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
《陶渊明集》异文问题之我见(上)——兼评田晓菲《尘几录》

《陶渊明集》异文问题之我见(上)——兼评田晓菲《尘几录》龚斌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9)004
【摘要】造成<陶渊明集>异文之多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是宋代之前手抄本流传过程中有意无意产生的谬误.随着宋人整理、校注<陶集>,陶渊明诗文的异文基本定形.因此,过分夸大<陶集>文本的流动性并不妥当.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龚斌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相关文献】
1.海外读陶之“去偶像”——从冈村繁《陶渊明新论》到田晓菲《尘几录》 [J], 姚旭峰
2.浅评中文版《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J], 柯欢欢;
3.《陶渊明集》异文问题之我见(下)——兼评田晓菲《尘几录》 [J], 龚斌
4.田晓菲《尘几录》在中国大陆学界反响综述 [J], 魏伯河
5.手抄本的迷雾开创性的视角——读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J], 陈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魏晋文人别集之文献特色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魏晋文人别集之文献特色马倩【摘要】魏晋文人别集为《四库全书总目》中则集之肇端,四库馆臣在著录时特别重视文集版本问题,从对版本源流的考察、典籍真伪的考证、错讹疏误的辩证后,能以偏倚有度之态,兼采众说,进行公允评价.这种文献著录特色,是整个集部著录的一个缩影,对以后备代文人别集颇具引领作用.【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30)012【总页数】5页(P95-98,103)【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魏晋文人别集;版本;文献特色【作者】马倩【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作为一部大型的官修目录著作,是中国古代书目编纂的里程碑,其分类上仍沿袭四部分类法,每个部类再细化分出小类。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等五个小类,而以楚辞类著录文献数量最少,别集类著录文献数量最多。
集部作为《总目》的分支之一,总体研究明显晚于《总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集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各朝代著录文献多寡有别,故各小部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研究呈现出不均衡性,作为集部之源的汉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别集鲜有论及,或只作附带性提及。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目》著录魏晋文人别集的特色,对馆臣著录思想作系统深入的考察。
一、叙版本源流辨典籍真伪魏晋文学作品因时代久远,典籍遭厄,流传至清代为数已稀,加之经典文集的沉淀仅限于著名作家,其余文集则渐次堙没,故而散佚者多,加之存世文集真假莫辨,伪者赝者较后世为多。
至明末清初学者开始注重文集辑佚工作,《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就收录了学者重辑的已经散佚的文集一百余家,然终少有单行本行世。
今检吴慰祖所编《四库采进书目》,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集很少[1]1-308。
别集小序中所言“王筠之一官一集”今已难见其本来面目,今之学者所辑王筠集则是根据《古诗纪》《梁文纪》《七十二家集》《全梁诗》《全梁文》等辑录而出,黄大宏先生所撰《王筠集校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
《陶渊明集》

日居月诸,渐免于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归 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反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陶渊明集卷之二 诗五言
形 影 神 并 序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酬 丁 柴 桑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飡胜如归,聆善若始。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文献版本

版本学的功用与意义
读书宜选择善本。 读书宜搜求众本。 购书或藏书宜鉴别异本。 学术研究更应注意版本真伪优劣。张之洞: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 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书 目答问》) 文献学上,版本学为校勘学之起点(基 础)。
版本载体
甲骨 金石 竹木 帛 纸 磁带、光盘、磁盘等
2,刻本(雕印本):板上刻字印刷而成之书籍。 分类标准多样。 按时代:唐本,五代本,辽· 金· 元本,明本,清 本,民国本 按地域:浙本,蜀本,闽本(建本:因闽本多刻 于建宁府),平水本(山西)等 按刻书主体(单位):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按刻印先后:初刻本(原刻本、祖本),重刻本 (翻刻本),影刻本(覆刻本),百衲本(配本) 等 另有按版式、字体、墨色、流通情况等不同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纸书的装式
蝴蝶装之优劣: 蝴蝶装适应了一版一叶的特点,并且文字 朝里,版心集于书脊,有利于保护版框以 内的文字。上下左三边朝外,则均是框外 余幅,磨损了也不致于伤害框内文字。故 蝴蝶装广泛流行于宋、辽、西夏、金、元 时期。 但因当时印书只印一面,翻阅时,有时翻 到无字书页,颇有不便。因此蝴蝶装也有 缺陷。
纸质版本类别
1,写本(手写本),含: 手稿本:作者亲笔抄写,多有增删修改。 多有署名、序跋。价值最高 稿本(清稿本):他人代抄,而经作者校 改、删补。多有作者署名或印鉴。价值次 之。 抄(钞)本:稿本之外,他人转抄者,无 作者笔迹。或过录于稿本,或转抄于他本。 价值又次。
纸质版本类别
纸书的装式
牌记: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 书牌子,即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 今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始于宋代。
评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文化研究论文

