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温里药PPT优选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课件2.温里药
THANKS
择使用。
03
温里药的应用
温中散寒
总结词
温中散寒是指温里药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脾胃不和引起的症 状。
详细描述
温中散寒是温里药的主要应用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 引起的胃痛、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通过温里药的 温热性质,可以温中散寒、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缓解 疼痛。
温肾助阳
总结词
温肾助阳是指温里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引起的症状。
不宜与解表药同用
温里药与解表药同用会影 响解表药的发散作用,降 低药效。
不宜与滋补药同用
温里药与滋补药同用可能 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药 效。
孕妇慎用
01
温里药多有活血通络之效,孕妇 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特别 谨慎。
02
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咨询医生 意见,以确保母婴安全。
小茴香
0标1题
小••茴香文文是字字伞内内形容容科植物 茴•香的文干字燥内成容熟果实
• 文字内容 ,具有散寒止痛、理
气和胃的功效。
02
小茴香在临床上常用 于治疗少腹冷痛、痛 经闭经以及胃脘胀痛
等症状。
03
小茴香含有挥发油等 成分,具有抗炎、抗 菌等作用,对胃肠道 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04
小茴香的炮制方法有 盐小茴香等不同形式 ,可根据临床需要选
中药学课件2-温里药
$number {01}
目录
• 温里药的概述 • 温里药的常见种类 • 温里药的应用 • 温里药的注意事项
01
温里药的概述
温里药的定义
温里药
指具有温里散寒、温通经脉、温 阳散寒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里 寒证的药物。
中药学PPT课件 温里药
板桂 油板桂 企边桂 桂通
附子
力峻猛,功擅回阳救逆,为 治亡阳证之第一要药。
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力稍缓,又引火归元,善治 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 并温通经脉,治寒凝血瘀等。
干姜
干姜
1.温中散寒:本品辛热燥烈,既祛脾胃之寒邪, 又助脾胃之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
(1)中焦实寒证。如二姜丸。 (2)中焦虚寒证。如理中丸。
(1)久病伤阳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 证。如四逆汤。 (2)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
2.补火助阳:本品辛热温煦,能温一身阳气, 善治肾、脾、心阳虚诸证。
(1)肾阳虚衰。如右归丸。 (2)脾肾阳虚水肿。如真武汤。 (3)脾肾阳虚腹痛、吐泻。如附桂理中丸。 (4)阳虚外感风寒。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3.散寒止痛:可治风寒湿痹,尤善治寒痹痛剧 者。如甘草附子汤。
吴茱萸
吴茱萸
1.散寒止痛: 本品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 之郁滞,为治寒滞肝脉诸痛所常用。
(1)厥阴头痛。如吴茱萸汤。 (2)寒疝腹痛。如导气汤。 (3)冲任虚寒、血瘀痛经。如温经汤。
(4)寒湿脚气肿痛。如鸡鸣散。
2.降逆止呕:本品有温中散寒、疏肝下气止 呕之效,为治呕吐吞酸之要药。 (1)胃寒呕吐。
(2)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如左金丸。
3.助阳止泻:用于五更泄泻。如四神丸。
公 丁 香
丁
母
香
丁
香
丁香
1.温中降逆:本品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 (1)胃寒呕吐、呃逆。 (2)脾胃虚寒吐泻食少。
2.补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之阳痿、腰膝酸痛 等证。
使用注意:畏郁金。
小茴香
大茴
八 角
小茴香
1.散寒止痛:本品善治下焦寒凝气滞诸证,尤 为治寒疝腹痛之要药。 (1)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如天台乌药散。
温里药(中药学)ppt课件
⒉理气和中
⒈散寒止痛
治脾胃虚寒,胃失和
降,食少呕吐,脘腹
治寒滞肝脉,寒疝腹
冷痛,配香附,干姜、
痛,配乌药、肉桂、
木香等同用。
沉香等药,如暖肝煎。
温里药(中药学)
16
小茴香为伞形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成 熟果实,药力较强。
大茴香为木兰科常绿 小乔木八角茴香的成 熟果实,药力较弱。
温里药(中药学)
17
肉桂
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
温里药(中药学)
