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政策取向阅读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政策取向阅读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政策取向一、引言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新常态和政策取向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和政策取向进行深度探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1. 新常态的含义中国经济新常态指的是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更加迫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紧迫。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注重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
2. 新常态的特征新常态的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消费需求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
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三、中国经济政策取向的调整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向,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 有效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通过调整政策工具,引导经济发展方向,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3. 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途径,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促进产权保护、加强科技创新等,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四、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政策取向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经济新常态和政策取向的调整,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和政策取向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支持和积极参与中国经济政策取向的调整,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更加均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
01
02
03
经济增长趋势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 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 长,但仍保持稳定增长态 势。
经济增长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 来自于内需拉动、创新驱 动和产业升级等方面。
经济增长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一些 挑战,如人口老龄化、资 源环境约束、国际贸易环 境变化等。
产业结构调整
争取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 力。
拓展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 企业国际化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 为中高速增长,这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升级的必然结果。
中国政府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 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驱动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政府鼓励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为 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政府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推动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1 2 3
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 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 力。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如数字经济、绿 色经济、智能制造等,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 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 附加值和竞争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展趋势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不仅在经济总量、增速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供给侧改革等方面也发生了转型。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手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对外开放为主要方向深化经济发展。
1. 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力量推动经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新一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和“低科技产业”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创新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正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国家和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手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靠对资源的消耗和对投入因素的扩张,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手段,旨在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特别是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方面,中国政府都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3. 以对外开放为主要方向深化经济发展作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要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合作,还要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将在对外开放上的利用创新和发展新的全球价值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国经济可以实现更多形式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与国内外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的结束,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逐渐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如何看待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
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如何适应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 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 上的平常心态。”
3
如何适应新常态?
如何适应新常态? 1.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结语
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任务,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 需要、更加注重市场消费和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 才能、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 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加强 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实现新常态 下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的规律,
我们只能遵守,不能违背。我国已经保持了
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间,也从低收入水平
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客观上讲,
经济发展也确实到了阶段性调整时期。
如何适应新常态?
2.增强信心,发挥优势
虽然我国正在经历“三期叠加”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速 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 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 我们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 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型城镇化的 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Thank you
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 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这种提法并非新词。面对中国 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 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 悄然变换,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在这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也在逐渐调整。
本文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需求侧管理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文章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需求侧管理的调整也至关重要。