评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文化研究论文萧统(501-531)是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文章选家,其伟绩有二:一是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以选家独到的眼光,保存了我国许多优秀文化遗产;自《陶渊明集》出,评注蜂起,未艾至今。
而萧统亲自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以下简称《序》)则是近1500年来准确评论陶渊明其人其作之开山篇什。
有萧陶百年之遥,人事了无瓜葛,其言也应真实可信;虽陶萧百年之隔,然社会背景仍相似乃尔,其心也该灵犀相通,萧《序》果然如此。
一《序》文第一部分论述陶渊明归隐原因。
《序》文论述陶渊明归隐的社会原因时说:“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继。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
”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
尽情的声色之娱,精美的饮食享受,盛大的出游,显赫的地位,可谓极尽人间之乐也,然而倾刻间丧身毙命,荣华富贵顿时化为乌有。
在这贪士蜂争的社会,智者贤人如履薄冰,归隐便是合情顾理的事了。
然而,恰恰是这生命和鲜血,唤醒了人们对人生的觉醒。
越是无情的杀戮,越显示生命的价值。
人们执著人生,又苦于生命短促,更何况避祸无门,其内心痛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
是什么原因呢?“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咏怀》)在“华亭鹤唳不可复闻”之前,就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哀叹。
萧统《序》文里说的“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正是这种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认识。
陶渊明也不例外,“也不能忘掉‘死’”《鲁迅语》。
他说“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己酉岁九月九日》)。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荣木》)。
他既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又强烈地执著人生。
因此,《序》文分析道:“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陶渊明集版本荟萃

陶渊明集版本荟萃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质朴的风格而闻名。
陶渊明的作品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因此有许多版本的《陶渊明集》问世。
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知名的版本:
1. 清代刊本《陶渊明全集》:这是最早的一部陶渊明集,由清代学者编纂,收录了陶渊明的主要作品,包括《归去来辞》、《饮酒诗》等等。
这个版本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推广作用,为陶渊明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维新时期《陶渊明传世集》:这个版本是在中国维新时期由一些文化名人联合编纂的,目的是将陶渊明的作品引入现代文化领域。
这个版本在陶渊明研究和传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后来版本的重要参考。
3. 二十世纪版《陶渊明文集》:这是经过专家学者多次研究整理的版本,着重考察了古代文献和史书中关于陶渊明的记载,并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注释。
这个版本力求还原陶渊明的原貌,更加贴近他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4. 当代版《陶渊明全集》:这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全面收录陶渊明作品的版本,汇集了他的诗歌、散文和书信等多种文学形式。
这个版本不仅完整地呈现了陶渊明的艺术创作,还对他的思想和哲学进行了深入解读,对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些版本的《陶渊明集》在陶渊明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
了重要作用,每一版都力求从不同角度展现陶渊明的文学魅力和思想内涵,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陶渊明年谱及作品系年

陶渊明年谱及作品系年陶渊明,字元亮,晋宋易代后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江州寻阳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市西)人。
曾祖陶侃,字士行,东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郡太守。
父某,母孟氏,东晋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第四女。
晋穆帝永和八年壬子(352),陶渊明生于寻阳县上京里“园田居”。
是年桓温进位太尉。
永和九年(353)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北伐失利,被废为庶人,桓温权倾朝野。
桓温第一次北伐,攻长安不克,败还。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乙卯(355),陶渊明四岁。
程氏妹生。
永和十二年(356)桓温第二次北伐,攻陷洛阳,后败还。
晋穆帝升平三年乙未(359),陶渊明八岁。
陶渊明父亲去世。
是年谢安弟谢万领军北伐失利,被废为庶人。
升平四年(360)谢安东山再起,为桓温军中司马。
升平五年(361)穆帝去世,琅琊王司马丕即位,为哀帝。
晋哀帝兴宁元年壬戍(363),陶渊明十二岁。
陶渊明庶母去世。
是年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
桓温弟征虏将军桓冲为江州刺史。
兴宁三年(365)哀帝去世,琅琊王司马奕即位,为废帝。
晋废帝太和四年(369),桓温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归,死三万余人。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陶渊明二十岁。
陶渊明开始游学求仕生涯,来到京城建康。
不久离开建康游历会稽郡、吴郡等地。
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后再废为海西公,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为简文帝,改元咸安。
桓温杀海西公三子及司马宗室,杀殷、庾两世家三百余口。
咸安二年(372)简文帝死,太子司马昌明即位,为孝武帝。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癸丑(373),陶渊明二十三岁。
陶渊明结束游学求仕生活,回到园田居。
桓温死。
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尚书仆射,共掌朝政。
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
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乙亥(375),陶渊明二十四岁。
《闲情赋》作于是年。
是年桓冲让扬州刺史于谢安,诏以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京口;以安领扬州刺史,加侍中。
怎样考定一本书的版本源流