14
吴茱萸Evodia Fruit
有小毒
⒈散寒止痛
辛散疏肝,苦降下气,温热 助阳,能中温脾胃,下暖肝 肾长于止痛止呕。为肝胃虚 寒气逆,脾肾阳虚泄泻及寒 疝腹痛之要药。
治肝气上逆,厥阴头痛,呕吐涎沫,配人参、生姜、 大枣同用,如吴茱萸汤。 治寒滞肝脉,寒疝腹痛,配川楝子、小茴香、木香等。
为治疗脾肾阳虚泄泻证的一种方法。
温里药(中药学)
3
附子Prepared Aconite Root
大辛大热,纯阳燥烈,功专补火 助阳,消散阴寒,能助心阳、温 脾阳、暖肾阳,又善散寒止痛, 回阳救逆。故凡上下内外,果有 真寒无所不用。
温里药(中药学)
4
功效与临床应用
⒈回阳救逆
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症见四肢厥冷,冷汗不止, 脉微欲绝等,亡阳欲脱者,配干姜、甘草,如四逆 汤。
⒉温中止呕
治中焦虚寒,脘腹呕逆,配半夏、干姜等药。 治肝火犯胃,胁痛吞酸,配黄连同用,如左金 丸。
⒊助阳止泻
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配五味 子 、温补里药骨(中药脂学) 、 肉 豆 蔻 , 如 四 神 丸15。
小茴香Common Fennel Fruit
常用中药—温里药(方剂学课件)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草麻黄
吴茱萸
【用法用量】
• 煎服, 2 ~ 5g 。外用适 量。
吴茱萸
【注意事项】
•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 ,故不宜多用、久 服。阴虚 有热者忌用。
干姜
【基原】
• 源于《神农本草经》。 •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 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 湖北等地。均系栽培。
干姜
草麻黄
干姜
药性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1 温中散寒 2 回阳通脉 3 温肺化饮
干姜 【临床应用】
1.温中散寒—腹痛、泄泻、呕吐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 中 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草麻黄
肉桂 【临床应用】
3.温通经脉 寒痹腰痛、胸痹、阴疽
本品辛散温通,能行气血、运经脉、散寒 止痛。
寒痹腰痛+独活、桑寄生、杜仲 胸痹心痛+附子、干姜、川椒 阴疽+鹿角胶、炮姜、麻黄 闭经、痛经+当归、川芎、小茴香
草麻黄
肉桂 【临床应用】
4.引火归元—虚阳上浮诸证 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下元虚衰所致上 浮之虚阳回归故里
肉桂 【临床应用】
1.补火助阳 阳痿,宫冷
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之品,温补脾肾 ,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 守而不走,为补火助阳之要药。
草麻黄
肉桂 【临床应用】
2.散寒止痛 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单用或+干姜、高良姜 肾阳虚腹痛呕吐、四肢厥逆+附子、人参、干姜 寒疝腹痛+吴茱萸、小茴香
•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 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 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 、泥沙,习称“泥附子”,加 工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 附 片等规格。
吴茱萸
【用法用量】
• 煎服, 2 ~ 5g 。外用适 量。
吴茱萸
【注意事项】
•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 ,故不宜多用、久 服。阴虚 有热者忌用。
干姜
【基原】
• 源于《神农本草经》。 •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 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 湖北等地。均系栽培。
干姜
草麻黄
干姜
药性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
1 温中散寒 2 回阳通脉 3 温肺化饮
干姜 【临床应用】
1.温中散寒—腹痛、泄泻、呕吐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 中 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草麻黄
肉桂 【临床应用】
3.温通经脉 寒痹腰痛、胸痹、阴疽
本品辛散温通,能行气血、运经脉、散寒 止痛。
寒痹腰痛+独活、桑寄生、杜仲 胸痹心痛+附子、干姜、川椒 阴疽+鹿角胶、炮姜、麻黄 闭经、痛经+当归、川芎、小茴香
草麻黄
肉桂 【临床应用】
4.引火归元—虚阳上浮诸证 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下元虚衰所致上 浮之虚阳回归故里
肉桂 【临床应用】
1.补火助阳 阳痿,宫冷
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之品,温补脾肾 ,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 守而不走,为补火助阳之要药。
