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七年级《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达的无奈与闲适交织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意境。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去领略那独特的诗情画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滁州西涧是滁州城外的一处风景胜地,诗人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精读诗歌,赏析品味1、理解诗歌的大意独怜幽草涧边生:我唯独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树丛深处还有黄鹂在婉转啼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变得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2、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引导学生思考:幽草生长在涧边,无人关注,却依然生机勃勃。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教学准备:1.课件、录音机;2.诗人杜牧的简要介绍;3.《滁州西涧》的诗歌全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美感的兴趣和注意。

Step 2: 了解诗人杜牧 (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执着描述。

Step 3: 学习诗歌《滁州西涧》 (1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滁州西涧》的音频录音,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Step 4: 分析诗歌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包括:-描写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表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和感受;-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Step 5: 创作诗歌 (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观察,结合《滁州西涧》的写作特点,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Step 6: 分享和点评 (15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并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Step 7: 总结与展望 (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杜牧的诗歌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了解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对经典诗歌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七年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独怜”“幽草”“深树”等。

学习并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恬淡闲适的心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如绿草如茵的河畔、潺潺流淌的小溪、茂密的树林等,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然后提问:“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韦应物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滁州西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独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幽草、涧边、黄鹂、深树、春潮、野渡、舟横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深、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问:“诗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幽草”“深树”是静态描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

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

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

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时间: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

教学过程:一、读准字音:( ) ( )滁.州西涧.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四、诗句赏析背景介绍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

(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

“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寂寞,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胸襟的衬托。

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言志,同时也为后两句诗写诗人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理想作铺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写春潮带雨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情景。

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动中有静,“急”与“横”,动与静映照,清丽如画。

(从寄寓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动与静之中,不动声色地表述了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迹。

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

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

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2023年《滁州西涧》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诗歌并能读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

3、能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和作用,并能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时间:教学0.5课时,学生自读、理解、质疑0.5课时。

教学过程:一、读准字音:( ) ( )滁.州西涧.二、划分朗读节奏并反复诵读(“/”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理解下列词语含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全诗大意。

独怜.幽草涧边生四、诗句赏析背景介绍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写出了滁州西涧清幽疏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

(从寄寓的角度来说)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深”字既写出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也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

“独怜幽草涧边生”写静景,体现的是诗人甘于寂寞,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高尚节操和恬淡胸襟;而“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声衬静,是对趋炎附势,居高媚上的仕宦世态的否定,也是对诗人恬淡胸襟的衬托。

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言志,同时也为后两句诗写诗人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理想作铺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写景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写春潮带雨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情景。

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动中有静,“急”与“横”,动与静映照,清丽如画。

(从寄寓的角度来说)作者在这动与静之中,不动声色地表述了在急剧变化潮流中寻求自由和宁静的心迹。

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对“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分析。

(2)理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展现的画面和传达的诗人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滁州西涧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滁州西涧的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滁州西涧》。

2、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强调他的诗歌风格以恬淡、自然为主。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

(3)逐句翻译诗歌,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诗。

提问:诗人为什么“独怜”幽草?幽草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黄鹂的叫声给这一画面增添了什么?总结:这两句诗以动衬静,用黄鹂的鸣叫声衬托出涧边幽草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能够把握《滁州西涧》的整体情感。

3.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4.发掘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告诉学生如何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

2.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写作等方式来把握《滁州西涧》的整体情感。

3.强调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4.让学生认识和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

2.如何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3.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展示图片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滁州西涧》的世界。

第二步:整体理解1.教师分段朗读《滁州西涧》,让学生听取内容,理解大意。

2.教师带领全班阅读《滁州西涧》,并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词汇的含义,如“涧”、“烟笼寒水月笼沙”等。

–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如“山回路转不见君”、“人生若只如初见”等。

3.教师用互动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步:情感表达1.教师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或个人内进行写作,就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表达。

3.教师可以在课后随机挑选学生的作品进行诵读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迎接挑战和展示自己。