怎样考定一本书的版本源流曹之图书版本十头万绪,一源十流,它象一个蕃衍的家族子又有孙,孙又有子,世代相传。
各种版本纵横交错,左右穿擂,编织成一个迷人的网络。
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就象考订一书家族的宗谱,就是要清理该书版本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对于鉴定版本的优劣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庞大的版本“家族”来说,“子孙”,既多,“子孙”之中,既有“孝子贤孙”,也有“不屑子孙”,考订版本源流的目的就是要把“孝子贤孙”和“不肖子孙”加以区别,为古籍整理和治学提供一个精良的底本。
例如唐贾岛《长江集》有十卷本和七卷本两个系统,十卷本基本保持了宋本的本来面目,七卷本则是明人按照体裁重新编排的错误百出的本子。
如果不了解《长江集》的版本源流,随便抓来一部七卷本作为依据研究贾岛,那么就非出洋相不可。
那么,怎样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呢?通常经过查考结集原貌、查考同书异本、梳析源流三个步骤。
查考结集(成书)原貌一书的结集是同书异本的源头。
结集时的书名、篇卷、编例、文字等反映了一书的原貌,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嗣出各本多么复杂,都是在原貌的基础。
上变化而成的。
因此,考证一书版本源流的首要任务就是查考结集(成书)时的原貌。
那么,怎样查考结集原貌呢?主要通过查考传记资料、祖本序文、跋语、书目、进书表等去了解。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一)查找传记资料。
传记中一般都有生平著述的记载(这些记载是作者著书立说的原始资料,反映了结集付的本来面目。
例如《旧唐书·骆宾王传》云:“敬业败,伏诛。
文多散失,则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
有兖州人都云卿集成十卷,盛传于世。
”这就是说,《骆宾王集》结集时是十卷。
(二)查找祖本序文。
祖本是一书的最早版本,编者在序言中往往叙述结集的经过。
例如唐中和四年《孙樵文集自序》云:“逐阅所著文及碑碣书檄传记铭志得二百余篇,丛可观者三十五篇编成十卷,藏诸箧笥,以贻子孙。
”这就是说,《孙樵文集》结集是十卷。
袁行霈的陶渊明研究

2010年1月第26卷第1期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Jan.2010V01.26No.1袁行霈的陶渊明研究张保宁(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在当代众多的陶渊明研究中,袁行霈先生可谓成果丰硕,自成一家。
最突出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陶渊明做了较全面的评价,提出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哲人的观点;二是对陶诗思想内容的考察提出了五大主题说;三是对陶渊明生平系年及陶集校注的考证研究成果卓著;四是在陶诗源流问题上辨清了钟嵘《诗品》“源出于应璩”的疑案。
袁先生的陶渊明研究特色鲜明,如扎实的考证功底和详实可信的资料积累,对文本的悉心研读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人品研究和作品研究结合、艺术鉴赏和哲学思考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等,这些都将对后学者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袁行霈;陶渊明研究;成果丰硕;特色鲜明;启迪后学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一0300(2009)03—0091一05东晋诗人陶渊明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其独具特色的诗赋作品,自唐宋以来一直是诗人、论家模仿和评议的对象,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
在当代众多的陶渊明研究中,袁行霈先生可谓成果丰硕,自成一家。
本文试从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两个层面对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作以评述。
(一)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陶渊明做了较全面的评价这方面的文章如《陶渊明的哲学思考》《陶渊明与魏晋风流》《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等。
热爱陶诗者和研究陶渊明者皆知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其中根本的原因一般都归结到他的田园诗创作以及他的平淡自然的诗风上,却很少从哲学的层面来把握陶渊明。
袁行霈先生在这方面却独具慧眼,他对陶渊明的研究坚持的原则之一便是“不仅将他作为一位诗人来研究,还将他作为一位哲人来研究”。
[1】(哪’他在《陶渊明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总结前人的研究时说:“关于陶渊明的思想,前人早有所论述,但所论大抵限于其所受儒家或道家影响这个范围。
两本宋版古书的递藏源流

两本宋版古书的递藏源流在国家图书馆藏琳琅满目的古籍善本中,有两种引人注目的藏品:南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和宋汤汉注南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
两书在现存各自的版本系统中,都是最早、最好的版本,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所以藏书家历来珍视两书的聚合。
对于藏书史上这两种著名的宋刻陶集,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藏书家周春购买汤注陶诗的曲折经历,以及黄丕烈“陶陶室”的典故,对两书的整个递藏源流,却提及不多。
焦从海先生《陶陶室藏宋版陶集聚散流传考》(载《文献》1985年3期)介绍了这两部宋刻本在黄丕烈以后的收藏情况,但未提及黄丕烈以前两书的所属,而且焦从海先生对其所援引的资料出处并未详加说明。
陈杏珍先生《宋刻陶渊明集两种》(载《文献》1987年4期)在着重考证版本的同时,简介了两书的递藏情况,但因这不是文章的重点,故陈先生只作简略陈述,并未涉及细节,也未列举相应的资料。
本文拟就现有资料,向读者展现两书的尽量完整、详细的递藏线索和具体情形。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的伟大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诗风平淡自然,富有理趣,“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集》十卷,晋陶潜撰,南宋刻递修本,①二册。
半叶十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
版框高20.4,宽14.6厘米。
卷首有汪骏昌跋。
卷一后有墨笔题“正德巳卯仲冬廿日”一行,书末又题“陶陶室藏靖节集第一本”。
书中盖有“文彭之印”、“文寿承氏”、“毛晋之印”、“汲古主人”、“黄丕烈”、“百宋一廛”、“士礼居”、“陶陶室”、“阆源父”、“杨绍和读过”、“宋存书室”、“海源阁”等印。
《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门均有著录。
《陶靖节先生诗》四卷,晋陶潜撰,宋汤汉等注,南宋刻本,二册,半叶7行15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
版框高19.3,宽13.6厘米。
“天地君亲师”溯源考分析