草麻黄
肉桂 【临床应用】
2.散寒止痛 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单用或+干姜、高良姜 肾阳虚腹痛呕吐、四肢厥逆+附子、人参、干姜 寒疝腹痛+吴茱萸、小茴香
•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 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 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 、泥沙,习称“泥附子”,加 工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 附 片等规格。
《中药温里药》课件
温里药对男性肾功能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能够提高性功能和生殖能力。
温里药的应用
温里药在疾病中的应用
温里药在多种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 感冒、内分泌不平衡、女性生殖系统问题、 神经衰弱、消化道问题、血液系统问题、免 疫力问题和心血管问题。
温里药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温里药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应用 于五脏六腑疾病的辨证论治和药方配伍。
结语
中药温里药的总结
中药温里药可以起到温暖身体和调理身体的作用,对人们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 义。
《中药温里药》PPT课件
中药温里药PPT课件旨在介绍中药温里药的背景、功效、应用、注意事项和结 语,展示其对身体的调理作用和重要意义。
背景介绍
中药温里药的定义
中药温里药指的是能够温暖人体内部,调理身体的中药类别。
历史渊源
温里药在中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源于古代中医师的智慧和经验。
温里药分类
根据中药性能和功效的不同,温里药可以分为多个子类别。
温里药的功效
1 温中散寒
2 活血化瘀
中药温里药具有温中 作用,能够驱散寒气, 提高体内温度。
温里药能够促进血液 循环,改善血液凝固 和循环不畅等问题。
3 祛风除湿
温里药对风湿性疾病 有一定的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够 减轻关节疼痛和身体 湿气的问题。
4 健脾暖胃
5 补肾壮阳
温里药对脾胃功能有着良好的调理作用, 可以提高消化能力和吸收营养的效果。
温里药的注意事项
1 食用量问题
2 使用禁忌
使用中药温里药时,要注意合理的使用 剂量和药物浓度。
温里药在一些特定的身体状况下是禁止 使用的,需要遵循相关禁忌。
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
202X
第七章 温里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
概说
CONTENTS
01 【含义】 02 温里祛寒 03 治疗里寒证 04 又名祛寒药 05 【功效】 06 温里祛寒〔温里散寒〕
【主治】
寒实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里寒证
(寒邪直 ※里寒证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沉而细
中脏腑, 或阳气虚
虚寒证
添加标题 孕妇慎用。
附子
功 一
一
一
痛寒 . 者凡 以上 阳 . 亡 .
剧凝 散 均肾 散助 虚 补 阳 回 者疼 寒 可、 寒心 证 火 证 阳 .痛 止 应脾 ,阳 . 助 . 救
效 主
之 痛 用、 下以
证
.心 补通
阳
逆治
.
诸 肾脉
尤
脏 阳,
善
阳 益中
治
气 火温
寒
衰 .脾
痹
弱
阳
运用
一.特点:本品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凡寒实、阳虚、亡阳之证咸宜。 二.本品有毒,经炮制后方可入药,故一般不用“附子”作为处方用名,当用“附片”、“熟(制)附子”等。 三.先煎久煎30~60分钟,或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四.孕妇忌用。 五.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六.本品附乌头而生,故名。
. 功 效 比 较 : 附 子 与 肉 桂 、
及 主 治 .
. 掌 握 温 里
药
的
含
义
、
功
效
【 学 习 要 点 】
——
——
四
三
三
丁 香 畏 郁 金
——
肉 〔 官 〕 桂 畏
贝附 母子 、 白 蔹反 、半 白夏 及、
第七章 温里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
概说
CONTENTS
01 【含义】 02 温里祛寒 03 治疗里寒证 04 又名祛寒药 05 【功效】 06 温里祛寒〔温里散寒〕
【主治】
寒实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里寒证
(寒邪直 ※里寒证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沉而细
中脏腑, 或阳气虚
虚寒证
添加标题 孕妇慎用。
附子
功 一
一
一
痛寒 . 者凡 以上 阳 . 亡 .
剧凝 散 均肾 散助 虚 补 阳 回 者疼 寒 可、 寒心 证 火 证 阳 .痛 止 应脾 ,阳 . 助 . 救
效 主
之 痛 用、 下以
证
.心 补通
阳
逆治
.