在文章强调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总结强调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紧密关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宏观调控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侧管理、经济发展方向、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展望、关系总结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长期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升级的新阶段,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要适应新形势、纠正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阶段。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作为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在新常态下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需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引导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密不可分,宏观政策的制定需要根据新常态的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只有合理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需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需求侧管理也要进行适当调整。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引领中国经济朝着更加平稳、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质量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从依赖投资和出口导向向依靠消费和创新驱动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期,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新常态还要求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何谓新常态
说说新常态一、何谓新常态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新常态是相对于“常态”或“旧常态”而言的。
符合经济规律的增长是常态,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增长是非常态。
我们过去这几年实际上是没有按照经济规律来增长,很少国家能够是多年维持在10%以上的,这是超高速,甚至8%、9%也很难长期的维持下去,不符合经济规律。
超高速增长有什么弊病呢?我们现在都看见了:1、资源过度消耗;2、生态破坏;3、产能过剩;4、低效率;5、错过了最佳的结构调整时期、技术创新时期,因为光顾到高速增长。
更严重的是第五个。
中国“旧常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性上升;高储蓄、高投资;人口红利贡献大;房地产依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
五大风险威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一是产能过剩;二是影子银行;三是房地产泡沫;四是地方债务;五是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新常态”与“旧常态”不是割裂的,新常态是对“旧常态”的承继和扬弃。
“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1、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全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
2、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新常态,新机遇:1、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2、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3、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空间;4、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5、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稳中有进,增速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调控创新,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要求我们调控创新,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改革红利,转方式、调结构,要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改革,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
——结构持续优化。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比重提高,尤 —— 总量不断扩大。五年来法人单位比 2008年末增长 其新兴服务业发展更快。经修订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 —— 效益稳步提高。 2013 年企业法人单位人均营业收入 52.9% ,从业人员增长 30.4% ,企业资产增长了 1.25倍。 值占GDP总量的46.9%,比五年前提高 5.1个百分点。普查 78.1 万元,比 2008年增长 64.2% 。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实 2013 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初步核算数经修订增加 数据同时还显示,工业内部转型升级态势明显;所有制结 现利润比 2008年增长 1.66亿元。 倍。 19174亿元,达到 588019 构日益优化;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中西部企业单位平均规 模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2016/3/25
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 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 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 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 ,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 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 60%以上。
2016/3/25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 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 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 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 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 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 中发挥基础作用。
2016/3/25
每次经济下行,事实上是对管理层有无决心推动改革和结 构调整的考验,是对中国能否摆脱“刺激景气”的重大考 验。从中长期周期而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海外投行期待 的“崩盘”,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系统风险却随时可能爆 发。而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再延误改革 时机、一再采用不当的刺激政策所致。身体虚弱,正气不 旺,皆在于此。解决这些风险,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 刺激政策,而是痛下决心放弃刺激,重回改革正途。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河南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 年,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
2014 年5 月,在视察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 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 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 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 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 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如何看待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党课参考第36期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2014年10月23日如何看待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尽管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前列,但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污染、要素市场扭曲等结构性问题凸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作了总体部署,然而,改革是系统性工程,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观察。
结合近期的指标来看,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较金融危机之前均呈现较大回落,经济增长面临减速压力,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成为各方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新常态”的提法寓意深远,也是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理性判断。
然而,究竟什么是“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应该如何适应“新常态”?随着今年上半年及近期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让我们对“新常态”的准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有了依据。
对此,本课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与阐述,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提高认识。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相比之前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呈现新的转变,那就是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换档期特指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意指短期内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将面临阵痛,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曾经实施的宏观政策刺激的效果需要消化。
同时,当前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新常态”的理念,“新常态”的内涵也逐步清晰化,即经济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将从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新常态”的三个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的三个关键词“新常态”在当下已经成为讨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中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首次提及“新常态”这一概念,同年9月再次提及。