2.学生参与讨论、展示作品、互动问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

3.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本文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认识关于《滁州西涧》的历史背景;2.通过文本阅读,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能初步分析文本的主题和艺术技巧;3.能够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深入理解文本,发掘细节,全面理解文本内涵和意义;4.能够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运用各种文学修辞手法,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2.教学难点:发挥创造性思维,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高峰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唐诗唐曲唐文,井井有条,文学格调和诗歌情调都常常处于一个优美典雅的境界。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名篇,讲述了韩愈在滁州游览西涧时的经历。

在《今古文选》中,《滁州西涧》被收入在唐代散文之中,被誉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与梓州司马贺说》并列“唐宋八大家”。

(2)文本导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巷陌阑干数鳞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韩愈曾游滁州西涧,为游人所忘,于是在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的大好山河中,却爱慕或幽或怪、虚无飘渺的幽草、黄鹂,有着枕上无尘之境的崇高意境。

(3)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结合文本阅读,可以利用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来深入了解《滁州西涧》的背景和历史文化遗产。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师生互动、生动有趣的布置,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对唐代文学及《滁州西涧》的认知程度。

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你们觉得唐代文学有哪些特点?•知道《滁州西涧》是什么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曾经发现过周围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2)文本分析及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可以使用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上课讲解、朗读诗篇、讨论文本,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滁州西涧 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 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学情分析】《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中时见秾丽,淘洗锤炼而又生机活泼,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步入晚年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而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品读诗歌1. 师范读诗歌2.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五、诗歌赏析1独怜幽草涧边生1. 独:独自。

教学设计1: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1: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整体感悟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三、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注释】1.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3)了解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2)诗文意境的理解;(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分析诗文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书写诗文中的关键字词;(2)选取诗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5.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文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2. 深入了解诗人韦应物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能力;3.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继续介绍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强调《滁州西涧》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诗文解析: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文化拓展:介绍中国古代文人对滁州西涧的吟咏,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滁州西涧韦应物》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滁州西涧韦应物》教案、教学设计
3.小组竞赛
开展小组竞赛,评选出最佳诗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提高写作效率。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所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诗歌的韵律、意象、寓意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情感教育
强调诗人在《滁州西涧》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1.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课文内涵。
2.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关注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诗歌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探索欲望。然而,对于《滁州西涧韦应物》这样一首具有较高意境和深刻寓意的古诗,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5.以课文为蓝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领略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品味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4.理解诗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培养坚强、乐观的品质。
5.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课堂讨论,培养思维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教案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滁州西涧》教案人教(部编版)
4.分析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滁州西涧》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加强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能力,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滁州西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描绘手法和意境。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滁州西涧》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热情。通过这次教学,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学生需要掌握“涧、幽、树、花、鸟”等生字的正确读写,并理解“幽静、野渡、无人、自横”等词语的含义。
-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感受古诗的审美情趣。
举例:《滁州西涧》中“幽静”一词,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指的是一种宁静、清幽的自然环境,进而体会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学生对一些生字的笔画、结构掌握不够准确,如“涧”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
-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古诗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可能不够了解,影响对古诗的深入理解。
举例:在讲解“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时,教师需要解释“野渡”一词所蕴含的意境,即郊外无人管理的渡口,以及“舟自横”所表达的自由、随性之意,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滁州西涧》;•理解诗歌的结构与意义,分析《滁州西涧》中运用的诗歌手法;•能够感受诗歌的美,在欣赏《滁州西涧》的过程中,领略唐代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概述;•李白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李白《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诗歌结构分析;•诗歌意义探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用图片展示唐代文学代表人物、时代特征等,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40分钟)2.1 唐代文学概述•概述唐代文学的时代背景、特点,包括对诗歌、散文、曲艺等方面的讲解。

2.2 李白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讲述李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重点介绍《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3 李白《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讲解《滁州西涧》的原文,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分析中文翻译,解释其中的意思。