诸 肾脉
尤
脏 阳,
善
阳 益中
治
气 火温
寒
衰 .脾
痹
弱
阳
运用
一.特点:本品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凡寒实、阳虚、亡阳之证咸宜。 二.本品有毒,经炮制后方可入药,故一般不用“附子”作为处方用名,当用“附片”、“熟(制)附子”等。 三.先煎久煎30~60分钟,或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四.孕妇忌用。 五.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六.本品附乌头而生,故名。
. 功 效 比 较 : 附 子 与 肉 桂 、
及 主 治 .
. 掌 握 温 里
药
的
含
义
、
功
效
【 学 习 要 点 】
——
——
四
三
三
丁 香 畏 郁 金
——
肉 〔 官 〕 桂 畏
贝附 母子 、 白 蔹反 、半 白夏 及、
中药学PPT课件:温里药
救急药中多用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 干姜偏入脾经气分,兼通心阳;肉桂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 兼交心肾。
桂枝、肉桂
二者均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桂枝:为肉桂树之嫩枝。性调达,气薄,发散风寒,长于解表, 既走表又走里。桂枝通行力较强,温通经络,善走四肢,横行肢节, 尤以肩臂肢节疼痛为宜;温暖胞宫,用于血寒经闭、痛经、月经不调 较肉桂更常用; 肉桂:为肉桂树之树皮,性热,气厚,专攻走里。补肾壮阳,引 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肉桂温肾壮阳,散寒止痛用量可稍大,而鼓 舞气血生长,引火归元,通阳化气用量宜少。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 胃下垂、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有良好的效果。还用于治疗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暴发型流脑、中 毒性肺炎、败血症等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及妇科 手术外伤引起的大出血及严重的呕吐腹泻,急性病大汗引起的大量脱 水所造成的低血容量休克等。
吴茱萸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接近 成熟的果实。
吴茱萸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性能特点】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 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故本品能治寒疝腹痛,厥阴 头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
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并能回阳通 脉,守而不走,虽力弱但与附子相须为用可用于亡阳证;还能温肺化 饮。
附子、肉桂:又味甘而大热,禀性纯阳,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 内彻外达,能升能降,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寒湿痹痛;二 者又都能补火助阳,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附子作用迅速急烈, 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能救阴中之阳”,为回阳救逆第一 品药。肉桂作用浑厚和缓,守而少走,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又能 引火归原,以息无根之火,“能救阳中之阳”,且温通经脉,用治虚 阳上浮、胸痹、阴疽流注、闭经痛经。
桂枝、肉桂
二者均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桂枝:为肉桂树之嫩枝。性调达,气薄,发散风寒,长于解表, 既走表又走里。桂枝通行力较强,温通经络,善走四肢,横行肢节, 尤以肩臂肢节疼痛为宜;温暖胞宫,用于血寒经闭、痛经、月经不调 较肉桂更常用; 肉桂:为肉桂树之树皮,性热,气厚,专攻走里。补肾壮阳,引 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肉桂温肾壮阳,散寒止痛用量可稍大,而鼓 舞气血生长,引火归元,通阳化气用量宜少。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 胃下垂、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有良好的效果。还用于治疗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暴发型流脑、中 毒性肺炎、败血症等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及妇科 手术外伤引起的大出血及严重的呕吐腹泻,急性病大汗引起的大量脱 水所造成的低血容量休克等。
吴茱萸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接近 成熟的果实。
吴茱萸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性能特点】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 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故本品能治寒疝腹痛,厥阴 头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
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并能回阳通 脉,守而不走,虽力弱但与附子相须为用可用于亡阳证;还能温肺化 饮。
附子、肉桂:又味甘而大热,禀性纯阳,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 内彻外达,能升能降,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寒湿痹痛;二 者又都能补火助阳,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附子作用迅速急烈, 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能救阴中之阳”,为回阳救逆第一 品药。肉桂作用浑厚和缓,守而少走,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又能 引火归原,以息无根之火,“能救阳中之阳”,且温通经脉,用治虚 阳上浮、胸痹、阴疽流注、闭经痛经。
七讲温里药PPT课件
剂量控制
温里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而定。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控制好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
1 2 3
孕妇慎用
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特别谨慎,避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如有必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温里药过敏,使用后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 用并就医。
深入研究温里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成分,揭示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 质基础,为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制剂工艺研究
优化温里药的制剂工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为临床 应用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制剂。
临床应用研究
进一步开展温里药的临床应用研究,探索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和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温里药可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引起的心悸、 胸闷、气短等症状。
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目前对温里药的成分和药 效物质基础研究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为新药研 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用机制研究
温里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正 在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揭 示其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 依据。