“天地君亲师”溯源考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张舜徽《仭庵学术讲论集》:“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
”现在的问题是,被国人如此看重的“天地君亲师”五字究竟源出何书?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源出《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持此看法者甚多,例如,吴虞《读荀子书后》:“其《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之所由立。
”钱穆说:“‘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
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
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李泽厚说:“‘天地君亲师’从内容和文字上可一直追溯到荀子。
”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形成于《荀子》。
”对上述主流看法,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说“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于《荀子》,有一个关键字被忽略了。
“天地君亲师”中的“亲”字指的是父亲,而《荀子》中说的是“先祖”。
“父亲”与“先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按照儒家的“亲亲”原则,二者在“亲亲”的档次上差别很大。
《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
【诗歌专题复习】——陶渊明

【诗歌专题复习】——陶渊明陶诗标志诗歌古朴风格最高成就;创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结合开创田园诗题材。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一、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二、陶集版本和作品。
据梁萧统整理,编《陶渊明集》(已佚),并写序、作传;此后的陶集,如已佚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
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
三、思想。
(一)儒家入世精神,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通脱而不拘泥。
赞扬孔子,又有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二)受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影响,但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实际、脚踏实地。
(三)偶尔也有类似佛教的词语,佛教是对人生的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有时与佛教暗合,但他是从现实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与佛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与佛教虽近似,但思想底蕴不同,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待死亡。
(四)其思想既融会儒道两家,又来自个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五)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主要结论:1、“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其“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不肯同流合污,不为追求高官厚禄玷污自己,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贫富问题上,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2、崇尚自然思想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思想是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1)“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无须外在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含真。
(2)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陶渊明资料收集

陶渊明集序[梁] 萧统撰贺忠顺注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1];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2]。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何故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3],居一世之中,倐忽比之白驹[4],寄寓谓之逆旅[5],宜乎与大块而荣枯[6],随中和而任放[7],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之间[8]。
齐讴赵舞之娱[9],八珍九鼎之食[10],结驷连镳之游[11],侈袂执圭之贵[12],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13]!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14];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15]。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16];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17]。
庄周垂钓于濠[18],伯成躬耕于野[19],或货海东之药草[20],或纺江南之落毛[21]。
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22],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23]!至如子常[24]、宁喜之伦[25],苏秦[26]、卫鞅之匹[27],死之而不疑[28],甘之而不悔[29]。
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30],卒如其言,亦可痛矣!又有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31];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32]。
饕餮之徒[33],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34],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35]。
轻之若脱履[36],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圣人达士,因以晦迹[37]。
或怀玉而谒帝[38],或披裘而负薪[39],鼓楫清潭[40],弃机汉曲[41]。
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42],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43]。
横素波而傍流[44],干青云而直上[45]。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46],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47],孰能如此者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陶渊明集孟二冬注本

陶渊明集孟二冬注本
展开全文
陶渊明是晋宋之交的一位重要作家,诗文兼善,论作品数量算是比较少的,但是精品很多,单以诗而论,就已经是历史上排前几的诗人。
因为陶集体量比较小,我又比较喜欢他的诗文,所以会多做几版,有的是从PDF开始搞。
孟二冬这版以前在阿獴那发过,不过那时我是尊重原书体例,把陶渊明作品的白话译文保留了,不过后来我阅读的时候压根就不看翻译,比较碍眼,就把译文全删掉,做成了一种非常简洁的陶集读本。
陶渊明集现在最通行的整理本有三种,一是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一是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一是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作者译注此书的时候后两种还没问世,底本就是用的逯本,袁本和龚本的笺注都非常丰富,制作起来要麻烦得多,但考虑到他们的重要性,以后还是会弄出来。
古文方面的书,因为生僻字图的原因,做的人要少一些,所以我做书做得更多的是这方面,昨天说要多发点文学书,结果发现手里没有多少,就还是先回到古文历史上来,后面可能会在网格本里挑一些做。
陶渊明年谱考