在不久前的APEC 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上,习总书记又一次专门展开地谈到了“新常态”。
对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和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梳理,不妨用三个关键词来阐释“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一、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词:“中高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合乎规律地需要阶段性地有所改变,原来的两位数10%以上的高速增长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无一不表明,这样的一种高速发展阶段势必要发生变化。
中国现在的实际生活当中,种种相关因素及指标分析,都指向这样一个阶段性变化已经到来的基本认识。
所以,“中高速”就是会以不同于两位数高速增长状态的新阶段来取代原来的旧阶段。
“新常态”的“新”字,首先表现运行形态上的这样一种变化和阶段性的转变。
“新”字后面跟的是“常”字,所以还得进一步考虑中高速在“新”之后,怎么样趋稳,怎么样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成为常态。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年的增长速度下行之后,并没有完成探底过程,所以现在进入“新常态”是要继续完成这样一个探底。
在完成探底的过程中,中央已明确地把当下局面表述为“三期叠加”,一个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期,一个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还有一个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我们可以认为,在三期叠加这个描述后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改革攻坚克难的推进期。
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把改革攻坚克难的推进期放在三期叠加之上,意在必须强调我们主观能动因素的发挥。
“中高速”这个概念所隐含的逻辑,是在我们完成探底之后,应该趋稳,趋稳以后要得到一定发展动能的积蓄,就是蓄势。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发展导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面临的挑战以及经济发展导向一、新常态的内涵2001 年美国学者提出新常态概念,指当时美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和新经济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局面可能被长期化,从而成为常态。
2009 年初,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两位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和穆罕默德·埃利安用新常态一词来归纳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发生化。
他们给新常态划定了几个特征: 增长乏力、失业率持续高企、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公共财政面临挑战,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和财富活力从工业化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同时,他们强调,新常态指在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最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应该发生的事情。
他们认为,新常态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在金融领域: 新常态下的金融体系代表更低的金融杠杆率与更多的政府干预相合。
即金融体系被严格监管,资本需求会很高,银行系统会更有效。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体系不可能简单回归到危机之前。
危机之前的近20 年时间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引发的新经济浪潮及其之后的房地产泡沫发展过程中,金融衍生工具盛行,美国经济走向几乎没有政府监管的高度杠杆化。
这对新经济带来的新变化是前所未的。
对这些变化演变结果没有人能预测,因此,很多新经济受益者坚决抵制对飞速发展的金融衍生创新进行监管,认为监管没有依据。
当时,包括著名金融大亨索罗斯在内的“新经济宠儿”们都反对对新经济下的金融进行监管。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人们认识到,过度自由化的金融创新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商业领域: 新常态下的消费群体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由于对“次级贷”的监管重新变得严格起来,过度超前的信贷消费受到抑制,商业环境发生改变。
企业必须适应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在新常态中重新进行战略定位。
在宏观经济层面: 新常态下的“后危机”时代经济恢复将是以全方位的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利益结构必将重组,大多数美国人都会而且必须慢慢适应这种宏观经济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作者:李锋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21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和自然过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方式和目标都将加速转变,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根据新的约束条件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前提。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一)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动力,在需求结构上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在要素投入上主要依靠增加物质和资源消耗。
中国经济新常态立足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看,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共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曾经让我们受益多年的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同时,要素成本优势弱化、产业被低端循环锁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这些新的不利因素迫切需要我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新常态将改变经济发展对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方式。
(三)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高端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 引言1.1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概况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经济增速逐渐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正加快转变。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概况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但仍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市场需求结构不断调整,投资和就业形势较为稳定。
随着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1.2 新常态的背景和内涵新常态的背景和内涵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种新的阶段,这种新阶段与过去高速增长的时期有所不同。
新常态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双重作用。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常态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质量提升、结构调整优化、动力转换升级、发展方式创新等方面。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优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动力转换和持续增长。
新常态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全球竞争力。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和把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消费结构变化和市场需求状况、以及投资和就业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新常态背景和内涵的解读,以及对以上各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够揭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的意义在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深入理解新常态下的经济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摘要】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重要动力。
其内涵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
形成机制主要涵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推动结构性调整和创新能力提升来稳定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了深刻影响,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经济新常态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形成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影响、未来发展、战略意义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动力源泉。
内涵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性调整,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向消费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形成机制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在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创新驱动发展则是指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在这一重要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方向,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一般来说,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稳中有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新阶段。