临床研究
温里药的临床研究不断深 入,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 了依据。
辨症施治
不同的温里药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症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使用方法
煎煮方法
温里药一般需要煎煮后服用。在煎煮前,应先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加入适量 的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一定时间,最后过滤药渣,得到药液供患者服用。
服药时间
温里药一般宜在饭前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但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 定。
温里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而定。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控制好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
1 2 3
孕妇慎用
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特别谨慎,避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如有必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温里药过敏,使用后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 用并就医。
深入研究温里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成分,揭示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 质基础,为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制剂工艺研究
优化温里药的制剂工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为临床 应用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制剂。
临床应用研究
进一步开展温里药的临床应用研究,探索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和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温里药可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引起的心悸、 胸闷、气短等症状。
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目前对温里药的成分和药 效物质基础研究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为新药研 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用机制研究
温里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正 在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揭 示其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 依据。
临床研究
温里药的临床研究不断深 入,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 了依据。
辨症施治
不同的温里药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症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使用方法
煎煮方法
温里药一般需要煎煮后服用。在煎煮前,应先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加入适量 的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一定时间,最后过滤药渣,得到药液供患者服用。
服药时间
温里药一般宜在饭前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但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 定。
中医《中药学》PPT课件-温里药
入汤剂,2~5g;外用适量。 阴虚有热者忌服,孕妇慎用。
2020/6/12
33
丁
香 《药性论》
Dingxiang
小 茴 香 《新修本草》
Xiaohuixiang
花 椒 《神农本草经》
Huajiao
丁香 为桃金 娘科常 绿乔木 丁香的 干燥花 蕾,习 称公丁 香。生 用。
小茴香 为伞形 科多年 生草本 茴香的 干燥成 熟果实 生用或 盐水炒 用。
散寒止痛。治阳痿宫冷;胃寒 呕吐呃逆; 脘腹冷痛。
山奈:辛,温。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治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2020/6/12
62
4.温助通脉:主治心肾阳虚证
(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5.回阳救逆:主治亡阳证
(四肢厥冷、汗出神疲、脉微欲绝)
2020/6/12
5
四、配伍
1.外寒内侵,表邪未解者,配发散风寒药 2.脾肾阳虚,阴寒内生者,配温补脾肾药 3.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行气活血药 4.寒湿内阻者,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 5.亡阳气脱者,配大补元气之品。
2.并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 之阳痿、宫冷。
2020/6/12
43
小茴香:
1.长于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常用治: (1)寒疝腹痛 天台乌药散 (2)睾丸偏坠胀痛 (3)经寒腹痛 小茴香、生熟香附30g,
2.芳香理气和胃:用治脘腹胀痛等
2020/6/12
44
花椒:
1.温热性大 2.并能杀虫:用治蛔虫引起的腹痛、
3
三、功用
功用:温里散寒,治里寒证: 均能温中散寒止痛:主治脾胃寒凝证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部分药物兼能 1.温肾助阳:主治肾阳虚证
2020/6/12
33
丁
香 《药性论》
Dingxiang
小 茴 香 《新修本草》
Xiaohuixiang
花 椒 《神农本草经》
Huajiao
丁香 为桃金 娘科常 绿乔木 丁香的 干燥花 蕾,习 称公丁 香。生 用。
小茴香 为伞形 科多年 生草本 茴香的 干燥成 熟果实 生用或 盐水炒 用。
散寒止痛。治阳痿宫冷;胃寒 呕吐呃逆; 脘腹冷痛。
山奈:辛,温。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治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2020/6/12
62
4.温助通脉:主治心肾阳虚证
(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5.回阳救逆:主治亡阳证
(四肢厥冷、汗出神疲、脉微欲绝)
2020/6/12
5
四、配伍
1.外寒内侵,表邪未解者,配发散风寒药 2.脾肾阳虚,阴寒内生者,配温补脾肾药 3.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行气活血药 4.寒湿内阻者,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 5.亡阳气脱者,配大补元气之品。
2.并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 之阳痿、宫冷。
2020/6/12
43
小茴香:
1.长于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常用治: (1)寒疝腹痛 天台乌药散 (2)睾丸偏坠胀痛 (3)经寒腹痛 小茴香、生熟香附30g,
2.芳香理气和胃:用治脘腹胀痛等
2020/6/12
44
花椒:
1.温热性大 2.并能杀虫:用治蛔虫引起的腹痛、
3
三、功用
功用:温里散寒,治里寒证: 均能温中散寒止痛:主治脾胃寒凝证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部分药物兼能 1.温肾助阳:主治肾阳虚证
中药药理学温里药PPT课件
(3)抗休克
附子及其复方能延长各种实 验性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和 存活率。
(4)抗心律失常
附子水溶性成分能对抗乌头碱、氯 仿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去甲乌药碱 对多种实验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有预 防和治疗作用。
(5)抗心肌缺血
对 阴虚 阳虚
证
动物 模型 影响
(1)附子可使甲亢阴虚证动 物恶化,使甲低阳虚证模型动 物改善.