陶渊明年谱考晋宋时期的伟大诗人、大思想家陶渊明的年谱,自古至今不下二十种。
出自种种原因,各谱所载渊明的故里、世系、年寿、行事、作品系年等,不尽相同。
江西省宜丰县陶渊明研究会之前身??宜丰县陶渊明研究小组,于1986年由小组成员胡绍仁先生执笔编写了《陶渊明生平与诗文考析》。
时过近20年,在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列入“十五”规划项目,并于2005年3月通过了《鉴定结项审批书》并颁发了《结项证书》的今天,我会在1986年的基础上,依据近7年研究陶渊明始家宜丰的新成果,参照古今各谱,尤其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年谱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龚斌先生的《陶渊明年谱简编》、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印行邓安生先生的《重订陶渊明年谱》、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印行陈怡良先生的《陶渊明年表》等谱表,以《宋传》渊明六十三岁说重考而成此谱。
聊供读者观览,就教于大雅方家。
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365)一岁,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七里山安成正月,皇后王氏卒。
二月,哀帝崩于西堂,年二十五,无嗣,弟琅琊王奕嗣位,是为废帝海西公。
二月,加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假节。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六月十五,陶渊明出生在七里山安成(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安成自然村。
《江西通志》云,因晋时陶渊明之父任安成太守,此地即取此名以示纪念。
),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曾祖陶侃,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陶茂,武昌太守。
父陶敏,安成太守。
母孟氏,长史孟嘉第四女。
晋海西公太和元年丙寅(366)二岁,居七里山安成十月,会稽王司马昱为丞相。
(《晋书》卷八《海西公纪》) 晋海西公太和三年戊辰(368)四岁,居七里山安成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诸侯王上。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庶母生程氏妹,名翠莲。
《祭程氏妹文》“我年二六,尔才九龄”,可知其妹小于渊明三岁。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己巳(369)五岁,居七里山安成四月,大司马桓温伐燕;九月,温大败,死三万余人。
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

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摘要: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关键词:陶渊明集;版本;考述陶渊明(365年—427年),晋寻阳(今江西九江)人。
一名潜,字元亮。
大司马陶侃曾孙,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
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自隐,以诗酒自娱。
征著作郎,不就。
南朝宋元嘉初年卒,世称靖节先生。
其诗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自然朴素,而疾世激昂之情,亦时有之。
散文与辞赋亦质朴流畅。
他创作的诗文被誊写传抄、雕刻或影印出版,经过众多人之手流传至今。
魏晋诸家集中,惟陶渊明集传本最接近本来面目。
然就各版本流传而言,也存在很多毛病。
最初病在阙,搜罗不完备,多有遗失;其次病在伪。
在流传过程中,一些伪作窜入陶集中;再次病在误,经过多次传抄翻刻,颠倒排比,错误繁多;最后病在晦,因陶渊明时代距今已远,意义难明,众说纷纭。
基于上述原因,可将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大致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一、梁以前传本——传抄时期(一)陶渊明自定本陶渊明是否有自定本,历来有不同看法。
清陶澍《靖节先生集》卷二认为“《五柳先生传》云…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则其集必有自定之本可知。
”但仅据此似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因此,桥川时雄即不主此说。
《陶集版本源流考》认为“陶公性行,旷达自然,《饮酒二十首》,犹假故友,以为编次,岂其自行编次全部乎?”按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云:“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又云:“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就“天地君亲师”溯源考兼论《礼记》的成书时代

就“天地君亲师”溯源考兼论《礼记》的成书时代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
”,川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叫张舜徽《仍庵学术讲论集》:“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
现在的问题是,被国人如此看重的“天地君亲师”五字究竟源出何书?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源出《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川持此看法者甚多,例如,吴虞《读荀子书后》:“其《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之所由立。
”川钱穆说:“‘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
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
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李泽厚说:‘天地君亲师’从内容和文字上可一直追溯到荀子。
’巾〕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形成于《荀子》。
”对上述主流看法,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说“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于《荀子》,有一个关键字被忽略了。
“天地君亲师”中的“亲”字指的是父亲,而《荀子》中说的是“先祖”。
“父亲”与“先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按照儒家的“亲亲”原则,二者在“亲亲”的档次上差别很大。
《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
陶渊明笔下的一个失误

