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
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

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参考答案:
论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都不如前两只猫。

“我”之所以对第三只猫的死感到更难过,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了它,它受到冤屈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所以“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参考答案:
1.比喻。

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比喻。

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3.拟人。

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4.比喻。

将“我”的暴怒和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强调我的悔恨和遗
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五、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

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夏丏尊笔下的猫先是因为妹妹的死而成了联想到死的媒介,不被大家喜欢;时间久了,又因为是死者唯一的纪念物备受爱宠,等猫被狗或者野兽咬死后,全家痛哭、难过、后悔。

全文写了人对猫的态度变化过程。

靳以的《猫》是在他母亲去世不久后创作的。

文中“我”最后一次与猫的关联,是怕病重的母亲寂寞,把两只猫仔带到了母亲身边,而将猫妈妈送了人。

母亲病逝后许久,“我”才想起那两只小猫,不过并没有要回来,没有母爱呵护的小猫,不正是自己哀伤的写照? 不再养猫,也正是怕睹物思人。

文章将对猫生动有趣的描写、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精致而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讲的是一只与父亲亲密相处的猫,因为它身上的花纹像玳瑁,所以得名“玳瑁”。

它只听从父亲的话,父亲也很爱它,这一人一兽仿佛各自知道对方的心情,他们相处融洽,像是一对知心朋友。

自父亲去世后,玳瑁便不再走近与父亲有关的东西,连老鼠也不捕捉了。

正如母亲说的那样,它是一只有灵性的猫。

文章也借写猫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