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门调研工作方法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部门调研工作方法谈
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作者:姚庆江
人们常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实际上,调查研究也是党的一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是保证科学决策、实行正确领导的基本条件,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
对组工干部来讲,调查研究是提高能力的必修课程,成长进步的最好平台。
善于调查问题的人,视野就开阔,站位就高;善于研究问题的人,思维就敏捷,富有见解。
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字综合能力、培养战略思维习惯、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下面,我结合近年来开展组工调研的一些感受,就如何做好组织部门调研工作,从技术层面上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如何选题立项——念好三字真经,充分体现调研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调研工作成功的一半)古人写文章讲究的是要先破题,确定文章的主旨。
我们搞调研首要的是要选好课题。
调研题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调研的价值,关系到调研的成败。
好的选题,意味着调研成功了一半。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题?选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的理解,就是要念好“高”、“准”、“快”这三字真经。
(一)立足一个“高”字,提高调研工作的前瞻性。
调查研究必须占领至高点,找准定位,才能抓住根本,有所作
为。
所谓“高”,就是要站位全局,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紧紧围绕党委的重大部署和阶段性中心任务来谋划和推进调研工作。
俗话说,“身在兵位,胸为帅谋。
”我们虽然不是领导,但要具有领导的眼光和水平,要做到“小干部,议大事”,把自己想象为管党书记、组织部长,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想领导之所想,又要想领导之未想,做到大局指向哪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把调研工作聚焦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大事要事上,聚焦在对全局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情况新问题上,切忌在与大局无关的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在远离中心工作的小问题上做文章。
当前,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我们只有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倾向性的问题去开展调查,才能充分体现出调查研究的重要价值。
(二)把握一个“准”字,提高调研工作的针对性。
调查研究的价值在于服务领导决策,推动工作落实,引领工作创新。
所谓“准”,就是要坚持贴近工作,贴近基层,想部里之所想,谋部里之所需,努力做到组织工作推进到哪里,调研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不断提高调研工作的“命中率”。
那么如何做到选题“准”呢?我认为,一是要根据组织工作的重点来选题。
调研工作要善于抓重点,特别要善于抓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重要问题。
什么都想研究,什么都搞不深透,结果欲速则不达。
二是从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题。
结合热点搞调研,就能增强调研工作的力度,提高调研工作的威
信。
抓热点不是跟着现象跑,而是要从一些比较敏感而又关系重大的问题中提炼选题。
三是结合组织工作的难点来选题。
要抓住那些反复出现但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一种现象反复出现,说明它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努力解决却又没有解决好,说明对其中的规律还缺乏科学认识,还没有参透悟透,这正是需要我们去调研的地方。
(三)突出一个“快”字,提高调研工作的时效性。
调查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出思路出对策,对时效性要求极高。
所谓“快”,就是要送“及时雨”,不放“马后炮”,要着眼于工作需要,实施同步调查研究,及时提供决策参考。
有句广告语“男人简单就好”,我们在确定选题时,要多做一些“短”、“平”、“快”的课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题化小,小题深作,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从一点突破,就能获得较为宏观的效果。
我们还可把一些大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分期分批开展调研,及时推出阶段性调研成果,最后把若干小课题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市第三次党代会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也是一项新课题。
这个课题很大,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提出新格局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义”、“新格局的基本特征和目标任务”、“构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等若干子课题,开展系列调研,形成总体报告,最后成功破解这一难题。
二、如何开展调研——把握三个环节,切实遵循调研规律科学运用调研方法(调研工作的技术支撑)
从调研程序上看,完成每篇调研报告,一般都要经历“制定方案”、“调研实施”和“起草报告”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有哪些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呢?