陶渊明笔下的一个失误2010-02-12 作者:范子烨白璧微瑕,惟在《桃源》一记日本学者桥川时雄(1895-1982)在其所著《陶集版本源流考》(文字同盟社1931年版,《雕龙丛抄》之一)一书中说:“余所见之旧钞陶集,昭明陶集序末记云:‘梁大通丁未年夏季六月昭明太子萧统撰。
’”萧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距元嘉四年(427)陶渊明(365?-427)去世正好是一百年,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在这一年完成八卷本《陶渊明集》的编纂,无疑是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最好纪念。
这或许是萧统在这一年纂成陶集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著名的《陶渊明集序》中,萧统对陶渊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他又颇为遗憾地指出:“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也许是赋中那蝉联而出的“十愿”写得太艳丽太炽烈太刺激了,破坏了佛家的“色戒”,让天性静穆,不好声色,笃信佛法的萧统有些反感,所以他才有这样的看法吧。
现在看来,尽管萧统的“白璧微瑕”说未必能够成立,他对《闲情赋》的看法却启发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陶渊明的文学创作是否确实存在着失误?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这里,笔者试为揭示一例,并略作阐发。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与“衣裳无新制”:《桃花源记并诗》的细节冲突《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集》卷六)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性作品,它由《记》和《诗》两部分构成。
这篇作品强调避秦,虽然与《咏荆轲》诗(《陶渊明集》卷四)讴歌的荆轲刺秦颇有不同,但精神本质却是相通的。
我们读《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其二十:“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也可以发现陶公具有强烈的反对嬴秦暴政的倾向。
这种思想在陶公的笔下还常常表现为对秦末著名隐士“商山四皓”的歌咏。
《陶渊明集》卷二《赠羊长史》:“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
”又《陶渊明集》卷九《四八目》“商山四皓”条:“当秦之末,俱隐上洛商山。
”皆是其例。
而《记》中写桃源中人面对偶然闯入的“渔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们试将汉、魏、晋三朝去掉,嬴秦和刘宋就连上了。
颂陶藏心曲谦抑避雄猜——论萧统《陶渊明集序》的另一面

