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集版本源流考
摘要: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关键词:陶渊明集;版本;考述
陶渊明(365年—427年),晋寻阳(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潜,字元亮。大司马陶侃曾孙,曾为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自隐,以诗酒自娱。征著作郎,不就。南朝宋元嘉初年卒,世称靖节先生。其诗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自然朴素,而疾世激昂之情,亦时有之。散文与辞赋亦质朴流畅。他创作的诗文被誊写传抄、雕刻或影印出版,经过众多人之手流传至今。
魏晋诸家集中,惟陶渊明集传本最接近本来面目。然就各版本流传而言,也存在很多毛病。最初病在阙,搜罗不完备,多有遗失;其次病在伪。在流传过程中,一些伪作窜入陶集中;再次病在误,经过多次传抄翻刻,颠倒排比,错误繁多;最后病在晦,因陶渊明时代距今已远,意义难明,众说纷纭。
基于上述原因,可将陶集版本流传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大致梁以前为传抄时期,梁至北宋为补辑时期,南宋至明代为校订付刻、注释评选时期,清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汇集、考订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为集注与释解评论时期。
一、梁以前传本——传抄时期
(一)陶渊明自定本
陶渊明是否有自定本,历来有不同看法。清陶澍《靖节先生集》卷二认为“《五柳先生传》云‘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则其集必有自定之本可知。”但仅据此似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因此,桥川时雄即不主此说。《陶集版本源流考》认为“陶公性行,旷达自然,《饮酒二十首》,犹假故友,以为编次,岂其自行编次全部乎?”
按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云:“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又云:“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饮酒》第二首:“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拟古九首》第二首:“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驱驰子,直在百年中。”由此可知,陶渊明关切“垂名”,“身后”,传于“百世”,传于“无穷”。对陶渊明来说,“垂名”,“身后”,传于“无穷”,关键在于“志”“节”的身体力行,亦在于“颇示己志”之文章。故自定集本,当有其事。
(二)六卷本
佚。《隋书·经籍志》:“宋徵士《陶潜集》九卷。”注云:“梁五卷,录一卷”,可知梁以前陶集只五卷。苏写本附录北齐阳休之《序录》:“余览陶潜之文……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缺少。”知此六卷本有序有目,惜其不传。
(三)八卷本
佚。梁启超《陶集考证》:“此(八卷)本,殆于五卷外加入《五孝传》一卷,《四八目》上下两卷,共为八卷。”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此本亦必当梁以前之物,集七卷,录一卷,凡八卷者也。”考阳休之本十卷,于《四八目》亦不分卷,由此推之,则此八卷本也不应当分卷。依阳休之所说,《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为梁以前两本所有,而为萧统本所缺。然则《五孝传》及《四八目》当为萧统所寓目,而萧统不录,殆疑非陶渊明作品。但是,《四八目》及《五孝传》未必不是陶渊明
所作。近人潘石禅《集圣贤群辅录新笺》:“推校内外,断知清人举为伪书之证者,皆不足据。而研核文事,与陶集相比勘,益见其出于渊明手笔可信。”
二、梁至北宋传本——补辑时期
(一)昭明本
佚。梁萧统撰。昭明本编录有体,次第可寻,并有序(萧统序)、目(目录)、传(萧统撰《陶渊明传》)、诔(颜延之撰《靖节征士诔》),是陶集最早之善本。梁启超《陶集考证》:“今本分卷及各卷中之编次,大率皆阳休之因昭明太子本而有所增益也。”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此本七卷之编成,前四卷诗,后三卷文,分类编次,其大略似可考者。”大概现今陶集篇目次序,皆继承昭明本而来。
(二)阳休之本
佚。《陶潜集》十卷,集九卷,内含《五孝传》一卷,《四八目》一卷,集外序目一卷,北齐阳休之所撰。阳休之本是“录统所阙”,即以萧统八卷本为底本,辑录萧统本所阙而为梁以前两本所有《五孝传》和《四八目》,并合萧序、目录、萧传、颜诔而编成的。苏写本附录《本朝宋丞相私记》:“有十卷者,即阳仆射所撰。按吴氏《西斋录》有宋彭泽令《陶潜集》十卷,疑即此也。其序并昭明旧序、诔、传等,合为一卷,或题曰第一,或曰第十,或不署于集端。别分《四八目》自《甄表状》杜乔以下为第十卷。然亦无录。余前后所得本,仅数十家,卒不知何者为是。”由此可知,阳休之本到北宋,就有很多颠倒错乱之处,已非阳本最初面貌。当时所传十卷本,应该为阳休之别本。别本的出现,大概源于阳本目录的亡失。后世陶集割裂《四八目》为二卷者,也大都源于阳休之别本。
(三)宋痒本
佚。《陶潜集》十卷。集九卷,内有《五孝传》、《四八目》两种,《五孝传》辑于传文,《四八目》分为两卷,正集九卷,集外序、传、诔一卷。北宋宋痒编。
苏写本附录《本朝丞相私记》:”晚获此本,云出于江左旧书,其次第最若伦贯。又《五孝传》以下至《四八目》,子注详密,广于他集。惟篇后《八儒》、《三墨》两条,此似后人妄加,非陶公本意。且《四八目》之末,陶自为说:‘书籍所载及故老所传,善恶闻于世者,盖尽于此。’即知其后无余事矣。故今不著,辄别存之,以俟博闻者。广平宋痒私记。”
焦本《停云》诗“竞朋亲好”。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竞用亲好’,非。”又《时运》诗“人亦有言,称心易足”,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苏写本、曾纮本(汲古阁藏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仪狄造,杜康润色之”,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七《陶潜集》十卷条:“今集有数本: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十卷者,北齐阳休之编,以《五孝传》、《圣贤群辅录》、序、传、诔分三卷益之,诗篇次差异。按《隋书·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录一卷。《唐艺文志》,《潜集》五卷。今本皆不与二《志》同。独吴氏《西斋书目》,有《潜集》十卷,疑即阳休之本也,阳休之本出宋痒家,云江左名家旧书,其次第最为伦贯。独《四八目》后《八儒》、《三墨》两条,似是后人妄加。”
由上述可知,宋痒刊定十卷本系出江左旧书,即阳休之本;宋痒本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十卷本,二是有目录,三是萧序、颜诔、萧传、阳序等不列入目录。今存陶集宋代刻本,如苏写本《总目》前有萧序,卷十附录颜诔、萧传、阳序以及宋痒私记等,不列入目录,与上述宋痒本的特点基本相合。四是有校语,多存异文,如焦本双行小字校注“宋本一作”所显示。“宋本”,即指宋痒本。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之大量校语,更基本上出自宋痒本。五是开《述酒》注释之先河,如苏写本、曾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述酒》诗序小字校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所显示。“篇”者,篇目,即诗题。“题”者,题记,指诗序。宋痒指出《述酒》诗题与序之古典字面非其本意,正暗示其别有今典实指之寄托。此实开后来韩驹、汤汉解释《述酒》微旨之先河;至南宋,宋痒本与萧统七卷本等诸本,并行于世,且为人所习知,是陶集主要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