2.4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滁州西涧》的诗歌结构(体裁、韵律、押韵);•分析诗歌语言表达、意象等方面。

2.5 诗歌意义探讨•针对《滁州西涧》的主题、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

3.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对《滁州西涧》的感悟和理解。

4.巩固(15分钟)•练习: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再写一篇《滁州西涧》的阐释;•提问: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对《滁州西涧》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思维评价•了解《滁州西涧》的历史景观,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诗歌的结构和意义,能够分析《滁州西涧》中的诗歌手法;•感悟《滁州西涧》的美,提升个人审美观。

2.情感评价•关注文学、艺术的情感获得;•学生在阅读《滁州西涧》时,感受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心。

3.行为评价•学生认真听讲、思路清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做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对于《滁州西涧》的感悟与理解。

五、教学方式•大班课、小组讨论、个人写作、展示等。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如何从诗文中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滁州西涧风景区。

(2)简介诗人韦应物:唐朝诗人,官至江州刺史,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3)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韦应物的诗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滁州西涧》,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解析诗文:(1)解析典故: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诗中描绘的景色正是他在江州任职期间所见的滁州西涧。

(2)解析意象:春潮带雨、野渡、无人舟自横等。

(3)解析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诗文内容,《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强调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启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滁州西涧(韦应物)教学设计一、诗歌背景介绍《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描绘了滁州西涧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二、诗歌解读与赏析1. 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

这一句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景色,用“独怜”强调了诗人对这片幽静草地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2. 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表达了诗人眼前的景象,草地上飘荡着黄鹂的歌声,给人带来柔和而美好的感觉。

3. 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

这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潮涌动,雨水带来了新生命,也带来了春天的狂热与迅疾。

4. 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最后一句表现出了滁州西涧的宁静之美,没有人在这里过渡,只有一艘孤独的船横在水面上。

通过以上几句诗,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滁州西涧美景的追求和喜爱,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课堂教学设计1. 目标:通过学习《滁州西涧》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传达情感的方式。

2. 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内容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歌,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滁州西涧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该地的好奇,了解学生对乡土情感的体验。

(2)诗歌赏析:学生根据提供的诗歌文本,独立阅读,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后,针对每一句进行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3)诗歌鉴赏:播放一段滁州西涧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借助视听感受,并与诗歌进行对照,深入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4)学生表达:分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追求。

(5)合作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论。

(6)反思总结:通过整理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课堂体验,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欣赏的要点和技巧。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第一篇:古诗滁州西涧-教案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品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

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⑸生:一作“行”。

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⑺春潮:春天的潮汐。

⑻野渡:郊野的渡口。

⑼横:指随意飘浮。

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跟随唐玄宗出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同乡认为他是祸行而苦。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职,开始立志读书,常“焚香扫地而坐”。

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了解诗的背景及作者韦应物的生平。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2)领略古代诗人的才华,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诗的背景及作者韦应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分享学习生词和句子的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景象。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滁州西涧》。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诗文的理解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自然景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的意境。

3.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类似诗作,让学生比较分析,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滁州西涧教案初中

滁州西涧教案初中

滁州西涧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滁州西涧》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教学重点:1. 课文的解析和理解。

2. 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和感悟。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学生对古诗词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课文《滁州西涧》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

3. PPT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滁州西涧的背景,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导入课文学习。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解析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如动静结合、远近对比等,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4.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谐共处的追求。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关注自然环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或写作练习,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 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滁州西涧》,使学生了解了滁州西涧的背景,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滁州西涧》教学设计(共含20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急、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分享了《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欢迎同学们来阅读!
【课标与教材分析】
1.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教材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行背诵和默写。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歌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评价】
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展示,并评价书写。

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行评价。

小组展开诵读比赛,感悟诗情。

【教学方法与媒体】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一、构建动场:
学生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

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还令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借助以上的五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对诗句中春意盎然的涧边景色和凄凉的野渡晚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诗作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明确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