足卷云纹石砚此方西晋四足卷云纹石砚一角有圆形笔添,另一角有一小洞,不知是否为插笔之用?洛阳博物馆馆藏洛阳邙山冢头村出土北魏四足陶砚北魏四足陶砚一角也有圆形笔添,一边有如一字池砚池式的凹槽。
安阳博物馆馆藏北齐贾进墓出土青釉瓷多足砚郑州博物院馆藏巩义出土隋代白釉瓷多足砚洛阳博物馆馆藏洛阳白居易故居出土石砚洛阳博物馆馆藏巩义成功大学唐墓出土三彩辟雍砚这方唐代三彩辟雍砚,与后面唐代的三彩水盂、印盒粉盒可算是唐三彩文房用具套件了。
相比唐之前的砚来讲,到唐代三彩出现于各种器具上,唐代的文化、艺术和手工业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从这一系列的三彩文房用具可窥见一斑。
安阳博物馆馆藏平顶山叶县文集出土金元时期题款曹六紫石砚水盂郑州博物院馆藏唐代三彩水盂洛阳博物馆馆藏唐代三彩水盂从以上几款三彩水盂仍旧能看出唐代艺术的辉煌,表现在手工技艺上的精湛、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洛阳博物馆馆藏唐代绞胎瓷水盂洛阳博物馆唐代青釉瓜棱鍑水盂开封博物馆馆藏宋代青釉瓷水盂印盒粉盒洛阳博物馆馆藏洛阳铁路局出土唐代三彩印盒粉盒洛阳博物馆馆藏唐代白瓷印盒粉盒洛阳博物馆馆藏唐代白瓷印盒粉盒开封博物馆馆藏宋代三彩印盒。
社旗陈郎店遗址出土瓷器
![社旗陈郎店遗址出土瓷器](https://img.taocdn.com/s3/m/4f79e36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8.png)
河南省社旗县陈郎店遗址是近年配合南水北调支线给水工程的一个重要考古项目,是继河南地区叶县文集宋元城镇遗址发现后的第二个宋元城镇遗址,为研究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及古城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地道群、官道、房基遗存及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使该遗址考古发掘成为2013年全国重要的考古发现、2013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
新华社等新闻媒体都给予报道,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遗址位于河南省社旗县城郊乡陈郎店村北,东南距县城6公里。
东、北邻赵河,西为广阔的农田。
据该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二圣碑记载“……且今之陈家店即古之许封镇也,店在州(‘州’即裕州,现方城)南,离城五十里许……”,侧面说明该遗址历史早到春秋战国。
社旗陈郎店遗址出土瓷器赵 宏she qi Chen lang dian Yi zhi Chu tu Ci qi 6号地道出入口壁龛内出土瓷器3131322013年3月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普探面积7.6万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3万平方米,遗址范围面积12万平方米,发现了地道、房基、道路、陶窑、墓葬等遗迹;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揭露灰坑185个、地道遗迹15处、墓葬2座、灰沟2条、水井1眼、房基3座、路2条。
这些文化遗存包含西周、战国、宋、金、元各个时期,尤其是北宋、金、元时期遗存最为丰富。
出土陶瓷器标本400余袋,完整和可复原陶瓷标本150余件。
取得了重要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中,除陶器、铜器、铁器、骨器外,主要是瓷器,其中完整和可修复器物100余件。
器形有罐、盆、瓶、枕、碗、盘、盏、北宋 白釉瓜棱执壶北宋 白釉剔花条纹钵北宋 白釉双系罐北宋 白釉剔花条纹钵33洗、器盖、儿童玩具和俑等,釉色包括白釉、青釉、黑釉、酱釉、钧釉、白釉黑彩、红绿彩、三彩陶器等。
囊括耀州窑系、定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和景德镇影青窑系等。
古玩藏品分享之――北魏陶马
![古玩藏品分享之――北魏陶马](https://img.taocdn.com/s3/m/ce16179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2.png)
古玩藏品分享之――北魏陶马
北魏是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随着游牧出身的统治者对汉族农耕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开明的北魏太武帝鼓励鲜卑人学习并融入汉族文化。
北魏陶马的制作,受到鲜卑人热爱骏马的草原习俗影响,十分注重马的造型、装饰以及骨骼肌肉的细部表现,力求生动写实,同时在装饰方面,大都华丽完备,还用璎珞、铃铛等饰品把马装扮的高贵华丽。
此马头部与四肢细长挺拔,躯体壮硕强健。
整体气韵浑厚,活灵活现。
尾部与耳部有残,不希望去破坏它现有状态,所以一直没有拿去修复。
胡人献舞 洛阳博物馆藏北朝乐舞扁壶
![胡人献舞 洛阳博物馆藏北朝乐舞扁壶](https://img.taocdn.com/s3/m/5a1f2fd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e.png)
胡人献舞洛阳博物馆藏北朝乐舞扁壶作者:程召辉来源:《大众考古》2020年第06期洛阳居“天下之中”,水陆交通的便利以及地势的险要使其拥有四千余年的城市文明史,曾多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在对外交往中,多次谱写辉煌的历史。
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后,开启了北朝时代,孝文帝为实现改革宏图,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此时北魏王朝疆域扩大,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畅通,与西域的贸易频率增加,西域诸国朝贡使者纷至沓来。
他们带来了众多具有异域风情的工艺品等。
洛阳博物馆所藏两件北朝时期乐舞扁壶即是那个时代洛阳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直接见证物。
器物造型黄褐釉乐舞纹瓷扁壶,扁圆体,上小下大,直口,细颈,扁平腹,小平底。
器体施黄褐色釉,不至底。
器肩、腹交接处饰有一周联珠纹,肩部最宽处有双系,便于穿孔背带。
腹部最宽处对称有两处扉棱将腹部一分为二。
一面腹部上下模印出忍冬纹,中心部位模印对称的胡人乐舞场景。
乐舞场景由五人组成,均为胡人,高鼻深目,头戴胡帽,身穿窄袖长衫,腰束带,脚穿软靴。
中间一位舞者站立于莲座之上,身体自然旋转,头向左视,左肩稍耸,右臂侧伸向上,掌心向下,左臂自然弯曲下垂,左手反转置于身后,左足立于莲花座上,右足尖稍抬。