统
的
影
响
吴茱萸
29
功能与主治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胃寒呕吐证、寒凝疼痛证及虚寒泄泻
主要成份
挥发油
对
(1)抗溃疡作用: (2)抗腹泻:
消
(3)解痉:
化
系
统
的
作
用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温里药
1
温里药
里寒证
因外邪入侵,直中脏腑经脉, 或自身阳气不足,寒从内生所致。
与里寒证相关的疾病
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 病变、某些神经、肌肉、关 节等炎症有关。
一
、
对
(1)强心:
温里药对心脏表现出正性肌力、正性
心
频率、正性传导作用。
血
(2)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
管
(3)改善循环:
多数温里药可扩张心脑血管,部分如
统
(3)利胆、止吐、抗溃疡
的
作
用
三
、
对
肾
上
温里药中的附子、肉桂、干姜
腺
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
皮 质
兴奋作用,促进肾上腺皮质激 素的合成。
温里药PPT优选版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中医药学概论
【用量用法】3~15g。先煎30~60分钟,口尝无麻辣感 为度。
【使用注意】 1、孕妇忌用或慎用。 2、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中医药学概论
干姜
【来源】为姜科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本品为补肾阳、通经脉、引火归元的要药。
1盐、小实茴热香【证暖、肾性阴散虚寒味火止旺痛归、。津血经亏虚】者忌辛用;、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
【主用治量 脘用腹【法冷】痛功,2~呕效5吐g。泄主泻,治虫积】腹痛,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
• 回阳的要药。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外 肾治虚湿作•可疹 喘, ,增阴 虚痒 阳强。 上浮附,眩子晕回阳救逆之功,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
主产于并马可来西减亚、轻印度附尼西子区及毒东性非沿。岸各国。
或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1采、挖实后•热主母证根、治晒阴干虚脘称火川腹旺乌、;冷津血痛亏虚,者忌呕用;吐泄泻,
中医药学概论
高良姜
【来源】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我国特产,主产 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以分枝少、色红棕 、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 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
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定义:凡能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中医药学概论
【用量用法】3~15g。先煎30~60分钟,口尝无麻辣感 为度。
【使用注意】 1、孕妇忌用或慎用。 2、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中医药学概论
干姜
【来源】为姜科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本品为补肾阳、通经脉、引火归元的要药。
1盐、小实茴热香【证暖、肾性阴散虚寒味火止旺痛归、。津血经亏虚】者忌辛用;、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
【主用治量 脘用腹【法冷】痛功,2~呕效5吐g。泄主泻,治虫积】腹痛,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
• 回阳的要药。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外 肾治虚湿作•可疹 喘, ,增阴 虚痒 阳强。 上浮附,眩子晕回阳救逆之功,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
主产于并马可来西减亚、轻印度附尼西子区及毒东性非沿。岸各国。
或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1采、挖实后•热主母证根、治晒阴干虚脘称火川腹旺乌、;冷津血痛亏虚,者忌呕用;吐泄泻,
中医药学概论
高良姜
【来源】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我国特产,主产 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以分枝少、色红棕 、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 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
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定义:凡能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为治亡阳 证要药;
n 又补火助阳,治各种阳虚证; (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补脾阳以 健运,下壮肾阳以益火,外固卫 阳以祛寒;)
亡阳证
n 散寒止痛又治寒痹证。
脾胃虚寒证
干姜 辛热
脾胃心肺
n 善温暖脾胃,为脾胃寒证的要药;
n 回阳救逆力弱于附子,治亡阳证 (附子无姜不热);
n 兼温肺化饮,治寒饮喘咳。
药材附子(白附片)
2020/10/18
9
附子
功效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2020/10/18
10
退出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1. 用于亡阳证 。
1)亡阳证:~干姜、炙甘草等。(四逆汤) 2)亡阳兼气脱:~人参;(参附汤) 3)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人参、附
子、龙骨、牡蛎,麦冬、五味子等。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小茴香
2020/10/18
2020/10/18
第一课件网
1. 定义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2020/10/18
2
1)性味归经:
多辛,温,燥烈。入肾、脾、心经。
2)作用
温里散寒,益火助阳。
2020/10/18
3
里寒证及亡阳证。
1) 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舌淡苔白等);