具体来说,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但增长质量提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等特征。
在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和低成本竞争取得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新常态则是在实现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与指导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与指导意义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常态的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高增长,而是要以中高速增长为主,并把重点放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方面。
对于这个新常态,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它的内涵和指导意义,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的经济发展时代。
二、新常态经济的内涵1.中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中高速增长的时期。
这意味着我们不会像过去那样出现很高的增长,但我们仍然会有一个比相对保守但又稳定的增长速度更快的增长速度。
这个新的发展速度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保持经济的良性循环。
2.结构调整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从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高质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这需要我们加强投资和创新,同时实现消费和出口的协调发展。
3.创新驱动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这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创新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我们的经济增长。
4.结构优化新常态经济还需要实现结构优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在金融、服务、环保、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和创新,实现整体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5.提高全球竞争力新常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行国际竞争,提高我们的全球竞争力。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在创新、品牌、管理等方面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建设。
三、新常态经济的指导意义1.加强供给侧改革新常态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加强供给侧改革,不仅要关注需求侧,更需要关注供给侧。
在供给侧改革中,我们需要着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内部的质量和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
2.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常态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经济上追求发展,还要注重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我们加强环保、节能、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投资和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为“新常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其政策取向。
我们将首先概述新常态的内涵和背景,然后分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政策取向,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开放等。
本文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政策取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与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不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但仍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正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多依赖内需和创新驱动。
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同时,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绿色发展日益凸显: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挑战,中国经济新常态强调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成为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
新常态内涵
全面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李后强邓子强2015年02月25日13:56 来源:四川日报原标题:全面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常态,主要有经济新常态、从严治党新常态、社会治理新常态、文化强国新常态、生态文明新常态等等。
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主要手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切实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质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涵发生质的变化;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从动力层面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风险层面看,生态环境和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重点在落实好六个“抓”,即抓稳定增长,确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抓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抓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抓创新支撑,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抓改革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抓民生改善,挖掘经济持续发展的可靠潜力。
全面准确把握从严治党新常态。
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新风貌,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伟大创造。
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思想教育从严,着力解决“总开关”这一根本问题;干部选用从严,着力形成正确的导向和风气;管理监督从严,着力规范管班子带队伍的制度措施;惩治腐败从严,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改进作风从严,着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常态;制度治党从严,着力完善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纪律约束从严,着力强化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全党意志;落实责任从严,着力构建党委抓、书记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
中国经济政治小论文参考
中国经济政治小论文参考谈中国经济新常态:全方位优化升级的经济一、经济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和阶段性特征对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2021年11月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把握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1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回落到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我们必须理性对待经济增速的“换挡期”,适应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譬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压力仍然比较大等。
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中底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在优化,但由于追赶阶段的发展模式,只追求数量不讲质量,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全世界的中底端水平,比较利益仍较低。
新常态下,我国许多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规模扩张的空间变小。
但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养生等服务业发展加快。
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二、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1我国经济具备更大发展的实力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 年,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
2014 年 5 月,在视察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 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 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 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 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 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4. 产业组织呈现新特征供不应求长期困扰着我国市场,近年来传统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的兼并、重组大量发生,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力显现出来,产业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生产成为新的产业特征。
5. 创新和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传统的经济发展只要依靠劳动力,而且成本很低,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日益凸显,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降低,经济增长通过要素投入和拉动的状况改变,经济增长必须靠人力资本和创新与技术的进步。