剩余四位舞者两两分立于中间舞者两侧,做伴舞状。
左边二人,其中一人面向前方,双手持笛做吹奏状;一人身体微微侧伸,看向中间舞者,双手向上伸出做击掌状,似和节拍做伴舞状。
右边两人,一人面向前方,横抱琵琶,做弹奏状;一人身体侧伸向中间舞者,双手持钹击打,做伴奏状。
另一面腹部图像与此面图像完全对称。
整个画面灵动自然,均衡和谐,是北朝时期难得的艺术佳品。
褐绿釉胡人舞乐陶扁壶,扁圆形,腹体上窄下宽,小盘口,短颈,椭圆形假圈足。
肩安忍冬叶形双系。
壶两面腹部有内容相同的各为七人一组的胡人舞乐图案。
舞乐图四周为连珠纹圈带,中央一人起舞于莲花座上,右手上举,左手下垂,两边各有一人伴舞,其余四人也各站立于分支莲花座上持乐器做伴奏状。
半坡彩陶马简介资料
![半坡彩陶马简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691f1d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f.png)
半坡彩陶马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彩陶艺术品,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
这件彩陶马高约26厘米,长30厘米,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半坡彩陶马是用红色和黑色两种颜色绘制而成,马身上的花纹和线条非常细致,包括马鬃、马尾、马蹄、尾巴等部位都有精细的刻画。
此外,马身上还有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和线条,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半坡彩陶马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珍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物。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
![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https://img.taocdn.com/s3/m/7c5213b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8.png)
河南省洛阳市拦架沟唐墓于1988年出土的这组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图1),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俑高35厘米,头戴幞头,上身穿窄袖圆领衫,外套短袖翻领衫,下身穿长裤,脚蹬尖头靴;马高40厘米,长47厘米,通体装饰华丽,鞍鞯俱全,体态优美,极具动感。
俑是古人用于随葬的人形雕塑,它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先秦时期的人殉制度,常用陶、木、玉、石等材质制作。
随着社会发展,除了人俑之外,还出现了动物、建筑、生活器皿等众多题材。
它们制作精美、技艺精湛、数量庞大、使用时间跨度长,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体现出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思想。
舞马是一种以马为主的表演形式,在音乐的旋律中,训练有素的马能够做出连贯的表演动作。
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中共洛阳组纪念馆 郑雅妹图1 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 曹淼拍摄图2 彩绘陶质驯马俑局部图3 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 曹淼拍摄一般认为这种表演起源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曹魏时期。
在曹植的《献文帝马表》中记载:“臣于先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形法应图,善持头尾,教令习拜,今辄已能。
又能行,与鼓节相应。
谨以表奉献。
”南北朝时期,一些游牧民族通过向朝廷进贡舞马来维系友好关系。
《梁书·列传》中记载:“河南国献舞马……天子异之,诏率赋之。
”这里提到的“河南国”一般是指游牧民族吐谷浑。
到了唐代,舞马表演日渐盛行,尤其在唐玄宗时期达到了鼎盛。
在这组文物中,古代匠师塑造了一位身手矫健的驯马师,他张开双臂,侧身面对舞马,张大双眼与舞马四目相对,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气。
他的右臂前伸,右手用力握拳,左臂向后、肘部弯曲,手掌有力张开,腕部筋腱凸起(图2)。
双膝微微弯曲,身体下沉,双足呈弓步,身姿充满张力。
图4 舞马局部图5 舞马局部图6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其纹饰表现了唐代舞马表演的场景。
不难看出,这件文物上描绘的舞马鬃毛较长,整齐地垂在脖颈一侧。
让我们再来参考一组文物,它是珍藏于洛阳博物馆的另外一组唐代彩绘陶质驯马俑与舞马(图7),1988年出土于洛阳偃师唐代柳凯墓,其中舞马的马鬃经过修剪,只保留了很短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博藏北齐残陶马
今天,介绍一件:没有腿的英俊战骑——“白色残陶马”。
这件白色残陶马身长34.5厘米,你看它虽然低着头,腿部残缺,却表现出昂扬的气势。
陶马身戴璎珞(yīng luò),背上有鞍,全身涂饰白粉,鞍上有彩绘,整个马的神态雕塑得比例匀称,显得雍容华贵。
它是
1971年,在河南安阳县范粹墓中出土的。
范粹在北齐官至骠骑大将军,与兰陵王高长恭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的人,还比兰陵王晚两年去世的。
范粹死后两年,也就是577年,北齐也被北周灭亡了。
这件白色陶马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显示出墓主人骠骑大将军的战将身份。
这说明,到魏晋南北朝后期,陶器的制作和使用还是占有很大比例的。
因为,范粹墓中也出土了13件瓷器,有青釉的、酱釉的,还有白釉的瓷器。
白釉瓷的出现非常重要,这是已知发现最早的白瓷,证明白瓷的起源,最迟是在北齐时期。
南方烧制的都是青瓷,随着釉中含铁的成分增加,形成酱釉或者黑釉。
其实白瓷也属于青瓷系列,只是因为釉中含铁量很少而变白了。
北方烧白瓷的历史,虽然比南方的青瓷晚很多,但到了隋唐以后,就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个系列。
白瓷的发展,为后世的瓷器绘画装饰,打下了素洁的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