2第00l期(3热133期)如。
d锄i。
中0墨慧鼎hongzh。
慨.2003竺!塑!竺量!塑塑!竺!竺丝!!竺竺!!竺——————!兰!一文章编号:l003--0751(2003)0l一0059—04颂陶藏心曲谦抑避雄猜——论萧统《陶渊明集序》的另一面汪习波1张春晓2(1.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上海200433;2南京大学中支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莆统葺崇陶浦明有相当明显的避雄自明意束。
粱武帝的阴思猜忌.使萧统后期居储环境恶化,是萧统茸陶的重要原因。
南朝尤其萧粱官廷重隐的大背景,则为萧统的避嫌自明提供了一种有意睐的形式。
美■词:茸陶;重隐;自明中圈分类号:1207.6文献标识码:A一、萧统尊啊与南朝t隐六朝人大多不很看重陶渊明诗文,颜延之《陶征士诔》称“文取指达”,刘勰《文心雕龙》除可疑的“隐秀”篇外没有一字涉及,钟嵘《诗品》仅列“中品”,可见当时眼光、风尚如此。
而萧统的《陶渊明传》称“博学善属文”,虽然传中大部分文字重在人格颂扬,这一句却触及诗文。
至《陶渊明集序》,则有更多说明: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渡而旁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如此热烈的赞语,应该是宋、齐以来对陶渊明诗文的最高赞美.但并不是唯一的赞美,因为《序》中很多评语在《诗品》中皆可找到对应,如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等等。
钟嵘列陶渊明为中品,同时称他为隐逸诗人第一。
而萧统对陶渊明诗文“不群”、“辞采精拔”的判断,基于其“跌宕”而仍“昭彰”、“抑扬”终归“爽朗”的特点,这一切又都建立在他对陶文“时事”与“怀抱”的投现上。
这里“怀抱”所指,即是文中歌颂的隐逸精神,所谓“至人达士,因以晦迹”。
“不群”与其说是渊明的文章,不如说是渊明的隐逸人格,或者说是他的文章中所表现的人格。
正因为这,萧统对陶的《闲情赋》有“白璧微瑕”的苛贵,所以明代人郭子章要说这是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收稿日期:2002—05—31作者简介:汪习渡(1q71一),江蒜灌云^.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技长办公室工作。
陶渊明诗全集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其六∶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其七∶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隻立。
三千之罪,无後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其八∶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三∶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其四∶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其五∶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劝农
其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二∶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摘要: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关键词:陶渊明集;版本;考述陶渊明(365年—427年),晋寻阳(今江西九江)人。
一名潜,字元亮。
大司马陶侃曾孙,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
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自隐,以诗酒自娱。
征著作郎,不就。
南朝宋元嘉初年卒,世称靖节先生。
其诗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自然朴素,而疾世激昂之情,亦时有之。
散文与辞赋亦质朴流畅。
他创作的诗文被誊写传抄、雕刻或影印出版,经过众多人之手流传至今。
魏晋诸家集中,惟陶渊明集传本最接近本来面目。
然就各版本流传而言,也存在很多毛病。
最初病在阙,搜罗不完备,多有遗失;其次病在伪。
在流传过程中,一些伪作窜入陶集中;再次病在误,经过多次传抄翻刻,颠倒排比,错误繁多;最后病在晦,因陶渊明时代距今已远,意义难明,众说纷纭。
基于上述原因,可将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大致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一、梁以前传本——传抄时期(一)陶渊明自定本陶渊明是否有自定本,历来有不同看法。
清陶澍《靖节先生集》卷二认为“《五柳先生传》云‘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则其集必有自定之本可知。
”但仅据此似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因此,桥川时雄即不主此说。
《陶集版本源流考》认为“陶公性行,旷达自然,《饮酒二十首》,犹假故友,以为编次,岂其自行编次全部乎?”按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云:“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又云:“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饮酒》第二首:“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拟古九首》第二首:“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驱驰子,直在百年中。
”由此可知,陶渊明关切“垂名”,“身后”,传于“百世”,传于“无穷”。
对陶渊明来说,“垂名”,“身后”,传于“无穷”,关键在于“志”“节”的身体力行,亦在于“颇示己志”之文章。
故自定集本,当有其事。
(二)六卷本佚。
《隋书·经籍志》:“宋徵士《陶潜集》九卷。
”注云:“梁五卷,录一卷”,可知梁以前陶集只五卷。
苏写本附录北齐阳休之《序录》:“余览陶潜之文……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
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缺少。
”知此六卷本有序有目,惜其不传。
(三)八卷本佚。
梁启超《陶集考证》:“此(八卷)本,殆于五卷外加入《五孝传》一卷,《四八目》上下两卷,共为八卷。
”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此本亦必当梁以前之物,集七卷,录一卷,凡八卷者也。
”考阳休之本十卷,于《四八目》亦不分卷,由此推之,则此八卷本也不应当分卷。
依阳休之所说,《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为梁以前两本所有,而为萧统本所缺。
然则《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为萧统所寓目,而萧统不录,殆疑非陶渊明作品。
但是,《四八目》及《五孝传》未必不是陶渊明所作。
近人潘石禅《集圣贤群辅录新笺》:“推校内外,断知清人举为伪书之证者,皆不足据。
而研核文事,与陶集相比勘,益见其出于渊明手笔可信。
”二、梁至北宋传本——补辑时期(一)昭明本佚。
梁萧统撰。
昭明本编录有体,次第可寻,并有序(萧统序)、目(目录)、传(萧统撰《陶渊明传》)、诔(颜延之撰《靖节征士诔》),是陶集最早之善本。
梁启超《陶集考证》:“今本分卷及各卷中之编次,大率皆阳休之因昭明太子本而有所增益也。
”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此本七卷之编成,前四卷诗,后三卷文,分类编次,其大略似可考者。