6. 市场竞争方式转变传统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数量扩和打价格战,但随着市场的完善和消费者消费的多元、个性,竞争方式正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新型方式转变。
7. 更加重视环境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友好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8. 经济风险凸显中国的经济风险总体上处在可控的围,但先前隐性的各种类型的经济风险随着市场的变化慢慢浮现出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 市场调控方式更加灵活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更加得到重视,市场更开放、宏观调控与市场的配合更灵活。
三、迎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促进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状况、规律的转变,不仅要认识与重视,更要积极利用新常态带来的机遇。
比如采取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消费政策,多方面刺激消费;继续发挥投资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转变投资融资方向,消除障碍,改善环境;大力支持规模出口,发挥比较优势;扶持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肯定和支持其对市场的贡献,增进产品的小型化、智能化与专业化;减少经济发展对要素规模的依赖,使创新和技术成为发展的引擎与动力;积极引导和监督市场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质量和效率,建设规、有序的市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预防、化解各类风险的制度和举措;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控作用,进行科学、适度的宏观调控等。
四、结语中国经济新常态说明了我国经济正在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现实,是认真研讨和分析我国经济的过去、现在而提出的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战略、指导思想,中国经济“新常态”既记机遇,又是挑战,针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应积极应对和把握,采取措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向更稳定更科学的方向长远、可持续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WTO) 报告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只有2.8%,连续三年增速低于3%,也低于同期世界GDP的增长水平。
在国际贸易形势进新常态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对未来一段时期尤其是“十三五”时期的对外开放战略,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传统的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已经减弱,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正在进入深度调整并等待新的科技革命到来的新常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下降,这种下降是短暂的经济周期波动使然,还是趋势性的长远问题?根据经济学原理,交换的增加是基于分工的扩大,而分工的发展又是由技术变革推动的,因此技术变革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世界贸易增长的动力。
16世纪末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生了5次革命(2次科学革命和3次技术革命),从而催生了两次工业革命。
从机器制造业的兴起到蒸汽机的发明,再到铁路建设、轮船航运的兴起,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实现质的突破;20世纪初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始把美国和全世界带入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汽车在人们生活中广泛普及,并带动了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这个阶段以汽车、燃机、飞机和家用电器为产业集群的代表,其更新的基础设施是高速公路、航空线路、电力和模拟远程通讯。
1971年从美国发起的信息革命是人类第五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远程通讯、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软硬件成为新的产业集群,数字远程通讯和因特网是更新的基础设施。
在第四和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工业社会产生了两种对当代国际分工和贸易具有最重要影响的制造式。
前一种是大规模生产式,其特点是:有限的产品种类;大批量的产品数量;生产推动型的商业模式;尽可能用机器替代人工;标准化的设备和流水线;相对低技能但高熟练度的工人;福特T型车的流水线生产是其典型案例;竞争力的关键是大规模的流水线;可更换的、高质量的零部件是这种制造式的技术基础,成本、产能和主导的消费需生产布局的主要决策因素;产业组织的特点是资本不断向大企业集中;高度一体化。
后一种是大规模定制式,其特点是:丰富的产品组合;相对低的价格;商业模式兼具生产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特点;生产管理的作用和复杂程度提高;用人员的技能弥补机器本身的不足;戴尔的大规模定制是其典型案例;竞争力的关键是柔性制造系统;运营管理能力和工人技能;模块化设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大规模应用是这种制造式的技术基础;产品组合和细分市场、质量是生产布局的主要决策因素;产业组织的特点是产业链逆向分解,非核心模块和制造环节大量外包。
在这两种覆盖全球围的制造式的基础上,世界分工的大趋势是不断从最终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转向中间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从而贸易方式也不断从产业间的贸易转向产业以及产品的贸易。
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来,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是源于中间品产业分工的深化,特别是中间品垂直专业分工的深化。
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标志的全球性垂直专业分工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直接投资的强劲增长,形成了国际社会津津乐道的全球价值链体系。
但这个势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传统的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已经减弱,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正在进入深度调整并等待新的科技革命到来的新常态。
我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增速为12.9% ,90 年代是22.5% ;2000 ~2008 年是24.7%,2009~2014年是10.1%。
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了进出口、出口和进口个位数增长速度的状态。
世界围产业分工和产品分工趋势减缓的状态,在中国的对外贸易领域中也已得到明显的表现。
但是,尽管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连续3年降低为个位数,却依然没有改变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
从2001年至2014年的13年间,中国货物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4.3%提高到12.2%,年均提高0.67个百分点,从2008年以来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进口占比提高幅度稍低些,但趋势基本一致。
二、大幅度增长的外贸数据已经不再,我们应该致力于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体系、新体制和新优势当对外贸易和吸收外商投资已经不再能够给我们带来眩人眼目的数据,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又该以什么样的目标为旨归呢?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已经形成了三大总体目标。
首先是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这个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覆盖的围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开放的部门和领域、空间配置、开放方式、边境上和边境的改革容以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要求。
完善这个体系还具有三个特殊的政策含义:互利共赢,这就要求中国进一步扩大从贸易伙伴中进口商品与服务、让世界分享中国市场的红利,并增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东道国福利;多元平衡,即要求进出口贸易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沿海与地开放平衡、深化国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平衡、双边与多边及其他合作方式的平衡、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安全高效,这就要求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保障国家能源、粮食、食品安全;促进生产要素外流动,在全球围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水平。
其次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这个新体制主要应包括四方面特征:第一是建立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这主要体现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之中;第二是逐步建立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相接近、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机制,以应对当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中正在酝酿的国际新规则;第三是建立具有支撑新体制的战略纵深和更优化的空间布局,使新体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与更大的国际经济合作空间;第四是逐步培育具有与海洋战略意义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建设并向海洋强国迈进。
再次是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它不仅包含我们过去常讲的生产产品和生产经营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它还具有更深刻的涵:第一仍然是市场竞争优势,但我们过去依靠的是劳动力、土地等廉价的要素禀赋优势,而现在要培育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管理的新优势;第二是体制优势,即要以开放促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优势因素;第三是规则优势,即培育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起新倡议、新议题和新行动,更有能力提供全球公共品,履行大国责任。
三、未来的对外开放战略要从单纯的“卖产品”提升到参与未来世界经济构建和体现更多的人类关怀上来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从过去单纯“卖产品”为主,过渡到更多地以参与未来世界经济构建和人类关怀为价值取向。