(一)把握“制定方案”环节。
方案是调研的总体设计和“演出角本”,这一环节共有六项工作。
一是广泛占有资料。
即收集、阅读、消化有关调研课题的各种资料,包括有关文件、领导讲话、同行研究成果、背景资料等。
要明确文件精神和领导意图,了解相关课题的进展情况,熟悉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二是明确调研目标。
在消化资料基础上,要明确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什么样的课题调研成果,并把制定方案统一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进行思考和安排。
三是拟定调研提纲。
明确调研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调研要了解掌握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及时下发调研对象提前进行思考。
调研提纲所列的内容不宜太长,一般在10条以内。
四是制发调查问卷。
根据调研需要,设定若干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调查问卷。
既可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分别制定不同问卷,也可统一制发调查问卷,不同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问卷题量不宜太多,要突出需要了解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每一位调研对象都有话可说。
问卷份数要适中,既能反映出一定的指向性,又不增加过大的工作量。
五是确定调研方式。
把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结合起来,根据调研需要,科学确定调查对象,适时选取召开座谈会、
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网络调查、解剖典型、抽象分析等方式,力求方法简约,信息获取充足。
特别要注重资源整合,借助党建研究会、党校、其他党政部门等“外脑”,开展集智攻关,形成强大合力。
六是安排时间进度。
从总体上可分为调研准备、组织调查、起草报告三个阶段。
以上五项工作都属于调研准备阶段。
为了补充调研和文稿修改需要,起草报告阶段可相对长一些,约占整个调研时间的3/5。
(二)把握“调研实施”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是获取素材、发现问题、找准症结。
在调研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克服“三个不够”的倾向。
一是实事求是不够,不敢反映实情,不愿揭示矛盾,只摘花不挑刺,报喜不报忧,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
二是深入实际不够。
不是作“潜水员”,深入到社会底层、人民群众和矛盾突出的地方去了解掌握实情,而是作“观光客”,习惯于会议室听听、样板间看看,乘小车转转,满足于听汇报、捞观点、找例子,真实情况被层层过滤,掌握不到一手资料,往往是直接调研不足,间接调研有余。
三是研究提炼不够。
对素材不进行认真梳理、演绎和推理,从而提炼出思想观点,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实事求是不够,是思想作风出了问题,直接导致调研工作失实;深入实际不够,是工作作风出了问题,直接导致调研工作失准;研究提炼不够,是文风出了问题,直接导致调研工作失效。
所形成的调研成果,往往表现为“剪刀+浆糊”、“大道理+小例子”,简单拼凑,空泛议论,价值不大。
在调研实施阶段,我们要做观察事物的“千里眼”,掌握现状的“显示屏”,了解民意的“直通车”,发现问题的“预警器”,真正掌握实情,捞到干货,确保课题研究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我们可以继承中医传统,尝试“望”“闻”“问”“切”四大疗法。
一是“望”。
就是沉入到最底层,深入到群众中,新自到第一线,去看一看工作实际做得怎样,在现场蹲点中解剖典型,发现问题。
看的时候,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要让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影响自己的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必要时可查看工作记录,调阅原始资料,既看调研对象主动安排的地方,也要看调研对象没有安排的地方,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虚假现象所迷惑,真正做到身入心入,心知肚明。
二是“闻”。
听的对象既要有领导干部,也要有一般干部,既要有专家学者,也要有基层群众。
既要听经验介绍,还要听问题反映。
一般情况下,领导干部讲经验讲成绩较多,善于从宏观层面去认识和把握问题,但往往不能直面社会矛盾。
专家学者前瞻性意识较强,往往能够把握事物的正确走向,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也较为理性,但提出的对策建议往往不能落到实处。
一般干部和基层群众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分析问题也不乏真知灼见,但往往带有一种情绪化、个人化的东西。
对调研对象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我们要客观分析,合理吸纳,不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张。
三是“问”。
调研对象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情况。
他们讲的话,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这就需要我们循循善诱,不耻下问,把问题引导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上来,把真相搞清楚,把问题弄明白。
问的时候,要一语中的,抓住要害,不要让对方言词闪烁,顾左右而言它,但要注意语气和缓,让对方能够接受。
问的同时,不要放过细枝末节,要善于从对方谈话的内容中发现问题,反复追问,刨根究底,力求把握事物全貌。
四是“切”。
就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是作被动的看客和受众,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与调研对象一起讨论,对掌握的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把脉,探索分析事物背后的真实原因,与调研对象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打消调研对象的各种顾虑,让他们感觉到你不仅是来了解情况的,更是来解决问题的,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朋友,从而给你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你了解到更多真实的东西。
(三)把握“起草报告”环节。
调查研究大体上有一个规律性的过程,就是“掌握情况,提出对策”。
掌握情况是调查,提出对策是研究。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通过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梳理、演绎和推理,从中挖出“真金白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而提炼出符合实际情况、思想深刻、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对策措施。
这一环节,要重点把握三个问题。
一是注重报告的思想性。
组工调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调研工作中也有党性。
调研报告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观点正确和见解独到上,组织工作的调研,观点正确是调研报告的政治灵魂,同时见解独到才能避开人云亦云,真正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要坚决防止坐而论道、无的放矢,做不关痛痒的表面文章。