4.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 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术、当归、熟 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
第一课件网
2020/10/18
26
肉桂
同出桂枝 温经散寒
n 树皮入药;
n 长于温里寒,用于里寒证;
n 又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于命 门火衰证。
桂枝
寒凝血瘀诸证 (胸痹、经闭、 风寒湿痹证)
2020/10/18
11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2. 用于阳虚诸证 。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 等;(右归丸)
2)脾肾阳虚水泛:~茯苓、白术、桂枝等;(真武汤) 3)脾肾阳虚脘腹冷痛:~党参、白术、干姜等;(附子理
中丸) 4)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桂枝、人参等; 5)阳虚外感风寒:~麻黄、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 总之,凡阳虚诸证均可。
。
附子、川乌、草乌来源相似,但应给予区别。
2020/10/18
15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五、用量用法 六、使用注意 七、相似药物对比
2020/10/18
第一课件网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干姜
2020/10/18
17
干姜
功效
温中散寒 回阳救逆 温肺化饮
2020/10/18
18
退出
干姜 温中散寒 回阳救逆 温肺化饮
1. 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 。 2. 用于亡阳证 。 3. 用于寒饮喘咳。
2020/10/18
19
3~10g,煎服。
干姜
2020/10/18
退出
20
附子 辛甘大热
有毒 心肾脾
回阳救逆 温中散寒
29
吴茱萸
功效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2020/10/18
30
退出
1. 用于肝寒气滞诸痛 。 2. 用于胃寒呕吐。 3. 用于脾肾阳虚五更泄 。
吴茱萸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2020/10/18
31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2020/10/18
第一课件网 www.1k3e2
n 嫩枝入药;
n 长于散表寒,用于表寒证;
n 又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蓄水等 证。
2020/10/18
27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五、用量用法 六、使用注意
2020/10/18
28
吴茱萸
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 果实。
吴茱萸
石虎
2020/10/18
1.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证。
1)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痿、尿频等症,~熟 地、枸杞、山茱萸等;(肾气丸)
2)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面赤,虚喘,心悸,脉 数:~山茱萸、五味子;(肾气丸)
2020/10/18
25
2. 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 。
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3. 用于寒凝血瘀经闭、痛经,脱疽及阴疽。
2020/10/18
6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五、用量用法 六、使用注意
2020/10/18
7
附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乌头
盐附子
2020/10/18
第一课件网
附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药材附子(黑顺片)
2020/10/18
21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五、用量用法 六、使用注意 七、对 比
2020/10/18
22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树皮。
肉桂
2020/10/18
23
肉桂
功效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2020/10/18
24
退出
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2020/10/18
4
1)本类药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热 病阴虚、血虚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2)真热假寒者忌用;
3)夏季气候炎热宜轻用,冬季气候寒冷, 用量宜大。
2020/10/18
5
附子(A) 干姜(A) 肉桂(A) 吴茱萸(A) 小茴香(B) 丁香(B) 高良姜(B) 花椒 (B) 胡椒(C) 荜茇(C) 荜澄茄(C)
2020/10/18
12
3. 用于寒痹周身骨节疼痛 。
~桂枝等。(甘草附子汤)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2020/10/18
13
3~15g,先煎0.5~1小时。
附子
2020/10/18
退出
14
附子
1. 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2.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3. 因有毒,内服须经炮制。 4.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2) 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 等);
3) 寒滞肝脉,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
4) 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 滑精遗尿等);
5) 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 肢体浮肿等);
6) 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踡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 脉微欲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