”大概现今陶集篇目次序,皆继承昭明本而来。
(二)阳休之本佚。
《陶潜集》十卷,集九卷,内含《五孝传》一卷,《四八目》一卷,集外序目一卷,北齐阳休之所撰。
阳休之本是“录统所阙”,即以萧统八卷本为底本,辑录萧统本所阙而为梁以前两本所有《五孝传》和《四八目》,并合萧序、目录、萧传、颜诔而编成的。
苏写本附录《本朝宋丞相私记》:“有十卷者,即阳仆射所撰。
按吴氏《西斋录》有宋彭泽令《陶潜集》十卷,疑即此也。
其序并昭明旧序、诔、传等,合为一卷,或题曰第一,或曰第十,或不署于集端。
别分《四八目》自《甄表状》杜乔以下为第十卷。
然亦无录。
余前后所得本,仅数十家,卒不知何者为是。
”由此可知,阳休之本到北宋,就有很多颠倒错乱之处,已非阳本最初面貌。
当时所传十卷本,应该为阳休之别本。
别本的出现,大概源于阳本目录的亡失。
后世陶集割裂《四八目》为二卷者,也大都源于阳休之别本。
(三)宋痒本佚。
《陶潜集》十卷。
集九卷,内有《五孝传》、《四八目》两种,《五孝传》辑于传文,《四八目》分为两卷,正集九卷,集外序、传、诔一卷。
北宋宋痒编。
苏写本附录《本朝丞相私记》:”晚获此本,云出于江左旧书,其次第最若伦贯。
又《五孝传》以下至《四八目》,子注详密,广于他集。
惟篇后《八儒》、《三墨》两条,此似后人妄加,非陶公本意。
且《四八目》之末,陶自为说:‘书籍所载及故老所传,善恶闻于世者,盖尽于此。
’即知其后无余事矣。
故今不著,辄别存之,以俟博闻者。
广平宋痒私记。
”焦本《停云》诗“竞朋亲好”。
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竞用亲好’,非。
”又《时运》诗“人亦有言,称心易足”,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苏写本、曾纮本(汲古阁藏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色之”,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陶潜集》十卷条:“今集有数本: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
十卷者,北齐阳休之编,以《五孝传》、《圣贤群辅录》、序、传、诔分三卷益之,诗篇次差异。
按《隋书·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
《唐艺文志》,《潜集》五卷。
今本皆不与二《志》同。
独吴氏《西斋书目》,有《潜集》十卷,疑即阳休之本也,阳休之本出宋痒家,云江左名家旧书,其次第最为伦贯。
独《四八目》后《八儒》、《三墨》两条,似是后人妄加。
”由上述可知,宋痒刊定十卷本系出江左旧书,即阳休之本;宋痒本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十卷本,二是有目录,三是萧序、颜诔、萧传、阳序等不列入目录。
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如苏写本《总目》前有萧序,卷十附录颜诔、萧传、阳序以及宋痒私记等,不列入目录,与上述宋痒本的特点基本相合。
四是有校语,多存异文,如焦本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所显示。
“宋本”,即指宋痒本。
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之大量校语,更基本上出自宋痒本。
五是开《述酒》注释之先河,如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小字校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
诸本如此误”所显示。
“篇”者,篇目,即诗题。
“题”者,题记,指诗序。
宋痒指出《述酒》诗题与序之古典字面非其本意,正暗示其别有今典实指之寄托。
此实开后来韩驹、汤汉解释《述酒》微旨之先河;至南宋,宋痒本与萧统七卷本等诸本,并行于世,且为人所习知,是陶集主要传本。
(四)思悦本佚。
《靖节先生集》十卷。
正集十卷,内含《四八目》二卷,《五孝传》辑于传文,宋释思悦编。
思悦《书靖节先生集后》:“愚尝采拾众本,以事雠校,诗赋传记赞述杂文,凡一百五十有一首,洎《四八目》上下两篇,重条理编次为一十卷。
近永嘉周仲章太守枉驾东岭,示以本朝宋丞相刊定之本,于遗缺处,甚有所补。
其阳仆射《序录》,宋丞相《私记》,存于正集外,以见前后记录之不同也。
时皇宋治平三年五月望日,思悦书。
”陶集思悦所编本乃“采拾众本雠校重编”,并非选择善本作为底本;思悦本“以宋丞相刊定之本,于遗缺处甚有所补”,可见其本原非足本。
由此可知,思悦本并非善本。
思悦辩驳“晋标年号,宋唯甲子”一则文字,反对《文选》五臣注所述“潜诗晋所作者,皆题年号,入宋所作者,但题甲子而已。
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提出此“非渊明之意”。
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多在卷三之首收录思悦甲子辨,大概当时人多以思悦说法有所发明。
自北宋治平三年思悦甲子辨出现之后。
北宋后期,韩驹指出《述酒》诗“盖用山阳公事,疑是义熙以后有所感而作也。
……渊明忠义如此,今人或谓渊明所题甲子,不必皆义熙后,此亦岂足论渊明哉”,即是针对思悦之说的批评。
南宋前期,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指出“集中诗文于晋年号或书或否,固不一概,卒无一字称宋永初以来年号者,此史氏所以著之也”,始澄清此事。
但是南宋前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陶靖节》所引《复斋漫录》、《艺苑雌黄》诸条,可见当时人犹多以思悦之说为是。
至南宋后期,汤汉注本出,深入发明《述酒》诗微旨,始从陶集摒弃思悦甲子辨。
三、南宋至明传本——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一)苏写本(绍兴刻本)存。
《陶渊明集》十卷,《总目》前有萧序,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为辞赋,卷六为记传赞述,卷七为《五孝传》,卷八为疏祭文,卷九至卷十为《四八目》,卷三之首录思悦甲子辨,卷十附录颜诔(与正文连属)、萧传、阳序(次页另起)、宋痒私记、佚名氏跋。
苏写本全书小字校注异文,书“宋本作某”,仅有八处。
书“一本作某”及“又作某”,则有二百四十处。
前面已经提到过,根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痒本为南宋陶集主要传本。
由此可知,“宋本”当指宋痒本。
苏写本绝大多数异文是从宋痒本,不从他本。
仅有少数异文是从他本,不从宋痒本。
这表明,苏写本系出宋痒本,是以宋痒本为底本,而以他本为参校本。
宋痒本有校语,多存异文,苏写本系出自宋痒本,由此可知,苏写本校语当基本上出自宋痒本。
苏写本《总目》前有萧序,卷十末附录颜诔、萧传、阳序等,不列入目录,与宋痒本萧序、颜诔、萧传、阳序不列入目录的特点相合。
这也表明,苏写本是以宋痒本为底本。
苏写本是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唯一保存宋痒本目录之本,又校注异文丰富,此二点,是苏写本突出的版本与校勘价值。
(二)曾集本存。
《陶渊明集》二册,一册诗,一册杂文。
《陶渊明诗》篇第基本上同于苏写本、曾纮本卷一至卷四。
仅有一处差异:苏写本、曾纮本卷三第一题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首》,第二题为《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此本此二题次序倒之。
这三个版本诗之篇目、篇数实际全同;诗《庚子岁五月后》之后,《始作镇军参军》之前,录思悦甲子辨;《读山海经》之后,《拟挽歌辞三首》之前,录《曾纮说》(无标题)。
末署:“宣和六年七月中元临汉曾纮书。
”《陶渊明集杂文》删去《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苏写本、曾纮本卷六)、《五孝传》(苏写本、曾纮本卷七)、《四八目》(苏写本、曾纮本卷九至卷十),其余篇目、篇第同于苏写本与曾纮本卷五、卷六、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