提出的对策建议,一定要少讲“普通话”,多讲“地方话”,少搞“大路货”,多搞“土特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正确分析调研素材。
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要做到“四个坚持”。
要坚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不戴“有色眼镜”,不搞先入为主,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更不可从领导的个人好恶出发来看问题;要坚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对调查得来的各方面情况,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精加工,在较为广阔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要坚持上情与下情的有机统一,使调研成果特别是提出的对策建议,既符合上级有关精神,又切合本地实际,多出对上能进入决策,对下又易于操作落实的成果;要坚持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目光高远,视野开阔,有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善于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眼于整个党的建设,放眼于整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能就组织工作谈组织工作。
三是选取恰当表达方式。
调研报告作为一种公文,有相对固定的表达形式,但也要讲究形式优美、文字流畅、有一
定的可读性。
好的调研报告,总是语言生动,说理透切,见解深刻,让人过目不忘。
毛泽东同志80年前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至今仍不失一篇调研范文,读起来总是让人感到那么亲切。
从报告的框架结构看,一般可分为“做法特点”,“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三大部分。
在此基础上,可作上下左右的延伸,涵盖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总体思路等内容,这是调研报告的常见套路。
但也有少数调研报告打破了这种框架结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每个问题都包含这三大部分,对每个问题都进行追踪研究,整个调研报告就是由若干问题串联起来的,这种调研报告的主题必须是明确的,问题都是围绕主题提出来的。
如果调研报告主要是用于媒体发表,还要注意研究媒体文章的表达方式。
从报告的语言文字看,可引用少量的名言警句、乡土俚语,力求报告生动鲜活,可读性强,但要注意不能损害调研报告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四是坚持反复修改打磨。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
”报告初稿出来后,如果时间充裕,可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必然会发现很多问题。
我们还要组织专家和同行进行反复讨论、精雕细琢,力求字字珠矶、字字见血,经过多次修改后,最后报送领导审定。
特别是市委组织部每年下达的重点调研课题,完成时间长达7-8个月,更应反复修改打磨,反映出你们区县
的真实水平。
调研报告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把问题对策把握得更准,才能够多出精品力作。
三、如何转化成果——开辟三个渠道,不断增强调研工作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调研工作的最后归宿)开展调研工作,不是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如果我们只重调研而不重对成果的转化运用,调研工作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要拓宽调研成果转化渠道,推动调研成果多角度转化,努力实现调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一)转化为工作决策。
坚持边研究课题,边着手成果转化,将调研中掌握的基本情况和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影响领导的思维判断,运用到工作决策中,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二)转化为工作举措。
将课题成果的创新性举措和意见建议,合理吸收到领导讲话稿中,提供给有关业务科室,从而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举措,落实到基层单位的实际行动中。
(三)转化为制度文件。
一般情况下,每当出台一项制度文件,都要开展相关专题调研。
这种调研,本身就是为制定制度文件服务的。
课题成果的主要观点和重点举措,都应体现在制度文件之中,并得到贯彻落实。
四、如何提高能力——修炼三项真功,始终把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作为“第一追求”(调研工作的能力保障)
调查研究是组工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项工作。
我们只有在平时把刀磨亮了磨快了,修炼成了一支笔,就能“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发挥调查研究的最大效用。
我认为,做好调研工作,平时要炼好“模仿”、“善思”、“凝静”这三项真功。
(一)模仿之功。
我们常说,偷一个人的思想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就是研究。
做调研工作,必须充分借鉴和参考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借鉴、参考和思索中激起灵感的火花。
我们可以把历年编撰的组工调研文集找出来,不时的去翻阅一下,看一看人家是怎样确定选题,怎样谋篇布局,又是怎样提炼观点,怎样组织材料的。
最初可能是模仿人家的框架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是简单的剪切粘贴,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念、找到了独特的视角,有了自己的思考,最后就是羽化成蝶、破茧重生了。
(二)善思之功。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思考,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思考。
而我们从事的调研工作,偏偏是需要思考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习性,一种每天必做的功课。
平时要多做有心人,多收集材料,多琢磨工作,多思考问题,要不断强化创新型思维训练,切实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要有一种“卧听雨阑珊,思绪枕黄梁,愁到晓鸡鸣,岁月如针芒”的精神,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才能在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来。
(三)凝静之功。
调研工作,蕴藏着智慧,饱含着艰辛,凝结着心血,是一件“苦差事”。
我们也许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只是因为呆在这个位置上,不得不去做而已。
其实一个人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好,那不叫本事;把自己讨厌的事情做好做成功,那才叫真本事。
做调研工作,离不开才情的铺垫,少不得真情的渗透。
我们要以“痛并快乐着”的情愫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境界,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态,把吃苦与奉献视为一种生命常态,善于在苦与累中磨练意志和品质,做到凝神静气,心无旁骛,才能找到奋进的感觉和精神的支点,才会收获“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文章苦后甜”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